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讀後感1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12篇

《孔乙己》讀後感 篇1

魯迅《孔乙己》,入選中學課本,是一篇經久耐讀的小說。

孔乙己,與眾不同。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孔乙己,似乎用他的另類,保持著一個讀書人清高的風骨,最後的`尊嚴。

然而,窮酸的孔乙己,雖極盡掩飾,卻每每遭人取笑,無力爭辯,失去了底褲,遮不住羞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成了眾人開心果,無論他的酸腐,無關他的落魄。

孔乙己人畜無害,唯一嗜好,心念執著,便是為讀書不惜竊書,常常“臉上又添新傷疤”,終被丁舉人幾頓暴打,雙腿被折,靠手走路。以致“許是死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任由人笑話,作弄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生命已無關緊要,連死也不確定。就這樣,從眾人的全世界路過。

孔乙己,是迂腐的,卑微的,善良的。他不曾傷害過眾人,卻不幸成為眾人餐前飯後的談資,肆意取笑羞辱。他的窮苦,沒人救濟;他的才能,沒人欣賞;他的捱打,沒人疼惜;他的生命,沒人關心。給人帶去歡樂的孔乙己,在眾人冷漠無情中,謎一般消失,淹沒於眾人笑聲中,漸行漸遠。孔乙己,何其悲哀。可是,眾人對他心靈的虐殺,又何其可憎。

《孔乙己》,常讀常新。生於新時代的我們,孔乙己的遭遇和處境,同樣值得深思和警醒。眾生皆平等,對弱小多些尊重,少些嘲笑,多些關愛,少些冷漠,願孔乙己似的悲劇不再上演。(趙思聰)

《孔乙己》讀後感 篇2

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這便是魯迅先生描繪的孔乙己。

孔乙己隨身著長衫但卻沒有著長衫人的地位,而和短衣幫相近。但在文中短衣幫的笑聲卻顯得尤其的大,似乎要震破我們的耳朵。有些人認為,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但我認為笑聲的內涵不僅僅在於此,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悽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以“笑”。這樣的笑聲讓我們戰慄,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著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先生通過這笑聲想要將人們喚醒,喚醒他們的`覺悟,使群眾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在文章結尾處,孔乙己的死也只是由掌櫃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掌櫃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孔乙己遭受那麼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裡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丁舉人的凶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這樣的冷漠麻木是比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所做的惡行更為觸目驚心的,這也展現了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到了地步。孔乙己是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因此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物件,這赤裸裸表現了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對人們的殘害,讓人終其一生都逃脫不出它的枷鎖。

現如今,21世紀已經來臨,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民主法治社會中了,可是小悅悅事件依舊發生,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消除自身的冷漠與自私,和諧的共處呢?

《孔乙己》讀後感 篇3

魯迅一直都是我媽媽最崇拜的作家。我從小就常常聽我媽媽講起他曾經生活在廣州,北京,日本的種種逸事。但是我從來沒有讀過他寫的作品,直到有一天我在加拿大的大圖書館找到了一本《吶喊》。從《狂人日記》到《社戲》,每一篇文章都給了我震撼的感覺。尤其是這次我們在課堂上重讀的孔乙己。給了我一種新的感覺。

《孔乙己》是描述一個沒考上秀才的讀書人。文章裡,魯迅用諷刺的語言來刻畫一個愛面子的落第秀才。孔乙己總是覺得在這種鄉下地方讀過書就高人一等。可是他卻成了掌櫃和顧客們的笑柄。當被別人看不起時,孔乙己就會說出一大堆之孚者也來反駁。因為窮所以很多時候孔乙己只能去偷東西來維持生活。雖然如此,但是在酒店裡,孔乙己一向擁有良好的品行,甚至比任何人的品行都要好。有的時候會欠錢不過在一個月內都會還清。魯迅就是用這個故事來敘述舊社會的封建思想。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就沒有用。就連一個小小的夥計都瞧不起他。孔乙己也是因為沒考上秀才才會造成這樣的壞脾氣。因此才會縮在酒店裡日復一日的荒廢生活。難道沒考上秀才對於讀書人來說就是一種自殺嗎?難道一定要考上秀才才能證明一位讀書人的能力嗎?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都不知道害死了多少個讀書人,都不知道引發了多少悲劇。雖然科第進考的出發點是對的可是會不會對落第的.人太殘酷了呢?有沒有想過再多給一次機會讓他們向社會證明他們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人。

從孔乙己身上讓我們聯想到現在,一個科技那麼發達的世界,還是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沒考上好的學校而從此荒廢學業,甚至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而自殺死去。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我們能多給他們一點關心,一點寬容可能誕生出一位出色的人物也不一定。愛恩斯坦當年也不是一位愛學習的小孩,可是他還不是照樣變成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從古預今,這就是《孔乙己》給我的感覺。

《孔乙己》讀後感 篇4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筆下描寫的眾多人物中一個經典角色,作為舊社會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他集聚了大多數封建儒生的缺點,好吃而惡做,窮酸又寒酸,自命清高而又怯弱膽小。同時,正如很多古代小說描寫的書生一樣,他內心又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這樣一個原本心地善良的人物,卻終其一生,也沒撈到半個功名噹噹。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終其一生都是封建枷鎖下的奴隸,在人們的嘲笑挖苦下終於結束了其屈辱悲涼的一生,留給世人的是深深的思索。

“人之初,性本善”,當人們生下來的時候並無多大區別,之所以有後來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人生,完全是環境造成的。生活在舊社會下,被封建文化奴役的孔乙己就是這樣的犧牲品。孔乙己是愚昧的,自視清高的,但是文章中,分明的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的一面的優點。在文章很多場面中,我們都能夠看出孔乙己心地的善良純淨。文章中兩塊地方描寫了孔乙己的善。寫他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一粒一粒,直至自己所剩無幾。從另一面來看,那些比他過的舒坦多的人卻沒有一個人願意這樣做,自私自利是他們的標籤。作為一個自視清高的讀書人,他也好為人師,教“我”寫字,態度之誠讓“我”煩惱不已,而當他知道“我”會寫字時,也顯得極其高興。這雖然體現了孔乙己迂腐可笑,但同時也透露了他生性善良的一面。

心理學上,孔乙己是典型的人格分裂。既要體面,又穿著破爛的長衫;從不拖欠,卻又身無分文;既冷漠對人又認真教“我”寫字……這是一個被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嚴重腐蝕的靈魂。自己穿著破爛的長衫站著喝酒卻瞧不上那些“短衣幫”。實在的,孔乙己是善良的,可是善良在那個社會不值一提,魯迅先生對孔乙己內心善良的'描寫也只是幾筆帶過,更多的是對於他畸形人格的描寫,這正體現了魯迅先生對那個年代人們悲劇的生活,物質淡漠思想的典型描寫。當我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於民族的憂慮,他是滿含淚水創作出的這篇文章啊。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當時社會的悲劇。

《孔乙己》讀後感 篇5

輕輕翻著《吶喊》的扉頁,一個個熟悉的著作映入眼簾。轉動的目光,它將我帶到魯鎮的酒店。“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就是本章的主人公,魯迅先生筆下活靈活現的孔乙己。讀《孔乙己》有感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發表的一篇白話小說。

這部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孔乙己他永遠也脫不下的長衫和眾人對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縱然有許多不是:他好喝懶做,死要面子,到處偷竊,但他也是封建社會下的受害者呀,他的種種不是都是因封建科舉制度造成的呀。在顧客眼裡,孔乙己只是個供他們嘲笑的物件;在掌櫃眼裡,他連十九個錢都不如;在丁舉人眼裡他可生可死。他活著的唯一作用就是給別人當笑料,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這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不恰好反映出當時的世態炎涼嗎?

再看看當今這個法治社會一個個“最美”英雄脫穎而出:“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最美乘客”陸學華……這些英雄都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財富,一筆精神財富。就拿“最美乘客”陸學華來說吧:22年月3日晚上7點左右,正駕駛大巴從寶應趕往揚州的`司機突然暈倒,坐在第一排的乘客陸學華,一個擁有十多年貨車駕齡的普通乘客,箭步上前,穩住了方向盤,讓車上的乘客免遭悲劇的發生。在這驚心動魄的9秒中,陸學華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最美。

這些“最美”的英雄們都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普通人、平凡人。關鍵時刻,他們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叫無私,什麼叫責任,什麼叫最美。倘若我們人人都有強烈的責任感,挺身而出的勇氣,就像韋唯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我們每個人都多一份責任,多一份擔當吧!讓我們一起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吧!

《孔乙己》讀後感 篇6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小說中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度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

讀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明白多少人為了四書五經竭盡一生才能,多少人為了功名利祿盡折腰,又有多少人因科舉制度被抹殺。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又有著特殊的經歷,他一生都在追求科舉,卻又受著科舉制度的迫害。他窮困潦倒,被人當作笑料,在封建壓迫和“吃人”的社會下,或許“死”是他最好的解脫。

文章多次對孔乙己著重描寫,如“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描繪出一個窮困不得志、懶惰又愛面子的孔乙己形象,讓我們看到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也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將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下文中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情節又讓我們看到了他心地善良的一面,這也說明了孔乙己的心靈被封建文化所扭化,變得不堪的事實。

這篇不到3000字的文章,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孔乙己這樣一個悲劇形象,他的一生悲劇和全部心態也讓我們看到這個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沒有人同情他,也沒有人幫助他,只有鬨笑取樂包圍他,活著無人關心,死了無人過問,猶如一個匆匆過客,死了不帶走一絲留戀。

由此也想起了一些生活感悟,尊敬老人、奉獻愛心,應是每個人的高尚品德;樂於助人、互助友愛,應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應是每個人亮麗的風景線。生活在如今社會的我們,跟他們相比,我們是多幸運,生活的多幸福。不管怎樣,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們要謹記這些教訓,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孔乙己》讀後感 篇7

明白魯迅先生的人,多少對他的作品有些瞭解,多少也明白一點兒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該明白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名字,出於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這並不是他的真實姓名。一個連真實姓名都沒有的人物,無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註定了孔乙己命運的“可悲”。

從孔乙己出場,整篇小說就帶上了些諷刺和杯具色彩,並且越往後,這種諷刺和杯具就越明顯。一部優秀的小說,它的意義和價值是要靠讀者細細品出來的。孔乙己的“悲”也是讀者悟出來的。有人初讀這篇文章時,是笑出聲來的,所以全文必須會有一個“誤導”讀者的地方。《孔乙己》中,這個地方已經被提示得很明顯了:一個杯具小說中,從頭到尾,各行各業人的笑聲。杯具裡的笑,顯然有那麼些不自然,又是那麼刺耳,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我們不明白孔乙己年輕時的樣貌,但至少,他此刻是悲慘的。在無情的科舉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且書的數量還是有限的,也是由於科舉,導致孔乙己只重視課本,輕視勞作,甚至是排斥勞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懶做”的惡習,於是錢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為越來越多,被人們嘲笑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個死迴圈,最終困死在這個漩渦裡。我也無法確定究竟是該斥責他,還是同情他。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這首歌,以笑聲開始,又閉幕於笑聲之中。“孔乙己總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回過頭,看看悲歌中的笑聲。老闆打趣孔乙己時,戳其軟肋,以尋求自我的歡樂。由此,看來這個老闆並不高尚。而圍觀的群眾,也是一個勁地起鬨。在這個勢利、冷酷的年代,是不會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宣揚正義的。他們的良知跟著笑聲灰飛煙滅。

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是,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笑鬧無心的。這也是小說給人些許溫暖的幾個地方之一。孩子們是可愛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們的身上。而敘述者“我”,也是一個孩子,同樣不乏同情之心。

再讀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來。因為雖然孔乙己的杯具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為冷酷無情的社會和罪惡的科舉制度。但願這種笑聲我們永遠不再聽聞。

《孔乙己》讀後感 篇8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讓我想到當時社會的'惡劣。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著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才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總的來說,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個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會被當時社會而弄巧成拙,反而更討厭封建文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優秀人物。

《孔乙己》讀後感 篇9

說到底,孔乙己只是一個看不起底層人民卻又擠不進上流社會的一類可憐人而已。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或會遇到這樣的一類人,他的成績比一般人要好,但是又比一部分要差。全班的成績以他為分水嶺,在他以上的'學生,最差的也拉他幾十分;在他以下的學生,最好的低他幾十分。就像韓寒寫的三輪車一樣,比汽車少個輪,比自行車又多個輪,是一個尷尬的存在。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存在!成績好的不願意和他玩;他卻又自恃清高不願和成績差的為伍。

孔乙己是自負而又自卑的一類人!他穿著長衫卻又會紅著臉和別人爭辯。他會欠酒賬,但人品又比別人好,有錢就還。

孔乙己又是一個特別孤獨的人!知乎上之前關於孤獨有句很經典的話——稍有人問,你就會敞開心扉,其實就是孤獨——到現在,我們還是會記得那句:你可知道回字有幾種寫法嗎?是不是覺得有點像往日或是現在的自己?讀書十二年,渾渾噩噩,文不成,武不就,連打遊戲都沒別人厲害。想調皮一下卻又沒勇氣,沒有早戀過,從不曠課,老師說上一句要臉紅好幾天,不敢遲到早退。想想,這些年活得還真是中規中矩啊!然後,終於混得一紙文憑。發誓老子一定要混出點人樣來,卻又被現實一點點的割碎了最初的夢想。算了,隨便找個工作混日子算了。朝九晚五,也好像不錯。到了年紀,娶妻生子,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然後,我們開始憤怒別人混得如魚得水,開始豔慕別人前呼後擁。看看自己,身後總是空無一人。嘆自己生不逢時,恨老天有眼無珠。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好的差的同學都好像過得比自己好,看他們朋友圈裡同學聚會的場景你才發現原來和他們其實沒讀過書。你一腔抱負無人訴說,壯志難酬終於又憋死在自己心裡。就像那最後消失不見的孔乙己一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真的只是在說孔乙己嗎?

《孔乙己》讀後感 篇10

《孔乙己》這篇文章裡,最讓我痛恨的乃是那個丁舉人。此君屬於讀書人不假,可他雖也把四書五經研習得滾瓜爛熟(不然怎麼考上舉人呢?),於裡面的仁義道德卻未學到多少。同是讀書人的孔乙己迫於生計,偷到他家裡,被抓了個現行。他沒有同情心,不念在寒窗艱難的情分上放了孔乙己也罷,就送官吧,孔乙己並非滿臉橫肉為非作歹之徒,可能官老爺也不會怎麼為難他。

可是不,膽敢在太歲爺頭上動土?可要出口氣!於是乎,“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於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孔乙己就這樣被同是讀書人的丁舉人“治”成了殘疾!

似要說丁舉人從來就是這般窮凶極惡可能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不管是生在官宦之家還是窮鄉僻壤,讀書人若不是走歪門邪道,總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成正果。或許僅僅是幾年前,丁舉人也是一個寒酸的窮秀才,或是童生,也在咸亨酒家裡頭四文錢一碗的'酒解饞,也想給小掌櫃講講“茴”字的四種寫法,也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嘲笑……只不過,他的運氣比孔乙己好得多,中了舉人。看過《范進中舉》的人都知道,在封建科舉體制下,中了舉人是何等的榮耀啊!說虛的,是光宗耀祖;說實的,是財源大開、雞犬升天。

為什麼舉人用敲門磚開啟富貴之門後便將一點仁心丟到腦後了呢?這固然與他的個人品質有關,但封建等級制度的“威力”也不容小視。在搖身一變成為“舉人老爺”後,丁舉人揚眉吐氣,對那此還在科考漩渦中掙扎的昔日同道並沒有什麼同情心―為什麼有呢?既然讀書只是為了博取功名,那麼書中的內容並不重要。“富貴”乃是我命中註定,你們考不上就是考不上。孔乙己在他眼中僅僅是一個盜賊,自然免不了皮肉之苦。

讀書人的“搖身一變”,在科舉的時代是屢見不鮮。甚至在今天,這種現象仍遠未絕滅。令人憤怒的“變異”意味著讀書人很多書是白讀了,這樣的悲劇值得我們深思……

《孔乙己》讀後感 篇11

當我讀完《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時,深深地感到魯迅先生不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

小說的每字每句看似簡單,可這都是魯迅先生字斟句酌的成果,細讀起來,可謂內含之豐富令人回味無窮。

首先從《孔乙己》這題目說起,孔乙己是小說主人公的綽號,他做為“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名稱,這是對這一個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以這一綽號為題,無疑是給作品定下諷刺性的基調,還具有鮮明地反孔色彩。

其次就落實到文章的每個段落,甚至每個詞,都是無可挑剔的。

小說開頭介紹店的格局,是想通過它深一層的為下文窮人與富人的區別埋下伏筆。

至於孔乙己第一次到店裡掏錢時“排出九文大錢”中“排”這慢吞吞的動作,既掩飾了他內心的不安,也表示他對幾文錢的珍惜,認真清點數目,等等。

詞句的精湛無疑把文章中心內容更形象地表現出來。

《孔乙己》篇幅不到3000字的`小說,極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心態,讓我們分明看到了這個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長長的足跡,那麼在社會芸芸眾生中,人們為什麼對一個不幸者沒有同情,沒有幫助,相反只有鬨笑取樂呢?孔乙己是一個藝術形象,而他的藝術形象體現在店裡那麻木不仁的鬨笑聲中。

由此揭示了孔乙己的一生活著無人關心,死後無人過問的悲慘命運。

他,世界一個匆匆過客,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是人們對他的嘲笑。

由此不由想起了自己身邊的生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已不再是什麼亮麗的風景線,更象是人們生活中義不容辭的責任;奉獻愛心,盛意款款,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尊敬老人與互相友愛,應是每個人的高尚情操的表現,這樣的社會環境與那時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啊!不管怎樣,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讓我們接受以前的教訓,面對明天的光陰,攜手走進二十一世紀!

《孔乙己》讀後感 篇12

為什麼你總甩不掉那破舊的長衫、甩不掉滿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愛慕虛榮?好逸惡勞?還是環境所迫?通過作者魯迅的眼光,你的身影,總在我心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無法理解你,你總是想把自己“包裝”起來,讓別人承認你是一位“讀書人”但你是否知道,你其實是在欺騙自己,既然是“讀書人”那為什麼學不到“自食其力”的道理呢?為什麼要捨棄謀生的機會而去“偷”呢?又為什麼要為自己的“偷”而找藉口呢?你確實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得不到提高,就連“我”小時候都向你投去鄙夷的目光,試問,你還有什麼理由墮落下去呢?我忘不了你乞求“掌櫃”時的眼神,更忘不了你悽慘的結局,世態的炎涼,你的路,也更是難走。

我同情你,當我知道你是怎樣一個人的時候,我沒理由同情你,卻又無法不同情你,“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你為了追求功名而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是上天對你的不滿,還是你命運早就註定?若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對你說:“其實是科舉考試害了你。”可是,你,一個愚蠢的舊社會的潦倒讀書人,能相信我嗎?能擺脫功名利祿的誘惑而去相信我嗎?我同情你,可你什麼時候能清醒過來,擺脫科舉對你的殘害?

但是,我同樣敬佩你、尊重你,當別人拿你取笑、消遣你的時候,你沒有逃避,而任由他們去說、去笑,儘管那使你難堪,難道面對這些不需要勇氣嗎?難道這份勇氣不值得我去敬佩嗎?你向孩子們分發茴香豆的那份善良,想教“我”識字的那份誠懇,以及被打折腿後活下來的那份堅持、那份勇氣都值得我去敬佩、尊重,然而,你的'路,卻走到了盡頭。

“年關”已過,又一年端午的時候,粉板上的“十九個大錢”依然還在,這意味著你走了,在世的時候,受盡了生活的困苦,世人的奚落、嘲笑,以及社會對你深深的折磨。願你走得安息,來世的時候,也希望你能永遠脫下那破舊的“長衫”,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文章到此,我的內心深受感觸,彷彿遺憾什麼、惋惜什麼、又彷彿虧欠孔乙己什麼。在作者魯迅的“神筆”之下,我認識到了一位悽慘的人,更認識到一個世態炎涼、人性醜陋的社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