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5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學》教學反思

《國學》教學反思1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知識是最簡單的事,心靈的塑造是最難的!如何塑造學生高貴的靈魂?途徑自然不止一個,在我看來,經典誦讀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十三四歲之前是一個人吸收知識最快的階段,越小的時候越是全盤吸收。經典雖然深奧難懂,但我們不必要求學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記到腦子裡,長大了自然就理解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幫助他們積累。在國小階段,學生背誦經典有了一定的基礎,七年級再繼續誦讀,相信不是難事,也許在短時期內不能立刻見效,但我相信對孩子的一生,將會有深遠的意義。下面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誦讀活動做一總結

一、具體做法。

1、明確誦讀篇目,制定計劃。以課文中的經典詩文及課本後面附錄的十首詩為主要內容,適當補充課外的。為了確保經典誦讀的實施,我告訴學生,要把背誦經典當作吃飯、睡覺一樣,每天一定要做,養成習慣。同位互相檢查,一齊背誦,最後默寫一遍。如此反覆,保證每個孩子能背一篇,清一篇。

2、要求學生把背誦的經典在小組中相互背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鞏固所背誦的內容,小組長負責檢查。

3、播放視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的內涵,我上網查找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經典誦讀視訊,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背誦的經典魅力無窮。

二、學生的轉變。

1、記憶力得到提高。原來很多孩子背誦語文課本都覺得困難,()但是經過半學期的經典背誦,他們背誦語文書的速度明顯提高,也覺得白話文的背誦非常簡單。

2、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我們依照這個原則背誦經典,長期的實踐,讓學生把這種意識滲透到平時學習中,學任何東西都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另外就是反覆記憶方法。學習上沒有捷徑可走,該記憶的東西就是要牢固記憶,大部分學生樹立了這個觀點。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

根據其他老師的經驗,通過上網查詢其他地方的做法,我想以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1、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輪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學把一章經典抄寫在黑板的一角,讓學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課間就可以背誦,確保一天一章背誦。

2、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評比,超額背誦的小組全員獎勵,重重獎勵組長,發揮班幹部的帶頭作用,讓他們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組有一個同學拖拉,整個小組沒有榮譽,以此保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3、課前兩分鐘背誦。每個課前,讓學生背誦一段經典靜心,然後正式上課,養成習慣,讓學生時刻不忘經典,營造氛圍。

4、班級經常開展活動。利用班會時間或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時間,組織學生排練經典誦讀的活動,可以以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的形式,激發孩子的興趣。“雅言傳誦文明,經典浸潤人生”,這是無數有識之士的見解與共識,我們起步算是晚的。但是,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就能使這項活動不斷改進,趨於成熟。“路漫漫其修遠兮”,祝願我們的經典誦讀之路越走越寬闊!

《國學》教學反思2

學校國學課題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校內外形成良好聲譽,作為圈內人士有幸接觸這個課題,並參與其中,應該說是教學生涯一大幸事。本學期在國學教學實驗中有得有失,總結如下:

一收穫:

1教學模式更為清晰。由於參與課題階段性彙報活動及課題結題活動,有機會聽到組內優秀教師(在主任具體輔導下)的示範課。對於國學的教學模式有了更為清晰的瞭解:課前演誦——新課誦讀——聊詩意——演詩情——畫詩意。明確了課堂教學流程,教學更易把握,解除了以往不知所措的困惑。

2見識國學知識融會貫通之妙。幾位上示範課的老師,都不約而同帶領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將積累的舊知與新知融合在一起,融會貫通的課堂,自然詩意濃濃,韻味無窮。由此可見,上課教師及所教班級的學生不但能背誦,而且能夠理解運用,且運用自如,花樣翻新,表現出孩子無窮的智慧。這樣的課堂啟發我在今後的教學將把腳步邁得更加堅實,課堂教學的思路更加開闊。

3陪伴學生成長的同時充實了自己。在教學課本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誦讀、積累,老師也能熟練背誦下來,提升了自己。並且為了上好課,查閱網路和相關書籍,搜尋的過程中,接觸了更多古代賢人,從各位哲人的文字中,瞭解了人生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立足點之高、目光之遠。收穫的古詩、古文多了,頭腦自然充實許多,印證了“教學相長”的說法。

二不足

1對課本鑽研深度不夠。總是忙於一些雜物,佔據大量精力,不能充分地鑽研教材,理解的深度明顯不足,教學時自然難以自如,當然無法“貫通”,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靜下心來反思:為什麼同事能擠出時間學習、研究,而自己能找出那麼理由為自己推脫呢?還是缺乏自我鞭策能力,意志力不夠頑強。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下個學期的努力方向就明朗了。

2古詩、古文知識還不夠豐富。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準備一桶水。現在這個桶裡只有半桶水,或許還不到,怎能自如把握課堂?怎樣深入淺出?更不能融會貫通。因此,應該藉著國學課題的東風,走近先賢哲人,儘可能多地閱讀古代經典,並理解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老祖宗的智慧引領自己少走彎路。

3國學課堂的把握還不自如。“玩中學”的理念還沒有很好地貫徹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在教學設計方面應更注重趣味性、靈活性、藝術性,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受學習國學的快樂。因此,下個學期將加強備課,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讓國學課堂充滿笑聲、智慧。

國學作為一個課題告一段落,但學習國學卻是應該永遠堅持的事,用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的心靈,也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洗滌教師的思想。所謂學無止境,積矽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河。讓我們繼續耕耘在國學的課堂上,品味經典,美化人生。

《國學》教學反思3

本次班主任教學展評活動,我選擇了執教國學——《三字經》。選擇這一內容參加班主任公開課,主要基於以下思考:

(1)作為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中代表性內容,《三字經》已經進入幼兒教育內容中。源於南宋,迄今700多年曆史的《三字經》相傳為宋朝末年大學問家王應麟編撰,經後人不斷增補,被譽為“千古一奇書”。其一奇,以三字斷句,句句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合轍順律,易讀易記;其二奇,結構緊湊,銜接自然,順理成章,概括性強;其三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全書1500多字,融“歷史、地理、天文、倫理道德、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2)我園大大班早在20xx年開始國學教學,目前已經成為辦園特色,成立了專門的教研小組。北京師範大學陳會昌教授曾親臨指導。我選擇這一內容,可以進一步交流國學教學經驗,探索適合本園特色的方式方法,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針對大大班幼兒年齡等特徵,我在課前設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逐句學習《三字經》(部分段落,即: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講解蘊意;

(2)學習生字“犬、苟、曷、釀、物”,瞭解字面意思;

(3)唱誦《三字經》,體會語言節奏和韻律感;

(4)理解體會《三字經》蘊含道理,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在課堂前半段,我首先以接龍遊戲和吟唱形式,讓孩子們唱誦三字經。配上古典音樂背景、節奏明快的歌曲,學生拍手吟唱,輕鬆活潑,避免了單調、死板和枯燥;接下來,進入內容複習,“孟母斷機”和“孔融讓梨”,孩子們一起分享孟子三遷、孔融尊重長者的故事,明晰其中蘊涵的道理,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由於配上了幻燈圖片,這部分過渡順利;學習新三字經為這次設計的重點內容,我先播放幻燈,讓孩子觀察,領會意義,然後出示課文,解釋意義,然後開展朗讀和跟讀。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意義,我還設計了生字學習過程,讓孩子指認識字,充當小老師。從效果來看,孩子們對大部分的字都能誦讀,基本達到了設計效果;最後,我以集體誦讀形式,鞏固學習內容,並開展接龍遊戲和自由交流體會,讓孩子思考如何將三字經中學到的道理,遷移到生活情景中。最後部分,由於時間緊湊,未能深入進行,部分學生還不能有效地從文字轉移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

從我這堂課教學過程和效果來看,基本和原有教學設計一致。其中也出現預設和生成之間的不同步,比如,在認“曷”時,有孩子提出跟喝水的喝一樣,我沒能及時強化。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在按程式牽引整堂課的時候,中間過程一定需要根據孩子的“偶然”反應,做出靈活機智的調適,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這堂課的難點在於孩子們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比如:蠶、公雞等,因此,只能讓學生自由想象,個別學生回答並進行描述,在這裡,應該讓更多的學生更詳細的延伸表述,避免只存在於個別有豐富閱讀經驗的同學中。本節課認字設計略顯多,學生更在於誦讀,而誦讀的時候,遍數多少合適,還需要研究。接龍的時候,需要指認句子。認字和表達常常容易出現集中在個別口語表達較好的孩子身上,為了照顧群體,在認字的時候,如果多放幾張黑板,讓學生去圈讀字,指認,或者幻燈中動態字浮現,配上教師的語境表達,教學效果可能會輻射更多的孩子,也會輕鬆活躍;圖片具有直觀性,但是可能漏掉了一些資訊,如果能引用到動態的視訊,結合兒童小故事,則減少了漢字字面理解所帶來的困難,學生通過情境獲得感悟。因此,本堂課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誦讀、指認字等設計任務,但是體驗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潛在的任務,囿於技術、時間等原因,初步達到效果,但還需要再接下來的課堂中進一步領悟。

通過這堂課的設計與教授過程,加深了我對幼兒課堂中國學內容教學原則、規律、技巧等的認識。同時,孩子們的課堂反饋、同行之間交流、專家的點評給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機會,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會有更大的提高。

周 晨

《國學》教學反思4

時間荏苒,轉瞬即逝,轉眼已經一個多月了。暑期國學教育活動已經進行了一半多了。遙想當初剛剛開始加入本著一個“宣傳國學,發揚光大”的信念加入國學團隊,到現在,站在“第一線”親身深入小區的面向國小生進行國學教育。在這期間感受頗豐,辛苦和甜蜜始終伴隨左右。

作為一名大二學生,這次教學是我的首次教學實踐活動。我擔任的是《三字經》教學工作,這一個多月來,我才認識到這部僅僅一千多字的作品就記錄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包括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多麼的神奇,不可思議。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併為他們而感到自豪。在短暫的一個來月的相處中,我們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師生情誼。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真是如此的短暫、令人難忘。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深深的體會到了,要組織好一堂課並不容易,其中思想品德對課堂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正好在國學中就有思想品德的這方面的古訓。比如《三字經》中“親師友,習禮儀”就講到了要學生去親近老師,尊敬老師,對老師要有禮貌,向老師學習禮儀。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而我們這些作為老師的就是要先從嚴要求自己,再去指導學生。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就做過這樣的練習,特意花時間指導學生的禮儀,每一位學生都親身體驗瞭如何給老師敬禮,老師如何回禮。而這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此後學生見到老師都很有禮貌,課堂的禮儀學生們也做得十分好。不僅僅是對老師禮儀方面,還有其它的思想品德方面,他們也有了十分好的進步。家長都十分肯定我們的這方面的工作。這無疑給了我們巨大的動力,讓我們在國學的宣傳教育工作中更加奮勇直前,從國學中挖掘出好的新的內涵,讓中國的國學在我們手中進一步的傳承,發揚光大。

《國學》教學反思5

學校在經歷一個學期的“國學”試點之後,於20xx-20xx學年上學期全校推廣。我執教的是一年級的國學課,內容是《弟子規》。

剛接手,我和老師們一樣,教著一個班的語文,兼著這個班的國學,忙著學校的事務,一個學期很快過去,回頭審視自己的工作初衷: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瞭解實情,為教育管理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達到了沒有?淺嘗則止。在國學的教學中,也是事後的感悟。這個學期的國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自己的國學素養淺薄,影響著課程內容的豐富;

對一年級學生的學情想當然的多,經常設想的課,實際實行不了,囿於學生識字的困難、注意力的問題,只要學生會讀就可以了,在激發學生興趣,為孩子埋下熱愛中華文化的種子,沒有滲透的方法;

國學作為學校推廣的校本課程,它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作為行政管理者兼任這門校本課程,沒有做這樣的建構;

學生的評價,方法單一,尤其是調動學生內因,如何使他們成為課程的資源,互相借鑑中學習,思考不夠。任何一種學習方法、評價方法,事後都沒有思考,也沒有反饋;

備課沒有整體入手,一課一備,缺乏整體性;

自己對課文內容不熟,不能及時給學生引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