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聯禁忌

來源:果殼範文吧 4.99K

對聯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禁忌,在現行的《聯律通則》裡提到三種:

關於對聯禁忌

(1)忌合掌【即同義相對】。

(2)忌不規則重字【即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3)仄收句儘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稿的《聯律通則》裡取消了關於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並沒有確切的給出過孤平孤仄的定義,目前在學術上,這兩者的定義還都有著相當大的爭論,所以,除了詩鐘對此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外,我們對聯初級班對此亦根據《聯律通則》進行放寬,不再對此作出硬性要求。

除了《聯律通則》通則中提到的三種禁忌外,還有兩點是需要各位學員多加註意的,即忌聯意隔閡;忌同聲收尾。現分別簡述如下:

1.忌合掌【即:忌同義相對】

同義相對,通常又稱為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儘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等,就屬合掌。當然,出現個別非中心詞語(尤其是虛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一些含義相近的語句相對,也未嘗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塵俱徹證圓通

此聯上下聯聯義頗為接近,但終究不是同義。

2. 忌聯意隔閡

除去無情對外,對聯禁忌上下聯各言其事,只對不聯。對聯中所謂的隔,或者說隔閡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時間裡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從而達不到和諧的情況。即:在意境之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時在意境中出現而我們卻把它寫在一起了,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寫的“明月照西樓”而下面就寫“菊花欺細雨”。這樣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情況出現在詩詞對聯之中就造成“景隔”了,(當然特別的氣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還寫的心花怒發下句就寫憂愁滿面那麼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於“隔”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寫景的意境的“隔”與“不隔”;二是寫意或借景寫意的意境的“隔”與“不隔”。下面分別簡述:

一,寫景意境的“隔”與“不隔”

根據上面的'定義,就是兩種或多種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時間能夠同時存在的就是不隔,如:

出句:靜水橫舟憑柳釣

對句;微風斜月任鬆簪

上聯的意境是無人的孤舟系在柳樹下,靜靜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畫面。下聯是清風輕撫著月下的松樹,把這兩幅畫融合,就是:天上掛著一輪明月,月下的鬆柳在微風中輕搖,而柳絲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統一構成了一副淡雅的畫面。這就不隔了。

再如:

秋月雲端見,

春花風裡拾。

這副聯為純景聯,我們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雲端忽隱忽現。而下聯則是在春天的花園裡摘花。因為沒有一個同一地點的資訊,無法體現是同一地點春去秋來的變化,少了這一層關聯,我們再來細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時存在的,難以融合在一起,這就是隔景了。

再如:

出句;清荷聽雨碧波醉

對句;楓葉吻霜霞嶺羞

問題同上,在這副對聯中秋霜與夏天的清荷碧波難以相互依存,缺少關聯,亦是隔閡。

二,寫意或借景寫意的意境的“隔”與“不隔”

隔意就是後面內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樣。如果是對聯,那麼上下聯所表達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樣,就不能完美地表達作者的意圖,那就是隔意。如:

分一縷春光入戶;

帶三分蕭瑟回家。

上聯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帶來好運氣給家裡增添和煦的氣氛,而下聯呢?帶回來的是失望,頹唐,所以上下聯的情感不一致,這樣就是隔意了。再如;

春風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聯是喜氣洋洋,而下聯卻是悲悲慼慼,這種情況就是隔意,因為上下聯的氣氛不能融洽。

綜上所述,至於“隔”與“不隔”必須也是要從全聯來看的,不管是情還是景,都必須有一個關聯點,一脈相承,才能不隔。

3.忌不規則重字【即:忌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世事紛紛”對“紅塵滾滾”,其中,“紛紛”對“滾滾”,就是疊字相對;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岸

見因如見果,果苦莫如地獄人

其中,“修”對“見”、“是”對“如”、“心”對“果”,都屬於重字相對。但對聯中應儘量避免不規則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如“法界”對“世界”、“成道”對“成魔”。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

漏網之魚,世間時有;

脫天之鳥,宇內尚無。

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

眾生遊戲虛空而不知。

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如:

業流不住勿貪境;

命運相同莫恨人。

若將下聯的“莫”改為“不”,就與上聯的“不”異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是對聯的大忌。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如:

本無月缺月圓,它隨順你;

雖有花開花落,你任由它。

聯中的“它”對“你”,就是異位互重。又如:

萬法一心,空不異色;

一心萬法,色即是空。

聯中的“一”與“萬”、“心”與“法”、“空”與“色”,便是異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聯中的四個字都是“異位互重”。

4.仄收句儘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所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應儘可能避免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如“緣深因厚坐蓮臺”,若將“坐”改為“登”,就變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將“能”改為“可”就變成了三仄尾。兩者都由於音律單調而缺乏美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中,因為古人詩句中,三仄尾的情況亦不算少見,因此《聯律通則》裡對三仄尾的要求是儘量避免,在避無可避,影響聯意的情況下,才能採用“不因律害意”的做法而使用。

5.忌同聲收尾

這是就上聯聯腳與下聯聯腳之間的關係而言。準確一點說,此規則也有兩點要求:

(1)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上聯最後一個字(聯腳)應當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

(2)上下聯不能同聲收尾,即上下聯聯腳不能同是仄聲或同是平聲。當然,也有少量對聯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惟楚有才;

於斯為盛。

但是,這種情況應以特例視之。至於上下聯同聲收尾,則是違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