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6.3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1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現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願去欣賞藝術、美術、雕塑之類的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涵也最豐富的藝術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後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援,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註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慾上的,權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於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先於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讚揚的傑出人物,往往死後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2

三個因素決定人的命運具有根本差別。

1.人的自身(個人屬性):健康、力量、外貌、氣質、品格、智力等。

這是人是否能夠獲得幸福的關鍵,它能對人的幸福感產生最根本、最徹底、最直接的影響。

最高階、最豐富多彩的,以及維持最久的樂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尋求一種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狀態,追求平靜和閒暇;一個人對同他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貧乏程度成正比。

2.人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物及其他佔有物。

3.人向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別人的看法):名譽、地位、名聲。

我們的快樂或憂傷,實際上不來自於客觀,真實的事物,而來自於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確保自己幸福的內在源泉暢通無阻的條件是閒暇和獨處。

虛榮和驕傲

虛榮:把別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識中的活動更為重要,把別人的看法當成了現實,把這種派生的、次要的東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虛榮來自外在,讓別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價值。

驕傲:自己擁有某方面突出的價值,因此驕傲是來自內在的,是一種直接的自我尊重。

驕傲和虛榮都屬於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譽

名譽和良心互為表裡,即良心是名譽的內在呈現,而名譽則是良心的外在表達。

名譽和名聲不同,名譽會死亡,而名聲不會。

名譽包含客觀性和主觀性兩個方面:從客觀上來說,名譽是別人對我們的價值的看法;從主觀上來說,名譽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和顧及。

·若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你我之間,履行承諾和兩性之間,他們對應的名譽關係為:

公民名譽和公職名譽

公民名譽範圍最廣,其前提在於我們必須無條件尊重每個人的權利。(適用於所有社會階層,一旦失去難以恢復)

公職名譽指人們對公職有所敬意,它要求擔任公職的人也對其職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譽和男性名譽

其他還有騎士名譽等

幸福論

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歡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為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諸多不幸的生活。

獲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確生活的目標——盡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歡愉。

2.降低對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敵人)

過分地為生活做準備,其實都是極大的愚蠢。

1.人們未雨綢繆,卻沒有考慮這些計劃實施所需要的時間。

2.計劃會遇到的阻礙是難以預料的。

3.一個人未必有預言時代發展的智慧。

4.自己也會被時間改變。

態度

對自己的態度

巨集觀上來講,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致脈絡有所把握,並且有自己的計劃。

微觀上來講,我們每個人既要觀照未來,也要對照過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當下。

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過深思熟慮的生活。

對他人的態度(與人相處)

1.學會寬恕(為了達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種人事紛爭和吵鬧)

2.保持禮貌

3.不要駁斥別人的看法(即使出於美德)

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別人精神上的優勢,因為大部分人都脫離不了主體的“我”,根本上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這一特性產生的結果就是人們總會把別人說的話和自己聯絡起來。

對大多數人而言,一個人表現出聰明和思想,只會激起人們對他的憎恨和反感。

對命運的態度

人生無論以何種面目出現,構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運氣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連串的外來事件和我們不斷做出的.決定相互作用的結果)。

勇氣於人,無比重要(不提倡過猶不及的勇氣: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氣,還要有所畏懼。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3

最近讀了一位哲學家的書,作者叫叔本華。說起哲學家,腦袋裡總是會充斥著各種繁奧晦澀的辯證道理,看名字有時候都會讓人望而卻步。所以叔本華的這本《人生的智慧》就顯得那麼的親切了.......叔本華將自己這一輩子的哲思,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人們,什麼是幸福,人應該怎麼做才會幸福。

痛苦和無聊是幸福的兩大死敵,每當我們脫離其中的一個時,我們也就在接近另一個。而讓這兩大死敵減小影響的方式就是儘量地充實自己,讓自己在面對痛苦的時候能看得通透,在面對無聊時有事可做。這樣就不會在時間地流逝中慢慢地遺忘了自己真正的初心,徒增無數煩惱。

我們出生到這世上的那一刻起,一直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人相貌各異,性格迥異,財富地位,身體健康,個性品質都給我們畫下了不同的人生。我們或許孤步獨行,或許萬眾矚目,無一例外,我們還是我們,我們最關注的還是自己。在這一生中,我們會感到憂慮,也會感到快樂,會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傷,也會為得到了什麼而感到短暫的幸福。

如果人感到空虛,藉以身外之物來填補,或酒精,或感情,這些都只是海市蜃樓,等到下次填補空虛時,只會需要更多,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地麻木掉,形如行屍走肉一般。正確的解決方法就是充實自己,健康自己的身體,不斷的瞭解自己,正所謂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少部分精力放在外面,儘可能充分利用我們既定的個性,符合這個方向,努力爭取適合個性的發展,培養成業餘愛好,持久地幸福下去。

鍛鍊自己的身體自不必多說,一個輕鬆的身體給你帶來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我之前的智齒蛀了,牙的神經暴露出來的那一晚上猶如在刀割火燒,一吸氣,涼風就會順著管道衝到我智齒的神經上,在那一刻我可能真正的才明白,當時在抗日年代的英雄們被拷打時,忍受了多少痛苦。第二天醫院一上班我就拔掉了它,從此更加愛惜自己的牙齒。現在的工作大都是長期久坐,久而久之對於頸椎和腰都有造成負擔,休息的時候多活動活動,放鬆放鬆才是正經的。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正視自己,因為痛苦和虛無是伴隨自己一生的,並沒有什麼幸福的終點,生活的環境可能就得取決於你的態度。提高自己的獲取感,為每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而開心愉悅,一輩子的時間很短,應該珍惜當下的時光,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情緒的變化,開心和悲傷都能創造出珍貴的記憶。

每個人的際遇都是不一樣的,從小到大的經歷,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而你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行動,都在不斷的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就像“忒休斯之船”,反過來也正是這些經歷影響著你的下一次的選擇,如果想要擺脫現在的痛苦生活,就需要從中做出改變,不斷地做出正向的反饋這樣才會導致一個好的結果。不過不管好的還是壞的經歷,這都是活在這個世界的證明,證明你存在過的烙印,因此不管怎麼說都希望你可以保持一顆愉悅平和的心,堅定地走下去。(宋學昊)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4

其實,我最開始並沒有打算,長篇寫書評,但是,一筆帶過之後,感覺內心空落寂寥,有些惶恐,於是再一次點了評分,進入書評。

從剛開始接觸說起初讀文章,感覺晦澀難懂,字裡行間說的不知所云。或許是生命的階段還不夠經歷的磨鍊,或許生活的本念並非內心深處求證。所以面對一部生命交響曲的時候,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過這並不是在我閱讀是最大的感觸,。

在花一樣的年紀,我曾聽說過,富有才華,年輕激昂的詩人到後來因為茶米油鹽而惶惶不可終日自殺身亡的事。。我曾經在怎麼也是難以理解,為何後來的生活總是要給年輕的夢想挖下一個墳墓的坑穴。漸漸的生活開始變質了,。內心深處的一股清涼也消失不見了,。我們都在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是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連自己的初心都不知道是什麼,就去講不要忘記它,再次看來它不過只是內心一片陽光下的陰涼。

一個人顯示出和他年齡段不符的神韻,那他就必定要遭受這個年齡段特定的痛苦。現實而又真切的回答,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背上命運的包裹去遠走他鄉。那怕天涯海角,路遠馬亡。

年輕的時候合適作詩,年老的時候適合思想。而恰恰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思想,需要哲學的基礎來進行精神的奠基。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之一,而又是獨立於眾人之外的特定一人。

所以,藏一份人情冷暖於心中,我要換一份生命的天地廣闊。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5

叔本華講榮譽,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那不過是存在於他人的腦海裡,並不會對我自身產生多大的影響。而且他人的想法不總是對的。我們應當儘量控制我們脆弱的自尊心。

喜歡叔本華對驕傲和虛榮的分析對比。驕傲是我們內心的確信,而虛榮是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的。驕傲是因為我們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虛榮只會讓我們漸漸失去自我。

叔本華說,民族自豪感是最廉價的驕傲。我不認可這個觀點。不是最廉價,而是最普遍。有民族自豪感的人,並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驕傲。為自己的民族驕傲,應該算是一種對國家的認可,而非對自己的自信。

地位

地位和名譽的區別在哪呢?叔本華說地位不過是提供一種虛假的價值。但當這種虛假的價值成為大眾普遍認可的代表性事物,我們處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認地位的重要性。地位可以維穩,它可能會附帶金錢,表明社會對一個人的認可。即使它可能只是一個職稱,一張憑證。但是受到社會認可,我們也會因此獲得許多好處。

叔本華說,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譽,內在的名譽就是良心。這句話有點繞,卻也很有道理。名譽是我們所呈現出來的,而真正想要獲得名譽,需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當然,不純粹是道德的影響。

人要取得社會的信任,必須要有良好的社會評價。良好的評價取決於我們的人格。名譽和聲望又有所不同。聲望需要爭取,而名譽只需要保持。它不需要我們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

我們現在一直在講追求,但追求何種事物會影響到我們的幸福感。如果我們一直去追求那些我們不可能達到的事物,我們會容易感到挫敗而感到無價值。追求簡單的關係在這個社會顯得有些困難,但如果有豐富的內在,簡單的關係反而會使我們感到舒暢,因為人不用一直去考慮他人的想法,而是專心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豐富內在

叔本華這一章講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議。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儘量去尋找那些可以和我們心靈契合的人,無聊的聚會可以少去,因為那不會讓我們成長,那只是會讓我們妥協,成為和每個人一樣的人。事實上,人應該是要為自己而活的。如果一個人有豐富的內在,他就不必一直去社交,逃避自我的反省。

豐富的內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人這一生只有一次,我們應該努力去過好這一生。首先是要關注當下,對當下發生的事情不要過於糾結,要努力去發掘生命中的快樂小事,因為我們很容易忽略那些可以讓我們快樂的事情。對於不開心的事情,在我們預見範圍之外的,我們就告訴自己,那是命運安排的必然事件,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及時反思。這雖然聽起來很佛學,但是能讓自己心境平靜下來就挺好。對於未來,我們要訂立目標,但因為未來離我們太遠了,可能會有點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不用太糾結,順其自然就好。

人生就像一本書,需要豐富的內容+註釋

喜歡叔本華對人生的比喻,他把人生比做一本書,首先是要有豐富的內容,其次要結合這些內容做充分的註釋,也就是覆盤。我想象以後我回顧這一生,或者寫自傳的時候,我的人生應該是立體的豐富的,而不是想一想覺得索然無味。努力往豐富的人生走吧!要看我對豐富的定義是什麼,它至少不應該把社交當目標。

獨立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likeme,喜歡觀望而不會思考,這簡直致命。我們可以看別人的缺點,來對照我們自身,努力不成為那樣的人。對別人的缺點不必指責,反正會有人告訴他的,我說了反而會讓人不開心,我負責說好話誇讚人就OK了。同時要避免炫耀,人真的會很煩這種。

身體健康是資本,時間是借貸主

我們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包括飲食,睡眠,運動等等。叔本華說,時間就是借貸主,挺有道理。一開始我們透支使用,熬夜等等,很容易很招來不可逆轉的後果。我想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拋棄熬夜的壞習慣,就把時間想象成借貸主。作為一個好孩子,怎麼可以借貸呢?你還不起啊!

這一章講了人的一生該如何度過。分析了人生各個階段的人的特點。童年時期,我們更多的是認知,去發現這個社會。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塑造價值觀的最關鍵時候。青年時期,我們看大量小說,以為生活就是書中的樣子,還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毒打,以為只要努力,經過痛苦就能迎來光明。成年後,在經歷過大起大落後,我們才知道童話就是騙小孩子的。我們一輩子追求財富,等到老去才終於發現一切都是虛空。

至少在現在看來,叔本華的描述很符合我現在的狀態。但人身處於怎樣的階段,就勇敢去嘗試。正當少年,就應該努力去探索。最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真的很重要啊!我不希望最後回顧這一生,想起來都是碌碌無為。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6

在我看來,叔本華是很悲觀的。但是好像他對減少苦痛又很有執念,所以也並沒有徹徹底底到虛無主義的地步。他的悲觀在於他不相信改變。畢竟是二百多年前的書,觀點在變化,世界也在發展。所以我認為辯證看這本書還是比較合適的。

叔本華對於獨處的重要意義的強調,對騎士榮譽鞭辟入裡的分析,以及他對世界苦難核心的洞察,都有極其深厚的意義。但是對於他的觀點我有一些不太贊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變的悲觀核心。叔本華認為,人生有很多難以預測的苦難,要躲避真實痛苦,不要追求虛假的幸福。我認為人是由經歷塑造的,發自內心的成長的力量是有改變自己可能的。此外,既然一個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與外在關係的獨處力量,那有什麼好失去的呢?如果不佔有任何外物,為什麼不能超脫地去用勇氣去做些嘗試呢?我們自己依賴的自己的力量是不會失去的啊。如果沒有嘗試,只是躲避苦難的話,會一直錯過。

其次,我認為他個人經歷得出來的結論有些偏激而絕對化。從叔本華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眾生的強烈的優越感。或許優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時過強的優越感可能會造成自我矇蔽,會影響對世界多樣性的認知。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優勢,不同人有不同經歷,觀點也都千差萬別,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們可以學習進步的地方。此外,他個人極強優越感會阻礙他現實中與人相處,他不屑於與其他“庸人”交流。為了避免衝突,他懷疑真誠,拒絕表達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斷對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時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惡意。對其他人的不理解與惡意往往會阻礙自己獲得心靈平和寧靜。

叔本華自身家境不錯,他可以專注於哲學不為生活所迫,他可以獨居專心沉浸於精神世界,認同自我。他按照自己本心生活的並且全然接受自己的。我也極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體系,他鮮明的觀點,他出眾的才華。但是對於社會上的大眾來說,有他知識儲備,強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質基礎的人並不是那麼多,情況也可能不太一樣。大多數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適應社會,平衡個人和社會衝突,才可以盡最大可能規避苦難與折磨。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他們自信接受自己,獨處是自發的選擇,在獨處中他們汲取力量,同時他們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觀點,不會完全切斷與人的交流與聯絡,他們享受孤獨並且可以在這本書找到共鳴。但是也有一些不夠自信的人,或許人生早起經歷了一些不幸運的事,他們選擇的獨處更可能是無法與別人相處,抨擊世界後無可奈何的措施。他們口中的獨處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納自己。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絕與外界聯絡,也很容易以惡意眼光看世界。他們難以瞭解新的觀點,改變思維誤區,緊接著就是進一步的自我封閉帶來的惡性迴圈。但是一旦冰冷的現實出現意想不到的災難,理想化形象可能會崩塌,現實落差可能會造成長久難以扭轉的抑鬱。這種情況的話,對這本書的強烈共鳴,可能會帶來進一步的惡性迴圈。

當然我並沒有否認這本書巨大的價值與深遠影響,也沒有否認叔本華個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與人格魅力。我只是認為看這本書時,應該與時俱進多加辯證思考,而不僅僅是「傾向於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東西」看書是為了找到自己,尋找共鳴。但是看書也是為了看見世界的多樣性,增加閱歷。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7

遇到一本好書時忍不住快些讀下去,另一方面又捨不得讀完,三萬多字讀了大半個月,作為極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他的書讀起來並不輕鬆,他孤獨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獨地活著。但此時此刻,在這個人的身邊,某樣東西告訴我們:他為此孤獨獲得了補償。那種要了解永恆的熱切渴望,伴隨著這個人的一生;而這種渴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是在死神臨近之時,才罕有地、像夢一樣地瞬間在腦海掠過。他終其一生對造作都深惡痛絕,始終忠實於自己。他孑然一身、受盡別人的誤解。因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幫助,這個有著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負的羈絆。他對此偉大的饋贈心存感激。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要對得起所獲得的這一饋贈。為了肩負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棄了所有其他人都會開心享受的樂趣。他現在頭上的月桂花環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黃昏之時,才終於戴到了他的頭上。儘管如此,他對於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卻是懷著鐵一樣的信念。在那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之中,他從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路徑半步。在自己選定的事業中,他真可稱得上恆兀兀以窮年。

在後面附錄其實很容易能夠找到他的想法源頭,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徵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麼,人的後半生的特徵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因為到了人生的後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瞭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因此,現在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而不是快感逸樂,這至少對於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在青春歲月,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狀況,我們都會對其感到不滿,那是因為我們剛剛才開始認識到人生的空虛與可憐——在此之前,我們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樣子——但我們卻把無處不在的人生的空虛與可憐歸咎於我們的環境、狀況。整個一生顯得如此短暫,令人無法想象。當一個人老了以後,那走過的漫長歲月,還有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竟然會變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誰要是像我那樣孤獨地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那種孤身上路是怎麼一回事。”他孤獨又自負,敏感又堅強。他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他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8

第一章,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部分:

(1)人的自身;

(2)人所能控制的財產;

(3)人所展示於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

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於第一點,人自身內在的素質。擁有不同內在素質的人看待對於同一客觀事物的角度與內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與否關鍵在於主觀意識。

第二章,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是無聊和痛苦。痛苦是由於外在的匱乏所造成的;無聊是由於內在的空虛所造成的,因此無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臨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被生活匱乏所苦惱,但內在素質不豐富的人容易感到無聊,從而需要尋求外部刺激來排解無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閒暇時刻,只有在閒暇之時能夠享受到自我意識與自由,而除閒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與勞作中度過,所以不要為了掙錢而放棄了閒暇,這是本末倒置。產生快樂的有三種生理能力:

(1)滿足機體帶來產生的快樂,比如吃飽、休息;

(2)發揮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比如運動;

(3)施展感覺方面帶來的快樂,包括閱讀、觀察、寫作、學習、冥想等。而第三層次由感覺帶來的快樂是最幸福與長久的。

第三章,不要揮霍財產,學會儲備財產,保護財產。

第四章,對幸福至關重要的是平和心境與獨立自主,要減低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度,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有在他們的看法影響到他們對待我們的行為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產生直接影響。因為人是生活在群體社會之中,需要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而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決定了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從而決定了他們是否會與我們展開合作。由此,在前述這個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質上仍是從自我出發。所以,如果因為過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棄了自我則本末倒置。(我們喜愛比人的敬重並非因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為人們的敬重給我們的好處。)

第五章:

(1)對待自己的態度,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每一天都是獨立的一生;勤於反省;知足常樂,不要有太多的慾望,人生的幸福在於沒有痛苦,而不是獲得享樂的機會;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計劃太多,事事常處於變化之中,並且想法也隨著環境在改變,也就是說我們未雨綢繆的計劃也許到未來並不會用上,而我們為此付出的損失可能過大。

(2)對待他人的態度,人的性格無法改變,學會容忍;對待朋友,不要太多遷就與熱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氣與疏忽,與人交往的優勢在於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對方,並且讓他認識到這一點;注意到他人的缺點是認識我們自身不足的機會;與人交談時,要學會沉默,不要訴說太多自己的東西,否則容易成為他人手中的利劍。

(3)對待命運的態度,精明、時運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運氣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生不要太過執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確定性,任何事物都沒有永恆不變的理由,只有轉化變化才是永恆的;時間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不要透支時間否則會嚐到惡果;人之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與困難,對於人際關係中的瑣碎煩惱,學會放寬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當做鍛鍊的機會,並且對不幸的事物要有預判與防範,以減少不幸帶來的損失與痛苦。

第六章,童年時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是在意欲的驅動下去行事,所以兒童看待客觀事物總是十分專注,心無旁騖;教育兒童,要讓他們通過直觀體驗去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並且要儘可能在小範圍內給予他們準確清晰的認知,以此不斷地拓寬,而避免以後需要糾正重新認知的過程。但與對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驅動下,所以追求與慾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時期,認清了人生的幸福不過在於減少痛苦,而不是尋求歡愉,也更能擁有閒適與平靜的心態。因為對於青年人來說未來是漫長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而對於老年人來說未來則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9

一直以來,我以為幸福是因為外在的環境,例如財富,名聲,威望,名譽,讀了《人生的智慧》,我才知道幸福來源於我們個體,個體的差異顯示出幸福的度,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認知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所謂財富等的一切只是一種媒介。我們從我們自己那裡汲取的幸福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階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幸福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於思想的力量。來源於個體。

需求越少,要求越低,幸福感指數越高。

同時,有很多新的見解:書中寫到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痛苦,要麼選擇庸俗和無聊,確始終只能選擇其一。

最後,金錢才是年老後唯一的需求,這一說法的確如此,我的父母都是80多歲,我們五兄妹給她們拿錢和買東西,相對拿錢她們更開心,讀了《人生的智慧》很有體會,所以為了父母開心幸福,除了買東西可以多給她們錢。

《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10

今天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淺。這本書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依舊不影響到它的經典。它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財富、名聲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經叔本華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後變得清晰簡明。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部探尋。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裡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階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快樂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於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是最快樂、幸福的?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裡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元旦聯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遊戲。大學時,週末在圖書館閱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他人會帶給我快樂,但並不穩定,也不容易達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樂卻相反,不需要別人的配合,獨自一人就可以實現。無論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身處要職還是處於底層,只要你開啟書,靜下心來去讀,就能有所收穫。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內在的構成,他心靈的構造。因為這是個人感覺、慾望和想法引發的內心的滿意或不滿的直接源頭;從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環境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媒介或者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總認為是環境的改變導致現在的倦怠狀態。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於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立。

於是,我找到了答案。環境可以改變人,但最主要的還是源於內心的充盈,不斷的學習,閱讀和思考才是讓人快樂的法寶。是因為停下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導致無所事事的不快樂。所以,即便是畢業以後、工作以後依然不能忘記學習、閱讀。精神食糧所帶來的滿足大大超過物質上的享樂。不妨暫且把近期目標設定為每天閱讀,堅持寫作。就算寫得不好,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思考的認真記錄。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要能每天多記錄一點點、多思考一點點、多進步一點點,就是好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