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8W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來到位於靜安區的上海自然博物館遊玩。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上海自然博物館裡有10個展館,分別是:起源之迷,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繽紛生命,生態永珍,生存智慧,人地之緣,上海故事和未來之路。10個展館展示了近1000件標本和模型,其中珍稀物種標本近千件。

一進門,我們就看到一個租賃導遊講解器的櫃檯,我和爸爸一人租了一個,付了錢後,我們就開始了博物館“有聲之旅”。

首先,我們先去了起源之迷,探索宇宙未解之迷,瞭解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瞭解天外來客——隕石;我們又去了生命長河,與恐龍共舞,探討恐龍如何滅絕------我最喜歡馬門溪龍,頭和尾巴搖搖晃晃,像是在欣賞什麼優美的樂曲呢!它張開大嘴,發出低沉的咆哮,好像在說:不要靠近我,否則我就吃了你!

在“非洲大草原”上,我看見了許多非洲動物,這時我發現了長頸鹿的介紹旁邊粘著一塊數字板,我趕緊把這個數字編碼輸入我的講解器,講解器裡介紹說,長頸鹿的蹄子很厲害,一蹄子踢下去,連獅子的頭都能被踢碎呢!

自然博物館真大呀,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的,自然博物館,再見!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要開館啦!這個訊息讓同學們和我振奮不已。相信大家都記得上海老自然博物館的馬門溪龍的巨大身影。我們好想看看新館裡有什麼更加精彩的展品啊。沒想到,經過努力,我們竟然得到了提前進館參觀的機會,並能夠作為主要參觀團體的國小生群體,向館方提供自己的建議!

2月5日,我們十個小夥伴興沖沖地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剛邁進第一個主展區,我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新館的風格與老館大不相同??館內色彩明亮,光線充足,既巨集偉壯觀,又不失自然清新。生命長河從二樓到一樓,以S形坡度緩緩彎曲下行,仿若生命演變的長河,各種生物種群以原物大小的標本或模型形式展現,龐大的恐龍搖頭擺尾,還時不時發出來自遠古的吼聲,金絲猴頑皮和老海龜的沉靜,都在這裡得到的完美的體現。館內的展品琳琅滿目,令人不禁嘖嘖稱讚。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這樣兩個展品:

變色龍!在一個玻璃箱裡,一個渾身色彩斑斕的小傢伙正趴在一片葉子上,它爬到哪裡,身上的顏色就會隨之變化。雖然這個知識我們早就瞭解了,但當我們親眼看到這樣的變化,還是非常地驚歎。小變色龍似乎知道來了這麼多的客人,也興奮地爬下了葉子,伸長了脖子,伸了出小舌頭一下一下地舔食起葉上的水滴來。那個可愛的樣兒惹得我們大家發出了一聲歡呼,急忙拿出照相機給它拍了段錄影留作紀念。

就在變色龍的旁邊,一條綠色小壁虎安靜地趴在玻璃上,似乎正在向我們展示它奈米級吸盤的神奇功能。講解老師告訴我們,一隻壁虎的尾巴如果在哪裡斷掉過,就再也不能在同一個位置再斷一次了,再長出來的尾巴只能在它向上靠近身體的部分再斷。這樣一次一次,如果斷到了最靠近身體的那一截,那再長出來的尾巴就失去再生能力,斷了就再也不能長出來了。即使是這樣,我們還是覺得它的再生能力太神奇了。心想,如果人類也有這樣的能力,那將減少多少殘疾人的痛苦啊。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生命智慧“展區。一臺圓形的展示臺映入了我們的眼簾。展示臺的邊緣設有許多播放螢幕,中間則是一幅地圖。講解員老師笑著說:這裡有一個演化的故事:汪洋大海上有一個這樣的小島,島上有二十多種不同的鳥類,而研究表明,它們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原來,當原始的種類來到不同環境時,它們就會產生不同的變化,以維持種類繁衍的繼續。

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奧妙。同時,生命為了適應自然的變化,展示了它無窮的智慧。相信人類也是一樣!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2008年10月15日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一開始,進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龍的骨架,於是我對後面的參觀產生了何人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參觀完這裡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是在收集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1960年1月27日動物學分館在館本部開館;1984年植物學分館在龍吳路1102號建成,佔地面積1800餘平方米,共六層,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館內的,內容包括"古動物史"、"古人類史"、"中國曆代古屍"3個陳列廳,以及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6個基本陳列廳,內容為植物的進化。 在展廳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為科學家們更好的讓人們認識生物進化過程提供了有力的證實,也為生物進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種在不同時間段的生物進進化。進化的進步性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

①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複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從總體上看,遺傳資訊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

③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範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複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總之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與繁殖後代。

有些研究者對進化的進步性表示懷疑,認為進步性不是進化的基本特徵,也不是進化的本質。科學研究證明,進化不全都引起進步,進化過程中也有退化,但從有機界總的進化過程看,進步性發展是進化的主流和本質。

進化的方式 生物界各個物種和類群的進化,是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的。物種形成(小進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式形成,即由一個種逐漸演變為另一個或多個新種;另一種是爆發式形成,即多倍化種形成,這種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動物中很少發生,但在植物的進化中卻相當普遍,世界上約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種是通過染色體數目的突然改變而產生的多倍體。物類形成(大進化)常常表現為爆發式的進化過程,從而使舊的型別和類群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生的型別和類群所替代。

漸進進化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基本概念。達爾文認為,在生存鬥爭中,由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就會發展為顯著的變異而導致新種的形成。因為“自然選擇只能通過累積輕微的、連續的、有益的變異而發生作用,所以不能產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只能通過短且慢的步驟發生作用”。與達爾文的主張相反,早期遺傳學家如荷蘭的弗里斯等相信,新種可由大的不連續變異即突變直接產生,並把這種方式看作是進化變化的主要源泉,認為自然選擇對生物的進化不起積極作用。現代進化論堅持達爾文的漸變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的創造性作用,強調進化是群體在長時期的遺傳上的變化,認為通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或遺傳重組、選擇、漂變、遷移和隔離等因素的作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殖隔離,演變為不同物種。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古生物學者根據化石記錄中顯示出的進化間隙,提出間斷平衡學說,代替傳統的漸進觀點。他們認為物種長期處於變化很小的靜態平衡狀態,由於某種原因,這種平衡會突然被打斷,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新種。

生物的進化既包含有緩慢的漸進,也包含有急劇的躍進;既是連續的,又是間斷的。整個進化過程表現為漸進與躍進、連續與間斷的辯證統一。

總之,我覺得今天的參觀上海自然博物館對我平時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不僅有了一個重溫,而且更加生動化的加深了我的印象,而且能夠真實性的看到生物在不同的進化過程昱階段中動物的形態等特徵,我覺得很有意義。這也為我今後更多的關注生物進化方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