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皮囊》有感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1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皮囊》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皮囊》有感集合15篇

讀《皮囊》有感1

寫自己的故事是最難的,需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貼切的語言去寫下曾經辛酸苦辣的經歷。《皮囊》就是作者蔡崇達以自己人生幾個時期的故事,引申到生活態度。父親的生病、母親的愛情、年幼的夥伴、自己內心掙扎、大學期間的事情,節選的都是影響很深的事情,而作者有自己想法,認準自己目標並實施規劃,保持自己的節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帶偏。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些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清自己,放鬆自己的情緒。

翻開這本書,作者蔡崇達始終圍繞自己周邊熟悉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癱瘓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堅持愛情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擊的厚朴......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透過蔡崇達的眼睛,彷彿能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裡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人,發生著你我熟知的故事。透過作者的文筆,我看到他眼裡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很多時候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幾個人會因為這樣的辛苦付出而快樂?有幾個人能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學自己想學的。假如喜歡看書,就一本一本的讀,想寫字就寫,沒有限制,就像每個人的人生一樣不設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過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別人的嘴上,這一副皮囊只是為了讓你的靈魂更豐富和深刻。

讀《皮囊》有感2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對於這一句話,我的記憶尤為深刻,就好像把這一句話當做了這本書的主旨,甚至會不知不覺中把那肉體改為“皮囊”。

也是,現在的人大多數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卻不注意自己的靈魂成了什麼模樣。皮囊終究有一天會壞掉,而靈魂卻是永遠存在的,與其把那遲早要丟棄的皮囊養得好好的美美的,還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靈魂,使那永存的靈魂得到不斷地進化,越發高尚。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這便是阿太的生活觀。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就好比一個人剛出生,身體十分較小,慾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別提有多輕鬆了。慢慢的長大以後,上了學,慾望變多了,比如成績想要名列前茅,與每一位同學處好關係,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為這些慾望的產生,我們就變得愈發累了。後來我們的慾望改成了讀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的工作,這些都是因我們慾望而產生,於是我們的生活變得乏味。父母們常說自己工作累,可是這些都只是肉體上的累,而我們卻是心靈上的累,所以我認為我們才是最累的。等我們找到工作後,就會想要更高的薪水,這些慾望有成了讓我們累的又一源頭,所以我覺得,假如我們真的累了,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這些慾望,好好過自己的一生。

阿太雖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觀才是這本書給作者的最大啟示,也是給我們讀者的最大啟示,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它,然後放棄那些讓我們累的慾望,好好過自己或平凡或偉大的一生。

讀《皮囊》有感3

文是我國小時期最好的朋友,我們都熱愛唱歌,我們無話不談,我們互相分享。中間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漸漸發現他變了,變得把以前的愛好拋棄了,轉而去喜歡他當時不該喜歡的東西。做那些事時,出現了從未出現的神情。我不知道影響他最深的是什麼東西,只知道這讓我開始不瞭解他內心有什麼種子,我開始厭惡跟他說話。

後來文又回來了,跟以前一模一樣,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請,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們回不到從前,是在國中。那時我們不在一個班。不同班,突然就經常見不到面,我們開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們各自認識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漸漸改變,他也漸漸改變。最後或許他也不喜歡這樣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學校已經見不到對方的身影。

其實我們都沒有變得更好,卻也沒有往同一個壞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頹廢,他自動退學,在家裡跟父母鬥爭了半個月,喝醉酒摔傷臉,最後決定出去打工。這期間我們沒有見到一面,沒有通一次電話。我特別害怕相對無言,不知該跟他聊什麼。大學後他偶爾會拜訪住在我隔壁的親戚,我故意緊閉房門,避免迎頭撞上。

最新訊息是,他去年結婚了。婚禮刻成光碟,我趁家裡沒人,偷偷地開啟來看,我害怕母親問我為什麼不跟他說話,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實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個家人。婚禮上他又長高了,也長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東西,我真的一點都不瞭解他了!

讀《皮囊》有感4

改變,從閱讀開始。有理想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會做夢的人。閱讀正好能讓我們接近夢想,實現理想。有人說,世界上最美好的實驗是教育。我們正好是這美好實驗的參與者。請讓那一本本經典的書籍,一次次靜心的閱讀,一篇篇真摯的隨筆,引領我們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讓我們教育的世界充滿詩意與色彩吧。

《皮囊》這本書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時候恰好被它一副精緻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銅金的硬制書皮、泛黃的書頁、書內的排版看起來讓人感到舒適。《皮囊》一書很年輕,蔡崇達著,韓寒監製,20xx年出版,以作者為原型,以當代人的視角看世事。

皮之為質,囊之為形,藏汙納垢,謂之臭皮囊也。語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經》,以佛家觀之,身體皮囊為易腐朽之物,只有靈魂為不朽。

這句解釋前半句唯物主義,後半句唯心主義,理解起來卻不矛盾。但究其本質,放在當今社會考量,是否得當,有待思忖。但無論如何,“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

《殘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從一開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復健,到知道無法治癒後絕望地號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整天喊著要“抓緊死”,會控制不住惹事,大罵鄰居……死後,他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確切地說,在“父親”得知再也無法痊癒,內心殘餘的希望的火苗被撲滅時,他的掙扎、憤怒、鬥爭化為一隻猛獸衝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變得不是那麼惹人喜歡了。

人,各行其道卻又殊途同歸,有時候相似得可怕。讀這篇時,我一直將已故的爺爺代入,年輕時的爺爺頗有學識,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個每天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嘴邊掛著政治的老農民,他這一輩子勤勤懇懇但性格剛烈,我們一直很敬畏他。後來,當他被發現身體不舒服時,已經是食道癌晚期,我們合夥騙他食道上長了個囊腫,所以他剛開始是積極配合治療的。術後,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沒想到一輩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個委屈的孩子一樣跟我訴苦,說傷口有多深、有多疼……我頭一次看到他主動袒露脆弱的模樣,那種感覺不可言喻。

回家靜養的爺爺最喜歡的就是騎著他的小自行車去街上買以前從來不會碰的點心,奶奶開玩笑說他變饞了,他卻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彷彿要把沒吃過的東西嚐遍,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隨性。半年後,如我們預想的那樣,病情急劇惡化,他不能進食,反覆嘔吐,脾氣越來越暴躁,時不時打罵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們哭訴,爸爸氣不過和他發生爭吵,也被他拿著棍棒四處追趕......我們孫子輩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親節,我第一次給爺爺買了禮物,也是最後一次。只記得那條褲子圍在他身上又寬又長……我不禁怔住了——這是一副骨頭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動掀起衣服,靠我很近,無奈地說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層皮了。”我哪敢直視他的眼睛,不禁後退兩步,佯裝自然的神情,張了張嘴,想寬慰他,卻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爺爺走的那天,我不在家。聽奶奶說,那幾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許他想給這個世界和最親的人留下一副會笑的、溫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這是著名作家李敬澤在序中所寫,概括了作者在本書中記敘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處。

如果你讀《皮囊》,應該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許我們到了人生的某一個限度的時候,那些好的壞的也會衝出來,但是沒關係,相信皮囊最終都會體面地跟世界和解。

讀《皮囊》有感5

都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可這裡的“皮囊”卻是萬里挑一的,因為這本書讓我體味到了生活的千滋百味。從作者真實的情感和有溫度的筆觸中感受到了現實的生活氣息、看到了帶有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聽到了無奈又無助的喊叫......那字裡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尚有餘味縈繞。直到讀完後發現,其實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去經歷的真正目的。

如果皮囊朽壞不堪,那我們還剩下什麼?或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可是那脫去了皮囊的靈魂,到底能幹什麼?作者從本書第一章就提到了那個有著一副老舊破敗皮囊的阿太,之所以破敗,是因為阿太秉持著這樣的人生觀: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而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去經歷各種風吹雨打,使得我們的靈魂得以有地方安放。這一章奠定了皮囊這一說法的存在意義,也註定了這本書的基調是悲情的。

整本書作者緊緊圍繞著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有倔強不屈的殘疾父親、勇敢面對生活和堅守信念的母親、試圖把握人生卻失敗的天才文展......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筆觸,讓人不得不記起溫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但誰又能徹底理解和領悟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因為第一次那樣強烈而又真實的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他說電梯裡重症病房裡的醫護與病人家屬們的對視就像在看自己的戰友,因為他們都那麼近的感受過死亡的氣息。

這時的父親已與惡魔做了多年鬥爭,被折磨得不成樣,但自己竟沒有什麼能為父親做的,於是難過、逃避......想到自己的父親仍是家庭棟樑柱和仍尚安康時,這種心靈上的對比和對未來的想象讓我潸然淚下,不由得感慨萬千,才明白,除了生死,其餘的都是小事。作者的描寫太過細緻和具體,使得那種無力感包裹住了我的全身,甚至讓我身體裡的血液放慢了腳步。也許是因為生於農村的緣故,這些經歷過的、未經歷過的場景常常讓我不自覺地去聯絡自己生活中的那些鮮活的場景和形象。

作者在筆下紀念了若干他所熟知的人物之後,開始審視自己,從腳下的泥土到自己的人生,學會勇敢地面對生活和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再一味地為自己開脫和逃避自己。正因如此,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老朋友對話,既聽他說又像自己在說,從中獲益了許多,也懂得了許多。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而有的是對現實生活和真實情感的描述,它讓我們懂得應該如何好好地去利用我們所戴著的皮囊和如何珍惜與家人、朋友一起的時光,也教會我們應該勇敢面對生活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皮囊有心,不管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這也是餘之所得也。

讀《皮囊》有感6

朋友問我為什麼讀書這麼慢,我沒有回答。

到底為什麼?或許是我長大了吧。以前讀書總是希望快點讀完,拿著厚厚的一本書,首先就沒有耐心了。於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頁頁地翻過去。讀完了,也就沒有了。

多年不讀書,快忘了那是什麼感覺。今年重燃對讀書的渴望,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太多,不自覺地對著一段文字反覆翻閱。看著那直擊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經經歷的種種。無憂無慮的幼年,喜樂交錯的童年,迷惘無助卻又滿懷夢想的少年。

其實我也不是從來沒有審視自己,只是僅僅懷念和嘆息。如今回想,我發現自己沒有做過一件真正值得驕傲的事,我發現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也有太多該做的事沒有做,而它們已經不再等待,我再也無法彌補這缺憾。

書中提起很多對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對我有重要影響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牆築起,兩顆心總是貼不到一起。

讀《皮囊》有感7

《皮囊》,作者蔡崇達,文體散文,讀來卻有種小說的味道。以一個漁業小鎮,作者的故鄉為背景,寫了十多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除了溫情,還或多或少流露出時光的殘酷和人世間的庸俗。

通過閱讀此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複雜的內心。想要緊緊握住,卻發現無能無力;想努力奮鬥得到自己想要的,卻發現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想要勸說誤入歧途的朋友,卻發現無從勸說。一切的一切都不曾受他的掌控,好像周邊有一張無形的巨網把他緊緊網住,讓他無所適從。面對生活的種種,他除了釋然,別無他法。

他所描寫的阿太,對生活看得透徹,也活得輕盈。阿太認為生命本來是輕盈的,卻是被這肉體和慾望的汙濁給拖住了,所以每個人都負重前行著。千百年來有多少的孤魂野鬼,為了一個皮囊而爭得頭破血流,他們不知道自己已擁有生命中最可貴的東西,那便是靈魂。

父親的癱瘓,使他對生活絕望,母親對父親深深的愛,又讓他感到了溫暖,而周邊的一切又讓他意識到世界的無情。這個世界,有重症病房裡被疾病奪去生命的幽默的伯伯;有因觸碰到古制被父老鄉親唾棄的女子;有因家庭變故變得現實的孩子;有胸懷遠大理想卻被現實殘酷打擊,而最終選擇自殺的青年;有以體驗生活為藉口,向我們詮釋生命的精彩,卻無情地被生活擊倒的少年。

時光易逝,或許只有寫作才能留住時光走過的痕跡。在短暫的人生中,我們有時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時迫於生活壓力做著自己討厭的事。生活中的種種無奈與艱辛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要淡然處之,調整好心態,繼續前行。但願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活出精彩。

讀《皮囊》有感8

“生活不易,珍惜當下”是我讀完《皮囊》後的第一感覺。本以為《皮囊》是本小說,讀時才慢慢發覺是隨筆性的散文,我喜歡這樣的散文,這樣帶著淳樸氣息,風土人情闡述作者對人生現實而又殘酷的認識以及依戀故土的溫情。

散文分中共有十四個章節,每一個章節都是作者親身經歷且又影響一生的故事,作者在這些人生經歷中發現自我,明確目標,後來卻又在現實的冗雜中模糊了自我,而後便是看清了自我。對於章節裡的每一個主人公,我讀完後都有著說不出來的惋惜和感悟。《殘疾》一章中講述了父親因中風後的種種疾病纏身造成身體偏癱,但又為了支撐家裡的一切強迫自己趕快恢復,最後發現希望變成灰燼後想過自殺,作者不能理解父親,更不能理解母親執意要修即將拆遷的房,直到父親去世後,作者在埋怨中懺悔,沒有給父親真正需要的陪伴。最觸目驚心的無疑是《天才文展》,文展天資聰穎,好好發展下去肯定會有一個不錯的前程,然而由於文展急於功程,骨子裡有一種比他人高一等的意識,因此這造就了他在未來的生涯中徹底迷失自我,最終走向生命的反端。

或許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很喜歡散文中的一句話“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每個人都有一副面具掩飾這皮囊,卻又期許著活出自我,活出真實……

儘管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又是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詞語,但葉落塵土總歸家,珍惜眼前所有,感謝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留在心底慢慢回味……

讀《皮囊》有感9

《皮囊》這本書雖然已經有了很多大V推薦,但是一般針對網路暢銷書都一些抵制,可能會認為都是一種“快餐”文化產生出的作品,可閱讀性不高。然而由於出差上海,就想著在旅途中閱讀一本文學類且又方便攜帶,因此在書店閱讀時,就選中了它。

雖然帶著不一樣的心態或目的翻開它的世界。但是還是要說: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為深刻的思考,是一些真實的故事表達。

書中的故事大多發生在福建的一個沿海小鎮,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除了這本書,再次就在三毛書中看到,如一個老朋友講故事那種表達,真實自然)。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

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著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著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裡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著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

翻開很多書評和讀後感,都最大感觸是第一篇寫的是外婆的母親阿太,九十多歲,卻是看的最透的人。為了讓作者的舅舅學游泳,將他扔進海里,差點溺死,鄰居責備她,她反駁說:“肉體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她說的那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1、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然而整本書,感觸最深就是“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雖然這句話在近最後的片段才出現。但是當你抱著“理解”的心態去看待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所做所為,不加以太多的評論,就是一項善舉”。

記得很清楚的一個片斷,作者的父親離世之後,母親天天四處奔走,想要引父親的魂回家去。他們那邊有那些祭祀習俗,講究人死以後也要跟家人在一起;而且那邊也特別信奉神靈之類的。

這讓我想起三年前,失去至親時,母親在傷心之際,到處奔走,以當地的風俗習慣,問各種的神靈,渴望把他帶回家。最後在家裡安裝一個神牌,堅信他還在這:只是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而已。來尋求心靈的安慰和表達內心的不捨。因此學會理解:在你們看來是一種怪異行為,但是在他們內心卻是一種信仰。

正有了這種信仰,才指引我們去向。正如書中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裡面包裹的是一顆心,而那顆心最終指引我們去向”。

2、父父子子

書有一個片斷記錄父親對兒子的感情,雖然全程沒有太多情緒表達,卻通過一些動作,把父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愛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不由自主躺在父親睡過的床上,父親的氣味頓時瀰漫地將我包裹。淡淡的月光從窗戶透進來,我才發現父親的床頭貼著一張我幾年前照的大頭貼,翻起身來看,那大頭貼,在我臉的位置發白得很奇怪。再一細看,才觀察覺,那是父親每天用手摸白了。”

看完最後一頁時,突然感覺有點不捨,並不是說此書寫得多精彩,而是書中很多故事,都讓我們“看到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最後寫道: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這是我認為的“寫作的終極意義”,這是我認為的“閱讀的終極意義”。我因此多麼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讀《皮囊》有感10

初遇於它,好像是在夏日的書店裡。那天,陽光正好,書店裡的人也不多不少,我就這麼漫無目的地走著。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來,在暢銷榜上——《皮囊》是第一位。可能是出於好奇,又或是心靈的指引,我在收回目光之後就將它收入了囊中。

從序開始讀起,卻不知我的心靈也開始漸漸被它所帶動。這是作者的成長經歷,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那坦蕩、真摯的性格,他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讀他之所寫,就好像在一棵大樹下,兩人兩把竹椅的交談,說著自己的故事,毫無雜質。雖說書名為“皮囊”,但他好像就是從心裡開始跟你認識的。

略讀幾篇,我感受著他筆下的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他那個活到九十九的阿太,執意要建房子的母親,還有在急診室中去世的父親。一篇篇故事,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我外婆的母親。我見她也不過幾次,因為年齡

讀《皮囊》有感11

《皮囊》一書,第一感覺就是蔡崇達的文筆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就像是一個好朋友娓娓道來它的過去,他的故事。

世間萬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來接受來自外界無時無刻的摧殘,但需要承受這一切的卻是加附的靈魂。隨著歲月帶來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無法承受這摧殘,靈魂才會離開,尋找它未來的依附。人生在世,來這世間走一遭,皮囊讓我們彼此相親相愛,卻也讓我們感受這人世的悲愴。

文章結尾,蔡崇達曾點出,所有的理想和責任不過是逃避生活的藉口。有的人終其一生追逐夢想,未曾一刻休息,這不過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罷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滿嘴"理想"和"世界",卻遭到現實的沉重打擊。靈魂依附於皮囊,便是讓我們整裝來享受生活,活在當下。但有時候信念卻也是一種好事,比如在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信念能給你力量繼續前行,就像作者的母親,當父親去世後,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見巫人,把父親的骨灰安放在離家較近的祠堂裡。因為當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時候,信念便能驅使你的皮囊來面對考驗。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靈魂,那便和行屍走肉毫無差別。然而,窮其一生來追求,享受生活,我想,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讀《皮囊》有感12

我們生來就是一具皮囊,來不及讓肉體充實,靈魂已滄桑。

那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些從小就立下的理想,那些無人訴說的苦難和那些爛在心裡的故事,一遍一遍在體內發酵,一幕一幕浮現在腦海,一次一次地叩擊著我的心靈。

若即若離,彷彿他們就發生在昨天,又彷彿他們從未出現。

一個人的時候,我閉上眼。聽見均勻的呼吸聲,感受心臟的搏動,這是生命的力量。我能感受到我還活著,雖然我並不知道這為什麼。我的大腦還能控制我的雙手寫下此刻的想法,這彷彿是哪個夢裡出現的場景。

每個人都不瞭解自己,都是依靠“鏡中我”來獲得對自己形象的感知。我們頭戴面具,置於公眾之下,讓他們品頭論足。不同的場合我們戴著不同的面具,有時候來不及切換,甚至同樣的時刻變換著不同的嘴臉。

他們代表了不同的自己:自大的自己,溫柔的自己,堅強的自己,脆弱的自己,以及未來那些不知什麼面目的自己。

遊走於人世,渴望遠方的自由,卻囿於現實的牢籠。沒有哪個人顯得與世格格不入,但大底平庸之輩又比比皆是。芸芸眾生,你我終是凡人,任誰也難逃這個桎梏。

我曾經路過那麼美的風景,認識過那麼有趣的靈魂,擁有過那麼真誠又善良的朋友,這些日子是我最快樂的日子。但我又誠惶誠恐,我時常想起太宰治那句話:你要避免過度的狂喜,這樣悲傷就不會造次。

我不算怯懦,但絕對不敢像作者那樣把痛苦到麻木的回憶再過一遍。讀不懂的人說這就是人生,讀懂了的人每讀一遍心裡頭都在滴著血。

我常常羨慕梧桐:夏天綠得濃烈,給人一方陰涼;冬天枯得乾脆,走得灑脫。敢愛敢恨,這才是值得過的一生。

社會學上說,一個家庭自夫妻締結關係之日起,就跟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經歷第一個孩子出生,第二個小孩出生,到最後長大成人,離家出走,至此一個家庭的生命也就完結。但我讀皮囊,讀到父親偏癱之後,這個家就死了。

是的,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個家庭該有的模樣。而“我”還沒想過要代替那個三頭六臂的父親,成為家中的頂樑柱,這是苦難,也是成長,猝不及防,叫你說不出來。

我有時會停下來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渴望怎樣的生活。我問了好久,都沒得到答案。這12月的風沒有回答我,這10萬棵梧桐也沒回答我。我自己也回答不了。後來我一想這個問題就忍不住想哭。

世界向我緩緩駛來,還是我離這個世界越來越遠?我分不清,我渴望去看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天橋上熱吻的人,田野裡奔跑的人,十字路口迷茫的人,公交車上焦急的人,大海里遨遊的人。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見證他們臉上幸福的模樣。

我等幸甚,不讀《我與地壇》,不明白生命之頑強;不讀《皮囊》,不懂得生命之厚重。人生說來公平,我們免去了那些痛苦的遭遇,便不明白這最淺顯的道理。只能透過詩人的眼睛略窺一二。是幸,也是不幸。

讀完作罷,不記得寫了些什麼,但能切實感覺到,他寫進了我的內心。如同大多數人喜歡《人間失格》一樣,是因為寫的東西都像自己:“心狠手辣”的阿太,母親的房子和她那些神明朋友,病房裡的聖誕節,像祥林嫂一樣被人唾罵的張美麗,阿小和阿小以及許許多多出現在文章裡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也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這些故事在心中,你不懂,我說了也沒用。

逝去的時間,留不住的愛人,老去的雙親,從天而降的疾病,猶如倒下的牆,覆水難收,又讓我們在殘酷的人間顯得捉襟見肘。你我心知肚明,於是我們帶上面具,假裝笑得很開心,繼續前行。

讀《皮囊》有感13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還 有些什麼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這些終究會因為韶華逝去而不復存在。

 ̄ ̄ ̄不是金錢,不是名譽。這些只會為你的皮囊增加負擔,來去匆匆。

你有沒有感受過生命的律動?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沒有聽到過風的歌聲?依稀在你耳畔縈繞的。

你有沒有聞到太陽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間嬉戲的。

你有沒有看到過透明的顏色?在你瞳孔中對映的。

你有沒有品嚐過水霧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開的。

你有沒有追求過什麼?日日夜夜在你腦海中幻想。

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東西。他們,會點亮人生。

【貳】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親病逝,母親堅持要把即將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積蓄重建,只為建一個家。等待死亡的人們,終會化成最初的模樣。每個人都有一個巨集大的夢想,但是因為人心的惡俗,有的人不能與世俗抗爭而飲憾終生;有的人因為自身的缺陷而放棄自己的夢想,淪為普通人;有的人不顧一切的綻放著自以為無極限的青春,然而終會被自己心中那個橫衝直撞的“破壞者”吞噬……

《皮囊》這部書中講述的都是作者身邊所發生的真實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關於皮囊、關於家、關於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樸素卻真情,一點一點的浸入我們的心房。故事總是以悲劇結尾,讓人流下心酸的眼淚,可回想起來卻是十分溫暖,像是得到了什麼力量在往後激勵著你;也正是這樣,我們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麼是皮囊。

在其中,會有一盞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燈光照耀著你的皮囊。

每個人。

【叄】

你感受過自己的皮囊嗎?

大多數人大約都會回答:當然了。

那麼,請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瞭解自己的皮囊嗎?

 ̄ ̄ ̄沒有人會肯定的說,是。

皮囊是什麼呢? ——他既保護人們可以不受傷害,又包庇了人們的醜惡。

但是,能不能點亮皮囊中的明燈,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說:“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是的,她說到做到,她認為靈魂,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她總是用盡全力的做事,切菜時把手指切斷了,她也一聲不吭,反倒是“我們”被嚇的手足無措,慌亂不堪。阿太曾今把自己不會游泳的兒子一次次的扔進河裡,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門關走一遭,但是,正是這樣看似無情的處事方法,卻是真正的掌握瞭如何對待皮囊。阿太在臨終的時候終於說出了對待皮囊的看法:“沒有皮囊的限制,靈魂才能來去自如。”

靈魂,就是點亮皮囊的那盞明燈。

【肆】

家,是什麼?

有人說,家,是在你傷心難過時,給予你溫暖的地方;有人說,家,是夢中的天堂;也有人說,家,是永遠回不去、永遠到不了的淨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點著一盞燈,無止境的等待一個風雪夜歸人。它在你心中,永遠都是最初的模樣,無關年齡,超越時間;無關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溫暖皮囊的那盞明燈。

【俉】

你相信有神靈嗎?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現在,我相信了。

父親走了,母親要為父親找“巫”——可以把父親生前想要說的話轉述出來。母親固執的想要聽一聽父親的聲音,問一問他在那兒過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認為這是騙人的,但母親倔強的像一頭牛一般,被騙了也心甘情願。

她去找了“巫”。

“巫”說,父親會回來看我們的。

而“父親回來”那幾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過年一樣,母親也快樂了許多。

我不由得熱淚盈眶。

我開始相信神明,我開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盞明燈。

【陸】

而人啊,無論經歷多少變遷,歷經多少磨難,只要帶著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頭上的信仰,無愧於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這是《皮囊》告訴我們的。

是的。

僅此而已。

讀《皮囊》有感14

有些書註定是能引起共鳴的,不是因為詞藻華麗,字句精妙,或許是因為內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來,然後淚腺受了刺激,腦中浮想聯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說,還是自傳的書,在我的內心激盪出了漣漪。書名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憂傷的,但書中娓娓道來的故事,一層一層揭傷疤式的訴說,讓我似乎經歷的作者的心路歷程,也對自己今後的路有了新的認識。

《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由蔡崇達編寫、韓寒監製。文集風格沉穩,表達了作者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人生難免遇到挫折,猶如一個個偽裝好的坑,不知何時就會踉蹌跌入。有些坑可能很淺,走過去只會崴到腳,讓人心中一驚,但只是影響了心情;有些坑可能很深,會把人摔的頭破血流,甚至影響以後的行程。

也許有人抱怨老天爺不公平,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出身,有人破衣爛衫需要光腳步行,有人開著豪華跑車瀟灑旅行。但是老天爺也是公平的:總有汽車過不去的坎,總有需要人走的路,有些路只能用腳走過去,甚至需要手腳並用、摸爬滾打過去。

六年的檢察工作中接觸許多犯罪嫌疑人,於我來說,他們只是我生命的匆匆過客,但是我卻見證了他們跌入巨大的深坑。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的是後悔、恐懼或是不在乎,作為站在坑外的人,除了依法辦事、悉心開導,我別無他法:要爬出那個深坑,能依靠的唯有他們自己。

只有那些待在坑中停滯不前的人,才會怨天尤人。對於從深坑中走出來的人,必然會感謝曾經的磕絆,讓他們更加有力、更加堅韌,

試問,哪有人不是帶著受傷的皮囊上路的呢?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我們唯一能做的無非就是經歷風霜雪雨,鍛煉出一副鋼鐵之軀,這樣才有機會帶著渴望的心,欣賞到陽光下的海闊天空、流水雲長!

讀《皮囊》有感15

文退學後我經常夢到他,夢到我們回到那個最快樂的時光。在夢裡我們依然無話不談,依然一起去做我們都喜歡的事。但我卻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他已多年不參與我的生活。於是失落地醒來,心中無限悵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內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後來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認為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知道將來會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說出第一句話,也不知道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我的生活中,跟文類似的人很多,我們都曾經很快樂地在一起,隨著時光列車的不停行進,他們下車了,上了另一輛車。我就這樣眼睜睜看著他們漸行漸遠,而又喚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覺得朋友分階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對我有影響的人,當我們再次遭遇,你看我時依然是那個眼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