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

弟子規讀書筆記1

最近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很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我讀完後的感受吧!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處,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為我們高興,我們也會更快樂。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人會變得快樂。

弟子規讀書筆記2

所謂“弟子”,狹義指父母的孩子,老師的學生。廣義上說,所有人都可成為弟子。首先,我們是孔夫子的弟子,因為即便你不學《弟子規》,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是有教育傳承性的,孔子是萬世師表,他第一次建立了教育機制,因材施教,故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才的教育雛形。所以,我們不能繞開孔聖人的時空作用和影響,也不該覺得做孔夫子的弟子是尷尬的事情,因為我們繼承了中國的文字和思想,就潛移默化的繼承了我們中國古代先賢聖人的遺脈,比如今天用到的成語,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俗語、俚語等,都能從《易經》等文化元典中找到答案,而我們知道,為《易經》建立圖符,著辭、立傳的三位聖人是“伏羲、文王、孔子”,所以說我們是古人的弟子,一點不為過。我們應該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種敬畏感。“規”就是行為規範,所以不管小孩大人,我們都該學習聆聽聖人的教化,聖人的訓指。聖人也好,古人也罷,首先都應該是老人,有句老話說的好,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傳承經驗的人,所以,從老人處學得智慧,能夠讓我們少走彎路,少走錯路。

弟子規總共從七個方面闡述問題,這個提綱讓我們對所學的內容一目瞭然。

“首”,首先的意思“孝”,“孝”字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最能直接去體會到它的含義,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忠臣出孝門”的說法,一個人能否懂得孝順老人,是會影響一個人做人做事層次的,所以說,“孝”能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中國的漢字其實很有意思,我們如果去思考這個問題,能悟到很多東西。“孝”和“老”字比較看,“老字頭”下有“子”為孝,也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膝下有“子”方能孝,“子女”理應該頂戴“老”人,才能承孝道;而“老字頭”下懷揣“匕首”,就是一把刀,而這把刀像在雕琢我們的皺紋,它像摧殘容貌的一把利器,人就在這把風霜逼迫的刻刀下衰老了。所以,我們把老字下面的“匕”扭轉乾坤,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孝”字,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很微妙。

“悌”字也很有意思,“悌”代表恭敬身邊的人,“弟”字旁一個“心”字旁,引申來看,就是用心關愛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就是為孝之道,若是兄弟姐妹之間矛盾重重,對家人總歸是一種傷害。“弟子規”把首要學習的內容,放在了“孝、悌”上,因為古聖先賢早就認識到,“孝悌”是一種體用關係,孝字為本,悌字為用,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和影響,所以說,一個好的社會,要想健康良性的發展,本身離不開家庭氛圍的教育和薰陶。

“謹”指的就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的做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放逸怠惰,不任意妄為,敷衍塞責。“謹”字涵蓋的是一個人態度,我們做人做事的方式,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姿態,做人的姿態就是做事的姿態,有了這個姿態,我們才可以把握尺度,不超越人倫這個大的範圍。“謹”作為一個章節,有必要讓我們從中悟到文字背後的東西。

“信”就是誠實,守信用,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乃至起心動念,都應該保持高度自警,不能虛與委蛇,善偽巧詐,應該學會老老實實做事。現在人看到孩子聰明,都說孩子很尖(奸),似乎是在誇獎孩子,但是我認為一個人用到了“奸”字,終歸不是什麼好詞。這也恰是需要我們警惕的小聰明,善信力量的培養,實在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所以“信”字獨立成章,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如今經濟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是若沒有良好的信譽作為根基,一切都是浮萍,一切所求,都會變得虛妄。在後面,我會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的現狀,深入並展開談這些內容。

弟子規讀書筆記3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裡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書筆記4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一部分內容,感覺很受啟發。其中有幾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聽到別人對你指出錯誤就生氣,別人表揚你時就高興,那麼壞朋友就會來靠近,良師益友就會離你而去。這句話讓我想起發生在暑假裡的一件事:

暑假裡我每天都要練習幾張毛筆書法。有一次我剛剛寫完了一張,感覺寫得非常不錯,就炫耀著讓媽媽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揚。可媽媽卻說:“有幾個字寫得不工整,像是喝醉了酒一樣東倒西歪,沒有寫出字帖上的味道,再接著練習。”我一看媽媽不但不表揚反而批評我,頓時火冒三丈:“你有什麼資格說我呀,有本事就寫一張比我還好的字來!”媽媽聽了非常生氣,就又批評了我幾句。我更加氣惱了,就怒氣衝衝地跑進自己的臥室,重重地把門摔上,不理媽媽了。可過了一會兒,我就開始後悔了,不該對媽媽那樣說話,惹媽媽生氣,感覺自己很不懂事。

今天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聽到別人的表揚,應該態度謙虛;當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也要虛心接受,只有這樣,你的良師益友才會多,你才會更加進步。

弟子規讀書筆記5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中的貴端和慈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貴端是指以端莊為貴,慈的意思是指仁慈,我再來鞏固一下這句話的含義吧。

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待家中的婢女僕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在生活中,你在寫字,同桌不小心靠了一下你的胳膊,你會在本子上畫一條斜線,只得撕掉重寫,你會非常生氣,並找一個時機故意靠他一下,這樣你們就會產生矛盾,對誰都沒好處,從今以後,我們要學會寬厚待人,學會容忍。

弟子規讀書筆記6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僅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我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樣能去愛別人呢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我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麼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我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我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十分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後,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我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幹什麼,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能夠期待。

弟子規讀書筆記7

人生裡處處都有抉擇,下對了抉擇就會有幸福的感覺。抉擇也有輕、重、緩、急的順序。有句古話[至要莫若教子]。教好孩子是人生的第一大事。孩子教好了,對國家有用處,也給以後的自己鋪了幸福的路。兩全其美的事就在於孩子教好沒有?

在現在的學校裡面,家長們知道孩子做人做事態度重要,卻還是注意分數問題。因為把分數拉上去見效很明顯,所以就只看到了眼前的那一點利益,而不去想以後。這就是錯誤的抉擇。

針對八千多箇中學生做心裡問卷,有做過幣的.;有打過人的;還有在商場裡偷東西的,當問道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時,大部分的學生都覺得自己的品德高尚。因為他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但自以為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所以這就是教育上錯誤的抉擇。

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所以我很幸運,父母為我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沒有掉入深淵。

弟子規讀書筆記8

最近,我讀了一本古人流傳下來的一本書。

《弟子規》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的一本書,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裡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我很佩服古代人,他們能這樣尊敬和孝順自己的父母!我讀了《弟子規》有許多感受,過一段時間再讀,可能又會給我許多感受!

弟子規讀書筆記9

開學了,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弟子規》,這是我認識的第一本關於孔子的書籍。對於這位新“朋友”,剛開始時我可並不欣賞它。

漫不經心的開啟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開始發怵,因為這裡面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意思。我不情願的朗誦起來:“弟子規,聖人… …咦!這是什麼字呢?”我奇怪的自言自語。隨手翻開了字典,找到了這個字。我本以為自己已經記住,可讀到第二遍時,我又忘記了。“真煩人!”我大聲喊起來。媽媽走過來,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把剛才的一切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親切地說:“這是一本國學書籍,裡面講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媽媽還耐心的講了講裡面的內容。聽了媽媽的話,我又繼續讀了起來,讀到了:“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一段時,我明白了:孝順父母要從小事做起。我為我自己能夠理解這些道理而感到高興。於是我更加渴望能把它讀懂。漸漸地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這位新“朋友”了。

我發現,通過讀《弟子規》不僅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還直接引導了我的行動。有一次在課間遊戲中,一不小心我把樑辰語的胳膊給碰傷了,我本想給他道歉,可又覺得這樣做太丟人了,不好意思說出來。回到座位上,我心裡很不安,仔細想了想,突然《弟子規》裡面的一句話在我的腦海中展現:“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一想到這句話,我心裡踏實了。我走到樑辰語身邊,誠懇地說:“對不起,剛才是我錯了,我不應該使勁兒推你,還把你的胳膊弄傷了,請你原諒我。以後我們還是好朋友,再玩的時候我會注意的。”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更加喜愛我的好“朋友”《弟子規》了。它是中華傳統的美德,更是我道德行為規範的指明燈,我要把它牢牢的記在心裡。

弟子規讀書筆記10

或許作為學生的同學們會說,現在我們還是學生,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遙遠的。真的遙遠嗎?一點也不遙遠。我想問一句:身為學生的我們,除了向父母要錢,你一個月還會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問候父母,問候家裡的一切呢?不要省幾塊錢的電話費,不要以為父母並不在意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電話回家關心他們時,他們是很欣慰的。只是我們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嗇了關心父母的話。你還在等什麼,馬上拿起自己的手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吧?/p>

孝,並不是要讓你為父母做上什麼驚人動地的事,實際上最平常最基本的關心、問候又何嘗不是孝道的表現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世間最遺憾的事。雖然我們不能像《弟子規》書中寫的那樣“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孝敬父母,但起碼不要讓這樣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p>

弟子規讀書筆記11

我們班的特色是背誦《弟子規》。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裡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 “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後悔。尤其是有看見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現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

弟子規讀書筆記12

近段時間我交了一個新朋友,她叫《弟子規》。《弟子規》就像老師一樣,教我怎樣孝敬爸爸和媽媽、爺爺和奶奶,怎樣和哥哥、姐姐之間和睦相處,怎樣增強和同學們之間的友誼……

我和她的故事就從一件小事說起吧!有一天中午,我放學回家吃飯,當奶奶給我端來一碗羊肉燴麵,我正要大口大口吃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於是,我就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媽媽問我:“晨晨,你怎麼不吃了呢”?我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我要等家裡所有的長輩都來吃的時候我再吃呢”。

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聽了以後都誇我,“晨晨長大了、越來越懂事了”!我聽了心裡好像吃了蜜一樣甜。於是,我就等大人們都端起碗吃飯時,我才開始吃飯。這一次,我比以前吃飯感到都格外香,很快就把碗裡的燴麵吃完了。

怎麼樣?這就是我和好朋友《弟子規》眾多故事中的一個故事,她教會我養成了尊重長輩的好習慣,我要和她成為永遠的好朋友!

弟子規讀書筆記13

我讀了《弟子規》,有兩句話我感悟最深:“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喜歡我,我孝敬父母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父母不喜歡我,我能很好的孝敬他們,這才是真正的孝順。關於這兩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傳說王祥是晉朝有名的孝子,他母親去世後,父親又續娶。繼母不喜歡王祥,經常搬弄是非,說王祥的壞話。時間一長,王祥的父親也不喜歡王祥了。但王祥依然孝順父親和繼母。

《弟子規》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在書中的解釋是:出門辦事,必須告訴父母一聲,回來後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擔心。自己安了家之後一定要固定下來,職業也不要隨意變動,免得父母一時找不到而擔憂。我突然想起了夏日裡的一天,因為天氣太炎熱,我私自去姑姑開的游泳池去游泳,忘了跟爸爸說。當姑姑跑過來說爸爸正打電話四處找我時,我才想起沒跟爸爸說起過這事。於是趕緊跑回家去。當看到爸爸滿頭大汗的坐在床上時,我從心裡感到慚愧。爸爸看著我,生氣的說:“你知道我到處找你嗎?你為什麼不跟爸爸說一聲就去玩呢?萬一你出了什麼事,那可怎麼辦?!”我低下頭,很後悔自己的行為,我不應該讓爸爸那麼操心。古人能做到出門、回家都向父母稟告,我為什麼不能呢?看著爸爸大滴大滴的汗珠,我決心要做個懂事的孩子,做到“出必面,反必告”!

弟子規讀書筆記1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泛愛眾”字面解釋很簡單,就是要廣泛地關愛大眾,關愛眾生。雖然短短三個字,要想做到實在不容易。在當今社會,能夠廣泛愛大眾的人,必須是品行一流的人,而這樣的人,一定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這種廣泛愛眾生的人,必須具有寬闊的胸襟和遠大抱負。而愛大眾的基礎,一定是能具足孝道的人,沒有孝心的根基,“愛眾”就是幌子,就變得流於表面。孝親是愛眾的基礎,它們又是一體的。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夠對自己的老人關懷到極致,才能把博愛的力量傳遞出去,傳遞給身邊更多的老人。同樣,能夠對孩子關心,繼而輻射天下所有的孩子,這種愛的寬泛性才能建立起來。

在我的印象裡,最有影響力的是我敬仰的周總理,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回憶周總理的訪談記錄片,片中那些樸實的農民,當記者一提到“周總理”的名字,就會潸然淚下,甚至痛哭流涕。時隔週總理去世三十多年後的人們,能夠在提到名字就會當場痛哭的場景,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都說時間能撫平一切,而受到無盡恩澤的百姓們,還會因為偉人的名字而動容的,實在聞所未聞。他的感染力,在那個時代,早已滲透到人民血液中,成了人們割捨不去的記憶。記得周總理年少時就曾發下讀書立志的大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裡飽含了周總理的家國情懷,那種悲天憫人的胸襟,虛懷若谷的品德,是他成就大業的基礎,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真實寫照。

“親仁”字面解釋就是親近、依止道德高尚的老師,善知識,乃至仁人志士,君子,聖賢,高僧大德等。這個“仁”字蘊意很深。中國文化“仁”是一個核心思想。但應宣告,仁學不僅僅是儒家的專利,比如中醫學,在古代都叫“岐黃、杏林”等,其實中醫是針對西醫的叫法。“岐黃“這個詞我沒有進行考證,但我覺得它的淵源很可能出自於《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中的“皇帝”與“岐伯”曾針對養生與修道,做過深層次對話,或許出於無限尊仰,後世就把醫之道說成“岐黃”之術,也因為“皇帝”問道,乃開後世愛民先河,也體現了醫學“仁”的思想。還有“杏林”,這個詞背後也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傳說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叫“董奉”的醫生,他常年為人治病不計報酬,只要求為人治病,若重病被治好,家屬需在其後山上種植五棵杏樹,若病輕被治好只需要種一棵,這樣十幾年後,後山上已種植了漫山遍野的杏樹,暖風習習,疏影搖曳,煞是好看。“杏林”從此成了醫家的代稱。可見,醫道的宗旨是救死扶傷,廣行善道的。而醫術稱為“仁”術,還可從字裡行間中流露出些許端倪。左邊一個“單人”,右邊是“二”,其實,“二”為陰陽分判,天地分形的相狀。加之人立其中,所以醫家的仁學仁術,也是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反過來看,孔子以“仁”作為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的標準,是有其深遠意義的。而我們要親仁,就是親近最高的道德,親近最有品德的人,乃至親近古聖先賢留下的最淵博寶貴的經典。

“有餘力,則學文,”是指在其品行方面做得很好,尚有多餘精力,可以學習文化。這裡的文化,在過去儒學體系,應該是學問和技藝,《周禮》中講到六藝,分別是: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法)、數(計算)。當然,這還主要指儒家學問。其實從其他體系探討學問的話,可以昇華更多複雜知識。尤其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學科,分工比過去不知細緻多少倍了,所以這個“學文”,在今天看來,也可以演變成龐大的技術知識。從總敘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老祖宗的文化有個先後次序的問題,就是說把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以此類推,最後面的,是抉擇中可以先放下的。而通觀總敘,我們發現“餘力學文”是最後一個陳述的,也就是說,古人和現代人對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是有不同理解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幾乎沿襲近代西方教育的理路模式,也就是說,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恰體現在這個關竅上,中國古代教育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而現如今,才華、技藝的展現更佔重頭戲。現行教育中,專才的培養力度遠遠超過德育的培養。這是我國不能迴避的一個現狀。看看那些分數決定一切的教育模式,我常思索,這和市面上賣罐頭的批量生產何其相似。人才在批量生產,批量加工,批量分流,批量包裝,批量銷售,感覺只有這樣,中國才可成高才生的生產國。可是試問,中國出過多少諾貝爾獎?中國近現代出過幾個真正的思想家,幾個大哲?中國的思想源動力在哪裡?在思考這個過程中,我突然認識到,“德才兼備”,和“才德兼備”是有很大區別的,雖然一個字眼的調整,卻讓人們在教育方向的重心上,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彎,中國為什麼罕見大思想家,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思想家需要品德給養,需要修心,需要察照,需要內省,需要坐忘等功夫,沒有這個心的昇華,單靠“腦”這個工具,是不可能出大德大師的。一個有高學歷,高智商的人,如果沒有道德約束,試問,他會把自己的才學引向何處?世界的戰爭從未止息過,而那些靠頭腦運營世界操縱天下的人,為這個世界帶來的動盪和不安,已不再是什麼祕密。在此,學習《弟子規》的過程,讓我不得不進行一次釐辯。

弟子規讀書筆記15

同學們,《弟子規》大家都讀過吧!但是,我們按照書上的去做了嗎?

今天,我讀了“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從中,我知道,我們要向他人學習,作業是學習的根本,有時間就要去學一些有益的知識,讀到這時,我想起來,在生活中,我是不是這樣做的呢?但是,想起那些事,我就失望的對自己搖了搖頭。

在生活中,別說向他人學習了,我連當時自己要報的英語班都沒心情去學,更何況去哪裡獲得知識了。說到寫作業,那我更失望了,我每天都在玩,寫作業對我似乎就不是一回事,就說這次暑假吧,都快開學了,我才剛剛寫完,在餘外的時間去學習,那就更別說了,我非常愛看電視,一有空就看電視,爸爸媽媽一直說我,我都不當回事。

今天讀了這段話,我深刻的懂了其中的意思,要努力去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