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6.5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讀後感

國學讀後感1

國學老師和我們講,國學是中國之精華,是中國的精髓。在三年級時老師讓我們背弟子規,我們問老師為什麼,老師說學習弟子規可以讓你的德行提高。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要到這裡蘇老師和我們講:小孩是單純,似一張白紙,畫什麼就是什麼。這時,如果接觸的是自玩暴力等,他們也會吸取;如果接收的是聖賢思想的薰陶,就會逐漸鑄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仁、義、禮、智、信。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要求。

老師第一節課就講了總敘,和我沒說《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第二節課講了入則孝,學到這裡的時候,我是一直臉紅著的上的,尤其是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時,我認為,我實在要好好學習國學了,因為有些事我卻做的不好,仔細想想我們的父母有多麼的辛苦,為了我們的前程,出了多少汗。是的,很多,所以我們要像入則孝一樣孝敬我們的父母。

第三節課是出則悌,老師講兄弟姐妹要多說豪華,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惜要的衝突。古人講“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而且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書上講助人為樂之本。

謹又和我們講了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寶貴時間,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上寫了兩句話我很喜歡。第一句是不要為了面子,更不要讓虛榮心做崇,無謂的開銷就是浪費,何況糧食集聚了眾人的勞動,更應該珍惜。第二句是《論語》中:食不厭米,劊不厭細。好勸勉我們:食物不要過分講求精美,烹調不要過分講究要求細緻。步從容,立端正,揖身圓,拜恭敬。告訴我們要立如鬆,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

信是我自喜歡的一篇了,尤其是“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因為它時時刻刻告訴我每一個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的品德,奮發圖強。每天要自省,唯恐做的不夠好,要繼續努力。

泛愛眾做人不可以以競爭為為目的,要以互助合作為母的,對別人的才能,不可以批評、嫉妒、毀謗、苛刻,要學習欣賞。親仁總的講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

講餘力學文的時候,老師和我們講笨鳥先飛的故事,告訴我們老師最後的一句話是: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出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讀書不可以讀對人不好的書,要讀對人有益的書。

國學是我們中國寶貴的文化,我們不可以像古巴比倫,古埃及……一樣,丟失我們中華的文化。

國學讀後感2

自從接觸了國學經典,我的思想、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以前,我常常不聽媽媽的話,惹媽媽生氣。但是,學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了平時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我還知道了做哥哥姐姐的,要疼愛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尊敬哥哥姐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處,父母也就快樂輕鬆了。在這姊妹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瞧,我懂得東西還不少吧!不光是《弟子規》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論語》也不例外。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理解了這段話的意思:學了知識以後,按照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我不光讀懂了這些,我還讀懂了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看,我讀懂的東西還不少吧!這都是國學經典幫助了我。

國學讀後感3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記憶猶新這幾天我讀了《我愛國學》這本書,書中的每個章節都令我回味無窮,讓我感觸很深。

本書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大愛無言》這一章了。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書中,14歲的馬鵬飛同學因父母離異先後遺棄了他,奶奶成了他唯一的親人,小鵬飛5歲時,奶奶也因病失明,從此馬鵬飛就得撐起這個家。奶奶住院了,小鵬飛24小時都陪著奶奶,每天為奶奶服務,他每天給奶奶做飯、送飯、餵飯,自己卻偷偷地吃醬油拌飯。有時鄰居送個雞來,鵬飛都給奶奶吃了,自己卻從不捨得吃一口。馬鵬飛為了防止奶奶吃錯藥,把藥都分開放,這些藥怎麼吃吃幾回,小鵬飛都很清楚,就是在這樣艱辛的條件下,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學習,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再看看我們這些父母心中的寶貝、家中的“小皇帝”們又是怎麼做的呢?當我們還在父母溫暖的懷抱裡的'時候,馬鵬飛卻背起了這個家;當我們早上還睡得很甜的時候,馬鵬飛早就起來給奶奶做早飯了;當我們被父母送去上學的時候,馬鵬飛還在家裡急急忙忙地收拾家務並準備自己走著去上學。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馬鵬飛這種“大孝無言、大愛無聲”的精神。在父母下班回來,哪怕為他們沏杯茶水、捶捶背、端上一盆洗腳水,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也會給他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讀了《我愛國學》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其實,“孝”很簡單,“孝”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每時每刻做到“孝”吧!

國學讀後感4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他的老師說:“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學說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同學們,要知道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是多麼重要,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還必須改正。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時刻都在激勵著我和我們要不斷的進步,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為實現這一目的,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國學讀後感5

國學,就是指中國的知識;國學,也是知識的源泉。

自打我學了國學以後,知識就增進了不少,說話時也常常運用一些成語,如:畫蛇添足、一毛不拔、鞠躬盡瘁等,“背鼓上門—找打”、“飛機上掛水瓶—高水平(瓶)”等歇後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則是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看似寫景,其實並不是的。這首詩是在告訴人們:學習是無止境的,只要你願意學總還是有的。

我也有對這首詩的看法:知識是學不完的,但還是有的。詩中的“清如許”,就是在問:你學來的知識是有益的,還是對你有傷害的?“為有源頭活水來”指書本是知識之源,但不能全部依靠,就像陸游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樣。所以讀書前想要思考一下才行。

國學,這兩個含有重大意義的字,讓國學經典陪伴我們走過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天吧!

國學讀後感6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有幸學過《國學經典》之後令人博雅情趣,開闊視野。讀的是中華文化精品,領略的是人類文化精華,重溫的是文化精髓,堅定的是中華復興的信念。雖然裡面節選的一些經典名著各篇的經典段落語句,但讀過之後有一種想讀原文原篇的慾望。

其中,《大學》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科舉考試用書之一。書中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到善”闡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等修身養性的八項途徑。

而《中庸》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主要闡述“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君子,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較為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關於“仁”、“禮”的核心內容。內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學習、教育、務政、治國與安邦等多方面的內容。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它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蹟,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國學讀後感7

我很小的時候,爺爺就開始教我讀《國學啟蒙經典》了,《三字經》、《弟子規》一直陪伴著我的成長,淨化著我的心靈,啟蒙著我的每一步。

爸媽常年在外打工,記得有一次去爸媽那玩,我做錯了事,媽媽批評我。我不服氣,打電話向爺爺告狀,爺爺讓我背《弟子規》中有關章節,使我感悟到"父母教,須敬聽,------德有傷,飴親羞"的含義,心也就平靜了。

爺爺是個農民,沒讀多少書,可自打我上學開始,他不管白天干活多苦多累,每到晚飯後,除特殊事情出門外,他總是陪著我讀書,輔導我做作業,當我遇到難題時,他總是及時地和我共同探討、解決,特別是在寫作上,是爺爺手把手地把我帶到今天。從多少個日日夜夜中讓我感悟到“昔孟母,擇鄰處”的良苦用心。

通過讀國學經典,我從小養成了喜歡認字的習慣,每當上街看到有不認得的字時,總會問爺爺,並追問這個字的意思。“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我們正值年少,是人生學知識的最佳時期,不求懸樑刺股,但求“而小生,尚勤學”。

讀一本好書,抱一腔志向,我要從“掃一屋”做起,將來能成為祖國作出貢獻的有用之才。

國學讀後感8

從《國學啟蒙》這本書來到我身邊時,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了,在那浩瀚無窮的國學經典中,我感到所學到的知識就如一粒沙那麼小,如一滴水那麼少,如沙漠中出現綠洲那麼渺茫……於是,我下定決心,要認真學習。

我還記得翻開書看到的第一句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周易》的句子。老師給我們解釋過意思: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的,君子處事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永不停息。我此時以為,“天行健”可以用人生來比喻,而“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比喻人的。

我的理解方式是代入,人生本是絢麗多彩的,人就會去前進,去創造出超越自己的一面,這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一樣的,都是表示著要不斷前進,用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去成功,這是我的理解。後來,我的人生觀念徹徹底底地變了,我已經不相信人的一生是由上帝來安排的,而人的一生是由自己不斷拼搏創造出來的。就算你的人生夠精彩,就算你的人生很平淡,但是,請不要就此罷休,一定要繼續努力,不斷進步,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你的精彩!

朋友,抬起你的頭來,不要氣餒。如果你身陷貧困,讓我們來看看洪戰輝吧,這位“攜妹求學幾年”的大學生,就曾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他父親是精神病人,母親離家出走,妹妹又遭厄運,一出生就遇到失去父母的愛,就身陷貧困和苦難。他卻選擇了自強自立,選擇了與命運抗爭,他像一隻負重的蝸牛,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從陰霾中見到了陽光。

我這一生收穫最好的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讓我們謹記這句古訓,或許“神州X號”你就是它的總設計師。

國學讀後感9

在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名字叫做聽《南懷瑾談國學智慧》的書。讀過之後,我對一些《論語》裡的句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南懷瑾先生對國學有著深刻的研究。《論語別裁》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我讀的這本書的作者是王穎。在本書中,他又對南懷瑾先生的結論做出剖析,使我對《論語》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知識也更加淺顯易懂。

一.談‘’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說的是人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都不能忍,有可能就壞了大事。南懷瑾先生又對“忍”字有另外一個定義:“忍‘’,也有‘’斷絕‘’之意。做事要有忍勁兒,狠得下來,有的事情如果不當機立斷,以後就會有麻煩,姑息養奸也是小不忍。這是我印象深刻的解釋.“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連小的事情都優柔寡斷,是不是也就證明了一個人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寬容、包容,但是對一些小事卻優柔寡斷,那麼此人也不是成大事之人。就忍耐來說,孔子有言:“薄責與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如果對別人少苛責多寬容,那麼他就能避免別人的怨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往往能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這些人在仕途上也能比別人走得更遠一些。道理大家都懂,我之所以說這一點,是因為在我身上發生了一件和它相關的事情。那天我去吃午飯,點的菜等了好久都沒有上來,過去問了才知道他忘了做。當時我真的很生氣。突然,我想到了這句話:“薄責與人,則遠怨矣”,就告訴自己,不要生氣,換位思考,他也是忙得忘記了,並非存心而為,這樣一想,發覺心平氣和了許多。我自身認為:“薄責與人”,為的並不是遠怨,而是自身的情緒要平和。

二.談“慾望”:“人到無求品自高”。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一旦有了慾望,就無法再剛強起來,碰到你喜愛的事物,你無法不投降。然而慾望是每個人本性中就帶有的東西,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無慾無求,因此,人的慾望遏制不了,這時就需要我們樹立一個意識,知足常樂。”事實上,知足者更明己之志。南懷瑾先生說:“棄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將相而不為。”意思是說:一個人若做到對什麼都沒有特別的欲求,就不用擔心受到誘惑和挾持,因為他沒有任何需要。

我們都會說,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需要有一種放棄慾望的清醒,保持明確的志向,這樣才不至於被慾望所牽引。但是放棄慾望真的那麼容易嗎?慾望是每個人本性中就帶有的東西,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無慾無求。就像我們想要考英語四級、研究生,這也是一種慾望。世事本沒有好壞之分,我也不能把這些說成()是積極的慾望、好的慾望,只能簡單地先舉這樣一個例子。既然人的慾望遏制不了,我們就應該學習掌握它、疏導它,將慾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是:順其自然即無求。既然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無慾無求,那我們就順其自然。莊子也說過:“安時而處順。”

古時有這樣一個故事:酷暑時節,小和尚看見廟裡的草枯黃了,對師傅說:“我們趕緊撒草籽吧,長出新鮮的草才好看。”師傅卻輕描淡寫的說:“等天涼了再撒種,隨時吧。”等到秋天師傅買了一些草籽回來,小和尚出去撒種子,卻被一陣風吹散了。小和尚慌忙說道:“師傅,不好了,草籽被風吹散了。”師傅仍淡定地說:“沒關係,吹散的都是空的草籽,撒下去也不能發芽,隨性吧!”不一會兒,很多的鳥飛來啄食草籽。小和尚又喊:“草籽都被鳥吃光了!”師傅說道:“它是吃不完的,隨遇吧′!”到了夜裡,下了一場大雨,小和尚萬分焦急地說∶“這下什麼都沒有了,草籽全被雨水沖走了。”師傅說∶“草籽衝到哪裡就在哪裡發芽,隨緣吧!”等一個月之後,原本光禿禿的地面也長滿了嫩芽,沒有撒種的地方也長出了綠草。師傅嘆道,隨喜吧!

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很大。為什麼說“順其自然即無求”呢?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執行規律,我們不用改變,也改變不了。不要因為事情沒有順我們的心意而憂慮、難過,或者試圖去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以平靜的心態去理解、去接受。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消解慾望,達到無求的境界,對身心不會造成嚴重影響。無求於萬物,便是順其自然於生命,便是享受我們存在的此時此刻。

我們本身就是生命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有生命的質量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就像我所理解的“薄責與人,則遠怨矣”那樣:我薄責與人,不是為了遠離他人的怨恨,而是為了我自己的心境,為了自己能夠舒心。我想,對自己生生負責,並非自私。

由此,我又想到了佛學的“無慾無求”。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極的、叫人萬念俱灰、心如止水,更不是告訴你一切是空。而是讓你認識到個人不可超越的侷限和人生的無奈;認識到慾望無底洞似的可怕?認識到一切是暫時的,轉瞬成空,如風過,曾有音響,但過去無聲無痕。就此意義上,佛家說’空”,不是讓人歸於死水般消極的等待,而是盡人事聽天命,精進的同時,遠離禍患,修養自己。

生活中不免有人會反對我們。有人說:“學國學,是沒有用處的”。我當時非常生氣,但是我想:修養自身,本不用他人理解。我當然是知道我學國學的目的,它不但不是無用,而是大有用處。學習國學並不能讓我獲得物質上的利益,但是它可以讓我以後更好的生活。我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充實。

這就是我的讀書報告,希望大家通過我的分享也能進一步品味自己的人生!謝謝大家!

國學讀後感10

《感悟父愛母愛》這本書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好大的震撼。讀過書中這些文字的我,難以抗拒他們的魅力,他們蘊含著的深切的情感,讓我心裡感受到愛的力量,愛的偉大!

這本書圍繞“父愛到永遠”、“比血還濃的母愛”、“媽媽的心”、“父親的高度”、“媽媽的純淨水”這五個題目,講述了1個又1個感動天下所有人的小故事。

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的背》這篇文字。文字首要描述了作者鐘頭間雙腿殘疾,從小就在父親的背上長大。父親為了實現兒子的“音樂夢”,揹著兒子走了很長很長的一段路,最後圓了兒子的夢。

父愛重如山,母愛深似海。書中的另1個關於母愛的故事——《人生的姿勢》,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文字的題目雖看不出與母愛相關,但資料卻十分感人:一對夫婦為了慶祝小孩的生日,決定去登高達7000米的雪山。在登山的途中他們遇上了危險,媽媽為了愛護自我的小孩,離開了人世。讀完這篇文字後,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想:世上還有比這更偉大的感情嗎?愛,在好多時間往往表現為一種姿勢。父愛母愛的姿勢總是那麼令人感動。堅信每個媽媽都有這種“愛的姿勢”——雨中為兒女撐傘的姿勢、廚房中精心做飯的姿勢、在校園外等待著還在考試的小孩出來的姿勢……媽媽用相異的姿勢表達著對兒女的愛,而這種愛,作為兒女,幾乎是無以回報的。

“媽媽的恩惠就不是恩惠嗎?”這是書中的一句話,對這句話,我的理解很深:在日常中,媽媽是傘,我們是傘下的小孩;媽媽是豆莢,我們是莢裡的豆子。我們在媽媽的翅膀下長大,媽媽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愛,但是我們又有誰把媽媽的恩惠放在心上呢?他們養育我們的時間,我們在羨慕同伴手中的玩具;他們守護在我們病床前的時間,我們想的是外面世界的自由;他們為我們的失意而忙碌奔波的時間,我們在埋怨世道的不公……但是,我們很少認真地想想我們的媽媽在想什麼、在為我們做些什麼。從現時開始,讓我們把媽媽對我們的恩惠放在心上吧!

讀了《感悟父愛母愛》這本精品美文,真的使我受益匪淺!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後,我務必要孝敬、回報自我的媽媽,用心領悟,做一個品德兼優、熱愛祖國的好少年。我愛我的媽媽!也願天下人都愛自我的媽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