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鄉》有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5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故鄉》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故鄉》有感15篇

讀《故鄉》有感1

觀看生本課堂教學實錄這是第二次,在今天的《故鄉的蘆葦》這節課上又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盡情的在課堂的展示的情景,這種自由灑脫給人一種“形散神不散” 的感覺,你看老師就像是一個主持人,引導著孩子們展示自己,在這節課中從孩子們回答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面很廣,其中就涉獵的古詩就有六首左右,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等等,出口成章,真是讓人羨慕!我想這有兩點原因:一是孩子的課外閱讀量肯定是驚人的,二是孩子們課前的預習是十分認真的。聯絡自己的學生想要在課堂上有這樣的表現,那麼如可來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應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下一步語文教學的主方向,像我們一年級,學校為我們準備了幾本繪本,另外我還蒐集了很多的電子版的繪本,我想在閱讀課上與孩子們一起來共讀,另外積極的發動我們的家長在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我推薦的書,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得以文學的滋潤,以智慧的洗滌,讀後感《故鄉的蘆葦讀後感》。

另外這節課還有一個環節給我的印象很深,在最後的小組展示自己製作的課件中,可以看出孩子們製作課件的水平絕不在我們老師之下,畫面精美,內容豐富,孩子們就是這樣在製作的過程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智慧。我想在四五年級的學生可以放手給孩子們,大膽的給孩子提供展示的舞臺,也許我們的孩子也會給你一個驚喜!

生本課堂——學生的課堂,學生展示的舞臺,課堂的主人,這我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一般情況下,如果看到的是“由……說開去”、“由……引起的聯想”、“從……得到的啟示”、“……遐思”這樣的文章標題,那麼,這文章所運用的寫作模式就大有可能是“引入深化”式。此種寫作模式常常用於一事一議、一事幾議、讀後感、觀後感、雜文、小評論、小小回憶錄、詠物抒情小品、知識小品以及聯想類文章等等。其表達的特點就是從一個“點”出發,進行拓展,進行延伸,進行深化;全文由此及彼,文中的那個“點”,只是一個引子,只是一個展開話題的由頭。

《故鄉的蘆葦》就屬於這一類的文章。原文如下:

多年來尤其令我夢牽魂繞、永遠不能忘懷的,是故鄉的蘆葦。

是的,就是那些看來似乎很不起眼的、樸實無華的蘆葦。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綠油油,迎著輕風,搖曳著修長的青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雲,在地幹線上飄拂著,給鄉村平添幾分恬靜和飄逸。

幾乎所有的河溝,小湖,池塘,都有綠色的蘆葦掩映著。

每年,當春風剛剛吹謝雪花,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還未褪盡寒意的泥土裡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它長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長到幾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狹長的葉子。

一到這時候,我和小夥伴們最喜歡摘一片蘆葉,熟練地捲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邊,吹出各種悅耳的樂音,孩子們為這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著,忘情地呼喚著。

我們還喜歡用蘆葉折成綠色的蘆葉船。手巧的夥伴,還會從舊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當做舵,安在小船的尾部,還用香菸匣裡的錫紙做成小小的銀色的帆葉。我們一個個光著小腳丫,蹲伏在河灘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開船羅!開船羅!”於是,在一片歡呼雀躍聲中,綠色的“船隊”便滿載著我們純真的幻想之花,順流而去……

在那星月交輝的夏夜,我最喜歡帶著弟弟到蘆葦叢中抓紡織娘。紡織娘通體透明,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鬚,身上襄著兩片薄薄的玻璃紙似的羽翼。我們把捉到的紡織娘小心地放進小竹籠子裡,怕它們餓,就寒進幾朵金紅色的南瓜花。然後將籠子掛在蚊帳架上,任紡織娘用好聽的歌聲伴我們進.入蜜的夢鄉……

啊,故鄉的蘆葦!因為你給過我不少童年的歡樂,所以我一直對你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會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憶之中……

讀《故鄉》有感2

“我”冒了傷寒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如今美麗的故鄉如今卻是一片蕭索景象。“我”十分痛惜。“我”與母親交談關於搬家的問題。在聊天之時,“陌生”的揚二嫂出現和潤土的探訪使“我”原先覺得蕭索的故鄉更加的蕭索了。“我”在十於天后離開故鄉,但心裡並不留戀故鄉了。

在短短的幾頁紙裡,給予我的感觸是十分大的。

文中的迅哥兒對於故鄉,本來一定是懷有很大的依戀的,故鄉曾經的美麗令他傷心的離去,但現在的蕭索又使得他心裡更加的寒冷。少年時好夥伴潤土給予他的是對海邊無限的嚮往:海邊無窮的貝殼給迅哥兒美好的遐想。潮汛時可以在海邊看跳跳魚兒,迅哥兒嚮往。在烏黑的夜晚裡,可以和靈敏的猹玩起“偷瓜賊”的遊戲,迅哥兒十分喜愛。但一切都在中年的潤土的到來而打破,“老爺”潤土這一聲恭恭敬敬的話語使迅哥兒明白,他與潤土之間已經有了一個很厚很厚的隔膜。這是令迅哥兒十分心痛的事吧?

讀《故鄉》有感3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體會到了很多事情,但其中還是希望最為突出。

一個社會,被嚴格的等級制度分成尊卑不同的上下階層。上級層層剝削,下級無奈受剝削。某些人甘於受別人剝削壓迫,然後去壓榨、欺壓比他們還下層的人民。某些人雖然對壓迫表示痛苦,但卻無力反抗,同時沒有想過去反抗。有些人在壓迫下變得壞了,人際交往出現問題。人與人之間是厚障壁,無法溝通交流,也無法互相理解,更不能友好相處。有的人卑鄙,尖酸刻薄了,潑悍了,庸俗勢利,貪婪了,有的人麻木愚昧,抱怨,對生活消極了,有的人冷漠,壓迫人民,不顧人民只顧自己的利益了。在這個社會,城市與農村都很貧窮荒涼,灰濛濛的陰影籠罩在上空。這便是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

我感受到了在那個年代裡生活的苦和人民的苦,感受到了舊中國的落後衰敗。魯迅先生生活在那樣的一個年代,當然感覺非常黑暗、迷茫、無助。

的確,魯迅先生願意創造美好未來,但沒有人能與他結伴而行。這是多麼悲哀而又激憤的事實啊!

但魯迅先生仍懷有希望,保留著希望的種子,願意去尋找肥沃的土地,探索方法,將實踐變為美好的現實,開創新的生活,開出漂亮的花朵。雖然希望有時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我認為它是必要的。人有了理想希望,才能去追求,去探索。在沮喪灰心時給予力量,驕傲時給予警示。希望真的是極其重要的。在黑暗的社會中,魯迅先生就是因為有希望,才構造出了一點點的想象,給他慰藉,為他點了一盞燈。在那個灰濛濛的地方,有如雲朵移開一塊,透進幾縷陽光。

在生活中,各個方面我們都應擁有希望,讓自己向成功一點點靠近。有了希望的種子,只要找到合適的土地,任何時候都能生根發芽,開出花。

讀《故鄉》有感4

男孩比利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老丹和小安。生活中,他和它們形影不離,相依為命。經常一起穿越山嶺、尋找冰河、捕捉浣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遇到了山獅,老丹為了保護比利,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對此,小安也不願意獨活於世。見此情景在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僅只有老丹和小安情誼,還有那充滿傳奇和幻想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紅葉下掩埋的美好的童年記憶。

讀著讀著,不知是何時,我默默無言的眼淚已經流到了臉頰上。浣熊犬為主人犧牲自己生命的時候,我通常認為這僅僅就是狗對主人的忠誠而已,其實我發現這裡面還有主人和犬相互之間真摯偉大的愛,以前我看到許多描寫狗忠誠的句子都不以為然,但這本書卻讓我難以忘懷,我真正體會到了“忠誠”的深刻含義,猶如春蠶到死絲不斷的這種精神。同時,讓我懂得了要牢固樹立一顆感恩的心,就像學生對老師,孩子對家長一樣,永不忘懷。

讀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書,使我堅信:動物和人類有著豐富的情感,它們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同樣我們要像善待人類一樣善待它們,因為那紅色羊齒草就是我們美好的見證和回憶。您說對嗎?

讀《故鄉》有感5

今天我讀了季羨林老人寫的《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

文章前半部分寫了作者兒時的故鄉,寫了故鄉的水、在古柳下點火、捉知了、故鄉的一輪明月、撿鴨蛋等幾個場景,充滿了童真童趣,令人嚮往。“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抗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相映成趣。”這是多麼美的一個場景啊,可見家鄉的月亮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後半部分寫了作者離鄉背景,漂泊他鄉,浪跡天涯。等到重回故鄉後,離現在已經有四十多年了。他到過很多地方,看到過很多美妙絕倫的月亮,可在作者的眼裡不管、多麼美麗無瑕的月亮,永遠都比不上家鄉那一輪清月。

雖然作者身在異鄉,不管看到怎樣的良辰美景,心裡想到的還是故鄉葦坑裡的那個小月亮。見月思鄉,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惆悵和思鄉之情。

我覺得故鄉的月亮像一隻手,它揮手把季羨林送出了故鄉,在異鄉闖蕩,又在四十年後的夢裡把他牽回了故鄉。這是一隻無形的手,這隻手讓季羨林再次回到了故鄉。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託,是一份無價的財富。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像季羨林這樣的名人,對故鄉的思念感情都是一樣的。

讀《故鄉》有感6

讀完了故鄉,我也擔心長大後會和自己的同學生疏了。

小時候,魯迅與閏土都是哥弟稱呼,可這次一見,卻完全不同了。閏土一來,就喊他老爺,還叫水生給他磕頭。他在家裡很拘束,完全沒有以前小孩子的無拘無束了。小時候,他在家裡和在自己家一樣,什麼都幹。和魯迅也是好兄弟,什麼都和他說,還答應他,去自己家捉魚、看西瓜、撿貝殼……可是這次,他的處境很艱難,對魯迅也是恭恭敬敬的了。

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比較無拘束的。可是再長大一些,就會有許許多多的顧慮,等到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會有自己的心事,再也不會和別人什麼都說了。所以我們也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小時候就要放開一點玩,長大了就不能玩了。

當閏土出現在魯迅面前時,魯迅很熱情的去接待他,可是閏土卻像不認識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關係一樣很恭敬得叫他,使他們都很尷尬。只是因為閏土的心裡,不像以前,裝著的是稀奇事,而是他的生活平困,不好意思面對“老爺"。最後沒辦法,魯迅只好用送東西來收場了……

讀《故鄉》有感7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攜向華堂戲鬥,亭臺小、籠燈汝金。——張鎡《滿庭芳·促織兒》

“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是我在電腦中看《每個故鄉都在消逝》的簡介時看到別人留下的,我以此為我的題目。

因為,它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剪綵。

《每個故鄉都在消逝》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當代問題:中國農村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農村是人類生命的根,而我們的故鄉卻毀在了我們自己的手裡。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爺爺家後面挖野菜的畫面,那時還是泥土路,我會和爺爺在屋後挖野菜,野菜長在雜草中,很難分辨,於是爺爺手把手教我如何找野菜,如何挖野菜。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外公家放風箏,我們站在高高的稻田中,一眼望去全是金色的浪,我們牽著風箏奔跑在稻田中,有時候被石頭絆倒了,爬起來拍拍褲子上的泥土,接著跑著放風箏。我也還記得在太奶奶家和弟弟一起挖竹筍,我和弟弟總會提一大籃筐的筍回來,吃也吃不掉,被爸爸媽媽數落一番,下次,接著提一大籃筐回來,太奶奶家的筍吃也吃不完,挖也挖不完。

後來,爺爺家變成了新式小區,連雜草都看不見,全是人為養的景觀花草,更別說看到野菜了,早就被化學藥劑毒死了。外公家後面變成了高爾夫球場,沒有金色的浪,只有短短的`草和黃色的沙,現在土地沙化嚴重,真不知道為什麼還要把好好的農田填滿沙子。太奶奶家變成了荒地,拆遷完後便再也沒有人去弄過了,就那麼荒廢在那,連一根筍也找不到了。

這些種種美好都只是過去,現在只是殘忍的高科技,樓房代替了平房,公園代替了農田,景觀河代替了小溪流,這些都是我的故鄉,而我的故鄉卻在消逝。

試著想象一下,多少年後,我們再也看不見農村的一切,所有的美好都變成回憶,當自己的孩子問起:“媽媽,稻田是什麼樣的?”你準備怎麼和他說?只是開啟電腦尋找照片嗎?還是用乏味的文字告訴他是黃色的,像海浪一樣。當自己的孩子還在區別什麼是蟈蟈,什麼是蛐蛐的時候,我想或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了,還怎麼告訴孩子這些。正如柴靜的《穹頂之下》所說:“我們還擁有什麼?我們還能為後代留下什麼?”是山水田園還是摩天大樓,是人文古蹟還是人造景區、即使我們無法為後代留下多少大自然的傑作,但至少不要留下人類的傑作。我們尚可隨著記憶追溯美好,我們的後代呢?他們或許連方向都找不到,又乞求什麼花影呢?這些種種的美好回憶都是老一輩的記憶了,又如何傳給下一代?我們曾置身於花海中,卻在現在尋找一朵花,一朵自己曾經置身過的花,這就是現實,但不代表未來。

若我們從現在開始停止拆遷,停止砍伐,停止一切破壞大自然傑作的事情。讓故鄉不再消逝,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還是人,那種回憶至少還會停留在那,我們心的歸屬還在,人心不再冷漠,社會還有愛。

多少年後,我希望我可以自豪地告訴我的孩子:“蟈蟈的叫聲是‘唧唧唧’的,蛐蛐的叫聲是‘唧唧吱’的。”我渴望在未來與我的孩子奔走於農田小埂上,牽著風箏,笑著,跑著,即使在金燦燦的稻田裡摔倒,也可以堅強地站起來滿身花影,猶自追尋。這是成為我們的未來嗎?

讀《故鄉》有感8

這本書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在“回故鄉”這部分中,講了主人公在從異鄉回故鄉接親人的路上,對即將到達的故鄉感慨萬分。

“在故鄉”則講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來住的大房子裡,見到了母親後,講了許多話,母親讓“我”去看望一下親朋好友,並且說“我”兒時的好友閏土也會來。頓時,“我”立即回想起了兒時的自己與他,並在腦海中浮現了一幅閏土在大海邊的沙地上看瓜刺猹的畫面。之後,來了一個臨近開豆腐店的楊大嫂,以前美貌的她,現已成了一個自私、尖刻、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庸俗的小市民了。楊大嫂本想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卻因我的不肯而生氣的走了。

過了幾天,閏土來了,他的模樣已與兒時變了許多。雖然他家裡有著一塊耕地,而且連第六個孩子都會工作了,但承重的稅收依舊壓著他的肩。並且,他的性格也與兒時變了個模樣,變得善於奉承了,竟將兒時叫“迅哥兒”的“我”改叫成了“老爺”,頓時使我感到自己與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離故鄉”中講述了“我”在走的路上,對自己所許的願望??讓後輩“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感到渺茫……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時社會環境的敗壞,中國清政府、政府的愚昧、落後、貧窮、軟弱無能,以及當時列強、地主的蠻橫無理,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的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越來越貧窮,導致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氣、活力、純真被活活地扼殺了。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多麼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係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呀!

在魯迅先生的這本書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的敗壞,令我們更加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制度!

讀《故鄉》有感9

太陽炙烤著大地,風是熱的,在這烈日炎炎的夏日裡,我依然選擇一到週末就去圖書館。邁著歡快的腳步,我又一次來到了圖書館。頓時,一陣清涼迎面撲來,紙墨的香味沁人心脾。我猶如往常一樣,如飢似渴地掃視著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書,這本,那本,我都想看。這次,我的眼睛停留在《紅色羊齒草的故鄉》上。雖然這本書在家裡我已讀過,可再次看到它,還是不由自主地拿出它,輕輕地撫摸著它的封面,捧著書依偎在書架旁有滋有味地讀了起來。

可愛的男孩比利努力攢錢,買下了他夢寐以求的一對小獵犬——老丹和小安。他們一起度過了捕捉浣熊的美好時光。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勇敢善戰的老丹和聰明伶俐的小安,他們形影不離,互相關愛,在小主人比利遭遇惡獅,生命危在旦夕時,勇敢的老丹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絕食了。最後,小安在老丹的墳頭睡著了,在它們沉睡的地方竟長出了紅色羊齒草……

讀著讀著,我眼前浮現出了奶奶家兩隻可愛的雞,一隻叫絨絨,是隻聰明但瘦小的母雞;另一隻叫長毛,是隻健壯的公雞。每當吃午餐時,絨絨總能迅速地找到蟲子的藏身之處,隨後便咯咯地叫著去找長毛,長毛便用他強有力的爪子刨開土地,用尖尖的嘴啄出蟲子遞給絨絨吃,絨絨又會把蟲子分一半給長毛,兩個小傢伙津津有味地享用著它們的午餐。可不知為什麼,一天清晨母雞絨絨突然停止了呼吸,公雞長毛呆立在一旁,久久也不願離開!這不正如老丹和小安嗎?這種溫暖心靈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一回,我下樓梯時,一不留神腳受傷了,行動不便。同學們有的替我打飯,有的幫我背書包,有的代我收作業……每當吃午餐時,送飯的同學總是自己還未吃上飯,便匆匆忙忙地端來熱騰騰飯菜,輕輕地遞到我面前,噓寒問暖,“這些飯夠嗎?”“菜是不是涼的呢,要不我明天拿個蓋子蓋吧……”我說:“以後你自己吃完飯再給我送飯吧”她總是搖頭。每次等我吃完飯,她才安心地端著空盤子往餐廳奔去。看著她一蹦一跳遠去的背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眼眶溼潤了,真想衝上前去,大聲地說:明天你吃完飯再給我送飯吧……

天氣炎熱,街口有大媽在贈送免費涼茶;馬路上少先隊員正攙扶盲人過馬路;公園裡,一位大哥哥正幫忙撿小妹妹飛走的氣球……在我們身邊,總能不經意地發現這些美好的畫面,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論是情同手足的親人、朋友,還是素昧平生的路人,這股正能量無處不在。

讀《故鄉》有感10

在這個學期裡,我們學習了魯迅故鄉童年時的魯迅就向生活在地獄,天天寸步難行,但長大後卻豐衣足食。而童年時的閏土小時候生活在天堂,天天無憂無慮地玩耍著,長大後卻成了別人的奴隸,給別人做牛做馬。中的一篇短文,叫做少年閏土,可是在課堂上老師推薦我們去看,我們班上的人就一個都沒去看,所以我準備,在寒假裡去看。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去看,閏土是其中的一個角色,他就是農民的一個代。閏土的少年時光,多麼美好,抓鳥刺查十倍關於多麼快樂的生活,可中年時的閏土那是多災多難,生活灰暗的不能行,這就是什麼的?不信呢,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類的黑暗。一個閏土可能還算好,可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人,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個閏土一樣的人,他們都和閏土一樣過著多災多難的生活。

童年時的魯迅就向生活在地獄,天天寸步難行,但長大後卻豐衣足食。而童年時的閏土小時候生活在天堂,天天無憂無慮地玩耍著,長大後卻成了別人的奴隸,給別人做牛做馬。

從魯迅幾十年後見到閏土是閏土叫他的第一句話是老爺中,寫出來閏土這些年受到的多災多難,反映出了魯迅痛恨舊社會的高尚品德

可那是幾十年前的社會了,現在我們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已經好多了,每家每戶都能穿上衣服,也能吃上吃的。可卻還有一些地方的人過著這樣的生活,而我們作為未來的新動力,應該要努力去學習,然後去打破這些黑暗的社會,讓人們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讓他們不要在想以前一樣被黑暗勢力欺壓。

讀《故鄉》有感11

讀了季老的《月是故鄉明》,我深有感觸。季老身在異國他鄉,到過許多風景區,風景區的月亮圓圓的、亮亮的,掛在天空,他並不喜歡。在他看來,那婀娜多姿的月亮遠不及故鄉山頭的小月亮。故鄉的月亮雖然暗淡,季老卻認為這才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美。因為故鄉的小月亮,在故鄉的天空照著自己牽掛的故鄉與親人,季老認為故鄉的月亮才是最明亮最美麗的。

看到季老飽含深情地描述故鄉的山山水水,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季老的思鄉情結。讀了他的文章,讓我禁不住想起了爸爸常帶我去的故鄉,我也想寫寫故鄉的山水和月亮。

我的故鄉在常德市桃源縣於家坪,那裡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姓於,所以取名於家坪。

我喜愛故鄉的那條小溪,自從爸爸帶我去了那裡,我便覺得即使是大江大海,也比不上它的純潔和美麗。

小溪的兩旁生長著一排叫不出名字的樹,它們斜斜地生長著,一條長長的樹陰是我的避暑之地。我和爸爸踩著泥走在溪邊,驕傲的太陽被茂盛的枝葉頑強地擋住凶狠的光芒。

小溪淺的地方一根手指就能觸到溪底,鵝卵石上溪水歡快地淌過。冬天,我把手伸進溪水,一陣刺骨的涼傳遍全身,我的心彷彿正接受著一場異樣的洗禮。

走在溪邊,潺潺流水的聲音劃過耳畔,仿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我繼續前行,一個小型的天然瀑布在眼前呈現!幾塊又高又大的石頭屹立著,小溪水從“高處”流下,落差只有幾十釐米,比起廣西邊界波瀾壯闊的“德天瀑布”來,這個小小的“瀑布”就像害羞的農家少女,有一種淳淳的農家氣息。

好多奇花異草伴著小溪成長,或濃或淡的花香沁人心脾。遠處,農家的屋頂冒著炊煙,還能聞到柴火做飯的香味。啊,這就是故鄉的氣味,是我喜歡的味道。

晚上,我躺在床上,透過玻璃看著天空,發現這裡的天空與我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月亮是那麼的婀娜,星星是那樣的明亮。

回到長沙後,我不止一次夢見故鄉那“唱著歌”的小溪,還有“吐著”芳香的花朵和不斷向我“擠眉弄眼”的星星,再看天上的那彎月亮,不知為何,我覺得它竟然變得有些蒼白、有些憔悴了。

讀《故鄉》有感12

當天真自由的童年走到盡頭,比利心中留下的,不僅有老丹和小安,還有它們墳頭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羊齒草,以及那美麗紅葉下掩埋的童年記憶。

書架上,一本藍封皮的書總放置在那,這本書就是《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第第讀起它,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男孩比利最大的心願,就是擁有一對心愛的獵犬。他在2年艱辛的存款後,終於如願以償地得到了老丹和小安,他和它們一起穿越山頭,尋蹤冰河,捕捉浣熊。

勇敢忠誠的老丹和小安為比利得了捕獵大賽的金獎盃,捕獲浣熊鬼。然而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遭遇惡獅,生命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深情的小安更不願獨活於世上。

讀完故事,我竟發現,淚,不知什麼時候爬上了臉龐,是呀,比利所擁有的愛,信仰,責任,誠實,勇氣與毅力,有廣度,有深度,更有分量,令人敬畏。在那個樸素,質樸的年代,人們平和,謙遜,卻扮演著凡人中的英雄角色。文中兩隻可愛的獵犬勇敢,聰明,在小主人遇到危機挺身而出,護主,愛主的情感洋溢在字碼之情。

放下書,將書慢慢放回書架,我踱步到窗前,回味書的內容,突然間,猛然醒悟:原來這就是生死與共的情誼。

讀《故鄉》有感13

窗外,天灰濛濛的一片,刺骨的寒風肆意地吹著地上的枯萎的樹葉。格外地寒冷,不禁讓人打起哆嗦來。一看就知道是秋天來了。

在這日子裡,我讀了《故鄉土,祖國情》這篇文章之後,我才體會到什麼是愛國。英國的英格索爾說過:“力爭使祖國變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愛國的。”這不就是曾經在我們中國母親在最苦難的時刻拯救過我們中國的那些偉人嗎?就是因為他們,我們的中國才有今天,才有今天這段輝煌的歷史。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棲息之地;沒有祖國,我們就沒有了今天的快樂生活;沒有祖國,我們就沒有了這幸福的家園。相對而來,有了祖國,就有了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有了尊嚴,有了……《故鄉土,祖國情》裡的主人公肖邦,他就有著一顆愛國之心。肖邦是波蘭的音樂天才,他那時只有16歲,彈的琴就十分美妙、唯美。他認真勤奮地學習音樂,終於有了個好結果。但是天空不會永遠是晴空萬里的,總會有烏雲出現。當時俄國佔領了波蘭,肖邦情不得已地離開了祖國。肖邦抵達維也納不久,華沙人民起義,把俄國趕出了波蘭。那一個晚上,肖邦寫了三首曲子,這三首曲子都十分深切地寫出了他內心的感受。他之間去了許多國家,創作了許多曲子,他在國外漂泊的歲月中,不幸染上了肺癆。最後,去世了。他死的時候,手中緊緊地握著祖國的泥土。在1849年10月17日,巴黎所有的優秀藝術家都參加了肖邦的葬禮,他們演奏了肖邦的遺作《葬禮進行曲》。

這一位才華橫溢又具有愛國之心的音樂家,就這樣帶著亡國與祖國之土長眠於地下了。

肖邦永遠忠於祖國,他用他的歌聲為祖國歌唱和戰鬥。

讀《故鄉》有感1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我故鄉的柿子》,寫得真好。

文章的作者深情描述了故鄉的柿子生長、成熟、顏色變化的過程。

“細雨如絲,一棵棵柿子樹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快樂的生長著。”這是作者開頭描寫柿子樹的句子,我覺得很美。

然後作者寫到,幾場春雨後,樹上就掛滿了小小的、深綠色的柿子。是橢圓形的,又亮又光滑,柿子先是深綠色,慢慢長大後,就變成淡黃色,這時的柿子很苦,不能吃,等到柿子快熟的時候,又變成了深黃色,待到熟透後,才變成了深紅色。

因為我的家鄉也有許多柿子樹,所有,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棵棵柿子樹,樹上掛滿了深紅色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燈籠。

傍晚的時候,我還特意去看了小區裡的的柿子樹,上面真的掛滿了深綠色的柿子,很光滑,但不是很亮,上面有一層白白的東西,像擦了粉。

媽媽說,到秋天的時候,柿子就成熟了。

而我,已經迫不及待了。我想看滿樹的“小燈籠”,更想品嚐那甜津津的味道!

讀《故鄉》有感15

在作者的故鄉里,故鄉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牽動著作者的一起一波的懷鄉之情,文中所講到的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雖是略寫但是足足可以表明作者對他的故鄉的思念和作者對故鄉風景的讚美和喜愛,更讓我感覺到了作者故鄉風景的美麗、迷人,故鄉的蘆葦讀後感。最主要的還是作者故鄉的蘆葦,他利用花花草草們的襯托,更生動的描寫出了蘆葦的樸實、有蓬勃的生命和極其廣泛的作用,讚頌蘆葦樂於獻身的精神,思鄉之情才得以昇華。

作者在文中這樣描寫蘆葦:對於故鄉的農民來說,他是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籬笆,編葦蓆、葦簾子。用蘆葦蓋得房子,冬暖夏涼;每年春節,給孩子做花花綠綠的馬燈、八角燈,少不了要用蘆葦做支架;蘆蔑又可以做風箏,編制各種工藝品,散花著特有清香的蘆葉,可以用來包粽子;雪白的蘆根,又甜又脆,可以食用,還可以治病......

蘆葦的用處極其的多,而且它對於人類的生活非常有用,希望大家可以保護蘆葦、不亂折損蘆葦。

在大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吃的粽子就是用蘆葉包裹的,如果沒有了蘆葦就沒有了蘆葉,那香甜的粽子少了蘆葉的清香,會不好吃的。

蘆葦對於我們大家,非常重要,一定不要折損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