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後感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45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後感10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

平凡人對於“光芒夜半驚鬼神”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畏懼,如徐渭、如梵高。但對於性情平易近人,骨子裡流淌著溫和謙恭血液天才,則有一種與生俱來喜愛和親切感,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中國百姓腦海裡一切美好形象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麼人人眼、他輕輕鬆鬆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鑽出黑暗夾縫之後、在見到慘淡天光那一刻,以不比常人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鬱鬱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樹幹是他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綠冠是他兼濟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靈魂,在他這裡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鬱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心情,叫“想得明白”心境,和“同情弱者”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於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清淨,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麼“高水平”。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並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裡,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不愉快全部帶走。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一個。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祕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人間巨大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蘇東坡正是如此。從朝廷上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身體力行。他奏章、他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感情。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樑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清風,吹散了所到之處汙濁之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裡總是浮現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微寬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陽光味道。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羨慕他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喜愛他儒者翩翩風度,那是一個翰林大人美好形象。也更感嘆那一顆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一片坦然心境。

時光早已滌盪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髮出一切憂憂愁愁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羈絆、人事糾紛大文學家形象,由宣紙上墨跡、石碑上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豪情四射詩詞筆墨之間,我只看見我那溫溫暖暖老東坡,帶著他大黑狗,拄著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間。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2

看完以後,感覺跟以前看的林語堂的大家文筆不太一樣,可能是翻譯的問題,生硬,好多地方語句不太通順,連南嶽華山這種低階錯誤都會出現了,比如,“蘇東坡最可愛,是在他身為獨立自由的農人自謀生活的時候。”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感覺好像是英文直接翻譯過來的,嚴重影響閱讀體驗。

還有,個人以為叫傳記之名,應儘量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最好不要摻雜個人的感情色彩,以主觀色彩選取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史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容易誤導讀者。

作者對王安石似乎懷有某種偏見,對他的大段描寫有失偏頗。把王安石描寫成了大肆打擊異己,不擇手段的政客。我覺得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人都為公心,有理想,只是政見不同,德行操守毫無瑕疵,毋庸置疑。貶低一個來突出另一個有失偏頗。

任何一個作家要為蘇東坡這麼一個大眾熟知的文人做傳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從被貶杭州開始,作者漸漸的剖析了蘇東坡的詩書畫,這一段個人很喜歡。

每到一個地方總能率性而為,找到自得其樂的.方式,不怨天尤人,積極融入其中,真是天生的樂天派。疏通河道,建造蘇堤,改造西湖,釀各種酒,幽默詼諧,賑濟災民,建立醫院等等。

與退休後的王安石談詩論道,對待迫害他的章淳也最終是寬容豁達的態度。與子由之間的兄弟情令人感動。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這六十四年的一生,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湖州,杭州,黃州,海南都留下了他深深地印記,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他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他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的風骨,是無數文人士大夫所崇拜的偶像,真正做到了處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有偉大的人格和品格,坦然面對,淡然處之,詩詞書畫建築水利農耕菜餚瑜伽醫藥涉獵廣泛,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在逆境中不意志消沉,保持一份樂觀的天性不易,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灑脫,沒有這份心境,哪能融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身呢?

正如作者說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眼前一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不羈的形象緩緩的向我走來……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3

宋元祐四年的七月,蘇東坡到達杭州,出任浙西軍區鈐轄兼杭州太守,時年五十二歲。到任短短的一年半時間,他顧不上讀書,給全城實現了公共衛生方案,包括一個清潔供水系統和一座醫院,還疏浚了鹽道,修建西湖,穩定了谷價,並隻身展開救濟饑饉的工作。

有一個商人因債務受審。被告是一個年輕人,蘇東坡讓他說明他的苦況。

被告說:“我家開了一家扇子店。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了一些債務。今年春天天陰多雨,人都不買扇子,並不是我賴賬不還。”

蘇東坡停頓一下,眼睛一亮,計上心來。他一看筆硯在桌子上,忽覺技癢。

他對那年輕人說:“把你的扇子拿一捆來,我替你賣。”

那人回去,轉眼拿來二十把素絹團扇。蘇東坡拿起桌子上的筆,開始在扇子上寫草書,畫幾顆冬日的枯樹,瘦竹岩石。大約一個鐘頭的工夫,把二十把團扇畫完,交給年輕人說:“拿去還賬吧。”

年輕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這麼好運氣,向太守老爺千恩萬謝,然後抱著扇子跑出了官廳。外邊早已傳開太守大人畫扇子賣。他剛走出衙門,好多人圍起他來,爭著拿一千個錢買他一把扇子,不幾分鐘,扇子賣光,來晚一步的`,只有徒嘆奈何了。

讀林語堂著、張振玉翻譯的《蘇東坡傳》,看到這則故事,不禁感慨系之。蘇東坡當時身居高位,相當於現在的杭州市委書記兼市長,同時還是軍長級的軍隊高官,如此顯赫的官位,上任一年半時間就為老百姓幹了這麼多實事,無愧於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人民公僕”這樣的稱呼。我們今天去杭州西湖遊玩,蘇堤、三潭印月等景觀就是蘇東坡那個年代在杭州為官時的重要功績。

那個時代不想今天,一個地方一把手在植樹節當天象徵性地挖個坑、埋棵樹、澆桶水就被媒體突出報道,報紙顯著位置壓題照片配發文字新聞、廣播電視新聞聯播頭條、網站新聞提要頭條……領導秀一下就會被放大政績,出門乾點正經事記者長槍短炮跟在屁股後面追訪,大肆宣傳,盡人皆知。沒有,那個時代沒有大眾傳媒,邸報之類的官報只刊印皇宮裡的事,重在傳達朝政訊息,極小範圍內傳播。所以,蘇東坡乾的事再多,不會瞬間人人皆知。他完全用不著這麼勤奮地工作,連自己喜歡的書都顧不上翻閱,天天都忙於公務,奔波在一線,身先士卒,鞠躬盡瘁。對比一下,現在的領導幹部務虛的多,務實的少,愛出風頭,製造政績,踏踏實實為老百姓著想,撲下身子真抓實幹的不多,比一比蘇東坡,汗顏嗎?

更令人感動的是,對於一個陷入債務危機的賣扇子的商人,蘇東坡都會親力親為,專門為其在扇子上繪畫題字,增加其附加值,利用自己的書畫詩詞特長和遠播的聲名幫助這位小商人解決了燃眉之急,可謂雪中送炭,久旱甘霖,如此親民愛民的大官能不令人欽佩?我們今天的領導幹部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蘇東坡這樣,真心實意為百姓化解困苦的?

古人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蘇東坡這樣高風亮節的行為值得現在的為官者學習。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4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國小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時期更多的詩詞,說起來人人會唱的《但願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九年級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老師的講述了吧。老師非常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後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後想想也並沒有什麼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為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為東坡人生之坎坷而嘆息,為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為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林語堂先生形容東坡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以為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所有這些都可以和東坡一生的軌跡吻合。在這所有中,我覺得真性情的樂天派最能形容東坡。他是那種心中有感觸不得不吐之為快的人,因此後代有了無數的好詩詞,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誹謗,但也不知“悔改”情動嘴開,自己也說“我真是不可救藥”;他是那種遊離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的人,從年輕時的積極入世為官,到幾經升遷貶職最後只想卸甲歸田,他執行著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職的一方為百姓造福也為自己修煉;他是那個一生都不缺乏聲譽的人,既以此享過好處同時也牽累過不少人,然而卻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裡同農人談天說地縱使農人並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是那個縱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縱情山水的同時也裝點山水,這便有了蘇堤,品酒之時也嘗試釀酒,雖然只是在釀酒過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個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淚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與自然融合與當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個翛然落拓的浪漫主義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遊,在月下飲酒賦詩;他是那個深得幾代皇后喜愛的詩人,讓我對這幾位女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一個胸懷寬廣如海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性情的表現吧--只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種愛、喜悅、快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歷中散發出來。我彷佛可以看到他舉著酒杯漫步在月下、拿著鋤頭快樂的耕耘並自比陶潛。在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幾個精神偶像的,蘇東坡就應該是其中一個。在面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態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天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5

形象中的蘇東坡是個豪爽,曠達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滅的榮光印記,直到現在,人們還銘記取她,我曾去過他的家園眉山,眉山許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說,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許我對他的瞭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讀了《蘇東坡傳》才知道人們愛他,愛的是他的真摯。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嘆大江東去,貶謫江城時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與周瑜一較高下,夢想有孫權的驍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援他,他也勇於在朝政上屢次與王安石爭辯,致使屢次貶謫,但是這一點歷來沒變。

他有仁慈,他花了終身的積儲買了幢房子,而在遇見一位由於兒子好賭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買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時二話不說把房子送還了回去;他在揚州觀察,發現大眾顛沛流離,寫了封信給太后,細論處理的辦法,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眾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眾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總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公佈實施;他終身屢次被貶謫,其間對他虐待最深的莫過於章敦這個人,比及蘇東坡總算得以北歸,章敦被貶嶺南,原以為他會報復章敦,章敦的兒子也這樣想,連夜寫信給東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東坡求情,可在東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當作朋友,還因傳聞章敦沉痾把各種攝生的辦法告知章敦的兒子,而章敦兒子不知道的是,此刻東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將離世,在沉痾時能這麼坦白的回信,這般胸襟仁慈,在幾千年的傳統文人也中鮮少見到。

他有真摯,蘇東坡把人人當好人,還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看管他。蘇東坡做了官今後家裡面常常來朋友訪問他。王弗就常常躲在這個屏風後邊兒細細地聽。有一天一個來訪者走了,王弗從這個屏風後邊出來就跟他說:“你費那麼多功夫跟他說話幹什麼?他僅僅留神聽你要說什麼,好說話投合你的意思。”這件作業不只體現出蘇東坡妻子的才智精明,一起也體現出他自己為人處世方面的“不老練”。這方面蘇東坡或許永久也無法老練起來,由於那正是他品格中真摯仁慈的一面,無法改動。

他有豁達,蘇東坡被貶謫到我國本鄉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知朋友說:“每念京城無數人喪生於醫生之手,予頗自幸虧。”當他被貶官黃州時,朝雲生了—個兒子讓他題詩,他嬉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生,惟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就是實在的他,現在覺得蘇東坡是那麼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氣,卻多了分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踏實,多了分坦白,不妄自菲薄,不屈服於命運,當然,也具有著曠達的胸襟,正是他種種真性情的作業才會被世人敬重了千年,正如《蘇東坡傳》所說:“一說到蘇東坡,在我國總會引起人親熱敬仰的淺笑。”我信任,即使再過千年,他也仍是會這麼耀眼。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6

近幾日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筆寫來。因學識尚淺,直呼“蘇東坡”感覺對這一代文豪頗有不敬,下文姑且稱其為“東坡先生”。

東坡先生文采蓋世,為人仰慕。最早接觸東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記承天寺夜遊》,其中最著名的一句當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雖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經東坡先生這麼一想象,讀者眼前便浮現一幅畫面:晚空晴朗,輕柔如水的月光靜靜地傾瀉在庭院裡,好似院子裡積了一層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著柔輕的腰肢,原來只是竹子和柏樹在月光下的投影罷了。那清新絕妙的筆觸,那歡快澄澈的心靈,在這短短一行字裡一覽無餘,每每讀起,心頭總不禁盪滌起層層漣漪。

東坡先生處逆境而自強不息令人敬仰。東坡先生雖文采絕佳,但其一生頗為坎坷。也許他的才華令上天嫉妒,於是給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這一路的艱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藝術的巔峰,終成時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細細品來,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礪他的意志,豐富他的人生,激盪他的思想。倘若東坡先生一生官運亨通,順風順水,也許他的文采足夠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但絕不會橫跨幾個世紀,依舊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洗滌人們的思想。

東坡先生是一個難以琢磨的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全猜透他的內心,摸透他的品性,也許有時就連他本人自己也辦不到,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他的事蹟中去感悟、去觸控那個真正的東坡先生。借用評論老子的一句話,東坡先生的思想就像一口從不枯竭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滿載而歸。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更體現在他的文章中,影響著後世的人。

東坡先生不僅是個才子,更是個好官。他的數次流放讓他更加趨向平民的生活,體味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處的時代接近北宋滅亡,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先從內部腐朽開始,而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圖自己利益,整日沉溺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的人。東坡先生雖潔身自好,清高自傲,卻孤身一人,難以與龐大的政治團體抗衡。但這並不代表他會喪失為百姓服務的信念。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並放糧救濟因洪澇造成的饑荒。這一刻,他的精神品質超越了他的文學藝術,令後人敬仰和傾佩。

東坡先生是個說不盡的人,也是個說不清楚的人。回讀此篇,自恨讀書尚少,所識不多,未能將滿腹騷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紙上,也未能將對東坡先生的愛慕敬仰之情寫於文中。這本《蘇東坡傳》僅是認識東坡先生的開始,希望在日後能更多地接觸東坡先生的詩文,繼承他的思想,如他一般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追尋人生的真諦。做一個正直有為、堅持自我的樂天派。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7

他是這樣一個人,本性自由,卻深陷官場糾葛一生;喜好名山大川,卻迫不得已四處安家;他身居侍郎之職,卻主動請辭調離;貶於荒野域外,卻依舊笑對人生;他一生相伴兩人,卻與最愛之人無緣相守;自比陶潛隱世,卻為世人所聞。

他以詞著稱,和詩仙李太白一樣,是中國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同時又是中國公共醫療事業的開創先驅,是中國南派畫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縝密的工程設計者,精明的國民經濟觀察家,業餘的釀酒師傅、制墨者、煉丹術士以及美食家。

他的天才在那個時代無人能及,因為這份天才,敬仰和尊重,他一生朋友無數,同樣因為這份天才,嫉妒和恐懼,他始終被政敵所擾。

從鷹擊長空壯志滿懷到身心空明皈依佛門,他只在世六十二年,卻傳世千秋。不僅僅因為他的詩詞,更因為他不朽的精神。

他究竟還有什麼,不為所知?

他便是蘇東坡。

蘇軾被被貶到雷州半島的`惠州,當時屬於尚待開發之地,然而蘇軾在這裡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曾記載,蘇軾嘗試著自己釀製桂酒,一邊釀,一邊品,以至於醉倒在地,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頑童躍然紙上。這種頑皮的天性似乎源於其祖父,那個同樣戲謔的老頑童。而他的弟弟蘇子由,似乎更多的繼承了父親蘇洵的內斂與嚴謹。不過有這等的才華,恐怕蘇軾想藏也是藏不住的。

世人更多看到的是蘇軾的才華和令人恐懼的樂觀豁達,他曾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的快樂無人能及。但是或許更少人知道,這樣一位大詞人於政治上的剛正不阿,以及因此遭受的懲罰。就好像貝多芬失去聽力卻依舊寫出了傳世名曲,實屬不易一般,遭受如此對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懲罰,被貶最遠行至海南,還包括一直排擠他最嚴重的人,其實是他青年時的好友這樣的內心打擊,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負落空,眼看一批名臣巨擎被流放,朝廷小人當道的痛心),蘇軾卻依然保持了內心的平靜與豁達,更讓人感嘆。

拋開林語堂對於王安石當政後對蘇軾排擠的描寫與評價,蘇東坡確實不適合身居過高的職位,不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在杭州他早已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思行合一的優秀官員,只是蘇軾太不懂得如何處理官場中的人際關係了。身居地方,他為一方之職兼具文學首輔的威名,自然意氣風發左右逢源,況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援,杭州在他制任期間,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屬於經濟文化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時,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體現了出來,不懂得利用皇帝,而僅僅寄希望於呼籲,這是萬萬不行的。太后去世後,精明的小人們馬上打擊了他。

幸好我們的大文豪是為開朗樂觀的人,否則我們可能也體會不到那麼多優美的詩詞和散文了。

摘錄一《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逐步至天承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國文學,繪畫以及書法的最高境界。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8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說道底,在於蘇軾面對,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是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裡,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

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祕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雲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軾也曾寫到:“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於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nv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裡,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9

蘇東坡,他,是誰?又該用怎樣一個詞去概括?或許一瞬間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無數個詞可以形容,但轉念間又覺得不準。

的確,就像林語堂老先生最直觀的評價那樣:“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煉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在政治上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亦是一個小丑。”他本就難以以一個詞括之,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包容者,就像林間的風,飛過花叢攜上花的馥郁芬芳,又繞過竹林帶上竹的'清新淡雅;就像那清流,容得下生命之重,容得下塵埃之輕,禁得起山勢波折,高歌著向遠方前行。包容的性格塑造了多面的他,若硬要用一個詞形容,或許只有無敵可匹之,有容者,無敵。

一生因政敵使絆而漂泊的他,怎能說是無敵呢?的確,在我們這些後人看來,他也有敵,而且他還對付不了,有人在他背後說他品行不端,說他寫反詩,肆意的詆譭他,讓才華橫溢的他漂泊一生,壯志難酬,甚至於客死他鄉,可在當時東坡先生的眼中呢,我想是沒有敵人的。品行不端的奸佞之人,他從來都不放在眼裡,就算皇帝已受讒言失信於自己,仍為民直諫,彰人臣忠義。而小人所造的磨難,在他那儒釋道為核心的精神世界裡不過是小問題,他以儒明心堅大志,以佛靜心釋不公,以道修心順自然,將仇恨的風塵輕掃而且。包容的精神境界讓他身於世俗,又超脫於世俗的爾虞我詐,舉杯對月,暢抒與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共適的快意。而那些與他政見不合的人,他從未以敵待之,在他眼中那是對手,若未棋逢敵手,哪有盡情博弈之樂,人生應有對手。只有不知寬容的人才會將對手等同於敵人,爭個你死我活。而在東坡眼中,那只是特殊的朋友,包容使他的性格中繼承著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特點,以至於他能與政見對立的王安石在平日互相調侃,在落難時獲其援助,晚年相逢若遇知己。包容使他處處皆友,自己失去了敵人的概念豈不是無敵?

其實包容不止是人際關係的調和劑,更重要的作用在於對自我的昇華。包容的態度讓蘇東坡容許自己出入風月場,又可進大佛堂;允許自己做酒中仙美食家,而不失為官的莊重,允許自己泛舟吟詩登樓作畫,又允許自己兢兢業業勤政為民;讓他是那無可救藥樂天派,品味百態人生,享受生命之風采。而往更深層次去看,包容這更是對人生道路的抉擇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包容的態度隔了蘇東坡一條不同的立世之路,不像屈原辛棄疾之類苦求大志,活於壯志難酬的悲痛之中,不像陶公一樣看見黑暗而選擇避世,也不像大儒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只要沒有“窮”到一無所有,不管生活困窘,便要親自下手濟天下,被貶杭州,他便修蘇堤,將一個爛水塘改成了有人間仙境美譽的西湖。而最後那怕是窮途到了海南島,也不墜濟天下之志,興辦教育,開化當地民眾。包容使他不受夢想和現實所捆綁,而是將夢想和現實完美結合,將志行於生活,一生踐行。

有容者無敵,所謂的無敵不過是不與人為敵,不與己為敵,容得下別人,也寬容對待自己,意簡卻難為,願意林語堂筆下蘇子為範,做有容之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0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浩蕩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沉澱,當我們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往事如煙,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迴盪著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髮張揚著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遊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儘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於後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陌上花開,蝶霞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是時,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生死兩隔數年,悼念亡妻悽婉哀傷。流光退卻,華髮漸升,涼月墮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無數,知己更是遍佈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關愛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雲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為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麼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東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