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W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

原文: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唐多令·秋暮有感

宋代: 陳允平

休去採芙蓉。秋江煙水空。帶斜陽、一片徵鴻。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

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斷腸人、無奈秋濃。回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

譯文:

休去採芙蓉。秋江煙水空。帶斜陽、一片徵鴻。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

不要去採芙蓉花,秋天的江面煙水空漾。夕陽下,一群大雁正在回家。想把心中的閒愁安頓好,卻安頓不好。全都堆在緊鎖的眉峰上。

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斷腸人、無奈秋濃。回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

滿腹的心事寫在紅葉上,讓它隨著流水飄向冬。秋意越濃,人越傷心。回望高樓,遲遲才回去。此時,一輪新月已早早掛在梧桐上。

註釋:

休去採芙蓉。秋江煙水空。帶斜陽、一片徵鴻。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zhuó)在兩眉峰。

唐多令:詞牌名,《太和正音譜》注“越調”,亦入高平調。也寫作《糖多令》,又名《南樓令》《箜篌曲》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韻。芙蓉:指荷花。頓:安置。著在:放置在。

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斷腸人、無奈秋濃。回首層樓歸去懶(lǎn),早新月、掛梧桐。

題紅:題詩於紅葉之上。唐僖宗時宮女韓氏題詩紅葉置御溝中,為卜子於侑所得。後僖宗放宮女,裕適娶韓氏。見《太平廣記》;又唐宣宗時盧渥亦有得題詩紅葉而娶宮女之事,見《云溪友議》。秋濃:指的是深秋。層樓:高樓。

賞析:

這首詞是寫秋季女子懷念遠方的人的詞,“斜陽”、“新月”指出時間是在傍晚時分,“秋江”“畫橋”“層樓”則指出此詩的地點,詞人從多方面描寫詞中人物的種種感受,秋感懷人雖是個古老的話題,但是此詞之所以不落俗套,魅力不凡,則在於它的流暢、疏朗以及跌宕起伏的筆勢,發端以祈使句式領起,以此來警醒讀者,芙蓉,即荷花素為人們喜愛,是古人常常吟詠的物件,它具有多種的象徵意義。採蓮,原是民間婦女特有的勞動情趣,樂府民歌和文人樂府中多有佳作,此詞開篇即規勸人們別去採擷,就有一種難言苦衷和一種特別的憂怨之情。次句切題之“秋”,說的是蕭條曠闊的江面上,別無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煙水流淌著,它補充說明“休去”的原因。三、四句寫夕陽、鴻雁。這是望中所見。“斜陽”點明時間,切“暮”,遞進說明“休去”之原因:“帶斜陽,一片徵鴻”中的“徵鴻”指的是遠飛的大雁,切中詞的時節“秋季”。因此才能觸發種種感慨。樑江淹詩:“遠心何所類,雲邊有徵鴻。”陳江總詩:“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候鳥大雁夏去秋來,從北方飛往南方。思婦也盼望遠人隨著秋雁而南歸。因此仰見徵鴻,觸發思念遠人的情感。“心事寄題紅。畫橋流水東”接寫“閒愁”。這愁之所以叫“閒愁”,因為它是作者一種出來的愁緒。“愁著兩眉峰”與“萬恨在蛾眉”(唐武衙《春日偶作》)意同。“欲頓”兩句,貼切形象,富有情致,使不可探尋的心理狀態的“愁”有了安置,愁鎖雙眉,形跡可見。從這首詞在句式遣詞方面,頗受辛棄疾《摸魚兒》“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啟發。

陳允平生活在由宋到元的過渡時期,人生無常,國破家亡,出身儒學世家的他無法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暗藉此詞抒發了他的對國家命運、民族前途如“斜陽”搬江河日下的.悲嘆和抑鬱之愁情,表達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在這一點上,該詞看似寫思婦懷遠的個人情感和羈旅之愁,卻實藉助婉約的詞風表達了故土之戀,與辛棄疾的愁怨十分相似,在思想境界上與辛氏無太大區別。

“心事寄題紅”由敘閒愁轉入抒心事。“題紅”兩句,用孟棨《本事詩》紅葉題詩。意思是題詩寄情有意,無情之水東流去,可見心事重重。由是引出“斷腸人”。“秋濃”指的是深秋,仍照應“秋暮”題意。後世騷人墨客多做悲秋、嘆秋、感秋的文章,秋天秋景簡直成了“悲”的代名詞。斷腸人心事重重,面對夕陽西下、煙水空濛的深秋景象,更是叫人肝腸寸斷。“回首層樓歸去懶,早新月,掛梧桐”,從戶外進入室內,其中“懶”字,就把“斷腸人”的情態和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早新月、掛梧桐”,這是在“層樓”中看到的,寫得空靈透剔,意象鮮明。一輪新月高懸在稀稀落落衰敗凋謝的梧桐樹梢上,更增加了心煩意亂的愁思。結尾以景結情,戛然而止,給人無窮的回味。

這首詞在表現主題思想時採取事事關聯,環環相扣,層層深化的寫法,內容聯絡密切。上片寫“因觸景所致的閒愁,因”徵鴻“而引發懷遠之情。下片寫”心事“。心事是閒愁的具體說明,它又因秋濃而催人斷腸,斷腸是由心事所致,而心事又由題紅引起,題紅則是心事吐露的特殊形式。如此環形往復,層層而深,而產生懷愁的根本原因正是秋濃。這是因物觸情,情景交融,物景生情。事事處處切題,是此詞另一特色。如芙蓉、秋江、徵鴻、秋濃、梧桐、斜陽、新月以及閒愁、心事、題紅、斷腸人、歸去懶,都緊扣”秋暮有感“這個題意和季節。

作者注重修辭從風格看,此詞與婉約詞派細膩綿綿情思有別,一方面它有對思想活動、情緒變化作精細的刻畫,另一方面,又沒有對描景狀物作過分的渲染,獨特之處在於疏朗中見真情,流快中藏細膩綿綿情思。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2

原文:

南鄉子·有感

宋代: 蘇軾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譯文: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

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瑩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麗。成都出的新花樣的蜀錦,不適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樸素衣服。

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溫暖的日子放下層層帳幕。她睡著了,室內焚的香,煙氣不散,叫她起來,她很遲才起來。東方朔風格不同凡俗,為什麼當時常被西真喚作“兒”呢?

註釋: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zhuó)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

不似伊:還趕不上你。伊,你。濯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錦的產地。非宜:不適宜。

暖日下重幃(wéi)。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qiàn)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下重幃:放下層層的幕帳,表示清淨安睡。索:須,應,得。曼倩三句:曼倩是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的字。在古代傳說中,東方朔是個仙人。西真曾稱東方朔為“鄰家小兒”。底事:這事。兒:對晚輩的暱稱。

賞析: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擬,“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在詞人眼中,愛妻閏之的肌膚像冰雪一般潔白細嫩,而且隨時散發著微微香氣,有如神話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似乎還趕不上閏之的美貌。“不似伊”三字,傾盡了詞人對閏之的鐘愛之情。下文則從內在品格上著力渲染閏之的勤儉質樸,但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從她穿著打扮的外表上落筆,顯得句法生新:“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在濯錦江邊生產著各種花樣翻新的錦緞,但是,這對閏之是不適宜的,她平時所穿的都是些尋常的淡薄衣衫。詞人在後來寫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這樣高度評價閏之的品德道:“婦職既修,母儀甚敦。”可見,閏之是一位具有傳統美德的婦女典型,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使詞人對閏之的感情愈加篤厚。

下片進一步描繪王閏之的清心寡慾和雍容睡態,愈加令人惜愛。“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而下文“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則轉向了詞人自己,他以西漢風流才子東方朔自喻,說他當時熱戀著王閏之。末句是用《漢武內傳》典,以此末句之“愛被西真喚作兒”,顯得極其生動親切。“兒”字是一種親暱之稱,從西王母神仙口中喚出,不僅活靈活現,猶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詞人存在的現實價值,頗有自許傲世的味道。再從《漢武內傳》敘述東方朔的畢生才幹和曲折遭際來看,似蘊含了詞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出曾在朝中反對新法而屢遭貶謫和“補外”的'坎坷經歷。由於他的反變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歸於憂國”的,故他有著自信、自傲的心態。這也符合詞人“外遷”任杭州太守時的心緒。

這首詞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繼妻王閏之的外貌形體美和內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詞清新婉麗,明淨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邁。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3

原文:

河湟有感

唐代:司空圖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譯文: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自從蕭關一戰後,春風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區了。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而今漢家兒童都說胡人語,卻向著城頭罵著漢人。

註釋: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huáng)隔斷異鄉春。

蕭關:古關塞名,故址在寧夏固原縣北。河湟:黃河與湟水,指河西、隴右地區。異鄉:此謂異域。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賞析:

前兩句詩人用精煉的語言說明了吐蕃借唐朝內亂乘機攻佔河湟的歷史事實。蕭關當時為河湟與內地之間重要軍事關塞。蕭關一陷,河湟阻絕,詩中用“隔斷異鄉春”形象地表明河湟與內地音訊不通,處於西地分裂局面的狀況。此處,“春”者,非僅言季節或氣候,更是指民族習慣,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將軍赴鄧州》詩中有“春色臨關盡,黃雲出塞多”,是偏重於對邊地氣候環境的特徵來說的。司空圖在“春”字之前,冠上“異鄉”,再形容為“隔斷”,足見其非僅言河湟氣候與內地不同,而是欲為讀者指出,處於吐蕃統治下的河湟地區,人們已無法感受唐朝教化,況“蕃音虜曲直難分”,漢人也逐漸蕃化,民族感情亦漸消失,十分讓人傷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斷”包含時間的先後,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詩人對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後兩句寫詩人對漢兒學胡語感到不幸和痛心。“漢兒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寫出詩人為之痛心,為之落淚的不幸事實。本來,華夷雜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為史書或詩文所常見。“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胡兒向化新長成,猶自千回問漢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處的情況。然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悲嘆的是,因為長期淪陷,河湟漢兒已是語言改變,民族情感淡薄。詩人對此痛心嫉首,扼腕嘆息。南宋陸游《送範舍人歸朝》:“東都兒童作胡語,常時思此氣生癭。”寫處於金朝統治的開封,漢家兒童的語言變化,與司空圖反映的是同一種情況。

這首詩不重敘事,而在抒發感慨,寄寓情懷。四句中,前半偏重虛寫,指出河湟失陷局勢;後半採用實寫,選用一典型事例作結,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又是河湟長期失陷的結果,引人深思。詩人很少運用感情色彩濃厚的'詞彙來表現情感,但從“一自”、“卻”等表時間和轉折意義的詞中,可以使讀者體會到詩人內心強烈的感受。這種悲慨的詩風,會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4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蒙衝一作:艨艟)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註釋

蒙衝: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裡指大船。

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

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輓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賞析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冑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併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這是組詩的第二首。

創作背景

本詩藉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其中的“蒙衝”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衝鉅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鉅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5

原文:

感皇恩·出京門有感

金朝:李俊民

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惆悵天涯又離別。碧雲西畔,舉目亂山重疊。據鞍歸去也,情悽切!

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願人長似,月圓時節。

譯文:

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惆悵天涯又離別。碧雲西畔,舉目亂山重疊。據鞍歸去也,情悽切!

忍淚離別京門,漫天楊花飛舞,如同飛雪一樣。感傷自己離別後又要浪跡天涯。舉目望去碧雲西畔,紛亂的山峰重重疊疊,獨自騎馬離去,愁情悲悲切切。

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願人長似,月圓時節。

不見友人啊一日如隔三秋,一寸愁腸啊有千百個愁結。我要問問那高空的明月,本應無恨為何剛剛團圓馬上就殘缺,但願人們像月圓時節常常相聚!

註釋:

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惆(chóu)悵(chàng)天涯又離別。碧雲西畔(pàn),舉目亂山重疊。據鞍(ān)歸去也,情悽切!

感皇恩:詞牌名,雙調六十七字,上下片各七句,四仄韻。楊花如雪:形容柳絮飄舞,如同飛雪一樣。楊花,即指柳絮。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惆悵:感傷失意的樣子。據鞍:騎在馬上。悽切:淒涼悲切。

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願人長似,月圓時節。

一日三秋:化用《詩經·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形容相思之苦。

賞析:

該詞上片寫傷別之情,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下片述別後之思,思後之願,形容離愁之痛,思念之苦。全詞情景相生而又互相交融。這種寫法使句句都能扣緊主題,把離情別恨渲染得十分濃厚,收到感人的效果。

上片寫傷別之情。“忍淚出門來,楊花如雪”,開門見山,寫離別之狀,寫離別之時。“忍淚”表明作者對離別的傷心煩亂。“楊花”既指離別在楊花紛飛的三月,又借楊花紛亂喻作者離別心亂如麻的心緒。“惆悵天涯又離別。”一句“又離別”表現“忍淚”、“惆悵”的`原因。“碧雲西畔,舉目亂山重疊。”遠遠望去,要去的碧雲西畔,群山層疊,行路艱險。“據鞍歸去也,情悽切!”雖離別之心傷,雖路程之艱險,而君命難違,只能“據鞍歸去”,悽然而走。

下片述別後之思,思後之願。“一日三秋,寸腸千結”既是一種誇張,又形象表現出作者與京友難捨難分的情誼。“敢向青天問明月。算應無恨,安用暫圓還缺?”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鼓起勇氣責問青天明月:算起來天上應沒有可以怨恨的,要不然月亮怎會暫圓而復缺呢?蘇東坡有“月有陰睛圓缺”之句,而這裡作者用圓、缺對比,以月的圓缺比喻人生聚散。“願人長似,月圓時節。”月亮無寸艮,暫圓還缺,人生世事更是愁苦。因此作者又對月許願:願人生如那月亮長圓的時候,不要再受那離散之苦。一問一願,把離別時的傷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用前人詩詞較多,然而並不令人感覺到是有蹈襲之弊,所借之筆順手拈來,又別出新意,為我所用,如同己出。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6

原文:

有感

清代:譚嗣同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譯文: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世間沒有什麼事物能抵得過對於春天消逝的憂愁,應當面對蒼天痛哭一場才罷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四萬萬人民啊一起痛哭吧,遼闊的遠方哪裡還有中國的疆土!

註釋: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míng)一哭休。

抵:抵得過。春愁:對於春天消逝的憂愁。這裡指對於國事飄搖、國勢衰微的憂愁。合:應該。蒼冥:蒼天。一哭休:痛哭一場才罷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四萬萬人:當時中國人口有四萬萬。四萬萬,四億。神州:戰國時騶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世用它作為中國的代稱。

賞析:

這首詩寫面對國土被侵、主權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機,詩人滿懷悲痛和無助,雖身處陽光和煦的春日,仍無法慰藉內心深處的愁緒,詩人憂國憂民,感懷於國家的懦弱與苦難,困惑國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與同胞們一起潸然淚下。全詩風格悲愴蒼涼,情感濃烈真摯,閃爍著愛國精神之光。

《有感一章》這首詩是一首寫大憂和大痛的七言絕句。首句“世間無物抵春愁”直抒胸臆,世間沒有什麼能夠抵得了自己的“春愁”,極言自己愁之大、愁之重。“抵”這個動詞使後面春愁一詞一下子具體化形象化了,並給人無盡的想象。春天本來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但是在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戰爭失敗而與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為春天留下了民族恥辱的'陰影。當春天再次來臨時,這種亡國之恨當然是撕心裂肺、刻骨銘心的。

第二句“合向蒼冥一哭休”,緊承首句,進一步寫悲。只有面對蒼天,放聲痛哭一場才能罷休,然而這“哭”字又不僅僅寫悲,因為是向著蒼天去哭而不是向隅而泣,那悲必然是悲中有憤。第三句“四萬萬人齊下淚”,由個人悲轉向億萬廣大同胞悲,表現的是更大的悲痛。同時也表明了詩人的思想情緒與億萬廣大人民是一致的。

末句“天涯何處是神州”,點明瞭以上三句所寫憂愁和悲痛的原因。在蒼茫的大地上,昔日的神州不知到底在何處。被帝國主義瓜分了,這必然使詩人和全國億萬人民痛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國土淪陷、國家危亡的無限憂慮和悲痛,表達了對清王朝腐敗無能、賣國求榮的憤慨,但這首詩寫憂寫痛並不使人沉溺於憂愁和悲痛,而給人一種催人警醒、奮爭的潛在力量。直抒胸襟,感情激越,視野廣闊,筆力沉重,以反詰收束,更增添了悲痛感慨的力量,這是此詩寫作上的特色。

有感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7

原文:

觀梅有感

元代:劉因

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譯文:

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春風吹落蒙在梅樹枝葉上的塵沙,不由得聯想到以愛梅著稱的林逋。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今後的江南怕再無往日春色,我的心怎能只把梅花牽掛!

註釋:

東風吹落戰塵沙(shā),夢想西湖處士家。

東風:春風。戰:形容紛紛落下。西湖處士:指北宋詩人林逋,隱居杭州西湖之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世稱“梅妻鶴子”。其詠梅詩《山園小梅》傳誦於世。處士,隱士。

只恐(kǒng)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恐:擔心。減:指春天將要消逝。元:通“原”。

賞析:

此詩首句用“東風吹落戰塵沙”隱喻宋室滅亡;次句以“夢想西湖處士家”,借林逋的故事暗寫故國之思;第三句一個“恐”字,表達作者內心的擔憂,而“江南春意減”則暗歎江南備受摧殘;第四句點明作詩的深意與梅無關。全詩以觀梅而有感,而引發聯想,但全文的主旨都與眼前盛開的梅花無關,這樣言此物寫彼物的手法,讓情感更加深厚而沉重,曲折中見深意。

東風駘蕩,搖枝拂葉,吹去了蒙在梅花上面的塵沙,花蕊花瓣,一概顯露出清新的面龐。如此雅潔怡人的氛圍,本該令遊人陶醉,而詩人卻偏要將這沙塵,想像為戰火中的塵埃,因為,他從眼前的梅花聯想到另外一個梅花的世界。那裡剛剛經受了戰火的摧殘,那裡曾經是西湖處士的隱居之地,那裡曾是他的希望,那裡是他醒裡夢裡都不曾忘卻過的宋國京城。此詩作者雖然從未做過宋朝的臣民,但是,出於對異族統治者的不滿,漢族人的宋都對於他始終是富於誘惑力的,這裡的一個“夢”字,足以表白他那種朝思暮想的痴情。

想起江南之後,詩人的.感情立刻變得細膩,語氣也委婉起來。他擔心江南的梅花大概不會如此鮮豔,江南的春景必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對於蒙元初入中原的殘酷洗劫,詩人耳聞目睹,記憶猶新,他擔心那“大亂凡數十餘年,數千裡間,人民殺戮幾盡”(《武強尉孫君墓銘》)的慘狀是否會在江南重現,所以,他在末句中直率地說出,他的《觀梅有感》其實並非為梅花著想。他也許曾經憧憬過林逋所處的時代及其環境,同樣身為隱士,一個伴梅飼鶴,受到皇帝的褒獎;一個卻生活在異族統治者的鐵蹄之下,而如今,那樣一塊聖地也許永久地消失了,他不能不為自己,也為所有的漢人痛心疾首。

此詩短小精悍,音節鏗鏘,讀來朗朗上口。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樣發人深省,意味深長。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深沉的意蘊,完全得益於象徵的手法。不過,象徵畢竟太含蓄,太沉悶,難以容納詩人全部的思想和憤恨,因此詩的結尾處又否定了象徵手法。“此心元不為梅花”一句,實打實地透露出作者的真實感慨,猶如陰雲鬱積很久之後的一聲悶雷,雖然沉悶了些,總算給人以希望,為全詩抹上了一道亮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