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的歷程》讀後感

《美的歷程》讀後感1

終於把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看完了,從上美學課以來,一直對美學這門學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學具體定義是什麼,“美學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會科學”這是我對美學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學的定義理解的很透徹。在美學課堂上一直聽的迷迷糊糊,美學老師推薦了幾本美學書,我選擇了其中的《美的歷程》來認真的讀,希望能夠加深對美學的認識。

看完這本書我領悟到很多,作者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做了概括描述。雖然我並未完全讀透《美的歷程》,但只是豐富了很多,同時彌補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遺忘了的文學知識。《美的歷程》的覆蓋面很廣,從遠古圖騰講起一直到明清時期的美學。

《美的歷程》講述了從古至今的美學。全書一共分為十個章節,下面我把目錄羅列一下,第一章龍飛鳳舞,第二章青銅饕餮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第五章魏晉風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韻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藝思潮。從遠古時期的早期美學一直到明清時期的美學,全書概括性的講述了中華幾千年的美學史。

第一章主要講述了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和原始歌舞藝術。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主要是對自然圖騰的崇拜,華夏族對自然鳥獸蟲魚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銅時期的銅器文化在到後來講到漢子的起源,漢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並一

直應用到現代。而漢字也有著自己的美學價值,這就是書法。自產生漢字起便有了漢字的書法藝術。書法是中國特有的線條藝術,書法藝術不斷髮展並且上升到美學的價值。第三章主要講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包括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禮樂精神和中國詩歌的“賦比興”。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國”,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道家的“清靜無為”,等這些百家爭鳴的思想演繹了先秦時期的禮樂精神。而《詩經》這部偉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國的“賦比興”表現的淋漓盡致。第四章講的是楚漢文化。屈原的《離騷》是楚文化的代表,漢賦,壁畫是漢代的代表。第五章講述了魏晉時期的文化特徵。第六章講的是宗教文化,本土產生的道教和外來宗教佛教相互滲透,他們的石窟,壁畫,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第七章講的是盛唐時期的詩歌藝術。李白的浪漫主義以及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讓中古的詩歌藝術達到高潮。第八章《韻外之至》包含規範化,格律化,百花齊放,充滿憂傷 的中唐文藝很審美內容與形式的內在矛盾以及蘇軾的意義。

第九章講的是宋元時期的市民文學。宋詞元曲子昂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價值。第十章講的是明清時期的文藝。從崑曲到京劇再到小說都創造了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美。這大概就是全書的主要內容,我讀的不是很透徹,但也從其中得到一些基本的美學知識。 讀完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認識。在文化藝術琳琅滿目的世界暢遊,品味先哲們思想的樂土,讓我們的“審美感情”豐富.厚實。我讀完這本書意猶未盡,楚漢浪漫主義的氣勢與古拙,魏晉風度的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淘潛篇,盛唐諳中.青春.

李白.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篇等。中國古典文藝的巡禮教會我們站在理性的角度審視藝術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藝的客觀發展規律,把社會時代風采與文藝緊密相連,用審評的獨特視角觀察文藝現象,這本書無論從內容,語言造字上極具功力,值得我們反覆品讀。

《美的歷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張的遠古圖騰崇拜,下面我就遠古圖騰崇拜來講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而中國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更是表現了那個時期的人文精神與美學歷史價值。龍是華夏族的圖騰,現代的中國人都將自己是龍的傳人,龍這種虛擬的動物自古以來都受到中國人的崇拜。人們有理由相信龍的崇拜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圖騰崇拜,而在這種圖騰崇拜上更突顯了一種美學的價值。當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圖騰,這些圖騰大多是自然物,從簡單的圖騰崇拜上升到對圖騰的敬畏甚至信仰,圖騰帶來的有歷史文化價值還有美學價值。這是我對圖騰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這次讀《美的歷程》知識泛讀,相信在以後還會經常性的拿起這本書來自習讀,細細品味美學的價值。因為我還想享受閱讀《美的歷程》的過程。最後還要感謝李澤厚先生的作品,讓我對中國美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更甚者《美的歷程》就是一件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味。

《美的歷程》讀後感2

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題記

曾經以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諦;曾經以為,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曾經以為,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曾經以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鏡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裡?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迴,故鄉依舊的悠然?於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掙扎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後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瀰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紮根般的永恆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於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於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著人們對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裡一點點墮落與沉淪,那歡笑過後的蒼涼,幻滅,空虛,虛妄,在黑夜裡,在月光下一點點發酵,破碎。美在這個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憂慮如影相隨,面對著那殘陽之下漸漸升騰的喧囂……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澱在眼前的城市裡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則地出發與迴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於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後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於天地之間。“生活永遠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美的歷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於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掘,神祕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美的.歷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控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彷彿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彷彿經歷了千年以來懸於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於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水交融,併成為內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後還剩下什麼?是一種永恆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恆……我浮躁的心終於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於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裡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後感3

雖然是對中國歷史上對美的感覺的匆匆巡禮,但是我的腦子裡現在滿是饕餮青銅、爛漫楚辭、魏晉風雅、佛陀悲憫、唐詩宋詞、有我無我境界的微妙還有小說的世俗世界。它們已經可以成為一張多姿多彩的歷史膠捲,作者梳理出了一條令人感動和自豪的美學線索:

青銅饕餮——青銅美學風格變化的政治因素——僧侶貴族——青銅表現的意識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歷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銘文金文——小篆

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學對藝術的導向——與西方“認識模擬”的區別——道家中的審美規律——詩經中的美——賦比興原則——散文的美感,中國建築的理性精神——平凡生活化——嚴格對稱的結構——園林美

楚漢浪漫主義——屈原的浪漫主義與神話——楚漢南方藝術——漢壁畫畫像石工藝品——漢賦——氣勢和古拙

魏晉風度——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學美感——階級審美理想和趣味——美學原則“以形寫神”“氣韻生動”“言不盡意”,為藝術而藝術文的自覺——文學繪畫書法講究研討和自身創作規律和審美形式——“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贖——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書法舞蹈中的音樂美——杜詩韓文顏字

韻外之致——文藝多樣化——孤獨傷感憂鬱——“出世”“入世”之間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蘇軾代表的人格和對社會秩序的潛在破壞

宋元山水的意境——現實促使審美理念的變化——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細節重視和追求詩意

明清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思潮(感傷主義)——市民文藝——繪畫與工藝

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這是建立在遣詞造句和對美髮乎真心的融入結合的基礎上醞釀出的文字,可以讓門外漢窺得一些美學的形成奧祕。原來美是這樣讓人感受到的,原來美是這樣表達的,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自始至終的氛圍。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商周青銅器的獰厲之美,因為“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因為“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祕觀念的結合,使青銅藝術散發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以及在評論山水畫發展到無我之境時的表達“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什麼?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飄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於是最後歸結於隱逸漁樵,寄託于山水花鳥”。就是這麼寥寥幾筆好像信手拈來卻展現了精華。我在想,作者是在體會美感時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銅器和山水畫時,結合歷史與人生的感悟所獲得的美感。美應該從來都不單純只是審美意義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歷史的順序表現不同時代的人的口味和對美的要求。而且會介紹審美變化的社會背景。這就讓我感覺到美與現實與社會的關係。作者其實也討論了這種美的藝術規律,試圖去追尋一種普遍性的文藝發展的總體描述。和這種描述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係。作者總結過:“秦漢時期的藝術,表現的是人對世界的鋪陳和征服;魏晉六朝的藝術突出的是人的風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氣和功業;之後則表現為人的心境和思緒。”這些變化的確可以從現實中找到蛛絲馬跡乃至於顯而易見的線索。作者的解釋也令人信服。在社會政治黑暗時,藝術家們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論的世界,所以在藝術和哲學思辨方面會有突破;而面臨盛世,不少藝術品也能得到長足的發展等等。

讀過朱光潛先生對美的論述,我覺得美的載體或者說表達美的事物應該是與現實有距離的,美就產生在這段距離中。這也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的印證。就以壁畫為例吧,漢代的壁畫較為古拙,這原本是因為時代的侷限,但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它。遼闊的現實圖景,邈遠的神話加之以強有力的線條,不那麼準確的描繪,讓漢代藝術呈現出了人對物質世界征服的主題和一往無前的美學風格。()北魏壁畫前期的不食人間煙火和後期的高超飄逸以及隋唐時期人們對歡樂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後,壁畫開始走向世俗和真實,美感開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畫,儘管壁畫石窟很大,但精神全無。

但是同時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個角度。來自於不同於時代的勇氣的反叛。這個的最佳代表我覺得是蘇軾。以前看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只覺得這是個完美的人。本書的作者雖然對他沒有過多溢美之詞,卻肯定了蘇軾帶來的一種美感淵源。蘇軾其實是文人士大夫出世與入世矛盾表現最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脫的豁達當中,有意無意地顯示了對社會秩序潛在的破壞性,詩詞的超脫好像要否定封建社會一樣。雖然當時不明顯,“但是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元代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先驅作用”。

作者在講述過程中也多次有過值得咀嚼的語言: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產婆;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並希望這種生活繼續延續和儲存,才可能使得藝術對現實的一切懷有極大興趣去描繪,去欣賞,去表現,使他們一漏無疑地全面地豐滿地展現出來。等等。

慶幸有《美的歷程》吧!

《美的歷程》讀後感4

這是一本我大學老師推薦的書,藉此讀書漂流的機會我才終於想起要閱讀它,作者引領我們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翱翔在中國文明變遷的時空中,通過對美的演變歷程的多角度剖析,側面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多彩絢麗。不管是描述戰國時期四龍四鳳青銅器的精妙做工,還是賞析盛唐之音“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大氣優美,都讓讀者賞心悅目,精神為之一振,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過程。

然而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中描述的一些從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的風俗,竟然流傳到今天,這種代代相傳、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瑰麗珍珠。

比如山頂洞人的穿戴都用赤鐵礦染過,其實我們最初的祖先已經開始喜歡穿戴紅色的衣服和飾物,到了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我們依然在喜慶的節日廣泛地使用紅色。我們今天的歌、舞、劇等是從遠古的巫術禮儀活動分化演變而來的,在媒體上頻繁出現的是城市裡各種高規格的演出,主題文藝晚會、演唱會、話劇乃至西方傳播過來的歌劇,這些高大上美的表現形式是現代社會的主流。可是在廣大鄉村,卻有著最質樸的還儲存著地方原始風味的民俗,那是淳樸的勞動人民在辛苦勞作之餘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

在我的家鄉粵西茂名,每個鄉鎮每年最大的盛事就是“年例”節,各個鄉村的節日時間不盡一致,正月七年級到農曆二月底,這段期間鞭炮聲、鑼鼓聲從各處傳來,晚上經常看到遠處有升騰的煙花。我們社的年例形式是最原始形式的一種,正月七年級就開會抽籤,決定當年年例儀式的先後順序,正月十四的晚上人們進行遊神儀式,拉開盛大節日的序幕,十條村子的人們傍晚聚集在寺廟門口的廣場,年例的主事人完成祭祀儀式後,挑選出來的青壯年們就抬著菩薩、冼太夫人的神像走在前頭,吹鑼打鼓的樂隊走在中間,人們點燃竹筒煤油紙製作的火把跟在後面,自覺形成長長的隊伍,這條龐大的氣貫長虹的火龍走過各個鄉村的道路、鄉間的田野,在初春寒峭的夜晚顯得格外耀眼和絢麗。把十條村子走完回到廟裡已是凌晨,做年例的隊伍稍歇一會,就得準備開始正式的年例活動,按照年七年級抽籤的'順序,到各個村子的地堂(廣場)去舉行儀式,這個隊伍裡除了抬著神像的人們、吹鑼打鼓的樂隊、舞獅的人們、還有抬著花龍船的人們,這是一艘用竹子和紙製作的長三米高三米的船,剪紙的技術非常精湛,顏色鮮豔的花龍船上面剪裁有惟妙惟肖的動物肖像、花朵及波浪等。每個村子的人們都在熱切等待著年例隊伍的到來,地堂上早已擺滿家家戶戶祭祀的桌子,上面有琳琅滿目的食品和燃燒的燭臺。這一年一度的盛事把遠在他鄉奮鬥的遊子召喚回家,嫁出去好久不見的姑娘們回來團聚,在舉行儀式的兩三小時裡,全村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在皎潔的月光下暢談,在鞭炮煙火聲中祈求新年的風調雨順。

多麼有意義的節日啊,可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都不願意花費一天兩夜的時間去組織活動,遊神儀式、花龍船、古老的嗩吶聲及穿著道士衣服的法師就在我們節日中消失了,幾百年來的風俗儀式成為歷史,一連三晚的粵劇表演也從此無影無蹤,民間藝人都轉行謀生了吧,剩下的只有飯桌上的觥籌交錯和歌舞團的熱烈喧囂。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到江西的儺戲表演,深夜從較出名的村子看完戲翻山回去住處,被一個山坳的山民攔住,說“我們村也有,為什麼不去看,我們已等候多時”,深夜山頭的等候為的是讓外來的客人也看看他們村子的儺戲,並當場舞起來。看到此處質樸的村民,我不禁感慨他們維護那遠古文明的自豪和純真。

在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之間,文化史學家餘秋雨也進退維谷,鄉村土俗文明已然步履踉蹌。舊式房子屋簷精湛的雕刻只在記憶中殘存一點片段,城市裡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中一間鴿子籠才是人們一輩子為之奮鬥的目標;地方民俗被漸漸拋棄,除了作為國粹的京劇能登上大雅之堂,父輩痴迷的粵劇等地方戲劇到了我們這一代基本無人賞識傳承;各種段子取代詩句成為主流,如今會作詩的人少之又少,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學習唐詩宋詞元曲,真正在領會前人文化精髓的同時去啟發創作的人能有幾多。

作者在書的結尾對未來寄予厚望,認為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希望在未來,我們文化美的演變能夠讓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並存,因為每一種美的文化形式都是中華文明經歷滄桑鉅變留存下來的智慧寶藏,它們不應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失,而是值得我們去珍重傳承。

《美的歷程》讀後感5

拂去浮塵,一本書就鮮亮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深藍色的布面包裹著,厚重的基調,泛黃的內頁,無時不刻不在展示著撰寫它、裝幀它的人的匠心。這就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關於美學的書似乎也讀過一些,但一直沒有形成體系。何謂美,又如何去尋。跟隨著李先生的指引,一步步找尋重拾美的種種蹤跡,猛然想起“布面素心”這句話,亦是很好的映襯了。

有兩種東西,始終讓我震撼:一是無盡的星空,吸引無數人為之傾倒,記得兒時看流星雨時,總會為之爆發出陳陣驚呼;二是人的精神與信仰,美則屬於後者,因為美的概念是人創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賞美,這本身已是凌駕於其他需求之上了,從生態美學來看,星空也是一種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萬物的大美了。

那真是一個悠遠的時代,悠遠的我們都忘記了的時候,那時候沒有聖德教化,沒有城市科技,有的只是一個個躍動的人,還未被固化的淳樸心靈,不妨把它稱作為人性吧。

五代十國以後,恐怕大眾已經熟知了,而中國文化的光輝,啟蒙就在以前,可以說,它是中華文化主體的開始,純粹之光。

光是什麼?客觀上來講,它是傳播資訊的,藉助光,人們得以看到東西,簡而言之,需要憑光去發現認知更多的事物,這才是啟蒙運動的初衷,換成一句相對現代的話,自由引導人民。

延著河流的源頭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稱他們為“民”,說明他們已從單調的勞動中逐漸解放,初步擁有個體意識和家國觀念,並漸進掌握了鑑賞美的能力(姑且就讓我說說吧),第一次團結成了一個個群體,即社會。現在有些人想超凡脫俗,不務仕途,遠離官場還是可行,但想脫離社會那還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隱居江湖消極避世,仍不得不與人打交道,在那個時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後世所謂的“出世”“超脫紅塵”只是遠離眾人煩擾嬉鬧趨之若鶩的大千世界,並非真的獨立存活,逃離的是一種生活。

不由想起之前學過的《赤壁賦》,蘇子在其中大談人之渺小與享受美好,記得當時解讀為出世與入世,覺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脫離凡務了嗎,從前後兩段來看,縱情山水應該是他寄託情懷、休閒愉悅之地,他還是積極入世的,可謂神得儒家學派的精髓,從休憩再出發,這也是東坡的可愛之處。

個體的人和群體力量比還是渺小的(精神層面暫且不論),要想動用甚至掌控這股力量,就要用到社會組織結構,鑑於剛從自然原始脫離不遠,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敬畏又親近的鳥獸作為圖騰——

“凡九山,二百六十七裡,其神神狀龍身人面。”《中山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謂燭龍。”《大荒兆經》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

無不例外的,它們都是現有物種的神話改造,不是現實的物件,而是幻想的物件。觀念的產物和巫術禮儀的圖騰。看來莊子的《逍遙遊》中“北冥有魚,不知其大”是頗受了它的影響。

圖騰,可以帶我們穿越,回到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這話應該沒錯,龍和鳳確是當時兩大圖騰,以這為首的兩大氏族終以西勝東的結果而告終,龍與鳳得以並存,“人面鳥身,踐兩赤蛇”是否驗證了這種鬥爭。自此,中原大地上氏族間矛盾基本消除,以後的戰爭中這也不是主要矛盾。

圖騰和現在的徽章起到的作用相類似,都團結一致籠絡人心之用,但前者遠比後者神祕強大,具備敬畏的感召力,就如同狼圖騰代表的是草原民族不屈與自然作鬥爭的精神,一種狼性文化。當你拾起一枚有些年頭的.圖騰,古銅的質地頗有分量,厚重,龍文盤繞,鐫刻其上,隱隱而又逼真,在當時,它們甚至具有神力魔法,濃縮積澱著原始人強烈的情感和思想。而這,正是什麼意識和藝術創作的萌芽。

在渾厚的中土大地上行走,那時森林依舊在,碧鬱青青,途經都有四門,名曰:河伯、東君、雲中君、山鬼……其路漫漫遠兮。

中華民族似乎對線條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從魚蛇具象到陶罐花紋,懷素對初唐書法的改造,何嘗不是對線條的抽象概括總結。

不知那時為何半神都以人面獸身的形態出現,這與長久的審美是離不開的,這種猶能言語,與人親近的形式,區別於古埃及,似乎蒙上了一層煙火氣,有了人間的味道,而妖也變得可愛了。這也為後來兩宋時佛陀轉型提供了依據,不再是神廟上的高高在上,而是一個可以親切對話的物件,更接地氣。中國本土宗教沒有極端主義,乃至逐漸走入民間,應是源於這種初始的“經世致用”的思潮。

除去先秦諸子百家、竹林七賢、建安七子、何晏王弼王等一干人的中唐以後,藝術方面的格調就基本奠定,後雖歷朝也無大變,杜詩顏字養畫成為後世楷模,無敢逾越,也無怪趙翼說:“李杜詩篇萬口傳”。

那時候多的是神,少的是人,最終促成的是神向人的轉變。

想想還是自由開放的年代好,思想自由,言論開放,但往往伴隨著黑暗政治,亦或是政治險惡導致重心向文學傾斜?經年戰爭,所以他們的思緒飛揚中包含了寫不欲寫的巨大痛楚和哀傷,當然,無光混沌中也孕育了先秦諸子和魏晉風度,而自由也是從那時而起的。

時過境遷,原先的一切都不會不存在,八十年代的尋根文學大概基於這點,那就從遙遠的數不清的年代開始,擁有樸實無華的美麗,質樸自有其風韻。潮水盪滌過的沙灘,應有人去走字,這就是簡單美。

“涯州海後無中華”這是句戲言,但這光從中唐開始就慢慢衰退了,一點點暗淡。聽說陶潛《山海經集註》的最後一位讀者,距今幾千年,也算先人了。

《美的歷程》讀後感6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程序有機地聯絡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作者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並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本書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著這一思想構架而展開。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美的歷程》全書按歷史時期分為十個部分:

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和明清文藝思潮。

研究方法

《美的歷程》以一種體悟與思辨相結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下,展現了從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藝思潮近八千年中國燦爛多彩的藝術境界與文化。書中對各個時期、各種型別的藝術的審美把握既靈動恰切,充滿個性體驗與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藝術發展的內在聯絡與規律。同時,注重考察藝術品所在的歷史文化語境,尋找其歷史文化土壤和美學風格成因。

《美的歷程》在總結普遍性、規律性藝術特徵的同時,還注重個體審美感受和體驗,靈動而個性地把提了歷史分期與藝術類型的交叉關係。李澤厚以自身特有的對藝術的體悟力,對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把握以感悟內在審美特質和藝術美學風格流變為主,打破歷史分期的時間侷限,跨越中西的空間限制,對藝術的體悟可以穿越古今,縱貫中西。他並沒有嚴格地按照歷史分期,從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國古代藝術史和美學史(這是大部分藝術史和美學史書籍的寫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歷史分期的基礎上,或以某個時期的主要美學風格為中心,或以某種突出的藝術門類為線索來展現中國古代藝術的內韻,書中十個部分的標題就體現了這一特色。

美是什麼?

李澤厚說:“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

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青銅饕餮

從我知道世上有饕餮以來,一直都認為饕餮的形象是凶狠殘暴的。

但是,讀了《美的歷程》後,在李澤厚德筆下,才真真切切地認識到,其實饕餮保持著某種真實的稚氣和毫不掩飾的神祕獰厲,這反而盪漾出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好些饕餮紋飾仍有某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這種美是需要條件才能發掘出來的。因為社會愈發展、文明愈進步,才愈能欣賞和評價這種崇高獰厲的美。在宗法制時期,它們並非審美觀賞物件,而是誠惶誠恐頂禮供獻的宗教禮器;在封建時代,也有因為害怕這種獰厲形象而銷燬它們的史實。舊時有謂鐘鼎為祟而毀器之事,蓋即緣於此等形象之可駭怪而致。恰恰只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宗教觀念已經淡薄,殘酷凶狠已成陳跡的文明社會裡,體現出遠古歷史前進的力量和命運的藝術,才能成為人們所理解、欣賞和喜愛,才成為真正的審美物件。

佛陀世容

眾所周知,儒道是對立的。前者強調藝術的人工製作和外在功利,後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獨立。前者是功利、實用主義的框架與束縛,後者正是要給予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衝擊、解脫和否定。

入世和出世,兼濟和獨善,人事論理與自然浪漫,兩種對立的觀念變幻融合,終於滲透到中國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是中國藝術和美學的基調。另一方面,這矛盾的兩個方面,又共同將中國文化引向世俗的、理性的範圍內,與超越現實的、神靈的、神祕主義的心靈感受分道揚鑣。

總結

《美的歷程》一改傳統,並沒有按照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行文,這是令我驚訝不已的。但同時也增加了我閱讀此書的興趣,給我帶來了不少新鮮感。

十分贊同李澤厚先生寫的一段話:“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說,它是積澱了理性的感性,積澱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澱了內容的形式,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現的數學結構方程,它的物件化的成果是本書第一章講原始藝術時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這也就是積澱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先生通過這段話告訴我們不光生活中、藝術中有美的存在,人性中也有!所謂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後感7

第一次接觸到《美的歷程 》這本著作應該追溯到大一下半學期的自然設計課上。由許多民間藝術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華夏5千年的藝術的承接和脈絡,讓人不覺感嘆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本書比較巨集觀簡略的介紹了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社會中藝術的演變和意義。雖然巨集觀簡略,但又不乏精闢和獨到。從我最概況的意識中我僅把這一脈絡初步分為三分,分別為圖騰,精神和詩詞文賦。從這三個大的抽象事物中細分為本書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為遠古時期的圖騰。形式歌舞,青銅,先秦對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榮,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這些。本書作者李澤厚就以這個脈絡介紹了藝術之美。

曾經,對於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很感興趣,從剪紙的內容來看,有許多以蛇,雞,魚等動物為載體,這種形式藝術盡然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交叉重疊了各種階段的原始社會中,激烈戰爭和安定平和交錯不斷,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和其他符號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根據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狀態,人類自身的生產和擴大在生產,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這些有很強的繁殖力的動物身上。雖然僅是一些根據的猜測。

對於青銅器上的紋飾,我也有著極大的興趣去了解。隨著階級的產生和等級制度的確立,青銅紋飾也隨之變化。從原始的質樸天真到隨後的為了統治維護地位的權利的凌厲,這些轉變和衍化都是付諸與地位權利和力量。

以凶猛的怪獸或動物為代表,象徵著神祕,恐怖,突出恐懼,殘酷,凶殘,這是和當時混亂暴力的戰爭時代有關,在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超出了時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的美並不在於裝飾風味,更注重的是內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性,配上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個時代所要傾訴的精神。

整本書其實一直都是用歷史的文明與實踐相結合來敘述藝術的歷程,試求社會對文藝的影響的規律,尋求社會根源。

在中國的造型藝術來說,線的因素體現著中國民族的審美特徵。不論是書法,水墨,還是建築,線的藝術都恰好與情感有關。在書法中每一筆都彰顯著那個時代中國獨有的骨風精神,建築亦是如此,方形,長方形的土木建築與國外尖。高。直的那種聳立截然相反。簡單樸素的單體構成了複雜嚴謹的群體,權利永遠有個載體存在,像是飛簷,牌坊,祠堂,宮殿等。但始終,在中國,浪漫主義永遠也脫離不了古典理性的範疇。

在文學上,從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漢的浪漫主義到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藝,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現著社會問題的根源。

在《離騷》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熱的神話故事,展現的確是理性的覺醒。與楚辭相對應的是漢賦,用極力誇張的修辭手法描述奢華的生活,力圖展示融化在琳琅滿目的物件化的世界。

在淵源流長的文學中,我尤其喜愛魏晉時期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世界。魏晉不僅是一個新世紀的開端,更是哲學重新審視解放的,收穫空前的`時期。思辨哲學得到了深度和廣度的認可。本書是以王弼為例,代表魏晉玄學,不但超出了繁瑣迷信的儒漢,而且勝過清晰和機械的王充,重新尋找和建立理論思維的解放歷程。這種覺醒,通過深發感嘆突出生命促短,人生無常的悲傷,對生存和死亡的感慨,像是曹氏父子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呈現的是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

可恰恰相反的是反映的是表面沉淪悲觀的相反面,用生離死別突出生命的美好和對生命的留戀。表面看似無恥地貪圖響了,腐敗,墮落,其實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深刻的表現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活在當下,及時享樂就成了普遍情緒。這種思想對我也是感觸較深。是真正能夠得到可以屬於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物質需求僅是為了填滿精神需求。這種精神實際是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和哲學。

盛唐之音表達的更是一種極樂思想,一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象,自由和快樂,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即使是享樂,頹廢,憂鬱,悲傷,也仍然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這就是盛唐藝術。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做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唐,其實才是真正展開文藝的燦爛圖景。他展現的雖不如盛唐的雄豪剛健,光芒耀眼,卻是更為五顏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詩詞歌賦,繪畫雕刻,雜曲小說,同樣也是附和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無我之意”,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時期的文藝,宋明畫本,擬話本和戲曲,版畫是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礎。在明末發展到極致後,遭到了本不應有的挫折,上層浪漫主義則一變為感傷的文學。代表作為《桃花扇》《長生殿》和《聊齋志異》。

正如序幕所說,從遠古圖騰的那個時代起,時代精神火花在這裡凝凍,積澱下來,一唱三嘆,流連忘返。我們感受著,這樣一個匆匆流過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後感8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也是我求學時期最早接觸的一本專業美學的書,直到現在我依然愛不釋手。李澤厚先生用十幾萬字、十個章節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遠古到明清的“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卻又回味無窮。李澤厚先生用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概念闡釋、鋪陳、思辨了這次美的歷程,雖然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但是在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是在並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開始了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什麼是美?美是如何產生的?美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裡?等等,這些問題卻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能很好解釋的。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遠古圖騰、青銅器亦或者是詩歌、小說中都發現了美,而這些是普通人並不曾發現或沒有注意的,這點給了讀者們新的視野。

例如書中提到的的“青銅饕餮紋”書中說,青銅饕餮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須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這種種凶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著某種真實的稚氣,從而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祕獰厲,反而盪漾出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儘管極力誇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著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而近年戰國中山王墓的大量銅器很標準,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漸失去遠古時代的象徵意義,而更多成為玩賞的物件,或賦予了倫理的含義。那祭祀禮器,儘管也有龍有鳳,卻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銅饕餮的最後一個段落,李澤厚說:“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高度工藝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戰國的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那種獰厲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薄厚、氣魄之大小,內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十分清楚,人們更願意欣賞那獰厲神祕的青銅饕餮的崇高美,它們畢竟是那個‘如火烈烈’的社會時代青神的美的體現。它們才是青銅藝術的真正典範。”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詩詞歌賦中,李澤厚先生也展示給了讀者一幅屬於詩詞歌賦特有的美圖。正如作者所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而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興趣的就是明清文藝的世俗人情。“這是又一個廣闊的物件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

縱觀《儒林外史》、《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都是令讀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們的所表現的是一些平淡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讀者們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儒生們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況。《紅樓夢》所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的興盛衰亡,描繪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可以很好的表現了這一世俗生活的表現。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愛情,正如《西廂記》,雖然在當時被列為違禁的書,但是其中貼合普通百姓的愛情描寫深深吸引了許多讀者,許多人並不在意那所謂的“禁”,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一讀此書,連《紅樓夢》中一直循規蹈矩的林黛玉都讀過此書。可見,這種世俗生活的、所表現出來的“美”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這種書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於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位於世俗的真實”,這裡沒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沒有真正報復雄偉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而這種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顯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引人入勝。

《美的歷程》還揭示了另一個與平時的教育不一樣的視角。一般普遍認為,某一個詩人的風格特點是統一的,很少會對其詩歌、詞分開單獨研究其特點,但是,此書卻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觀點,如韓愈,“同一個韓愈,與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的韓文相併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艱澀的韓詩;儘管‘以文為詩’,但韓詩與韓文在美學風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韓愈,文中還提到了柳宗元、韋應物等等的詩文,“經常是這兩個方面的複雜的統一體”。這也給讀者們不一樣的視角,是相關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單獨的研究這些詩人。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築、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瞭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美的歷程》讀後感9

今天,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麼,很吸引人。

你去過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如果你對那些史實並不十分熟悉,那麼,作一次美的巡禮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麼?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裡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裡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麼,從哪裡起頭呢?

得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複製,幾近於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裡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於後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絡,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程序有機地聯絡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於是,相應的體現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捨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徵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託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傑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的具體歌唱;終於,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後,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後者優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我沉思良久,感慨萬千:創造美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的。這樣的創造就如同我們寫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運用了多少華麗的辭藻,講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這些話是否發自作者的內心。一篇平淡樸實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發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讀性。至於後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據我分析,是因為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造的饕餮,飽含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後期那些造型,製作者裡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常誇張、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因此,遠不是任何猙獰神祕都能成為美。恰好相反,後世那些張牙舞爪的各類人、神造型或動物形象,儘管如何誇耀威嚇恐懼,卻依然只顯其空虛可笑而已。它們沒有青銅藝術這種歷史必然的命運力量和人類早期的童年氣質。

時代發展了,技術提高了,製作精緻了,但從美學的角度看,戰國的青銅反不能成為青銅藝術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學價值。這種情景絕非偶然,它同樣出現在漢代的陶塑、陶俑等藝術上。

本書從巨集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重要觀念。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儘管我們後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於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美的歷程》讀後感10

初次瞭解美學這門學科,一般會感性地認為這是一門關於美的學問,什麼是美,怎樣欣賞美。在閱讀美學的相關經典著作之後,對美學會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比如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這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學著作,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作為讀者自然很好奇,這究竟是本怎樣的小書,在當時影響了那麼多的年輕人。

由於一開始就對本書存在閱讀的“期待視野”,希望從書中瞭解作者對美學獨特的見解,而《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在介紹 “美的歷程”時的連貫性、簡潔性。

雖然本書也像其他著作一樣分了章節,按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介紹從遠古圖騰時代的藝術萌芽到明清文藝思潮的興起的各時代藝術特徵及美學思想。“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琅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著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麼?”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裡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我們在這裡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作者在開篇就以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學意象吸引著讀者。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卻沒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劃分出來,反而讓人感覺本書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間的隔膜的跡象。讀者在歷史教科書上面讀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讓普通讀者曾經認為唐詩就是唐代才出現輝煌的,卻不知道詩歌從內容的廣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經歷了前代的積累;誤以為宋詞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卻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樣的“唐詞”風格,清代的詞卻是在內容形式上臻於完美了。

作者的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徵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絡。正如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裡所說,“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放之於中國美學史的發展裡自然是合理的。李澤厚先生正是自覺地注意到了這一特點,才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覺到中國古代“美的歷程”並不像西方藝術發展一樣斷斷續續,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從此可看出李澤厚先生在連貫性、簡潔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書中對於青銅饕餮的美的欣賞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需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儘管極力誇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著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至於後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為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造的饕餮,飽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後期那些造型,作者裡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常誇張、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

創造和欣賞美都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審美藝術的創造就同文學一樣,“一代也有一代之審美”,讀者應該抱著一種真誠瞭解和同情的態度去欣賞各種不一樣的美,不應該以當代的標準去苛求前人,每一個時代獨特的美都能夠被瞭解被欣賞,這才是時代文明進步和藝術精神的體現。

閱讀美學經典著作,需要讀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積累,對美學相關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認識,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築、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瞭解,最好是之前對其它的美學大家的觀點也有巨集觀的把握,不然就無法領略本書的精妙獨特所在,在比較、融匯、思考之中不僅欣賞到作者的觀點,也鍛鍊了自己的審美死亡能力。

閱讀《美的歷程》,讀者往往會有一番驚喜的收穫,就像在別人的引導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問題。細細回味《美的歷程》,確實如書名所說,閱讀的過程你自己的看法會不自覺被它所引領,作者在書中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巨集觀把握,為讀者梳理中國古代“美”的發展脈絡,我們按照作者的思路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的“美的歷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