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傷逝》有感心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4.85K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看《傷逝》有感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傷逝》有感心得

看《傷逝》有感心得1

誰之罪

——觀魯迅之唯一愛情小說《傷逝》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這句話深深的印在了心裡。什麼才是支撐愛走下去的力量?《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傷感??

想到了娜拉,那個跟子君一樣的女人,也是那般的毅然決然,然而魯迅先生卻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暗示了什麼??

從美好的熱戀時充滿愛的等待,多甜蜜啊,充滿了到結合時愛的勇敢宣言,到初婚時愛的寧靜與幸福,到日常家庭生活中愛的凝定,到遭到生活的打擊後愛的無力,直到躲在冰冷的圖書館設計未來時愛人的缺席,中心詞始終是“愛”。

始終是“愛”,但卻活生生的描寫了赤裸裸的一個從“愛”到“無愛”的過程,只到涓生感到“子君,——不在近旁”時,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已經結束了。此時,是真的結束了。

一段抵擋住所有世俗壓力的愛情,卻被生活的現實活生生的掐死。還是那樣的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

我看見了一段轟轟烈烈的、自以為是的、膨脹到不知天高地厚的愛情,在生活的瑣碎面前時被一層一層的剝削,最後只剩下千瘡百孔的軀殼。

曾經他們以為什麼力量都沒法分開的愛情,在現實面前卻象是被挖空的礦井一般轟然倒塌。愛情在傷口惡化後便一點一點的逝去了。

“以不情為倫理,都是吃人”的`東西,封建禮教確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是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的。

可笑的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仁義道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他們冒了“天下之大不韙”了,怎麼再抬起頭來呢?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著人們的思想,壓制著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在那些“衛道士”的眼裡,你如果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們為敵了。涓生的失業,說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衛道士”們在壓制著。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以為是的“叛逆者”們,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這兩個字眼!

看《傷逝》有感心得2

《傷逝》是魯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小說的同名電影。作者將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後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過他們的悲劇命運寓示人們要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引領青年去尋求“新的生路”。

電影的一開頭用一隻狗引我們到達涓生的所在地——曾經涓生和子君生活的地方。在大片的黑暗中,只有涓生的蠟燭微微的亮著。整個房間裡迴盪著涓生低沉的聲音,語氣透露出對子君逝去的惋惜,和自責。整個畫面讓人們陷入子君的感情世界。

慢慢的畫面迎來了亮光,我們進入了子君的回憶。靚麗的紫藤花點綴著小屋。涓生時不時走出屋子張望,滿臉焦急,對於像子君走路聲音的人也表露出厭惡之情。在等待中,他回憶起昨天看電影的情景——子君被女主的勇敢,敢於衝出丈夫枷鎖的行為深深的吸引。但因為急著回家的原因而沒有看完。這為後來子君來到後,在說出要衝出枷鎖時的糾結做出鋪墊。子君想,最後女主怎麼了?是找到了自己的愛的人,快樂的生活?還是墮落了?但最後子君還是堅信女主獲得了幸福。自己也衝出了封建家庭。在結束見面的結尾,確定自己信念的子君,走路也透出了許多自信。好似在告訴別人:“看,我敢向封建家庭說不!”後來,涓生和子君找房子,一堆家庭婦女和孩子們圍著子君看。看看這個和愛人私奔的人和自己有什麼不一樣。

在之後生活在一起的畫面,色調都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好似就表明了子君在婚後的生活中一點點的開始套入中國傳統婦女的`圈套。一遍一遍的重複著當年告白的場景,讓涓生開始對子君才生厭煩的感覺。在畫面中,經常插入子君以前的行為舉止,但轉眼便有回到現在:子君做著衣服,這樣的方法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也看出了子君的變化,也可以理解涓生的內心,和慢慢滋生的厭惡。一直到他們分開,到涓生的離去。

整個電影,和小說一樣是按照涓生的視角來寫的,從一開始子君的勇敢,到後來子君的墮落。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為了突出子君的變化,採用插入回憶的手法,也很巧妙。光線的慢慢降低,也讓人的心情隨之波動。最後一切的回憶結束,又回到了那昏暗的小屋,只有涓生自責和惋惜的語氣。

看《傷逝》有感心得3

愛情本身就是永恆的話題,有的人的愛情悲情,有的人的愛情歡喜,有的人的愛情轟轟烈烈,有的人的愛情平平淡淡,那麼在魯迅筆下的愛情又是怎麼樣的了?在我的印象中,魯迅先生好像沒有寫過關於愛情的文章,但是恰巧我前段時翻閱的《傷逝》,原來是魯迅先生所寫的。

文章的一開始“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仔細的閱讀了魯迅先生的這個作品。《傷逝》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於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的迫害。

其實結合魯迅現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再仔細品讀文章中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結果也是不難理解。被社會所束縛了,同時涓生和子君本身也是有自己的問題。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於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並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繫;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

他們通過自己的鬥爭,最後獲得了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但是最後涓生和子君還是沒能走在一起,在他們結婚之後,子君不那麼上進了,甘願成為丈夫的附屬品了,沉浸在家庭的瑣事之中,像變了個人。而涓生自私,利用自己不甘於平庸的藉口拋棄了子君,最後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沒能過上如意的生活。

當然,魯迅先生不可能單單只是描繪他們的愛情悲劇,在這之中蘊含了更加深刻的社會意義。

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的意義在於,它啟示人們: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中,單純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為社會解放而鬥爭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個性的解放和個人婚戀的幸福。同時它也揭露了一個事實:愛情需要“物化”,他是基於基本的生活的,沒有生活基礎的愛情勢必會破滅。

看《傷逝》有感心得4

20xx年6月6日,按計劃開展安全警示片觀看活動。事故的重複出現,悲劇不斷的重演,這不得不使我們感到無比的震驚和心痛。今年安全生產月警示教育片主題《傷逝》,上篇為《餘生之痛》、下篇為《離別之哀》。

與以往血淋淋的事故案例篇有所不同,此片主要通過介紹幾起交通事故、建築施工事故、火災事故、沉船等事故之後,遇難者家屬老少孤寡今後生活的狀況,悲涼、孤苦,像是他們的心也隨著逝者而去,留下的只是個稱之為“家”的虛名和無盡的哀傷。。。。一個人對一個企業、集體的只是一小小部分,可是對一個家庭就是一片天,以此警示人們“珍愛生命 關注安全”……

安全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習慣,是對自己、對家庭、對企業對社會負責的具體體現。安全管理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倘若抱著僥倖,一旦出現事故,一失萬無。安全生產不僅需要領導的教化與宣傳,更需要我們大家每一個人的參與,只有人人蔘與,人人遵守,才能真正安全。在我們身邊,每發生的一起人身事故都可能增加一個或幾個不幸的`家庭,所以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重要前提:一名員工雖然只是企業或社會的一分子,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可能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樑柱”,一個員工的不幸就是家庭整體的不幸,所受到的傷害都會影響到全家的幸福和美滿。“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不僅是企業的要求,更是家人的期盼,沒有什麼比人身的平安再幸福的了。

安全是通往成功彼岸的獨木橋,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去感受成功的喜悅;安全是培育幸福的沃土,只有在安全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才能隨時在我們生命旅程中綻放。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我們的生命只有在安全的守護下,才能得到保全,有了生命,我們才能去做我們喜歡去做的事,才能去實現我們人生的目標與理想。作為鐵雄的每一名員工,我們的一舉一動牽繫到的是企業的蓬勃發展,家庭的幸福和睦,他人和自身的安危,“隱患勝於明火,防範勝於救災,責任重於泰山”,這是我們每個員工應牢記的警世名言,也是我們每天上班時都要恪守的信條,也許每一個隱患,每一次違章都不一定導致事故,但是每一個事故的發生無一不是由於一個隱患和違章引起的。實際工作中,由於操作人員麻痺大意,貪圖省事或未嚴格按照《安全生產規程》來操作,當事人看起來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最終卻成為事故的導火索。因此,我們在工作中,務必嚴格遵守和執行《安全生產規程》,從心從行善待每一個小事,以較強的洞察力去查詢身邊的不安全隱患,及時整改和防範,堅決杜絕習慣性的誤操作,不再使事故重演。

在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時刻注意安全,並要把“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安全思想意識融入到人性化、親情化的安全宣傳教育中,珍愛生命,關注安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看《傷逝》有感心得5

自從觀看了車間組織的安全教育錄影《傷逝》餘生之痛後,使我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當我們看到20xx年10月5日山西境內高速公路發生17車連環相撞,造成三人死亡,十餘人受傷的交通事故,事後,喪子之痛的老人在無盡的痛苦中度過餘生,我們是怎樣的心情?

當我們看到雲南昆明市內的一場大火8人被困,6人死亡的火災事故,看到那位女孩懷著悲痛的心情告別平均不足20歲的姐妹獨自上路,我們又是什麼樣的感受?

當我們又看到20xx年8月24日黑龍江 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垮塌,4倆車墜橋,3人死亡,4人受傷 事故,事後,受傷的人祭奠昔日的朋友,那種淚流滿面的孤獨,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心境!

一起起事故,一場場悲劇,不止給自己、也給家庭、企業和社會帶來無法修復的傷害。事故猛如虎,安全大於天,任何的草率魯莽,麻痺大意和違法違規,都可以釀成彌天大禍。血的教訓,為我們以後工作、生活敲響了警鐘:要高度警惕,避免發生安全事故。

效益重要,錢財重要,名譽重要,但是,什麼也沒有安全重要。安全是保證生命的前提,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才有意義。

幸福,什麼是幸福?安全才是最大的'幸福。父母盼望兒女平安的回家看到兒女的笑容是幸福;妻子看著丈夫平安的坐在熱炕頭上端著酒杯是幸福;兒女迎著爸爸平安回家撲到爸爸懷裡是幸福。幸福不在於地位高低,也不在於錢多錢少,在於有個高尚的心靈和健康的體魄!

安全是我們永恆的主題,通過安全教育,學習討論,提高安全意識,結合我們的工作實際,把工作做到萬無一失,就要從自身做起。

當我們厭煩學規程 、不抓技術,只想看小說、玩遊戲時,安全隱患就在悄悄的向我們走進;當我們圖省事,懷有僥倖心理用手去抓電纜時,就有觸電事故的萬一;當我們 想偷懶,不想將鏟開到安全距離,就要想想塌方埋鏟的事故教訓。

我們不要傷害自己,不要傷害他人 也不被他人傷害。在安全面前,鐵面無情,杜絕蠻幹,拒絕違規。有事,可以調節、爭論,但千萬不要和安全較勁,誰與安全過不去,誰就等於拿生命當兒戲。

我們要將安全深入人心並上升到道義的高度,主動地、一絲不苟地對待每一個工作環節,就會避免多少事故,避免多少親人的不安與傷痛,避免多少生命的消逝與身體的損缺。為著生命的閃光,健康的發展,生活的美滿與幸福 ,不要將安全用在形式上,要用在實際行動中。安全,時刻在與我們同行,我們要將安全時刻牢記在我們的心中!

謝謝。

看《傷逝》有感心得6

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說討厭,但也實在不算是喜歡。也許是生在90後的我們生活過於的幸福,也許是仍在學校中學習著的我們,還不明白社會的辛酸與殘酷,所以先生筆

下的種種深意總是感受不到,只有聽過了老師的講解,才能明白先生的一字一句。

其實並沒有完全看過先生的某部著作,但知道的也是不少的。在記憶的長河裡,儲存著他描寫的那個月光下頸部帶著銀項圈的少年閏土,《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裡那個調皮的在院子裡拔何首烏的少年,親切慈祥的長媽媽,《祝福》中可悲可嘆的祥林嫂,還有那個生活在麻木年代的孔乙己??以及今天看到的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愛情小說——《傷逝》。 《傷逝》是魯迅先生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它的篇幅並不長,短短一萬多字,先生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在自由思想萌發時一對覺醒的青年男女相戀,後遭到家族反對,私奔同居,最後抵擋不了社會輿論與經濟困難的壓力而走向結束的愛情故事。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讀過他後給我的感覺是很鬱悶,有點可憐小說人物,有些討厭小說人物,總之是一種悶在心口很難過很想發洩。 其實不太明白子君和涓生之間的愛情,通讀小說的全文,感覺他們之間似乎很簡單,男女之間起初的相互吸引,不顧家人的反對走在了一起,最後兩個人分開了,子君死了。這樣看來,好像很平淡,文字很簡單,卻感覺悶悶地,這樣的愛情,平淡如水,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似的家族仇恨,也不像《梁山伯與祝英臺》那樣大悲大喜,有的只有生活,生活,然後還是生活??

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幸福,太過的'簡單,然後幸福就慢慢的沉淪了,簡單變得黑暗,令人窒息,會讓人感到嘆息的的是,原來,並不是簡單就可以幸福的呀!他向她表達他的愛意,他們彼此喜歡,可是喜歡也只有喜歡,卻是不夠的!子君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句深深地打動了我,子君的形象頓時變得生動而鮮明。那是一個賢淑、溫柔的女孩子,她從封建家庭走出來,從鄉村來到繁華的大城市,受“五四”時代大潮的洗禮,是一個迅速覺悟起來的新女性。她用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倫理標準重新審視社會、審視人生,對理想、對前途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熱情的嚮往,渾身迸發出生命的喜悅、青春的活力。她和涓生相戀了,她被涓生的博學所吸引;被涓生的真誠坦率所感動。儘管涓生經濟地位低下,她卻能拋棄舊的思想束縛,衝破封建家庭的羈絆,她“大逆不道”,“傷風敗俗”地在封建衛道士面前公開與涓生同居了。這是多麼令人驚歎的女性,她的決定,她的思想的跳躍,她為時代所為的進步,大膽,開放,一個新女性的形象真真切切的被刻畫出來,可是也許是太積極了,太積極的接受了新思想,只是接受了,行動了,但卻沒有辦法改變本質的,也許只是起初的一時衝動,也許只是在愛情萌芽之初的激情,所以步伐變得過於的迅速,太快了,實在是太快了,然後才會倦怠了,變得消極,因為本質還是沒有變的,即使是子君,即使是這個受“五四”薰陶,迅速覺悟的子君,她的骨子裡還是一個被封建思想嚴重禁錮著的女性。各種觀念複雜、自然而有序地支配、侷限著子君,這種複合性格構成並決定了她能勇敢地追求愛情自由,成為一個反封建的時代女戰士;決定了她在婚後無法繼續邁進,甘心情願把自己封閉起來淪為丈夫的女傭,“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飯成子君的功業”,“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這也註定了她最後悲慘的結局。

子君是一個由多種社會因素塑成具有複雜心理特徵的典型,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識女性。在她的身上具有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爭取婚姻自由的堅決果敢;又有著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的衝動、脆弱和革命的不徹底性,以及人生目標太低,容易滿足的弱點,所以,在涓生失業,失去了經濟來源,出現了生存問題,“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小家庭終於無法維持下去了,涓生為了“救出自己”,說出了“我已經不愛你了??”於是,子君只得跟父親再次出走,束手就擒,重新回到了封建牢籠中去,最後在“無愛的人間死滅了”。

可悲,可嘆,卻是無奈??

那是一個複雜的正在變革的社會,當時“五四”運動的狂飆席捲全國,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由”,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子君是“五四”時期覺醒了的中國女性形象。她不求顯貴,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無邪的真情。她並不怎麼了解外界的生活,沒有經受過風雨的鍛鍊。當一線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時候,她的心靈就呈現了異彩。她勇敢地反抗家庭,衝破社會的束縛,宣佈“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是大無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來,子君連看一張秀美的雪萊的像都會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現在,為了擁有幸福的家庭,她不顧叔父不再認她做侄女,勇敢地衝出家族的束搏,坦然如入無人之境。這些都表現了她的覺醒以及強烈的反抗性。只是,有著二千多年封建專制歷史的中國,封建傳統文化,封建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在漫長的積澱中,根深蒂固地根植於人們心靈深處。這些都不是一時間就可以移除的,人們在渴望變革解放的同時,仍然揹負著看不見的枷鎖,在那個時代的種種悲劇,包括子君命運,也都是冥冥中無法改變的。

誰都會為子君和涓生的愛情而嘆息,更會為子君悲慘的結局而痛惜、傷感。從子君的愛情嬗變過程來看,造成這場悲劇的直接原因是涓生失業,失去生存的經濟來源。更深一層看:封建勢力的重壓;涓生的背信棄義;子君自身的缺憾都促成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這是生活的現實。此時的涓生“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在“求生路上”要選擇“奮身孤往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這句本是封建社會裡把世態炎涼體現得淋漓盡致的話,又在子君和涓生這對五四青年身上重新地進行了演繹。當然在生存出現危機時,可以用不同方式來應付。如果對於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來說,生活陷入窘迫,哪怕沿街乞討,顛沛流離也不拋棄自己的伴侶,而是夫妻間相濡以沫同甘苦,攜手同行,一起闖過生活的難關。可是涓生並不採用這樣的辦法,在生存危機面前,他覺得新的希望就是在於他們的分離。他首先想到的是捨棄子君,“我一個人,是容易生活的”,“現在忍受著生活迫壓的苦痛,大半倒是為了她”。正是因為他“一條腿跪了下去”的求愛,才開始他們這種新生活的。子君是那麼熱烈和純真地愛著他,然而當災難剛降臨到他們頭上時,他就嫌棄子君“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為了免得一同滅亡”,要“奮身孤往了”,他照搬“假洋鬼子理論”,為了個人的“新路”,草率地向子君宣佈“我不愛你了”,迫使子君離開他,又回到孃家,在無愛的人間悽慘地死去了。如此看來,促成子君的死亡歸宿,涓生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這也是映照了當時的社會,人們的麻木,人性的自私,社會的黑暗,即使是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也被侷限在了一片黑暗,幾乎要窒息,只能在最後,久久的懊悔,悲傷,痛苦??

其實愛情本來沒有錯,錯的是社會的動盪不安,錯的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愛情是浪漫的,但愛情同樣是物質的。沒有了物質愛情或早或晚會變成一種空洞的負擔。

我並沒有經歷過太多人世的悲情,但是很喜歡美麗的童話故事,童話故事中有好多結尾是王子與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子君和涓生顯然不是童話中的公主和王子,他們都只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對魯迅文章最大的解釋,《傷逝》同樣是這樣,在愛情與生活同時壓抑的情形下他們沒有抗爭,而是以文人的方式排遣,這不能不說是“五四”時期的一種社會現象下的必然。

對於這篇文章,實在不敢說自己是很喜歡的,但是看完之後卻真的是壓抑,心裡有個地方,很無奈,很痛。同情子君,同情涓生,同情他們的愛情。

對於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愛情小說——《傷逝》,在心底小小的留下了印記,奇妙的是先生的每篇文章都談不上喜歡,卻都是印象極深。《傷逝》的結局也許成為了許多人的痛,心底小小的遺憾,但是在現在的社會,應該不會再有那樣的事情了吧,最後還是希望,人們可以獲得幸福,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是我仍要祝福天下有情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看《傷逝》有感心得7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傷逝》中子君擲地有聲的言語。

《傷逝》是有創作背景的——1925年10月,正是魯迅與許廣平處於熱戀之中的時候,魯迅有對愛情對生活的希望與夢想,但他卻要認清現實,對熱烈的愛情作出清醒的“冷思考”。他需要考慮他曾經失敗的婚姻,他要顧慮世人流言蜚語對許廣平的'傷害以及他們17歲的年齡差距。但在接受了現實,認清了敵人的鬼魅伎倆,確證了許廣平對自己的愛之後,愛情上彷徨了多年的魯迅終於吶喊了——我可以愛!

兩人結合後,許廣平並沒有丟下曾經的信念與理想,把它們都變成了對魯迅堅貞不渝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她協助魯迅工作,校對稿子,查詢資料,安排魯迅的飲食起居,一切都是細心體貼,不亦樂乎。

看《傷逝》有感心得8

從小說的名字中可以感覺到這是一篇以悲劇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一切而難過,讓人想起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作者通過“涓生手記”講述了“五四”黑暗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愛情走到一起,在社會的壓力和生活的殘酷中最終分離的愛情故事。

讀過《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傷感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個時代的女性,是叛逆的,是艱難的,她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但她下定決心去愛,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幾千年來女人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一個個性解放的響亮聲音。

拋開世俗的眼光,她和涓生走到了一起,即使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當她和涓生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生活迫使她成為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忙於家庭瑣事,為瑣事爭吵。

慢慢地,她從一個解放的新女性變成了一個世俗的女性,在這個時候,她與娟生的感情也逐漸淡化,慢慢惡化,最終走向毀滅,子君被拋棄而死。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涓生的思想雖然新穎,但卻不夠深入。一開始,他是勇敢的,執著的,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在本質上,他仍然被封建意識形態所毒害,表現出保守和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自私、虛偽、怯懦逐漸滋長。當他和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被人嘲笑、猥褻和輕蔑,而子君卻“無所畏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