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6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起跑線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起跑線觀後感

起跑線觀後感1

清明時節雨紛紛,小長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選擇“躲”到影院看一場印度電影《起跑線》,上午的場次偌大的影院只有連我在內的4個人,基本上我可以把雙腳擱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邊的座位上,這種貌似包場的感覺特別不錯,簡直是VIP貴賓級待遇,這就是錯峰觀影的好處。

從小就對印度電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載歌載舞美輪美奐,印度片內容往往有許多反轉情節,劇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處。

此番觀摩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也不例外,說是喜劇,但是從頭看到尾我沒覺得有啥讓我可樂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會現實的問題,貧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銳矛盾。

故事《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夫婦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為其擇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學校,在擇校過程中屢屢受挫卻逼得夫婦兩屢屢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以期獲得貧困生的審批通過名額,把本應屬於真正的貧困生的名額給侵佔了,直至中產夫婦搬回高階住所,曾無私幫過他們的貧民窟的兄弟找上門來,謊言揭穿時,男主人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卻又被道貌岸然卻很卑鄙的校長而駁回,讓男主人出了下下策,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長的真面目,最後把自己的孩子轉學到了自己資助的公立學校讀書了。

印度電影依舊走反映社會現實、人性善惡的路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貴,窮人的境界不見得低俗。在印度這樣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口稠密的國度裡,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樣人口稠密的中國。

記得去年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勵志電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員的很多陰暗面,此番的《起跑線》也不例外,這大抵也成了阻礙印度發展的最大的絆腳石。

看電影,一方面看故事情節,另一方面領略印度風情,對印度貧民窟印象深刻,對印度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環境不好人卻不一定不好,許多的善良真誠在人貧困的時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卻有點麻木了似的。

看了電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輕些,我一定覺得現實會像電影裡一樣美好,但是現在年紀也不輕了,也經歷過一些挫折打擊,反過來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現實裡,碰到同樣的情況,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樣大公無私,我心裡打了大大的問號誰還不是想盡辦法擠破了頭不讓自家孩紙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啊!其實以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人本質好的到哪裡都好,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不管是到上層做事還是留守基層幹活,自身過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許會干擾一時,但是內因則決定一世,所謂的起跑線都是目光短淺的人定義的,人生漫漫長路,是場馬拉松跑,起跑線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後。

起跑線觀後感2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燻人欲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淨而又寬敞。

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也許心靈的震撼就是一種感動。話劇《人生起跑線》帶給我的雖然不只是感動,但是讓我體會最深的卻是感動……

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從鄉下來的女孩安小花來城裡讀書的故事。小花與蘇老師來到大城市,準備來這兒上預備班,可是,蘇老師卻因為積勞成疾而暈倒了,手足無措的小花只得去當鐘點工。而蘇老師並不知道小花在當鐘點工。在這期間,小花認識了許多好朋友,他們都幫助小花瞞住蘇老師她並沒有去上學這件事。可是有一天,蘇老師還是知道了真相,剛開始蘇老師很生氣,可當她知道小花是為了自己住院的醫療費而去當鐘點工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最後,小花住的鄉村寄來了蘇老師的住院費,小花也在大城市裡上學了。

人窮志不窮,這是安小花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不僅僅鼓勵窮孩子應該奮發圖強,並且還告訴了那些以為錢是萬能,看不起窮孩子、山裡娃的人。家境窮沒關係,自己沒有志向,那才是最可怕的;相反,人窮志不短的人,將來也可以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就像劇中的孫發發。他爸爸那麼慣著他,使他變得目中無人。幸虧在安小花的幫助下,使他改變了錯誤的想法。

安小花,一個來自山村的孩子,為了得到更好的學習環境,才花那麼多的周折,大老遠的到城裡來。她為了給蘇老師治病而放棄學業。她要忍受城裡人的歧視,又要打工掙錢交住院費,還要顧上自己的學習,那是一般人一定忍受不了的,可見安小花是多麼的堅強。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坎坷坷,困難重重,但安小花不向命運低頭。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讚揚和學習的。

看看安小花,再對照我自己,我不禁臉紅了。安小花在這種環境下,不怕困難,可我就不一樣了。小時候,我看見毛筆,便覺得很新奇,便想學習。回家後我便請求媽媽。媽媽想想便同意了。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以後我努力的學書法。有一次,老師要求我們練習書法。我回家後開始練,可沒過多久手就酸了,非常麻,從那時起,我對寫書法產生了反感。上課心不在焉,回家不好好練習。我跟媽媽說了以後,媽媽搖搖頭,幫我辭掉了。現在想起來可真後悔呀!

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堅持

“堅定你的信念,腳下的路自己去走,人生之路,沒有過不去的坎。”“‘有理想的人會有明天,沒有理想的人只有今天’一句臺詞,讓我們揚起了理想的風帆。”“站在人生起跑線上,凝視前方,珍惜每一個機會,書寫美好人生。”

起跑線觀後感3

《起跑線》又一部印度電影,最近兩年印度電影質量直線上升,連我這種只喜歡看趙麗穎主演電視劇的小女生,也愛看起了印度電影,從今年的《摔跌吧!爸爸》,《神祕巨星》年初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讓人很感動!印度電影對故事和情節的把控越來越爐火純青。《起跑線》這是一箇中國電影不敢輕易嘗試的教育題材,全世界的家長都為之焦慮的話題,本片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現代寶萊塢獨有的風格展現出來,讓人眼睛一亮,不得不佩服印度電影的發展速度。

本片的男主人吉拉,為了女兒皮婭能進名校,先是買了一棟豪宅,努力打扮成一個上流人士.

然而卻出盡各種笑話。最後這裡的名校並沒有錄取皮婭,原因竟然是,學校不想錄取一個只知道賣衣服不懂教育商人的女兒。吉拉很沮喪,他想不明白。米圖媽媽是一個受過英語教育的人,她太清楚一個好的學校是皮婭的重要性,於是她給吉拉壓力。吉拉振作精神,打算用錢去賄賂,他提一袋子錢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沒想到在等候的時候,恰好看到跟他一樣想法被趕出來的人。這條路行不通又被一個好朋友指點,去搶佔貧困生25%的名額。冒充貧民填報資料,原以為能矇混過關,沒想到被人舉報,要求實地去考察報名者家庭住址。就這樣,一家人不得不搬到貧民窟,假扮貧民生活。

來到這裡認識了本片的男二正義哥一家,雖然貧困卻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他幫助吉拉找工作,教會如何貧窮的生活。兩家人相處地很愉快,最後吉拉通過了學校的考察,女兒皮婭幸運的拿到了這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很遺憾的是正義哥家的小孩沒有被錄取。吉拉很愧疚,懷著無法言語的心情離開了貧民窟。

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而做出一些順應社會,違背良心甚至趨炎附勢都無可厚非。也許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可是吉拉他選擇了,不,他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把一切都告訴了校長。可是校長卻表明即便如此,也不會再去錄取一個貧民窟的孩子。原來即便出身貧民的校長也同樣看不起貧民百姓。他找到當時考察他家的老師,在學校的晚會上,一群可愛的學生表演了多才多藝的演出,全場熱血沸騰。大家都為之喝彩。這時,吉拉上前,告訴家長們,這些都是公立學校,也就是貧困學校的學生。家長們都停止了鼓掌。只有女主勇敢站起來支援她的丈夫!

來到了影片的結尾,縱使這對父母費盡心思去堅持自己並試圖感染其他人,縱使臺下也有人企圖表示認同,最終走出這所學校的也只有這一對父母而已,沒有掌聲沒有後續,教育的不正當競爭依舊坦蕩也存在,社會絲毫不受影響地運轉。因為殘酷的競爭永遠存在。因為誰也不想輸在自認為的起跑線。

一個人縱然改變不了教育的問題,但是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會問心無愧的道理。這是一個值得讓每個人深思和沉默的電影,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抓起,但是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一定要先教會孩子做人,每一個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在這樣,教育孩子,未來孩子才能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起跑線觀後感4

不拼“小升中”

印度教育體系採用國小-中學12年學制,中學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學校屬“12年一貫制”。國小和中學自然銜接,沒有“小升中”或“會考”,決定升學與否只是門檻較低的期末考試。

學者中學的老師烏米什·沙阿介紹,“只要不是三門主課考試不及格,就可以順利升入中學”。主課有數學、英語文學、英語語法、科學和社會研究等。在孟買,所謂及格是百分制試卷過40分。

印度“大學聯考”是教育競爭最激烈的階段,每年都有大約1000萬人參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學院和尼赫魯大學,錄取率相當低,只為成績絕對優異的學生準備,絕大部分學生不會把它們當成志願。

大部分大學聯考生的目標相當現實:考一所普通高校,學點專業技能,畢業後參加工作。今年參加大學聯考的學生穆絲坎告訴記者:“我想考一家醫學院,畢業出來後從事醫務工作。在印度,醫生的社會地位很高。”

男生馬南就讀“普通”私校學者中學。他的母親說:“印度大學聯考競爭太激烈。我們家馬南喜歡板球,想成為板球運動員。我們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她對孩子的未來不顯得特別焦慮。

印度家長們真這麼“知足”?

“學校即階層”

影片中文譯名為《起跑線》,英文名為《Hindi Medium》,直譯是“印度中產”,關注的是印度中產階級難以逾越現狀、既無法擠進“上流”、也不願融入“下層”的尷尬。

對印度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戳中的“痛處”是社會階層固化現實。印度由於特殊的歷史和文化,階層固化問題一直存在,而現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僅無力消解階層固化,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強化這一現實。

影片中主人公夫婦為孩子費心“擇校”,不惜“扮土豪”到“裝窮”,片中“母親”一句臺詞顯露這種“焦慮”的背後動機:“學校就是階級”。

在孟買的公立學校,老師授課用印地語,英語只是一門課;而在私立學校,一律採用純英文教學和英文教材。這一差別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求學的路能走多遠。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實現階層跨越十分困難,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樣,主人公夫婦“扮土豪”或“裝窮”都行不通,即使窮人家孩子藉助“貧困生名額”進私立名校,也會因消費水平等種種隔閡無法融入所謂“上流”圈子。

既然“焦慮”改變不了現實,不少印度家長無奈之餘,似乎“樂天安命”。

中國哲學家莊子所說“得意忘言”,意思明瞭,不必明說。電影語言亦如此。這部印度《起跑線》中不僅顯現“虎媽貓爸”的教育理念衝突和看似“大團圓”的結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線”難以改變貧富分化“終點”的社會現實。

起跑線觀後感5

寫下題目,就有一種唸書的時候被要求看完電影寫讀後感的感覺。這幾天感覺都很悃,中午強迫自己走了1個多小時,晚上健身房30分鐘之後實在感覺不行,慶幸自己做了看電影的決定。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後都不會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還是選擇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談不上有多大的期許,只是覺得在健身房再多運動一會,估計就倒下了,還是休息一下比較適合我今天的精神狀態。電影院裡面也真的是隻有小貓三二個了,有時候感覺可以和陌生人一起為某些笑點大笑幾聲也是好的狀態。

談不上有多大的驚喜,只是有一些估計全人類都很有共鳴的東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裡面。教育這件事情,從來都談不上絕對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裡面,富有的有權力的人永遠可以選擇更好的教育,當然這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從機會本身來講,是的,他們在教育權力的認知和選擇上都更優先。電影的話只是一個投射,不是說貧窮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沒有人文關懷,在我的認知裡面,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享有同樣的層次不齊的面貌和人格。

電影好看,是因為在現實的世界裡面,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多金、愛老婆、愛孩子然後傻到說我要揭穿你這個虛偽的假面,寧願讓自己的孩子不在這裡上學,所以才會覺得感人,所以才可以傻傻流流眼淚也覺得蠻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許那些樸實的夫妻之間的愛、人際間的關心、對子女成長的關心,才是讓我們覺得唏噓和珍重的點。影片的最後,只有那個一直說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不惜所有代價的老婆給自己的丈夫鼓掌,其實這個就是返璞歸真了。而我們窮其一生,無非是在所有的金錢權力幸福的追尋中,最終找到這樣最簡單的感情和最真切和重要的教育,繞一個大圈子,回到最簡單的命題。

什麼是最可貴的?是不論在貧窮還是富裕的情況下面,還能不忘初心,做到原始的自己。作為“生意人”,男主當然不是不諳世事的傻白甜,可是他最可愛的地方,是無論怎樣的改變,都沒有背離“愛”這個字眼,是對家人的愛,是對別人付出的珍重,所以讓一切嘲笑他的“精英階層”人士都顯得那麼的渺小。

教育公平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作為獨立的個體,改變階層也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電影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說只有“愛”才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讓你打敗別人的不是“恨”,而是足夠多的“愛”。當對方看到男主可愛的女兒選擇了原諒,當男主站在舞臺的中央說出了全部的事實,其實不過就是揭露了人生短短至多一百來年最重要的祕密,“愛”是最大的武器。

起跑線觀後感6

看完整片下來,感嘆雖然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的上學問題,但全片這位小女生的戲份並不多。真好,電影沒有消費小女孩的“慘”,沒有借小孩的難受來講故事。

如果是中國導演拍,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時,可以借搬離家鄉這事,渲染小女孩與夥伴分離的.悲傷。作為一個從鄉下來的女孩,可以藉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間的差距,營造個人落寞氣氛。

跟著父母裝窮人,可以渲染她作為一份子,那種不解、無奈、怨恨父母或者難受情緒……然而最後在《起跑線》裡我們都沒有看到導演要消費小孩的傷感,大部分的小孩鏡頭都是樂觀、積極的,無論主角還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給公共學校捐錢後,所有學生齊心齊力,給校園煥發新裝,畫面留給了觀眾一群孩子陽光積極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慘來增強畫面氛圍,是最容易打動觀眾,因為他們屬於無辜和天真的一類人,電影沒有拿這種設計來消費,我認為這是尊重和保護。另外,雖然該片有很強的現實批判主義,針對上學難、資源分配、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種傾慕於上流社會的作風作出了諷刺。

但,從拉吉和米塔這對父母的初心來講,更多還是正能量。只有窮過的人,才知道窮有多難受,才有更強慾望去跳出貧困圈。即便沒有達到多貧窮的狀態,有一顆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樣的,因而才會對下一代提出更嚴厲要求。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沒有這種向上層攀登的慾望,可能他們只會甘願一輩子留在小城鎮裡,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點說,就是當個本地土豪好了。

還有3個細節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剛搬到新屋時,舉辦了一場party,拉吉和女兒一起開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盡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電閘,鏡頭隨之發生米塔罵拉吉的一幕。其實這部分可以結束的了,就告訴觀眾,這是一幕出洋相的鏡頭,完事了。不過,接著拉吉回去樓上,撿起剛剛跳舞時丟下的西裝,滿臉尷尬。個人覺得,這是刻意設計出來的有始有終。代入當時拉吉的角色,他已經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醜,但他還是得要把自己丟下的衣服撿起來。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丟下的臉哦,會是什麼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員工前來送喜餅,告知他們夫妻倆他的兒子被抽中入讀名校了。這時候作為女神的米塔,無奈得一直在抖腿……焦慮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氣,除了瞪眼神,還得多點有意義的小動作。

3、拉吉和米塔面試失敗後,對著一直輔導他們如何面試的老師那幕談話。我留意到桌上放著一盒費列羅,雖然被虛化了。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為,當他們裝窮去到窮鄉僻壤的村落時,當地鄰里給他們遞上了糖,但米塔極力阻止女兒去拿糖吃

這大概就是暗示著不同階層的隔閡吧。

起跑線觀後感7

人們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經線”,但“起跑線”到底是什麼 ?帶著這個疑問,我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對起跑線有了新的認識。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地想將她送到最好的學校的故事。他們先是購買學區房,為報名連夜排隊,找教育機構諮詢,甚至想去賄賂校長,最後,聽說排名第一的學校的校長不願招收做服裝生意的孩子時,又打起貧困生名額的主意,他們偽裝成窮人入住貧民區,並順利拿到入讀名額。最終,他們卻選擇了公立學校。 “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他們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但不得不說,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我們的父母也一樣,耗費大量金錢,為我們報了各種輔導班、購買學位房……想盡辦法給我們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

我由衷地欽佩劇中希亞姆及他的家人。他們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無私地幫助拉吉一家。希亞姆知道拉吉的工資被扣光了,居然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給他們。最後,為幫助拉吉的孩子籌學費,竟不惜碰瓷,將賠償的費用全部交給拉吉。看到這裡,我感動不已,這是多麼高尚的品質啊!他們雖然窮,可比起那些有錢卻為富不仁的人來說,他們更值得尊敬。我要學習他們這種善良、無私奉獻的精神。

電影還用詼諧的手法描述了教育的不公。上層社會的孩子自出生開始,就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順利地升入名校;而普通人以及窮人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學校就讀,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電影的尾聲,拉吉因良心愛到譴責,向校長坦白自己靠欺騙的手段獲取了入學名額,希望把名額還給鄰居希亞姆的孩子。沒想到校長居然因為希亞姆是真正的窮人而拒絕他的請求。教育的商業化讓拉吉感到憤怒,他在入學典禮上說出真相,揭露了校長的虛偽,但臺下的家長們卻選擇了麻木、冷漠,只有妻子米塔為他鼓掌。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不禁為拉吉的正直、勇敢而喝彩。他在用行動引導女兒做個誠實、正直的人。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數學單元測驗卷發了下來,居然是100分!我興奮不已。老師講評試卷的時候,我發現有一道題做錯了,可老師判了正確。我的心亂了,如果告訴老師,肯定要被扣分;如果不告訴老師,這不是我真實的成績,跟弄虛作假有什麼區別?正當我糾結萬分的時候,想起了老師和家長曾一再告誡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成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誠信,就會失去老師、同學們的信任。想到這裡,我便在老師講評完試卷後告訴了老師。事後,老師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贊。看了電影,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做了正確的選擇。

父母都想給孩子畫一道最好的起跑線,但如果只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那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得不償失。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我認為,擁有一顆善良、誠實、正直的心,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起跑線觀後感8

最近上映的印度電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電影歷來故事簡單,但是總能鍼砭時弊,笑中帶淚,打動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很扎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對中產階級暴發戶,妻子覺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他們沒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為此不吝嗇金錢和時間,在想盡一切辦法都行不通後,他們偽裝成窮人騙取底層孩子升學福利名額。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喬裝成窮人到貧民區後發生很多感人故事。後來主人公良心發現,放棄私立學校名額。

印度電影從來不遮遮隱隱,很多時候把印度殘酷的現實,血淋淋的擺在觀眾面前,像階層固化、貧富差距。主人公問男二,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沒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爺爺、我爸爸、我都是窮人。在窮人眼中,喝一瓶礦泉水都是奢侈,會說一句英語都不是這個階層的表現。他們無力抗爭,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貧窮。

看完印度電影,感覺我們生活在中國還是幸運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國,雖然貧富差距巨大,階層固化還沒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夠勤勞是可以脫貧的,比如萬千大軍的快遞小哥,也許不會大富大貴,但是溫飽不愁,也許將來還有更大的打拼空間。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箇中國媽媽,為孩子的未來焦慮,為孩子選擇學校動用一切關係。我也是這樣的媽媽,我們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當年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兒園,國小,國中以及最好的班級也是絞盡腦汁,不遺餘力(高中更多是憑考試成績,也是前面選擇的結果),中間也發生很多驚心動魄的插曲。

假設當年沒有最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會考入名校嗎,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學容易,考名校是絕對需要拼教育資源的。大學聯考對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換門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為什麼全民族都這麼重視擇校,因為教育資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個對比,都是省重點高中,當年我身邊有一部分農村孩子考入名校,現在生活無憂。女兒讀高中時,身邊沒有農村孩子,幾乎都是城市的。最後全班同學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學後,更是如此。這些年城市和農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來越大。因為很多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他們沒有機會學習正規的英語,沒有機會學習奧賽,拓寬理科的思路,沒有機會學習各種課外班,沒有機會享受最好的師資,他們想跳出那個山村,只能是成年後出來打工,做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據說京東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操作,未來如果機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擊的便是這些沒有文化的外來務工人員,哎,長嘆一聲,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起跑線觀後感9

從去年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這個電影的推薦時,我就一直在等它上映,這兩天終於在愛奇藝上看完了。最近這兩年特別偏愛看印度電影,從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滴個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祕巨星》到薩爾曼汗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到這個伊爾凡可汗的《起跑線》,每一部都既深刻又幽默,既溫情又有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諷刺,故事還講的特別流暢,當然了,男、女主角的顏值、演技都線上,這讓我成了印度電影的忠實粉絲。

說回電影《起跑線》本身,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進入最好的學校而買學區房、接受培訓努力向上流社會靠近,在這些方法都失敗後去裝窮人,可以說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涉及到教育的話題,世界上的多數父母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學區房不用說,經常能見到各路媒體報道的北京一個小平房能賣到天價,周圍的人幾乎條件允許的也都買了學區房,至於我自己也是因為孩子上了離家比較遠的一所國小而且考慮國中對口也買了一套學區房,每一對父母都在竭盡自己的能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還有電影主人公夫婦去找入學顧問諮詢,顧問讓他們接受包括禮儀、談吐、服裝在內的各種培訓還要接受面試,這讓我想起了媒體報道的上海私立幼兒園、國小的錄取,孩子面試是不可缺少的,還要看父母、祖父母輩的學歷及工作情況。種種的情況都讓人覺得教育已經不是教育的本身,而是拼的家長的階層、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正如男主人公在學校演出時說的那樣教育已經脫離了它的本質,已經成為了一門生意。

女主人公的焦慮雖然略有誇張,她時刻擔心因為去不了好的學校女兒會抑鬱進而會去吸毒,可能媽媽們也或多或少會有這樣、那樣的焦慮,也會擔心進不了好國小就上不了好國中、好高中,考不到好大學,最終成為人生的loser;也會焦慮進入普通學校會被周圍的壞孩子帶壞,沾染上種種不良習氣。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幾乎已經是所有家長的共識,那麼是不是隻有選擇有環境優美的校園、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的學校才是高起點的起跑線呢?我想說,這些確實很吸引人,在人生的前20年甚至前30年也許會因為這些拉開差距,但是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是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能感知幸福、有獲取幸福能力、有愛心、有擔當的人還是僅僅希望他是個成功的人?名校也許能讓孩子在掌握知識上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孩子道德、性格、品質名校又能給予多少呢?我們看到電影中名校校長是一個虛偽、報復心強的人,名校的孩子和家長也都是嫌貧愛富、對貧困的孩子充滿鄙視,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成為被人認可和尊敬的人嗎?那我們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高孩子起跑線的起點呢?我想父母在為人處世中有為他人著想的自覺、在生活中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我想每一對父母都能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的話,孩子就有了最好的起跑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