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集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集合]

文化苦旅讀後感1

自從閱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才發現我們祖國的每一座高山、每一條河流都是“文化山水”,那些高山河流留下無數文人雅士的印跡,終於形成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並用她無上的魅力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這本書我讀得很苦,我從故鄉僻靜的學堂走到山頂的廟堂,從綿延千年的都江堰到來到敦煌的莫高窟,大概是從道士塔開始,我便深深嚐到文化黃沙的苦了。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列車中的第一個站點,主要講清末時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間發現了大量經卷,但他卻不懂藝術,硬是糊里糊塗地破壞了一些寶貴的文物。更可惡的是,有一群外國探險者入侵此地,他們威逼利誘王道士,硬是低價買走——不,是掠奪——大量寶貴的經卷和壁畫。這一系列可恨的行為讓莫高窟這座藝術寶庫毀於一旦!當你看到了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心痛,心在不斷的滴血,因為身為炎黃子孫的你,看到因為王道士和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得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件件遺物就此陷於他手。

接著就看到《黃州突圍》,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景仰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願意去找他麻煩吧?可事實偏不如人意,東坡學士的“烏臺冤案”,讓我們看到官場的複雜,看到難測的人心,有時你為之驕傲的會成為給你致命一擊的拳頭。在黃州,東坡學會低調隱忍,變得成熟豁達,這樣的過程很苦,但幸運的是苦難之後,我們看到他昂首前行的背影。

《文化苦旅》帶著我漫遊中國歷史舞臺,文中一個個偉大而鮮明的人物緩緩出現在我眼前,他們身上體現出中國文化的良知和文人高尚的人格,儘管有些終究沒逃過歷史悲劇。在嘆息中,這本書讓我讀懂了什麼是“中國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2

循著一本紙色泛黃的《文化苦旅》,拂開瀰漫千年的歷史塵埃,我追溯到遠古文明的源頭,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帶給我的闐靜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我沿著道士塔,那裡埋葬著近代中國無盡的屈辱與懦弱,我瞥去一眼,留下沉重的嘆息。我走過莫高窟,細細地摸著石壁上的紋路,感受中國文化蜿蜒纏綿下的生生不息與完美,與餘秋雨對美與善的思考。我踏過陽關雪,那裡遙遠的古戰場墳堆橫立,那裡有詩人無比廣闊的胸襟,與封建專制壓榨下的藝術情懷。還有那柳侯祠,灌滿了中國文人的不屈氣節與生命的.磨難,只聽餘秋雨先生嘆息一聲:還有多少人能解讀石碑上的文字?我相信會有的!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感受餘先生在歷史長河中凌波微步的閒適和坦然,有寄情山水而悠然天地間的信天游唱和詩情才氣,也有感慨風雨天柱山的的無比寂寞,有遊走江南小鎮的雨巷情長,也有孤燈窗前夜雨詩情的蒼涼,有歷經磨難風雨飄搖的天一閣,也有聯絡著苦澀國殤的龍華塔,還有忍著天寒日炙的艱苦行程中的陽春白雪和沙原隱泉……餘秋雨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或喜悅,或激動,或哀傷,先生百感交集,最終只匯合成赫赫刺人的一個字:苦!寂寞中,千年文化,化成一場苦旅……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先生筆尖一點,妙筆一劃,一個古老民族的滄桑與磨難躍然紙上。秋雨先生感受到的苦旅與中國文化的苦旅渾然一體,於是心生悲哀,先生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但我相信,秋雨先生也相信:晚霞落後,在明天,會有一輪更耀眼的朝陽守候東方,等待噴薄。一千年的文化並不會就此落寞下去,它等待著鵬飛。因為,中國有我們,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千年文化,一場苦旅。歷史的鉤長劃過的輪迴我們永遠記得……

文化苦旅讀後感3

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正升起一縷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裡看著過往船隻。

斑剝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硬而又蒼老,沒有比這個更能概括江南小鎮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更能象徵故鄉的了。

他當然會在陌生的煙瘴之地,夜夜夢到周莊的流水和石橋,但他的傷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卻擱淺在如此遠的地方,怎麼也駛不進熟悉的港灣了。

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

一艘艘小船在解纜繫纜,纜索一抖,牽動著整個中國的生命線。但願有一天,能讓飄蕩在都市喧囂間的惆悵鄉愁收伏在無數清雅的鎮邑間。

寂寞天柱山

青山祗在右城隅,萬里歸來卜築居。

色彩斑斕的娃娃魚,在瓶裡停佇不動,像要從寂寞的`亙古停佇到寂寞的將來。

是歷史,是無數雙遠去的腳,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誠,把這條山道連線那麼通暢,踩踏得那麼殷實,流轉得那麼瀟灑自如。

那些已經溶化為自然景物的堅實路基,那些新橋欄下石花蒼然的遠年橋墩那些指向風景絕佳處的磨滑了的石徑,卻鐫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經有過的繁盛。

讀後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只能從書中領略沿途的風景,所幸,風景優美而又給人無限美的遐想和人生的感悟,心靈的洗禮與文化素養的沉澱。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文化,是什麼?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為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慾,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踴躍著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說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彷彿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裡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知識那麼簡單了。我彷彿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於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範欽以對書籍的痴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為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鏐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餘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瞭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蹟,甚至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並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籲大家:在空閒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並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5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那美得連時間都忘了行走的名勝古蹟,似乎就在眼前呈現。

有人評價過餘秋雨: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漂亮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開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

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

《文化苦旅》,展現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蹟,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奇又佈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跟隨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看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彙,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著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暮色回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裡,氤氳的燈光,桌前一本青綠而又有些黯淡的書,我似正與一位道友交談,談論著世上的喜悲。順著他的足跡,我領略了各地的風俗與人情,真正懂得了人性的魅力。

但對於所描述的風土人情,我更關注的是他對文化的省思和詩化的語言。

《文化苦旅》中,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巧與嬌豔,還有廟堂的虔誠與悠遠。一個個偉岸的建築總有深奧讓人摸不著邊際的歷史,只有人們深刻的研究才能明白些許。對於每個人來說,閱歷不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見解。隨著時代的變遷,對這些的理解也是潛移默化的,但從中能明辨是與非。憶起書中一篇文章《道士塔》,敦煌失竊,本以為錯在道士,但作者聯絡到歷史,從更深層次中,將錯誤歸咎於官僚,正是這一對文化的省思,讓讀者明白當時社會的殘忍和冷酷。這一封建弊端應及時消除,否則會釀成不必要的後患。如此美好的時代易逝,應認真呵護。

“這條路漫長而又艱難,但幾步一景,美不可言,一邊是碧綠的峭壁,一邊是浩蕩的急流,層巒疊嶂全是世界屋脊的餘筆,一撇一捺都氣勢奪人。”這一番詩化般的語言將我帶入仙境,遊遍世界,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此時此刻此分,拋去雜念,世間只有我一人,那是多麼的悵然。這段路途有苦楚,也有喜悅。些許人情有點寒酸,但有景相伴足以,正如我們生活中,在奮鬥的道路上,一塊塊絆腳石,都需要自己拾起,一段段荊棘路,都需要自己越過,但相信身後有堅強的後盾,不僅僅是父母老師朋友,更是自己永不言敗的志氣。

自己品嚐苦中絲絲甜味,如甘露滋潤心田,莫過於他人的提供。漫漫人生路,不要學會避讓和退縮,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拼搏,拼盡全力,勇往直前,餘秋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更是情操上的感化。懷揣著這一份不忘初心的堅強內心,在最後一場暴風雨襲擊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被擊垮,靜待明年夏日的綻放。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然在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的卻是他那篇《信客》。《信客》寫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間的事,那時候通訊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訊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他大約相當於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鄉村“郵遞員”。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能聯絡上出遠門的親人。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首先說的是這裡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紅綢,而恰好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於是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裡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失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令人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輝煌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洩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想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也希望更的人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9

當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真正吸引我的不是作者的寫作,而是小敘述說“對我來說,“文化之旅”是浪子”和“房子,成為一個無主的稻草人,成為一個廢棄的目標,在田野裡,甚至烏鴉,老鼠不願意看他”等等,這些句子每個人都戳我的心,“文化之旅”是什麼?這對我來說是個謎。

靜靜地開啟這本封面簡單而優雅但滄桑的書,黑色四個字“文化之旅”中的“苦”字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的眼睛看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獨特的封面和非常耀眼的“苦”字。帶著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享受這頓文化盛宴。

《文化苦旅》是一部類似遊記風格的散文集。作者將旅行的激情融入到文字中,包含了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追求和思考。作者作品中的每一個地方都隱藏著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印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也有相同的文明期望。書中寫著都江堰,被稱為“天府之國”。夕陽西下,朔風凜凜,略顯淒涼的道士塔,連線著中國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天一閣。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祕的。他們在自己的地方安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美麗,但當餘秋雨的筆觸碰到他們時,他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充滿活力地出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與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有一位名叫王元錄的道士。上帝註定要讓他成為莫高窟的家,掌握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那裡收到了很少的錢,讓他們一盒一盒地運走無數敦煌文物。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從外國博物館購買敦煌文獻的微型膠捲......一位年輕的詩人寫道:那天晚上,當冒險家斯坦正要開始一隊裝滿盒子的牛車時,他回頭看了看西方荒涼的夕陽。在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們為以前的文化感到遺憾!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合上這本書,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一個家族揹負著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範欽是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

範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正式餘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麼呢?範欽曾經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範欽,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職業道德品質。

範欽那樣的監守正義,監守自己的崗位。說到這裡,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作為學生,雖沒有工作,也無崗位,但我們有自己的任務所在。對讀書的.人們來說範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一點兒都沒有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辦,學成之後又為了什麼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繼續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範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要監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事情放到當今社會,有誰會願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會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範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範天衝毅然的選擇了繼承父業。他繼承了藏書樓。

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範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儲存到現在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讀餘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會讓人手舞足蹈起來,也並不會讓人很興奮。然而無論何時,無論在汽車上,屋子裡還是桌前,床畔;無論是欣喜,慰然,還是沮喪,寂寞,開啟餘秋雨的散文,你都會漸漸融入他的文字裡,隨他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傾聽他所講述的中國歷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帶來的魅力。

掃一下目錄,便知道自己讀的是憑藉山水風物以揭示中國文化巨大內函的一種美麗文字。讀他的文章,第一印象就是清淡,遣詞造句也自然,通暢,決沒有半點兒華詞麗句,也並不見那些故作高深的難識字。我漸漸地愛上這文字了,一點點地讀,一點點地被折服,感動。再讀進去,就會發現他文章的.內容非常平實,使人親近,讓人信服,在不經意間又讓人瞭解了中國過去的燦爛文化。書中一篇《白髮蘇州》看似寫蘇州柔麗悽迷的風景,卻以小橋流水為背景,通過描寫人文山水,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形神俱佳,同時又展現出中國2500年的悠久文化史,不愧為一篇充滿人文氣息的散文。

讀上這種文章,慢慢合上書頁,輕輕撫著封面,淡淡地嘆出一口氣來,回憶過往的事,是常有的事。看著一篇《上海人》,那是一剖視上海文明,研究海派文化的論析文章,我是帶著一陣陣苦澀的認同感讀完全文的,有時心裡會十分尷尬,並不時的說:“啊,是這樣,我也曾這樣。”“精明、驕傲、會盤算、能說會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領導、缺少政治熱情、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趕時髦、浮滑、好標新立異、瑣碎、世俗氣”,這樣的心理特徵被一個 藝術理論家、文化學者、散文作家的文字所印證,怎能不讓人尷尬、鬱悶?

《文化苦旅》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化和史學功底,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人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座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這大概是作者的初衷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中華文化,說是人文文化,不如說是自然生態文化,中華文化從長江,黃河,高原點滴累計!在我看來,宗教和時間是讓人從熱血沸騰的狀態冷卻下來,因為人有敬畏之心;科學和高速讓人從淡然到沸騰,可是卻耗廢了生態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經歷過苦才能有沉澱,中華文化,雖說是泱泱大國傳下來的精粹,雖然自帶文弱書生的軟病氣息,那也是經歷了種。種苦楚才積累沉澱下來的!寧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災多難!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經歷的那場浩劫而涅槃重生!種。種苦難,打不垮的壓不倒的中國人脊樑!所以坦然面對人生種。種苦楚,是祖先傳給我們血液中最大的財富,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怕吃苦的來由吧!呵呵!

以前對於餘秋雨,並無甚好感,總覺得青歌賽長上的文化評委,賣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養的選手賣弄一下。讀過北大授課時,感覺他倒是個有學識的人,讀後感學問一次,在我看來,就是博聞強記,多讀幾本書,產生種。種感悟而已。當然,看過文化苦旅,感覺就是他讀書很多,學識淵博,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筆記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句話:書和路是分不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分不開。

我也有點體會:也許任何一個名勝風景,缺乏學識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處一旦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那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歷史背景了。看過這本書,依然覺得,學識淵博的人有個共同之處:胸襟廣闊。是啊,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何來有容乃大?餘秋雨評價中華文化有一點很對,中華文化興起於長江、黃河、淮河沿線,這些文化自帶了中國文人固有的文弱氣息。在文化傳承中,有一個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學貫中西,對於學識不偏不倚令人讚歎,這個不偏不倚建立在學貫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虛弱,是個健壯的人,有了健壯的身體,才能讓文化進一步昇華!健康,健康,我會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他,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他,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然而,很不幸。他,一個農民、道士,竟成了莫高窟的主人,把持著中國燦爛的文化!

當他將這些璀璨的文化以最廉價的價格所有的賣出去後,我們在心痛,所有的人都在心痛。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這是文化苦旅的.第一章,正是這一短小的篇章,讓我看了以後無言以對。敦煌莫高窟,這是古老的中華民族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本應建立特別保護區,本應有學者來看管。不幸的是,沒有人在意這些,沒有人關注民族的文化,最終落入這個道士手中。而藝術對他來說,是那麼礙眼,用粗劣的石灰遮蓋洞窟的絢爛,將藝術的石像改成可笑的雕塑。儼然,這成了一間農舍。但是,去阻止他,又有何人?這裡,是他的地盤,閒人勿擾。而當時,如果政府不腐敗,如果能關注一下這震驚世界的文化,那麼,如何會輪到這個道士指手畫腳呢?只可惜,他們只會在收禮時笑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古玩,哪有閒心去那沙漠的敦煌看看呢?

文中有一段這樣寫道:“當冒險家斯坦固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是啊,心在滴血,這可是中國最寶貴的文化啊,怎能讓外國人以這樣廉價的方式大量拿走啊!他們是強盜,但是國人不珍惜這些文化財產,又與強盜有何差別呢?

就這樣,中國的文物被淪落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國外博物館內還陳列著中國的很多文物。那時的中國在睡眠之中,而現在,這隻沉睡中的雄獅已經醒了,我們將屬於我們的寶物一件件地贖回來。我們在止痛,一點點的縫補著那時因無知而留下的傷口。

總算這些傷口還能彌補,只是繞了一個大圈子。我們贖回來的不僅僅是這些寶物,還有我們中國人的尊嚴,為過去中國人所受的屈辱而討回來的尊嚴。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不禁想問什麼是文化?我百度一下文化,各種各樣的解釋在網上流傳,各種關於文化的詞條相繼排列。編輯詞條的不是一個人,這就導致了問題:各家觀點雜糅組成一個定義,各種各樣的定義解釋著同一個名詞,這些都是網上詞條共有的問題。對於文化的解釋,我更傾向文化是歷史的沉澱。無論是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藝科學在內的意識形態,還是文化的'物態、制度、行為、心態四層次,都是歷史積累沉澱的結果。

既然是苦旅,旅途當然就不能是歡樂的。文化的傳承遠比文化形成要艱難。比如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都在傳承過程中遭到毀滅,唯獨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綿延千年而不絕。即便如此,中華文明在傳承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文化事物遭到破壞甚至是毀滅,這最好的例證就是莫高窟了。當王圓籙一次次“整理”他的庭院的時,當外國“學者”一次次運走用低價購得的古籍時,當中國官吏一次次以資金不足拒絕保護石窟時,我想莫高窟肯定在西北凜冽的風中哭泣。落日染紅了天,血色一般的晚霞猶如中國文化傷口正滴著血呢……

相對於文化遭到破壞感受到的這種痛苦,在旅途中所受到的舟車勞頓之苦更像是一種歷練,一種在文化面前的虔誠儀式,餘秋雨拜訪過眾多名山大川,不止一次談到路途之苦,同時也引述了其他古人的路途之苦。相對於古人來說,現代人受的苦就要少得多了,纜車汽車和沿途的旅館酒店為遊人打點好了吃住行的一切,而古人則是自備乾糧,露宿山野,歷經勞頓之苦才能看到期盼已久的山川景色。正是有了這樣的旅行,山川變得不再是山川,而是在一次次迎接遊客中不斷沉澱下來文化。名山本只是山,有了文化積澱名氣在大了起來。

《文化苦旅》儘管寫出了文化傳承的不易,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文化也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當它鮮活地呈現在你面前時,你不會覺得那就是文化,你會覺得那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有一本書,剛出世就極度暢銷,也引起了媒體的攻擊,此為何書,《文化苦旅》是也!

我無意間在書店中發現了它,它裡面的描寫細緻入微,使人身臨其境,它裡面的故事真實精彩,引人入勝。於是,我便在字與字間遊覽起來。

此書選取了幾個比較典型的遺蹟,來自於中國,南亞,歐洲等地,各地各有特色。作者孤身一人探尋,而讀者們隱形般地跟隨他的腳步,來到了一個又一個文化遺蹟,受到了一陣又一陣的震撼,發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嘆。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篇《沙原隱泉》,剛開頭,我就再一次感受到“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嘆。在爬山之時,作者告訴我們“心平氣和了,慢慢地爬”的爬山竅門。作者在山上看見一清澈的泉水,便升起疑問,為什麼在這裡會有泉水?在下山時,面對危險,作者則說“咬一咬牙,狠一狠心,總要出點事的,且把脖子縮緊,歪扭著臉上的`肌肉把腳伸下去。一腳,再一腳,整個骨骼已準備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就是這一篇篇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個的道理。

而在此篇結尾,作者告訴了我,這山名為鳴沙山,這泉名為月牙泉。一見到“月牙泉”這名字,我另有所思:據新聞報道,月牙泉的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幾年後就會乾涸。月牙泉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啊,我們應該多多珍惜它,保護它。

此書中的苦旅,並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創造雖苦雖難,但毀滅卻如此簡單。但如果毀滅了就在也找不到當年的輝煌了。

由創造之苦連線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一份財富,創造美好明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