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9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皮囊》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皮囊》讀書筆記15篇

《皮囊》讀書筆記1

好的作品總是能夠引起別人的共鳴,讓人深陷其中,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看見自己,看見讀者,看見更多人的心。我們總是把別人當成界限,去發現去尋找自己的不足,但是回過頭來,最喜歡的可能還是自己。

在書裡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肉體是用來用的,而不是伺候的。就如同書名那樣,所有的市儈,世俗,人生百態都藏在人的皮囊之下,但是人為了生存,還得努力的用肉體去支撐,去活著。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活著的各種意義。不過從作者在父親病中所描寫的日子,真的讓人覺得生命無常,很是脆弱。且行且珍惜,珍惜身邊的每個親人和朋友,不做後悔之事!

讓我還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厚積薄發的力量。雖然生活也並沒有故事裡的那樣慘烈,但是厚積薄發,思考過,實踐過,努力過才是真切實際,學到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會是自己的武器。與其說機會運氣缺一不可,但是前提能走到這一步的時候,還是要有料,有底氣,有談資,更多的,我會鼓勵自己付諸實踐,因為為了讓我自己更好地展望未來,更大程度的發出光芒。

《皮囊》讀書筆記2

初次在路邊的一個小書攤見到《皮囊》這本書,對它的作者內容都不甚瞭解,但衝動之下還是買了下來。

作者蔡崇達是一名記者,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文學作品。李敬澤給這本書作的序中說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者,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觸,讀這麼一本書確實不輕鬆。

這本書我讀的特別慢,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讀完,因為我和韓寒秉持同樣的觀點:我希望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說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我也是在心情平緩不浮躁時拿出來翻上幾頁,因此它放在我的床頭。當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圍沉靜下來,我會在臨睡前讀上那麼幾頁。

我讀的慢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夠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這本書太豐富了。讀完每個故事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後聯想到你,和與你有關的塵封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和物。《皮囊》裡的文字就像是一塊石頭激起了你腦海中的千層浪,你根本躲閃不及就被拉進了回憶。比如讀了天才文展後,我也回想起了我兒時的一些玩伴,想起參與我兒時最美時光裡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與他們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間的生命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不能相連。每每想到這兒,不免又慨嘆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這本書它到底是小說集還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過讀完之後感覺這個疑問又不那麼重要了,關鍵的是作者傾注的感情是真實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比如在寫張美麗時,作者毫不避諱,寫了當時自己由於青春期正常發育,對人們口中的美女張美麗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並且好幾次瞞著父母,和小夥伴去看張美麗。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動寫的真實而又繞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對親人朋友的懷念之外,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寫作意義的理解。

作者說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作者說這是他所理解的寫作與閱讀的終極意義,寫作能幫助或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的內心裡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在簡書上寫作上時常看到好多簡友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好多寫作者本著“輸入多才能輸出多”的初心,一年裡囫圇吞棗的讀了近百本書甚至幾百本書。我對這些做法不大讚同。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之類的東西那我不反對,但如果是文學書籍,我勸你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普魯斯特說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內心的東西,內心的豐富才是你不斷創作的源泉,內心的豐富是慢慢累積的,並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從這本《皮囊》開始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只有我們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個個魂靈,才能體會這世間的風情萬種與醜惡百態。

《皮囊》讀書筆記3

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由若干個生活中的小故事組成。在讀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後感觸頗深。故事的主人公為兩個叫“阿小”的人,其中一個鎮裡的阿小,另一個則是香港阿小。鎮裡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漁民家庭,全家捕魚為生,自己卻下決心長大絕不做漁民,要走出小鎮。然而,他讀書卻並不好,這讓他這種高傲的安靜,被理所當然的當作一種孤僻。另一個阿小,之所以被稱為“香港阿小”是因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發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鎮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時間。在兩個“阿小”的腦海中都有那麼一個“遠方”,因此,他們似乎可以輕視周圍的一切,他們不屑於活在當下。對於香港阿小來說,香港是個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準備”的生活裡。他經歷的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錯位中,他能夠接觸到這個世界最發達的東西帶給他的刺激與誘惑,肉身卻不得不安放於似乎落後於幾十年之久的鄉下。他肆無忌憚的消耗著眼下的時間,活在幻想之中。當他真正移民香港時,卻發現與那個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個圈子裡,他被認為是粗鄙的鄉下人,他依然是孤獨的。家庭遭遇變故後,親友紛紛離他而去,讓他感受到城市世態炎涼的一面。不能不承認,他們之於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過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來,乘坐擁擠的交通,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時間一到,又拖著疲憊的身體會到所謂的家,準備第二天的演出。與之相比,鎮裡阿小的命運似乎要好些,他曾經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發誓自己絕不做漁民,重複父輩的工作。他曾經因能接觸到香港阿小的待見而驕傲,彷彿得到了重視,即便染上了種種惡習。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離去和不再聯絡而失落和傷心。他曾試圖抵抗生活,與父親大打出手,離家出走,留長髮,每天騎著摩托車狂飆,直到經歷一次嚴重車禍後,才安心的與父兄一起去捕魚,逐漸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兒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兩個阿小這樣的人,他們都生活在“錯位”之中,生活在對未來的無盡想象之中,他們與現實的一切格格不入,腦海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可當願望破滅,他們又會陷入極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錯位”源自對自己定位的錯誤,當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錢、權利等),卻有著遠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理想”時,他們會被“理想”所拖累,既丟掉了當下,又永遠不會達到想象中的“未來”。好比香港阿小,他們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會認為小鎮裡已經容不下他,他屬於香港,像電影中一樣,打耳釘留長髮騎著摩托車在街上狂飆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實證明,在香港生活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由於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學校中被認為是‘粗鄙“的鄉下人。由於能力有限,在父母這座靠山不在時,他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最終淪落為一名維修工。所有發生這些無關命運,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認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樣地,小鎮的阿小也曾有過豪言壯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離他格外的遙遠,遠到看不到,摸不到,幾次打擊後,他放棄了抵抗,認清了自己,從此甘心捕魚,甘心在小鎮上生活,成家,立業。他很幸運,因為他提早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現實。

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高三的後半學期,整個學校像傳銷公司。老師整天說,別想著玩,想想未來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樓大廈間,那裡才好玩。他們偶爾還會距離:某某同學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然後,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氣篤定的好像王子工作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傳銷”,學校或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給孩子一個定位,給他們描述一個美好的將來,直到孩子認為那就是他應該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終呢,有多少孩子最後發現那些並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並不是適合他們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直到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這樣才活的踏實,才不會“錯位”。

《皮囊》讀書筆記4

少年不經事,那時的我目光總會停留在那些有曼妙身材的美女或帥氣逼人的男生身上,當然誰見了美女、帥哥春心蕩漾,這也很正常。

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過,越經歲月沉澱,越發現最好看的皮囊也不如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1、

姑姑家的表哥阿浩娶到了全村最漂亮的女孩瑩露。那女孩丹鳳眼、筆直高挺的鼻樑、有一張紅潤的櫻桃小口、身材高挑苗條、面板白晰、左臉頰那個迷人的小酒窩,誰見誰瞪直眼。

可以說所有讚美的語言,都不能形容她的美!結婚那天,我被表嫂的美貌打動了 ,圍著她轉,“表嫂、表嫂”的叫她,她羞澀的答應著。

婚禮過後再見到表嫂是另一年的春節,平常大家各忙各的,只有春節期間,親朋好友才有時間聚聚。

漂亮的表嫂已經產下一個大胖兒子,產後的她身材看上去雖稍微發福一些,倒更顯女人的韻味,臉色紅潤有光澤,臉上的肌膚像剛剝了皮的雞蛋,吹彈可破。

趁表嫂在給孩子餵奶,我嘻皮笑臉的上前輕輕掐了一下表嫂的臉,感覺這臉能掐出水來。“嘻嘻”!表嫂真的太誘人了!

不過,這美好的感覺沒過多久就讓我改觀了。表嫂給孩子餵奶喂睡熟後,就和我們幾個來姑姑家玩的表姐妹聊天。

一聊不知道,一聊嚇一跳,她滿嘴爆粗讓我瞪目結舌:“臥靠,你們知不知道,我算瞎了眼,嫁了你們這個窩囊廢表哥。什麼破中學老師,每個月就拿著幾千元的工資,就這點工資是我收入的零頭,我讓他辭職到我公司上班,他不願意,還跟我僵,整整一個灌了鉛的書呆子。我真是悔不該當初,當初那麼多條件比他好的追求者不要,偏偏上了他的賊船。”

我聽了這話,表嫂光輝的形象瞬間倒塌,心想:咋這麼粗魯,可惜這一身皮囊。

後來,姑姑偷偷的告訴我,表嫂可難待候了。全家把她像祖奶奶的供著,好吃好喝讓她先上,除了生孩子、餵奶的活讓她自己幹,別的活她基本不幹。但她就不領情,想罵誰就罵誰,想給誰看臉色就給誰看臉色。有時全家人好好在吃飯,也不知誰說錯了一句話,她立馬甩筷子走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姑姑說,等孫子大一些,就和他們分家,不想住一起了,太受氣,這媳婦一點教養也沒有,也不知她爹媽怎麼教的?當初你表哥非她不娶,說她長得好看。現在倒好,這後悔藥可是無處可買。她後悔我們還後悔呢!

再後來,漂亮的表嫂出了緋聞,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削減。再見時,她的美貌已不讓人心動。

皮囊再美,終究只是皮囊。

2、

曾看過一檔求助類綜藝節目,男嘉賓求助主持人,他從來都沒有看過自己的女朋友素顏,就算是去三亞旅遊男嘉賓特地蹲點,但是最後還是沒有看到女朋友的真正面容。

主持人問如果你的女朋友素顏很醜,你還愛她嗎?

男嘉賓說,我愛的是她的善良和溫柔,還有懂事。就是醜,我也愛她。

主持人請出了他的女朋友,化妝的她看起來是個清秀小家碧玉型的女孩。

她說出了不肯卸妝的原因,小時候人家說她醜,而父母也都不幫她。長大後學習工作也有人因她長得不好看而攻擊她,所以她從小就因為長相的原因也很自卑,從小也很懂事。後來在化妝中找到了自信。

說完原因之後,工作人員找到女孩的父母,父母其實並沒嫌棄她,而且都覺得她長得很清秀很好看。

而男孩也說我愛你不僅僅是你的外表,而是你的懂事,你的溫柔和善良。

最後女孩卸了妝,其實也沒有她說的那麼難看,而且很有古典風格。男嘉賓和她手牽手的走下臺,一臉深情。

其實好看的皮囊讓人喜歡,但是有趣、懂事的靈魂更讓人喜歡。

3、

有趣會不會讓你很淺薄,何為有趣?

有趣就是,當別人和你聊天時,不會覺得你很庸俗,也不會覺得你很毒舌。

很多人總會用一句:沒有辦法,我這人說話很耿直。

樂嘉在《性格色彩學》裡把人的性格分為:紅、藍、黃、綠四種性格色彩。其中紅色性格色彩的人,說話耿直,性格直爽,可卻很容易得罪人。每一個顏色的性格色彩,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物極必反,大黃、大紅也不行,人要學會紅藍相間,這樣才能取長補短。

有趣便是相處上,能讓彼此輕鬆自在;有趣也是靈魂上,彼此能夠相溶以沫。過於耿直,過於直爽也會傷害與你交往的朋友。

有趣就是你曾讀過很多書,看過很多不同的風景。當你與別人交流時,不會顯得淺薄彎酸,咄咄逼人。

有趣的人,總會有著不同的思想和經歷讓人痴迷。在她們的思想裡,總是積極向上,不會輕易滿足現有的狀態。與人聊天時,會讓人覺得謙虛謹慎,輕鬆自在。

4、

有趣不止是,在文字與心靈的區別,更是一種心靈的碰撞。而喜歡一個人,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美貌讓人喜歡,有趣讓人痴迷。有趣的靈魂,總會吸引有趣的人。

我有個離了異的姐妹,和她出來吃飯,她說她老公找好了。

我先是恭喜她,而後問她是不是她心目中的一類,她說並不是,我問那為什麼會選擇在一起。

她說:“因為他對我好,他不帥不高,但是他愛我很多。”

或許有的人工作很好,很富有,但是愛和尊重遠比物質上的富有要重要的多。

一見鍾情看臉蛋,長期共處看性格,一生相守看人品……兩個人在一起總有一天要卸下所有。

真誠對待,刻意的說和做,太累,做自己,才是對,你的開心你的沮喪你的榮耀你的失敗他都喜歡,那就沒錯了。

有趣的人,總會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會尊重喜歡自己夢想的人。

你的人生有限,不要苟且而活,與有趣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大的樂趣。

《皮囊》讀書筆記5

《皮囊》像是紀實文學,寫作者和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讀的過程還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達善於觀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後的人心,下筆比較狠,不虛偽,不做作,用最準確鋒利的詞彙去形容人性最本質的美麗與醜陋。這種深挖也包括對他自己。這裡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話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勝於一切的母親的“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有文弱書生的作者和滿口髒話,江湖老大,後癱瘓任性如孩子的父親之間細膩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裡渴望生命,與死神角力的凝重,與機智幽默輕鬆(讀的時候笑出聲)的反差,以及聖誕節夜空綻放的最溫情的禮花;有作者發小、同學的故事,各種為夢想的期許,與命運的抗爭…… 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題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寫皮囊裡偶爾發出亮光的靈魂(心)。—小青龜

蔡崇達的《皮囊》,讓我看到了一副似變而非變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脫脫的現實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為生計而掙扎的那代人(父親、母親為代表),以及為前途而奮鬥的年輕人(蔡本人),他們的生活狀況,愛恨離愁,生死觀想,喜怒哀樂,幸福時光,怏怏不悅,夭矯婆娑,日夜罔替,點滴接連。真實,切身,肯綮,刻骨,銘心……—老兔子

《皮囊》讀書筆記6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為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為,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閱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裡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著。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著共鳴。

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裡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著血在祠堂裡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說:“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說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著人心。它可以是溫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著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著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讀書筆記7

沒想到這本書給能讓我有感而發這麼多,昨天的文章主要側重於個人看法,今天則更多情感的抒發吧。

除了這些文章,觸動我的還有什麼呢,我想,還有阿太對作者說的那些話,關於人不過是一具皮囊的言論;還有作者不時發出的對故鄉的戀戀不捨和更深的連線;還有久別後的朋友之間的疏離與扼腕。

談到故鄉,我始終沒有那麼大的情懷,想起有一次,爸爸喝醉酒,照例開始教育我,念念叨叨故鄉之於自身的重要性,我沒有他期望的那麼多對故鄉的眷戀,但是也不是他口中那副急於擺脫故鄉的形象。可能更多的是因為從未真正背井離鄉過,學生時代每年逢假期就會興沖沖地趕回家,那不是故鄉,那只是我的家鄉,那只是印在火車站優惠區間上的站點,那是可以用74.5的硬座、117.5的二等座、121的巴士、4個小時的車程來衡量的地方。

我真正奔赴的,只是個我父母親所在的地方。

然後,只要被爸爸瞪一眼就會眼淚汪汪的我,委屈地辯駁:“對我來說,故鄉就是有我爸媽的地方。”

然而今年開始忙碌著找工作,當承載我希冀的簡歷紛紛奔向天南地北各個陌生的城市的時候,當它最終落戶在杭州之後,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查一查回家的航班,而後也開始想,以後興許一年只有一次回家的機會了。

這時候看到《皮囊》,突然對故鄉,有了更深的一層體會。

泉州是一個海濱城市,而我的故鄉沒有那片波光粼粼,但是有層層疊疊的綠,還有特定季節是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我的故鄉沒有熱鬧的出海打漁,甚至沒有讓我能明確說出來的活動,只是每每到了某個節日,而我不得不留在學校過節的時候,談起家鄉的習俗,我卻是話最多的那個。

所以故鄉到底是什麼呢。

因為現代高科技發展帶來便利的交通,帶來四通八達的媒體資訊,我們從未真正遠離,所以我們沒有濃濃的思鄉之情,更或者是因為,故鄉早已經具體化到某一個地方、某一種食物、某一個人身上了。

她說不定是某種食物:

一群在外的朋友湊在一起時,聊起小連城,無非思念學校門口的爛粉和兜湯、南門頭的捆粄、大橋下的大扁食、四角井的燈盞糕,或者只是媽媽做的菜,我們對故鄉的思念,全都化作跟隨我們走南闖北的肚子裡的饞蟲。

她說不定是我家門前的小溪流,也說不定是培養教育我的母校,更說不定是從小到大春遊秋遊的目的地冠豸山。然而,奶奶曾在那洗菜的小溪流已被柏油馬路覆蓋,國小的母校已經化為居民樓的工地,冠豸山在售出協商買回的過程中開始向本地人索取門票......

每次回家看到又一片新的施工地,或者只是一塊又被開墾然而尚未動工的農田時,我總是會感到可惜,甚至是鄙夷,好好的小鎮,本來就應該是一幅接地氣的模樣,偏要硬凹造型向現代化大都市看齊。

於是我想起我的另一個故鄉,那個離開更久我更願意稱作故鄉的地方——一個更加偏僻的鄉鎮,那裡曾經是我的伊甸園,是最初在我心中播撒美好種子的地方,然而這幾年回去時,看見四處橫躺的木材,看見我嬉鬧的涼亭都是木屑,我根本沒有再往裡面走的慾望。

於是我的心情就跟作者說的這樣一段話產生了共鳴:

“我知道,其實自己的內心也如同這小鎮一樣:以發展、以未來、以更美好的名義,內心的各種秩序被太倉促太輕易地重新規劃,銷燬,重新建起,然後我再也回不去,無論是現實的小鎮,還是內心裡以前曾認定的各種美好。”

這種不可挽回不可避免的遺憾,也同樣產生在每一次和朋友分別的時候。

我曾經做過一個電影畫面感極強的夢,夢到我一個人搭乘著日本電影裡常見的火車,窗外是一閃而過熟悉而陌生的風景,車廂內是熟悉的朋友。久別的朋友突然主動問候我,我還一臉詫異地回:“你怎麼會跟我說話。”然後,這麼些時日的隔閡就像不曾存在一般,聊得很熱火朝天。

不知不覺,火車到站,友人A下車,友人B登場。留下我一臉錯愕,追問著友人A的去向。

這個夢境與現實太相似,醒來後的我一直空落落的。

前些日子見到一些故人,外界因素推動下能夠自然而然地像彼此認識但不熟的朋友一樣聊天,分開時也不像更小的時候所期望的那樣,非要執著地把過去的一些困惑和誤解解釋清楚,因為突然覺得,那是另一個時間段的事了,對待過去的事,最好的做法是——既往不咎。

因為我們總是活在當下的,所以,對未來,也不要搶抓不放。

就像突然想聯絡很久沒互相通訊的朋友,毫無疑問彼此都想展現出曾經的熱絡,然而幾分鐘的問候之後,空氣裡只剩難忍的尷尬。那時我哈哈一笑,說:“相見不如懷念,就這樣吧!”然後逃離一般匆匆掛了電話,並長舒一口氣。

就像畢業許久總想組織一次聚會,也許這件事的難度不是各自都忙,而是怕見了面已不復年少的模樣,讓彼此和自己都失望。

作者的一席話是很好的解釋:

“每個人都已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裡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聚會才能成真。”

動筆之前,沒想到《皮囊》的讀後感會變成這麼長的侃侃而談,或許真的是平常人的生活裡也折射了我的影子,而作者又沒有難懂的故作深沉,從而激起了我許多的共鳴。如果讓我寫,我好像還能繼續寫下去,只是怕演變成了 懶婆娘的裹腳布,反而沒有了趣味。

能讓讀者寫出這麼長的感慨,大概真達到了作者的期許吧,因為人的本質是一致的,而我們有心,從而達到了共同的部分,最終看見了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了彼此。

今天其實寫了兩篇文章,但是對另一篇不滿意,沒有飽和的情感,沒有滿滿的觸動,打算好好寫再發出來了。

另,今天在學習日語時,發現慢慢地,積累的知識也不少了,打算一週要騰一兩天出來整理之前學過的內容,否則會消化不良吧。

《皮囊》讀書筆記8

放下《皮囊》這本書的第三天。

我發現這類書的特點,它不似小說一般,開篇是無味冗長的人物鋪墊,高潮全在後頭。相反,這類書最精彩最打動人的反而是開頭的那幾章,《皮囊》是這樣,正在讀的《文化苦旅》也是這樣。

李敬澤給《皮囊》寫的序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

說的輕巧,因為大多數人其實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內,都是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歡的兩章:《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親的房子

“我”的父親殘疾,癱瘓在床,需要醫藥費,“我”也即將大學,家裡多了一筆開銷,姐姐因為窘迫的家被男友質問“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妝?”

在這樣的背景下,母親堅持著“我要建房子”。

後來,嶄新的二層樓房建成了,但是這個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母親甚至偷偷買了老鼠藥,被一家之主的“我”攔了下來。

那包藥,第二週在父親亂髮脾氣的時候就暴露了。我掏出來,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親搶過去,生氣地瞪了我一下,又收進自己的兜裡。

接下來的日子,這個暴露的祕密反而成了一個很好的防線。每次家裡發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親會一聲不吭地往樓上自己的房間走去,大家就都安靜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腦海裡本來佔滿的怒氣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為彼此考慮的各種想法開始浮現。怨氣也就這麼消停了。

這藥反而醫治了這個因殘疾因貧窮而充滿怒氣和怨氣的家庭。

過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個晚上,母親問我“我們再建兩層好不好?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我”不能說不。

房子建到第四層後的第二年,父親突然去世。然後再過了兩年,家裡遭遇拆遷,母親仍問“我們還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儘管家裡的親戚反對,母親的想法還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爭這麼一口氣有這麼重要嗎?與其拿著這筆錢建房子,為什麼不規劃得再長遠一些,為今後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雖然修建得氣派,但是生活卻更加拮据了。

我開始恨書中這位母親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無限包容,恨這些追求“愛慕虛榮”所做的無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門口那塊奠基的石頭,你介意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親的名字嗎?”

原來母親並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當年父親對母親的許諾,儘管父親病倒了,母親也繼承了父親的意志,維護著父親的體面。母親承受了許多非議,拖著沉重的皮囊討生活,內心卻是熱烈而平靜。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話:“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母親看得很透,她依照著自己的心過活,換做是我,別人的議論早已壓過內心的聲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裡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

我的神明朋友

父親的葬禮結束後,母親夢到了父親,她意外的篤定,“你父親需要幫忙。”

為了讓父親的靈能夠上天堂,母親為父親求得“清罪”的辦法——給一個神靈打下手,做義工。

母親也整整一個月都來鎮海宮探視父親。

或許因為自己成長的環境與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親這種迷信的行為。總是要有所寄託的,即使神人兩隔,母親還是期盼著以某種方式暗示自己,父親他可以過得很好。

兩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親的皮囊,對父親的愛是皮囊下跳動著的熱忱的心。

昨晚坐著從雲霄回家的班車,看著車窗外一幕幕熟悉起來的景色,越長大,越是對腳下的土地有一種惦念。廈門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這本書讓我有一種回家的衝動,像作者蔡崇達那樣,總是想找著藉口回家。

諸如蔡崇達筆下的阿小,文展,厚朴,我們該用什麼姿態去擁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堅信著以前看到的一句話“你現在做的事是你當前必須做的事。”所以,不管我現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現在是否規劃了今後,我總是要先腦袋混混沌沌地過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體驗阿小、文展、厚朴的生活,而不僅僅只是一個蔡崇達。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見解吧。如果有讀過這本書的小夥伴,我們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發現,“微信讀書”這個app真的巨好用!快來跟我一起讀書吧!!!

《皮囊》讀書筆記9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看過一句很喜愛的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有一天,得知一本《皮囊》的書籍蠻火,我抱著好奇和期待看看它能詮釋如何不一樣的皮囊。

這不是勵志書籍,而是本剖析自我的書籍,它帶你用3個小時的時間領略著現實社會,領略著夢想不是口頭評說。這本書,不會像魯迅先生批判時代那麼尖銳和一針見血。它更像是一個老者娓娓道來著一生,這一生的平凡與不平凡,非常貼近生活,然後告訴你,孩子,夢想可以放下,你應該學會如何活的像自己。

書中我很喜歡的話之一: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簡括:

一、它可以把現實用文字描摹的十分戳心

例:和世界上很多道理一樣,最危險的地方看上去都有最豐厚的回報。傍晚的暗礁總能聚攏大量的魚,只是潮水來得快且凶,浩浩蕩蕩而來,水波像一團又一團的擁抱把島礁抱住,如果沒能在這擁抱到來前逃離,就會被迴旋的水流裹住,吞噬在一點點攀爬的海平面裡。

二、有迷信,也有人吃人的社會

三、香港阿小和老家阿小,讓我們面對自己的醜陋和慾望。

①人因為有勢力便學會了仗勢欺人

②在A地他是高富帥,在B地別人嘲笑他是鄉巴佬,地域歧視,如何解決和麵對?

四、大城市的繁華與寂寞

例: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群裡,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麼複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

五、如何面對自我缺陷

例:在我的記憶裡,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覺做的惡事,就是發現並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個小孩一旦意識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總是要戰戰兢兢地小心隱藏著,生怕被髮掘、放大,甚至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衚衕裡。我親眼見過,幾個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邊緣化,而內心裡放棄對自己的想象,覺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點的生活,從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六、功利社會

《皮囊》讀書筆記10

韓寒在書的首頁這樣推薦,可是讀完這本書這兩種感受好像也都沒有,一直在想《皮囊》的  這本書並不厚,文筆流暢,比較好讀。最讓人喜歡的應該還是本書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親、母親的部分。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

後半部分寫朋友,阿小、文展、厚朴,雖然每個故事故事都發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但是每個故事又基本一致。他們都在作者成長的對立面,在作者成功紮根北京後,以一個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參與了朋友的那部分來審視他們的整個青春,這可能也是小J不喜歡的地方,也是我覺得整本書讓我覺得壓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精緻,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是,人的慾望也是。以前以為節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

“我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距離,找到欣賞它們的最好方式。”

這是我這本書最喜歡的一段話。

《皮囊》讀書筆記11

讀到厚朴時,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年少時那個不是打著青春誰不瘋狂的旗幟,來揮霍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

在蔡崇達務實和緊張的,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厚朴卻在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樂團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纏綿的幸福畫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裡。

厚朴在遵從父親告訴他一個故事,一個常青藤畢業生到某世界五百強企業面試,那企業的董事長問他,你大一干嗎了?那學生回答,用功讀書。大二呢?認真實習。大三呢?模擬現實試圖創業。你揮霍過青春嗎?沒有。你發洩過荷爾蒙嗎?沒有。然後那董事長就叫那學生出去,說你還沒真的生活過,所以你也不會好好工作,等補完人生的課再回來吧。

他不覺得這是騙人的,而覺得是真的並且很認同,以至以這個為為例來揮霍自己的青春,從此越來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開始不斷的換女友,打架鬥毆,活在空想的夢幻世界裡不願放低務實自己,以至黑狗達打電話讓他勸勸厚朴時,他父親卻說,年輕就讓他折騰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擁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很難在改變了。

在後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訴黑狗達,黑狗達告訴他他願意他會想辦法為他像校方說好話讓他迴歸學校從新開始學習進而完成學業,但厚朴卻覺得這是看不起他,讓他恥辱,最終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裡崩塌崩潰,到最後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這讓我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一句話有多重要,他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好比【人間失格】裡的太宰治,他因為比目魚的不願坦白和坦誠,而是用高姿態告訴太宰治如果你好好聽話,我會願意幫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訴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學校上學,你家裡會承擔你未來的生活費和學費,但他沒有直接說明,導致在這裡改變了太宰治未來的人生軌跡,厚朴也因為父親常說的青春是需要拿來折騰的,從而改變了厚朴的一生。

這是一本認清自己現狀和認識自己內心的書籍,願我們從這本書中看清自己,未來更有意義的感受生活。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會像指明燈一樣,為前進的人照亮正確的人生方向,惡言同樣也會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獄,更甚至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

《皮囊》讀書筆記12

初見書名是帶了有色眼鏡的。然而讀完前幾篇,就著實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內在含義,也明白了序中所說“不要在公共場合讀它”的建議,因為是真的會控制不住,已經記不清多少次流淚。

作為寫過260萬+字報道的記者,作者有著嫻熟的寫作技巧,但是在我看來絲毫不虛偽做作,相反卻總是直擊內心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說前半部分是帶給我對親情的回憶,後半部分則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說實話,在一口氣讀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後,我真的沉在那個世界裡了。跑去廁所,靠著門,不願出來,不願見光,也不願說話。心想:活著到底是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呢?當然,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我像作者一樣,用“制高點”的眼光來審視身邊的人、身邊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價值標準給他們一個評判;又或許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樣,對這個世界有著無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卻最終沒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應該是遊走在這個世界的靈魂,瞭解人類的七情六慾和虛偽做作,不願與任何一種所謂“流派”有一樣的觀點或瓜葛,只願飄在半空,觀察、嘲笑、羨慕和悲傷,然後轉場離開。

《皮囊》讀書筆記13

讀書可以為生命添一盞明燈,在觸動心靈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題記

我不經意間得到的蔡崇達的《皮囊》,給我的是一種想一睹為快的感覺,所以僅用了兩天時間就看完了。看完之後胸口卻是鬱積著一股氣,無處發洩,莫名難受。

我想,大概是因為作者那溫情又殘酷、深情又理智的講述。

在書中,作者用一種冷靜、細緻、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裡的故事",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挖掘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還原了年輕一代張揚理想卻在骨感現實的磋磨下踽踽獨行的困境。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麼輕鬆,會讓人覺得心情異常沉重,禁不住地從心底流出眼淚、湧出嘆息。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美豔或是普通、是俊美還是醜陋,它都包裡著靈魂和一顆心。一個好的靈魂不僅能支撐出一個好的皮囊,還會使其變的更靚麗、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相知。所以,擁有一個健康的靈魂和一顆美善的心不僅能照亮自己,更能點燃、照亮每一個與之相遇的人。

人類本是群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聯合。芸芸眾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異而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眾多的“我”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而,這些獨立的個體在本質上有著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個人與他人之間通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從而認識世界。我們每個人在交往中相互參與,我們見證他人的生命過程,他人也會參與我們的生命歷程,構成了我們的經歷和閱歷,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要想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他人。我們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我們要去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你在別人眼中是何種人了。

我讀這些故事,就感覺我在讀作者生命中最珍貴、最真實、最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既定軌跡,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徘徊、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者逃避它們。因為人類本身有著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畢竟喜劇和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オ明白自己與眾不同卻又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很慶幸讀到這本書。對過去的回憶,能讓我珍惜現在,對失去的回憶,能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與其想太多有的沒的,不如珍惜擁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讀書可以為生命添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路,帶我們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獲得心靈的歡愉。

《皮囊》讀書筆記14

從開始看不進去到後來一口氣看完,還是書的魅力。很早之前就聽各種人推薦皮囊這本書,卻一直沒來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開了這本,並通讀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並不是華麗的詞藻才吸引讀者,往往那種平淡而又真實的語言更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醒著,皮囊就會被照亮。人們總是為了這副皮囊而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實的自己。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為了伺候皮囊而活著,凡事都要為自己的這副皮囊著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張美麗,我敬她是個奇女子,若不是小鎮的輿論一次次將她推向風口浪尖,她不至於落的如此下場。活在這副皮囊之下,就註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懼與壓力感。世事弄人,自古與眾不同的事物就會變成眾矢之的。可嘆可泣。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世人只看到了他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樣子,而非真實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為什麼要被肉體束縛呢?在意世人的眼光從而導致無法做真實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許在別人眼中像“怪物”一樣?其實不然,人們總是慣性的排斥和自己與眾不同的事物出現,因為它打破了現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永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這樣的人註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正如書裡寫的身邊的朋友都一心想離開這個養育自己的小鎮,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囂與小鎮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學著偽裝,學著市儈,學著像大城市人一樣生活,彷彿在證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鎮的印記,其實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個真實的`你。

皮囊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別讓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皮囊》讀書筆記15

《皮囊》這本書是去年回國過春節,之後回澳大利亞路過北京,在北京的發小送給我的。她是我欣賞的人,溫馨狹小的小房間裡堆滿了書,還有她的理想。

巧的是,回去的飛機沒有電視,我就把這本書看完了。我一邊看,一邊流淚。其實這本書的主調也不是那麼悲慘,但作者細膩的文筆著實讓我觸動。

一開始的序言中,有句話很適合我當時在讀的心境:我說服自己,這不值得流淚,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過是、僅僅是人世間每時每刻發生的事。

全書分為幾個大章節,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傳,細膩到肯定真實發生,但後來的故事越發離譜,讓我懷疑是不是小說。有評論也表示不知用小說還是自傳來形容。但肯定的是,這本書很真實,所以也是大賣的一大因素吧。在李敬澤序中,“蔡崇達寫得不太好的時候,還會有一點生澀的文藝腔,但當他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時,他不文藝了,他站在這裡,艱難地捫心而說。”

藍色字型為原文部分。在此記錄一下,我喜歡的句子。

I.皮囊

這本書的名字“皮囊”最早出自作者的阿太。書中這樣形容阿太:

阿太滿是壽斑的臉,竟輕微舒展開,那是笑。

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總是請假往老家跑-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個下午。她不甚明白地笑,展開那歲月雕刻出的層層疊疊的皺紋,我就莫名其妙地釋然了許多。

能想象,一個在城市打拼的青年,面對見過世間繁華險惡,早已寵辱不驚的安然的百歲老人,那種狀態必然安慰到我們所有焦慮的人。

當阿太去世的時候,她安慰作者不要太過難過: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而這個肉體,就是我們靈魂的皮囊。

II.母親的房子

*一隻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隻珊瑚蟲的房子,用以支援它繼續往上長。

*誰也不會在意渺小但同樣驚心動魄的死亡和傳承。

*別人的生活就這麼淺淺地敷在上面-這是母親尋找到的與它相處的最好距離。

*這藥反而醫治了這個因殘疾因貧窮而充滿怒氣和怨氣的家庭(當時作者的母親打算服毒自殺)。

*這房子的一切。像看一個熟悉卻陌生的親人,它的皺紋、它的壽斑、它的傷痕。

*整個小鎮遍佈著工地,它們就像是一個個正在發膿的傷口。而這些房子外面布著木架和防塵網,就像包紮的紗布。這片土地將皮開肉綻。

*過去的影子在這裡影影綽綽,昨日的悲與喜還在那停留,想象著,它們終究變成的一片塵土飛揚的廢墟。

*以發展、以未來、以更美好的名義,內心的各種秩序被太倉促太輕易地重新規劃,摧毀,重新建起,然後我再也回不去,無論是現實的小鎮,還是內心裡以前曾認定的種種美好。

*事實上,直到母親堅持要建好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過來,前兩次建房子,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臉面,而是父親的臉面-她想讓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麼健全和完整。這是母親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

“我不介意。”我假裝冷靜地說著,心裡被印證的某些事,又觸動到差點沒忍住眼淚。我看見那笑容就這麼一點點地在她臉上綻放開,這滿是皺紋的臉突然透出羞澀的容光。(作者的母親好可愛)

III.殘疾

*身體像被放掉的氣球,均勻地乾癟下去-說不出哪裡瘦了,但就感覺,他被疾病剃掉了整整一圈。

*他和我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疾病在他身上堆積的重量。

*是父親掙扎著調動臉上的肌肉對我笑,但爬到他臉上的滋味太多了,那個笑,終於扭曲成一個我描述不出的表情。

*揣摩各自的角色和準確的臺詞。

*她有種力量,不卑不亢卻和藹可親,讓人感覺是一個有主見的老好人。

*沒錢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困頓,還有別人有意無意的疏遠和躲避-即使心再好,誰都怕被拖累。

*挫敗感從那一個個細微的點開始滋長,終於長成一支軍隊,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

*來前悄無聲息,來後鋪天蓋地。

*他在後面安靜得像植物一樣。

*像是隨時被拉到行刑場的戰俘,已經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運。這種絕望反而也釋放了他。

*動不動把刺痛我的生死掛在嘴上。但我也知道,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IV.重病房裡的聖誕節

*疾病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他們,即使他們當時身處不同的生活,但疾病一眼看出他們共同的地方,統一把他們趕到這麼一個地方圈養。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儘可能佔有身體,用自己的秩序統治那身體。

*一開啟,嘈雜的生氣馬上撲面而來。(醫院裡安靜的病房通常在建築的高層,而一二層往往是門診,此處嘈雜的生氣彷彿和安靜壓抑的樓上是兩個世界)

*我厭惡這種感覺,就像你按照自己的記憶走一條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後突然哪裡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墜。

*有種東西,隔閡著彼此,註定無法做非常好的朋友-目光,太透徹的目光。這裡的小孩臉上都有雙通透的眼睛,看著你,彷彿要看進你的心裡。我知道那是雙痛徹後的眼睛,是被眼淚洗乾淨的眼睛。因為,那種眼睛我也有。和擁有這種眼睛的人說話,會有疼痛感,會覺得庸俗的玩笑是不能說的,這麼薄的問題,在這麼厚的目光前,多麼羞愧。於是會想掏心掏肺,但掏心掏肺在任何時候都是最累的,通常只要說過一次話,你就不想再和他說第二次了。(這種透徹的目光很有畫面感,我似乎曾經見過。)

*這種遺忘又馬上會催生內心的負罪感。

*你一不小心留出空當,就會被悲傷佔領-這是疾病最廉價、最惱人的僱傭兵。

*家屬們一般憂心忡忡,病人們為了表現出果敢,卻意外地陽光。每個病人都像個小太陽一樣。當然,代價是燃燒自己本來不多的生命力。

*我發誓,不和這重症病房裡的任何病人交朋友了。然後安靜地回到父親的病房,把躺椅拉開,舒服地癱在那,假裝,一點悲傷都沒有。

*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擔心,要在她面前掩飾悲傷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壞脾氣恰好是個優點:確保你不會很深地和她發生情感。我嘗試理解她的市儈和不近人情。

*這個時候,突然從樓下衝上一縷遊走的光線,擦著渾濁的夜色,往上一直攀爬攀爬,爬到接近這樓層的高度,一下子散開,變成五顏六色的光-是煙花。

*燃放煙花的痕跡還在哪,灰灰的,像一層淡淡的紗。過幾天,風一吹,沙子一埋,這痕跡也會不見的。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生過。

V.我的神明朋友

*每個家庭都想辦法消化這種困難,並且最終呈現出波瀾不驚的平凡和正常。

*混亂掙扎開一個方向,任性地擺脫了一個可能的命運。

*發覺了世界上有我一個人承擔不了的東西,才覺得有神靈真挺好的。

*聖盃(由兩塊木片削成,一面削成橢圓形,一面削平,把兩塊木片擲到地上,反彈出的不同的組合,表示神明的贊同、否定與不置可否)。

我記得我老家那塊有個很神的楊八姐廟,奶奶曾經帶我去拜她。和文中描寫的一模一樣,心中想著問題,然後將聖盃丟下。如果結果不滿意,那就再丟一次,前一次就表示楊八姐沒聽清什麼的。直到聖盃擺出自己滿意的結果,然後大家心滿意足的離去。連這種“自欺欺人”的習俗和文中也一模一樣呢。

有時我在想,這種信仰的膜拜和暢銷書《祕密》提到的道理是不是一致?一種強大的信仰讓當事人更加堅定,有“神明”在保佑自己,一定心想事成。而《祕密》的核心也就是,相信!相信自己的期望,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某種味道。只是任它悄悄地堆積著,滋長著,會覺得心裡沉沉的、悶悶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悲傷。

VI.阿小和阿小

*然而他讀書卻並不好,這讓他這種高傲的安靜,被理所當然地理解成一種孤僻。(是啊!當你讀書很聰明的時候,你的孤獨會被認為是天才的曲高和寡。然而成績很差,只會被認為奇葩的不合群。)

*白的發亮,瞬間讓周圍的一切都灰暗了。

*一種找不到話題的恐慌感,在彼此心內滋長。

*橋上一點一點的燈影,快速滑過,一明一滅,掩映著車裡晃動著的疲倦人群。

VII.天才文展

*有那麼一兩秒,我腦海裡晃過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類很浩瀚的什麼東西。

*他的臉通紅通紅,幾乎可以看到面板下的血液在沸騰。

*我莫名其妙地害怕那種相遇,每次見到他,彷彿自己的粗陋一下子全部裸露了,自己的困惑不自覺地又洶湧起來。

*但她不敢把這不安說出口,似乎一說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見,一切擔心都落地為實了。

*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殘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時期的那個方式。

*它果然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大又不僅僅是那個樣子,就如同一張沒對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來,大概的模樣還是如此。

*疲憊但警惕,眼神的冷漠不是由攻擊性的那種,而彷彿是對他自己的冷漠。

*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從這章開始,我就開始懷疑此書並非自傳。書中文展的故事,如果是真的,那真的很可惜。)

VIII.厚朴

*看到活得這麼用力的人,我總會不舒服,彷彿對方在時時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一個女性友人,一開始認識我的時候,非常喜歡我。然而“表裡不一”的我,並不是真的如看起來那般“傻白甜”。我,獨立而自我,將她拒之千里之外。因此她的熱情被我屢屢澆滅,最終演變成不置可否的保持距離。

她對我的這種排斥感還略帶嫌棄和不喜歡。後來她坦誠,說她嫉妒我。嫉妒我非常活躍和有生命力。我很努力,而我的努力襯托了她的不努力。

我沒解釋什麼。

後來我想到,其實,我們認識的時機不對。我冰冷的對待她,是因為當時的我,內心極其脆弱和自卑。因為害怕受到傷害,所以把自己包裹的很緊。不敢讓別人看出自己丁點的不堪。也就是說,當時的我,活的很不自由。

而這種看似優秀實則不自信,會給人高傲的假象,讓別人產生嫉妒的情感。真正的優秀,是不卑不亢,陳懇待人,是能讓人產生羨慕和模仿的情感。

*我把這個動作掩飾成用水擦臉時舒服的哼哼聲,我看出來了,你不是因為擦臉舒服,而是因為扮演自己太累。

*一副活在當下、活在人間的塵俗感。

*其實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個才是我應該堅持的活法,哪個才是真實。

*不合時宜的東西,如果自己虛弱,終究會成為人們嘲笑的物件,但有力量了,或堅持久了,或許反而能成為眾人追捧的魅力和個性。我擔心著、羨慕著、懷疑著又期待著他。

這句話,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當時讀到,有種說到心坎的感覺。

記得有一次在研究所餐廳吃飯。坐在一起的同組學長,不知什麼原因說我是個很有個性很有想法的人,還舉了個例子,說我就是那正太分佈95%

區間之外的p值小於0.05的人。

旁邊另外一個女生說她一直覺得自己挺有個性的。然後,學長看了一眼,說:“你挺正常的。”

我一聽就不樂意了,“你是在說我奇葩嗎?!”那個女生也不樂意了,“你是在說我沒個性嗎?!”然後我們兩個學妹都嘟著嘴哼哼唧唧的看著學長,一副要學長給說法的樣子。一句話,得罪了兩個師妹,學長不置可否的低下了頭。

說實話,當別人說類似的話時,我內心是有點小竊喜的。畢竟隨波逐流和人云亦云都是貶義的。然而一個在別人眼裡看來是個性的人,一定是孤獨的。

這種不被理解的孤獨,如果在一個非常非常自信的人身上,那就是氣場。否則,大多數的我們,在做出很“特別”的事時,總免不了偶爾的深深自我懷疑:為何我身邊的人都不這樣,而我這樣?我是不是走錯路了?

*厚朴確實在用生活追求一種想象,可能是追索得太用力了,那種來自他生命的最簡單的情感確實很容易感染人,然後有人也跟著相信了,所以厚朴成了他想象的那個世界的代言人。但我總覺得他是在為所有人的幻想燃燒生命。假如這個幻想破滅,別人只是會失望,但厚朴自己的內心會發生什麼呢?

*共同的出口:厚朴你來帶頭做吧!圍著他,像真的圍著他們生命的希望一樣。

*我不禁開始揣測,或許厚朴是他父親自認為未盡興的青春,在新的一個肉體上的延續。

*但我知道自己勸說不了厚朴,我們能成為好朋友,或許正因為我們是相反的人。

*頑強地打著精神,但消沉的感覺悄悄蔓延開。

*更像是以青春的名義集體撒的一個嬌。

*只是這樣的宣誓,沒有從心裡透出來的力氣,讓人聽了,反而感覺到無法言說的虛弱。

*北京這個夢想之地,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厚朴天然的生存之所,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發生的任何理想和夢想,需要的是紮紮實實,甚至奮不顧身的實踐。當他看到夢想背後那蕪雜、繁瑣的要求時,是否會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夠的接受度-夢想原來是卑微的執著。

*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他不是假裝,他只不過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身上的各種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熱愛的這個世界相處的辦法。每個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衝突卻又渾然一體的想法,他只是幼稚,還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誰。因為覺得,沒有必要向她解釋什麼。因為,她也是個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

*他越來越投入對夢想的想象,也因此,越來越失去和實際的現實相處的能力。

*他不知道,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築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他知道自己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他能想象到的瑰麗生活去與現實抗衡,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緊張、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質疑和暗示。

*他敏感地覺得,現在的我,是映照他失敗的最好對比。

*以前讀大學的時候,總覺得這城市格外的小,就是一條主幹道,衍生出幾條功能迥異的路。然而,當它藏住一個人的時候,就變得格外的大。

*我必須在中場休息時候結束後,繼續扮演起在現實生活中苦苦爭取來的角色。

*我總會邊想象,邊自己開心地笑。彷彿過上這樣生活的,是我自己。

*住在厚朴腦子裡的怪獸,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個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

*然後不斷深深地、長長地嘆氣。彷彿我的胸口淤積著一個發酵出濃郁沼氣的沼澤,淤積著一個被人拼命咀嚼,但終究沒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團的整個世界。

《厚朴》是我最有感觸的一個故事。或許因為厚朴有我的影子,所以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我的想法有時很理想主義和浪漫,這種“不接地氣”讓我很難和別人聊到一起來。這種不被認同感讓我時常懷疑我自己。然而,我還是做不了別人,我只能真實的做我自己。

在不斷自我懷疑中,不斷勇敢,不斷繼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其它部分

*這海水之上那碎銀一樣的陽光,鋪滿我的瞳孔,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醫院的病床上。曾經的掩飾,更加在意,更加狂熱。

*都只能從國外的標準去解釋當時為什麼這麼建,而不能說出這個建築這條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變融合,骨肉相連的。

*人與人關係的建立,顯得那麼充滿偶然又似乎必然。

*直接地突破你說話的邏輯,不讓你有試圖掩飾的機會,指明你所逃避或者不敢面對、不明白的。每次和他聊天,我時常都有種受傷感-有試圖掩飾的挫敗,也有的是,其實自己也不理了解自己的狀態,然後就被李大人這般一陣見血地指出並且批評了-我知道李大人內心的善良和本意,然而我總是難以遏制挫敗感。

*在不知道怎麼生活的情況下,我會採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麼能儘快掙錢以及怎麼能儘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彙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我真想好好和你聊聊,關於我們要怎麼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談談,什麼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和最珍貴的。

*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裡的每塊石頭,這裡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裡的每個角落,怎麼被歲月堆積成現在這樣的光景,這裡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父親突然離世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不是哭泣,而是滿肚子的怒氣,我憎恨自己再無法為父親做點什麼。

*心裡踏實到對生與死毫無畏懼。

*那一刻我會覺得自己是切開的木頭年輪中的某一環,擁擠得那麼心安。

*我突然如同墜入一種深邃如黑洞的恐慌中,一種踩空的感覺,眼淚止不住汩汩地流,但同時,好奇心又不斷提醒自己,掙扎著想看幾眼陌生的風景。

*我抬起頭,看到一個碩大的,橘子,懸在上空,我知道,這就是童年時代的所有黃昏。

*我看著一座座的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來,卻倉促被扯走。我就這樣短暫參與了他們的生活,剛開始鋪張關於他們命運的想象,卻又被迅速帶離。作為遊客,愜意的是,任何東西快速地滑過,因為一切都是輕巧、美好的,但這種快意是由罪惡的。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為風景,無論對當事者多麼驚心動魄。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那麼迅速、乾淨。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能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

*世界已經幫他剔除掉天真的虛妄。他能否已經找到辦法和自己身上的慾望講和。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

*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