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昆蟲記》讀後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6.9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通用)《昆蟲記》讀後感15篇

《昆蟲記》讀後感1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第一次看<<昆蟲記>>,不知怎麼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時不時還會惹人捧腹大笑,就像跟著法布林走進了大自然,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去大自然探索昆蟲的奧祕。

翻開書本往下看,便會了解許多知識:螢火蟲有六隻短短的腳,它們是用碎步小跑的昆蟲,雖然螢火蟲的外表弱小,但是它卻是個肉食動物,是個獵取野味的獵人;天牛是破壞樹幹的罪魁禍首,每逢中秋時節,它們躲在樹幹中吸取養分,用半圓鑿形、無據、黑而短但極強健的上顎挖掘通道,並用挖掘出來的碎屑作為食物;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如果不看它那致命的捕獵工具,螳螂其實也不可怕:苗條的身材身著俏麗的上衣,渾身呈現優雅的淡綠色,還有那長長的酷似沙羅的翅膀,真像一位美少女;還有松毛蟲是怎麼產卵和孵化、動物是怎麼催眠狀態自殺的、朗格多克蠍子的毒液有多強,一隻朗格多克蠍子和一隻納尓包那狼蛛這兩隻都有毒刺的昆蟲誰會吃掉誰、金步甲的食物是什麼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好像都跳出了書本。

以前,我是不怎麼喜歡大自然中的昆蟲,覺得所有的昆蟲都是壞東西,自從我讀了這本《昆蟲記》之後,我發現喜歡上了昆蟲,不像以前一樣厭惡昆蟲了,有時候還會仔細的端詳昆蟲,由於掌握了很多關於昆蟲的知識,現在大部分昆蟲名字我差不多都叫得上了,我真感謝這位感情細膩、思想深刻的天才,用哲學家一般的思考,美術家一般的觀察,文學家一般的敘述為我開啟了一扇通向昆蟲世界,更是通向科學大門的鑰匙,讓我又一次接觸了大自然,瞭解了大自然中昆蟲的奧祕。看了《昆蟲記》這本書,我明白了:大自然中的昆蟲也是有它們的生活習慣的.,我們不應該討厭它們,試著去接觸它們,你便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昆蟲了;而法布林的精神讓我也很受啟發: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恆心、信心,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蹟的。

《昆蟲記》讀後感2

昆蟲記是法國作家法布林所創作的一本小說,而我就在這個暑假看了這本書,並在我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出生於1823,法國博物學家、動物行為家、昆蟲學家、科普作家、文學家,以《昆蟲記》一書留名後世。身為現代昆蟲學的先驅,法布林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而聞名,雨果稱他為“昆蟲世界的荷馬”,被世人譽為"科學界的詩人"“昆蟲界的維吉爾”。

據我所知,法布林是一位法國的昆蟲學家,出生於法國南部聖雷翁村一戶農家,童年在鄉間與花草蟲鳥一齊度過。他的家境貧窮,導致他連中學也無法正常讀完,但他堅持自學,一生中先後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880年,他擁有了一間屬於自我的實驗室——一塊荒蕪不毛但卻是矢車菊和膜翅目昆蟲鍾愛的土地。這“荒石園”就是法布林觀察昆蟲和做實驗的地方,一呆就是35年。我只能說我不得不佩服法布林的這種執著與堅持。他為了昆蟲竟蟄居“荒石園”長達30餘年之久,也就是《昆蟲記》的誕生。

在《昆蟲記》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孔雀蛾了。孔雀蛾是一種很漂亮的蛾,最大的來自歐洲,全身披著紅棕色的絨毛,脖子上有白色的領結,翅膀上灑著灰色和褐色的小點兒。中間的是一條淡淡的鋸齒形的線,翅膀周圍有灰白色的邊,中央有一個大眼睛,有黑得發亮的瞳孔和許多色彩鑲成的眼簾,包括黑色、白色、栗色和紫色的弧形線條。這種蛾是由一種長得極為漂亮的毛蟲變來的,它們的身體以黃色為底色,上面嵌著藍色的珠子。它們靠吃杏葉為生。

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90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林熱“,書市上幾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都大受歡迎。

法布林在我的眼中,是個值得尊敬與學習的人。他的耐心與毅力是驚人的,能夠花上自我一生的時間去研究昆蟲並記錄。這已經遠遠的超出只是對昆蟲有興趣並喜愛而已,有一個人願意為了一樣東西或一件事情能夠奉獻出自我的`生命,絕對是可親可敬的。雖然法布林已經逝去,但是他的一生絕對有好處的。讓法布林傾盡生命所換來的《昆蟲記》永遠留在人們心中,法布林也將成為大家的榜樣。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帶給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讀後感3

在人們的眼中,昆蟲是個微不足道的生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看似微小的事物,但他們的力量卻不見得小,反而自身還擁有著"洪荒之力"。而法布林所寫的昆蟲記則正好證實了這一論點。在《昆蟲記》這本書中,最令我感興趣的並不是隧蜂,大蝴蝶,而是令人討厭的蜣螂。

或許大多數人都認為蜣螂那個黑的橢圓生物很令人噁心,大多數人也不喜歡它。但你們都錯怪它了,它其實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大家都覺得這些以糞為食的小蟲子很令人噁心,但你們知道嗎,一隻小小的食糞蟲可將糞捲成球供寶寶使用,原本是臭烘烘的街道,馬上就變得乾乾淨淨。毫不起眼的蜣螂竟是大自然的清潔工,是不是很讓你意外呢,除此之外,他們在24小時以內吃的食物比自身體重還多,從而使糞便轉變成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質,它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清潔工與轉換工。還得多謝法布林讓我們改變對蜣螂的看法,是他認真細緻的觀察,生動有趣的筆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昆蟲世界!更多的博物學家生物學家認識昆蟲世界採用的是實驗解剖,而法布林則不同,他是通過觀察。也就是這過程的不同,造就了兩者實質上的不同。一個是冰冷,毫無生機的實驗與結果,一個是充滿情趣而又科學的實驗過程與嚴謹的結論。

通過法布林的《昆蟲記》,我也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人類不孤立存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與之陪伴。很多人認為,人類是最高等的生物,主宰世間一切,其它生物的存在都如塵埃一般。實則並不是這樣,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緊密的食物鏈,一旦食物鏈中某種動物消失或減少,都會對生態平衡造成致命一擊。就像一句話說的——一隻蟲子也可以毀滅整個地球。也許法布林也是想通過昆蟲傳達這個資訊,他對每隻昆蟲的細緻描寫,無一不顯露出他對生命的.謳歌,以及對生存理念的清醒認識。他專注描寫每種昆蟲的背後,是他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對每一個生命都格外珍惜,這也包括一隻性命卑微的小蟲子。

難怪有人說法布林的《昆蟲記》是哲學家一樣的思,美術家一樣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寫,看他的《昆蟲記》如同審美一樣。我也想將我的感謝獻給專注一生寫蟲子的法布林先生——是你奏出了生命的樂章,讓這個世界多了一份美好,感謝你,法布林先生!

《昆蟲記》讀後感4

法布林的《昆蟲記》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兒童讀物或科普小品。

書的內容且放一邊,我想先提一下作者法布林。1823年,法布林出生於法國一貧困農戶家,中學畢業後一邊以鄉村教師為職謀生,一邊堅持研究昆蟲。他一生窮困潦倒,酒都喝不起,卻省下每一分小錢為昆蟲購置籠和罩。當他的《昆蟲記》發表後引起轟動,他卻依然清貧寂寞地生活,繼續和昆蟲作伴。直到晚年,他還堅持在他的荒石園裡默默潛心觀察昆蟲,直至九十二歲死去。

請允許我摘錄書中幾段文字:

聖甲蟲——果然,腳步出現失誤,糞球滾落到路旁的溝底,這蟲子被滑下的負載物撞了個仰面朝天,六隻腳一陣揮舞。終於,它又翻身立足,於是追上糞球,繼續苦幹……

綠蚱蜢——天啊,這昆蟲太美了,渾身瑩瑩淡綠,腰間纏著兩條銀白的飾帶。它們體形勻稱,身材苗條,還有一對羅紗般的大翅膀……我剛投放了一塊梨,立即有一隻綠蚱蜢在上面耍起了威風,它唯恐梨塊被外人搶走,在那裡張牙舞爪,把任何前來啃食的同伴蹬開……吃飽之後,大家用大顎尖搔搔腳掌,用蘸了口水的爪子把額頭、眼睛擦得鋥亮,然後用爪子抓住紗網或躺在沙地上,一個個擺著沉思冥想的姿勢,悠然愜意地消消食……

米諾多蒂菲——在昆蟲界父親們對孩子那普遍的漠不關心中間,多米諾蒂菲是個例外。它對自己的孩子們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它埋頭苦幹日夜勞作,拼死拼活為家人留下一份產業。當它足僵爪硬、奄奄一息時,它可以無悔地告慰自己,我盡了做父親的'職責,我為家人盡力了……

蟋蟀——求歡者在搔首弄姿,母蟋蟀卻跑到一片生菜葉子下面躲藏起來,但是,它還是微微撩起門簾在偷看,而且也想被那隻公蟋蟀看到,情人間的打情罵俏都一樣……

還有一段像散文詩那麼美:仲夏夜,不知多少回,我躺在地上,背靠著迷迭香支成的屏風,傾聽那情趣盎然的(昆蟲)音樂會。每一簇薔薇都有其合唱隊員,每一束薰衣草中也有自己的樂隊,茂密的野草莓叢,也成了它們的樂池……

從這些樸實真誠、充滿人情味的文字裡,我讀到了法布林對這些微小生命的尊重、熱愛。

一個可愛的男人,他一生都安心地專注於自己喜愛的昆蟲世界,從中獲得生活的樂趣。他擁有著一份執著,無論是在十歲二十歲還是八十歲九十歲,他都會毫不猶豫地俯下身去觀察一個個小生命,在地上一趴就是好幾個鐘頭。不管外界的喧囂浮華、功名利祿,他只願守著自己的一片簡陋的荒石園……

一顆至純的童心,一份淡泊的心境,一種執著的熱愛和信仰。只有如此簡單可愛的法布林,才能成就如此偉大的《昆蟲記》。

一本書,多年前我讀它,只看到插圖裡形態各異的昆蟲;今天讀,終於可以看到觀察昆蟲的那雙眼睛;我想,十年後,我一定會再讀。

《昆蟲記》讀後感5

當我們提到昆蟲,腦海裡浮現出的詞語是噁心、骯髒、有毒等等的貶義詞。在之前,我就是這麼認為的,但自從看了法布林的《昆蟲記》後,我改變了對昆蟲的印象。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通過這一次閱讀,讓我對昆蟲有了全新的認識。

昆蟲們在法布林的筆下,變得可愛,變得富有靈氣,隨著法布林的精彩描寫,我彷彿置身於奇妙的昆蟲世界。如:“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佩帶在一個威武的大將軍胸前的一塊閃著銀光的胸甲。”這是法布林對水甲蟲的描寫,在我們眼裡,水甲蟲無比醜陋,但在他的眼裡,水甲蟲就像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就連胸翼也變成了銀光閃閃的胸甲……法布林的描寫,幽默細緻,使得小昆蟲們在我們的眼裡,也逐漸變得有趣、可愛。

讀了這本書,我感慨萬千:在小小的昆蟲世界,竟然也是那麼的有趣。在昆蟲世界裡,它們有自己的語言,它們會交頭接耳,它們會相互噓寒問暖,它們會團結一致,打敗敵人……每個昆蟲都是一個而美麗的生命,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觀察與發現。

《昆蟲記》給予了我們許多的啟示:蜣螂告訴了我們堅持不懈,堅持就是勝利;英格索爾說過:對勇氣的最大考驗,就是看一個人能否做到敗而不餒。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便一定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螞蟻告訴我們要團結一致,團結就是力量;俗話說,一人踏不倒地上草,眾人踩出陽光道。人心齊,泰山移。在生活中,不論做什麼事,團結是非常可貴的,一個人,即使力量再大,也不一定打敗敵人,多一個人便多了一份力。團結合作,給予我們的不只是力量,更是相互傳遞的精神與信心。

一次,法布林在路上發現許多螞蟻正在協力搬運幾隻死蒼蠅,他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鏡全神貫注地觀察起來。螞蟻們像是在從事一項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傳遞資訊......汗水浸透了衣服,手腳麻木了,也不覺得累,連續觀察了4個小時才離去。有人看見了稱他是“中了邪的人”,事實上,正是因為法布林擁有這種對昆蟲世界的迷戀, 才 使 法布林寫出了《昆蟲記》。我們應該具備這種像法布林一樣專注、堅持的精神。做一件事,一旦認定了目標,就應該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其實,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好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們盡情探索。其實在大自然中,不僅僅是小昆蟲能給予我們啟發,植物、動物同樣能給予我們啟迪。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探索,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昆蟲記》讀後感6

讀《昆蟲記》有感在一個週末裡,媽媽為我買了一本書——《昆蟲記》。媽媽知道我對蝴蝶、小瓢蟲等一些小動物感興趣,所以就買下了這本《昆蟲記》。

《昆蟲記》這本書主要講了法國作家法布林小時候將昆蟲當作人類,在孤單的情況下,和這些奇特的“人類”在一起嬉戲、玩耍,也不覺得無聊、寂寞。他用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去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慣,在一片綠色的海洋中和“魚兒”同居…

有一次法布林在一個工地上發現了一個螞蟻窩,就一直蹲在那兒看螞蟻是怎樣搬運食物的,就在法布林看的正仔細時,來了一輛車,差點撞到了法布林,可法布林仍蹲在那裡聚精會神地看著,絲毫沒有察覺,而且對那些越是叫不出名字的小動物,法布林就越好奇,在一旁靜靜觀察,從不驚擾它們的正常生活。而我卻和法布林不一樣,漂亮的動物我就喜歡,那種既不好看又叫不出名字的動物,我一點也不理睬,看都不看它們一眼,甚至感到噁心、害怕,,有時我還喜歡用水來淹它們的窩,有時甚至把它們踩死。記得有一次,我家養了一隻小烏龜,媽媽說它吃螞蟻,於是我就順手拿了一個沾有楊梅汁的小瓶子下去抓螞蟻,可螞蟻太聰明瞭,一點也不上我的當,我氣憤到了極點,就用一根鐵絲,把它們的窩給搗毀了,只見螞蟻們驚慌失措地到處亂爬,像一隻只無頭的`蒼蠅。我知道,假如讓你——法布林看到的話,一定會很生氣,現在我也後悔了,希望大家不要學我。因為昆蟲跟我們一樣是動物,只不過我們是高階動物而已,所以我們之間應該是朋友,除了愛護它們外,更要保護它們的家園。對了,不光要保護好小動物,還應該用我們的愛心去保護植物,保護我們整個的大自然。說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學的一篇課文《白楊》,白楊樹跟花生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還為人們阻擋風沙,你看植物都知道要保護我們,我們就更應該要保護好它們,這樣就不會招惹來討厭的龍捲風了。還有喲,你們也不能學我“偏心眼”,不管是對待人類還是動物,都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誰長得好看就喜歡誰。

說了這麼多,我感覺自己彷彿置身在一個陽光燦爛、充滿著鳥語花香的動物王國裡,動物能和我們相互交流,森林中有鳥兒給我們帶路,百靈鳥在開演唱會,我們每天給森林裡的動物們送上可口的食物……

我堅信有那麼一天,人類與動物能和平相處,共同創造出一個美麗的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7

有這樣一本創造了奇蹟的書,為什麼說它創造了奇蹟呢因為它記載了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和死亡,而且它創造於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在那個時期,昆蟲學家的“田野實驗”是不被認可的,昆蟲學家們只是將昆蟲做成標本,睜大眼睛觀察,卻不思考真正的昆蟲的習性與本能,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敢於衝破傳統思想的昆蟲學家——法布林。

初看這本書的題目,還以為是一本科普讀物或是觀察記錄什麼的,所以並沒有在意,只是漫不經心的`去閱讀它,可當我讀了才不到一半的時候,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於是,昆蟲的顏色是從哪裡得到的蝗蟲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些問題久久縈繞在腦海裡,使我不得不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它。

這本書使我受到了無數的啟發。

蟬,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雖然在炎炎夏日為我們帶來了高昂的歌聲,可人們似乎並不喜十分歡它。

法布林拋開世人對蟬的看法,開始了他對蟬的研究。

很快,他便發現蟬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奮者。

反之,被人們授予極高榮譽的螞蟻竟然是凶悍的劫掠者,它們將蟬辛苦尋得的食物一搶而光。

這使我懂得看待問題時不能光依據別人對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尋覓真正的答案,並且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鑽研。

寄生蟲,這種似乎被世界上所有人所唾棄的昆蟲很快也成了法布林的研究物件。

在人們看來,它們天生懶惰,靠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但法布林在妥協此看法的同時也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他認為從本質上來說寄生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行獵行為。

表面上是坐享其成,但實質上寄生蟲付出了勞動。

他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了這一觀點。

為寄生蟲家族洗去了千古罪名。

法布林這種求真精神使我大受感動,他不論昆蟲們以前作了什麼,只從自己的實驗裡去真正的瞭解他們。

法布林的這部書,咋看起來是十分枯燥無味的,可當你深入去了解它,你便會發現,法布林不僅僅是一位昆蟲學家,還是一位作家!“螢火蟲的光是白色的,十分柔和而且幽靜,沒有一點兒刺激,就像星星的光華被這隻小小的昆蟲給收集起來了一樣。

讓我們懷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無數螢火蟲在那裡睡眠。”如此一段優美的文字正是出自法布林之手。

因此,人們讚譽法布林“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書寫”。

總而言之,《昆蟲記》這部書給了我無數的樂趣與無數的啟發,我認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的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體會和感想,必須會明白的更多。

《昆蟲記》讀後感8

合上書,我還沉浸在法布林奇妙的昆蟲世界裡。那些各種各樣昆蟲,讓我感到感慨良多。

《昆蟲記》譽滿全球,被稱為“昆蟲的史詩”,是法布林以畢生的時間和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及其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比較後編寫而成的書。這本書表面上雖說是昆蟲的一生,實際上是反映出“昆蟲界的荷馬”法布林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昆蟲研究事業的執著與堅持的精神,即使是在逝世之後,也在他鐘愛的昆蟲的陪伴下,靜靜地長眠於黃石園。

在生活中,有這兩種人:有一種人,和法布林一樣,為工作和學習而努力,堅持不懈,憤發圖強,比較後有所成就;而另一種人呢,和法布林恰恰相反,性格懶散,志大才疏,當他要立志做一件事情時,只有三分鐘熱度,比較後留給他的只有失敗。同學們,你想做哪種人呢?

如果你選擇做第一種人,那麼就向達芬奇學習吧!達芬奇的父親把小達芬奇送進了一位的畫家那裡去學習繪畫,第一節課便是畫蛋。一開始,達芬奇還十分聽話,把蛋的一筆一畫都認認真真地畫在紙上。可是,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達芬奇終於不耐煩了,他放下紙和筆,跑過去找他的老師,問:“老師,我已經畫了許多蛋了,什麼時候才可以畫別的東西呢!”聽了達芬奇的話,老師放下手頭的工作,嚴肅地說:“要先學好畫蛋,因為這是熟練手法和筆法的基本功。要畫好蛋,就要認真地觀察它,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畫它。”達芬奇聽後,就再也沒有急著畫別的東西了。他全神貫注地,日復一日地去觀察桌子上那個平平凡凡的雞蛋,從前面、後面、左面、右面等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日子一天天過去,達芬奇的畫本上畫滿了大大小小的,形狀不同的.圓圈圈。老師對他的堅持不懈地鑽研精神很滿意,對他讚不絕口。有了堅實的基礎,達芬奇後來創作出《比較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許多名畫,成為一代宗師。你們看,達芬奇不斷堅持著,成為了一位非常的畫家。正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是這個道理吧。

除了達芬奇的故事,另一個人的故事竟讓我如此震驚。那個人是發明電燈泡的科學家愛迪生,他竟然做過第二種人!竟然是一個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人。事情是這樣的:一開始,愛迪生也研究過電話,他連續著幾年的刻苦鑽研,十分努力,眼看就要成功了,愛迪生卻因為一時的不可行而放棄了。而貝爾只不過在物理實驗中把一個旋鈕多旋了幾圈,一個改變世界文明程序的發明就在他的手中誕生了。因為愛迪生放棄了研究,所以他就品嚐不到勝利的果實的滋味。正如古人所告誡的那樣:“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行百里者半九十”。你們說,是嗎?

《昆蟲記》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奇妙的昆蟲世界,還看到了法布林堅持不懈的美好品質!

《昆蟲記》讀後感9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所著的長篇科普文學作品,被譽為"昆蟲的史詩".他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的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

翻到目錄,我一目掃千行,《興趣與遺傳》《神祕的水塘》《啊,石蠶》,這是什麼,是動物嗎?帶著滿肚子的疑問,我翻看了書頁,開始了我的神奇之旅。

在法布林的筆下,我看到一個異彩紛呈的昆蟲世界,讓我不禁讚歎這個世界的美好。

法布林在《昆蟲記》中寫了許多昆蟲,有的我們見過,卻不知叫什麼;有的是知道叫什麼,卻不知長什麼樣。在這些昆蟲中我最喜歡的便是蟬了。

蟬的一生,經歷四年黑暗中的苦工生活,換來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蟬在脫殼的一瞬間,就已經在利用短暫的時間,盡情地展現自己,它每一時每一刻都在好好的活著,沒有一刻在抱怨自己生命的短暫。人與蟬相比,人的生命要長得多,但是不管90年還是90天,我們都要珍惜生命,好好的活著。

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人生路途,如同爬山,當我們翻過一座山後,又有一座山阻礙在面前。我們再想放棄,想要半途而廢的時候,想想那在黑暗中的小小生命。蟬,為了在光明中生活幾十天,為了完成種族繁衍的重大使命,它們在黑暗的.歲月中靜靜等待,默默熬過那孤獨寂寞的歲月,它們用堅毅和執著,終於迎來生命中的光明。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也難怪《昆蟲記》一經發表就轟動世界,之後翻譯成50多種文字。偉大的法布林通過微觀世界的昆蟲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人類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是同其他生物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弱小的昆蟲也應當得到尊重。我們不僅要充滿對生命的敬畏,更應該飽有探求真理的精神。我在生活中,也應該學習法布林探索世界,堅持不懈的勇氣和毅力,做任何事情都應當鍥而不捨,為了理想奮鬥。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壞境的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超過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的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昆蟲記》讀後感10

在暑假裡,我讀完了著作《昆蟲記》,它的作者是法布林,一位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

《昆蟲記》融入了作者畢生的精力與努力,巴金說:“《昆蟲記》融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人類獲取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深深地映入我的心中,同時也為我創造了一個昆蟲世界。法布林從小對昆蟲有極大的興趣,長大以後,自己仍對昆蟲有很大的興趣,通過自己的土地來觀察昆蟲。他一輩子都過這艱苦的生活,但他從不抱怨,自己遭受到貧困,飢餓,疾病,戰亂等等。晚年以後,自己都不知道榮華富貴是什麼體驗,其實自己原本可以利用化學和數學的天賦走一條駕輕就熟的捷徑,贏得掌聲和榮譽。但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放棄自己的美好的生活,終於,他不僅成為了著名的`昆蟲學家,還寫了轟動世界的《昆蟲記》,這都是他為自己理想而奮鬥的回報。

今天,我翻開這本著作,感受到法布林筆下的昆蟲,如:天生會幾何學的蜘蛛,勤勞的蜣螂,殘忍的螳螂,還有偉大母愛的被管蟲……曾經有很多人寫有關昆蟲的文章,但是法布林從沒有完全相信他們的結論,他總是能提出許多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他帶著他的問題去不斷探索,經管別人說他是傻瓜他也滿不在乎,因為他觀察昆蟲總要很長時間,所以他不斷的發現真理並向人類展現昆蟲世界的奧祕,而且作者還通過昆蟲來批評人類的行為,如,寄生蟲,它們和人類一樣是自然界的寄生蟲。還有昆蟲的技能也可以幫助人類發展,大自然是神祕的寶庫,需要我們人類去不停地開發,而《昆蟲記》正是我們瞭解自然界其中的一把鑰匙。

總而言之《昆蟲記》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經典之作,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也沒有哪位作傢俱被如此博大精神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同時也使我對昆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昆蟲記》讀後感11

這幾天,我完全沉浸在《昆蟲記》所描寫的世界裡,不能自拔。這本書運用細緻溫婉的語言描寫了昆蟲們的生活,帶給我從來沒有了解到的有趣知識,讀來生動有趣,令人不忍釋手。

你知道昆蟲會給自己著色的嗎?請看下面一段對“亮甲蟲”的描寫:“這個名字對它來說一點兒都不誇張,體現出了它的陽光、燦爛、英武。雖然終生與腐屍、糞便之類的汙穢之物打交道,但是它的外表卻是非常光輝,身體上就像鍍了一層金屬。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發出的光澤也不一樣,有時是綠寶石一樣的青光,有時候是紅銅般的紫光,甚至有人稱它是一位珠寶匠。”你看了這樣的描寫,是不是很喜歡?那亮甲蟲就像一位漂亮的小夥子穿著華貴的衣服,站立在你的面前。除了亮甲蟲會給自己著色,許多昆蟲都會給自己“塗抹”顏色,甚至還會給自己戴上裝飾品呢!作者對這個現象還作了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呢!你願意一探究竟的話,那就趕快去看一看這本書吧!

我看到其中一章《天牛吃路》的題目時,嚇了一跳。什麼是“吃路”?讀到完,我才知道,原來是指天牛的幼蟲寄存在樹木的中心,一邊吃掉木頭,一邊就開拓出了道路。其實,題目應該叫《天牛如何吃樹》,或者就叫《天牛挖路》。這是我自己亂想的,沒有作者寫的題目吸引人。作者對天牛幼蟲如何吃空樹幹,真是寫得娓娓動聽,“天牛幼蟲則是用嘴一寸寸地開闢出道路。能夠完成這項工作,當然少不了一件好用的工具,那就是天牛幼蟲的那副大顎。它那副又黑又短的.大顎非常粗壯,雖然沒有鋸齒,但是周邊很鋒利,就像是木匠用的鑿子。它就是用這把鑿子上開下鑿,造出一條通道。鑿下來的木屑被它吃掉,既當了食物,又清理了建築垃圾,一舉兩得。這些木屑被天牛幼蟲充分分解吸收,最後只排洩出一點點蛀屑,堆在身後的路上。這就像是一條車間裡的流水線,一頭往裡進木屑,中間經過天牛幼蟲的身體,另一端出來的是少量的蛀屑。這個過程進行的同時,還開鑿出了道路。這種走一步,吃一步的高明手段並不是天牛幼蟲的專利。所有寄生在木頭中的昆蟲,幾乎都是這樣操作的。”作者滿懷喜愛,充滿了對天牛幼蟲的憐愛,細細地介紹著它的吃路工具,以及它吃路的每一個動作。

讀著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顆對大自然的關注之心,享受著作者細膩清新的語言文字,體會到了沉浸於一種探究活動中的快樂。我好喜歡這本書——《昆蟲記》!

《昆蟲記》讀後感12

法國著名喜劇家羅丹說:“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的思,像美術家一般的看,像文學家一般的寫。”

他是法布林,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彙集一切智慧與才華,完成了《昆蟲記》這部世界著作。小時候,我一直認為《昆蟲記》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百科全書,卻不知,法布林先生揣著對生命無比熱愛的心,對自然的無比尊崇,和渴望真理,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把《昆蟲記》寫成了一本栩栩如生的散文集。它彷彿讓我們吃下了“縮小藥丸”,透過蔥翠繁茂,陽光曼舞的綠蔭小道,聆聽昆蟲們的曼妙歌唱,走進它們奇妙活潑的小世界。

一切生物在法布林的筆下都被賦予了人的性格。舍腰蜂對待事情認真仔細,吃苦耐勞,執著堅定,而且熱愛家庭,具有責任心;被管蟲有著巧妙的手藝,織出的衣服漂亮美麗,還是一位剛強細心,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孩子的偉大良母;黃蜂是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盡職盡責守衛家園;蜘蛛如同一位聰明的幾何家,用才智在蜘蛛網上書寫著“數學題”;蟬和蟋蟀則是天生的歌唱家,嚮往光明,樂聲彷彿點點入耳,陶冶心靈。《昆蟲記》的語言優美,修辭得當,法布林先生用雄厚嫻熟的文筆,創造了一個精彩的生命自然界。

當然,《昆蟲記》還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蜜蜂有著準確無誤找回家的本能,而螞蟻則是憑著對沿途景物的記憶找回回家的路。舍腰蜂有辨別力,卻無法意識到別人的行為,只是耗力耗時的徒勞忙碌。

作者在《昆蟲記》中說道:“如果動物只有單純的本能,那麼它們便沒有能力去應付大千世界,應付大自然環境的變化,環境要經常有所變化,意外的事情有很多,正因為如此,昆蟲需要具備一種特殊的能力來教導它。”人也是如此,我們只有不斷鍛鍊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具備一種能力,才可以隨時應付如今殘酷變化的社會。

法布林還用實踐去反駁了書上的觀點:小被管蟲們並沒有吃掉它們死去母親。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需要具有這種質疑的精神,同時,大千世界,需要我們去細細發現,探索未知。

《昆蟲記》不僅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生命的歌頌,同時也從側面透露出人性的黑暗。作者十分憎恨螞蟻,把它比喻成“強盜”。它們浩浩蕩蕩去侵犯蟬的住所,紅螞蟻還用不道德的方法去掠奪黑螞蟻的兒女。這何不反映了當今部分人們的貪婪和弱肉強食的社會?

“我親愛的蟲子們,一旦你們……”一旦讀起這個片段,我就會再次陷入那個蟬則千轉不窮的夏日,枝葉落下斑斑光影,罩著底下那些可愛安眠的小昆蟲們。這時,我的心中會不禁泛起無限的感動。

法布林,這位“昆蟲之父”,通過《昆蟲記》,讓我們最終明白:在這個世界,人和自然要和諧,人與動物需要友誼。只有學會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界中的大小生命,人類才會有光明的坦途!

《昆蟲記》讀後感13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作者寫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老師叫我寫時候,我總想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觀察我,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只對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事仔細觀察,才能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昆蟲記》讀後感14

有誰,會傾盡畢生心血為我們身邊無處不在而又不屑一顧的昆蟲寫一本書?又有誰,會如此真實、細緻地將昆蟲的奧祕向世人盡數道來?唯有法布林。前幾天,我拜讀了這位大師的經典鉅著——《昆蟲記》,受益匪淺。

這本書翔實細緻地記錄了各種昆蟲的本能、特徵和生活習性,用第一手資料將紛繁複雜的昆蟲世界結構化,用優美的文筆把它真實而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書中,“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布林用人性觀照“蟲性”,又以“蟲性”來影射社會人生,十分新穎,令人眼前一亮。

此外,這本書還透出法布林深厚的文學功底。“可爬行的小腸”“可愛的建築師”“天才的預言家”,聽啊,這就是他眼中的昆蟲——它們或勤勞,或勇武,或凶殘,而這些都被他一五一十地記錄了下來:他以“築匠”“勤勞的付出者”來形容那可愛的蜜蜂;他用“無畏的武士”來描述渾身披盔戴甲的螳螂;也用“只曉得前進,只曉得殺亡”來形容凶殘無比的昆蟲……或許也正因為法布林的嚴謹態度和優美文筆,這本書才會如此生動、真實吧!

事實上,透過這本書,透過近一個世紀的塵囂,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一個在孤燈旁邊筆耕不輟的老人,只是一個蹲守於昆蟲旁的.科學家,但他竟會有那麼大的魔力,改變了無數人,使他和他的著作《昆蟲記》一同名垂青史!這是為什麼?只因他的那份耐心和對生命、對昆蟲的熱愛。他在書中說:“好運氣對那些有耐心的人,總是十分偏愛的。”沒錯,耐心是一個觀察者所應當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不僅如此,唯有對昆蟲的熱愛才是他花費50餘年完成這部鉅著的動力!他,本著對昆蟲的熱愛、對生命的尊崇,成就了這本鉅著,後世無人可望其項背,原因何在?只因他的耐心和他熱愛昆蟲的信念,而這種執著追求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折服了我。這也正好點醒了我:凡事都是這樣,只要有耐心,有執著追求的信念,天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我想,這,也是我讀完此書的最大收穫吧。

《昆蟲記》,這部昆蟲的史詩,它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法布林對昆蟲的熱愛。同時,他也提醒我們:成功,也許並不是遙遙無期的,只要你堅信你腳下的這條路必定能成功,熱愛你腳下的這條道路,耐心地走,堅持著走,就一定能到達光輝的頂點,到達成功的彼岸,到達屬於你自己的天堂……

《昆蟲記》讀後感15

也許是出於好奇,也許是出於無聊,那天,我翻閱了《昆蟲記》這本書。我發現,我面對的不是枯燥無味的漢字,而是那神奇美妙的大自然,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著,它就像我前方的指路老人,讓我擺脫了迷茫的困擾。它,讓我改變了對昆蟲的看法。以前,也不知為什麼,我對昆蟲有極其的討厭,也許是因為我對昆蟲忽視太久了,產生了厭惡感,而現在,我對昆蟲充滿了喜愛之情,它們就像自然界的小精靈,嗬,多麼可愛啊!而創作這鴻篇鉅著的人——法布林,他的那份執著,使他的胸口上躥起了鑽研的火花。夢想是我們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間的很多奇蹟都源自於夢想,並經過人們不懈的努力使夢想成真。夢想的力量是偉大的,它能創造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蹟,正因為夢想,他刻苦地研究著,用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觀察昆蟲上。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家裡一貧如洗,竟靠自學取得多個學位,這是多麼了不起!與他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法布林一生最大興趣,都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正因為他熱愛科學,因此妙筆生花,撰寫了一部享譽全球的《昆蟲記》。

書中描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樸素的筆下,卻猶如優美的散文,人們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這本書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情趣。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法布林用這清新自然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昆蟲們的形象,幽默風趣的敘述,惹人捧腹大笑。法布林把昆蟲描寫得那麼真切、動人,活靈活現,來之於長期對昆蟲生活精細的觀察與研究,準確地掌握了他所描寫的事物的典型特徵。他的一生被“偏見”和“貧窮”所折磨和困擾,可卻通過難以想象的努力,逐漸化教書匠之“貧窮”為為昆蟲學之富有,最後又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這本身就是奇蹟。到了晚年時,則用一生積蓄的一點錢在荒僻的鄉間買了一塊園地,在園中修建一種簡陋的住宅,然後把住宅和園子當做觀察昆蟲的實驗室和試驗基地,真正過上了人蟲共處的生活。可想而知,他對昆蟲是多麼的迷戀啊!

讀過《昆蟲記》後,他讓我受益匪淺:我們要學習法布林那種敢於探索、勇於追求夢想的精神,並且我還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人與自然需要和諧,人與生物需要友誼。只有學會尊重大自然,敬畏自然中的小生命,人類才會有光明的坦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