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讀書心得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7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裡,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教育思想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教育思想讀書心得3篇

孔子教育思想讀書心得1

假期裡,再一次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它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設一個優良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

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師本”為“生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引導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給他們學習儘可能多的自主,最後讓他們成功地解決問題。

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穫一定是豐碩的。

生本教育,一種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一理念,它也將成為我們今後不斷追求與努力的目標。

孔子教育思想讀書心得2

假期裡,再一次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它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設一個優良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

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師本”為“生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引導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給他們學習儘可能多的自主,最後讓他們成功地解決問題。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穫一定是豐碩的。

“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規範,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範疇。“仁”的含義,《論語》中多次提到,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等。“仁”為眾德之首,而作為最高準則,孔子的“仁”學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先天的道德範疇。《論語·憲問》中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從中可以看出,“仁”是先天的道德屬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是絕對不行的,從而“仁”成為先天的道德精神。

其次,是主觀的道德修養。依孔子之見,“仁”是天賦道德,故小人中不會有仁人,君子當都是仁者。然而,現實卻會有相悖現象,所以能否達到“仁”又是由主觀意識決定的。所以,孔子又談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等。從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思想中的“仁”,是從主觀願望出發,以求達到思想的精神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孔子的德育標準和目標。

“孝”和“悌”是孔子處理家庭關係的道德規範。“孝”是父子之間的愛,“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這是“仁”的根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孔子“仁”的學說,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今天的這種三位一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有新人,這也正是我們德育的首要目標。

二、孔子的德育實踐

孔子強調德育,並且把他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其實施德育的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培養學生的道德知識。孔子在認識論方面雖然承認有“生知”、“學知”,但他更重視“學知”。其本人也承認:“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並自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其大半生精力從事教育事業,並認為首先要有豐富的道德知識,才能分辨善惡、是非、榮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謂“知者不惑”(《論語·子罕》),“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才能把遵守規範視為內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樂,是所謂“知者樂”(《論語·雍也》)。孔子亦強調知德的重要性,“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第二,孔子強調道德信念與意志的培養。人不僅要知德,而且還要把它轉化為道德信念,才能樂之不苦,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必要時要為道德而獻身,即“志士仁人,無求生而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孔子還認為,一個人首先要有為實現理想而百折不撓的意志,方能為學修德,他自身的德育歷程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更要求學生要經得起艱苦的錘鍊,“磨而不磷,涅而不緇”(《論語·陽貨》)。道德的成長,必須克服內外障礙與困難,一個意志薄弱的人,是絕對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為的。

第三,孔子強調“行”的重要性。孔子認為“行”比“知”更重要,“行”是德的歸結,“的”不能離開“行”。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孔子的德育過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過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不是聽其說,而是看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話,則意味著德育的失敗。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將知行合一並納入德育過程,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點和優良傳統,對我們今天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三、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畢生的德育實踐中,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第一,志恆。孔子在德育過程中,要求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並且要立志有恆,進行百折不撓的意志鍛鍊。故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立志就要不怕吃苦,不能追求享受,“士志於道,而恥惡衣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不應追求眼前小利,造成半途而廢,悔恨終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善人,無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論語·述而》)孔子為宣傳自己的學說,為天下太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毅然選擇苦難之路,一生不變。

第二,律己。孔子的德育重視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孔子言傳身教,要求別人做到時,自己先要做到,是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自己先做到了,自己的學生必然也會做的較好。自己做不好,又怎能要求別人優秀呢?“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孔子主張先做後說,或者言出必行,視為“古者言之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

第三,揚棄。道德的規範就是公共的社會契約,德育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過程。人要修德、講學,否則,會令人擔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有錯非但要不怕別人知道,而且要決心改正,“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他反對有過錯而不改的做法,“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論語·衛靈公》)。他有特別強調尋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要不斷地自我監督與反省,“克己復禮以為仁”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同時要勇於自我批評,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要寬容諒解,“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論語·顏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對別人的良性發展,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這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之修養,對我們今天加強自身之修為,實施德育之目標計劃仍為良策。

第四,愛生。今天講求遵守師德,不體罰學生,其意無外乎是愛生。故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對待學生,坦率真誠,主張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與弟子情深似海,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被剁成肉泥,孔子聞耗,在院子裡仰天慟哭,其情動天地。孔子愛生如子,其德也高,其情也深,所以深受弟子敬愛。他去世後,學生們為其守墳三年,而子路還是不肯離去,又守了三年。“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四、孔子德育思想的地位與啟示

孔子生活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春秋末期,在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動盪時期,孔子以其豐富的德育思想和畢生的實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局面,為後人披荊斬棘,殺出了一條德育的道路。他以淵博的文化知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培養出了許多品學兼優的弟子和再傳弟子,這在當時和以後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成為“萬世師表”。這是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一個思想家都不曾有過的歷史地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可穿越時空的界限,其德育思想和方法,今天我們可以批判地繼承,並進行發展,吸收借鑑先進合理的部分,充分改造利用,從而推動學校德育的開展和深化。保證社會主義道德在吸收傳統道德精華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

孔子教育思想讀書心得3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著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裡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