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讀後感集合(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35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乙己》讀後感集合(3篇)

《孔乙己》讀後感1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對於該文的教學,歷來的語文教育者都把其主題——批判封建社會,批判封建科舉制度——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大加渲染,竭力挖掘;而對主人公孔乙己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視而不見。直道今天,大多數的語文教師,甚至包括一些語文教育名家仍是難改初衷。

前幾天拜讀了李鎮西老師1997年的教學實錄,深為李老師的教育民主思想所感染,但對其中的有些細節問題,也不無遺憾。節錄於下,並直陳己見,以求教於廣大同人。

片斷一

男生G:為什麼作者在小說的結尾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是死了”?既是“大約”又是“的確”,這好像是矛盾的。該怎麼理解呢?

教師:好,好,你這個問題有“科研價值”!(眾大笑)同學們別笑,這個問題的確值得研究。因為這個問題弄懂了,這篇小說課文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問題也好理解了。好吧,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在研究之前,讓我也向你們提出一個問題————孔已己最後究竟死沒死?

眾學生:死了。

教師:根據何在?

眾學生:作者在結尾說孔已己“的確死了”。

教師:嗯,孔已己“的確死了”。同學們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為什麼會“的確”死去?

(學生思考)

教師:李老師給你們提示一個思路: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什麼?

女生D:取決於他的遭遇。

教師:對,很好。取決於他的遭遇。

男生H:還取決於他的社會背景。

教師: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就決定了他的命運。那麼,我們來看看課文,孔已己究竟有什麼樣的遭遇?他又處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筆者認為,把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完全歸於其遭遇和社會背景,有失全面。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遭遇有關,但“環境”和“遭遇”絕不是決定命運的主要因素,人格的因素決不容忽視。在健全、健康、甚至偉大的人格面前,環境和遭遇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這樣的例子於現代、於古代、與中國、與外國都是不勝列舉的,所以才會有人說: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

當然,在後面的教學程式中,李老師也引導學生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徵,但不是把孔乙己的性格作為其悲劇的主要原因來分析,而是通過分析孔乙己的悲劇性格而得出性格的成因,來達到批判封建的目的。試看下面的教學結果。

片斷二

教師:是啊,最後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遠的消失了!同學們,現在我們可以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這個“大約”隱含著社會的冷漠,這個“的確”表現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會,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劇性格,也導致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這個“人”死了,這個社會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存在下去!如果說我們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麼我們更有理由詛咒這個社會的滅亡!作者這是這樣,通過一個人寫出了一個社會。(在課題“孔已己”的下面板書了一個副標題:“一個人和一個社會”)

好,我剛才寫的這個副標題,可以看作是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現在,我希望你們也學李老師,給這篇課文的題目,另外加上一個副標題,表達你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或對孔已己的認識,也可以是對課文的獨特思考。

(學生開始思考)

男生O:“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教師: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概括,“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教師:很好,這位同學借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表達她對這篇課文的看法,很新穎,而且說明這位女同學課外閱讀面是比較寬的,值得大家學習。

男生G:“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眾鼓掌)

教師:好,非常好!對不起,快下課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學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想還會有更多的同學用更好的概括。我這裡佈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後日子》我希望同學能夠接著魯迅的文章繼續寫孔已己,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寫出他最後具體是怎麼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

看看吧,這就是這堂課的成果。45分鐘,學生悟出了什麼呢?無非就這三條:

“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什麼呢?培養學生指責環境、指責社會、怨天尤人嗎?

社會本無好壞之分,關鍵看這個社會由什麼樣的人組成。是人決定社會,而不是社會決定人。要改變社會,首先要改變人,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社會的面貌才會改變。

改變人的首要是個體對自身的改變。

筆者認為,文學的認識作用,不僅僅在於讓讀者去認識社會,更重要的是認識這個社會裡的人,認識人的生存狀態。

感悟人生,從而改善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文學教育的第一要義。如果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不能讀出自己,思考自己,那麼,這樣的文學教育是失敗的。

孔乙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典型代表,他的悲劇當然有社會的因素,但究其根源,這是一個人格的悲劇。孔乙己的死是因為他骨子裡的自命清高和他對勞動的鄙視,對勞動者(短衣幫)的鄙視,欲上不能,欲下不忍,孔乙己是孤獨而死。

從孔乙己,我想到了詩人海子。如果說孔乙己的死我們可以歸罪於封建社會、封建科舉制度,那海子的自戕,又該歸罪於誰呢?

對於《孔乙己》這篇小說,對於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難道只能讓我們的當代的中學生去批判,去同情,就不能吸收點什麼?讀書的教訓!人生的教訓!

新課程的靈魂即以人為本。課程的觀念變了,我們語文教學的視角是不是也應該跟著變呢?封建社會和封建科舉制度早已消亡多年了,我們還在這裡鞭之、笞之,我不知道還有多大的意義。倒不如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更多的孔乙己悲劇再次重演來的實在。

我無意於貶低李鎮西老師的教學,更無意於挑名人的瑕疵,只是想對我們的文學教育盡一己之言,請廣大同人賜教。

《孔乙己》讀後感2

今天,在書架上查詢資料,無意間看到一本九年級上冊語文,抽出來順手一翻,就看到了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立即被它吸引,不僅一口氣讀完了全文,還把文中的插圖也仔細看了看。對於這篇文章我並不陌生,早年讀書時就曾學過,但那時學得似懂非懂,覺得魯迅的作品很深奧,不容易理解透。

記憶中,孔乙己是個舊社會的讀書人,他身材高大,穿一件又髒又破的長衫,說話總愛賣弄學問,滿嘴的“之乎者也”,經常被店裡的酒客們當作笑料取樂。他偷書,卻狡辯為“竊書不算偷”,後來由於自己發昏,居然偷了丁舉人家的書,最終被打殘致死,實在是可笑又可憐。但他其實也有可愛的一面,那就是每次喝酒吃茴香豆時,他總不忘把為數不多的豆子分給小孩吃,嘴裡唸叨:“多乎哉,不多也……”,逗得大家直樂。他還喜歡教店裡的小夥計寫“茴”字,說“茴”字有四種寫法,儘管小夥計很是不屑,但他卻教得特別認真……

沒有想到,多年過去了,國中語文教材修訂多次,這篇文章依然作為經典篇目保留在中學語文教材裡,足見其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之深遠。隨著光陰流逝,閱歷漸增,我也陸續接觸了更多魯迅的作品,今天再讀魯迅的《孔乙己》一文,竟然另有一番感受來。

感受一:人物刻畫簡潔傳神,呼之欲出的形象深入人心。文章一開頭,簡介了魯鎮咸亨酒店的格局,揭示了孔乙己生活的社會背景,為後文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孔乙己一出場,作者寫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僅僅一句話,一個“站”字,以及“穿長衫”和“唯一”二詞,就將孔乙己清高自傲、迂腐可笑的獨特形象刻畫出來了。“站”表明他屬於“短衣幫”一類的窮人階層,而“長衫”說明他思想上還是以讀書人自居,“唯一”揭示了他的另類、獨特,表明他是一個對自己身份認識錯位的迂腐可笑之人。孔乙己既沒有“長衫客”優越的經濟基礎,又不肯像短衣幫那樣靠勞力謀生。如此不倫不類的身份意識模糊,讓他在魯鎮咸亨酒店裡與大家格格不入。魯迅寥寥數字,將一個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的讀書人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呼之欲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包括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竊書不算偷”之類的語言,更是深入人心,把孔乙己迂腐的讀書人形象勾畫得入木三分。

感受二:孔乙己的悲劇既是時代賦予他的',也是他個人性格造成的。孔乙己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貧富懸殊、世態炎涼的社會。作者巧妙地借魯鎮咸亨酒店的格局,以櫃檯為界,豁然將權勢階級與窮苦百姓劃開。櫃內代表富人階層的“長衫客”,他們“踱”進酒店,坐在裡面,要酒要菜慢慢地坐著喝;而櫃檯外,是窮人“短衣幫”,他們只能站在櫃檯外喝酒,而且多數時候沒有下酒菜。櫃檯彷彿是富人與窮人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孔乙己作為一個窮秀才,未能通過考取功名進入富人階層,卻偏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肯像短衣幫一樣靠勞力或者技術養活自己。他的思想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太深,造成他鄙薄勞動,不肯與短衣幫為伍,終日以讀書人自居,把自己歸入“長衫客”一類,然而卻不具備真正“長衫客”的經濟基礎,自然也被“長衫客”們所唾棄和侮辱。如此不被社會接納,世人包容的孔乙己,卻偏又特別虛榮好面子,好喝懶做。自命清高擺讀書人架子,卻四體不勤,偶有偷竊,被人打得傷疤到處都是,遺人笑柄。最後竟自己頭腦發昏,竟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又無人關心問候,最後落得慘死的結局。魯迅以含蓄的筆觸,既揭示了造成他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也道出了他喪失自我尊嚴乃至性命的性格原因,讀來令人心酸和嘆息。

感受三:孔乙己對自己身份認識的錯位,註定他找不到適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在魯鎮咸亨酒店,他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足見其經濟地位低下,讓他無法真正成為咸亨酒店的“長衫主顧”。但他又不甘心,偏要把自己歸入“長衫客”一邊,他掙扎,想逾越,卻始終不能擺脫窘困的生活現實。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實際上是他內心的物化,但精神追求的錯位,卻讓他找不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他處處賣弄學問,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卻反被奚落和嘲笑;他懶惰成性,有偷竊毛病,卻故作清高,以讀書人自居;他好喝小酒,卻囊中羞澀,只得靠給人寫字賺點小錢換酒。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本屬於下層窮苦階級的人,卻硬要把自己定位於高於短衣幫的“長衫客”一類。他在“長衫客”和“短衣幫”之間,均屬於不被接納的物件,因此經常受到“長衫客”的欺凌,“短衣幫”的嘲笑。他不肯面對現實,承認自己處於社會底層的事實,卻總想賣弄學問,博取虛榮心的滿足,結果是兩邊受到打擊和排斥,把自己陷入一個身份尷尬的境地。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把讀書視作獲取功名利祿的唯一途徑,從而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不願降格與之為伍。他這種不肯正視自身,正視現實境況的思想認識,自然導致了他在舊時代的冷酷社會裡無處立足,以致於最後把自己逼進生存的死衚衕。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時代讀書人的縮影,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孔乙己作為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他的悲劇命運令人嘆息。好在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多元化的時代裡,讀書人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他們勇於開拓,富有創新和拼搏精神,不僅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也為社會創造著價值與財富,是一個受人尊敬的社會群體。有時我想,孔乙己要是生活在現代,也許早已成為了一名技術工人或者生意人,也不致於落得那樣悲慘的結局。為此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也深深體會到:讀書要讀活,讀活才能生存,讀活才有出路!

《孔乙己》讀後感3

文壇大師魯迅先生九十九年前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體小說《孔乙己》。作者通過塑造孔乙己這個清末下層知識分子——科舉制度犧牲者的形象,對腐朽反動的封建教育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批評和憤怒控訴,對以丁舉人為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橫行霸道的罪行進行猛烈抨擊。作者在以同情的筆調錶現孔乙己遭受侮辱、損害人格的同時,對他那種在封建思想毒害下麻木不仁、自甘墮落和“好吃懶做”的可鄙相,作了恰如其分的諷刺;且這種諷刺不僅僅侷限於孔乙己,它是針對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及其制度的。因而,賞析《孔乙己》的諷刺手法,對於加深理解作品主題思想,學習先驅文豪的創作風格,無疑大有裨益。

反彈琵琶聲聲鏗鏘

小說《孔乙己》全篇中,人物除了孔乙己,有咸亨酒店的掌櫃、夥計,還有丁舉人、何家某等。乍然相會,似曾相識,扯下那層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薄紗,便不難辨出那粉墨登場的面目來。

孔乙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長得身材很高,青白臉色”,一副十足的`書生氣;他是唯一身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這種形態本身就自相矛盾,脫不下長衫就是脫不下封建科舉遺留給他的讀書人的禮儀派頭:而其經濟地位卻不准他擺這個派頭,這也許就是所謂“貧窮志不移”吧。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大有勞心者治人的高貴相。他雖然外貌不俗,可“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這傷痕是“又偷了人家東西”的私隱。他穿著長衫,極力裝出衣冠楚楚的樣子,無奈“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種邋遢的生活習性,令人嗤之以鼻。他貧困潦倒,“越過越窮,弄的將要討飯了”,還要胡謅什麼“君子固窮”,不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嗎?

另一個是咸亨酒店的掌櫃,一個貪婪的小商人。作者描寫他投機取巧,唯利是圖,坑害顧客,手段狡詐。他教唆酒店小夥計在酒中摻水,謀取暴利,只是礙於短衣主監督,不能下手,就把怨氣撒在小夥計身上,欲炒他的“魷魚”,但畢竟礙於情面,只好暫時抑嫉恨耍手腕另派小夥計它差。酒店掌櫃吝錢如命,作者偏不直說,每每提及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這十九個錢對一爿酒店來說或許無甚緊要,可掌櫃卻念念不忘。作者精心把他提及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的背景安排在中秋節前後、年關和端午節,掩卷遐思,恍然大悟,原來那掌櫃是每逢佳節倍思錢的德性,將一副吝惜鬼的嘴臉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

丁舉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權勢人物。他讀的四書五經,滿腹經綸,尚有功名,按說有悖仁義道德之事該與其無緣。然而“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肥鮮者,孰不魏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劉基《賣柑者言》)。當孔乙己淪落到將要討飯的地步時,丁舉人不僅不同情,不憐憫,不解囊相助,反而對孔乙己迫不得已做些小竊之事,“先威逼寫服狀,後來是打,打了後半夜,再打折了腿。”把一個冷酷無情、橫行鄉里的假善人合盤端出,將其人面獸心的真實面目揭露的淋漓盡致。

曲徑通幽樂中藏悲

魯迅先生曾經十分推崇戈果裡的創作風格,贊同其作品著名特點是“差不多都是以愚蠢開始,接著愚蠢,最後以眼淚收場,這是名副其實含淚的笑。”(別林斯基對戈果裡作品的評論)他把深刻的含淚主題,巧妙地安排在笑的氣氛中加以表現,笑中藏淚,含淚而笑,笑中見悲,樂悲相映,驅使人們好像觀看一部輕喜劇,默默地配合舞臺上演技,觀眾情不自禁地閃出晶瑩的淚花,這正體現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小說寫孔乙己每次在咸亨酒店出現,總是逗得“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裡店外充滿了快樂的空氣。”這句話在作品中重複出現了兩次,其它描寫笑的場面多達十幾次,可見使人“快樂不已”。“快活”通過笑聲表現出來,笑什麼呢?笑孔乙己屢試不第,笑他竊書捱打,笑他言行迂腐。這笑聲有“短衣幫”們無事生非的耍笑,笑孔乙己唸叨“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權作酒足飯飽之後的聊天笑料;有酒店小夥計“附和著的笑”,笑聲裡蘊含著某種鄙棄,小夥計明明白白“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可偏偏對孔乙己誨人不倦的熱情給以“又好笑,又不耐煩”的奚落;還有酒店掌櫃幸災樂禍的“取笑”,笑孔乙己“好吃懶做”“又偷了東西”“被打折了腿”。這溢位字裡行間的笑聲,使讀者不僅看穿孔乙己那“朽木不可雕也”的迂腐神態,而且也襯托出那一幫“看客”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赤裸裸地暴露出封建社會統治下人們扭曲的靈魂。表面上充斥著“歡樂笑聲”,背後卻是“一方面是一小撮卑鄙齷齪的沉溺奢侈生活的億萬富翁,另一方面是永遠在飢餓線上掙扎的勞苦大眾。”愚味者在傻笑中未能啟智,任其這“人肉的宴筵還在排著。”各色人物在“含淚的笑”中粉墨登場,扮演了荒唐可笑的角色。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

小說選擇特定的環境,即魯鎮咸亨酒店來表述,這是容易集聚人多的場所。酒店掌櫃對不同身份的顧客表現出不同的反應,說穿了,酒店老闆是看錢窺顏行事的。做工的人,多是貧苦出身,“每每花四文錢,買一碗酒——靠店外站著”;而“短衣幫”倘若多花一文錢,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那麼身穿長衫的呢,大抵代表闊人吧,闊人有權有勢有面子,酒店老闆豈敢怠慢,不僅恭請“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而且畢恭畢敬地招待伺候。可見,在孔乙己所處的封建社會末期,人的價值仍是有金錢決定的,金錢面前顯高低,無錢休欲裝臉面,世相紛呈,豈能奈何!

咸亨酒店表現的僅是整個封建社會夕陽晚照的一個縮影,孔乙己的卿卿性命算得了什麼呢?他死守“君子固窮”也罷,嘮叨什麼“之乎者也”也罷,既不能抬高他的身份,也不能換取任何生活實惠。他排出九文大洋,回報“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摸出四文大洋,也只求得“溫一碗酒”。孔乙己儘管“好吃懶做”,畢竟還懂得那世道賴以生存的是“孔方兄”,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便是遭冷落,有錢人作威作福不足為奇,無錢人窮困潦倒時偷筆摸硯也要定罪。世道原本如此,難怪酒店掌櫃對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牽腸掛肚,讀者不難理解其中緣由。

《孔乙己》使用白描手法,層層剝落封建科舉制度已日下西山無可挽救的史實,可謂諷刺的淋漓盡致也。作者曾評論馬克?杜溫的藝術風格,“幽默中包含著諷刺和哀怨,滑稽中包含挖苦和批判,藝術誇張中包含現實內容”。把這段話用來評論魯迅白話小說《孔乙己》,不也同樣是貼切的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