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讀書筆記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4W
國學的讀書筆記1

中華民族文化有著上千年燦爛的歷史,《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裡就融匯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每首古詩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

國學的讀書筆記7篇

剛開始讀《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時比較累,但堅持下來發覺並沒有那麼難理解。讀多了,讀書的速度就變快了,讀完一本書後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讓我更加喜歡經典了。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第五單元“四時田園”這一部分,它用許多古詩來教育我們:做人要勤勤懇懇,不能懶惰。以前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懶惰,什麼事都讓別人幫我做。值日時,我是組長,我就讓那八個組員打掃,我則坐在凳子上悠閒地唱著歌。最後,由於組員不合作,沒打掃乾淨,老師批評了我一頓,我心裡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湧上心頭。哎,都怪我!讀了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從今以後,我漸漸變得勤勞了。就說去年吧,學校有縣裡領導來檢查衛生,我們組由我負責打掃衛生,在我的牽頭下,我們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為此,還受到縣領導的表揚呢。當然,這得歸功於經典誦讀!

經典誦讀中,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言論也讓我們值得去學習和借鑑。在《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又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雖然我成績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試驕傲情緒不斷滋長。對於身邊學習比我差的同學總是不理不睬,家長、老師說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當我讀了孔子的話時,又反省了自己,覺得很慚愧。連知識淵博的孔子都那麼謙虛,何況一個小小的我呢?從此以後,我變得很謙虛,經常向我身邊一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百萬綠絲中的小苗吸收營養的成分。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讀之如沐浴春風,我會讓它永遠伴我前行……

國學的讀書筆記2

最近在班級內掀起了閱讀《國學經典》作品的高潮,學生們讀得津津樂道,我也是樂此不疲。,每每端起這本書,就會開啟我一天的好心情。

開啟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醒目的大字。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歷史上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這樣,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 這裡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裡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裡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鑑》;這裡有“莊子”、“老子”、“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誦讀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國學經典》作品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論語》。但是我認為《論語》中的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是一個純概念化的名詞,所說的君子是一個理想中的完人,是我們推崇的道德規範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樣,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努力摒棄的糟粕。

隨後,我又讀了于丹教授的精闢講解,她的講解給我帶來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才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以後一定要再細細品味幾遍,相信一遍會有一遍的收穫!

國學的讀書筆記3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是祖先留下的精髓,是我們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文章,能讓我們“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拱小三年級這學期誦讀的是《禮記》。其中讀到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不禁讓我感慨萬千。 “玉則,國之重器也”。一塊玉,在山上,在地下,只不過是一塊不為人知的石頭而已,即使挖了出來,也不過是一塊玉石,只有經過人們仔細、精心的雕琢,才能成為一個流傳千古的寶貝。人如果不學習,就什麼也不懂,不知道,又怎麼能為國家效力,成為國家的棟樑呢?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們國小生,人人都是一塊玉石,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父母的撫育,在老師的精心教育下,石頭才能變成美玉。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學懂“仁、義、禮、知、信”,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誦讀國學吧!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我們前進,讓我們一起繼承併發揚中華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的讀書筆記4

中華民族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歷史,而國學經典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讀了《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後,讓我受益良多:

寬 容

“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在生活 中,我們難免會與別人有些摩擦,在這時,我們如果與之相持不下,則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僅會越來越差,甚至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反之,若我們各自退後一步,寬以待人,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韓 信忍一時的胯下之辱,最後卻成就自己光彩照人的一生。“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寬容對待他人人,別人也同樣會寬容對待你。

毅 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大事者必有毅力,無毅力者則一事無成。有毅力做事才有始有終,才會有所成就。就如孔子讀《易》一書。當時的書都是用竹簡編成,翻閱不易,耗時頗多,但孔子不怕困難將這部書三遍,都有不同的收穫。這件事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毅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惜 時

“讀書不覺已早春,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中學生,學習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時間也就成了我們學習的強有力的保障。我們青春正茂、朝氣蓬勃,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就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不要造成“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放會讀書遲”的遺憾。

節 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應從小事做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 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總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艱苦奮鬥是我們黨不斷取得事業勝利的法寶。經過歷史的積澱,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品格和民族象徵。

讀了《國學經典誦讀》,我知道了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應繼承中華民族寬以待人、有毅力、珍惜時間、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並將其發揚廣大。這既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成功的墊腳石。

國學的讀書筆記5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批判傳統文化的風潮。總之,王小波先生那時發表的文章是很合時宜的。即使放到現在來看,那些道理也未免過時,在一些人眼裡依然正確。

《沉默的大多數》是暑假翻的,基本上把感興趣的篇目都看完了。這本書涉及的主題很雜,國學,知識分子,道德,信仰,科學等等。筆記中全面的涉及和討論是不現實的,礙於讀書太少,見解也不甚完善。這裡摘其對國學的一些看法,雜糅個人評價,漫談一二。

在《我看國學》一文中,王小波用辛辣詼諧的筆觸談了對孔孟程朱的看法。他說孔子是個一本正經的說大實話的老天真,雖然學不到什麼真正的東西,但是嚮往那時的學習氣氛。又說孟子是個凶巴巴令人討厭的人,甚是偏執,動不動就稱人禽獸。王小波一點都不喜歡他。他還說程朱的格物致知和陰陽五行雖是民族寶貴遺產,卻失之於簡單。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無法相比。研究倫理學和政治哲學(說白了就是人際關係)的古代儒士們更是無法與擁有天才的思維能力的牛頓愛因斯坦相提並論。一門學問研究了兩千年,即使內容本身不值得研究,也足以挾之以自重。而那被研究的東西和研究它們的人,實在難以想象變成了什麼樣子。

在《智慧與國學》一文中,王小波說中國人對待學問一大問題就是太過於重實用,看重“器物之用”而不關心背後的方法與技能以及對自然的瞭解。這點大概在晚清“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時最為明顯,在天朝皇帝眼裡,西方的器物只是器物而已,沒有任何別的價值。這荒謬已經達到了令人同情的地步。反過來說,古代中國人也不知道除了“實用”還能有什麼。為何讀書,不過是做官。而做官以後,早已不在做學問的範疇裡了。

四書五經注來注去,注出來的是什麼?王朝的覆滅?寫滿恥辱與黑暗的歷史?如果問國學能給人來什麼,我真不知道怎麼回答。君不見皇帝的庫房,外國使臣送來的落滿塵土的科學儀器。君不見國人曾經極端的愚昧與迂腐。國學給這個受苦受難的國度帶來了什麼?誠然,有的人會辯解,中華千年的歷史之所以得以延續,正因為有這門學問得以維穩。但這門學問能否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孕育先進的文明?這恐怕就難以回答了。

恰恰相反,西方人總有一種想讓自己聰明和獲得真正智慧的勁頭和興趣,所以從古希臘人開始就有辯論的傳統,所以他們研究看起來沒什麼“用”的科學。在他們眼裡,中國人研究了兩千年的東西不過是些包裝起來的廢話。

在中西方不同的學習過程中,也形成了對學習不同的看法。對中國人來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懸樑刺股、十年寒窗。學習從來不可能是快樂的事情,至少在古代,熟背四書五經就是真正的學習了。因為中國人不知道什麼叫追求真正的智慧。我一直覺得,博大精深這個詞,主要是漫長曆史的必然積累,而非真的有許多精妙之處。

他還說到中國人研究學問就像“大山臨盆”,壯烈過後生下的是一隻耗子。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不太妥當,但是也說明了一點東西。歷史課上講到蘇格拉底,他說他知道的唯一東西就是他一無所知。而從孔子開始“知天命,不逾矩”,後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中國人早覺得已經懂得了一切,就等萬國來敬仰和皈依了。他們覺得自己擁有了超級知識,沒有不知道的東西。在無盡的考據和訓詁後,只剩無所事事的閒著。

坦白地說,讀王小波的文字我是有共鳴的。有的人會說這是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感情。但無法清醒的認識民族文化就是熱愛嗎?有的人說這是科學主義,但我只能說你錯解了科學主義。

我一直以為,國學就是一個“史”字。考據訓詁基本概括了它的內容。弘揚傳統文化,重振國學之風,最近幾年也是頻頻強調。我想,也許我們尊敬的,應該是那股勤奮與鑽研的'民族精神,應該是民族頑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意味著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什麼是真正國學,明白我們擁有的,也清楚我們失去和缺少的。

國學的讀書筆記6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這本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

通過學習《國學》這本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這本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的讀書筆記7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通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 讓我們一起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