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讀後感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經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學經典讀後感2篇

國學經典讀後感1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裡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xx年暑假,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國學經典與教育》的線上學習,這次學習分為四個教學視訊,我用半個月的時間看了好幾遍教學視屏,總計用時20多個小時。另看完教材《國學經典與教育讀本》(一、二)。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平時教學中雖有涉及,但受國小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約的給國小生講解,並未更深地從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從《國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對中國人的影響上過多考慮。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 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說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從國學開始。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也為我的教育事業添光加彩。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學習《國學》,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也不是這幾代的事,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基石。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用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經典讀後感2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有幸學過《國學經典》之後令人博雅情趣,開闊視野。讀的是中華文化精品,領略的是人類文化精華,重溫的是文化精髓,堅定的是中華復興的信念。雖然裡面節選的一些經典名著各篇的經典段落語句,但讀過之後有一種想讀原文原篇的慾望。

該書中《論語》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荀子》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務焉。”等等,都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有的名著,在學生時代老師已講解過,由於當時未認真理解記憶,許多知識已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學習《國學經典》之後又讓我重溫了這些名著名篇,更讓我去較深入瞭解了與之相關的資料。

透過查閱資料,我明白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構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一樣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構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國小、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於是我找出《四書》認真閱讀,瞭解到在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四書》不僅僅儲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了早期儒學的軌跡,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資料,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

告訴我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好處。它是一部能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的國學經典。能夠說讀《四書》,對我們回顧歷史、總結過去、開拓未來無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學》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科舉考試用書之一。書中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到善”闡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等修身養性的八項途徑。

而《中庸》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主要闡述“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我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到達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君子,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較為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關於“仁”、“禮”的核心資料。資料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學習、教育、務政、治國與安邦等多方面的資料。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它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蹟,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四書》在《論語陽貨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為: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意思為: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孔子說:“來坐下!我告訴你。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我;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那裡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成語稱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就應喜好好而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透過學習而明白事理,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一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完美的品德)變成“六蔽”。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戰,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推薦衝鋒過去消滅楚軍。可宋襄公為了表示“仁”,說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河列好陣以後才開戰。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我也因傷腿而送了命。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故事,實際上也是說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的道理。東郭先生對狼講仁慈,講信用,結果反而害了自我。這些教訓都是十分深刻的。推而廣之,“六言六蔽”實際上就是反對教科文,反對本本主義,反對理論脫離實,而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權達變,掌握精髓和實質。這是要我們個性加以注意的。

《大學》中又有一段文字,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謂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之本,此謂之至也。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我的國家;要治理好自我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我的家族;要整治好自我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我的內心;要端正自我的內心,先要使自我意念真誠;要使自我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我的良知;要招致自我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矇蔽而後才能政治自我的家族,整治自我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我的國家,自我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瞭這個關點,“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能夠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我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我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我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我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我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我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明白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而瞭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說:“人們不明白自我孩子的缺點,就不明白自我禾苗的茁壯。”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

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務必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務必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作為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就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厭惡他的標準,這樣才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明白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好處,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