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昆蟲記》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3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中《昆蟲記》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中《昆蟲記》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1

一個人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的《昆蟲記》使我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昆蟲記》是一部帶有文學色彩的著作,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的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法布林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的《昆蟲記》也讓我在讀時彷彿自己就是一隻在旁觀的昆蟲。每一隻昆蟲都有人一樣的情感。如:“已經慌了神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忘到腦後去了。當你看見會動的葉子時,是不是很奇怪呢?如果你看見會動的木頭時,會不會吃驚地張大嘴巴呢?其實,那會走的葉子是螳螂,瞧!它正在捕捉食物呢!那會動的木頭其實是被管蟲在木頭下面爬著尋找食物呢!松毛蟲一般都是排著隊走的,而且還有一個“領隊蟲”。如果領隊蟲幹了什麼事,其他的松毛蟲也會跟著“領隊蟲”做。

《昆蟲記》是法布林以一生的時間與精力,他仔細的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並將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俱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林,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林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林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

《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我看到了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 “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當然,這也離不開法布林的辛勤努力,他憑著勇於探索的精神,因對知識的渴求,日日夜夜的鑽研昆蟲,他的精神也應值得我們學習。

法布林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著“偏見”,伴著“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林“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2

今年八年級用的是新版語文教材,這是北大溫儒敏教授和60多位資深專家學者研究四年多的智慧的結晶。《昆蟲記》被再次錄入為名著導讀篇目,肯定有它自身的魅力所在。

我重拾《昆蟲記》和孩子們一起沉浸到了法布林內心的昆蟲世界裡,也不禁憶起往昔……

蟬,我們當地的方言裡面叫"借留",在我的童年裡是再熟悉不過的昆蟲,但看了法布林的《昆蟲記》,才知道,我對蟬的瞭解少之又少,其實少的是像法布林那樣對蟬的細緻的觀察和了解,也其實缺少的是一種妙觀察的視野!

夏天裡滿是燥熱的時候,"借留"就叫得格外歡,我們這幫孩子們也玩得格外歡,不知是出於何種目的,我們總想把它們捉為己有。有的小男孩們把"借留"捉來用篝火燒熟了吃,說很香。不知我該不該算是一種遺憾,我一直沒有吃過,他們心目中的那香噴噴的"借留"。是出於這樣一種美食的誘惑嗎?好像有一點,但我的內心知道,不全是的。但又為何執迷去捕捉,到現在我也不得而知,也許是人類共有的那份貪婪所致,也許是對蟬的那份執著的愛戀所致。但也許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給予對方充分的自由才是愛的最高的境界,一味的束縛對方的自由,乃至剝奪他的生命,那不叫愛,那是一種傷害。

不得而知了,竟都不得而知了……

記憶中,蟬有時會停留在樹枝或者樹幹上,讀罷法布林的《昆蟲記》才知道,蟬很有可能是在吸吮甘甜的樹汁。小時候,聽老人講過,蟬是以喝晨露為食物的,現在想想,老人講得蠻有道理的。即便蟬在享受美味,猛然靠近,也會把蟬嚇飛的。想要捉到蟬,最好的方法就是輕巧的靠近……捕捉……

不知是當時誰發明的捕捉工具,在竹竿一頭上綁上一個小口袋,口袋的口要是用金屬絲加工過的,要保持張開狀,蟬一飛,就套到口袋裡面了,這種"巧妙"的捕具,用來捉蜻蜓、捉蝴蝶也是可以的,我的切身體驗!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生麥子粒,放在口裡面嚼,嚼到只剩下麵筋的時候,把麵筋粘到竹竿的一頭,輕輕靠近蟬,把蟬粘到麵筋上,得以捕獲。當時我一直很納悶,也很懷疑麵筋的粘性,也是麥子是人吃的糧食,爸媽不讓我糟蹋吧,反正,在我的記憶中,這一招我就一直沒有用過,只是聽說而已。終歸我沒有嘗試,以後估計嘗試的機會也不會有了!

有時會有一隻兩隻蟬躺在地上,我會用手指去觸碰一下它們,不用費力捕捉就到了眼前,反而少了一份去捕捉時的那份欣喜。觸碰後,偶爾會有發出一絲聲響的,有的在微微顫動,卻一聲不響,確已奄奄一息。有的小夥伴說,不出聲的是"啞巴",是母的,出聲的是公的。看到法布林的《昆蟲記》我沒有找到答案來證實小夥伴的說法。

但我知道了,蟬是一個聾子,它聽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知道它得在地下至少兩三年的時間才能爬到地面,見到日光;知道它來到地面也只有一個夏天的時間;知道很多蟬還沒有享受一個夏天,剛一露出地面,還沒有完全實現那"金蟬脫殼"的華美變身,就被手電筒的光給射去了,進了油鍋,上了餐桌,理由是還沒有褪完殼的蟬的營養價值賽過一個雞蛋,就是賽過十個雞蛋,我也不會忍心吃的,蟬的一生多麼不容易啊!幹嘛那麼狠心的去剝奪它的那麼短暫的享受陽光的日子呢!

不過,即便人類不下手,蟬也難免會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惡運。生生相剋,相依為生的生態系統,何時也能來一個,互不相剋,彼此相生的華美轉身?那該會是多麼美好的世界!那該會是真正的人間天堂了吧!我滿心歡喜的期待著憧憬著那美好的不遠的未來……

我與蟬的故事已成往昔,童年的往事也已成追憶,此時的我想起了普希金的那句詩: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3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書,叫《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就是上個學期我們學的《裝滿昆蟲的口袋》中的主人公法布林。讀了這本書後,我學到了好多有關昆蟲的知識!如:蜣螂是如何把另一隻蜣螂的糞球搶走的,螳螂是怎樣產卵的等等,我都覺得非常有意思,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好像在聽故事,一點都不費力地就把知識給記住了。

這本書主要是講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習性、製作巢的方法、產卵的時間、地點、方法和捕食的過程。我覺得這本書中講的幾個昆蟲中,最傻最笨的,就是蟬了。在蟬產卵的時候,有一種比螞蟻還要小的小蟲子,也會在那一堆裡產上它的卵,而這種小蟲子發育要比蟬快好幾個月,這種小蟲子的幼蟲便拿蟬的卵作為食物。其實當時那些小蟲子就在蟬的腳邊,蟬也看到了,如果蟬會輕輕地一腳把那些小蟲子踩扁,,它的孩子也不會被這些小東西給吃掉了。另外,螳螂是最無情的,它竟會六親不認地把它的親人吞食掉了,而且它在一個地方產下卵後,便再也不回來了,也不管自己的親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我挺佩服法布林的,因為他不怕困難,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著的昆蟲來觀察,法布林每次出去,都要裝兩口袋昆蟲回來,而且會加倍地保護們。法布林這種對科學的嚮往的精神,把他引進了科學的殿堂。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也像法布林這樣努力、堅持不懈的話,那我們的成績一定會大大地提升了,就像我做糾錯本一樣,如果我堅持的話,我的成績一定會更好的。《昆蟲記》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一個人用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奇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4

《昆蟲記》是由法國的散文學家、昆蟲學家法布林所作。在1910年,晚年的法布林曾因此書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對於這本世界名著,我想不需要用過多的筆墨介紹,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理解的。每一個人對同一本書也會有不盡相同的感受,那麼,我就來淺談一下對《昆蟲記》的整體感受。《昆蟲記》既是一部關於昆蟲的科普書籍,又是一部描寫昆蟲的文學鉅著,是科學與文學的完美邂逅,完美的結合。此書,乍一看名稱,可能會覺得很難理解,然而,如果你這麼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此書雖然是科普圖書,具有一定的理性學術的知識,但其語言並不是像一些國小生們所想象的那般晦澀難懂。而是,本書的作者—法布林,運用了文學的寫作方法和文學理解,這樣在閱讀的時候,就猶如法布林在給我們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有趣至極。我認為,這也正是此書能夠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和巨大影響的原因吧!並在文學領域上也泛起了層層的漣漪,深遠地影響著文學領域,這也和《昆蟲記》的寫作方式有一定的關係吧!

說實話,這本書的每一個科學故事都是如此的生動形象,但由於篇幅的原因,我只來挑選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來與大家分享。在分享之前,我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哪一個講解動物的電視節目對我們而言,印象是最深刻的呢?我想,這可能就當屬《動物世界》了吧!而法布林為我們帶來了用文字講解的昆蟲世界,用心演繹的科普知識。他用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立體形象的世界,每一個昆蟲都好似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對每一個昆蟲的細膩描寫,其中包括昆蟲的外貌特徵、生活習性、居住環境等等方面,都通過一頁一頁的佈滿文字的紙展現出來,閱讀過後,真的是受益匪淺。但這又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的,這種理解,也是一個過程。就本書而言,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之一就是開篇的蟬和螞蟻。在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的固定思維大概都是一樣的,螞蟻被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文學作品描繪成一種堅強的、勇敢的、無畏的大英雄的形象,給螞蟻進行了神乎其神的美化。但自從,閱讀《昆蟲記》之後,你的認識和思想就會發生顯著的改觀。因為,這些並不是真實的螞蟻,法布林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真實的螞蟻和真實的蟬。螞蟻的光鮮豔麗的背後又藏匿著怎樣的骯髒呢?螞蟻其實並不具有如此高尚可貴的精神,而是貪婪成性的、卑鄙奸詐的昆蟲世界裡的強盜。為什麼這麼說呢?強盜絕不是子虛烏有,在盛夏的酷暑裡,螞蟻為了尋找水源,背棄了昆蟲世界的仁義道德,把偷已經升級為搶,明目張膽的掠奪,肆意妄為的放縱。到處乘虛而入,被搶奪次數最多的物件就是蟬,搶奪蟬的水源,並把蟬將死的身體進行分割,佔領其領土、洞穴,我想問,這是不是強盜的行徑,這和強盜又有何異?這是不是一種無恥,是不是一種極端的無恥呢?昆蟲世界的這個現象值得我們人類去思考和反思。關照人類社會,今天是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有多少被網路美化的明星大腕,又有多少被噴黑的英雄,所以,我們作為人類世界的個體,我們不要過度的虛偽,不要過度的去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必須擔當道義,不能違背了仁,不要做螞蟻,要做真實的堅守者!

當然了,要說明的是,以上是20歲的我,一個簡單的感悟和思考,曾經上國小的我,絕對不知道這些,只是一頁一頁地看,並沒有理解到今天的程度,也沒有挖掘到今天這般深刻的地步。我想,這與心智的成熟是有一定的關聯的,所以說“好書不厭百回讀”,每讀一次,都是一種理解,都是一種成長和享受。除此之外,我還特別佩服法布林的這種堅守,這也是今天的我們所倡導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法布林利用空餘時間,對各種昆蟲進行細緻入微,嚴謹認真的觀察,他對自己理想的熱愛和追尋,這些真的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5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時代,科學好似無際的宇宙,又好似無邊的大海,昆蟲學的研究不過是滄海一粟。

談起與法國作家亨利·法布林所著的《昆蟲記》的邂逅,還要回到兩年前的暑假,那次不經意地在書店的一角發現它,純粹是被它的書名吸引——蟲兒、鳥雀等小生物一直是我的最愛呀!我開啟書翻了翻,立刻被其中生動的圖文所吸引,於是趕忙買下它。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在以後的幾天裡,我完全沉浸在了法布林所營造的昆蟲世界裡。他用樸實、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擬人化的手法和恰到好處的幽默,領著我穿越了時空來到他的身邊,和他一起觀察、研究、做實驗……見識了蟬的蛻變和孵化,瞭解了蝗蟲的角色和發聲器,知道了蠍子的食性和住所選擇……還有團結勤勞的螞蟻,自大無情的屠夫螳螂,對愛情至死不渝的大孔雀蝶……法布林把這些蟲兒的一生都記錄了下來,從出生、成長、婚戀、生育到死亡都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了我的眼前,拓寬了我的眼界,給我增添了不少科學知識。

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感情基調,以及寫成這部作品的動力就是來自於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一種對生存的獨到見解,對生活的憧憬和自信。而科學的理性正是得到了如此種種情感的支援才能持續下去。作者由熱愛自然,熱愛科學,而產生了對生命的好奇,於是在觀察中體驗了生命的每一種表現,並陶醉其中,樂此不疲,於是這又成了作為一名學者,一心探求真知的精神支撐。

法布林是多麼值得尊敬的人啊!讀完了整本書後,我不由得想更深入的瞭解他。翻了翻書前的序言,我更進一步的感受到了他的博學。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的聖雷思村,他在很小的時候便對昆蟲產生了興趣,這段兒時與昆蟲玩耍的歲月一直深深地鐫刻在法布林的心中,伴隨著他的成長,並對他的未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833年,法布林一家來到了羅德茲,四年後,又移居圖盧茲,法布林進了當地的院校,但中途退學,出外謀生。後來他通過阿維尼翁師範學院的選拔考試獲得獎學金,並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高等學校文憑。畢業後,年僅十九歲的法布林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所教授的課程就是自然科學史。1849年,他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老師。1853年,法布林重返法國大陸,受聘於阿維尼翁的一所學校,輾轉了好幾個地方,但憑著兒時對昆蟲的興趣,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研究科學知識的熱情,在之後的十年間,法布林克服了失去好友和兒子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昆蟲的科學研究中去。他不肯侷限於傳統的解剖和分類方法,而是直接在野地裡實地對種類繁多的昆蟲進行觀察,或者將昆蟲帶回自己家中培養起來,然後記錄下這些昆蟲的生活,並結合自己的思考,寫成詳細的筆記。如:“蟋蟀的聲音嘹亮得足以與蟬一較高低,但沒有蟬鳴那種令人不悅的嘶啞。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得天獨厚地知道如何使歌聲抑揚頓挫。我們說過,蟋蟀的兩片鞘翅沿著體側各自延伸形成一片巨大的折邊,這就是它的制震器,能隨著折邊下垂程度的不同而改變聲音的強度,同時還能隨著折邊與柔軟腹部接觸面積的大小,使歌聲時而低沉時而嘹亮”。“每一簇怒放的巖薔薇,每一束薰衣草,都有它自己的合唱隊員。……”這些優美而有詩意的語言,使《昆蟲記》不同於一般科學作品或百科全書,它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可以說法布林不僅是一位科學家,還是一位作家。

經常有人問我,我的偶像是誰,每當這時我總是茫然無語,對於時下的歌星影星,我只是偶爾欣賞一下他們的表演而已,更談不上崇拜,可是自從讀過《昆蟲記》這本書,瞭解了法布林的生平事蹟後,一種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世界上很少有人會從事這個職業的,我們也不指望從這份工作中掙錢,但我們不必介意,因為能獲得很多有趣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比任何一個職業都有意思!”這是從書中摘錄的法布林的心聲。

隔著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在二十一世紀科技發達的今天,在科學這個浩瀚無邊的海洋,我將以亨利·法布林為嚮導,做一個好舵手,時刻駐守、?望、開啟一個新的航線。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6

蠑螈·我膛目結舌地凝視著這兩個簡簡單單的漢字,腦海裡一片茫然。紅色肚皮、寬尾巴能像舵一樣搖擺的蠑螈,難道你沒見過·法布林老師搖著頭,不甘心地追問道:那麼被管蟲呢?舍腰蜂呢?面對這位19世紀的昆蟲學大師,我只能吞吞吐吐的道歉:對不起,我從沒見過他們。

抱歉,親愛的法布林先生,也許我可以告訴你各種生物酶的分子式、空間結構分佈圖;也許我可以告訴你細胞分裂的過程與DNA的複製;也許我還可以嫻熟地調著顯微鏡觀察生物的細胞,並說出結構。然而,除了知道“四害”中屬於昆蟲類的那“三害”,一個生長於城市、整日埋頭學習“科學知識”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近昆蟲的。因為對於我們而言,人類以外的生命太過於渺小了。

可是,您卻以奇蹟般的耐心,在小小的“荒石園”以及家鄉的肥沃田野上觀察昆蟲,為他們譜寫一曲曲讚歌或悲歌;您讓這些美麗或醜陋的昆蟲們自己登場,展示一幅又一幅生動的昆蟲生活浮世繪;您用30年的光陰巡視著它們的勞動、婚戀、生育與死亡;您首次正確的解釋了這些我們不屑一顧地用雙腳踩踏的蟲子們的生命奇蹟。

人類是自然迄今最完美的造物,也是它最狂妄的孩子。人類不僅不懂得敬畏生命,甚至不懂的敬畏自然本身。我們叫囂:“所有生物的誕生只不過是為人類的出現做好鋪墊。”這種輕蔑當然也涉及蟲子們。實驗室是這樣研究昆蟲的:首先,僱人捕捉它們,然後,無論是金光閃閃的甲蟲、婀娜多姿的蝴蝶、流浪歌唱家蟋蟀,還是黑寶石般光滑圓潤的蜘蛛、手持大刀昂首挺胸的螳螂,都無一例外的被運用現代科技製作的毒藥殺戮。他們會精心儲存它們的屍體,把它們無生氣了的軀殼置於漂亮的玻璃棺材內,驕傲地放在陳列架上供人賞玩。或者他們會殘忍的剝下蟲子們泛著幽幽藍光的甲殼,砍下它們威武雄壯的閃耀著紫紅色光輝的大鉗,撕碎那些薄如蟬翼的翅膀,經過一番研究、提煉後,他們會欣喜地宣佈:某昆蟲的甲殼素對某某疾病有顯著功效,某種生物分泌的體液有延年益壽的作用,而某些昆蟲的器官還會幫你美膚駐顏,使你美若天仙。難道一切鮮活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在我們的“科學”的眼中只是一根根森林白骨、一條條健壯的肌肉、一團團神經與血管的混合物?抑或只是一瓶瓶能換取大量美元的藥片、補品?還是家庭中美麗的裝飾品?

如果不是生態的天平逆轉,形勢對人類越來越嚴峻,我們也許就不會注意這些生命。雖然一個物種的滅絕,往往令我們唏噓不已,但更多的情況是因為食物鏈的混亂威脅到我們自己,才使我們注意到這些生命,才開始認識到環境對人的重要性。也許,把環境保護等同於拯救人類這種膚淺的互利理念拋開,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然,看待生命。

生命有其內在的獨特的美。經歷了幾十億年的進化發展才組成了今日多姿多彩的世界。先進的物種身上的每一根汗毛、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每一組DNA中都刻滿了適應自然、適應生命法則的烙印。它們是自然最有資格,也是最優秀的闡述者。遺憾的是,我們缺乏對這些自成系統的生靈法則的敬意,我們無法理解生物們內在的和諧和優美。所以,我們無法傾聽昆蟲們的喜怒哀樂,無法為它們的精湛建築所傾倒,更不會被它們精彩絕倫的表演所吸引。所以,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成千上萬的民工大挖髮菜,絲毫不顧土地的沙漠化;所以,,為了鉅額利潤,已經瀕危的藏羚羊死不瞑目地倒在偷獵者的槍口下。於是,沙塵暴席捲而來了,青藏高原上的一種美麗也消逝了。

人類在自然面前不該扮演一個干涉者,一個自以為是的支配者,或者一個狂妄自大的保護者的角色,相反,我們應該成為一個敬畏生命者。學會關心所有的生物,不要過多打擾它們的生活,把一切交給自然吧,它會怡自己的方式照顧它們。學會發現並欣賞生物內在的和諧與優美,因為只有學會關心,學會欣賞,我們才會真正擁有敬畏生命的動力。

據說法布林先生彌留之際最後一次巡視他珍愛的"荒石園"時,所有的昆蟲都來與他道別。我無意去揣測這個傳說的真假,但法布林先生無疑是敬畏生命的先驅者。敬畏生命,敬畏那些即使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昆蟲的生命。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7

《昆蟲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螞蟻和蟬之間的關係,小時候讀的童話中說,螞蟻一個夏天都在準備糧食,而蟬只是在樹上唱歌,從來不準備食物,過得悠閒自在,還笑話螞蟻總這麼忙。冬天到了,螞蟻家裡有許多他們夏天準備的食物,供他們過冬,而蟬因為夏天沒準備食物,所以冬天來了,他們沒有吃的了,只好到螞蟻家去乞討。螞蟻對蟬說,你夏天唱歌,冬天你就跳舞吧,所以蟬最後還是餓死了。

但這畢竟只是個童話,但當我讀了《昆蟲記》後,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我對他們有了全新的認識。其實蟬壓根都沒去螞蟻家門口乞討過,倒是螞蟻會經常到蟬家乞討,更確切地說,螞蟻是經常到蟬家去搶,所以螞蟻在法布林的眼裡是一個強盜。其實蟬的食譜很簡單,他只要吸樹幹中的樹汁,就可以生存下來了。一到夏天,它用嘴上那根長長的管子插進樹幹裡去吸樹汁,它就這樣開了一口“井”,讓樹汁源源不斷地流出來,但它被一群口乾舌燥的傢伙圍住了,它們都搶著去分享蟬的勞動成果,可蟬當然不願意把自己辛勤鑿出來的“井”拱手相讓,所以他們之間會發生一場惡戰。在這些強盜中,最不甘心的要數螞蟻了,其他昆蟲在戰爭在混亂中偷偷地喝了一小口就溜走了,可螞蟻總想獨佔這口“井”,所以一個勁把這口井的主人趕走,螞蟻雖然比蟬小得多,但是成群結隊地活動,勢單力薄的蟬哪是他們的對手,它被螞蟻軍團團團圍住,在戰爭中敗下陣來,氣呼呼地撒了一泡尿,然後逃之夭夭了。螞蟻成了這口井的主人了,蟬又重新去鑿新的井了,但是螞蟻很快就把這口井的水喝完了,然後又去搶蟬新的井,可憐的蟬新的忙碌半天開的新井,還沒喝上幾口,又被螞蟻軍團霸佔了。有的螞蟻更貪心,為了能得到更多的樹汁,還要把蟬那根開井的管子拔下來給自己用,蟬真是一隻可憐蟲。

法布林通過細緻的觀察,在《昆蟲記》中把這些動物描寫得這麼生動和有趣,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這些昆蟲之間的戰爭和爭奪,原來動物界與人類一樣,弱肉強食。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現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隻捕小的,這樣每隻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麼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國中8

亨利法布林(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極其窮困,作過中學教師,*業餘自學,花十二年的時間,先後取得業士、雙學士和博士學位,中學教書二十餘年兢兢業業,同時業餘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非常出色的論文,得到達爾文的肯定,帝國教育部獎勵他,但他想“登上大學講臺”的夢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學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援。他的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林沒有向“偏見”和“貧窮”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備,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觀察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向學生傳授自然科學新知識,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釋本能的生物學同行,他不怕人們指責自己沒有與“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中的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保持一致,他幾乎是在忘卻一切。法布林一生最大興趣,盡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正因為他熱愛真理所以他撰寫《昆蟲記》時,一貫“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法布林為之獻身的,正是這種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偉大事業。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勞動,他為此幸福與安慰。他將一切品質和才華彙集在這種精神之下,為人類作出自己獨特的奉獻。

法布林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法布林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他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在其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昆蟲記》不僅僅浸淫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如果沒有那樣的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掉一顆智慧之果。

法布林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在晚年法布林出版了《昆蟲記》最後幾卷,使他不但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即使在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昆蟲記》作者的大名也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文學接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林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可惜沒有等到諾貝爾委員會下決心授予他這儀大獎,這位歌頌昆蟲的大詩人已經瞑目長逝了。

《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蟲記》是一部自然科學的鉅著。為了寫好這部書,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傾注了近60年的心血。他通過長期的實地觀察,記錄了許多昆蟲的生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他所記敘的昆蟲中既有異常珍奇的品種,也有名不見經傳的一般昆蟲。法布林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昆蟲的生存史再現,將自然界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全部用文學性的語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不僅是一部科學著作,更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文學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