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9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飄》讀後感彙編15篇

《飄》讀後感1

一部《飄》史詩般波瀾壯闊地展現了美國佐治亞洲內戰時期、重建時期的生活。伴隨著包括十二棵橡樹與塔拉在內的莊園昔日一派富麗堂皇風姿的消逝,南方人悠哉遊哉的生活方式在戰火中也已然天翻地覆。傳統的南方社會與道德規範及其守護者一同在亂世中飄搖,即便重建最終結束,一切隨風飄逝,似乎戰火的硝煙也在民主黨執政的那一刻平息,可是屬於戰前那個時代的人們與另一種生活的鬥爭又何曾停止?在歷史長河中時代的更迭、不同文明的衝突等各種不可觸的硝煙亦永久延續。

戰前悠閒安寧的氣息散佈在南方人呼吸的空氣中,那些相沿成習的社會倫理與道德規範滲透在每個南方人的修養中,還有莊園裡的每一抔泥土,每一片喻示豐收的棉花地,每一對主僕與鄰里的微妙關係,都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而在眾多南方人中,阿什禮較他人而言與他所熱愛懷念的那種文明更深刻地融為一體,併成為它的一部分。於是對於舊生活的這一件“富於魅力,勻稱完美”的藝術品的眷戀之深遠勝於他人,在新生活之中表現出的格格不入也袒露無遺。他有著與瑞特一樣的遠見,能看透戰爭的本質,也當然明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道理,卻缺乏勇氣拋棄他所歸屬的時代去擁抱新社會,害怕一切真實鮮活的人和事,甚至連斯佳麗也想盡力迴避。因此,阿什禮只是舊文明的一部分而不能成為其最佳代表,一個文明即使不可避免地終結,卻從來不應只存在於幻影與夢境中,不應只是牢牢鑲嵌在為其量身定做的社會中,真實鮮活才是一個文明存在的保證。

與阿什禮同屬一個時代的梅拉妮則活出了一個時代的傲骨。戰爭使“生活正伴著鏗鏘的馬刺遠去”,她不是不知道,也並非無動於衷,只是更願堅強勇敢地面對社會鉅變的艱辛過程,她才是那個時代的象徵。如果說埃倫與梅拉妮同屬一個時代衍生出的偉大女性,我想梅拉妮更具代表性,雖然同樣的溫惠端敬、柔中帶剛,但畢竟埃倫不幸地在戰爭前期與世長辭,卻有幸地避免了在亂世中掙扎;而梅拉妮經歷了這一切,在苦難面前即保持了上流社會的修養,成為一個階層的主心骨,又堅定地開始新生活,從未放棄人生的希望。所以當她高潔純良的生命最終飄零時,阿什禮的精神幾近崩潰,斯佳麗才明白自己對她的依賴之深,彷彿一代人的夢想,一個傳奇故事就此結束。

戰後的生活徒剩一片廢墟,生存的渴望與生命的力量則悄然滋長。斯佳麗顧盼生輝的綠眸子見證了生活的苦難,卻永遠充滿希望。她的先輩們都經歷過毀滅性的打擊,卻用自己的雙手從厄運中奪取最好的結局,與其說她的堅強源於家族一脈相承的血統,不如說這是頑強的生命在災難面前的`共性。所以每當斯佳麗因背離埃倫的教導而心痛,她都會告訴自己“明

天又是新的一天”,來日方長,痛定思痛的日子多得是,解決當下困境才是最緊要的。而塔拉,作為一片孕育生命的大地,一個對生存的最直接定義,被斯佳麗視為自己的命運與戰場。直到後來生命中的至愛一一離去,塔拉依然是她最終選擇的靈魂歸宿。

飄於亂世,無論像阿什禮般苟延殘喘,像梅拉妮般守住信仰,還是像瑞特和斯佳麗般為了生存不擇手段,過往的一切,包括故人、故事與故園,都與遠去的文明一同無法可止地隨風飄逝。縱然前往查爾斯頓的瑞特最終真的與現實社會和解,斯佳麗能從塔拉的懷抱中再度汲取力量,阿什禮能重新面對生活,誰都能與風逝的過往冰釋前嫌,但真實存在而不可觸碰的硝煙卻不曾停止。正如阿什禮所言“不論何時文明毀滅,結果總是重演歷史。有頭腦有膽識的人活下來,沒頭腦沒膽識的被淘汰”,鬥爭總在繼續,不過是後人演繹前人的故事,後代再以別樣方式上演不同於前朝的榮辱興衰。

人人都像斯佳麗般有一個逃不掉的夢魘,有自己在特定處境下的一番掙扎,所謂掙扎,也不過是新陳代謝規律發生作用的必經過程。但凡能像沉舟側畔那行進的帆船般從容的人,無非是深刻得認識到:過往隨風逝,硝煙未曾止……

《飄》讀後感2

她的父親曾經是塔拉莊園的主人,她曾經是如此富有、美麗,她曾經被無數人包圍、呵護,她曾經是個徹徹底底的大小姐。但是,不幸的是,戰爭爆發了。打破了她彩色的生活,於是,她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只屬於她自己的新生活。無論是痛苦也好,煎熬也好,她掙扎,她不屈服。她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些終究是成長了她。她名叫斯嘉麗——瑪格麗特所創造的,獨特的,唯一的,有著不同於一般人魅力的,存活於亂世裡的佳人。

有許多人,是討厭斯嘉麗的。說她自私,說她任性,說她謊話連篇恬不知恥。可是我偏偏喜歡她,喜歡她狂野的愛爾蘭血統,還有那種絕不對生活妥協,堅定地不可思議的意志。我知道,她和梅蘭妮是徹頭徹尾不一樣的人。梅蘭妮很完美,溫婉善良,不認為任何人身上有什麼不高尚之處。可是,她不能生存,她不存在。她只是一種夢想,美好而飄渺。

斯嘉麗卻不一樣。當戰爭打破她的生活,當她的母親去世父親發瘋,當她差點失去塔拉莊園,當她每天受凍受餓。她決定站起來,作為家裡的長女,作為斯嘉麗。她知道自己不再是塔拉莊園的大小姐,她決定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在這個亂世中生存。需要她照顧的人太多,想逃避卻不能逃避。

所以,村上春樹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所以,卡勒德·胡賽尼寫,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我想,斯嘉麗,其實也是一瞬間成長的吧。她說,她活在一個比死還痛苦的世界,一個無她容身之處的世界。她還來不及享受她的青春。她真實,公然與世俗對抗。她工作,在這個女人毫無地位的時代,做得甚至比男人更好。她從不用道德禮教來偽裝自己,不顧世俗的冷眼,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他們罵她,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說她不該下地,不該工作,不該在懷孕的時候還走上街,說她驕傲,說她不知羞恥。可是他們卻看不見她的掙扎,在那個時代的堅持。看不到她從一個什麼事都有別人幫忙做的大小姐,成長為這樣一個勇敢、堅強、自立的女人。別的女人都成天呆在家裡,哭哭啼啼懷念自己的丈夫兒子,假裝還可以繼續過以前的生活,遵守著可笑的.那種所謂的道德規範。只有斯嘉麗,她知道,這個時候必須成長,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她打破規矩,她懷抱希望。她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想,現實有些時候比小說還來得更加殘酷一些吧。雖然我們也許再沒有什麼機會捲入戰爭之中,也許再沒有什麼機會為了生存親手收割食物,也許再沒有什麼機會去經歷她所經歷過的任何一點。但是,你畢竟只是個普通人,你有時也會害怕會不安。你有時也會找不到自己的勇氣,會迎合世俗會隨波逐流。

這個社會之於每一個人都是殘酷的,甚至世故,甚至虛偽。它在前進,也逼著你前進。有些事,你明知不對,卻不反抗。你漸漸戴上面具,漸漸變成複製人,你的心漸漸變得不堪一擊。你終於還是妥協了,等著別人來打破沉默,過著你以為的和平生活。可是你要知道啊,現實中梅蘭妮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你只能去成為斯嘉麗。和平年代,並不是意味著真正的和平,也許還有比戰爭更可怕的東西存在著,並且發芽開花。

所以,讓?保羅說,在黑暗的時代,不反抗就意味著同謀。所以,別害怕,你不必害怕。在挫折、苦難、不公、冷漠、腐朽面前站直身子。去與世俗對抗,不用管旁人的冷眼,改變你能夠改變的。去做個真實的人吧,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堅強、勇敢,去創造一個屬於你的塔拉莊園吧。

我想,你會願意看到一個新的世界的。我想,你的真實你的勇敢會讓你不孤單不遺憾的。我想,從今天開始的話,明天不會太遠。人總該抱有希望,至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飄》讀後感3

《飄》是我最愛的一部內外小說。記得當時大哥拿回三本厚厚的書,看了心裡就很害怕,可是當自己靜下心來讀時,就已經捨不得放下。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看完了。很慚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書速度,卻也不敢恭維自己看得有多精。讀完後,心裡有股淡淡的惆悵感覺。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52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瞭解的。如果她瞭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瞭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鬥的十幾年裡,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她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遊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瞭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瑞德巴特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農奴主階級向資產階級轉變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門望族的一個不肖子。他為人狡詐,冷酷,倔強,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與思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思嘉一樣,只從個這利益出發看等戰爭,但遠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隸和傲慢”,勝利非北方莫屬。因此,他充分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直到戰爭末期,才在“愛國良心”的一時充動下入伍,實際進一步暴露了一個投機商人的面目。但是他對思嘉的愛卻是真誠而熱情的,這不僅是情慾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擇,因為他認識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類,兩個人婚配無異於壁合珠聯。但是他的現實主義與思嘉的幻想幾經較量,終於失敗了,於是,他將愛全部轉到女我邦妮身上,並決心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風及至政治傾向上來一個大轉變,爭取上流社會的同情,結果邦妮死了,他的理想便隨之破滅,生活樂趣也蕩然無存。他妒忌和視艾希禮,但又最理解艾希禮,他最瞭解思嘉的強處和弱點,既愛她又輕視她,既念念不捨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採取冷嘲熱諷,若既若離的態度,以致在明爭暗鬥中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邦妮死了,妮蘭也死了,他決定離開思嘉,浪子回頭。

關於人生的善與惡,我不敢妄加評論,因為,畢竟我走的人生路還不及三分之一。二十歲的我,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如果說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於瑞德,因為我也同樣的崇尚自由,他的豪放不羈,他的現實,他的勇敢,都傳神地說明了他在亂世社會中成長的一個人才,是在亂世生存與發展的強者,強者適應任何一個社會,這也成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經濟社會中對精神的取捨,在面對新生事物時,是適應還是迴避?思索過後,相信我們會有更多的的啟發!

畢竟以前只是讀個大概,以後有時間一定會仔細的看看。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以後再看這本書,會有更多的體會。

《飄》讀後感4

《飄》是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發表的唯一一部小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主人公斯卡麗與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也揭露人性的醜惡,讚揚人性的善良。

閱讀完整本書,我覺得每一章,每一段,都讓人感受頗深,可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飄》的結尾。

“斯卡麗,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們湊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就是破碎,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起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著那些碎的地方。”瑞德嘆口氣,“親愛的,我一切都不管。”

她默默地望著他上樓,感到嗓子裡痛得厲害,彷彿要窒息。隨著樓上穿堂裡他的腳步漸漸消失,她覺得這世界上對她關係重大的最後一個人也不復存在。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現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解艾希禮,她是決不會愛他的,而如果她解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

此刻她心裡是一片恍恍惚惚的麻木,她依據經驗懂得,這種麻木會很快變為劇痛,“我不能讓他走!一定會有辦法的!”她說得很響,“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她站一會兒,回憶著一些細小的東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條翠鬆夾道的林蔭道,那一排與粉牆相映襯的茉莉花叢。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明天,我會想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看到這裡,整本書就完結,為什麼看這個結尾,我的心會有那麼些許難過呢?如果斯卡麗珍惜瑞德的愛情,不去痴心妄想追那個並不愛自己的艾希禮,那麼,一切不就都皆大歡喜嗎?

許多時候,我們都和文中的斯卡麗一樣,不懂得珍惜,可最後想到去珍惜的時候,便什麼也沒。

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莫過於斯卡麗。我喜歡她的勇敢堅強,也喜歡她的有個性,在文章結尾時,她決定要找回瑞德,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時,無疑更加深我對她的好感。

但我有時也認為,斯卡麗就像一個孩子,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執著,但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懂珍惜。我們要懂得放手,放下那些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

斯卡麗盡如此多的努力,但到頭來卻什麼都沒,艾希禮走,瑞德走,邦尼和媚蘭也都死。自己的親人也因病無一倖免。所以我們要明辨是非,不要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葬送自己的一切。

每當在遭受挫折,痛苦不堪的時候,我都會像斯卡麗那樣對自己說:“歇一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也不知這句話陪我走過多少風風雨雨。

我也挺喜歡看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雖然它和《飄》都是愛情小說,但帶給我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戰爭與和平》的結局是美好的,娜塔莎和皮埃爾最終在一起呀!可《飄》的.結局卻是令人心痛的,我想,這也是兩本書吸引世人眼光的一部分吧!

不知多少次,我疑惑《飄》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只用“飄”這一個字來概括?我猜想很多個答案,或許是想表達女主人公斯卡麗的愛是那麼的不穩定,總是在飄一樣。也或者是表達斯卡麗愛的男人是那樣的虛無縹緲。

《飄》的魅力體現在男女情感錯位之上。在這裡,一切都是混亂的,混亂的情感、混亂的背景、混亂的時代、混亂的婚姻……然而斯卡麗在這所有混亂之中堅強、不畏艱險地追求著艾希禮,可最後卻發現自己愛的是瑞德,我們應該學習斯卡麗無畏的精神,去追隨自己想要的。我不由得想起斯卡麗的一句話:“亂,是佳人。”

我認為,《飄》是歷史上最棒的小說。剛讀這本書時,我似乎還有些讀不懂,後來又看幾遍,終於從書中讀懂許多道理,學到許多知識。

斯卡麗沒有留住瑞德,但她留住希望。明天,她就會用剩下的這希望去尋找瑞德。只要有明天,就還會有希望,新的一天的曙光,將會再次來臨。

《飄》讀後感5

當我看完《飄》真本書的最後一頁時,我已淚流滿面。

這本書以美國的南北戰爭為歷史背景,講述的是女主人公思嘉的千迴百轉的愛情故事。她原本是一個農場主的女人,身嬌肉貴,卻在戰爭後為了家人的生存不得不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她自以為始終不渝地愛著心中的男神艾希禮,最後卻發現那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紙人兒,根本經不起一點兒風吹雨打。她熱愛父親留給她的塔拉農場,但在戰爭結束後她卻沒有辦法使用正確的方法保留它、經營它。她正在失去屬於她的最珍貴的東西,因此她以為只要她需要,拋個媚眼、使點手段,她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自己所有想要的一切!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說說艾希禮的妻子媚蘭了。或許有一部分女性身上都有思嘉的特點,卻在內心中認可著媚蘭。

她是一個身軀瘦弱個頭矮小且長相很一般的女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女子,才是作者在這本書中真正推崇的人物。我這樣說大家會覺得奇怪,畢竟這本書用了80%的篇幅書寫了思嘉和瑞德,書寫媚蘭的部分不足20%,怎麼能說媚蘭是本書的核心呢?那接下來讓我仔細地分析一下我的這個觀點吧!

之前我們沒有在書中找到書寫媚蘭的篇幅,直到當思嘉自以為是地認為艾希禮一定會被她吸引放棄與結婚卻慘遭失敗時,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媚蘭是個什麼樣的女人,為什麼艾希禮不願意放棄她而選擇魅力十足的思嘉?就在艾希禮去參戰前把媚蘭託付給思嘉照顧時,人們都以為,媚蘭的秉性會跟她的身材一樣膽小、懦弱,但之後媚蘭所有的表現卻讓人們肅然起敬。當她在思嘉殺死一名北方佬後靠瘦弱的身軀舉起舉起查爾斯的軍刀保護思嘉時,當她在丈夫和思嘉傳出流言蜚語後堅定地捍衛她所愛的人時,她賢良淑德、知恩圖報,她是那麼的充滿智慧而又溫暖。亞特蘭大的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歡媚蘭,總是以她為中心,為什麼艾希禮說她是自己永遠的夢,為什麼瑞德非常尊敬她,為什麼思嘉在媚蘭死去的時候意識到自己與媚蘭之間的感情其實就是她與自己的母親之間的那種感情,這其中的含義不明而喻。

媚蘭的角色設定,貌似暗淡無華,卻以其多重人物身份作為線索人物貫穿小說始末,在見證故事發展的同時,對思嘉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用力的對比、反襯、烘托、呼應等作用,從側面體現了作者對思嘉的審美判斷,表達了作者自身的審美評價。我覺得這本書,其實有兩條主線,思嘉是作為主線存在的人物,而媚蘭是作為暗線存在的人物。直接去讚揚某種事物或者某類人的品質,人們總是難以開口的`,所以作者一直在寫思嘉的事蹟,甚至詳細的描述了思嘉的父親、母親,以及瑞特,一直是在借這些人物的感情和表現來襯托媚蘭的可貴。

其實媚蘭這個形象也非常符合我們中國人對待婦女們的要求。中國幾千年來總是都是崇尚知書達禮、相夫教子的女人的,即使是當代的社會裡,婦女也已經成了社會的半邊天,承受起了生活的一半負擔,但這些美德也應該被女性們傳承下來,好的文化不該被時代所遺棄。而媚蘭,恰恰就是我們心目中一位賢淑、能夠依賴的母親形象!

書中有幾次強調,媚蘭在人們心中是個真正的上等女人。我認為,作者對上等女人這個詞,不是簡單的認為她曾經的家庭是上層階級她就是上等女人,而是她的行為的的確確是上等行為。但思嘉呢,她原先的家庭夠富足,就總是以魅惑年輕小夥子們作為她的滿足點,後來經營了木材廠,也沒有變的溫柔可人,再後來嫁給了瑞德有了大筆的金錢可以揮霍,但她依然沒有作出上等女人會做的行為。

媚蘭的死,沒有讓思嘉明白她的過錯。但我們這些陪思嘉一起經歷種種的讀者們,在金錢的取捨方面,在對待自己的夢想方面,在對待丈夫、家人方面,在對待其他人方面,是否明白了些什麼呢?這篇文章的標題,實際上是我想讓大家問問自己,我們是思嘉,還是媚蘭?

《飄》讀後感6

《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它是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由它改編而成的電影《亂世佳人》也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很久以前就想看這部書了,一直到這個暑假才把上集看完了,也就是看到主人公思嘉在艱難地重建農場。儘管如此,但我已經覺得《飄》是本好書。是的,只是南北戰爭這個特殊的背景,已經使《飄》擁有了過人的魅力。

但是,最令我感概良多的不是媚蘭的善良與堅忍,也不是瑞德對思嘉無私的奉獻……而是,思嘉面對逆境的時候,對傳統,對自己沿襲甚久的道德的勇敢挑戰。

戰爭開始的時候,思嘉對這並不感興趣。她是縣裡男人們中的明星,她的世界裡只有參加不完晚會、野宴,以及與男人們不停的調情。她是她父親的掌上明珠,她體內混和著勇敢的愛爾蘭人血液以及傳統的法蘭西血液。她以一個遼闊的塔拉農場為家,有上百的黑人奴隸供她差遣……這就是思嘉,一個驕傲的而又與別不同的大小姐。

可是,一場戰爭毀滅了一切。那些漂亮的小夥子死了;迷人的農莊被燒了;沒有了漂亮的舞裙和首飾了;她尊敬的母親患病死了;開朗的'父親也變得沉默了;塔拉農場的黑人幾乎都跑光了;甚至連溫飽都成了問題……一切的重擔都落在思嘉的19歲的肩脖上。她要在一無所有之下養活9張嘴巴。這對於一位原本活在鑽石之中的大小姐是多大的落差啊?要是換了其它人,就像她的妹妹蘇倫,那是怎麼樣都難以接受的。可是,思嘉卻堅強地撐下來了,而且根據內容簡介我還知道,她不只令所有人活下來,而且還活得很好!她面對生活的轉變時,那種敢於改變自己的勇氣是何等令我佩服啊?

生活就好想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當從顛峰下落時,很多人會跌得頭破血流,會跌得絕望了,會跌到失去生存的勇氣。畢竟一個大老闆淪落為撿破爛的,是需要多大的心靈負荷才能夠接受啊!可是,轉變也意味著機遇。能夠迎合轉變的人,才能夠在殘酷的社會生存下來。還記得在深圳特區剛剛建立的時候,有很多勇敢的人放棄內地的穩定職業,到了南方來。他們根本不知道,在這個新興的城市,能夠找到什麼。可是,正是這些敢於吃螃蟹的人,建設了特區也撈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那些遲到的人,只能夠看著人家首先佔領市場了。可是,誰又想到,那些先到深圳的人,在離開自己原來熟悉的環境時,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呢?不知在哪本書裡看到過這麼一句話:離家的人最有出色。離開了家的人,他沒有了家庭的保護,遇到什麼事情,都得自己應付,於是便又有了應付轉變的能力。就像上文說到的那些先到深圳的人,他們大都離開了家,也大多有了出色的事業。

思嘉也像那些人一樣,為生活的轉變付出了巨大的勇氣。相對於她,她的妹妹蘇倫就只懂得在戰後一味懷念那個逝去的時代,而思嘉卻決心要創造一個時代。家裡已經沒有人去收棉花了,思嘉就自己下田,甚至刮破了母親千叮萬囑要保護的纖纖玉手也在所不惜。可是蘇倫只懂得一味地埋怨,從來就不懂得自己所處的已經是生命都沒有了保障的時代了。

當我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那些香港人。我家看的是香港的新聞。一天到晚上,看到那些香港人說,經濟不好,負資產啊,就覺得討厭。埋怨政府是無濟於事,要政府“看倉派米”也只可解燃眉之急。失業了,就應該趁找工作的機會充實自己,讀些書,或者上些課程。甚至,到內地來走走也是一個辦法啊。就只知道埋怨,申請宗援也不是辦法啊。相對於思嘉,這些人的環境要好得多,可是卻被驕慣了!

《飄》的確是一部好書,即使跨越了那麼長的時間,也適於這個社會形勢。面對轉變而改變自己的,甚至改變自己價值關的勇氣是哪個時代都需要的,而思嘉正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飄》讀後感7

作為一部美國內戰時期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小說,《飄》這一小說作品對主人公郝思嘉追求愛情、事業、金錢的描述中滲入了很多女性主義思想,這些女性主義思想較好的表現了主人公對當時男權社會的不滿,而在筆者對這一作品的閱讀中,同樣深深體會到了郝思嘉身上所蘊含的濃濃女性主義思想,所以我認為想要真正理解小說《飄》的內涵,就必須明晰小說《飄》中滲透的女性主義思想。

為了更好的理解小說《飄》中的女性主義思想,筆者特意對女性主義思想的具體含義進行了調查,照西蒙·波娃的認知,筆者任務女性主義思想可以定義為“獨立於階級鬥爭之外,專門為女性問題而奮鬥的主義”。不過在不同時代與社會背景中,所產生的女性主義理論往往也有著較大的差別,但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批判與改造父權文化,所以全球的女性主義者事實上都有著共同的追求,即“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必須加以解放”。結合這一對女性主義思想的認識,我們就可以較好的理解小說《飄》中滲透的女性主義思想。

在小說《飄》所滲透的女性主義思想中,女性作為愛情與婚姻的主宰正是這一女性主義思想的最佳體現之一,這一點在小說《飄》中主人公郝思嘉的婚姻歷程中有著較為直觀的體現。在傳統的思想中,女性頻繁改嫁、決定自身的婚姻在很多國家都被視作是一種醜聞,人盡可夫、公車等詞彙的發明就屬於這一對女性迫害的最直觀體現,而小說《飄》中女主人公年輕時勇敢的表白、與自身追求者結婚對深愛物件的報復、照顧所愛之人妻子的行為、自身對愛情幻想的破滅、生活逼迫之下搶走妹妹的情人、為了錢嫁給他人,這些行為哪怕在當時的美國也廣受輿論的迫害,在很多國家甚至會受到家人的鄙視與剛剛提到的女性侮辱詞彙的責罵,但筆者從郝思嘉不遵從傳統的道德倫理、不顧及他人想法、注重自我主動追求愛情的行為,卻能夠感受到新女性的光輝。事實上只是通過筆者的論述,或許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郝思嘉這一位女性主人公,但將相同的事情放在男性身上,感到反感的人數就將大幅降低,這種心理情感正表明了我們還沒有脫離男權社會思想的束縛,對於性生活不檢點男性與女性的差別對待就是這一問題的最好表現。筆者認為之所以小說《飄》的作者安排了主人公郝思嘉如此坎坷的愛情經歷,以期更好的體現主人公對傳統思想的顛覆,展現出對愛情的`追求恐怕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一。

除了愛情與婚姻的主宰者,傳統女性價值觀的顛覆也是小說《飄》中女性主義思想的滲透表現,這點同樣體現在主人公郝思嘉身上。在郝思嘉的一生中,拒絕父親的要求去做乖乖女、拋頭露面經營生意、在戰爭中的傷痛中快速振作起來、獨自經營莊園,這些行為事實上都屬於對傳統女性價值觀的顛覆。在小說所描繪時期的美國,女性的人生任務就是做一名賢妻良母,當時的美國人認為,順從和依附於男性是女人的天職,但郝思嘉對男權壓迫的覺醒和反抗卻使得其真正作為一名女人站立起來。在全書中,主人公郝思嘉不畏苦難,逐步實現了自身經濟上的獨立,做到了婚姻中夫妻經濟地位的平等,這使得著其本人從男性的附屬物中脫離出來,擺脫了男性為了統治女性而專為她們設定的行為準則,我們可以將郝思嘉視作男權社會的反叛者,因為她的一生浸透了女性主義思想。

在小說《飄》中,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將自身對女性主義思想的認知融入其中,塑造了郝思嘉這一經典的女性主義者形象,為20世紀女性主義思想的發展撐起了一面旗幟,這也使得美國女性主義思想發展日漸完善,但對於我國來說,我國當下仍舊存在著很多對女性的壓迫,這就使得想要真正實現我國女性的解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飄》讀後感8

《飄》是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發表的唯一一部小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啦主人公斯卡麗與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也揭露啦人性的醜惡,讚揚啦人性的善良。

閱讀完整本書,我覺得每一章,每一段,都讓人感受頗深,可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飄》的結尾啦。

“斯卡麗,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們湊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啦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啦就是破碎啦,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起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著那些碎啦的地方。”瑞德嘆啦口氣,“親愛的,我一切都不管啦。”

她默默地望著他上樓,感到嗓子裡痛得厲害,彷彿要窒息啦。隨著樓上穿堂裡他的腳步漸漸消失,她覺得這世界上對她關係重大的最後一個人也不復存在啦。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啦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啦。現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啦解艾希禮,她是決不會愛他的,而如果她啦解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啦。

此刻她心裡是一片恍恍惚惚的麻木,她依據經驗懂得,這種麻木會很快變為劇痛,“我不能讓他走!一定會有辦法的!”她說很響,“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她站啦一會兒,回憶著一些細小的東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條翠鬆夾道的林蔭道,那一排與白牆相映襯的茉莉花叢。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啦。明天,我會想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看到這裡,整本書就完結啦,為什麼看這個結尾,我的心會有那麼些許難過呢?如果斯卡麗珍惜瑞德的愛情,不去痴心妄想追那個並不愛自己的艾希禮,那麼,一切不就都皆大歡喜啦嗎?

許多時候,我們都和文中的斯卡麗一樣,不懂得珍惜,可最後想到去珍惜的.時候,便什麼也沒啦。

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莫過於斯卡麗啦。我喜歡她的勇敢堅強,也喜歡她的有個性,在文章結尾時,她決定要找回瑞德,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時,無疑更加深啦我對她的好感。

但我有時也認為,斯卡麗就像一個孩子,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執著,但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懂珍惜。我們要懂得放手,放下那些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

斯卡麗盡啦如此多的努力,但到頭來卻什麼都沒啦,艾希禮走啦,瑞德走啦,邦尼和媚蘭也都死啦。自己的親人也因病無一倖免。所以我們要明辨是非,不要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葬送啦自己的一切。

每當在遭受挫折,痛苦不堪的時候,我都會像斯卡麗那樣對自己說:“歇一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也不知這句話陪我走過啦多少風風雨雨。

我也挺喜歡看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雖然它和《飄》都是愛情小說,但帶給我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戰爭與和平》的結局是美好的,娜塔莎和皮埃爾最終在一起啦呀!可《飄》的結局卻是令人心痛的,我想,這也是兩本書吸引世人眼光的一部分吧!

不知多少次,我疑惑《飄》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只用“飄”這一個字來概括?我猜想啦很多個答案,或許是想表達女主人公斯卡麗的愛是那麼的不穩定,總是在飄一樣。也或者是表達啦斯卡麗愛的男人是那樣的虛無縹緲。

《飄》的魅力體現在男女情感錯位之上。在這裡,一切都是混亂的,混亂的情感、混亂的背景、混亂的時代、混亂的婚姻……然而斯卡麗在這所有混亂之中堅強、不畏艱險地追求著艾希禮,可最後卻發現自己愛的是瑞德,我們應該學習斯卡麗無畏的精神,去追隨自己想要的。我不由得想起斯卡麗的一句話:“亂,是佳人。”

我認為,《飄》是歷史上最棒的小說。剛讀這本書時,我似乎還有些讀不懂,後來又看啦幾遍,終於從書中讀懂啦許多道理,學到啦許多知識。

斯卡麗沒有留住瑞德,但她留住啦希望。明天,她就會用剩下的這希望去尋找瑞德。只要有明天,就還會有希望,新的一天的曙光,將會再次來臨。

《飄》讀後感9

回眸歷史的長廊,任《飄》將我帶入美國內戰那個特殊的年代,去經歷一位出身南方種植園主家庭女子坎坷跌宕一生的故事。很喜歡《飄》這本書,喜歡郝思嘉的性格,每次讀完,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

小說《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郝思嘉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艱苦創業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直接影響了我,在戰火和生活的磨礪下,成就了她堅強的性格。

她如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綻放著屬於自己十六歲的花季。初次與她相識是書中所描繪的一次聚會上,她身著綠色花布裙,有著一雙令人著迷的藍色眼眸,顯的極其恬美。她從生下便過著安逸的生活,那時的郝思嘉是人生中最美的.時候,她是社交的寵兒,卻遭遇了情場失意的痛苦。她傾心已久的鄰居衛希禮卻娶了她的表妹媚蘭,之後苦難、困苦事情一件件接踵而來。

她如同一顆向上攀爬的藤蘿敢愛敢恨,爭取自己的幸福。她愛上了鄰居衛希禮,不顧他將要和媚蘭結婚,在野餐會上,單獨約見了衛希禮抓住機會,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不幸的是遭到了拒絕。郝思嘉覺得自己顏面掃地,為了報復立即嫁給了媚蘭的哥哥查理。她敢愛敢恨,大膽追求自己所愛,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這需要很大勇氣。

她是個糾結的矛盾體,但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媚蘭是衛希禮的妻子,郝思嘉喜歡著衛希禮,所以說媚蘭佔據了衛希禮妻子的位置,是郝思嘉的情敵。儘管郝思嘉從心裡並不喜歡媚蘭,卻因為對衛希禮的承諾,在最危難的時候,陪伴著、照顧著、關心著媚蘭。她心裡也曾矛盾,責任心還是打消了她這個想法,對媚蘭盡了自己所能盡到的責任。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震撼和感動的是在面對一個個挫折和打擊時,郝思嘉直面現實不畏困難的精神。亞特蘭大失陷,郝思嘉一心盼望著回到溫暖的家,當她千辛萬苦回到塔拉時,不得不面對對她的又一打擊:最疼愛她的母親去世,父親因受不了打擊精神失常,被洗劫一空的家,老老少少十多口等待著吃飯,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她的身上。過去是多麼安逸的生活,現在留給她的只有戰爭帶來的傷害和洗劫一空的塔拉。巨大的落差與失望並沒有打垮她,而是使她更加堅強,她把眼淚留給了自己,逼迫自己柔嫩的內心化為堅固的鎧甲。在一個寒冷漆黑的夜晚,喝了點酒的郝思嘉躺在床上,不斷想著她今後的生活,明天、明天還有許多事情去做,她要繼承家族的使命,把最不幸的變成最美好的,現在的塔拉就是她的命運,她奮鬥的所在,她必須攻克他。看到這些,我不由得心疼這個姑娘,所有的一切只得由她來承受。在塔拉那段艱苦的日子,在曝晒的陽光下,她親自下地摘棉花,拎著籃子在烈日下到鄰居廢棄的果園裡挖剩下的蔬菜,甚至為了生存殺了一個前來偷盜的士兵。在塔拉受到要挾時,她又不惜犧牲自己,嫁給了妹妹的男朋友,卻也受到許多指責,救了水深火熱之中的塔拉。

通過書中詳細具體的刻畫,我為郝思嘉不畏艱難,堅強面對和執著的勇氣所感動,在帶給我心靈感染的同時,她和白瑞德一波三折的愛情之路也讓人唏噓。一開始白瑞德是讓郝思嘉所討厭的形象,他好像能看透郝思嘉的心思,永遠在戲弄和挑逗郝思嘉,在郝思嘉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又傾盡所有來幫助她。後來經歷了重重坎坷,白瑞德娶到了郝思嘉,他對郝思嘉有著赤熱的愛,卻因為郝思嘉一次次對衛希禮的愛意讓他終於決定放手。其實郝思嘉意識到自己愛的人是白瑞德時,他已經離去,但結局最後儘管郝思嘉傷心難過,但她想把他從新追回來。人們總在失去時,才知道珍惜。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也是《飄》帶給我的另一個啟示。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這是郝思嘉堅信著的。她一生坎坷,卻從不放棄,總是堅強面對。這正是這本小說所傳遞給我的精神,也是《飄》的魅力所在。讀《飄》、讀郝思嘉、讀她帶給讀者的精神!

《飄》讀後感10

小說《飄》是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發表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長篇小說。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斯卡麗與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也揭露了人性的醜惡,讚揚了人性的善良。

閱讀完整本書,我覺得每一章,每一段,都讓人感受頗深,可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小說《飄》的結尾了。

“斯卡麗,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們湊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說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起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著那些碎了的地方。”瑞德嘆了口氣,“親愛的,我一切都不管了。”

她默默地望著他上樓,感到嗓子裡痛得厲害,彷彿要窒息了。隨著樓上穿堂裡他的腳步漸漸消失,她覺得這世界上對她關係重大的最後一個人也不復存在了。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瞭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了。現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瞭解艾希禮,她是決不會愛他的,而如果她瞭解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了。

此刻她心裡是一片恍恍惚惚的麻木,她依據經驗懂得,這種麻木會很快變為劇痛,“我不能讓他走!一定會有辦法的!”她說得很響,“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她站了一會兒,回憶著一些細小的東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條翠鬆夾道的林蔭道,那一排與牆相映襯的茉莉花叢。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會想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看到這裡,整本書就完結了,為什麼看這個結尾,我的心會有那麼些許難過呢?如果斯卡麗珍惜瑞德的愛情,不去痴心妄想追那個並不愛自己的艾希禮,那麼,一切不就都皆大歡喜了嗎?

許多時候,我們都和文中的斯卡麗一樣,不懂得珍惜,可最後想到去珍惜的時候,便什麼也沒了。

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莫過於斯卡麗了。我喜歡她的`勇敢堅強,也喜歡她的有個性,在文章結尾時,她決定要找回瑞德,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時,無疑更加深了我對她的好感。

但我有時也認為,斯卡麗就像一個孩子,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執著,但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懂珍惜。我們要懂得放手,放下那些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

斯卡麗盡了如此多的努力,但到頭來卻什麼都沒了,艾希禮走了,瑞德走了,邦尼和媚蘭也都死了。自己的親人也因病無一倖免。所以我們要明辨是非,不要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葬送了自己的一切。

每當在遭受挫折,痛苦不堪的時候,我都會像斯卡麗那樣對自己說:“歇一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也不知這句話陪我走過了多少風風雨雨。

我也挺喜歡看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雖然它和小說《飄》都是愛情長篇小說,但帶給我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戰爭與和平》的結局是美好的,娜塔莎和皮埃爾最終在一起了呀!可小說《飄》的結局卻是令人心痛的,我想,這也是兩本書吸引世人眼光的一部分吧!

不知多少次,我疑惑小說《飄》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只用“飄”這一個字來概括?我猜想了很多個答案,或許是想表達女主人公斯卡麗的愛是那麼的不穩定,總是在飄一樣。也或者是表達了斯卡麗愛的男人是那樣的虛無縹緲。

小說《飄》的魅力體現在男女情感錯位之上。在這裡,一切都是混亂的,混亂的情感、混亂的背景、混亂的時代、混亂的婚姻……然而斯卡麗在這所有混亂之中堅強、不畏艱險地追求著艾希禮,可最後卻發現自己愛的是瑞德,我們應該學習斯卡麗無畏的精神,去追隨自己想要的。我不由得想起斯卡麗的一句話:“亂,是佳人。”

我認為,小說《飄》是歷史上最棒的長篇小說。剛讀這本書時,我似乎還有些讀不懂,後來又看了幾遍,終於從書中讀懂了許多道理,學到了許多知識。

斯卡麗沒有留住瑞德,但她留住了希望。明天,她就會用剩下的這希望去尋找瑞德。只要有明天,就還會有希望,新的一天的曙光,將會再次來臨。

《飄》讀後感11

《飄》既是一首人類愛情的絕唱,又是一幅反映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變化的巨集大歷史畫卷。

斯佳麗,是位農場主的女兒。父親傑拉爾德是個矮小鬼,雖是個粗人,但卻很踏實能幹,憑藉自己的智慧,白手起家經營著了一個大大的農場。母親愛倫,是位富人家的女兒,年少的時候也是天真無邪的少女。後來家族的敗落,機緣巧合嫁給了傑拉爾德。後來,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就是斯佳麗。斯佳麗是三個孩子中性格最像父親的那個,所以也最得父親的寵愛。

斯佳麗在當地算得上是很漂亮的姑娘了,大部分年青人都很愛慕她,從來不缺追求者。當斯佳麗十六歲的時候,就迷戀上了艾希禮。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她對艾希禮的愛慕更是一往情深。直到艾希禮宣佈婚訊的那一刻,她開始慌了,因為自己深愛的男人就要娶別的女人了。後來,她為了靠近艾希禮,竟然荒唐嫁給了女方的弟弟查爾斯。她是個深情而倔強的女人,那時候艾希禮遮住了她的全世界。

戰爭改變了一個女人。新婚不久的斯佳麗,丈夫查爾斯隨同艾希禮便去了部X。後來,丈夫戰死,斯佳麗成了寡婦,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一直由艾希禮的妻子梅勒妮(孩子姑姑)照顧著。社會戰亂不斷,生活變得十分艱難。瑞德再次出現了斯佳麗的農場。距離上次舞會兩人一面之緣,這次的斯佳麗已為人母了。但瑞德這個花花公子,對斯佳麗的愛慕卻是絲毫未減。他一向風流,也曾有過很多女人,卻從不曾想過結婚。即使對斯佳麗愛慕已久,也只是想盡花招想讓斯佳麗做他的情婦。然而,斯佳麗拒絕了,這一點也不意外。畢竟斯佳麗受過家族上等婦女傳統教養,更可況眼裡根本看不上瑞德。這世界上有哪個女人不想真正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安穩過好一輩子。卑微苟且的感情都是註定沒有好結局的。瑞德消失了一陣子,斯佳麗嫁給了一位老實的老頭,因為這個人可以緩解她的經濟。她給這個男人生了一個女兒,男人身體並不好,家裡經營的商業都是斯佳麗一人在管著。丈夫雖不滿意,但也是有氣無力,不久便不幸被迫害不幸身亡。不久,瑞德又出現了。這次他用少有的真誠,向斯佳麗求婚,斯佳麗感動的答應了。後來她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瑞德很是喜愛的這個女兒,傾注了所有的愛在她身上。斯佳麗也會生氣,因為瑞德對自己的愛都不及女兒的一半。時間久了,也就坦然了,女兒是真的很惹人愛。或許只有女兒,才能駕馭瑞德。他可以為了女兒,戒菸戒酒,戒掉一切女兒嫌棄的東西。可是四歲的時候,便不幸夭折了。這給瑞德很大的打擊,同時也給他們的婚姻亮起了紅燈。瑞德知道這個女人,是不愛自己的.,她只愛艾希禮。梅勒妮病危,是瑞德通知妻子斯佳麗去看望她的。生前,梅勒妮也是把斯佳麗當作自己親人真正去愛,去照顧斯佳麗的孩子。可是,斯佳麗這一生都在暗自傷害著她,因為是她奪走了艾希禮。現在梅勒妮快去世了,她可以得到他了,可是她卻不想要得到他了。

斯佳麗用了前半生的時間去追尋艾希禮,最後卻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一刻,她才明白,自己真正愛的是瑞德。她很後悔,自己當初沒有真正愛過瑞德。對於艾希禮,她愛的只是自己虛構的東西,她一點也不瞭解他。假如當初瞭解艾希禮,她是不會可能會愛他的,而假如瞭解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去他了。

明天,斯佳麗或許會想出一個辦法讓瑞德回心轉意。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你,一直苦苦追尋的,不一定是對的,心甘情願追隨你的,卻是深愛你的。一朵雲,她自有她的方向,你想追就追的上嗎?你們所處的空間不同,她在天上飛,你在地上跑,註定跑不過的呀。

《飄》讀後感12

生於新疆極北的阿勒泰地區農十師兵團,我最初像樣的讀物少的可憐。開始是一些連環畫,印象不錯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因為裡面有愛情。《第二次握手》裡的愛情末了也是遺憾的,我粗略地將二者歸為一類。

在真正拿到厚厚的《飄》之前,我聽浪人(父親綽號)和一些知青聊過什麼江青也喜歡這部小說。wg末期已經有人探親從內地帶回新疆,但始終沒有見到真面目。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因中蘇邊境關係緊張,我被送到重慶銅梁讀三、四年級。在縣車隊三樓會議室的電視機上,我看到《紅與黑》、《巴黎聖母院》、《大西洋底來的`人》等。家庭教師於連,爬著長梯去騷擾女主人,懷裡還揣著槍,售票員向陽姐姐脫口而出“怎麼還帶著槍呢”,我介面說“電視裡那個男的不是說要去戰鬥嘛”,密匝匝的會議室鬨堂大笑。向陽姐姐有點羞澀地輕輕拍了拍我的頭,嗔道:小孩子家家懂什麼。

其實我懂。我當時觀劇的心情和男主角於連一樣緊張,可不是像在戰鬥嘛。再說,從生理學的角度,早在4-6歲孩子就已經有性覺悟了。

大約四年級讀到一半的樣子,在新疆的父母離異後委託朋友——去成都探親的趙發水叔叔接我回新疆。

趙發水叔叔是河南人,去成都師範住在舅子家就一週的樣子,邊等我邊進城裡逛,我從銅梁趕到成都後,又去了河南新鄭的一個農村,趙叔叔自己的老家。

那時我長相乖巧,性情溫和,所到之處還是很討人喜歡的。從銅梁去成都的一路似乎要用一天多。貨車司機經過一處山麓突然熄火,趴方向盤上吸菸休息,表情也變了。見我一臉關切詢問,這位叔叔竟然向我這個小傢伙講自己曾經在此插隊、談過戀愛。態度還挺認真。

沒想到趙發水叔叔探親假快結束的時候,真的遇到發大水了,寶成鐵路中斷,我和趙叔叔又滯留在河南近一個月。除了吃飯,幾乎都在看趙叔叔買的那一大箱子小說。另外一大木箱,是新疆很缺的口香糖啦和土特產。

我沒幾天就讀完了《飄》。之後又是張恨水的《啼笑因緣》,還有《鍾馗傳》、《封神榜》、《大明英烈傳》、《三俠五義》之類的。

印象最深的還是《飄》,是思嘉麗·奧哈拉(ScarlettO'Hara),是瑞德·巴特勒(RhettButler)。後來看電影,讀作郝思嘉,白瑞德。

讀後感是:郝思嘉超出了我以前對女人的所有判斷,野火?迷霧?夜狐?獵豹···白瑞德是真男人,帥、瀟灑、酷。

也做過假設,自己若進入小說,是做不了白瑞德的,最多是阿舍利·威凱茲(AshleyWilkes),或者少爺樊家樹。

這個假設後來證明是對的。自己離異後,曾有點白瑞德的皮毛,但骨子裡還是阿舍利·威凱茲或樊家樹。

360百科上:僅因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絕無僅有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便是這樣一位獨一無二的作家。《飄》1936年問世後引起轟動,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後,米切爾更名揚四海。面對榮譽,米切爾謙虛地表示,《飄》的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她自己也不過是位業餘寫作愛好者。她婉拒了各種邀請,一直與丈夫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此書自1936年首次出版後,在世界上被翻譯成29種文字,總共銷售了近3000萬冊。1937年,小說獲得普利策獎。根據此書拍成的電影《亂世佳人》於1939年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舉行首映,引起轟動,並迅速風靡全球。而扮演男女主人公的演員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更是因此而留在了許多影迷的心中。

“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我不認為是謙虛之詞。我以為《飄》,是一部確實不錯的暢銷小說。偉大的作品,不一樣。但能拍好電影的,也少的可憐。

《飄》讀後感13

人真是怪。十幾年前讀《飄》的時候,我是喜歡郝思嘉的。可最近,無意中拿起舊書重讀,卻深深地被媚蘭吸引住了。難道是年齡的緣故,人的思想真的會改變的嗎?

哪個年輕女孩看了《飄》不喜歡郝思嘉呢?漂亮不說,又聰明倔強,周圍總有男人圍繞著。特別是有瑞德這樣有魅力的男子始終追隨,寵著,太過癮啦!還有,她十分有個性,當在眾多男孩子中間鶴立雞群的艾希禮,最終婉言拒絕了她的愛,一怒之下,順手扔出一隻花瓶!這不是舊貴族的淑女風範,卻很符合當今潮流,“野蠻女友”的典型呀!她在募捐舞會上,因為寡婦身份無法跳舞,而急得團團轉的樣子,真是可愛!而在亞特蘭大淪陷時,趕著馬車,帶媚蘭逃往塔拉。還有,北方逃兵闖進塔拉,舉起槍幹掉他那一幕,又表現得頑強堅定。她穿著母親窗簾做的新衣服,瞪著據瑞德說在一尺之外的槍對面看到的綠眼珠,靠撒謊把自己嫁給了弗蘭克,努力撐著木材廠,多麼的狡猾!最後,當知道自己真正愛的人是瑞德,而這時瑞德已經對她深深的失望,決定要離開她的時候,她依舊平靜地把下巴高高地翹起。這個時候,是多麼地喜歡這個有血有肉有性格的郝思嘉啊!

可是現在,我不這麼想了。我注意到,在莊園聚會上,媚蘭安靜地坐在一旁,她瘦小的身體一點也不顯眼。募捐舞會上,她痛苦而毅然地摘掉手上的結婚戒指,捐給了隊。在亞特蘭大淪陷的那天,因為臨產,她虛弱的身體正在死亡的邊緣掙扎,可她不動聲色,我能想象到一個虛弱的產婦,臨產之後躺在顛簸的馬車上行進數十公里時是怎樣蒼白的臉。可從沒有對郝思嘉說過她的痛苦,而因為在這場逃難與郝思嘉逐漸建立起來的感情,使得媚蘭從始自終默默站在郝思嘉的身後,時時刻刻保護著她,維護著她。北方逃兵來的時候,她拖著虛弱的身體,拿著沉重的'大刀,準備隨時幫助郝思嘉。冷靜地出主意幫助郝思嘉那北方逃兵埋起來。當亞特蘭大所有的人都拒絕與郝思嘉交往,是媚蘭堅持立挺著她。甚至在艾希禮與郝思嘉的隱情被人發覺,傳遍亞特蘭大時,她仍毅然決然地站在郝思嘉的一邊。而她是對他們之間的事情,一直知曉的。最後,她死時,米德大夫憤恨地對郝思嘉說不要對她懺悔!永遠揹著沉重的十字架吧!不要去傷害這個善良的女人!可媚蘭僅僅是善良的嗎?不,應該是偉大的,代表了一種傳統性格的女性形象。堅韌,內斂,勇敢,賢良。如果說郝思嘉是一位有衝勁,敢做敢為的新女性,那麼,媚蘭是舊階級貴族中最值得尊重的典型婦女。

即使是到了現在,幾百年後的今天,媚蘭的身上仍有我們值得欣賞的光輝。我們承認,《飄》一書,把媚蘭過於美化了。可能是作者太寵愛她的緣故。把她描繪得過於完美,幾乎找不到缺點。如果有缺點,就是不算美麗,和郝思嘉正好是個對比。我一直在想:媚蘭真的沒有私心嗎?在這點上,作者描寫得很模糊。尤其不能接受,臨死時表露出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是知道郝思嘉與艾希禮多年來的曖昧關係的。她真那麼大度的嗎?而我更願意相信,那是她聰明的緣故。她什麼都看得清楚。其實,艾希禮與郝思嘉根本沒有什麼,也不可能有什麼。她放任他們,是最明智的舉動。

相比較,郝思嘉真是一個糊塗蟲。愛了艾希禮多年,到最後,媚蘭去了,才發現根本就不愛他。瑞德才是最愛。而瑞德呢,已經被她傷害得退縮,失望。象瑞德說的,她要艾希禮。不過是小女孩想要洋娃娃似的,可她要來有什麼用呢?她嫁過三個男人,其實從來不懂男人。她那套把戲,不過糊弄一下小男孩而已。或者弗蘭克這樣老實的老傢伙。

翻開手裡的《飄》,紙張已經發黃,發脆。若不小心,手指會把紙張碰破。這樣的書,拿在手裡非常有歲月感。覺得自己就象這手裡的書一樣,終究有一天容易碰破,易碎。而書籍本身的內容是不會碎的,書中人物的精神也不會碎。如果有靈魂,我也不會碎的。

《飄》讀後感14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地方叫老南方,那裡曾是一片屬於騎士和棉花地的大地,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裡勇士們最後一次鞠躬,在這裡最後一次能覓得奴隸主騎士與他們貴夫人的蹤跡,如今它只能在書中被尋覓,因為它不過是一個被憶起的夢,一段文明隨風而逝。”

在松樹和藤蘿纏繞的黑櫟樹檣中間,在渾濁的費林特河的懷抱之中,有著一片紅色的大海,這片大海浪花翻滾,波浪起伏,洶湧澎湃,一座小島似的粉刷潔白的種植園磚房就坐落其中。

這裡叫塔拉。它是斯嘉麗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和其他南方人一樣,這兒才是她唯一值得付出勞動,值得戰鬥值得付出生命的東西。在那兒,在南方,那片安祥和樂的地方,上百個奴隸在棉花田裡勞作,紳士們騎馬出行,喝酒玩牌,打獵,姑娘們穿著最美的衣裳參加盛大的舞會。

平靜的水面下也有暗流,南方與北方的矛盾已經上升到了武力衝突,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即將爆發,南方的天空已蓄滿烏雲,傾盆大雨即將到來。而斯嘉麗也註定會成為這亂世裡的佳人。

她是舊時代的叛逆者,但對自己成長的過去的美好充滿留戀。“她的舉止是由她母親的諄諄教導和奶孃更加嚴厲的約束的結果,但眼睛是她自己的。”作為埃倫與傑拉爾德的.大女兒,她身體裡流淌著活潑好鬥的愛爾蘭人和優雅高貴的海濱貴族的血液,這使她既有了父親從愛爾蘭人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豪爽、粗獷、不拘小節、脾氣暴躁,又有著母親灌輸的良好家教。這使她成為了一個矛盾的統一,一方面她渴望能夠體面、真誠、純潔、寬厚,贏得大家的尊重,成為像母親埃倫那樣的淑女,另一方面,她又有著愛爾蘭人祖先的開拓精神,渴望突破傳統道德的約束,衝破條條框框。

她不在意服喪的婦人不能拋頭露面的規定,而和雷特在募捐會上跳舞,不在意丈夫的反對開起了一家鋸木場並僱傭犯人。她不在意全城人對雷特的偏見,依舊和他往來,不在意亞特蘭大對北方佬的仇視並與之做生意。她從不去在意外界強加於她的枷鎖,像她的父親傑拉爾德一樣,走好自己的路,完成自己的計劃,哪怕不擇手段。

她天性是一個孩子,自私、任性、嬌縱、固執、衝動,有著漂亮的臉蛋,迷人的淡綠色的眼睛,全縣無與倫比的細腰。她從來不能容忍任何不是以她為主的談話,只要她願意,她可以讓每一個男孩都被她的魅力俘獲,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有著對阿什利的孩子般天真幻想的愛,將自己少女的幻想寄寓在那個騎著馬來向她問好的金髮男孩身上,但對於身邊的唾手可得的愛卻置若罔聞。梅拉妮,這位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女子,一直在給予斯嘉麗無私的友愛,她可以在哪怕即將病倒之時,仍可提起刀來守護斯嘉麗。雷特·巴特勒滿足了斯嘉麗的一切無理的要求,只有他才真正能讀懂斯嘉麗的真實的心。但是斯嘉麗卻輕易把這些愛當作了武器,反過來傷害他們,傷害了一顆顆真誠的心,到失去時才追悔莫及。

時代改變了斯嘉麗,昔日慵懶的大種植園塔拉的大小姐,因戰亂飢餓,而不得不堅強獨立,不向困難妥協,擔起了那份本不屬於她的“分量永不會減輕”的重擔,但同時,也使她變成了一個勢利自私、貪慕虛榮、金錢至上的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

就是這樣的斯嘉麗讓人又愛又恨,愛她的堅強勇敢,敢愛敢恨,恨她的自私任性,太過現實不近人情,對愛著她的人十分殘忍。

最終,心中的阿什利只不過是個虛構的夢,摯友梅拉妮離開人世,雷特·巴特勒將不再留在她身邊,那個叫老南方的地方,也隨著時代的潮流被卷挾而走。

一切都隨風而去。

“明天再想吧,到那時我就受得住了,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呢。”

《飄》讀後感15

第一次讀《飄》的時候,還在大學裡,看完後,留下最深的印象,應該是作者的寫作功力和那些精彩的對白。第二次,是在參加工作後,那段時間極其煩悶,於是讀了很多的小說,《飄》是其中的一本,當時感嘆思嘉命運的坎坷、南北戰爭所帶給她的種種磨難以及她最終愛情的失去,從她身上感受一種的堅強,也學會了說:“我現在不想,明天再說吧”。於是,面對所有的挫折,面對所有的不解,用一種自我麻醉的心態,輕輕帶過。

現在,再讀《飄》,卻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心態。

少女時代,思嘉愛上了艾希禮,當艾希禮跟媚蘭結婚以後,她衝動之下把自己嫁給了一個根本不愛的人。丈夫死了,她沒有悲傷,然而,她卻因為艾希禮不得不跟所有的人一樣去做農活、扎柵欄而痛苦而心疼,又一次出賣了自己,嫁給了一個不愛的人,換來了塔拉農場的安寧和艾希禮等人的生活保障。但到最後,卻發現,她的愛情就象她縫製的一套精美的衣服,艾希禮騎著馬跑來,他顯得那麼漂亮,那麼與眾不同,她便把那套衣服給他穿上,也不管他穿了是否合適,也不想看清楚他究竟怎麼樣。她只是一直愛著那套美麗的衣服,一種虛構的愛情,一個虛構的愛人,而根本不是艾希禮這個人。因為虛構,她根本不知道她要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一個什麼樣的愛人。

我喜歡思嘉,她是一個率性的人,敢作敢當,從不掩飾,為了她虛構的愛情,無怨無悔的付出。為了不傷艾希禮假清高的面子和虛偽的`聖潔,她不敢再在艾希禮面前談論感情,生怕一涉及此類話題,艾希禮會跑會躲,從此再也見不到,聽不到了。為了艾希禮一句話,就跟瑞德分居。因為她所有的情感與用心都在艾希禮身上,所以,感覺不到瑞德對她的感情。直到最後,當她失去了所有的人之後,才明白她是愛瑞德的,因為他和她一樣---堅強、無所顧忌、熱情而粗俗。才瞭解瑞德曾經為她所做的一切:在義賣會上,瑞德看出了她不甘心寂寞的心情,便把她領出來跳蘇格蘭舞;瑞德幫助她擺脫了服喪的束縛,瑞德在亞特蘭大陷落那天晚上護送她逃出了炮火連天的困境,瑞德借給她錢讓她回家,瑞德聽見她從那個惡夢中嚇得哭醒時給她以安慰……

可惜,一切都太遲了,當她醒悟,奔跑回家時,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我的愛已經消磨殆盡了,”瑞德告訴她,“被艾希禮·威爾克斯和你那股瘋狂的固執勁兒消磨殆盡了。你固執得像只牛頭犬,抓住你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我的愛就這樣被消磨殆盡了。”

愛一個人太累,愛使瑞德精疲力盡,對於思嘉,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思嘉不是太固執的抱著自己的幻想;如果瑞德不在他心愛的女人面前掩飾自己的感情,維護自己的自尊;如果他們能夠敞開心扉,坦露情懷,真誠溝通;如果他們在所有的過程能夠不互相傷害;如果……

為什麼一切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去珍惜?為什麼要等到無可挽回,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與期待的?生活沒有如果,人,一生都在旅途中,走過了一村,錯過了一站,無法回頭。即使痛定思痛,但失去的永遠是心裡的最痛,那印記是一生也無法抹去的。所以,我不得不欣賞思嘉的那種堅韌不撥。最後,瑞德走了,無法再面對他曾經全身心愛著的女人,思嘉卻想著,“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有期待,就會有生活下去的希望與信心。

但願天下愛著或正準備去愛的人,都能從思嘉的感情中,有所領悟,珍惜現在擁有的,呵護那顆敏感而脆弱的愛人的心,別讓一切隨風而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