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讀後感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5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的分析了拖延是什麼,拖延的各種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應對拖延的方式。這本書的可讀性和針對性很強。

拖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拖延症者思維的剖析,我們都認為拖延是因為懶惰,但是書中的.看法很新穎,“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是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敗,所以一直邁不出第一步;我們這一天一直在記掛著一件事沒有完成,但是我們卻玩手機到半夜等等;身體不舒服,總想著明天去醫院,結果明天覆明天拖成了重症;抽菸者咳嗽嚴重,天天想著明天戒菸並開始鍛鍊身體,但最後因為拖延後果嚴重;計劃著今年讀十本書,但年終發現,新書一頁都沒有翻開。

《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這些問題都能克服。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訊號。或者利用你的藉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裡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麼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隨著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著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

近日,利用閒暇時間,我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讀完以後,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我們每個人都有懶惰心理,在遇到問題和事情時都會有拖延的心理。

通過閱讀這本書後,我發現拖延症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隨著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著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對自己的能力的過高估計;對時間的分配不夠合理;對做事的步驟缺乏合理的分配和排程;時間久了,事情會會慢慢的堆積起來,在面對堆積起來的問題時,人總會變得懶惰起來,總會想著反正債多不壓身,還不如慢慢解決,於是慢慢的就形成了拖延症。

在工作中,我們也會有拖延症的表現,比如明明可以馬上做完的一件事,偏偏要拖到最後五分鐘的時候才去做,一件兩件小事還不太明顯,事情堆積在一起形成大山以後,就會對我們形成困擾,所以在工作中,我們千萬不能有拖延的習慣,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要及時處理,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把徹底把問題解決了,而是要把問題放在平時分步驟一點一點的解決掉。在面對司乘人員時也要保持這種心態,在司乘人員遇到困難時,及時快速地為他們提供幫助、解決困難,這有這樣司乘人員才會有賓至如歸,感受到家的溫暖。

其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的類似拖延症的問題,我們需要逐一的分析並克服它們,只有在克服這些困難之後,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順利。在工作中更多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為高速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

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如何加快我的節奏,節約我的時間。我的理解是:

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可觀察、具體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目標)。

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不要異想天開,要從小事做起。不要過於理想化,而要選擇一個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標。將你的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迷你目標。每個迷你目標都要比大目標容易達成,小目標可以積成大目標。

現實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對待時間。問自己:這個任務事實上將花去我多少時間?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時間投入其中?只管開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鐘,你只要通過一次一次的15分鐘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鐘時間內所做的事情是相當有意義的。

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當你遭遇到一個(或者兩個、三個)困難是,不要放棄。困難只不過是一個需要你解決的問題,它不是你個人價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話,將任務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這件事的唯一人選嗎?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嗎?我會給這件事找一個合適的人去做,這樣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時間!

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要將它看做是在做15分鐘的一個訊號。或者利用你的藉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

我們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動,即使自己的心裡不舒服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行動的。以往的歷史無法決定你當下要怎麼做,你可以從學習、成長和挑戰自己中獲得快樂,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4

十七八歲或者更早一點的時候,我相信自己是一個能做大事的人。當時的狀況大致是這樣的:我剛經歷大學聯考,成績不好也不差,進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點大學學著一個不是很熱門的專業,總之一切都太普通不過。但那時的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普通過,每天都謀劃著很多事情,並且堅信這些很快就會變為現實。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語四六級上取得一個很高的分數,這個從一進大學就開始計劃了,到最後的`結果卻是四級勉強通過,六級徘徊在通過的邊緣。考四六級貫穿於整個大學生活,結果如此,原因很簡單,考前幾個月覺得時間還多,可以做點更重要的事情,考試前幾個星期感覺再怎麼準備也來不及了,於是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上。四六級只是其中比較低端的一個計劃,還有很多高大上的計劃,結局殊途同歸。現在看來,大學四年過得其實很不好,一直處於反省與自責之中,最後的兩張證書畢業,顯然與當初的夢想差距太大。

工作頭幾年是極其痛苦的,想成為的自己與實際的自己差距太大。當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時候,生活才顯示出它真實的樣子:我其實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很有可能還是這樣。這一發現至關重要:“因為,當我們按照自己真實的樣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來接受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最有利於我們的方式來採取行動,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無邊陰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雖不能說成熟,但肯定沒有太多的拖延症狀。每天早上七點之前,我會在小區跑兩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樓梯,從一樓爬到二十六樓,當年微不足道的小計劃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兩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書,現在基本達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週忘了看書,感覺就像缺了點什麼。

雖然類似於信用卡到最後一天才還的事情還時而有之,但是隻要不影響心情,拖延一點又何妨,誰沒有點壞毛病呢。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5

這本書分析了拖延的心理學原因,然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通過一些例項和心理分析來達成觀點的闡釋,比較可信,前半部分幾乎擊中心靈,每句話似乎都讓你醍醐灌頂,重新認識自己。但後面各種方法羅列卻讓人不好操作,陷入了成功勵志類書籍的通病,總的來說還不錯。

對於我個人來說,頭緒繁多或無從下手的事容易造成拖延。裡面也暗含了完美主義傾向:我不確定能做到最好,因而失去了細步邁出逐步夯實的動力。甚至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藉口。不怕失敗最重要是不要把表現與能力價值掛鉤,不要與外在評價過度關聯。

我就是固定心態的完美主義者,原以為拖延並不嚴重,但其實一直都在。但其實我並無天分,只有一些巧合和努力,天分被外在拔高了,因此完美主義心態是沒有堅實基礎的`。寄希望於虛榮和享樂並存對我來說也不可能,這個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對於我來說也沒有輕鬆過上好日子的路子。必須首先保證勤奮然後途中注意方法和結果。從此開始,看穿紅塵放棄虛無縹緲靠外界肯定的價值,不怕失敗重新構建自己的價值。工作即使不熱愛,勤奮是必須的,而自己的家庭及夢想則必須兩者都有。

最可怕的事情是去全然地接受自己,然而對個人來說,成長是最重要的,全然接受自己的優缺點並不妨礙反而有助於你的成長,何樂不為?拖延總會歸因於某種患得患失,此時要注意和自身成長及責任對比。而且特別注意不要讓這些擔憂成為懶惰潛在的藉口,因而迴圈惡化。

這本書中學到的最大一點是冷靜分析:當拖延症發作時,要看清其中的原因,以前或許看不清,現在這麼多案例看了這本書應該可以了。當不良情緒發作時也要照樣分析,然後做出決策。藉口,潛意識的懶惰等等阻礙前進的因素都要刨出來。然後與自己的目標之路最大限度匹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