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5.69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刻意練習》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刻意練習》讀後感

《刻意練習》讀後感1

讀完《刻意練習》,有個深深的感受:世上本沒有天才,所謂的天才都是刻苦努力的結果。

音樂神童莫扎特是我們最常提到的天才,他的出名是6歲時隨父親和姐姐漫遊歐洲大陸進行巡迴演出。但真實的情況是他的父親是宮廷樂師,造詣很高,又有些不得志,於是專門辭職培養兒女。莫扎特從出生就耳濡目染父親對姐姐的音樂教育,自莫扎特2、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專門對他進行了訓練。這說明莫扎特登臺表演的時候,已經對音樂練習了3、4年的時間。

書中用大量的事例和科學的研究報告表明:任何人經過刻意練習都可以成為所在行業或領域的專家。

來自瑞典的佩爾。霍爾姆洛夫69歲時開始空手道培訓,目標是80歲時晉級黑帶。經過一年多持續專注地刻意練習,70歲的時候他通過了綠帶測試,74歲的時候晉級藍帶。現在他對自己80歲成功晉級黑帶很有信心。

那麼什麼是刻意練習?

一:在練習時間上,越卓越的人練習時間越長。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需要付出許多年艱辛卓絕的努力。比爾蓋茨大約花了1萬小時來程式設計,以磨礪技能,為日後創辦和發展微軟公司奠定了堅實基礎。作家和詩人通常在他們最傑出的作品推出之前,寫作了逾10年時間。

二:通過刻意練習要建立獨特的心理表徵;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腦子裡馬上便會在腦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畫的形象,那個形象就是蒙娜麗莎在他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徵。翻譯成人話就是經過多次的投入而專注地浸淫,形成了條件反射,不經過大腦,直接形成生理反應,成為無意識決策,築就傑出表現。

三:刻意練習的過程中,要不斷走出舒適區。我們這裡所說的練習決不是簡單的重複練習,這樣的練習時間達到10萬小時仍不會讓你進步。走出舒適區需要不斷挑戰自我,讓刻意練習的難度不斷加大。當你能記住18個數字的時候,要想辦法怎麼能記住23個數字。

這個環節一定要注意:目標區域不要離舒適區太遠。俗話說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個從沒進行過長跑訓練的人跑馬拉松,肯定會受傷,進而再也不會對馬拉松感興趣。但如果從現在開始訓練,2年後5年後是可以參加的。制定練習目標時循序漸進是準則,一定從練習者覺得有成就感的目標來起步。

四:刻意練習的過程中,收到反饋非常重要。當你在練習彈奏樂曲或做一臺手術時,你必須知道你做的事情對或錯,如果錯了,哪裡出錯了。形成心理表徵的.過程是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依靠你的心理表徵監測自己的表現,並確定可能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導師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在這個環節了。找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來觀察你並向你提供反饋資訊,將會避免你走彎路,而且會極大地提高你的練習效率,尤其在學習過程的早期,你的心理表徵是不完善的、是初步的、不準確的。所以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的話,找一位老師吧。

書中還給出了成為傑出人物的路線圖: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力投入、開拓創新。成為行業領軍人物的目的是帶領行業繼續前進,開拓新局面,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強烈推薦給想把孩子培養成傑出人物的父母和那些想掌握一技之長的人閱讀。

《刻意練習》讀後感2

01、行動者的等級化

學習是一件“孤獨且痛苦”的存在,而刻意學習正是迎難而上一種具象的表現。這本書把行動“等級化”,用不同等級去讓人瞭解處於什麼階段,正在向什麼方向努力,有了這樣的劃分,就會讓自己有了“座標”不至於陷入自我懷疑而放棄。如果能像書中所述,成為4階行動者,持續努力的量變累積的質變產生行動的複利效果,肯定會令人瞠目結舌。

02、堅持不懈的通俗化

持續行動就是堅持不懈的通俗化,這種通俗化讓人可以量化行動,而持續行動是指有效行動。如在專業領域裡深挖,做金字塔型的“T”型青年,在專業方向做牢做寬基礎,之後再突破既擁有核心競爭力,道理淺顯易懂,廣泛的涉獵基礎知識是剛剛進入行業的你所必須且必然的,在時間上也是充裕的,而當你逐漸紮根某一領域後,龐大的晦澀的知識需要時間消化,這就是所謂的“書越讀越厚”含義。

03、學習學習學習

注意這裡的“學習學習學習”可不是重要的是講三遍,中間的“學習”是名詞,指學習的方法,去學學習的方法,再運用學習的方法去學習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scalers用計算機軟體測試裡的“黑盒與白盒”來講解學習的'要領,更具有趣味性。例如書中解決問題的應是思路,不應是技巧。這裡講到思路是跳出繁瑣,站在巨集觀或中觀的角度冷靜捋清思路再動手,而不是發現細小的點馬上動手。就像你閉上眼睛,能想象到家裡的各個房間位置,出門的最短路徑,而不是盲目的一條條試。

04、系統性的學習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碎片化資訊的時代,如何系統性的學習知識,已經成為非常必要選擇。各短視訊、短新聞充斥你的手機,而你就像被拴在樹上的小羊自顧自的吃著腳下的草。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彷彿人們可以比過去了解更多的知識,但大量的碎片化知識一股腦兒的衝進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資訊也成為思考的另一種制鈕,而能否開啟就看自己了。系統學習像建設高層建築的框架體系,而碎片化的知識就像填充的磚、回填的土,是組成部分但不是受力結構。你需要的是未來的快樂奔跑,而不是現在的衣食無憂。

05、面對成長態度

你為你的“面板”花了多少錢,而你在投資學習花了多少錢。付費是一種態度,而成長才是回報。要小心遇到“坑錢”成為逃避學習的藉口,要跳出舒適。例如在到處找各種免費時,究竟是冒著中病毒到處找軟體、花幾個小時找視訊資源時忽略的風險成本和時間成本對比下真的是免費更好嗎?成長的另一個重要的態度就是面對一切的狀態,要知道你才是所有事情的主體,而忽略自己後,你將成為迴圈往復的壓抑煩躁的怪圈了。書中有一句話,你不必經歷所有事,也不必遇見所有人。我也想說,你不必需要讓所有人開心、滿意。在自我需求和他人需要之間權衡與平衡也是成長的表現之一。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讓我發現很多自己忽略或者錯誤的認知,在工作、生活或學習中,不要總是自我感動。最後,我想講的是,無論是你想要實現個人價值、回報父母亦或是回饋社會、報效國家,一切的一切最後都是落在“你想要的”這四個字上。積極的面對一切,你會發現,所有的事情到最後都會變好。

《刻意練習》讀後感3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書的作者特別的狂,為什麼呢?他說他的訓練方法是全世界最好,最高效的訓練方法,這個聽起來實在太狂了,他在這形容詞前面加一個全世界,那就是沒有比他再好的了。但是我再往下看,覺得這樣說好像也真有道理。

他提出的方法叫刻意訓練,他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隨便在大學裡面選了一個高三的孩子,對他進行了一個訓練,就是讀幾位數,然後讓他記住,這是一種短期記憶,科學家發現,人們的短期記憶啊,大概就是七位數字左右,這個七位數字似乎是一個不可能跨越的屏障,在阻擋著你短期記憶能力的提高。

一開始這個人也是這樣的,但是慢慢地,他通過一種刻意訓練的訓練方法,使這個現象得到了改觀,他就是多記住一位數字,就加一位數字,要是背錯了,就減兩位數字,這樣有目的地訓練,使他最後短期記憶的數字量竟然達到了83個。這是一個特別驚人的數字,這就好像你以每秒鐘一個的速度,跟他說3.1415926一直說到圓周率後83位,他直接就可以給你複述出來,這一種聽上去多麼恐怖的天賦,但其實在接受訓練之前他和你完全一樣,也是隻能記住7位數字,在刻意訓練下他就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就可以看出來刻意訓練的作用。

他舉了一個小例子,就是1903年吧,有一個跳水運動員,他做轉體兩週半這個動作時候就受傷了,當時媒體都認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現在呢?現在一個10歲的小孩都可以做出來這個動作,一個表現出色的高中生甚至可以做到轉體四周半,這個提高並不是難以想象,要是有一個人告訴當時的專家,一個高中生可以做出來轉體四周半,這專家一定以為他瘋了,這怎麼可能!但是現在還真可能。

這種提高不是什麼基因,不是什麼科技,雖然有這樣的因素,但是因素很小,真正的關鍵在於刻意訓練的使用,就是刻意訓練一個動作,使機體的各方面對這種動作有了特定的反應,所以會更加適應,更加適應之後就有了好的成績。

人們原來認為大腦是很難被改變的,就好像這7個數字是一個非常難以逾越的屏障一樣,但是事實不是如此,大腦有很多部分可以通過刻意訓練來改造。因此這就是刻意訓練的真正作用,改造身體的部分,去適應某種功能,從而達到更好的成績,科學證明,這種研究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們也要把這種訓練方法,使用到平常的學習中來。

就好像以前我聽競賽班的學員們說,他們那些得IMO的學霸,幾乎無法想象,一看到一個題那思路特別清楚,在我們眼中就是神人,他們做題有一個祕密,就是遇到一個到不會的題,看答案了把它看懂,看懂之後呢,再做一遍,這時候一般你能順利做出來,要是不能順利做出來,你肯定是沒看懂,對吧?但是做出來還不是最終目的,一週之後你要再做一遍,一個月之後你還要再做一遍,這樣重複四五遍之後,這個題幾乎是烙印到你腦子裡,幾乎不會再遺忘。

這種烙印多了,你的大腦就一步步向著那個方向改造,經歷了這種刻意訓練,就是一種刻意改造的過程之後,你的成績就有了極大幅度的提高。這就是刻意訓練的魔力。

《刻意練習》讀後感4

大家好,我是李迎霞,很高興今天又搶了一次機會和大家分享、交流、學習。我針對最近的學習情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刻意練習》。這本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經過研究,作者發現: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為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是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暢銷書《一萬小時理論》,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達到卓越和傑出人物,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萬小時,而是要有目的的練習: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3、練習包含反饋;

4、需要走出舒適區。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於,我在這件事裡也付出了長時間,很多的努力,為什麼看那個人好像花費的時間並不多,精力也不大,為什麼他的成績就要比我的好?這本書就針對這樣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為了辨別出優秀的表演者與傑出的表演者之間的區別,在柏林藝術大學的小提琴學生中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優秀、優異和傑出三組學生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差別。《易經》裡講: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你每天只是重複讀一小段內容,可能就會對其中一小段內容有點兒印象。但是咱們七天重複學習的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強化一個小的關注點的過程當中,慢慢累積,擴大這個關注點。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他們專心致志地進行獨奏練習所花的時間總和。優秀組平均練了3420個小時,優異組5301個小時,傑出組7401個小時。這個大學生練習的每時每刻都盡力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著作者報出的數字,記憶、複述,每秒鐘一個數字,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實際上每一個人情況都不一樣,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專注的能力都需要訓練,當你開始執行計劃的開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可見,要變成傑出的小提琴家,必須專注地練習,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練習,就能達到專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賦的音樂家中,明顯也是花了最多時間磨鍊技藝的人,比練習時間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員、傑出棋手同樣如此,幾乎沒有人能夠不通過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

通過我們自己讀經典,通過孩子讀經典,我們實際上可以觀察,很多人很難達到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讀經典過程中高度集中。所以咱們經典學習,把每一個經典的內容分成一個小段,包括前些天大易講座有位老師也分析了三體工作法。三體工作法我印象當中,好像是15分鐘休息5分鐘還是25分鐘休息5分鐘,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當我們制定這個計劃時,從我們專注程度上來看,就可以檢測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可執行,是不是能夠執行。如果我們十分鐘達不到,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五分鐘開始,或者從一分鐘開始。

《刻意練習》讀後感5

你相信自己的明天會比今天更優秀嗎?還是對自己的昨天的失敗耿耿於懷呢?你是否相信努力可以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且真的去努力為自己的成長和付出呢?

成長美學就是要我們相信累積的效應,量變才有可能引起質變。

成長之路,沒有一直成功,當我們遇到失敗的時候,你的反應是怎麼樣的呢?聰明的人可以讓自己成功,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失敗。愚蠢的人在遇到困難挫敗之後,比較容易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那為何會有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呢?只是簡單的智力的差異嗎?《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研究發現,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為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我們採取的思維模式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固定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很難提升,但是又苦於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導致只在乎成敗結果,而不在乎也並去享受學習的過程。成長思維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缺點,同時鞏固優點,而且享受失敗,更欣喜於從失敗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懂得反思總結遇到同樣的問題,下一次應該怎麼做能夠避免並做得更好。

有時間去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倒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有時間去掩飾自己的缺點,倒不如花時間去改變他們。有時間去抱怨生活,倒不如走出你的舒適圈,去找到能結伴同行的人。有時間做一成不變的事情,倒不如選擇那些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事情,來挑戰一下呢?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從不給自己貼標籤,並且一直懷抱著信心,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勇敢去承擔風險,直面挑戰,併為此繼續奮鬥。我身邊就認識這麼一個很優秀,又不斷瘋狂成長的女孩。

我是在20xx年年底,在一個早起營裡面認識白雪,從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熱愛的力量,對生活時刻充滿著希望,對自己無時無刻的高要求。

人容易在自己原來的圈子裡給自己設限,需要及時跳出舊圈子,找到高能量的圈子,去感受更強大的力量,幫助自己改變。白雪對自我的審視很透徹,也踐行得很徹底。

儘管白雪特別忙,但是在她開創的社群裡面,她的每一次出現都帶來自己的感悟和收穫,深深影響著我。

作業點評到凌晨兩三點,她把責任心進行到底。而把讀書會的收費降低,一方面實惠大家,一方面篩選使用者,發現使用者身上的閃光點和新需求,並一直踐行著讓他人賺大的原則。五期讀書會遇到了瓶頸期,但是白雪沒有放棄,不怕困難,從問題找原因,再找到自己想要的關鍵結果。

一直踐行極利他的白雪,不斷讓他人賺大,向下學,向下幫。《被討厭的勇氣》裡面說到的“悅納自己,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和白雪的理念如出一轍,她在讀書會的共同體中找到了自己最適合的位置,非常信賴自己的夥伴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各種不同的經歷都是一面鏡子,讓你我更正確地審視自己,同時時刻懷抱著希望一路前行著,儘管路上還有密佈的荊棘和偶爾的磕絆,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當作是自己成長路上的風景和墊腳石!別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你的成敗,更專注能否提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量,你的高光時刻總會到來。

《刻意練習》讀後感6

從書籍型別來說《刻意閱讀》屬於工具方法類圖書,適合大家快速閱讀,因為,我們只是為了從中學到方法。(中國的語言文字就是博大精深,大家看這五個字“從中學到方法”,不同語氣斷句就出現不同意思了:“從中,學到,方法。”和“從中學,到方法。”)

閒話少說,書歸正文。

《刻意練習》中比較經典的就是辯證的講述了我們以前一直認同的“一萬小時法則”的錯與對。

“一萬小時法則”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以前我們一直認為“一萬小時法則”是對的,就是說任何人在任何領域經過1萬小時的鍛鍊,都可以很卓越。而《刻意練習》則認為,簡單的說1萬練習就能成為專家是不對的。

嗯,以前,我也這麼認為,看了這段內容以後,我就想到了我年近60的媽媽。她從大概十歲左右就開始做飯炒菜。如果按照“一萬小時定律”她現在應該是非常出色的廚師了。而事實是,她炒什麼菜都會放很多的水,有時候炒的青椒因為放水太多,沒任何滋味,需要蘸醬吃。與之相反的是,飯店的學徒工,三四天時間就能炒出味道可口的素炒土豆絲。

可見,“一萬小時定律”並不是萬能真理。而想要變得卓越,刻意練習是必不可少的`。

一、刻意練習的步驟:

1、找到領域內優秀的導師。(可以是人其實還可以是書籍)

2、學習到正確的練習方法。(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撅起地球,當然,棍子也得足夠長,支點足夠結實。)

3、跨過停滯階段。(這個階段很重要,就像我們平時說的臨界點,堅持下去還是放棄的臨界點。)

4、保持動機。(堅持下去不是目的,持之以恆,堅持到底才是關鍵。)

二、成為一個行業中傑出的人物的步驟:

1、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我們要感興趣,才會用心。)

2、變得認真。(只有認真,才能做好。)

3、全力投入。(只有專注,才能學精。)

4、開拓創新。(只有能夠舉一反三,才算學有所成。)

三、通過刻意練習,可以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們可以給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來本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發現自己能夠掌控自身潛能,也知道要使自己的夢想成真,需要用什麼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個人感受:

從學習方法來說,《刻意練習》這本書,清晰的給我們指出了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行業中傑出的人物: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刻意練習,開拓創新,終有所成。

而且,指出了怎樣學習:刻意練習。以及,怎樣刻意練習:通過和行業內優秀的導師或者書籍學習,掌握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不斷的堅持,突破困難的瓶頸,最後從熟練到專業,到開拓創新。

《刻意練習》讀後感7

刻意練習是什麼?先來看幾個概念,這些概念是有邏輯關係的:

1. 有目的的練習:走出你的舒適區,但要以專注的方式制訂明確的目標,為達到那些目標制訂一個計劃,並且想出監測你的進步的方法。還要想辦法保持你的動機。

2. 大腦的適應力: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並不是固定的,它們會根據你對它們的運用而改變。通過清醒的、刻意的練習,以我們期望的'方式來塑造大腦,都是可能的。

3. 心理表徵:一種以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資訊或其它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4. 刻意練習:就是建立心理表徵,完善對事物理解、記憶的過程。

顯然,上述的前三個概念是可以推匯出第四個概念的。換言之,刻意練習就是指:大師經過年復一年的有目的的練習,改變了大腦的適應力,建立了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徵。

刻意練習與有目的的練習的差別:1)刻意練習需要一個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領域;2)刻意練習需要一位能夠佈置練習作業的導師。

刻意練習要怎麼做?

刻意練習原則:1)辨別出傑出人物;2)找出傑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別;3)找到優秀的導師。在實踐中,首先辨別出傑出人物,然後推測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傑出,接著再提出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們那樣表現卓越。

在沒有導師的時候,如何刻意練習: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Fix it(修正)。將技能分解成一些組成部分,以便反覆練習,並且有效地分析、確定你的不足之處,然後想出辦法來解決它們。要記住,專注和投入至關重要,因此,制訂明確的目標,把練習課程的時間縮得更短,是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來練習,比起在更長時間內只投入70%的努力來練習,效果更好。

跨越停滯階段:1)以新的方式挑戰自己;2)攻克特定的弱點;3)保持動機

書中其它重要觀點:

一萬小時理論的對與錯:對在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師必須付出許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一萬小時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值,而是說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之多;錯在不是隻要付出努力與時間就會有回報,無目的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覆地做某件事,並指望靠這種反覆,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這對於成為專家是沒有太大的幫助,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浪費時間。

破除“天才”迷信:1)訓練時間比智商更重要;2)練習是唯一重要因素,基因差異會慢慢消失

知識與技能:傳統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關於正確方法的資訊,然後讓學生運用那些知識。刻意練習則只聚焦於績效和表現,以及怎樣提高績效和表現。因此,訓練應當著重於實幹,而不是知曉,特別是著重於使特定行業或領域中每個人的技能儘可能接近最傑出人物的水平。

思考與實幹:你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時候,不會建立心理表徵;只有通過去做某件事情,失敗了之後調整方法,接著再去做,如此迴圈往復,才能建立心理表徵。等你做完了,不僅為學習技能建立了心理表徵,而且吸收了大量與那項技能相聯絡的資訊。

《刻意練習》讀後感8

《刻意練習》這本書很早之前就聽說過,不少文章有推薦。之前在微信閱讀上又看到了,就收藏起來了。直接春節的這段時間,趁著假期,就打算在手機上閱讀,因為方便攜帶。

但是遠遠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以為在手機隨時能查閱,閱讀的時間會縮短不少,結果,剛好就是使用手機閱讀,每次開啟手機,就忍不住的去刷其他了。所以,算下來整整是一個月的時間了,才看完。

本書開頭有點想要打破“一萬個小時”定律的味道,但是越讀到後面,越覺得作者是很認可這個定律的,但是作者把這個概念更加進一步的解釋完整,讓人們不再是迷迷糊糊的以為,只要我在某一個領域中付出了一萬小時的努力,就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一萬個小時是基本條件,但是你如果只是重複的做,一萬個小時,可能就是簡單的一萬個小時而已。那一萬個小時付出成為專家的那些人是怎麼做到的呢。因為他們在一萬個小時吉,做到了“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意味著你需要在每天的重複動作中去打破跟突破,每次設定好一個目標,做到了,繼續把這個目標進行升級,加以重複的`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包含了以下的特點:

一: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我們假想的音樂學生如果確定了類似下面這樣的練習目標,可能會比他漫無目的的練習要成功得多:“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訂這樣一個目標,就沒有辦法判斷練習是不是成功了。

二: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如果你的任務目標是要記住100個連續的數字串,首先的任務是記住30個,然後順利的記住了;接著進行35個,這次可能需要進行幾次,你才能記住,但是完成了35個之後;難度繼續增加,此時你可能已經很興奮了,因為之前從來沒有突破過35,繼續給你增加難度()你還是會很樂意接受,來吧,繼續;終於40個的數字,居然都記住了,雖然已經不能再繼續增加難度了,因為沒辦法繼續完成下去了。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三: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你必須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你到底怎麼錯了。一般而言,不論你在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麼會存在這些不足。

四: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對於任何型別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比如,業餘鋼琴愛好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上鋼琴課,等到30年過去了,他還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彈奏著那些同樣的歌曲,看起來,在那段時間裡,他已經積累了數十萬個小時的“練習”,但他絕不會比30年前彈得更好。事實上,可能還比年輕時彈得更差。

作者也在書中列舉了眾多的明星,偉人。之所以他們能夠確定如此的成就,並不是天賦造就,而是脫離不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習。一萬個小時是基礎,但是要想突破,你就得加上“刻意練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