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9.94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1

其實開始讀《名人傳》之前,我是不太想讀的,甚至懷著幾分鄙夷之情的。因為平時名人故事見得太多了,不就是舉一些偉大的事例用偉大的描述表現名人偉大的靈魂嗎?對於這些七吹八捧的`東西,我還真不大感冒。雖不說古井無波,但也不至於心潮澎湃,因為它們太精彩了,卻往往遮掩了名人們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把其寫成了神,不免有一種讀聖經般虛無飄渺感。

在這個時代,我們感動的能力降低了。

於是,我撐著頭開始讀。一行又一行。

但,我漸漸發現了不同,這本書並不是以往的十分寫人九分吹,一分描寫,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事例,表現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形象,十分全面。

這無異於一劑強心針,這才是真正能讀到我心底的東西。以往的名人們太完美了,以至於有一種不真實的距離感,我自然不會放在心上。

慢慢的,我終於有了一絲微笑,我看到了名人們的偉大。小氣、怪異、敵對,甚至還有幾分瘋癲。

對,沒錯,就是瘋癲。

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全無緣無故發火,又會畫出或寫出或刻出一些沒人看懂,最終卻又成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在人們眼中,他們瘋癲,他們古怪,他們不近人情。

但,誰又能說他們是錯的呢?他們不過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僅此而已。

人們對與錯憑判準則是什麼?是自己,並沒有註定的錯與對。在我們眼中,他們瘋,在他們眼中,我們瘋。我們都習慣於把異己定為錯誤的一方。

沒有誰對與錯,立場與追求不同罷了。

道家有云:返璞歸真乃大道。當一個人無視世俗的眼光,自由自在的成為自己時,他才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而不是人群中隨便的一個誰。

所以他們才是名人,他們才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所以人們才會眼前一亮,不會看作平常之物。

平常人,習慣於將自己放在世俗,將自己束縛,讓自己站在眾人一方,但也不再是自己。自然也不會成為一代名家,因為你與大家沒有區別,你沒有理由脫穎而出。

束縛自己,永不飛翔。

所以,當你見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時,不要排斥他。

在你眼中,他瘋;在他眼中,你俗。

而悲催的是,結局,往往是他站在時代之巔;而你,浸沉在人海中。

不要懷疑,看看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就行了。你有資格與其比麼?

天才便是瘋子,瘋子便是天才;因為他們判斷標準無異:與眾不同。

所以,想成功,先成為你自己。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2

這本書是陶瑾同學推薦給班上同學們的,一聽到這書名我便就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或許是因為它“天才”與“瘋子”的強烈,對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覽究竟:“天才”與“瘋子”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當我在網上查詢到這本書時知道了這本書是通過作者與一些“病人”的採訪,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通過這種獨特的角度,我們能夠了解這些“瘋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那個能夠把街上的人當作動物看的.女孩。起初,我與作者一樣,有些懷疑這個女孩,她是否偽裝成“病人”的樣子。她只需故作驚訝,然後指著無辜的路人說:“看!那一隻會用後腿走路的獅子!”即可,卻不曾想女孩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

當初作者在、說明確實這個女孩的病是真的時候,我也吃了一驚,道:“天哪,如果我也是這樣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樣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後謹慎地交往,而不是隻要像女孩一樣簡單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覺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聲笑出來;覺得無趣得也不用怎樣作為禮貌的回以微笑。

回過頭想想,能夠這樣的女孩也正因為沒有幾個而被歸於“精神病“範圍。如果我也擁有了這樣令人驚歎的“技能”,之後便可肆無忌憚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會開心的吧,畢竟被人冷落,被人拋棄,便就成了那樣膽怯、害怕的性格,沒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這點相比,我也的確是比她幸福了許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卻會迫不得已的露出許多並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種禮貌,那是“應該”露出的才對。甚至別人會問你:“你為什麼不笑呢?”這時候又該露出尷尬的微笑了。

她作為一個患者,或許的確是“瘋子”,但是如果側重於看她的各種行為舉止亦或思想來說,她卻又的確是“天才”。所以,我們也不能只顧忌他人表面現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關心他人的內在。所以我們應把每個人都當作“患者”對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這樣才不會把美好的事物扼殺在搖籃裡。

我們應該將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這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一切才都能美好起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3

在《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我讀到了這樣一句話: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但卻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著,他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

所謂瘋,只是我們在面對我們無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義的。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這本書後,且不去僅以常人的角度去評判他們是否真的瘋了,但至少有那麼一點我可以肯定――有那麼一群瘋子,是孤獨的。

事實上,瘋即是一種痴。無論是對宗教信仰的迷信,還是對某一件事的過分執拗。在“思維蟲子”、“時間的盡頭”等章節中,我看到了一群物理和哲學天才幾近痴迷般的剖析與追問。他們執著於追求自己所堅信的東西,或許從某一個角度而言,他們並不是真的瘋了,只是太過痴迷。但站在這個角度上去想的話,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當痴立於生活則是天才,當痴脫離生活則是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好書,以對話的方式為我們呈現,讓我們用自己的主觀去看待瘋子的世界觀,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評價。這也讓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個章節,那個年輕的女孩心裡一直自問著:你有沒有想過你看到的世界也許本身不是這個樣子的?抱著對真正世界的疑慮,她決心試著用他人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於是她開始不停地模仿別人,瞭解被模仿者的心態以求能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身邊的很多人都覺得她被“附體”了,她被認為是一個瘋子。可事實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只是多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執著。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樣呢?可能最終也沒能得到答案?索性,那個被人稱作瘋子的思考者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瘋了,其實就是你瘋了。這句話說不出哪裡好,但卻在我的心裡留下來一陣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這本書裡大多數的瘋子,都是一群孤獨的守望者。他們有著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堅信,且不論這種堅信的是非對錯,因為我們大多也不過是根據現有的知識水平去評定罷了。我們可以否認亂力怪神,但有誰敢否認外星人的存在?事實上,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對待像書中一樣的那群人,是該同情還是該嘲諷?但也總不至於去相信支援吧!

一念瘋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癲狂!書上說:千萬千萬別太在意精神病人說的話、別深想他們告訴你的世界觀,否則你遲早也會瘋的。面對這群孤獨地守候著他們的那份執念的人,雖不願去細想他們所說的,但我想,我願意去聽他們把故事說完,傾聽他們的別緻的思考。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4

經同學介紹,我讀了這本書。剛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銘,書中以訪談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的思想和行為,也許在我們許多人看來他們是瘋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與這些人的對話中,我卻發覺,這些人的思想深度遠遠超過常人。

我並不瞭解精神病,也無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而在這本書裡寫過的每一個精神病人似乎都沒有傳說中那麼奇怪和令人恐懼,只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獨特:有的會預知未來;有的會探尋時間和宇宙的盡頭;有的在嘗試人體的極限。這些在常人看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這些瘋子卻往往可以用他們獨特的思維理解,或者能用實際行動努力實現。也許這些奇特的事物的確是有獨一無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們正常人卻至今也沒明白。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缺少瘋子的那一份為目標努力而寧可放棄一切的執著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有一個神奇的老頭。他在一個獨立的病房裡,隨時都有人跟著他,以防他和別的病人談話。因為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對方聊激動了,並對病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致使有的人病癒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這個老頭的談話中,提到了時間的盡頭和空間的扭曲,在他看來,時間是有盡頭的,並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將一個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會造成凹陷.而將一個小鋼珠滾過那個凹陷,並和小鋼珠移動向外甩出去的慣性達到平衡,小鋼珠便會圍著橘子不停地轉動。這也讓我們明白了,月球就像這顆鋼珠一樣,因為平衡,一直繞著太陽轉,而在橘子和鋼珠的重力下,()薄膜會破一個洞,這便是黑洞,也是老頭說的時間的盡頭,我們留下的,也會永遠擁有。

讀過作者和病人的談話,我不禁聯想到愛因斯坦和日心說的維護者布魯諾。愛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過是瘋子,而布魯諾為了堅決維護日心說被教會用大火燒死。歷史證明,這兩位所謂的瘋子在科學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許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們認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思想,這也是我們常人所認為的精神病人或瘋子。我們應該用心與他們交流、溝通,去走近他們,理解他們,正如書裡所說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許有一天,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論會成為讓世人驚歎的寶貴財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5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彷彿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響我所表達的對這本書的喜愛,好久沒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歡的書了。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作者輕鬆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瘋子都是精神病院裡,精神出了問題,神經錯亂,舉止怪異的人,簡而言之,即是腦子有病。然而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這樣子定義的,他們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頁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課,相信是很有資深教授的範兒的。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人們把他們當成瘋子,只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這樣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瘋子們”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或許他們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學家了。

天才和瘋子有時只是時代的差別,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電腦,太空梭什麼的來說事,人們肯定也覺得他們是瘋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有絲毫的質疑,它們都成為了現實。再如,尼采,梵高,愛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時候。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後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後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理解萬歲。我想在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瘋子們”的世界,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時並不是別人的想法怪異,只是那是自己沒法達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6

我曾經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那些被關進精神病院的瘋子思維混亂,只會胡言亂語。但實際上,那些精神病人其實沒有傳言中那麼恐怖。他們有著只屬於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縝密到讓你找不出任何破綻的世界觀。他們的知識面可能比你要廣得多,他們可能精通量子物理學,可能精通哲學……他們總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

還記得,我開啟這本書看的第一篇訪談實記,叫角色問題。說實話,我當時覺得我看的是一個短篇科幻小說,一篇讀完,給我的感覺只有一個——不可思議。

這一篇說的是一個妄想症患者,他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他創造,且是為了對他這個主人公產生影響而存在。他的人生如同一本小說,他自己便是這本小說的主人公兼作者,所有的事都會按照他所想的樣子去發展。相信你一定會覺得這很荒謬,無法理解。但是,在結尾,作者發現這位患者準確地預測了自己出院的時間。這也就是我上文中說到覺得不可思議的原因。

如果你看到了這篇訪談實記,那麼你將會有和作者一樣的感覺——這個患者的世界觀堅不可摧。(雖然這只是從這個患者個人的角度)

我相信,看到這裡,你應該也已經對那所謂的瘋子有了一定的改觀。或許,你認為上面那個患者只是運氣好,並不能說明什麼。

但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這本書,你一定會驚異於那些所謂的瘋子的智商的。

現在的我,對這個特殊的群體充滿了敬畏。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獨特的、不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觀是一種創新。他們創新了多種不同於我們的新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就像大家經常說的,“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現在的我們,常常會缺乏這種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我總聽到別人說,只要你能拿一個東西來,我們中國立刻可以給你造出一模一樣的。可,這句話聽起來總是那麼刺耳。

科技方面是這樣,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去打聽那些成功的學長、學姐的學習方法,或者,不顧自己的實力如何,堅持和成績好的同學用同一種資料。到最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並不適合他們學習的方式方法,導致事倍功半。

在做題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總是循規蹈矩,卻忘了有時候這樣並不方便,這也是缺少創新意識的表現。

在生活中,與人的交往中,我們往往會對同一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我們應該嘗試著理解別人的世界、容納別人的觀點。這樣既能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又能充實自己的觀點,有什麼不好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7

連續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很久沒有這樣一口氣看完一本幾十萬字的書了。除了包羅永珍的內容很吸引我,還有點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會顛覆我的世界觀。鑑於此,儘管作者有錄音證明內容的真實性,但我不得不盡量把它當小說看。

十個微小說涵蓋各個領域,有量子物理、哲學、史前文明、宗教…涵蓋了各種型別,有心理、情感、懸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覺得每個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製作,比如《飛越瘋人院》、《預見未來》、《變臉》、《宇宙追擊令》、《時間規劃局》……似乎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寫著“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紀”。作者雖然有錄音證明內容的真實性,但他還是在最後強調成書時有增刪,其實他就是怕讀者過於沉迷。因為諸多訪談物件知識之淵博、邏輯之嚴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堅定、感情之執著令自詡正常人的我們汗顏。

有意思的是,書中一位精神病專家的理論印證了我說過的一句話。我說“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瘋子。”他說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某些方面的偏執。”捫心自問,我有,你們有嗎?只是很多時候正常人要壓抑自己的偏執,因而過得似乎更累。

當然,我不會因為看了這本書而變得消極,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註定也成不了瘋子,雖然我多少有些羨慕他們,但我也非常樂意並享受做一個平凡人的快樂與踏實。所以我不會也不能認真去研究他們那一套自成體系的各類理論,驚歎一下罷了。

奇怪的是,我發現所有精神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能夠靜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個正常人,卻很難做到了。也許是太多外力的影響:世俗的眼光、物質的誘惑、生活的壓力…也許是內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應該反省、借鑑、改變……

在我看來如果看完一本書後能讓我有想說話的慾望,即便不知所云,那這就是好書。引段書中的話作為讀後感的結尾。“…正是因為你/我才有勇氣說/永遠,永遠”這是一個老人生前寫給妻子的,但是老伴卻堅定地認為他還活著。你說這是妄想症呢,還是偉大真摯的愛?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8

不論你看見了什麼

請不要對號入座

摘抄

“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

“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

“雖然電影裡都是皆大歡喜,現實是殘酷的。”

“我覺得感情很渺小,既不輝煌,也不壯烈。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段,但是卻讓我動容。”

讀後感

瞭解到這本書的契機是在大二時期,我對於心理學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想要通過書籍來填滿我的心理“胃”。在眾多心理學書籍裡面選中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但由於我的三分鐘熱度,讀了沒幾頁扔在一旁了。在今年似乎已經沉澱下來,抱著看小說的心態再拿起來時,學到了很多從未接觸過的東西。

本書是一部訪談筆記,作者用了四年時間採訪了200多個精神病人,為我們呈現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他們有的奇特、有的偏激、有的邏輯縝密......

你無法用正確或錯誤來評價,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強大的世界觀,你甚至不能用現在已知的理論去辯駁那看似荒誕卻邏輯嚴密的推理。這些故事帶給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認他們的觀點很偏離現實,但也難以否認他們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我欣賞他們的簡單、直接,他們不顧世俗的眼光,對好奇的事物進行探索不惜以自己生命來認證。也許他們喃喃自語的內容在這個時代的`文明中沒有被開發出來,但誰又敢說在未來不會發展成現實呢?本書我認為最精妙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借精神病人的角度道出我們不敢輕易說出口的觀點。

她嚴肅地看著我:“大腦就是肉,怎麼有的思維?”

我愣住了。

她得意的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螞蟻組成的鬆散的生命是,石頭也一樣,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會有思維,就是生命!

這是令我大為震驚的一段對話,石頭那漫長的生命,在我們人類看來,幾乎沒有盡頭。我們一直忽略的東西,如果它們都有生命呢,我們的一生或許它們根本就看不到,太短了。

這本書的真實性,我不予評判,但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毋庸置疑。蘋果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嗎?習慣只是個藉口,不是理由,對吧?就像作者在最後所寫:如果你認為這是真的,那麼這就是假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9

本書的封面寫著『作者耗時4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諸多神祕機構,得以和數百名“非常態人類”直接接觸,最終產生了——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第一本這件事不考究,序言中作者也有說接觸物件有經過篩選,所以你在本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個世界,沒錯,就是世界

本書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其實三個部分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各自再細分成幾個小故事,分篇很細,所以不會太枯燥覺得故事很沉重,因為基本上三四頁就是另一個故事,大家可以沒有負擔的盡情翻閱

另外,本書有句話大意是——對那些患者說的話不要太深琢磨不然會崩潰……嗯……我也是這麼覺得的。

因為有些患者的世界觀,說真的,EJ乍一看真的覺得很有道理不是隨便說說

為什麼非得用一般人的視角看世界才是正常的呢?你瞭解這個世界嗎?你認為的世界真的是這個樣子嗎?你怎麼證明?你拿什麼證明?

一切都是無法完全邏輯清晰回答完整的問題不是嗎?

所以書中有些患者說的世界觀其實不完全錯誤不能因為他們有缺陷就否定因為有些他們被判定有疾病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其他(雖然那些其他也是因為這些世界觀而發生……)有些世界觀還很有道理,我想這也是作者選擇這些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否則書名也不會是《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個人覺得許多故事的患者對事件的解讀很有意義很有邏輯性甚至有些還很靠譜!

至於最後作者稍微涉及到自己的問題EJ果斷忽略>_<原諒我已經被好幾篇與物理學有關的部分繞暈了,雖然通過這種接觸方式覺得量子物理學很有趣但是沒有完全白話文解釋我真的.看不懂理解無能啊TAT(其實我覺得作者在文中呈現的與患者之間的問答互動本身就有點不合理......

另外,整本書唯一嚇到我的故事就是『2 夢的真實性』

在本書後記中有段話我覺得很好的總結了我的想法——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夠快速的找到某種解釋作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罷,總是很堅定的就確認了

所以這本書可推!因為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蠻有自省的價值的(說實話某些社會上的“正常人”還真不如那些所謂的“精神病人”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10

題目是摘自一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裡面的前言的一句話,當初看完這篇前言的時候,我知道如果放在語文,克里的話,這句話的作用應該是引出下文或提出中心論點,或許是別的,這也不怪,我語文字來就不好的。

作者說他當初看到這句話時,他有一點立馬帶上行李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後來他放棄了。至於理由他沒有說,他說是由於一種不可抗拒的原因。但當時我的腦海中浮現著第1個想法是沒錢。但具體是什麼誰知道呢?

作者說他第1個想法去旅行,而且還生出了無限感慨,從他那長長的情緣就能看出來,而我就沒有這種感覺,可以說是什麼感覺都沒有,心中也傷不起什麼感情來,或許是人生的閱歷不同,也許是我壓根對這句話提不起什麼感情來,後來才發現當時我注重的是這本書的故事,在我看這本書時,我關注的是他的故事,而那些類似於感慨總結這一類的,我往往會選擇一眼掃過或者直接掠過,不光是這本書,閱讀其他書也是一樣的。

“最精彩的其實是世界本身”。當時我回過來慢慢品賞這句話的`時候,你會發現文字很美,對我來說組合起來的更美,這句話使我想起了崔萬志所說的一句話:“世界就像一面鏡子,你是怎樣的,那世界就是怎樣的”。你是憂鬱的世界也是憂鬱的,你是高興的世界也是高興的,這樣的世界不精彩嗎?還有世界那麼大,還有那麼多不知道的地方,對於那些探險家來說不精彩嗎?世界宇宙那麼遼闊,我們地球甚至整個銀河系在宇宙裡只不過一顆塵埃,或許連塵埃都不如,這不是很精彩嗎?

或許表達的不夠充分具體,當然每個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人說過,1000個人眼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也有人說過,每個人讀《紅樓夢》都有不同的體會,都會把它當做不同的題材來看。如果每個人的理解都和感觸都一樣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也未免太過於單調了吧,那麼世界還會精彩嗎?

地球正是因為有了盆地山峰草原,高原森林,多種多樣的地形和多種多樣的生物。才會變得如此的豐富多彩。才會令那些探險家為此痴迷,不惜自己的生命,為的就是想在那自以為絕美的遺蹟上面留下自己的腳印。再一個又一個的險境之中探尋著最美的風景,這大概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要去旅遊的原因吧,想去多看看這個世界。

世界正是因為多種多樣,而因此變得精彩。而最精彩的往往是世界的本身。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11

以前阿秀曾經跟我提到過這本書,我貌似也看見她在我電腦裡也下過這本書,當時我也沒在意。後來也託她的福,張章同學把這本書交到了我手裡!當然當時的使用權不屬於我,後來因為些原因最終使用權還是屬於我了。照這麼回憶其實我跟這本書還挺有緣,若不是我在莫大的東臺大潤發超市巧遇張章同學三次,這本書也不會到我手裡啊!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作者採訪精神病人時的故事。通俗的說,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這個,我們不斷質疑的世界。

其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質疑這個世界,例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活著的真正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等等一系列的質疑!我們正常人也許只是從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偏執於他們所執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來看,以至於做出些極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裡他們病了,俗稱“精神病患者”。

書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醫師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最終他們也“病”了,也許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本來就存在些因素。因為長時間跟精神病患者接觸他們內心裡面的平衡點被打亂了,所以“病”了!其實天才與瘋子只是一線之隔,關鍵在於內心裡那個平衡點!

書中有兩個愛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說明。摘抄的。

指間的戒指不再閃亮

婚紗在衣櫃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慢慢蒼老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為你

我才有勇氣說:

“永遠,永遠。”

第一個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認為他活著。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喪偶的中年人,不斷的學習生理等課程,為了復活愛人。

感觸很深,然後靜默不言。

書中有一段是講“角度問題”。一個女“患者”說在工作外她會是個孩子,她喜歡這個新鮮的世界,而不是去習慣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須跟別人一樣的態度!這個女人其實沒有問題,反而是認為她有問題的人才有問題。不是每個人都習慣墨守成規,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數人認為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大多數人認為錯的事情就是錯的!而那個“大多數“的界限往往讓我們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漸漸的我們也就習慣了!

書中結尾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12

我不太懂這個標題,何謂左,何謂右?中間是常人嗎?它們之間的分界線到底在哪裡?

我看這本書其實是個偶然,很少看亞馬遜的mail的我,突然看它推薦書籍打折,封面書籍正好是室友書架上的一本,我就開始看了。我已經開始習慣了,盜版。

這本書是很吸引人的,我想很多人都好奇過精神病人是怎麼樣的,是在想什麼?這本書解答了我的一部分想象。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可能也是精神病,但只是可控的。精神病人的很多想法,我或多或少都有過,有的曾思考過。我記得那個生命的篇章那一節,我就這麼想過的,但是這不是需要過好自己的這一輪嘛。就算好奇而導致一時偏激,也應該可以化解。我記得那個把人看成貓和狗等動物的,有一種解釋是她的嗅覺及其靈敏甚至可以聞出他人的性格。這個我也有一種類似的感覺,或者錯覺。對於一些人,從前兩眼看他/她,我就可以感受到這個人的不同,人群中最出眾的那幾個人。打坐結束後那種體驗,我也似曾相識;當年想過人其實每一秒都在步行上萬公里……

或是天才,或是瘋子,其實可能差不多的。不是有一句話領先時代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是瘋子。那我估計只是一個正常人了。比起瘋子或者天才,可能自己的好奇心還是太少了,行動力還是太差了,我不敢太過的超出社會所容。可是我也不願意呀……正如書中所說,精神病人一般都很快的找到了一個解釋,而我卻找不到。這是一種謹慎,對未知的敬畏。

我想到一個人,A,我還是這句話,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敬畏感與羞恥感。我想他未來應該不至於變成精神病吧。我覺得精神病的思考還是很有趣的,思維或可是我之前忽略的,是我挺感興趣的。這篇讀後感寫的乾癟癟的'……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有趣,有值得思考。有趣是因為我說他們想的,很多東西都是我曾經想過的,我們有共同之處。但為何他是精神病而我是所謂的正常人?不知道能否用鑽牛角尖來解釋。在這之後我想說值得思考,尤其是對於自己曾經想過的東西,雖然不能說一定有什麼意義,但是我想這或許是曾經美好的創造力?大概也是值得思考吧,即為何我會這麼想,為何我沒有繼續做下去?與現在的聯絡?

此生不休,望思考不停。自己還是需要瘋一點。從思考到行為。所謂個性,我真的挺羨慕。我有我的行事方式,我遵守我自己的道義,他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道義,但如果你比我弱,請在我的領域按我的方法做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13

有時天才和瘋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遙。《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為題材的書,講述了作者與精神病人溝通、並且試圖瞭解關於他們世界的故事。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瘋子到底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瘋子?什麼是天才?天才是瘋子的基礎,天才的極致便是瘋子。有多少瘋子,在自己的世界裡正常著,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裡瘋狂著。一道看似鮮明的界限,區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群體,界限左右,瘋狂與正常。界限之上,困惑與彷徨。有人說過:不瘋魔不成活。在這本書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論都讓我們無比認同,因為他們思維邏輯清晰,言辭合理、無懈可擊。他們好像是天生的哲學家、科學家一般,用作者書中的話來說:哲學家與瘋子的區別在於,一個只是在想,而一個真的去做了。

精神病人是簡單的、坦率的,甚至可以說是死腦筋。世上沒有太多非黑即白的事情,因此世人選擇中庸。太多的人為利益或者其他世俗的東西而選擇放棄追求。而精神病人那種無所畏懼、不被外物所擾的精神卻讓人感動。他們的呢喃細語不會被大多數人認同,他們的觀點想法不會被大多人採納,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過的,那我們又憑什麼說精神病人的想法是瘋狂的呢?

或許有很多人一直認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說是“瘋子”,就是那種傻傻的`、呆呆的、瘋狂的。但其實,也許有些“瘋子”,他們很痛苦,很無奈,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如果我們能夠對他們多一份容納,少一份鄙夷,多一份關懷,少一份斥責,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質疑,那麼是不是能減少一個瘋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來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試著去理解別人的世界,接受別人的觀點,多傾聽他人的想法與意見,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別人眼裡不一樣的東西,發現不一樣的世界,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都是有益無害的。天才和瘋子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觀點是否被大多數人所認可、證明。每一個天才在不被認可、無人理解的時候,不就是人們口中和心中所認為的瘋子嗎?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14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國內真實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可能有些人一聽到“瘋子”這兩個字都會避之不及。可這本書的作者——高銘卻不這麼想。他為了得到“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的答案,詢問過許多人,但誰也說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還有人十分疑惑他為什麼要費盡心思地去想這個問題。

就在他為此困惑不解的時候,某次聽一個身為精神病科醫生的朋友說起了一些病例,頓時想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去問精神病人,或者說我們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呢?他帶著複雜的心態,開始接觸這個特殊的群體。

“精神病人也有迥異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有喜歡滔滔不絕的,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這點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沒什麼區別。但是他們會做些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會有我們從未想到的觀點。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過的角度觀察著這個世界。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精神病人難以溝通的原因吧。”這是書中對精神病人的描述。

讀罷此書,我覺得:天才和瘋子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觀點是否被大多數人認可、證明。每一個天才在不被認可,不被接受的`時候,不就是人們口中和心中所認為的“瘋子”嗎?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就是因為和常人觀念的不同,或是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證明他們的理念,而被誤解、被處死。像喬爾丹諾·布魯諾,他就是因為宣傳了與當時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地心說背道而馳的日心說,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瘋子,被宗教裁判燒死在鮮花廣場上。但到後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或許,有些所謂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論,會在將來有所證明。但在不被證實之前,他們,就是人們口中的“瘋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們的理念被證明且被人認同。而所謂“瘋子”,也許只是因為人們無法理解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的觀念罷了。天才和瘋子之間的關係,就像左和右,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用高銘在書中所寫的話“我只覺得這本書是一扇窗,能讓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夠很坦然的說:‘讓我來告訴你,在我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15

一次次讓我停了下來。原因很簡單,書看的讓人頭"脹"。對,用“脹”這個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狀態了。我自認心理精神還是蠻強大的,但是越到後來沒看兩篇就得停下來,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別想做個數學題或者幾個英語單詞。前者讓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後者讓我暫時忘掉一些東西。

這不是危言聳聽。雖然最終因為好奇心的驅動,我還是讀完了小說。

它對人最大的幫助是裡面好多個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識以及相對論的知識。“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讓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間是相對論的結論,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麼理解。那個“瘋子”天才般的用蘋果在布上滾動解釋,順便解釋了黑洞和白洞之間的聯絡,讓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後別看這本書。

每讀到一個案例,特別是遇到邏輯能力很強的病人,他的邏輯沒有絲毫弱點,講的讓我感覺“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這幾個字,然後提醒自己,他是個精神病人。連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醫師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費盡心思的寫這些東西,很好,但是幾乎每個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個令人難受的空白,他採訪了病人,病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筆錄搬出來,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語錄複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論,把自己的.空間縮小,讓病人釋放出自己的空間。可是他寫成了書之後,那些病人的空間被無限的放大了。

換句話說,作者的每次採訪,特別是那些非常厲害的病人,他都會被其他醫生一再警告,最好別把病人說的當真。可是作者把這些極其危險地思想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這不就等於讓讀者真切的面對這些”天才“嗎????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後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無掩飾的承認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說,從前的我對於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態度視之,今後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們只是少數而已。

看書的這幾天,我發現自己想問題的方式已經有了變化。強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強烈。總之,我很後悔自己看了這本書,並且思考了其中的內容。

看書的時候,我有的新增筆記。我不願意再回顧這些天才們的高見了,那些”經典“的思想我也不願再記住。願想看書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愛生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