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6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黑天鵝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黑天鵝觀後感

黑天鵝觀後感1

《黑天鵝》講的是一個芭蕾舞蹈演員尼娜從一隻壓抑脆弱的白天鵝,終於釋放出自己,蛻變為一隻超越自我的黑天鵝的故事。從取得天鵝湖的主角資格到舞臺上的華麗轉變,尼娜揹負著沉重的心靈包袱,有來自苦苦請求導演給自己機會的壓力,她的母親的壓力,有來自象徵著黑天鵝的前天鵝湖女主角貝絲的和競爭對手莉莉的壓力,還有對自己深深的苛近完美的壓力。

尼娜善良、美麗、軟弱、單純,這是她本來的面目,象徵著純潔無暇的白天鵝。而心中的黑天鵝蠢蠢欲動,是追求自己的釋放、是邪惡、黑暗、叛逆、誘惑、驚豔,被尼娜抑制住控制住的最深處的一面。

她的母親原本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蹈家,可是因為生下了尼娜,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母親將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了女兒的身上。女兒熱愛芭蕾,同時一直盡力做到母親的要求,刻苦訓練竭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尼娜和母親的關係是極其複雜的。她愛她的母親,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主角時第一個打給母親,告訴她自己的激動喜悅。她順從她的母親,對母親的有深深愧疚,也深知母親的恐怖。比如在母親為了給她慶祝,讓她吃掉蛋糕,尼娜並不想吃,母親轉身就要丟進垃圾桶。心中的叛逆是她一直壓抑著的,耳邊圍繞著是母親口口聲聲的寶貝甜心,牆上掛著是母親年輕時的舞蹈的照片和畫,尼娜再也不想聽到母親對自己寄託她沒有完成的夢想,她要掙脫母親的期盼和束縛,還有她對自己更苛刻幾近完美的要求。

尼娜自虐,自己傷害自己時全然不知,已經造成了傷害了才後知後覺,萬分悲痛。母親也知道女兒壓力很大,而且還有自虐的傾向,總是要檢查尼娜後背上的傷。戰爭終於爆發了。尼娜跟著莉莉去了夜店,喝了下了藥了酒,釋放出自己真實的壓抑著的感情。第一次出現了嚴重的幻覺。第二天排演,尼娜遲到了。當她發現莉莉要取代她的位置時,她體會到了天鵝湖前女主角貝絲被取代了的恐懼痛苦的滋味,也目睹了貝絲過激的自殘、自暴自棄的行為。

尼娜內心深深的悲傷恐懼一直有增無減,心中的黑天鵝黑暗的一面掙扎著要撕裂白天鵝的面具,矛盾糾結的內心愈演愈烈。

當我看到最後一幕,也忍不住落淚了。尼娜上臺表演,複雜的情緒使她發生了失誤。尼娜從舞伴肩上重重地摔了下來。一向苛求近乎完美的尼娜,怎麼能容忍自己在這種關鍵時刻在舞臺上在觀眾面前犯錯?隨後她又看到莉莉穿上扮演黑天鵝的衣服,尼娜受到了致命的刺激和威脅,莉莉要取代自己。尼娜又一次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幻覺。她幻覺自己錯手殺死了莉莉!她終於真正蛻變,拋下沉重的背袱,重新上場,在舞臺上上演了一場驚豔的美輪美奐的黑天鵝!

回到化妝室,莉莉來敲門,向尼娜道出自己出乎意料的對尼娜表演的由衷讚歎。關上門後,尼娜發現之前的地上的血跡不見了,發生的一切原來都是自己的幻覺。自己並沒有殺死莉莉,而是將玻璃片刺向了自己。她哭了,她笑了。尼娜明白了一切。她哭的.是自己居然出現瞭如此真實可怕的幻覺。笑的是她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蛻變使命,完美地完成了黑天鵝的演繹。她成功了。但同時,她也毀滅了自己。

尼娜望向王子,望向觀眾臺,人群之中,她發現了她的母親。腹部的血跡漸漸暈開,染紅了潔白無瑕的裙子。她微微一笑,縱身一躍,從舞臺上的懸崖跳下。她就像她演的天鵝湖,演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一面是善良美麗的白天鵝,一面是邪惡黑暗的黑天鵝。最終自殺了,卻是欣喜地死去。

黑天鵝觀後感2

這是幾乎由娜塔莉。波特曼的個人表演支撐起來的電影,娜塔莉扮演的Nina經過激烈的心理鬥爭,掙脫內心的壓抑,演繹出最完美的黑天鵝,同時也在舞著自己的白天鵝之亡。

美麗、脆弱、略帶恐懼,凡事追求完美的乖巧女孩兒Nina無疑是白天鵝的候選者,而在導演Thomas和競爭對手Lily的刺激下,Nina內心的黑天鵝一點一點甦醒,慾望、嫉妒、憎恨和猜疑一點點腐蝕著Nina內心的防護牆。蛻變徹底完成前的極端的不確定和不自信給Nina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恐懼,Nina臨近崩潰。

終於,表演當天,在化妝間,Nina與Lily發生衝突,並用玻璃碎片扎進“Lily”的身體的時候,她其實殺死的是原來的那個自己。此時的Nina終於做到了Lose control,讓黑天鵝完全佔領了她的靈魂。最後的那場演出,黑天鵝充滿邪氣和殺氣的眼神攝人心魄,而Nina周身瀰漫的驕傲和和狂妄的氣質也已經讓我們完全找不到之前那個sweetgirl的影子。

靈魂的煎熬是痛苦的,可一旦善或惡的一面發洩而出,體內就會有如釋重負的快感。只是它所造成的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善的結果是幸福,惡的結果是悲劇。所以,雖然Nina最終領略了“完美”,但或許連她自己都不能接受改變後的自己,而原來的那隻白天鵝已經被殺死,再也活不過來,Nina只能用生命結束這“完美”的蛻變。是否可以說是Nina自己鎖住了自己。

這是一個成長故事,而且不是特例,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長故事,白天鵝向黑天鵝的蛻變正是Nina被動尋找和挖掘自我的過程,但渴望和現實的巨大差距,讓這一過程變得格外痛苦和極端。試想如果Nina的母親沒有過度的庇護她,Nina是不是就不會純潔的如一塊水晶,慾望和野心就不會在壓抑中被無限放大?如果導演Thomas沒有用一種充滿誘惑的引導方式,是不是Nina的慾望就不會被啟蒙?如果Nina在尋找黑天鵝的氣質時,碰到的不是貝絲和Lily,就不會感到壓力和恐懼,更不會潛意識裡把他們當榜樣來找尋黑天鵝危險、魅惑的氣質?

或許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哪位母親的控制和溺愛不是出於無私的母愛(世間最不容置疑的真情)?!我們怎麼能埋怨一顆如此善良偉大的心!身邊的導演、貝絲、Lily難道不是真實存在的嗎!碰見什麼樣的人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大千世界,本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指責和逃避都不能避免我們會接觸花花世界,只要處在社會中就會碰到好的不好的人和事,而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好和壞的定義又有很大區別。

也許是Nina蛻變的時間或環境錯了。埃裡克森說,青少年12到18歲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佳時期,在這期間,青少年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去尋找內在我和外在我的平衡,最終成為一個真實統一的自我。否則就容易發生角色的混亂,矛盾始終會糾纏著內心,直到找到自我同一性便會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

記得有一次跟半仙聊天,半仙說“我們都是我”。如果Nina在接觸黑天鵝前就接受內我和外我,是不是就不會被動的尋找黑天鵝的氣質,更不會釋放了自我卻又接受不了蛻變的自己,而只能用生命表明自己的立場?

黑天鵝觀後感3

希臘神話裡,天鵝雪白、長頸、柔美的羽毛、肉感的軀體,代表純潔,也是肉yu的化身。而黑天鵝並不是徹底的邪惡象徵。它代表慾望、掙扎、執著追求。

我不太明白,這個電影為何這麼多擁躉。總的來說,我不是很喜歡這部電影,儘管女主角的演繹近乎“完美”,音樂得助於老柴的原創。但以我(我的父親就是一位芭蕾舞者)的理解,這樣的精神分裂者不可能完美演繹黑、白天鵝,尤其她一直在最後關頭都還沒有進入狀態,然後不小心就“完美”了。實在不能令我信服。而這部電影放棄了更深刻的人性探索而透露出媚俗的嫌疑。在這一點明顯遜於《國王的演講》。

以我個人的看法,這只不過是一部貌似大師的作品:慢節奏、深寓意,低沉敘事、氣息詭異,虛實相間,含糊且深奧的主題……你還需要注意劇中人物服飾色彩的變幻的隱喻。呵呵,不過定睛一看,其實是導演在故弄玄虛罷了。也許我這麼說有點過,但是起碼我感覺他的條理不清,抑或是整體設計沒有把握到位。你看,電影幾乎整個時間都是在鋪墊,裝神弄鬼還稀裡糊塗;尤其最後妮娜的各種幻覺體現得十分混亂,使得情節始終讓人想抓卻抓不住的感覺。

對驚悚的過分營造,對恐怖場面的刻意渲染,使得整部電影感覺太壓抑和牽強,結尾方得以不完全的釋放。也許這正是導演所要的效果。可是,近兩小時的前戲,到頭來急急忙忙,又有點衝咋咋完工買單的意思。嘿嘿,高潮到來的時候已經讓人累得虛脫。到了最後才勉強看出點端倪,而且沒有什麼驚喜。而且我本以為妮娜身上缺少的那份魅惑與性感,需要一場與托馬斯的激情戲中得以昇華,然而她卻是通過自wei與性幻想包括幻想殺人找到了那份邪惡!

或許,我的口味過於清淡了。或許我太庸俗了。

好了,我總是那樣,別人一致叫好的,我偏要反對一下。說完了我的見解,別人的你們自己去百度搜。

這裡,我還想特別說一下唯一男主角托馬斯。

尼娜“完美”的背後是一位偉大的導演,導演強吻尼娜被咬,他不僅沒有挾私報復,給妮娜穿小鞋。相反洞察她內心的反叛,給予她出演的機會。(僅憑這一點托馬斯的人格是多麼偉大。)“給我更多的展示,就像你咬我的那口”。

他親自與妮娜共舞,手掌嫻熟地上下其手,嘴上也沒閒著,托馬斯反覆說“開嘴、開嘴。”,他用最原始的肢體語言成功地喚起妮娜的迷狂。他引誘尼娜也是為了激發尼娜內心更多的慾望,“這次是我引誘你,我要的是你引誘我”。並且給她佈置了家庭作業:回家手ying。

托馬斯的舉動,我開始曾一度庸俗地以為他會跟國內的傻*導演一樣,想把妮娜潛規則、趁人之危的小人,其實他絕非用心齷齪,而是他希望通過愛慾的啟迪,令她完善昇華。

托馬斯對妮娜或許存在曖昧感情,而且似乎有悖道德。但是他從藝術角度去引導妮娜的性心理卻是具有科學性的。只有當妮娜完全釋放了自己對性的幻想和認知,她才能從靈魂深處完美詮釋邪惡放蕩的黑天鵝。藝術就是釋放慾望,展現慾望,並且將之高雅化。我理解托馬斯的理解是:舞者必定要散發出性的魅惑,才能讓觀眾愛上你。

“你聽到了嗎?他們愛你。”——最終妮娜感受到了“完美”,而完美是有代價的。

黑天鵝觀後感4

開始時舞臺在夢境中,結束時舞臺在現實裡。

夢想變為現實的時候,彷彿一切仍是那樣,還是夢裡那件雪白蓬蓬裙,那雙光滑綢面舞鞋,那曼妙撩人的舞步。區別在於現實中的蓬蓬裙被劃裂,隱隱藏著個涔涔滲血的傷口,而那舞步的主人躺在血泊裡。這或許就是夢想到現實的距離,這或許就是藝術的代價。

藝術,是一種高效的表達。但並不是努力就可以擁有這種高效表達的能力。當藝術達到一定高度時,技術的重要性開始遞減,進入拼理解力和感悟力,拼個性和閱歷的階段。Nina面對的是兩個同樣高難度卻黑白迥異的角色,這意味著她需要在內心安撫妥當兩種相生相剋的力量,讓它們共存且達到高度和諧。鎂光燈下的幾分鐘,被殘忍放大的絕不僅是演員臉上的毛孔,更是她背後的生活和內心的世界。

於是,黑天鵝出現,Nina的一系列異常開始上演。比如一次重於一次的面板抓痕,比如在恐懼中不斷看到另一個自己,比如同性性行為的幻象。幻覺和現實在電影中交叉重疊,卻因導演並未留下判別線索而變得無從細究。雖然敏銳的人還是可以從配樂中得出一絲線索,但就整體而言,觀影過後對於幻覺真相的重新判斷顯得意義不大。倒不如珍惜當下的體驗,尾隨那些大膽跟在Nina身後拍攝的鏡頭,感受她不安恐懼的內心。在這點上達倫展現了他製造弔詭氣氛,安排緊密節奏的天分。暗示足夠多,讓人大呼過癮,眾多細節和意象都值得回頭考究。配樂更是可圈可點無所挑剔,在看第二遍時我甚至將大部分感官傾斜於聽覺。這在多大程度上是借了大師神力不好評說,由於大量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本片衝奧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在絕妙音效的帶領下,早已被訓練出門道的觀影者們輕車熟路地入戲,進入這類心理電影的痛苦和不安的體驗。卻在意外中發現此次體驗未循老路,竟有幾處都峰迴路轉地感到了慶幸,或許有時還會並不自知地長舒一口氣。比如,當Nina發現了一些荒唐的事情原來是幻覺時,當演出完美謝幕時,我內心都有聲音響起,還好不算糟。還好是幻覺還不算反叛過頭,還好是幻覺至少不致傷人判罪。還好這最終的謝幕不是幻覺,終於把夢裡牽繞多年的動人謝幕牢牢釘在了眾人的眼裡心中。

甚至當聽到那句血泊中的It’s perfect時,我開始對悲感產生質疑,忽然覺得揪心或沒太多必要。因為對於一個表演者,黑暗和極端並不能和悲劇輕易劃上等號。完美一瞬的背後常常是深淵,以藝術的名義,將創造和毀滅無限拉近,便成了一場最天然的華麗秀。是的,是Nina自己召喚了黑天鵝,為了舞臺上的一瞬,她寧願與魔鬼共舞。這一切都完美地如苔原和峭壁上的盛開的雪蓮花般,具有灼眼的刺人的美感。

在這一點上我欣賞達倫阿羅諾夫斯基闊綽的自信,純恐懼容易製造,大可循點鬼片套路。難在不斷給恐懼穿插轉機,不斷讓它回暖的同時,卻仍能增進驚悚的效果。難在讓觀眾達到恐懼觀感後驚覺,如果重來一次也並不願讓它的過程發生改變,似乎命中註定就該這樣。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隻黑天鵝。對有的人來說,也許是隻白天鵝。那隻黑天鵝不只是代表釋放激情,去誘惑。白天鵝和黑天鵝在一起代表著一個人矛盾的天性。很多時候,我們遊走在黑白之間。但黑與白的爭鬥不停的折磨著我們。白天鵝,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但軀體之下的黑天鵝卻渴望著爆發。白天鵝是那麼的脆弱,黑天鵝是那麼的強勢。可是走向黑天鵝張開翅膀那一刻的路卻是如此的艱難。致黑致白都是極端的,走向極致的道路也是痛苦的。也許,迷失在黑白之間或許是一個安全的選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