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8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5篇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

一本好書猶如一泓清泉,它能讓你在困惑之時有醍醐灌頂之感,對我而言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本著名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使我受益匪淺。我曾迷失過,我曾抱怨過,我曾逃避過,經歷了五年的歷練,我明白年輕不是我放縱的藉口,而是我奮發的資本。

一、年輕,一本認真的書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三毛

《給教師100條建議》告訴我年輕不是讓我們揮霍的,不是讓我們放縱的,更不是讓我們懈怠的,而應該是一本認真的書。

以前我對計算教學的認識只停留在掌握計演算法則,練習中強化法則的應用,達到熟練應用,準確計算的目的,課堂上不是特別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生只是學會了演算法。

在深入學習研究後,我認為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這類計算教學時,就應該大量使用了數形結合、類比遷移的思想方法。課堂上把畫圖變成學生的主動需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自己畫一畫,化抽象為形象。

這樣合理運用知識的遷移,以形助教,形象直觀,讓學生對演算法和算理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可以帶領大家總結了本節課所用的方法,給孩子加深了印象,這樣孩子在分析類似問題時會更加有意識的去用這些方法,真正體現了數學思想在整節課中的灌輸。

總之,在“有形”的.數學知識中,必定蘊含著“無形”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寫在教材裡;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方法是數學的行為,思想是數學的靈魂。不管是數學概念的建立,數學規律的發現,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乃至整個“數學大廈”的構建,核心問題在於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建立。所以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切實把握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就能為我們的課堂點亮了一盞明燈,會獲得高效教學的入場券。

二、年輕,一本奉獻的書

“向陽花木易為開”,如果把我的學生們比作是花朵,那麼,我甘願做一顆太陽,一顆把光和熱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太陽。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教書這一職業具有高度的熱情,不為名利,不圖回報,憑自己一顆火熱的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一個人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必遭失敗,要知道引導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對工作的鄙視與厭惡,而是真摯、樂觀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熱情。

是的,曾經書本上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幹”現在對我而言,已經是我人生的追求。

三、年輕,一本體諒的書

陶行知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點燈、學微積分時才認出他們是當年的國小生。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要學會體諒,而不是責備與批評。

孩子就是孩子,是在身心各方面日漸成長走向成熟完善的未成年人,假如他生來就全知全會,他還需要我們老師施以教養幹什麼?事實上,他們身上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所以才會犯錯誤,需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去鼓勵他們糾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己的水平。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是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需要藉由他人的鼓勵來肯定其自身價值。如果老師一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斥責,必然會使孩子身心受壓抑,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對人對事變得被動。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壞孩子的心靈,會在孩子的心靈中投下最陰暗的陰影。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一塊找到問題癥結,並給與合理的期望,就能促進孩子自覺糾正過錯,充滿信心地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不妨說一句:不要緊,下次努力就行了。

年輕,不是我們揮霍的藉口,而是我們努力的資本。新學期,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2

這個月我看了幾頁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其中讀到《第一次學習新教材》這一章節,讓我印象深刻。

“學生學業落後、成績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詞語“先入為主”,是的,“第一次”是鮮活的,所以許多的第一次都是記憶猶新,很難抹去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看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而深刻的第一次印象真是太重要了。我一直以為學生成績不好的原因是上課不認真聽講,做作業粗心大意,理解方面有差異,讀了這篇文章後我進行了反思。的確,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沒學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接著,文章重點介紹了第一次學習新教材取得好效果的方法——獨立的思考,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師,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採取一切方法和手段使每一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尤其是學困生,我們應該走到他們中的每一個人身邊,發現他們遇到的困難,給他們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務必使包括學困生在內的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都進行獨立思考,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

最後,文中提出了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應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在學習新教材的課上和課後,就不許在自己的書面練習中有錯誤。“只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犯任何一個錯誤,他才能夠成為讀寫無誤的人。如果能夠做到在課堂上沒有錯誤,才能做到在家庭作業中沒有錯誤(或少犯錯誤)。語文教師工作困難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在課堂上所做的書面作業裡就有錯誤。而教師的缺點正在於,他並沒有提出這個目標:一定要使課堂上沒有錯誤。”應該說,這個目標要求很高,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下紮實的基礎,方便以後的學習。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精心備課,預設好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設好可能出錯的學生,在課堂上靈活授課。大部分教師都會認為,學生出錯尤其是書寫出錯,尤其是第一次學習的新教材,出錯是太正常不過了,今天通過學習,知道了這真是太多老師極大的誤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準確性都在於老師的調動和是否嚴格要求,所以,以後教學中,切記嚴謹、嚴格!老師的要求會轉化為學生的自律,日久變成習慣,好習慣終生受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都要走出教育的誤區,學生的正確率是掌握在老師的手裡。正確對待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機會,讓學生思考中收穫,慢慢養成精準的學習習慣,從而終身受益。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3

最近,我開始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著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於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老師的時間從那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這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常我也是這樣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各小時擠的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學生談心等,還要抽出時間搞教研;下班回家還要忙家務。可是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裡來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和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該在自己所教學的數學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視窗,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基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並有潺潺不斷的水流,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另外,我還明白閱讀不但對老師有益,而且讓每一個孩子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過於喜歡閱讀。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應當教會每一個學生怎樣在書籍的世界裡旅遊。閱讀是為了能讓孩子們擴大視野,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4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同事桌上有本關於幼教方面的書籍——《給幼兒教師的建議》,看到書名,就有種想要仔細閱讀的感覺。雖然我是一名老教師,在幼教這個崗位上工作了許多年,但是書裡的內容還是深深地打動了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過後的心得體會。

這本書共分七個部分,序言中作者闡明瞭寫這本書的初衷——以一線教師的親身體會,給從事幼教事業的同行們一些建議,內容涉及幼師專業成長的各個方面。第一部分的題目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其中你“少一些指責,多一份關愛”這篇文章讓我受益頗深。“當孩子感到悲傷、驚恐、害羞、孤獨或是不被欣賞時,如果處理得好,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的表現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人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從而獲得最終的康復”。這段話讓我想起了我班一個名叫冠辰的孩子,他年齡偏大,卻並沒有像大孩子那樣“懂事”,而是在活動時,總是故意發出一些怪聲音,要麼就是隨意在班裡走動,做操時一動不動,不管老師怎麼耐心地引導,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規規矩矩的。我想,他可能也是在想要引起老師對他的注意吧?難道我們對他關心不夠?還是指責過多?後來,我試著多去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當他有一點小進步時,都會及時表揚和鼓勵,現在的冠辰,能像“小班長”那樣,給大家做出表率。

第三部分“聽孩子的話”中,有一篇文章——微笑的魅力,也讓我感同身受。微笑在幼教這個職業裡更具獨特的魅力。記得再一次戶外活動中,無意中聽到了兩個小朋友的對話,其中一個女孩說:“朱老師最喜歡我了,她一看見我就笑。”說完,兩個孩子相互抱著,開心地笑起來……多麼簡單!在孩子心目中,只要老師天天有笑臉,就是好老師。因為微笑而得到這樣高的評價,足以證明微笑的美麗和分量。當孩子隨父母第一次進入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和藹的微笑會讓這些新入園的孩子消除懼怕心理,獲得安全感;當孩子早上來園的時候,老師親切的微笑又會開啟孩子快樂的一天;當孩子遇事感到緊張或膽怯的時候,老師鼓勵的微笑會使他們放鬆心情,變得快樂和自信;當孩子思考問題或主動做事時,老師讚許的微笑能夠給與他們莫大的鼓勵。因此,作為幼兒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惆悵,多了自信;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消沉,多了夢想;有了微笑,孩子少了惰性,多了探尋奧祕的力量。

第四部分“擠一點時間來反思”中,“要善於表現你的`一技之長”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很多。幼兒教師個個都是多才多藝,特別是年輕教師,如果不善於表現你的一技之長,就很難得到重用。怎樣表現自己的一技之長呢?文章中提出這樣幾點: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有什麼特長?要誠實客觀的進行評價,因為它是表現自己的基礎;其次,要有自信心,要頂住對方的眼睛,不能有害怕、畏縮的樣子;第三,要把握機會,在幼兒園的每一次賽課、教研活動中,創造機會讓大家瞭解你,將自己的長處展示出來。最後,要用事實說話,適度表現自己,而不是誇誇其談。只要善於表現自己的一技之長,相信我們會得到大家的肯定。

第六部分中,“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愛”,其實在幼兒園工作中,家長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時候會出現“家長投訴”事件,怎樣處理這些事件呢?家長本身具有不同的素質層次、觀念和專業知識,這導致了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體作用,主動介紹情況,與家長面對面地交流,找出存在的問題,擔負起建立相互信任的責任。教師要保持冷靜的心態,耐心地解釋,將孩子的健康、情緒、人際關係以及幼兒園最近開展的活動及要求,包括教師為此採取的一些措施和策略,如實地反映給家長。針對不同型別、不同性格的家長,要用不同的方式與其溝通、交流,從而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理解教師的意圖和方法,將家長的不滿和質疑化解開,進而消除矛盾,解決問題。在和家長交流過程中,教師要保持冷靜,微笑傾聽,給與家長足夠的尊重。這樣做,從積極的角度評論或建議,讓家長對教師產生信服感,從而具體、有效地處理問題。

書的最後,說到了“像熱愛工作一樣熱愛生活”,擁有生活的夢想,制定出生活計劃,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讓工作中充滿希望,生活中充滿陽光。

我想,這本書不僅給了我工作上的指點,同時還給了我生活上的幫助,跟大家極力推薦這本好書——“給幼兒教師的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5

對一個教師來說,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這幾年的的教學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視窗,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 “書籍對少年來說,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應該是讀書的習慣。學會讀書,愛好閱讀,是“學會學習”的最主要內容。而要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 “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校風。

我堅信,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是教師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學校辦成學習的團體,是辦學成功的必由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6

到了國中和高中,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達到牢記終身的程度。

國小教師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

首先要注意基本讀寫能力。在語言裡,有20xx~2500個寫法正確的字,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經驗證明:如果兒童在國小裡牢牢地記住了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但是其意義不僅如此。在國小裡獲得的讀寫能力,又是學生到了中學後掌握知識的工具。

遊戲成分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00個修辭性的成語也是基礎言語訓練的一種獨特的“骨架”。600個“童話用的'”的詞,也就是那些在兒童的童話裡經常重複出現的詞,這是最低限度的詞彙量。

數學方面,在國小的四年級的教學裡,孩子們要牢記這樣一些運算,這裡不僅包括乘法表,而且包括千數以內的最常使用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題。這裡還包括最典型的測量和量的變化。到了國中和高中,不要再讓單調的運算塞滿他們的頭腦,而應當把儘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創造性勞動上去。

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覺地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並不是一切東西都要解釋的。

我努力做到,使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跟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7

《給教師的推薦》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儘管這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應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後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推薦》,我不時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8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我被老師忽視、遺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我,證明給大家看,自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厭惡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厭惡這個老師。為什麼會厭惡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超多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用心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我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僅是知識的理解,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潛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就應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理解的是什麼?最難理解的是什?”“我就應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用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就應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超多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我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學生面前,不僅僅給自我帶來信心,也能夠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主角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務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決定自我的講課狀況和學生的理解潛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就應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善;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就應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簡單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就應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就應有一種協調、融洽、簡單、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我、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到達一種共同的進步。

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夠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潛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9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七: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知識的積極性、生命力,——這是它們得以不斷髮展、深化的決定性條件。而只是不斷髮展、深化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只有在知識不斷髮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樣的規律性: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的學習就越容易。”

感悟:學生掌握知識不僅僅是目的,而應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必須手段及工具。教學的最高技巧在於教會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要使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獲取”知識即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這裡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祕,以及發現這種奧祕的方法和過程。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一: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

感悟: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用強迫的方式逼著學生“就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學生的學習中,興趣有著定向和動力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起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鬆而有成效。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的時候,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二:讓學生們把所教的學科看做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儘量多的少年像嚮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裡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當引以為榮的事。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的時候,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

感悟:孩子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在真實的操作體驗中得到培養和鍛鍊,家長、學校和社會要儘量為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在美國,東敲西打學校的口號是:想,做,修補(Think,Make,Tinker),因為相信兒童在動手操作和建設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常常會遇到設計的想法無法落實,碰到各種困難,但學校的氛圍就是鼓勵試錯,以很積極的心態看待困境,允許孩子以“玩的心態”面對各種不順利。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自有驚喜出現。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四: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感悟:教師自覺閱讀,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修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薰陶下愛上讀書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職業的幸福,擁有詩意的人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八: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學習的技藝越高超,兒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聰明,他對事實、現象、因果聯絡、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

感悟: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孩子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實物,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實在感和興趣感,從中不但收穫知識,還愉悅身心。當學生動手操作時,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從而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探索,進而促進思維的創新與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三十三: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裡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感悟: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第一個轉化是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這是一個積澱的過程;第二個轉化是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這是一個創生的過程。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的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是一定沒有底蘊的。於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課內容很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資訊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三十六:死記硬背的產兒,它的最不吉利的產物之一,就是書呆子氣。他們把教科書裡的教材一塊一塊地背誦下來,為的是以後又把自己的.知識一塊一塊地“倒出來”給教師看,得到一個分數。這種隨意識記的“肥大症”,簡直是要把人變成傻瓜。

感悟:學習是一種主動加工過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識,才可能永久儲存在你的頭腦裡面”。按照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老師的觀點,這些作業題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聯絡。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作業題目獲得的知識,形成了知識“孤島”,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過有效的作業,獲得的知識,就像計算機網際網路一樣彼此聯絡。

以提升記憶力為出發點的教育傳統,在今天面臨極大的挑戰,教育必須改變,從原本以記憶知識為主的教學,轉向以建立聯絡為主的教學,加強概念與概念之間、概念與原理之間的聯絡,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網狀式結構框架,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如果一個兒童只能看見事物、現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並沒有深入到事物和現象的深處和實質裡去,沒有作出任何“發現”,沒有體驗過發現現象之間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聯絡的那種驚奇的情感,那麼這種兒童進行識記是會感到困難的。

著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萊文(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舉了一個例子:一箇中學老師把一堆雜亂無章的資訊,投影到螢幕上,讓學生用幾秒鐘的時間記憶這些資訊。然後,這個老師向學生提問:“想象一下某個同學能在3秒鐘時間內全部記憶住上面的那些雜亂無章的資訊,你們如何評價這個同學”。一個學生回答道:“這是一個天才”,另外一個同學反駁:“會發瘋的”。這個老師同意第2個同學的觀點:“如果你的頭腦中塞滿了這些無用的垃圾,你將變成一個頭號的傻瓜。就學習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習是一種主動加工過程,它關注重要資訊,摒棄不重要的資訊,並且利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決定其重要與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識,才可能永久儲存在你的頭腦裡面”。

教育心理學不反對記憶,是反對完全不能理解的記憶;教育心理學也不反對作業,相反還應該做家庭作業。但是,按照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老師的觀點,這些作業題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聯絡。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作業題目獲得的知識,形成了知識“孤島”,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過有效的作業,獲得的知識,就像計算機網際網路一樣彼此聯絡。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這樣的知識能協同,對於解決實際問題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四十六: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日記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並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教育日記的確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0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

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1

《學記》中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不知不覺,登上講臺已近二十年。教材越來越熟悉了,說話也越來越溜了,經常是開啟課本就可以侃侃而談,教育教學工作到了平淡帶些許厭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師的推薦下,帶著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書卷,熟悉之感撲面而來。書中內容真實、質樸,沒有華麗的詞句,沒有轟轟烈烈的案例,沒有讓人費解的說教。隔空隔世而來的蘇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講的正是我們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們的學生,他拿起的就是我們的教材,他討論的就是我們的課堂。對我有啟發的地方實在太多,現就教師個人成長方面談一點兒我的體會。

體會一:“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記了32年。教學日記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我們每日看似平凡、單調、瑣碎、重複的工作中,就蘊藏著某些重要的教育現象或教育規律。如果我們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善於積累和反思,那我們就能慢慢學會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只有傾注了教師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個性,教學才最有效。

體會二: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建議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同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蕭紅的《祖父的園子》,當你讀到:“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大喊著:‘下雨囉!下雨囉!’”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裡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千萬種,教師課堂語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學生的共鳴的好方法。

體會三:讀書,讀書,再讀書,把讀書變成教師的精神需要

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講了一個老教師上的一節公開課的事。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寫點記錄,可是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有老師問上課的老師這節課準備了多長時間,他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而這節課的現場準備只有15分鐘。怎樣進行這樣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的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把讀書變成教師的精神需要。”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而在當前如此頭緒繁多的工作面前,我們又難以靜下心來讀書。在學校裡課多、作業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顧孩子,又要做家務,不能讀書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時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來讀幾頁書。一是為了學習知識,二是為學生和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

學校大力提倡學生多讀書,我們老師更應該做榜樣,在忙碌中擠時間捧起書本!試想,你只是單純要求學生去看書,而自己卻對書中內容一無所知,課堂上如何向學生傳授知識?如何和學生討論?如何與學生並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個源頭,它充滿著善意、真誠與靈氣,它記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2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它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說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師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針對這一點,做了思考。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資質等情況。這是最關鍵的一環,是先決條件。如果不能察材,便會像“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瞭解一個學生,不能看他的分數,與他談幾次話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這幾乎就是武斷。察材不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們必須全面而科學地察材。

我們可以通過家訪去了解學生。這是前輩老師留下的優良傳統,是瞭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訪並不是班主任的專利,認課教師同樣應該家訪;學生入學時教師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和利用一系列測驗來察材,旁敲側擊學生的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學生在參加活動時,最適合教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時教學時,教師也要時時留心,處處在意,儘可能進行雙邊的教學,也能瞭解學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是使學生各自的材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應該是——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和均衡發展。對在學科某些方面資質高的學生採取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力得以順利發展,併成為尖子。對學習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現得較為遲鈍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在察材中捕獲他們資質中的某些“苗頭”,針對這些“苗頭”加以培育。堅持下去,相信這些學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更適合現代教學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學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使教學極大地產生效力,使學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不是看與教學有關的書,枯燥,乏味,這次,若不是學校把書擺在了眼前,我仍不會開啟它們。這一開啟,竟愛不釋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寫出了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著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一、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洩”,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說、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蘇霍姆林斯基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掩卷深思,我終於明白:做為一名教師,我工作是因為我熱愛這事業,我教書是為在事業追求中找到自我的價值。工作時間越長,我越應該理解幸福的含義。《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啟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看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3

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裡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生在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生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斷。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歡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我有一個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他談到自己備課的情況時說:“我周密地考慮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做些什麼。我給所有的學生都挑選出這樣的作業,使他能在作業中取得成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讓我們看看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的數學課吧。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而解題佔用上課的90%的時間),他們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幾個組。在第一組裡,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其中還有一、兩個學生能夠即席口頭解答,不需要做書面作業:教師剛剛讀完條件,學生就舉手要求回答。對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應當給這些學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要求緊張地動腦的工作;有時候,需要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習題,使他不能獨立地解答出來,但是教師給予的幫助只能是以稍加指點和提示為限。

第二組裡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度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教師們常說,這-部分學生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他們能順利地學習,是因為他們勤奮用功和堅持不懈。

第三組學生,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在他們做作業的過程中,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組、第三組學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師無論如何不要催促他們。

第五組是個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應付中等難度的習題。教師要為他們專門另選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這些組的學生並不是停滯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的。

有些教師能夠做到使他的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取得進步。應當去仔細看看這些學生在上課時的腦力勞動的情況。在這裡,充滿著上面所說的那種師生間相互體諒的'氣氛,有一種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個學生都在儘量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的。你從兒童的眼光裡就能看出那種緊張地、專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會兒發出快樂的閃光(正確的答案找到了!),一會兒又在深沉地思索(從哪裡入手來解決這道應用題呢?)。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裡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我親愛的同行,請你相信:無論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的勞動是多麼緊張,他都會有喘息一下的時間,否則,要連上4、5節課是很難的。

我在五至七年級教過幾年數學。確實,這些和文學課、歷史課交叉安排的數學課,對我來說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那麼這種課就不會把教師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盡。教師不必緊張地等待著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不時地用調皮行為來“招待”教師的那些機靈而坐不安穩的孩子們,因為在這樣的課上,他們的精力都被納入了正當的軌道。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有些教師經常抱怨說,兒童在上課時調皮,做小動怍……這些話總使我覺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們,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4

前不久,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如獲至寶、受益匪淺。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用平實的語言,將其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一線任教的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教師工作的物件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為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低效率的課堂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中讓我認收穫不少:

教師要有個性。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的心裡空間,教師要讓“愛”象南風一樣徐徐吹拂過孩子的心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孩子主動學習,提高成績。不能忽視事物多樣性,將教育當成知識的簡單疊加;更不能將學生當成讀書機器,當成考試機器;忽視學生作為靈魂實體和精神實體的特性,在教學中,不能只關心分數,應積極和學生進行生命的對話和交流,使課堂變得溫馨和諧。

同時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在大班級授課制條件下,教師必須依靠並運營集體,使之形成良好的群體氛圍,以促進學業成績提高。因此,教師將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也不僅僅是班級管理者,而更是班級這一學習群體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好教師的許多特質,特別是一些非權力特質,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導與管理者的區別在於,管理者的工作僅僅控制人的行為,而引導還將引導學生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強化手段來控制人,引導則可以進入學生內心,使之自覺追隨,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

另外,教師還應兼具有真善美的人類精神氣質。現在的很多學生比我們做學生時要見識豐富,他們的觀念也要比我們更超前,視野也過比我們開闊,而且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們敏銳。我認為教師征服學生並不一定要與學生一樣時尚和前衛,教師征服學生的應該是人類永恆的極具吸引力的精神氣質。在教學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走下神壇摘下面具,用真善美吸引學生,不逃避帶有人性的弱點,這樣的教師才是最有魅力。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著教學的基本規範,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於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質條件,這一點眾人皆知也無需多說。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唱歌、聽音樂、看電影的方式使自己開心、滿足,作者認為這就是藝術在發揮其作用,因為藝術能淨化心靈,釋放心中鬱悶,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達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獲得幸福感。其實生活本身就是藝術,作為教師,如有藝術的眼光與心靈,那你會發現,面對學生就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所以,希望老師能造起幸福的二層樓,豐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輕之心。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一個人能擁有獨立的思想,應該是一種較高的境界。“完全幸福的人在前兩層樓裡幾乎沒有,惟有思想,獨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讓人完全自由”。對教師來說,思想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可以思考關於自己的工作,怎樣努力,怎樣幹得更好,怎樣從工作中發現和獲得樂趣。教師要邁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經常思考教育問題,為什麼而教,怎樣教。

三、學會去讚美

在學校裡,學生聽的最多的是批評,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師怒髮衝冠的樣子。凡受過讚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較於受人指謫,人們從心底裡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誇獎,大人都如此,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呢?

學生需要通過表揚來豎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是需要表揚,也渴望受到表揚的。對學困生來說,尤其如此。一直以來,他們聽到的都是教師、同學、甚至是家長的負面評價,才使他們厭倦了學習,自己也認為:我的學習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信心會慢慢恢復的,學習,多少是會好一點的。我們教師應該多讚美學生,讓學生的心裡充滿陽光。

當你不得不批評學生時,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要講究批評的藝術。做到:

一、用提醒代替批評,比如說摸摸學生腦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場合,誰都愛面子,讓我們也給學生留點面子。

三、一次只批評一個錯誤,不要把陳年老帳都翻出來。

四、注重事實。

五、別一棍子打死,要給出路。

六、能短則短,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

這裡提供“一分鐘批評技巧”供大家參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著對方,讓對方充分意識到錯誤;接著二十秒,指出犯錯誤所在,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感受;最後二十秒,提出建議,表達出對他改錯的信心。

四、教師要學會敬畏

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時刻銘記陶行知的話:“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要是說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15

利用假期我認真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理論專著,這個閱讀過程彷彿是在和一位和藹的老人親切地對話,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我們教學第一線教師的諄諄教誨,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寶。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著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師要學會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

二、由於自己也屬於需要“回去看半年書、甚至更長時間”型別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其中第25條“思索是件快樂的事”講的就是寫論文,讀完頗受啟發,不知對您是否合適。摘取部分內容與大家,權當分享:“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要寫作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想說話,二是有話可說,三是會說話。”

三、“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語文”,愛上“數學”。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

四、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永不放棄》,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