國中物理教育教學案例

來源:果殼範文吧 2W

教學的時候少不了的就是教學的案例,尤其是物流,下面就是為各位老師真理觀的物理教育教學案例,請看:

國中物理教育教學案例

國中物理教育教學案例【1】

一、教材分析: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課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一步,認識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認識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認識摩擦力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小磨擦的方法。新課程標準中的對摩擦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可見,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給我們的實際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本節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通過猜想學習科學猜想,通過”設計實驗”學習控制變數法,學習設計實驗表格,通過分析資料學習“分析論證”……..學習交流、合作、評估。要讓學生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科學探究方法,要把科學探究當做科學內容來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從身邊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學規律的興趣。

二、教學案例:

依據“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有關摩擦力的問題,簡單介紹摩擦力的概念之後,提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問題,然後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根據探究實驗的程式幫助學生完成整個探究過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強調指出: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摩擦力等於彈簧測力計的

示數。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通過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學生找出結論之後,教師再提出: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更好、更合理、更準確的測量方法。

師:“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們探究出來了,根據自己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誰能指出咱們實驗過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能保證木塊完全做勻速直線運動。

生:有時在木塊運動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在變。

生:木塊在運動時,有時會被絆住,導致讀數不準確。

………..

師:那哪一些同學能利用咱們前面學過的知識來改進這些地方呢?下面分組討論,看哪一組能設計出更好、更合理、更準確的測量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

生:根據相對運動的`原理,咱們可以把彈簧測力計和木塊固定,拉動木板,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師:大家討論一下這種方案行嗎?如果這種方案好,好在哪裡? 學生討論。

生:這種方案比咱們做實驗用的方法好。優點在如果拉動木板,木塊就不會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比較穩定。

生:用這種方

法讀出的結果更接近真實值。

生:而且這種方法還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木板拉動的速度無關。

三、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再一次完整地體會探究實驗的整個過程,體驗探究實驗中的快樂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把摩擦力與前面學過的相對運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實驗方案,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同時,通過小組每個成員的通力合作,讓學生認識到團結協作精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為建立和諧校園奠定基礎。通過探究實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爭論“摩擦好不好”,使學生了解生活、生產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途徑,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絡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加強了物理與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絡,從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教學理念。

國中物理教育教學案例【2】

1、能力與知識基礎

八年級1班為重點班,學生整體水平較高,具有較好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與其他同學通過討論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批判他人的觀點。學生對摩擦力的概念已經從生活經驗中有了初步瞭解,但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還存在著相當模糊的認識。

2、學生心理特點:自我意識水平迅速提高並逐步趨向成熟,學生行動具有主動和自覺,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和批判性迅速增長。感知心理品質日益趨向成熟,感知的目的和計劃性越來越明顯。

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

①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②知識目標: 理解滑動摩擦,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教學策略分析

鑑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採取問題探究——合作學習模式

教學過程實施

一、確定小組規模和合作空間。本次合作學習選在物理實驗室,為便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使用共同的材料,小組為4人一組,九年級(1)班65人,其中一組為5人。

二、備好教案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依賴。

1、材料的相互依賴,全組共用一組實驗器材。(一個彈簧秤,3—4個木塊,一塊玻璃板,一塊毛巾及學生實驗其它器材)

2、目標的相互依賴。小組成員共用一份實驗報告單,要求填寫一個實驗結論,如結論不一致,小組必須通過實驗驗證或討論解決。

3、分派職責。除參與討論和學習外,小組成員還應擔負另一職責,以協助其他組員更有效的合作。這些職責包括(1)組織者(保證整個小組實驗順利的進行和不對其他小組造成噪音影響)(2)理解檢測者(保證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有條理地闡述如何得到某個答案或結論)(3)綜合概括者(複述整個小組的主要結論和答案)(4)記錄員(填寫實驗報告單)

三、佈置課前任務

1、教師明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所受到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滑動摩擦力)並提出問題: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2、小組課下討論並記錄討論的結果,在實驗中主要有以下猜測:

(1)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2)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3)可能與運動速度有關?

(4)可能與接觸面的壓力有關?

(5)可能與運動方向有關?

說明猜測的理由,並討論如何驗證這一結論的實驗方法。

為保證小組的有效性,明確小組分工:

1號 組織本小組活動進行

2號 負責簡要記錄小組成員的發言情況和貢獻

3號 檢查小組成員對結論的掌握

4號 記錄討論結果

3、教師解釋本次活動成功的標準:猜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驗證的方法具有說服力和可行性。不一定與教科書上統一。

教師要求學生上交討論結果,並驗證所需器材,實驗室不能提供該器材的,可以選用其它代替器材,課前應向學生說明,學生能自備的,上課時可以自帶。

教學過程

1、教師檢測課下討論結果,隨機抽查2-3名非同組學生向全班同學彙報本小組結論及理由。教師給學生打分,並記入學生所在小組的考核成績。

注:為保證公平性,我讓學生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小塊硬紙片上,並放入講臺桌上的一個小盒裡,每次抽查時的學生名單,為教師從小盒中隨機抽取的。

2、教師以第一個問題為例,示範如何驗證摩擦力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當研究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時,應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如應讓壓力相等、接觸面積相等等。只有這些因素確定後,討論的結果才具有相關性)教師強調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如應保持物體勻速運動等。

3、小組驗證猜測結果,教師監督和觀察學生的行為。

4、各組彙報實驗結果:

結論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快慢無關。

結論Ⅱ:滑動摩擦力與表面粗糙程度有關,且表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結論Ⅲ: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

結論Ⅳ: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大小有關,且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教師說明:由於同學們在拉動木塊的過程中,不一定就是勻速的,所以資料有一定的偏差。

三、評估學習效果和評定學生合作情況

1、收尾工作:教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2、評價學生學習的質與量:課本後習題

3、評估小組的合作效果:小組總結本次合作的成功和失敗之處,以及下次需要改進的措施。

4、學生自己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