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讀後感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個人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個人讀後感13篇

個人讀後感 篇1

關於朝聖,我從電視、電影中已經有所瞭解,不過,這種瞭解只停留在鏡頭中。20xx年我和家人一起去西藏,路途中遇到很多朝聖者,或獨自一人,或三兩成群。坐在車裡仍感覺不太舒適的我,當親眼看到這種場面時,說實話,內心仍有些許的不理解:這些人為什麼千里迢迢,拋下妻兒子女、丈夫父母,要用自己的身體去丈量腳下的路,難道心中的佛是他(她)們唯一活著的精神支柱?看到大昭寺內外那些虔誠朝聖者,看到布達拉宮周圍那些口中唸唸有詞且不停歇的轉經者,除了佩服他(她)們的勇氣和堅韌,更加敬佩他們為心中的信仰不辭辛勞、矢志不渝的精神,我無語。也許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法國紀錄片《喜馬拉雅》中有這樣一句經典“有信仰的人就是這樣翻越一座座群山的”。我不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所以我對朝聖者的行為有些不理解吧。聽導遊介紹,朝聖者在朝聖過程是道德和靈魂的另一場旅程,朝聖關乎者朝聖者的前世今生甚至來世。信徒們認為,在一生的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叩首時赤腳,才算是虔誠。導遊還說,其實藏民是非常有錢的,每家有幾十頭甚至上百頭犛牛,身價上百萬甚至千萬呢!如果說,原來藏民生活不富足,需要精神寄託很正常,但是現在他(她)們這麼有錢,為何依然如此,我想原因只有一個,為他(她)們心中的信仰。

其實,第一次在書店見到《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時,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可能跟我曾經西藏之旅經歷有關吧。可是它來自一個英國作家,難道國外的朝聖與我們一樣?,如果不一樣,他們又是怎樣呢?

可是,從書名上看,故事似乎有點壓抑。上年齡的我現在喜歡看類似喜劇的東西,不太喜歡過於悲慘或者悲觀的書或者電視劇,只是不想有太多的思考或者感悟。於是,這本書,我拿起又放下,如此猶豫兩三次,最後告訴自己:要遵從第一感覺,果斷拿下!

書中的哈羅德,他“沒有準備好就上路”了,只是為了感動上帝,讓患癌症的奎妮出現奇蹟。這就是他這麼迫不及待進行朝聖的理由,再加上加油站的女孩善意的支援,更加堅定了哈羅德朝聖的信念:“如果有信念,你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於是,帶著堅定的信念,相信他的朝聖能換回奎妮的生命,哈羅德開始了他朝聖之旅。在朝聖過程也是他思考人生的過程,包括與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及與同事奎妮相處時的點點滴滴。

不善言辭的哈羅德在朝聖途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或慷慨解囊者,或免費提供食宿者,或跟隨者,當然還有嘲笑者。路人的經歷和訴說讓哈羅德重新回想自己對兒子的愧疚,這是他塵封已久的痛,更是他跌入人生低谷之源,還是奎妮替他背黑鍋後離開的真正原因。懷著對奎妮無私付出的感恩,也覺得奎妮是因為自己才患有癌症的,哈羅德更加堅定了突如其來朝聖的想法。雖然在朝聖過程中,也曾有放棄的念頭,但由於走出喪子之痛的妻子莫琳的鼓勵,他堅持住了。

哈羅德的.朝聖沒有換回奎妮的生命,但讓病入膏肓的奎妮帶著期待多延長了幾個月的生命,最後她很安詳地離去了。這個結局背離了他朝聖的初衷,但是換回了哈羅德名存實亡二十年的夫妻感情,這不得不說也是哈羅德朝聖的另一個收穫吧!

迴歸自己,我也是曾有夢想的人,也有為夢想奮鬥的念頭及實現夢想的條件。如今的我仍然躺在夢想的溫柔鄉,遲遲沒有邁出第一步。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正是哈羅德勇敢為自己信念不停步的行為,!

“三步兩步便是天堂,但很多人始終邁不出這一步。”記不清這句話出自哪裡,我想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邁出這一步,與他信仰是否堅定有很大的關係,如我一般。

BBC主持人愛德華.史提頓這樣評價:《一個人的朝聖》讓我們看見,即使是性格上的弱點也能帶來振奮和救贖。所以,你我不必擔心自己的弱點,更不必害怕自身裝備,也不必患得患失、瞻前顧後,從現在開始,向心中的信仰朝聖吧!

個人讀後感 篇2

兒時很愛看小說,喜歡那些虛構故事裡馳騁風雲、傳奇冒險的人生,似乎讀一本精彩小說也就放肆經歷了一段奇幻的人生旅程;長大了卻慢慢喜歡看些隨筆、散文、雜談等內容,覺得讀長篇小說比較費力,人物角色多框架大,那些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離現實生活頗有距離,難能撫慰心靈,豁達心胸。於是在一個屬於成年人特有的失意時刻,伴著淅瀝瀝的春雨,一本安放在家中書櫥上很久的書:周國平散文經典《只有一個人生》被我翻開,這個意外之舉卻給了我很多的溫暖和開導。

書的作者是周國平,1945年7月15日生於上海,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擅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自我、靈魂與超越等,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是花季少年還是耄耋老人,都能從他的文字中獲得智與美的啟迪。

翻閱這本書,能夠體味到周先生在現代紛繁蕪雜的社會中,可以如閒雲野鶴一樣對話自己的人生。在周先生眼裡,人生的百味雜陳,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們“只有一個人生”,虛度了,就沒了,沒地方借去。儘管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似乎談人生成了奢望。人們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周先生卻說“命運是不可改變的,可改變的只是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為必有所不為。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別就在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信仰;我們的日子是滿的,心卻是空的。”“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這條路本身。”像這的精彩語段和語句,在周國平的文章中可以隨性採集。

青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於至關重要的塑形期,物慾橫流的社會浮躁氣息卻總是見縫插針地侵蝕著剛從象牙塔裡學成走出的年輕人。當你初入社會的“大染缸”,在傳統意義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與老師所曾賦予你的價值取向這副“鎧甲”卻好像仍然擋不住社會叢林中的“明槍暗箭”,你曾苦學的'答題技巧卻還是解不了複雜社會給你出的種種難題,這個難題也許關乎於利與義、是與非的哪種抉擇;也許關於金錢或理想、冷漠或正義的何種守護,當你曾點點堆積的價值取向與現實的很多矛盾相互碰撞時,你是否仍能順利解得到正確的答案;是否仍能保持平和、不忘初心;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不計名利且努力如常。在這個時候也許你需要一個傾聽者、需要一個智者、需要一個過來人聽你的迷茫為你答疑解惑。那麼請翻開周國平先生這本書吧,他會走出書的封面與你對話,像你人生旅途中的老師聽你心事、答你困惑,幫你塑造一種超脫但卻積極的人生態度,伴你渡過難關,陪你走過漫長歲月卻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周國平先生在整本書中所傳達的一個信念即是:人的一生是唯一的、是獨特的,只有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撇去塵世中的利慾浮塵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你的身體儘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儘可能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卻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才能成為奔波身體與起伏心情的主人。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外界的誘惑與熱鬧就擾亂不了他的心。我們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再把成功與失敗看成唯一標準,不會再將金錢與權利作為人生的最終追求,你會用一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心態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用一種豁達心態在浮沉人世間竭盡所能去做真實、真誠、真心的自己。

願你我都在這個唯一的人生裡,且行且珍惜。用真性情淡然花開花落、雲捲雲舒,風雨人生路卻保持一顆淡泊的心,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願你我成熟卻不世故,依然永葆一顆童心,絕不丟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善意;願你我成功卻不虛榮,依舊一顆平常心,勤勉卻勇敢、努力更務實,若是美好叫作倖運,若是糟糕叫作經歷;願你我不懼不避平凡,卻依然在平凡人生中發光發熱,做那個精彩的自己。

個人讀後感 篇3

在春花爛漫的季節,讀林清玄的書,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觸動,那些或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盞清茶細細品味的。

《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是林清玄凝結半生智慧的心靈之書,它要獻給所有想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修得一顆寧靜之心的人。

“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花季正是花祭,碟生旋即碟滅,只是賞花看碟的人很少做這樣的深思,因此很少人是莊子。我一向認為,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愛,卻不懂得如何表達,那不僅自己活在痛苦中,對別人而言,也等於是沒有愛一樣。所以,內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表達同等重要。童年的祝願雖然天真,卻是誠摯的。生而為人,心靈猶如暗夜的天空,從前我們在人間生起的愛猶如星星點燈,使我們的心空溫柔而明亮,繁華而有致。想到我在幼年的時候,總覺得逝去的日子並未真正消失,而是一顆一顆升上天空,化為星辰,並照亮著未來的路。我們會害怕、會無所適從、會畏懼受傷,但是人生的火一定要過——情感的火要過、歡樂與悲傷的火要過、沉穩與激情的火要過、成功與失敗的火要過。有許多事物,“沒有”其實比“持有”更令人快樂,因為許多的“有”,是煩惱的根本,而且不斷地追求“有”,會使我們永遠徘徊在迷惑與墮落的道路上。幸而我不是太富有,還能知道在人世中覺悟,不致被福報與放縱所矇蔽。幸而我也不是太忙碌或太貧苦,還能在午後散步,興趣盎然地看著世界。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有所營謀,必有所煩惱;有所執著,必有所束縛;有所得,必有所失。“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那樣的生活才是我們嚮往的生活,百花叢裡是“有情”,片葉不沾身是“覺悟”。我們如果日夜為慾望奔走,就會耗失自己的健康。世間的事物來來去去,我還是我。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去去來來,我們既未增加,也不減少。誤解與讚賞、批評與歌頌,都像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汐,原來一物也無!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值得給予最大的敬意,努力生活的人們都是值得敬佩的。他們不用言語,而以勞作表達了對生命的承擔。我們既然生而為人,不是草木蟲魚,就要承擔,安然接受人生可能發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對,還能保持覺性,就是菩提了。承擔,是生命裡最美的東西!想了解遼闊,要觀海。想知道偉大,要看山。想體會自由,要靜靜看雲。想感受無礙,要沐浴春風。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後是無限的穹蒼。

“今日踽踽獨行,他日化蝶飛去。

感到日子沒有變化,可能是來自生活的不能專注、不肯承擔,因此就會失去了對今天,甚至當時當刻的把握,可悲的.是,不能專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將來的。其實,日子怎麼會每天一樣?我們今天比昨天成長一些,今天比昨天更接近死亡一步,今天比昨天多看了一天世界,怎麼會一樣?如果我在這世上沒有明天,這是禪者的用心,一個人唯有放下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才會有真切的承擔呀!在我們生命的歲月裡,火和愛或許是必要的,但不必弄得自己煙塵滾滾、灰頭土臉,也不必一定悲傷和煩惱,那就像每天有黎明與日落一般,大地坦然地承受罷了。人人都渴望愛情,即使我們正處在其中的愛情不是最好的,卻因為渴求而盲目了,這一點連天神也不例外。珍惜青春是最重要的。在不正常、不平衡的愛裡揮霍青春,將會使人生的黃金歲月過得茫然而痛苦。如果我們的每一天是一幅畫,應該盡心地著墨,盡情地上彩,盡力地美麗動人,在落款鈐印的時候,才不會感到遺憾。許多事物我們可以決定取捨,唯有青春不行,不管用什麼方法,它都是自顧自行走。如果我們有著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經過編織美夢的少年時代,我逐漸知悉了生命並沒有結局,每一個結局只是一個新過程的開始罷了,美好的過程可能帶來慘痛的結局,痛苦的過程也可能帶來幸福的結局。當然,過程平順而結局圓滿,是最理想的,但一時圓滿不代表永遠美滿,只是走向一個新的起點。

在人生的歷程,我不著急,我不急著看見每一回的結局,我只要在每一個過程中,慢慢地長大。

個人讀後感 篇4

伴隨公司產能規模的飛速擴大和企業內部技術升級、業務拓寬及管理革新方面的不斷健全。公司對各崗位職員在職業道德、職業本事方面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從另一個角度看,公司在為職員供給酬勞的同時,還為職員們創造著個人成長與進步的舞臺,而職員的素質增長又第三推進了企業的進步。在如此的背景下,怎麼樣使我的價值最大化的服務企業,成了我學習《為你一個人工作》的一個要緊目的。下頭我就聯絡我們的實質談談我的心得。

1、工作為明天帶來更多的可能

一套適合自己的個人願景,既可以驅使大家履行職責、又能在達成目的的過程中為自己供給源源持續的思想動力,同時還能很大的引發大家對工作濃厚的興趣。在現實日常,大家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當內心對某件事物越是渴求時,行動上的動力也就更充足,包括拼搏的過程都讓人感到愉快和興奮。

那樣實質工作中願景能為大家帶來什麼?幾年前我認識了一位叫做小蘭的朋友,聽說了她的成長傳奇。小蘭在高中畢業之後到西安打工,從在小飯店裡當員工做第一份工起,兩年中先後跳槽八次,而第八次跳槽則成功被西安建國1

餐館聘為餐飲部經理,達成了由一名員工向職業管理人的蛻變。當我問她如何做到的時,她是如此說“我的起點低,剛開始是迫於存活先要養活自己,之後就想讓我們的環境、收入變好點,在慢慢喜歡上了餐飲市場之後,勁頭也愈加大,伴隨一個一個目的的不斷達成,就有了今日的我”。之所以舉小蘭的例子,一方面是由於草根起點的小蘭可以代表更多人的近況,另一方面小蘭的奮鬥史非常鮮明的體現著個人進步與願景的關聯,而說穿了就是從願景中分解出一個個連貫目的,再由目的的收穫而勉勵出更強的事業心,直至達成自己價值成長的良性迴圈。

恰恰好似大家的企業座右銘“把容易的事情做好,你就不容易;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你就不平凡”。工作為大家的明天帶來更多的可能,為大家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收穫感,可能在此刻我只不過一名一般的技工、科員,但於內心中我卻充實著成為技術專家或是職業管理人的願景,享受著進取的工作帶來的歡樂。

2、讓實質本事大於崗位需要

在《為你一個人工作》第十章第三節中有如此一段話“假如不知道自己賴以存活、進步的常識和技術也會折舊,假如不繼續學習,當我們的常識老化、跟不上公司進步時,就大概被公司淘汰掉”。

自去年以來,一向感覺到自己工作的非常辛苦,也嘗試著找了緣由。第一,我歸結於是公司對平時工作的水平需要提升了。第二,上級組織頻繁的週期性、季節性工作加重了工作處置量。可是,在真的讀完《為你一個人工作》後,我重新考量了自己的情況,並總結了兩個主觀緣由,一方面在公司管理體制的進一步健全下,我們的`工作職責心增強了,對待工作的規範提升了,這個是值得一定的提升。而另一方面,伴隨工作業務的變化,我們的本事與工作需要產生了偏差,致使了某些方面效率的減少。

寫到那裡時,我突然聯想到了國小生的考試,同樣的一張試題,有些孩子得了不及格,有些孩子得了80分,但還有一部分孩子不光得了100分還能提前交卷出去多玩一會。那樣,那樣大家的工作是不是也能像那些考100分的小孩通常變得既有水平又富有效率呢?

要做到這一點,我想第一要更新對待工作的觀念。長期以來,我都片面覺得要想把工作幹好,就要對工作樹立起強烈的職責意識,只須能把工作當做使命就能幹的出色。但工作中遇見的實質情景卻告訴我,幹好工作不只要有好的職業道德,還要擁有健全的職業本事,並真的的把看重學習和擅長學習作為培養職業本事的階梯,經過堅持學習持續的用常識革新大家的工作,用大於崗位所需要的本事,高效率高

水平的完成工作,才是體現崗位價值和自己價值的渠道。

寫到那裡也該結束了,儘管這部分想法還只不過自己腦子中的未經梳理的粗淺認識,但得益於對《為你一個人工作》的學習,總算對我們的工作又考慮了一些,收成了一些。

個人讀後感 篇5

我看完《追風箏的人》後,又看了一本同樣是寫主人公自我救贖故事的書,書名為《一個人的朝聖》。

主人公哈羅德·弗萊現已是退休在家的六十多歲的老人,這是一個被挫敗感填滿的男人。年幼時母親離家出走,酗酒的父親從不關心他,十六歲時,父親給他一件大衣就將他驅出家門。哈羅德的童年是不快樂的,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同人打交道,害怕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成年後的哈羅德是一個身材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著腰生活。在釀酒廠做銷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從沒打算過升職加薪,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他婚後的家庭是一個不幸的家庭。妻子莫琳把兒子戴維自殺的原因歸咎於哈羅德對兒子的不關心,對兒子沒有愛。面對妻子的抱怨他常常以沉默應對,兩個人後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就是那麼一個笨拙、木訥、內向、可憐的男人,在四月的一天,春暖花開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來自二十年前女同事奎妮的來信,這封信似乎是在他死水般的心裡投下了石子,正如全書的第一句話“那封改變了他一切的信”,讓他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開啟了他的朝聖之旅。

哈羅德從英國最西南的南德文郡要徒步走到最東北的貝里克郡,橫跨整個英格蘭,行程627英里,就憑他心中的一個信念:如果他能走到奎妮養病的養老院,就可挽救奎妮的生命。奎妮曾是釀酒廠同事,不是至交,也不是知己,是一個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證明了自己的一片真摯的普通朋友。這是一次為朋友祈福的朝聖的旅途,更是哈羅德的心靈之旅。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這二十年來努力迴避的`記憶,任由這些記憶在他腦子裡絮絮說著話,鮮活而跳躍。一路走,一路回憶,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一路走,一路回憶以前遺落的記憶,反省自己。那顆早已冷漠、麻木的心逐漸復甦,不再逃避,不再躲閃,慢慢向人們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打破了心靈的桎梏,經過了一次心靈的穿越,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他原本不喜歡、不習慣麻煩別人,甚至害怕別人注意自己,習慣了做影子般躲在牆角里的人。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與他人交談,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故事。給他最初信仰的加油站女孩、那個沒有孩子的女人、始終在等一個永不會回來的丈夫的妻子……這些陌生人和他一樣有著這樣那樣的苦楚,他靜靜地聽他們的訴說,也接受他們的饋贈。

他學會了把藏納於心中的回憶,心中的話拿出來傾訴。旅途中所住的第一個旅店,早餐時,當坐角落裡的穿夏威夷襯衫的男人問:這個神祕的計劃到底是什麼時?哈羅德說出了要走到貝里克郡,哪怕餐廳裡所有人再次回頭,哪怕他成為了當時的焦點。在與酒保、沒有孩子的女人、喜歡遠足的男人、騎自行車的母親等交談中,他講了徒步的原因,講了自己的故事。

他學會了反思自己與兒子的相處之道。他意識到因為自己的童年缺少關愛,他不懂得如何愛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他的愛,在兒子吸毒醉酒時,他因害怕而沒有能問一句“為什麼”,在兒子遇到困惑時,沒有以父親的身份給予他支援和安慰,甚至在兒子的葬禮上,他不敢和兒子告別。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坦誠自己的膽小。

他學會了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中,他意識到因害怕妻子的責怨與拒絕,他放棄了挽救婚姻的嘗試,任憑妻子與他漸行漸遠。

他學會了釋懷。在整個旅途中,他完成了與過去生活的和解,他原諒和接受了曾拋棄他的母親和酗酒的父親。不再執著於過錯和痛苦之中,掙脫了束縛自己的網,他最終坦然接受了那個狼狽不堪的自己,學會了釋懷,學會了放下。

最後,雖然沒能拯救癌症朋友奎妮的生命,但哈羅德的到來,讓奎妮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這歷時87天,行程627英里的朝聖之路,哈羅德讓自己的思想也上了天堂。曾以為無法治癒的傷痛開始癒合,哈羅德夫婦重新找回了丟失的感情,新的生活向他們重新展開。

哈羅德的朝聖之路,就像我們的人生之路。生活中,只有勇敢地面對曾經的傷痛,才可從中獲得勇氣,乃至重生。

個人讀後感 篇6

我們的生命中往往存在一個最為重要的時間點,在你初次跨過的時候沒有波瀾,而在一段時間之後才逐漸顯現出來,卻已經離“那時”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隔閡了。

國小和國中時,每天回到家放下書包,一天之中最舒心的時段就此來到。溫暖的光線照耀進屋子,我面前的桌子也寬敞起來。在無聊之中不計其數的小遊戲被髮明出來。當時流行彈筆,我便潛心研習彈筆技巧。每次發力,一支筆撞向另一支,有時直接被打遠,有時就在原地不停地打轉。轉過了夕陽西下,轉過了內心的興奮,轉到了家長突然開門一看,筆頭停了下來,筆直地指著自己,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孩。有時也可以換換花樣,拿幾枚硬幣在光滑的桌面上大力投擲作為冰壺比賽,抑或是用一塊橡皮一把尺製作一個投石車,又將一支筆的筆蓋扣在直尺上,駕駛飛機四處翱翔。只要坐在桌子前,任何事物似乎都有著無限的樂趣等待著我去探索,在一次次體驗中感受快樂,逐漸成長。那是完全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放縱著一切的無拘無束。

我們的生命中往往存在一個最為重要的時間點,在你初次跨過的時候沒有波瀾,而在一段時間之後才逐漸顯現出來,卻已經離“那時”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隔閡了。我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懂事了、成熟了,然而迎接我們的卻是愈加艱難的生活。我們被迫發現了一堆其實本就存在的問題:生活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們該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生活似乎越來越容易被記住,而我卻開始懷疑我的幼兒園、國小、國中,從我出生起一直到十五歲的生活是否真正存在過。

在那些世界被烏雲籠罩的時刻,我不由得產生一種感覺:多麼想回到過去,一切如初。那時的我們什麼都沒有,沒有課業,沒有壓力,沒有擔憂,只管自己長高、長壯,愛跑跑,愛跳跳。

我時常想,為什麼我會如此思念著過去,過去的教室,教室裡的課堂,課堂外的操場,操場上的藍天。

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的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一書中記敘了在黃沙樑的二十多年生活,一個與現代文明完全脫節的荒蕪的地區,人和動物一輩子跟命運的抗爭,還有對大自然的連綿情思。它們在作者深邃的記憶中被一點點地提取出來,就像打開了通向過去的一道道大門。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作者是那樣懷念過去的每一件可以被想起的事,以至於將它們記錄下來時還保有如同一個未經世事的小孩般所有真實的感情。

黃沙樑是養育作者的地方,每個人也都有自己成長的地方。

我愛我曾經生活過的所有地方、發生過的`所有事情,那是一種對個人歷史的深厚感情。命運將劉亮程放在了黃沙樑,將我放在了上海。如果沒有我,只不過少了一個在上海落腳的人,丟了一個在朝陽下急匆匆走向學校的身影,空了一個在班級裡的座位。也許世界照常運轉。可是我不能沒有自己的過去啊!我們在不經意間長大,在灑滿汗水、流下眼淚、傾盡付出的土地上,我將幼稚、童真、勇敢統統留下。在生活中,我們也許屢屢受挫,但是自己身上所有最珍貴的東西都被儲存了下來,儲存在故土中。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屬於那裡。那裡的美好已經換作了經歷刻在血液裡,我想要告訴人們每一個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描繪學校的樣子、家的樣子,帶人們走過我上下學的路,以及只有我知道的靜謐之地。這是人一生紮根的地方,就算樹枝被截去,樹幹被砍斷,別人也傷不到你的根。那便是生命的全部。

然而我們仍舊生活在眼前的現實中,不得不面對切實的壓力。真正熱愛著歷史的故土的人們,他們會拼了命地把現在的一切做好。他們知道一生中還會有另外一個時間節點。等到完成了社會壓在他們身上的重擔,最終回到故土,訴說出他們的愛。如同變回了那個還未長大的小孩,陽光和風,幼稚、童真和勇敢又回來了。

高一上的聖誕節,據說國中有活動。那個週五我趕了過去。一進校門,淚水便止不住地湧出。我繞著校園逛了好幾圈,一直到很晚,沒去見一個老師同學。

然後我便在書中看到了這句話:“似乎生活一直都沒有向前。它停頓在這裡,只要我回來,就能全部地看見。”

個人讀後感 篇7

最初是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以為是一個關於宗教信仰的故事。看完之後才發現其實不然,一個回憶,一個救贖的過程。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其實就是主人公在收到一個故友的信,得知她得了癌症的,然後在給她寄去回信的路上碰到了一個加油站的女孩,她的一句話讓他決定要徒步走到英格蘭的另外一端,他認為帶著信仰會拯救她,在一路上碰到了很多的人,從一開始盲目的往前走,到中期的拋下一切,輕裝上陣,到後來的跟隨者,到後來的想要放棄,在經歷87的行走,他到了療養院,見到了那個故友,而她比他想象的要脆弱,87天的朝聖,結果與他想的太不同,可他同她的妻子,朋友都有了新的開始。

哈羅德,一個從小缺乏愛的人,小的時候被母親拋棄,酗酒的父親在他16歲的時候扔給他一件大衣便讓他走了,他靠著自己成長了,可也成長的不夠成熟,還是缺乏安全感,他沒能成為一個好的丈夫,一個好的父親,甚至一個好的朋友。在他退休的時候收到了那份改變了餘下的日子的信,便是一個故友的來信。他喚起了一些過往的回憶。生活就是這樣,當我們漫不經心的時候,我們會被它侵蝕,我們感受不到變化,生活的一成不變,而我們會忘記了一些人和事。他在經歷加油站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姑娘說有信仰是很重要的事,讓他有了勇氣去啟程這一段不可思議的朝聖。也許毅力這件事本來就是很少人天生都有的,如果不是哈羅德一直都有和其他人說他要去見一個癌症的朋友,有的人嘲笑,有的人鼓勵,有的人洩氣,我想他也很難去堅持,面對嘲笑的人,他忽略,面對鼓勵的人,他感謝,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而我們是否讓自己的心跟隨自己,還是跟隨別人,這個很重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怎麼想的。雖然人的想法是會不斷改變的,但也只有經歷過自己的驗證才能真的去明白這樣的事。

朝聖的過程被一些人傳言,一些人加入,一些媒體的報道,讓這個單純的朝聖變的商業,變了味道。不管人和事都應當簡單點,不需要太多華麗的包裝,不需要太多的物質,不需要太多的刻意。也許一味的去追求絕對的單純很難,也幾乎沒有可能,但人總不要太和自己較真,隨心去做。當越多的人有越多的意見,越多的人的離開,哈羅德決定一個人重新開始一個人的朝聖。他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初心。人的內心要平穩,自己不要晃動。在熱鬧的時候,你一樣,在暗淡的時候,你一樣。可也就在快到到達的時候,他想要放棄了,很多的'失敗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在最困難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逼自己一把吧,不然會後悔一輩子。可他見到了他的朋友的朋友時,他的內心比他原本想的那個溫馨的畫面沉重的多,他不知道自己的朝聖,是否是一個任性,他無法拯救她,反而讓她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他甚至不確認她是否希望他這樣一路來見他,這個都一個善良的人的想法,可是我想人總是要自我一點,無法顧忌到那麼多,做了變不要後悔。

在一路的朝聖中,人們認為他在解救他的朋友,其實他在拯救他自己,他救贖了他的婚姻,也讓一個自責的父親放下,也對他朋友表達了歉意。所以沒有一件事是沒有意義的,有些意義是一邊做一邊產生的。沒有一分是浪費的,即便別人覺得你在無用功,可你依然可以找到對你有意義的一個點。

人生是什麼,很難下定論,人生該怎麼過,很難下個程式,訂個計劃,無非是走一步算一步。一個人心是脆弱的,不定的,所以不要輕易的指責自己,即便別人都在否定你,你自己也該給自己一個信心,你有你的生活,你的想法。

對於現在的狀況,我無力,我後悔,我自責,我甚至有些絕望,可那樣又如何,該過的一天依然這樣的過著,黑夜白天依然這樣的交替著。對於我當走的路,我依然不太確定,即便我下了決定,我也很難做到不被環境也攪擾,而解決問題的人只有我自己,我無法怨誰,當初的因,所結出的果,我無法推到任何一個人身上,因此不要怪誰,也不要怪自己,自己過好,便是天晴!

人也只有在走完那一步的同時,我們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怎麼樣都當開朗的活著,以前覺得開心就好,現在覺得輕鬆自在很重要。放下心情,輕鬆一點吧!

個人讀後感 篇8

每當夜幕來臨,靜謐的夜將白天遺留的熱烈與繁忙稀釋,我們才準備好迎接那個隱藏的自己。安安靜靜,在孤獨中豐富飽滿,這是懂得獨處魅力的人才有的體驗。作者將生命中自由閒居的一年,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遠離熟悉安穩的生活,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喜歡的事物中去。獨自面對生活,沉心與自己相處,安靜且自由,迴歸內心,以向上的姿態迎接人生的海闊天空。獨處不僅是一種選擇,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熱鬧背後是無盡的寂靜,但我們可以經由努力與取捨,讓生活儘可能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樣。生命是一個不斷追逐尋找,然後一一放棄的過程。沒有人隨心所欲地活著,我們終將學會直面孤獨。練習一個人,無須等待他人來成全。

看書前的唯一念想,是想再次回憶十幾年前那段孤獨又滿足的生活。國中開始就一直很討厭一個人,討厭工作沒有人交流討論,討厭一個人待在家的無聊,討厭出門逛街沒有人陪伴,討厭獨自去超市買東西。。。直到3年前,又回到了一個人的生活,才發現之前的討厭其實沒有那麼討厭,之前的害怕其實沒那麼害怕。

這一年的後半段再沒好好寫過日記,不知道是生活太過於疲憊,還是太過於舒適,忘記了自己該做些什麼。十一回來後總想詳細記錄下自己的旅行,卻始終沒有方向。看到這本書一半的時候,某個半夜洗完澡,突然很想寫下這段旅行。凌晨四五點,竟在日記本寫下了五六頁,好久沒有這麼暢快淋漓。

這些年堅持旅行,求的不是陌生風景帶來的愉悅或短暫逃離給予的慰藉。我求的.是一小段距離,像退後一步望入鏡中,如此那些在我內心的才能被清楚地看見。

這次旅行之後,我才找到了旅行的目的。在奮筆疾書的日記裡,我看清了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原來漫無目的急於求成的旅行也是我這段時間生活上的完美對映。

旅行過了中國的很多城市,現在的我既不向往大城市的車水馬龍,也不向往風景區的自然風光,每次若不是A想要出去走走,我一定死死宅在家抱著床不放手。沒想到還有對旅行改觀的時候。

最初的觸動是《孝利家民宿》,濟州島變化無常的天氣,就像生活一樣又痛又享受。看到耳聾的女孩和孝利坐在涯月的黑色石頭上,靜靜地看著聽不到的海浪聲,我的內心卻覺得安靜而踏實,那一刻好像放下了掙扎了很久都沒有放棄的東西,那是一種已經渡過了絕望的解脫,那是我高中開始就想要尋求的感覺。

生命是一個,你不斷追逐尋找,然後一一放棄的過程。

很久很久開始整個人就在尋求徹底的解脫,只是總是有一絲很強烈的感覺抓著我,告訴我應該去做某些事情。我知道這些事情永遠也做不完,所以某個時候,還是想要一個地方讓我靜靜休息片刻。

就這樣,旅行開始變成打怪升級的獎勵。在生活中完成一些必要的事情,達到了自己的期許,也該做為獎勵,靜靜找一個舒服的地方,遠離現實的那個世界,告訴自己這片刻就是解脫。再回到現實生活中,繼續打下一關。

A最大的魅力,是總能在我想要安靜的時候留下安靜的時間,在我搖擺不定的時候把決定權拋回給我,在我想要放棄的時候讓我自己掙扎,在我非常需要的時候又在身邊。

看《一人之下》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明白為什麼陳朵殺死了從藥仙會手裡解救她的廖忠。為了她能融入正常人的群體,他視她為己出,教她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招她到自己的門下盡力照顧她,在上級要放棄她的時候保住她。雖然他嘔心瀝血,付出甚多,但在陳朵心裡,她想要的僅僅是一個選擇權。

很多人想要追求自由,自由又是什麼?高中某個晚自修下課爸爸接我回家,到了紅燈口,他突然說,要不是因為你和你媽,我就可以自由了。那一瞬間,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渺小得只是一個別人無可奈何的拖油瓶,落寞得就像鳴人放學後一個人盪鞦韆的那個黃昏。到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變得更多,選擇權也變得多了一些,才理解到這種沒有人束縛的一個人的自由有多暢快,雖然渺小的像只螞蟻,卻是一隻獨自擁有整個宇宙的螞蟻。

個人讀後感 篇9

這本書是朋友yx送的,一開始並沒有什麼興趣,看了一些就隨手擱在了書架上。後來有天天氣很好,就又拿出來看。看到中段哈羅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旅途開始,我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只想繼續看下去,看哈羅德還要經歷怎麼樣的困難,看他和莫琳和戴維他們一家人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奎妮是否撐到了哈羅德到達的那一天……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麼都沒有準備,就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慧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侷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著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於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願牆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裡看完600本書。可是這麼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訊、玩手機、聊天扯談。看吧,拖延症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麼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於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遊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於對夢想的執著,對信念的堅持。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裡,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她繼續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路途的最後,我們從妻子的眼裡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聖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面板、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後,這些閒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閒閒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於塵土,行於路上,又歸於塵土,土地永遠在那裡,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慾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個人讀後感 篇10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過《追風箏的人》、《擺渡人》、《偷影子的人》,很奇怪,這幾本書的書名中都有“人”這個字,其中《擺渡人》感覺與這本《一個人的朝聖》有些類似,都是在路上。一個是屍體在路上,一個是靈魂在路上。一個在路上尋找自己的過去,一個在路上尋找現有的意義。兩本書的主人公最終都找回了自己。

《一個人的朝聖》講的是男主人公哈羅德退休之後,家庭已名存實亡,唯一的兒子自盡離世,和妻子相看兩厭,無話可說。假如他沒有收到舊友的來信,他應該會在餘生繼續與妻子終日無言相坐,最後留有一堆遺憾離開人間。

轉折來自於那封信,從表面看是他想去拯救奎妮,但是其實是這封信拯救了他。這封信將他從一個不善與人交往的銷售員(話說,銷售員不是應該都是能說會道的嗎?),變成了一個可以在路途中認真傾聽陌生人故事的人;將他從一個不敢面對自己兒子死亡的人,變成了一個敢於直面自己一無是處的親子關係的人;將他從一個退休後無所適從,無法與妻子相處的人,變成一個在旅途中回憶與妻子相識、共處的美好時光,從而將思念表達出來的`人;這封信也將他從童年的陰影中帶出來了;同樣也使他敢於正視他當時犯下的錯誤,卻害得奎妮被辭職。

他原本是身體不能承受這樣的旅程,精神上也從未跨越自己所劃定的圈子。但是當他給療養院打了電話,跨出了旅程的第一步之後,他已經走出去了,哪怕他無力支撐,摔倒在地;哪怕中途他幾次想退回或換一種交通方式。更多的時候,他的個人旅途是一種自我救贖。同時,他的這種救贖在陌生人的故事中被得到強化,也感染了一些需要救贖的陌生人。新聞式的喧鬧不太適合這種救贖,所以那樣的鬧劇只有一次,而且無法善始善終。

書中有一段是他遇到了許多的人,聽了他們的話之後,他想到的:“有時他們需要付出簡直不為人道的努力來扮演‘正常’,每天都要裝,還要裝得稀鬆平常。那種不為人道的孤獨感。”這句話彷彿在說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唯恐被當成異類,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只敢說那個環境中的話。我們需要準備許多的面具,不然感覺就沒法過下去了。哈羅德遇到許多這樣的人,他們在一個完全陌生的人面前才敢說出自己的內心,彷彿就是把心事交付一個樹洞。

我們面對自己的親人何時才能無話不談,敞開心扉?有人說,找一個會聊天的人做伴侶是一件好事,當兩人都老了,孩子也單獨生活,離開自己的身邊了,兩位老人可以在陽光下聊聊天,哪怕是下雨天一起聽聽雨,都不會覺得無聊,而且想想還挺溫馨的。

可是,現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每人捧一個手機,飛快的翻著螢幕,重新整理著一個又一個新聞,在各種群裡高談闊論,但是從來不敢坦露自己的內心。和身邊的人卻連高談闊論都沒有,只是問一句:“今天吃什麼?”這樣的話。好擔心我們老了還是一人一個手機,百無聊賴的看著八卦,每天看太陽東昇西落,白髮漸生,卻荒於交流。這是想要的生活嗎?

書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沒有愛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如此而言,真正的交流應該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有了愛,才會有要傾訴和傾聽的慾望。

哈羅德其實不僅拯救了他自己,也拯救了他的妻子莫琳。這種拯救從莫琳搬到他們的主臥之後就能看出來,書中的描寫非常生動:“然後她將每件自己的衣服都和哈羅德的衣服配對掛起來。她把自己襯衫的袖子塞進他藍色套裝的口袋,裙子的褶邊在男裝褲腿繞一圈,另一條裙子塞到他藍色羊毛衫的懷裡。彷彿有許多隱形的莫琳和哈羅德在她的衣櫃裡閒逛,只等著踏出來的機會。”。看到這裡心中有一種悲傷,夫妻之間的肢體接觸沒有了,只能用衣服的接觸來體會。但看到這裡卻也心生希望,因為這意味著莫琳對他們夫妻的相處之道有了想要改變的念頭。這種希望甚至於超過了最後兩人的放聲大笑。

這也是對生活的真正救贖。

個人讀後感 篇11

讀到一本書能讓我幾次落淚,輕輕地合上書本,平復一下情緒,好像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我承認,我的淚點低,可文字事,前者通過作者的渲染,極盡煽情之能事,也算正常,卻讀後抹抹眼淚也就作罷,後者能讓讀者閱後思索的,我想,應該就是寫作者成功了。

《一個人的朝聖》,顯然屬於後者。這是一個關於自我發現和愛的迴歸的歷程。

哈羅德,一個已經退休的老人,身體不是那麼健康,也沒什麼朋友,與妻子的感情已經淡到形同陌路的地步,夫婦倆住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鎮上過著安寧寂靜,平淡無奇的生活,慢慢的漠然的等著生命終結的那一天。忽然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來信,是前公司女同事奎妮寄來,告訴他,自己已經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出於何種目的邁出第一步?對未來沒信心?想到自己的暮年,顧影自憐?衝動!肯定是衝動!他異想天開的認為自己的行走能拯救奎妮,毫無準備,甚至連同妻子也沒告別就上路了。(我很疑惑,他帶了足夠路上用的花銷麼)。開篇實際上不是很抓人,耐著興致讀了幾頁後將書合上。

幾日前惶惶然想起這本書將送去野草書吧,趕緊讀完了事,於是又翻開書頁讀了下去。怎料隨著哈德羅的里程,第一次跟著他的步伐,去發現,去思考,去迴歸。

或許你現在就可以改變,從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開始。

一個人走路是一件很乏味的是。特別是對於一個年老體衰,平日裡又沒啥運動愛好的人來說。哈德羅在此之前沒有信仰,不相信任何宗教。一路走下去,他開始有了自己的信仰,他相信自己如果能一直走下去,走到貝里克的療養院,奎妮就會脫離死神的召喚。因為咖啡店的姑娘告訴他,她的親人就是由她的信仰拯救的。

一個人走路是一件很無聊的事。無聊的時候就會想起平日裡被我們忽略的淡忘的細節。妻子的冷漠,孩子無法和他的交流,都起源於愛的缺失,以至於不知如何去愛,愛自己,愛別人,因為愛封存太久,已經不會表達了。

一個人走路是件很痛苦的事。沒有體力,一天只好走幾里路;沒有野外生存經驗,受傷了不知如何處理。幸運的哈德羅是一個好的傾聽者,他從不善於和人交流溝通,到一路得到陌生人的幫助,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還是受益匪淺。原來,除了自己的世界外,陌生人光鮮的'外表下也隱藏了很多的無奈、惶恐不安。你不必做什麼,你只要傾聽就可以了,對一個陌生人而言,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見,所以他們才會肆無忌憚的暢所欲言。

一個人走路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哈德羅從不認識路邊的植物,轉變為可以正確地選擇果腹的各種野果菌類;從拂曉天空雲彩的變幻,到落日餘暉的完美;從沒有方向感到可以隨著走路時影子的變換,辨出應該去的方位。(當然是走了很多冤枉路的教訓)這確實是一件漸入佳境的事情。哈德羅終於相信自己的旅程真正開始,有些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他直面並克服了自己的短處,所以現在終於可以說他的旅程真正意義上的揭幕了。

第一次為哈德羅感動,是在他狀態很差將要放棄時得知奎妮仍在堅持等候他,“她在等你,就像你囑咐的那樣”照顧奎妮的義工說。哈德羅大聲笑了,衝出電話亭,落下的眼淚迴盪在電話亭內“請叫她不要放棄,告訴她我會走下去!”我也笑了,笑中帶淚,就在昨夜還在為習琴的事糾結,讀到這裡,我笑了,哈德羅適時地告訴了我,會一直走下去。

從起點到終點,627英里,87天,一個人。

從渴望愛不會愛到學會愛;從誤解到理解;從喪子之痛的自怨自艾和相互指責到執子之手的完美結局。

從一個人的朝聖之旅到一群人的朝聖之旅,包括一隻狗,它在哈德羅無助的時候出現,填補了精神空虛的空白,又在旅程即將結束時莫名離開(狗是否預示著他失去的孩子)

一路上我記起了很多東西,很多我都沒有意識到的回憶,有些回憶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天或許很快,我就會把它弄丟,永遠都找不回來。(原文)

有些記憶,只有在剝離了堅硬的繭,忽然驚慌失措後,真正柔軟的觸覺才會被喚醒。

個人讀後感 篇12

讀一本書,讓人回味無窮;猶如一杯好茶,讓人心曠神怡。

翻開《給教師的一百條新》,便看到鄭傑校長在數的序中謙遜地寫到:“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

既然如此,不妨一讀吧。

我是個比較懶的人,要我一口氣看完一整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再長篇感慨,實在有點強我所難。

不過懶人也有懶辦法,我將用“邊讀邊悟”的形式展開我的讀書之旅。

在這本書裡,有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

看到鄭傑校長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視學校儀式。

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學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我們每天都在重複著相同的儀式,由此,使一所學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徵。

鄭傑校長指出了“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種,我認為有道理。

在我看來,儀式是規範,是莊重的。

舉個例子來說,天安門廣場每天清晨的升旗儀式,透過電視畫面已經很具震撼力了,可是當你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時,我想你將終生難忘,愛國的激情絕對會湧遍全身。

這就是儀式所帶來的魅力。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儀式。

從週一到週五,我會對學生家庭作業、個人衛生、上課表現、課堂作業、閱讀、背誦、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時評價,用加星的方式展開評比。

每到週五放學前,評選出前三名優勝者。

接著,我會為他們舉行5分鐘左右的'頒獎儀式。

獎品是每人一本蓋上學校校訖的本子。

我跟孩子們說:“這本子很普通,你們隨時能買到。

可這個寶貴的紅印用錢是買不到的,必須用勤奮和智慧去換取。

希望你們多多珍惜!”這簡單而又隆重的儀式,激勵著我班學生們為成為優秀學生而不斷努力。

不過,也許在頒獎這個環節上注重的老師並不多,以致於評獎逐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與價值。

從小處講,班級儀式也體現了一種班級文化,從大處講,學校儀式為催化學校文化而存在,它有著獨到的作用與獨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會轉型時期,誰都有苦衷。

校長有苦衷,幹部有苦衷,教師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況下,學生的苦衷卻容易被忽視。

其實,現在學生比我們做學生的時候要苦得多。

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週末的休息時間把孩子們往各個培訓班、補習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歡不喜歡。

教師為了提高成績,拼命瓜分著學生的課間、放學時間。

這些可憐的孩子想玩,卻不能玩,想做白日夢,也不能做。

這些限制我們成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十來歲的孩子呢?當學生遭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有多少人能體諒他們呢?即使能體諒,在平時,又有多少人願意去體諒呢?體諒不體諒學生,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也可以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否應換位思考一下學生的苦衷,想一想我們的少年時期是怎樣渡過的?是否也像我們的學生那樣用瘦小的肩膀承受著學校的升學率、各科繁重的作業和家長過於沉重的希望?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曾經的學生,我們是不是應該理解有些學生面對各種壓力時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諒在你的課上偶爾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時做不完的作業能再寬限一些時間?我們真的應該懂得學生的各種無奈和消極的反抗,我們更應該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苦衷,試著走進學生的內心,感受他們的心靈,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有時過於偏激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並體諒學生的苦衷,才能真正體現教師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愛,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教教學,也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

這本書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個人讀後感 篇13

偶爾在翻閱報紙中看到有關人生意義的短文中提到了《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就誘發了我要看看這篇小說的衝動。

斷斷續續看了十幾天,當我看完最後一頁,合卷後,在暗夜的燈光下,聽著窗外陣陣的風聲和雨聲,敲打在窗櫺。忽然想到‘藍膚人’的故事,也許,這世界裡正發生著這樣的事情,而一個人的生正是另一個人的死。

故事的主角艾迪是紅寶石碼頭遊樂場的維修員,退伍後就待在家鄉,瘸著一條腿,他希望自己能繼續升學,學習新的技術,但一直無法實現這個願望。他的生活,蒼白而無趣,。孤孤單單地待在他出生的小鎮,用回憶打發餘生。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是被沉默卻又暴躁的父親害了。在主角83歲生日那天,遊樂場發生了意外,他為了拯救一名小女孩而不幸喪生。當他醒來後,他發現自己已身處於天堂。在天堂上,主角遇上了五個曾經出現在他生命裡的這些人是:為了閃避馬路中的艾迪而車禍身亡的「藍膚人」。而艾迪活著時完全不知情;為保護艾迪而戰死沙場的小隊長。而艾迪卻誤會他害他瘸了腳、導致他一生困在故鄉,而無法實現他的理想;與他攜手踏上紅地毯的妻子馬格麗特;與建遊樂園的露比小姐;還有艾迪為了將戰役中的敵人趕盡殺絕而失手錯殺的塔拉小女孩。當中有部分人跟主角認識,有人素未謀面;他們當中有可能曾經改變了主角的人生,亦有可能曾被他改變了命運。書中描述的筆法是時間錯綜交錯的`,一會兒描述天堂的情景、一會兒回到艾迪生前的點點滴滴。這五個人一一為主角解釋他生前一些行為的對錯,令他得到啟發:艾迪逐漸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而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的故事,會在最無法預料的時空,產生交集。正如同書中所說的“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每一個生命都會碰觸到另一個生命,而你所付出的愛,永遠不會白費。

會有多少人,在這樣一個下雨的夜晚,正思索著人生的意義?象艾迪一樣感嘆著人生的單調、枯燥、微不足道?

我也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在單調機械的工作中日復一日的度過,每一天都是兩點一線,宿舍診所,宿舍吃飯睡覺,診所看病處方治療,微波不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會厭煩,會抑鬱,會躁動,經常的和同事自哎自怨的感嘆說,難道人生的意義就是如此的平淡無奇,難道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像我們的身體被本能的社會家庭責任所綁架而植入驅動程式而機械嗎,渴望自由,渴望輝煌,渴望精彩,可對真正認可和追求的意義卻非常茫然,不知所謂,不知所措。人說五十而知天命,但我卻不想太清醒,不想認命,不為利,不為名,為什麼?在旅途中看不到了北斗星。

我沉思了很久很久。想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人生不是一趟孤獨的旅行,不是一片荒涼的沙漠,更不是一出枯燥的獨角戲。即使再看似無聊、無用、孤獨的人生,也有人為此犧牲奉獻,也有人在等著被創造生命。這樣積極地看待人生,就會更加珍視人生的意義。我們大多數人,對自己總是不甚滿意的。或怨天尤人裹足不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目標;或為了自己無心的錯誤耿耿於懷,而充滿悔恨。前者,往往是自己不願意放棄自己一些錯誤,或是不願意寬恕別人對自己所加諸的痛苦所導致。後者,則在你的人生中,總會也無心的去彌補。就象艾迪無心殺了一個女孩,卻又無心的救了一個女孩。

活著的意義,在於“相遇、碰撞”,與一切相干的、不相干的人和物,在知覺和不知覺中,在給予和被給予中,享受每一天或平淡或激情的日子。這就是人生,人的價值就在這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網路裡。在這平凡而單調的每一個日日夜夜,每時每刻。

書裡觸動心靈的語言:

我們每一個人在你的生命裡都有一個存在的理由:你當下也許不知道那個理由是什麼,而這正是天堂的功用。天堂,是為了讓你認識你的人生。

時間,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樣子。死去?那也不是事物的結束。我們以為死亡就是結束。可是,發生在人世的一切,都只是開端。

有時候,你犧牲了某個珍貴的東西,並不代表你真的失去它,你只不過是把它傳遞給了另一個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