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3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設計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3、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正確地朗讀、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播放黃河、華山的圖片,請同學們談談看了圖片之後的感受。(雄偉、壯觀……)身為中國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出示詩歌的前兩句“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這句詩中的河、嶽指的就是黃河和華山,從詩中的哪些字詞能體現出它們的雄偉壯觀?請同學們找找看。

交流,邊交流邊釋義。

重點:三萬裡五千仞摩

個別讀,齊讀

祖國的山河如此的壯美,(板書)可它卻曾被踐踏在金人的鐵蹄之下。播放視訊。

從這段影片中,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你又感受到了什麼?多請幾位同學來交流。

金兵入侵北宋時的場景讓大家……。你們知道嗎?北宋後期,民不聊生,那是因為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金”大舉出兵,一舉攻下了都城汴州,掠去皇帝及大量財物,最終北宋王朝宣告滅亡。後來趙構稱帝,遷都臨安(杭州),恢復宋國號,史稱南宋。邊說邊出示地圖。

北宋的`皇帝大臣南遷了,北方的老百姓能跟著南遷嗎?不能,這些留在北方淪陷區的百姓就被稱為“遺民”出示“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齊讀這句詩。那麼詩中的胡塵又是指什麼呢?交流。

“胡”是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這裡主要是指金兵,“塵”呢是灰塵,灰塵怎麼來的?騎馬揚起的,就像大家剛才在影片中看到的,想象一下,當時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同桌交流,之後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說,一是百姓生活的苦,而是他們的內心還會有什麼企盼?

一年過去了,他們在企盼著,讀——生讀“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10年過去了,他們在企盼著,讀——生讀“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20年過去了,他們在企盼著,再讀——生讀“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詩中哪個字最能體現他們的感受?“盡”“又”請同學釋義這兩句古詩。

是啊,北方的遺民盼了一年又一年,這首詩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就是陸游,讓我們一起齊讀整首詩。生齊讀。

讀了這首詩,你能體會到陸游的心情嗎?生交流

師補充介紹陸游:陸游一生勤於創作,寫了大量表現抗金保國的作品,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此時,他已經身處南宋,生活安定,但當他看到“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昏昏度日,想到北方老百姓們水深火熱的日子,他的心情難以平靜,讓我們再讀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

寫這首詩時,陸游已經65歲,但只要一想到北方的遺民就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於是寫下了這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邊說邊出示詩題及停頓,讓我們帶入詩題齊讀這首詩。

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請看他臨死前留下的詩《示兒》,出示,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讀讀。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物件(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產生對富有象外之象的詩語的敏感,能產生對富有韻味氣勢的簡練詩語有敏感,能產生對富有豐富內涵的美妙詩語的敏感。指導學生沿著詩文言語的階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言語積澱成為學生語感的過程。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積澱語感。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背誦全詩,初悟詩語形象美。

1.讀通全詩,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口了再讀幾遍。

2.背誦默寫。

“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要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讀。”(朱熹)讀得準確是朗讀的基本要求,在閱讀過程中要初悟詩的音韻美。處於記憶黃金時期的兒童朗讀音韻和諧、語言精練的古詩必熟記於心,“心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李光),背默之舉無疑能強化學生對古詩整體的直覺感受。

3.想象詩中畫面。

二、品讀比較,領悟詩語精練美。

1.利用手頭資料,採用釋(註釋)、留(保留每一個字的意思)、補(補充有關詞語)、調(適當調換語序)的方法,用現代語言表現古詩意思。

牛兒吃草,撫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裡細細咀嚼。六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研討自學能力,理解此首詩大致的意思,並不是難事,此時可作為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

2.質疑問難,重點解答作者“感”什麼,為什麼“感”。

相機穿插有關時代背景的介紹,幫助學生填補認識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原文與詩意比較讀。

僅僅滿足於理解詩意,把古詩譯為現代文是遠遠不夠的,豈不如譯文比起原文“意義大致還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朱光潛)。

三、拓展閱讀,體會詩語意蘊美。

從“南望王師又一年”引申開去,展示以下資料拓展閱讀:

(1)1177年陸游52歲作的《關山月》:“中原干戈古已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度今宵垂淚痕。”

(2)1186年陸游61歲作的《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3)1192年陸游67歲作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4)1193年詩人68歲作的《秋夜將曉出籬門涼有感》(略)。

(5)1210年詩人85歲作的.絕筆詩《示兒》(略)。接著學生分小組選擇學習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詩意後開展詩歌朗讀比賽。這些詩分別是詩人在中原淪陷後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寫的,學生從這些具體數字中可以感受詩人一生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偉大精神。

“像這樣以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與領會的範圍將擴張多大呀!”(葉聖陶)古詩教學如果只守住課文中幾首,就如單腿走路,學生受益不大;在精讀一首詩後,再拓展讀其他幾首詩,則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感。以同樣的題材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相同的作品,則詩人一生為恢復中原、統一中國而奮鬥的感人形象以及將個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為一體的偉大愛國精神,也能使學生受到感染。

四、延伸課外,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結合作者的遭遇介紹,告知學生陸游“六十年間萬首詩”,詩歌最突出的主題是表現恢復中原、統一中國有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課外合作收集陸游的愛國詩,進行編報等相關語文活動。

延伸課外再讀詩,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評點]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幾千年的文學之宗是詩。詩是浩瀚的中華文化的沉沉載體。在語文教學中,古詩的教學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此例古詩教學設計,頗有個性特色,一是嘗試了先背讀後領悟,提倡如牛吃草式的“反芻教學法”;二是以一首詩帶讀多首詩,注重擴大閱讀量,暫不求甚解;三是注重以原詩感悟詩意,而不搞譯文。設計者敢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可圈可點。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責任”為主題,編排了《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詩和《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三篇課文,意在讓學生感受先輩們的崇高精神。本單元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的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本單元的學習,既包括體會人物的感情,也包括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體會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學生對人物內心體會得更豐富、細膩、深入。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字音,準確書寫“仞、摩”等四個字。

2、抓住關鍵字詞、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品味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深入理解古詩內容,學會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難點: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誰來背一背呢?

2、指名學生背誦。

3、(過渡)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描繪了邊塞地區惡劣、艱苦的自然環境,塑造了一批批充滿豪情壯志、鬥志昂揚的戍邊戰士們的形象,通過詩人的描寫,讓我們心中湧起對這樣一群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戰士們的敬佩之情。那麼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一首詩,來感受他的愛國之情。

二、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詩題足足有11個字,但卻概括了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時間、地點和環境,誰來找一找,詩人在什麼樣的時間和地點,做了什麼事?才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呢?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斷句並引導學生說詩題含義。

3、帶著自己對詩題的理解,齊讀詩題,注意斷句。

三、瞭解作者

1、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的陸游,提起他,同學們你們對他了解多少?

2、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3、回顧以前學過的古詩《示兒》。

我們來看他在臨終之前留給家人的一封遺囑,這首詩就是《示兒》,我們一起來背一背。

4、學生背誦《示兒》

5(過渡)一首《示兒》讓我們感受到了陸游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宋朝統治者能夠收復失地的信心。這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又體現了陸游什麼樣的心情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那悲憤而又充滿希望、無奈而又充滿激情的心靈吧。

四、初讀古詩

1、三分鐘時間,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停頓,開始吧!

2、學生自由朗讀。

3、教師示範讀。

4、指名學生朗讀,並請其他同學評價。

5、齊讀古詩。

五、品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

1、(過渡)其實詩歌不僅具有韻律美,而且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獨特的情感,有時作者還將自己的情懷寄託在一些景物中,那麼這首詩中前兩句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呢?(“三萬裡河”和“五千仞嶽”)

2、誰來說說“三萬裡河”指的是什麼?(黃河)

3、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發源於我國青海省,由西往東,最後在山東注入渤海。“三萬裡”是真實的數字嗎?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而修辭手法?(不是,誇張,是為了突出黃河的長)

4、僅僅是長嗎?你們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黃河呢?(可以用“氣勢磅礴、一瀉千里、驚濤駭浪、波濤洶湧”等詞語來形容黃河)

5、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黃河的磅礴氣勢,誰來把黃河的這種氣勢讀出來?(指名學生讀“三萬裡河東入海”)

6、“五千仞嶽”中“嶽”指的是什麼?(西嶽華山)“仞”是什麼意思?(長度單位,古時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五千仞嶽”表現了華山的什麼特點?(高)高到哪種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麼意思?(碰到天)這也是什麼樣的修辭手法?(誇張)

7、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華山?(直插雲霄、聳入雲天、高聳入雲)

8、此時此刻,你感受到詩人筆下的祖國河山是怎樣的?(板書:山河壯麗)

9、面對如此壯麗的祖國河山,你的.心裡湧起一股怎樣的情懷?(高興、激動、自豪、興奮)

10請全班男生帶著這種激動、自豪的心情再來讀一讀古詩的第一、二句。

11、(過渡)此時此刻,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湧起了一股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讓我們把這份情融入這琅琅的誦讀聲中吧。(齊讀整首詩)

12、讀完後兩句,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心情呢?(悲涼、悲傷)你是從哪個字中體會到的?(從“淚”字型會到的)淚流到了哪種程度?(“淚盡”,淚都流完了,這是何等的傷心欲絕,痛斷肝腸啊!)

13同學們,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我們的詩人心中應該是無比的自豪、興奮,可是詩人卻為何如此的悲傷呢?是什麼讓他如此心痛呢?(這些美好的河山被金人佔領了)

補充背景材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開封,北宋滅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臨安稱帝,統治著江南一小塊江山,根本不思進取,無心收復失地,繼續過著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時年過六旬的詩人陸游面對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淚、痛斷肝腸呢?

14、此時此刻,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什麼畫面?你彷彿看到金兵在幹什麼?你彷彿看到或聽到百姓怎樣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趕下四處逃竄,有的倒在金兵的鐵蹄下,到處血流成河)

15、金兵橫行,遺民淚盡,國破家亡,生靈塗炭,這是何等的淒涼啊!但是他們絕望了嗎?(沒有)他們仍然——南望王師又一年。他們“望”的是什麼?(期望王師趕走金兵,收復失地)

16、是啊!金兵鐵蹄濺起的塵土,擋不住遺民們期望的目光。僅僅只有遺民在等待王師嗎?還有我們的詩人,還有許許多多正直、有愛國心的人們。所以陸游在臨終之際留下一紙遺囑《示兒》。此時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懷?(憂國憂民)

六、小結提升

1、自由練說

這一刻,你想說些什麼呢?

課件出示:

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你想說些什麼呢?

面對在金統治地區裡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說些什麼呢?

面對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詩人陸游,你又想說些什麼呢?

你想對誰說些什麼?選擇一題,來說一說。

2、教師小結:我們的詩人最終帶著滿腔的遺憾離開人世,但是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對祖國無限的熱愛都凝聚在這首古詩裡,那一字一句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最後讓我們一起試著把這首詩背誦一遍。

3、這首詩中還有四個要求同學們會寫的字,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結構,說一說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4、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指導。

[板書設計]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山河壯麗

憂國憂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