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故事21篇(精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4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典故都不陌生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故事21篇(精選)

國學經典故事1

一提到國學,你是不是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誦讀二字呢?誦讀經典固然是好的,但對於國學精粹而言,不僅要多讀,還得細“品”。

什麼是“品”呢?你先別急,聽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之前老師讓我們背《笠翁對韻》,這裡面的很多字都不太好讀,死記硬背的話,記起來就好很難,但如果多讀多誦,掌握住音律韻味可就簡單了點兒,但也只是簡單點兒罷了,還是不太好背,我曾為此大發牢騷,很不想背。直到後來,我學會了“品”,才由衷愛上了國學。“品”呢?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品”重在理解,體會。先說理解。《笠翁對韻》中一篇原文讀下來,先是難讀,接著感到不理解;就比如(十五·刪)中有一篇文章寫到“埋筆冢,爛柯山”。有的同學讀下來就會發問:“什麼是埋筆冢?什麼是爛柯山”?因為不理解,所以會有些迷茫,不解其義,又怎能熟練背下來呢?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查電腦找解義,如“埋筆冢”是指晉代書法家智永禪師學書三十多年用過的五筐筆頭埋成的墓,又稱“退筆冢”。理解了意思,加深了印象,以後背時絕不會出錯,讀起來也會更加熟練。再說體會;在“品”中,體會也很重要。《笠翁對韻》雖然只是啟蒙音律,但是要想記熟它,也需要體會。比如讀書時讀到“龍潛終得躍,鳥倦亦知還。”這句話時,有沒有想到“蛟龍就算潛得再深也終有躍出水面的`一天,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聯想呢?這樣多想想實在是好,只是簡單的兩句話就是體會了,既能使我們加深印象,又能讓我們擁有自己的見解,多好哇!

理解與體會結合在一起就是“品”了,學會了“品”,學會國學內容就易如反掌了。

也正是“品”字使我愛上了國學。

國學經典故事2

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爛殺百姓。紂王手下有個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見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走,隱居在渭水之濱。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範圍。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志,求賢如渴,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邊“釣魚”。

一般人用彎鉤釣魚,彎鉤上掛著魚餌,然後把魚鉤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鉤。可是姜子牙用的魚鉤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邊高舉釣竿,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願意的`就上鉤吧!”

在水邊釣魚的姜子牙七十歲時,巧遇在渭水河邊出獵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文王瞭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

姜子牙入朝後,被姬昌封為太公。姬昌曾問姜子牙:“怎麼樣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周朝。

“太公釣魚”比喻心甘情願上圈套。

故事點評:運用逆向思維,有時會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要達成某個目標,如果採取正常途徑,非常難;如果從目標到當前任務逆向來看,逐層分析,會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國學經典故事3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裡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說'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智慧小語: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國學經典故事4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為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動物界中的母與子,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人類為了貪慾卻捕捉動物,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國學經典故事5

以前,蘇東坡到王安石那裡拜會,恰好他不在家,蘇東坡就呆在他書房裡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風吹過園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猶如黃金鋪滿大地。

蘇東坡不由暗笑當朝宰相連常識都不懂,菊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乾枯也不會落瓣。

於是,他在詩句下面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說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會落瓣,請詩人你仔細審查一下。

王安石回來看到後,並沒有說什麼,次日上朝時,暗地裡請皇上把蘇東坡貶到黃州。

蘇東坡被貶後心裡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詩而報復他,但自己也沒辦法。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轉眼到了九九重陽,便邀好友到後園賞菊。

由於秋風颳了多日,到園裡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他頓時目瞪口呆,詢問友人之後,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黃州的比較特殊,是落瓣的。

又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蘇東坡醒悟到自己見識不廣,只看一面而不知總體,從此不敢輕易笑人。

過了幾年,王安石又把蘇東坡調回京城。蘇東坡曾專門為續詩一事,找王安石虔誠地道歉認錯。

故事點評: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個人其實都是渺小的。判斷一件事或一個人,務必要先詳細觀察。在不瞭解事情真相之前,千萬不能輕信謠言,隨便亂說。

國學經典故事6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為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鬥,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為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後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國學經典故事7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說:“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裡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5.經典國學故事簡短五篇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說的道理。”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國學經典故事8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餘,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中之鱉。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

國學經典故事9

5歲時,媽媽就教我學經典。那時侯,每天晚上我都會聽著經典入睡。漸漸地,我不僅能熟讀經典,並且喜歡上了經典。我曾經讀過的經典的有:《三字經》、《弟子規》、《論語》……

我學經典的過程是快樂的。《論語》是我最喜歡讀的經典,每次讀《論語》時,我都會一邊讀,一邊悟,從中領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時候,媽媽還會提出問題讓我解答,如有答不上來的,我就會反覆的讀,直到理解為止。

我還把從《論語》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後,我看到,我們班的班長學習非常好,而且身上的優點也多,上課坐的端正,積極發言,愛動腦

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的同學上課愛做小動作,不聽講,不思考……這些毛病,我都要檢視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會好好的反省自己,並改正。子曰:“過則勿憚改”。

經典告訴我們的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經典能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我喜歡讀經典,我不僅要把《論語》讀完、讀懂,還要讀更多的經典來提高自己,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國學經典故事10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故事點評:一個人無論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費一番心血。只有經過無數血汗、苦淚和功夫磨礪後,你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物。

國學經典故事11

春秋時代,有一名琴藝十分高超的樂師,名為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別瞭解他的朋友,名叫鍾子期。

一天,伯牙彈琴給鍾子期聽。伯牙小時候曾拜名師學琴,琴藝原本就很棒,長大後,他開始自己作曲,琴藝又大大提升。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一個不讚嘆不絕。但是很少有人能每次都準確地道出伯牙彈琴的心意,而唯獨鍾子期可以做到這點。

一日,俞伯牙坐在高山之上彈奏《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時,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聲就像一座雄偉的山川豎立在聽者耳旁。路過的樵夫鍾子期駐足傾聽,陶醉在其中,聽後拍手讚歎道:“彈得真是太好了,琴聲慷慨激昂,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先生志在高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聲猶如一條翻滾著的江水流進了聽者的心中。鍾子期聽後高興地說道:“真是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面前流過” 。俞伯牙萬分驚訝,於是與鍾子期成為知心好友。他們倆融融洽洽,從來沒有發生過沖突。連遊人也讚歎道:“鍾子期真是俞伯牙的知音呀!”

可惜,這件事過去幾年後,鍾子期去世了,伯牙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伯牙泣不成聲,悲痛欲絕。

鍾子期死後,伯牙經常自己一個人在屋中彈鍾子期生前最愛聽的《高山流水》。聽著自己彈的曲子,伯牙彷彿又聽到了子期一句句讚賞的話語。伯牙想:“子期死了,誰又能說出我的心意呢?那彈琴又有什麼意思呀!”想完,他又愛惜地撫摸著琴,心裡暗暗地說:“沒了知音,彈琴還有什麼樂趣可求,子期已經去世了,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瞭解我了,就讓我的靈性隨逝去的.琴聲去陪我的知音吧!”說完咬咬牙,長嘆一聲,便把自己心愛的琴“啪”的一聲摔碎,決定終身再也不彈琴。

故事點評: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故事,這則故事千百年來一起感動著人們,人們不是羨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藝,而是羨慕他遇到了一個能聽懂他的琴聲的人——鍾子期。這就是後人也說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國學經典故事12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

接著,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蘇軾:這便是隨遇而安!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后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復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闕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此心安處是故鄉”,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即便身處泥濘之中仍能遙看滿山花開。

國學經典故事13

國學博大精深,如何讓它實實在在的對學生產生影響,不能僅僅停留在背誦上,上好國學課,講好古詩,讓國學紮根課堂。

《早發白帝城》是京版實驗教材第6冊第25課古詩二首中的一首,作者李白。該詩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悅,意韻暢達,描寫了從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達了詩人喜悅歡快的心情。怎樣能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輕鬆簡單地理解詩意,通過查閱資料、整理資料體會詩的意境,而又不破壞古詩原有的美感和整體性,既注重學習方法,又能夠學會語文基礎知識,上一節紮實的課,是我這節課所追求的目標。

一、課前做好功課

為了實現我的想法,從課前準備我就開始動腦筋,受到國外教師做法的啟發,我也嘗試讓學生去收集整理資料,從前我也讓孩子收集資料,但僅僅是查閱,然後打在投影片上,請同學念念,但是這樣的效果感覺不是很有效,學生大多是一見而過,在國外很多時候學生的作業就是查資料,因為要寫出一篇像樣的小論文小報告就要自己查閱分析資料,從中篩選有效資訊,這個過程才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從中學生既可以獲得知識,還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於是我提前四天請同學回家查閱資料,受條件所限,要求有網路的同學上網查閱,但不要列印稿,要自己動手抄,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會抄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提取你認為有效的資訊,而沒有網路的同學藉助課外書去查,很多同學家裡都有關於古詩的書籍,多多少少都會獲取些有效資訊。還做不到的同學可以請教家長,家長多數是80後,相信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有用資訊。查閱的資料最好是有關於詩的背景資料,當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如:詩意。要求:彙報時不能念資料,只能用自己的話去說。第5天在班裡進行反饋時,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初次嘗試讓學生收集整理資訊並提取資訊,有些同學已經做得很好了。孫宇同學用自己的話完整的敘述了李白遭貶的過程,並且說出李白不畏權貴的個性,只是李白被貶原因有些不正確,我為其更正,為了查背景,他的媽媽和哥哥還進行了一番爭論,根據他的理解他還畫了一幅畫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張夢玉查到這首詩還叫《下江陵》並提問為什麼是下江陵而不是去江陵,解決了原本我設計課上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同學都認真的進行了背景資料的查閱,節省了課上時間,直接進入體會階段。今後遇到合適的課文還可以嘗試這樣的蒐集資料。

二、入境嘗試

學古詩前,怎樣讓學生入情入境,是背誦古詩,還是背誦李白的曾經學過的古詩,經過思考我覺得都不是太滿意,我想嘗試課前談話式的方法,找到既能夠表現李白風格又與山水長江有關的詩歌,引導學生讀,自然地走進文字,與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受到薰陶,省去上課時的禮儀,不破壞學生學古詩的情緒。

三、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

不管是古詩還是現代文的教學,都應該重視字、詞、句的學習和積累,讓學生感知到語文的學科特點。這首詩生字不多,學生基本都認識,所以除了“啼”和“帝”隨文對比教學以外,主要把識字部分的重點放在認識多音字上。在對比“啼”時,滲透中國人運用語言的特點,對於不同動物的叫聲用不同詞彙,並且將積累古詩與之相結合。本課多音字較多,在學習過程中,重點從字義方面去理解為什麼在這裡讀這個發音,這樣有利於理解詩意。對於“朝”的另一個音不好組詞,要練習組詞,“重”筆順需要寫寫,“間”“還”“發”重視意思。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了多音字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在今後的學習中有目的地積累。

“誇張”是常見的語文修辭手法之一,也是李白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學生從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有一定的認識,怎樣處理更容易,當然是學生自己有所發覺更好,利用“千里江陵一日還”中的對比引導學生體會出誇張的手法,在課上確實取得一定效果。

四、整體把握詩句,鍛鍊學生自主品味鑑賞詩

學習古詩的一般流程學生已經知道,本節課想呈現出學生鑑賞的味道。我用兩個問題:你能學懂哪裡?你認為哪寫得好?來貫穿課堂,學生經過預習比較好,有一定自學能力,因此可以大體把握詩意,哪寫得好?學生可以感受到“千里”與“一日”的對比誇張寫出詩人愉悅的心情。通過自己解釋詩意,結合背景,學生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體會出李白急切的情緒,體會小舟行駛速度快,所以詩人用“輕舟”形容小舟,在在小組交流中許多孩子表達的都非常好。達到了自學自悟的目的。

五、課外延伸

語文教學不是為教而教,不是僅僅教完一首詩,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學習的方法,積累更多的知識。所以,我適當地進行了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最後以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三峽的距離,並且積累學習方法。

六、遺憾: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個訓練學生大膽想象的環節,在學習整首詩,體會意境之後,我請同學朗讀,其他同學想象畫面,然後我範讀,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我說:請同學們體會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老師把它畫下來,你們想得越充分老師畫的越好,然後我將白紙貼在黑板上,請同學睜開眼睛,當孩子們看到的是白紙時問:老師的畫呢?生片刻沉思:在我們腦子裡,老師想讓我們想象。師: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學習才充滿樂趣。這一環節我只能放在第三課時,有些遺憾。

總之,讓國學紮紮實實的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就要運用好課上的時間,教會他們方法,讓他們體會品味古詩的樂趣,讓國學紮根。

國學經典故事14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裡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

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

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

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故事點評:身體的儀表妝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國學經典故事1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名叫曹衝,曹衝的爸爸是個大官。

有一天,外國人送給他一隻大象,他很想知道這隻大象有多重,於是就對手下的官員說:”你們想辦法把大象稱一稱,我想知道它有多重。”

這可是一件難事,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怎麼稱它?手下的官員開始使勁想,沒有那麼大的秤,人也沒有那麼大的力氣把大象抬起來,這可怎麼辦啊!大家都圍著大象發愁,誰也想不出稱象的辦法。

這個時候,跑出來一個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說:“我有辦法,我有辦法!”

官員們一看,原來是曹衝,大家心裡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辦法來,一個五歲的小孩子,會有什麼辦法!而且大象這麼重,他怎麼可能想到辦法稱它呢!

可是千萬別瞧不起小孩子,這小小的曹衝就是有辦法。他想的辦法,就連大人也想不出來。

他爸爸就說:“你有辦法快說出來讓大家聽聽。”

曹衝說:“我稱給你們看,你們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牽了過來,跟著他到河邊去。他的'爸爸,還有那些官員們都很奇怪,曹衝去河邊幹什麼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怎麼稱大象,就一起跟著來到河邊。

河邊正好有隻空著的大船,曹衝說:“把大象牽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衝說:“在船挨著水的地方畫一條線做記號。”記號劃好了以後,曹衝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來。這時候大船空著,就往上浮起來很多。

大家看著,一會兒把大象牽上船,一會兒又把大象牽下船,心裡想:“這孩子在玩什麼把戲呀,他這樣怎麼能稱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來曹衝叫人搬了很多石塊過來,裝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衝看見船上的記號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塊一塊塊搬下船來。

這時候,大家明白了:石頭裝上船和大象裝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個記號的地方,這時候,石頭和大象是一樣重的;再把這些石塊稱一稱,把所有石塊的重量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說,這辦法看起來簡單,可是要不是曹衝做給大家看,大人還真想不出來呢。

所有的官員還有曹衝的爸爸都豎起大拇指說:“曹衝真聰明!”

故事點評:曹衝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孩,曹衝利用大石頭成功稱出了大象的重量,至此曹衝稱象的故事就廣為流傳了,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讓我們的思維受限制,要多角度思考,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國學經典故事16

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封建貴族家庭。他父親官至兵部尚書,但是,王守仁似乎一點兒也沒有遺傳到父親的聰明。

他5歲還不能說話,當時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啞巴,有的人還以為他根本就是一個白痴。但是他父親不這樣看,他覺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他四處尋訪名醫,只要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派人去請。到王守仁6歲的時候終於把病醫治好了。

王守仁病好之後,智力卻顯得一般。因為小時候不會說話,也沒有讀過書,因此,比起別的小孩子,他顯得更笨拙一些。有人風言風語:“他這麼遲才開始學說話,當然笨啦!也別指望他以後會有大出息。”

小守仁本來就覺得自己比別人笨,現在又聽到別人這樣嘲笑自己,心理更加難受。他跑到父親懷裡哭訴:“父親,別人都說我笨,我真的很笨嗎?”

父親聽了他的話說:“孩子,你不笨。為父一定好好教你,你會有出息的。不用在乎別人的嘲笑,你自己發憤努力,爭口氣讓那些人瞧瞧,好嗎?”

有人父親的鼓勵,王守仁又有了信心。他始終記得父親曾經給他講過的“笨鳥先飛”的故事,並時時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平時讀書,別人讀一遍,他就讀兩遍、三遍,甚十遍。他抓緊時間,把別人玩耍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了。白天他認真聽先生的課,放學後,趁著還沒有吃飯或者吃飯後的'時間,他一個人跑進父親的書房,認真讀書,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飯、睡覺。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父親見守仁如此爭氣,心裡很是高興。他也耐心給小守仁輔導功課,有時還請一些大學者給他輔導。家裡來了客人,談論天下大事的時候,也讓王守仁站在一邊,向別人學習。母親見了也非常欣慰,更加細心地照顧他。她不僅給他收拾出一間書房,還不許別人去打擾他讀書。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支援和他自己的努力下,王守仁的學習成績提高很快,先生的提問,他也回答得很有主見,最後竟成了先生的得意弟子。

就這樣,王守仁憑藉笨鳥先飛、刻苦勤奮的精神,長大後,成了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故事點評: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在同一個階梯上的,只是因為自己想不想學習,想不想努力的願因,如果你稍稍落後於別人,你就要有一種上進的心態,去付出更多,趕上大家的腳步。只要你能努力,笨鳥也能聰明,領先起飛,飛到那遙遠的屬於他的世界。

國學經典故事17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正當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請您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後,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秦王說:“天下人都說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藺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讚歎道:“果然是塊寶玉。”說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於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說:“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

“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後退幾步,怒氣衝衝地對秦王說:“我認為您並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的手裡,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過的話怎麼會不算數呢?”說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麼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秦王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回到旅店後,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並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後,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後,當秦王發現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裡。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故事點評:我們做事情既要有勇氣也要有智慧,面對強勢,要有勇氣與之抗衡,同時做事情應當靈活,隨機應變,用機智與強勢力抗衡。

國學經典故事18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凡成大事者都是從小事一步步走出來的,福報也是做的一點一滴的好事積累起來的。

國學經典故事19

我們誦讀過無數的國學經典,但是在生活中又能有幾句國學和你發生了故事呢?

我在十二中上藝科學校。每次上語文課的前十五分鐘,老師總會讓我們背誦十幾句國學,並逐句講解句意。剛開始,我認為背誦這些國學純屬浪費時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改變了這個觀點。

那天,老師佈置了許多的作業。吃完飯,已經六點了。我匆匆忙忙地跑到書桌前,開始奮筆疾書。我估摸著,寫完作業應該就到八點半了。我想:我得快點寫,因為還有許多課外班的作業,加油。我再抄寫三字經的“親師友,習禮儀”時,弟弟跑了過來,對我說:“姐姐,我有3道題不會,請你教教我。”我一口否決了,著急地想:我的作業都寫不完,還幫你?真荒唐!弟弟會溜溜地走了。我又想了想那句三字經的意思,突然覺得自己放了一個天大的錯誤——沒有“親師友”,所以立即放下筆,焦急地向弟弟跑去。追到弟弟時,看到他愁眉苦臉,就像他道歉:“小浩,真是對不起,我不應該不幫助你。來,讓我看看題!”弟弟開心地笑了。我開始一道一道的給他耐心的.講解。我已經把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只是想著給弟弟講題,讓他明白。

那天,我寫完學校的作業時,已是九點了,但我一點也不困。我寫完課外班的作業時,已是十點了,我卻一點也不乏。那天晚上,我的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同時我也比其他同學的理解更深刻,令我終身難忘。

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剛好抄到了“親師友,習禮儀”那句國學,就攻現了一個巧合的事例。這也許就是我和國學的故事吧!那你呢?

國學經典故事20

這個學期,我們新開設了一門《國學》。

我對《國學》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愛。剛開始,一看到《國學》裡有那麼多讓我眼花繚亂的古詩詞,就讓我頭疼,就像見到了一條巨蟒一樣,一點兒也不想接近它。可是,有一天,老師對大家宣佈,要把10―16課全部背會。我頓時慌了神兒。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我想:怎麼辦啊!《國學》那麼難背,別說10--16課了,就連第8課,第9課,我也不會背呀!回到家後,我想,既然有人會背誦,我也一定要完成。那麼我就該下功夫了。不是有句話叫“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嗎?週六,週日,我抽出時間背《國學》,我可不像別人那樣死記硬背。首先,我把譯文抄在了每句文言文的下面,如:子曰:“君子不器”。意思就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固定的用處。漸漸地,我按照這種方式,輕而易舉得就把10--16課的.內容全部背會了。我不僅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任務。同時,還從《國學》中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每天早晨讀書時,《國學》就是我必讀的科目,如果哪天沒有讀國學,我就像少了點什麼似的。

談到喜愛《國學》。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位高段位的棋手下棋,我取得了勝利,手舞足蹈起來。這時我的腦海中立刻出現了,“君子與小人”中的詩句,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給我指引了反向,告誡我不要驕傲,因此,我變得不再那麼興奮了。還有一次,電視中出現了四個字:何為君子?我對答如流道:“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再一旁觀看的媽媽誇獎我是會學會用的個國小者。另外,在空閒的時候,我經常拿起國學,學者古人的樣子,搖著頭,讀起了古詩詞來......

這就是,我與《國學》的故事。

國學經典故事21

話說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