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讀後感(彙編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73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彙編5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近日看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閱讀了拖延產生的一些心理學原因,頗受啟發,閱讀過程有種脊樑發涼的感覺,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驕傲的一些點就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深層次的原因,不管是過於敏感,或者確實是問題,暫且先記下,以備日後深入思考和矯正。

(1)過於注重表現,把表現等同於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義,當它成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決定因素時,問題就產生了。這個人表現如何成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現的好壞評判標準常來自於他人,而他人無法從做事的動因和根本出發點去理解一個人的表現,因此單純注重表現,會讓人變得過於追求最後的結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這樣獲得的結果就如同空中樓閣,似乎很華麗,卻總讓人不安心。

(2)過高的期望,與現實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很高,並且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一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後者對自己要求跟自己對自己表現期待之間存在著一種矛盾,所以常常自責,進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處於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輕蔑

太多的時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個全能的人。於是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與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於是貶低平常和常規的表現,用輕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現。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後找一堆介面,阿Q式的安慰自己。

(4)優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總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決問題都是手到擒來,分分鐘了事。做不到這點就覺得自己能力有問題,對自己感到失望,然後放棄必要的努力,通過拖延來回避努力,長時間如此,讓聰明變成了無知。

(5)一切都自己來,親力親為

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說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長此以往,自己時間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後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競爭

對於競爭的很多事情,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資訊去做,包括遊戲,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歸根到底是害怕失敗,而這很容易讓自己通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軟弱和恐懼。

(7)自己太搶眼,總會有人受傷害

總覺得處於一種和諧狀態,要進大家一起進,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鋒芒顯露,就會侷促不安,把鋒芒藏起來,怕讓別人認為自己刻意表現,影響其他人。

(8)”倖存者歉疚“

這是第一次聽到的一個新名詞,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一直伴隨著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外面享受著父母勞動成果換來的相對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後再做一些跟家庭有關的決定,特別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決定的時候,不斷地猶豫拖延,試圖希望時間來通過最終沒有選擇的方式來做決定。反而最終付出的代價更大。

(9)選擇困難,交流困難

在做決定時,太過猶豫,總是不斷比較各種方案,覺得選擇很困難,然後通過拖延,讓一些方案自動退出可選行列,在沒得選時做決定。害怕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可能為找人商量件事,打電話諮詢或約定時不斷拖延,總想找一個好的狀態再去做,反而最後影響自己的事情安排。這兩點重要原因是一對需要做決定的事物不瞭解,二對自己沒有自信。

以前發現自己總喜歡找一個狀態再去做事,否則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斷地拖,最終不了了之或者隨隨便便完成,然後覺得自己做事情和預期相差很大,放棄了必要努力,對自己失望,狀態低迷,此時又覺得做事不合適,不斷往後拖,如此形成惡性迴圈。

拖延是個問題,需要不斷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衝動“,本來沒有問題,創造了問題,這樣就不好了。上面的9點是自己隱隱約約發現存在於自己的行為中的問題,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斷思考。找到根,然後逐步改善,最終擺脫拖延的負面影響。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好長時間沒上來寫點啥,因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實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個人生的瓶頸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況下,感到有心無力。知道自己的問題之一是拖延,於是終於前些日子讀了《拖延心理學》,找到了癥結所在。

自我幫助類的書我現在看了幾本之後,把他們劃分為三類,或者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說教式的,通過講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長者給年輕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這個方法在個別想不通的問題上,有時候可以個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這個型別的有個問題,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時候管用。那麼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況下,問題有時候還是解決不了怎麼辦?這就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第二層是方法式的,你現在已經知道自己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標,卻不知道怎麼能達到,這類書就注重於教你實際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麼管理時間,怎麼放鬆精神……但有了目標,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達到目的嗎?不一定能!

第三層是學術式的,它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你有了目標,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麼,又知道如何做,為什麼不行動?這問題一點也不荒謬,它幾乎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問題出在內心和大腦。幫你解決“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就是……”裡那個不知道的為什麼。《拖延心理學》就是這個層次的書。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把自己當成活體標本,科研專案來研究!

看了《精子戰爭》之後,內容雖不能盡信,但是它的一個主旨是人類終究是一種動物。要從生物的角度來觀測研究。

確實如此,不能因為人類掌握了科學道理,就認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駕於科學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實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學事實不管人類掌握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類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用科學道理分析。

根據學習,我終於意識到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都是有深遠的源頭的。我拖延的行為方式,和一些慣性思維,形成於早年、多年的個人經歷之中,匯聚於潛意識的神經通路之中。好訊息是,人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識形成,然後去斬斷那些錯誤的聯絡。

通過那本書,和一些時間管理的技巧,我這一個多禮拜,明顯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變化。我相信長此以往,必將有脫胎換骨的變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幾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後覺得很輕鬆,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學習量沒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學習帶來的負面的感覺,如疲憊不堪,日子混沌,空虛,內疚等這次都沒有了,有的是充實和滿足。

今天感到身體不適,而且我的`學習剛好告一段落,今天給自己一個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點正事,後來又出門捐書,處理舊衣服,剪頭,買定時器,買菜,洗衣服,剩下時間就是看看書上上網。其實剛剛那麼一列舉,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兩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後,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很神奇,只是幾本書而已。想來我心裡大約早就想處理他們,又放不下,收著佔地方又鬧心,今天終於決定並行動了,清除了不知不覺佔據我內心角落的一個煩惱。往常我在傢什麼也不幹還覺得時間過得超快,今天卻覺得時間變得非常的長,很神奇。

讀了《拖延心理學》之後,激發了我過去的回憶和對自我的剖析。意識到,我其實是個相對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實受到了很多傷害。我不應為自己的敏感而自責,因為這並不是我犯下的錯。而我受到的那些傷害,即使年代久遠,但我卻從來沒能去撫平他們,那些舊傷如今已形成了併發症,成為了我前行的沉重負累。他們已經在我青少年時期拖緩了我的步伐,時至今日,在更困難的環境下,我再不去斬斷那些纏繞著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經舉步維艱。

幸運的是,我想我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門徑。與之前的苦悶掙扎的感覺相比,我現在感覺到的是一種改造自我的躍躍欲試和興奮欣喜。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

看完很久了,最近懶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總是試圖去找自己期望的那麼一個狀態再去寫,但是很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反而在這個很煩躁的時候,開始動手記錄閱讀後的感受。

上一篇記錄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決這個問題。刪選出操作性比較強的點:

(1)明確的目標和可行性的計劃

目標是現在提的越來越多的詞語,從高中到大學,到研究生,然後工作,每個階段狀態的不同,和目標有密切關係。高中時目標很簡單,很明確,考一所好的大學,因此很好出現很煩躁和迷茫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學習上具體的問題,通常這些問題都比較容易解決。大學之後,對未來,對以後沒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維方式,但是卻沒有高中那個既定的目標,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緒出現的就比較多。讀研後,經歷了周圍同學的找工作,還有本科階段的煎熬和思考,對以後的路有一些認識,或者說有一個模糊的目標,因此研究生階段算過得有條有理。工作雖然時間不久,但是內心的衝擊卻不小,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規劃,也就是說有一個較清晰的目標,因此,經過近一年的波動,現在工作狀態基本穩定。從個人近十年的變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標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燈塔,指引自己向前進,當燈塔的位置不明確時,就會迷茫恐慌,而當可以看到燈塔時,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計劃是自己一直熱衷於做的一件事,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屬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對於剛開始改變自己的人,需要把握兩點,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緊湊。太久很容易讓人疲憊和沒有成就感;太緊湊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經做過很多計劃,大部分甚至執行不到兩天就放棄了,原因很簡單,把計劃設計太緊湊,甚至規定了吃飯,走路的時間,也沒有應對突發事件的時間。於是,當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計劃的.大部分事情都無法完成。

(2)學會判斷時間

真正瞭解自己的時間,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計。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時間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都在做什麼,然後分析哪些時間可以利用,哪些時間無法利用。同時,不要試圖去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狀態做某一件事情,因為這樣完美的事情很少發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為畏懼,不想做,那麼先做一些周邊的事情,把自己和環境融合起來,然後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強迫自己坐下來,因為一般沒有監督的自我強迫基本上是無效的。

(3)通過身體減輕拖延

很多時候做事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的狀態再開始,可是大部分時候很難發現有這樣的狀態。或許這不單純是精神的問題,而且與身體有關。因為種種原因,血液流動速度過慢,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因此,意識上很懶散。這個時候,需要動一動,例如打會球,跑一圈,讓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動,把血液中的沉鬱之氣排出體外,然後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複的做一件可以養成好習慣的事情

有句話叫:“優秀是一種習慣”,這不僅僅是外在的體現,也跟身體有關,由於總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腦中的一些連結自然建立起來,當遇到下一個問題時,大腦自動向好的方向去引導,因此優秀就變成了一種習慣。生活中一樣,我們很多動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腦子裡面其實對敲了哪些位置沒有有意識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動。這種本能的移動不是天生的,因為小孩不會使用鍵盤,所以本能反應是可以培養起來。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可以通過重複形成習慣的,一旦形成習慣,這些好的習慣就總把自己引導向一個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針對自己拖延問題的好習慣,然後通過重複簡單的事情,讓自己建立起本能的習慣,逐漸開啟腦中對原有拖延習慣的連線,進而改變拖延。

不是每個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時,人總是會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對自己的影響,還是很有必要。作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4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

(百度百科)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拖延"就是這種本能的表現。

推遲行為的背後,是對這種行為的後果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的恐懼。

"拖延"的過程並不愉快,時不時的擔憂,讓你無法享受當下的閒暇。

"拖延"看似暫時延後了壞現象的出現,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現(墨菲定理)。

導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恐懼失敗,最離譜的是恐懼成功。

拖延讓我們躲開負面的感覺,它是很好的防禦盾牌,但也會阻礙我們開始新的嘗試(新的工作,新的語言,一種樂器)。

有時候,我們的思維停滯在過去,有時候我們的思維遊離在未來,我們玩著時空的把戲,躲避著本應應對的壓力。

雖然,拖延的行為看起來是個行為素養問題,但是,它的根源要複雜得多,“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刻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PiersSteel認為拖延最可能的四個成因是:對成功信心不足,厭惡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或者從反面來說,對失敗的恐懼,都有可能讓我們在某個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內心總是在猶豫。

我是不是就應列一個提綱,是不是就應準備好一些素材呢?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什麼作用呢?從在學校的時候寫論文開始,到了公司開始寫各種文件、PPT等,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困擾,內心想著要把文章寫好,想著要準備充分的素材,要寫得生動搞笑,但每每都是無從下筆。

通常都是這樣,應對著電腦裡面的空白文件,先快速敲下幾個關鍵字,然後想到一些題材,之後開始上網、翻書去尋找,找著找著,最後都忘記了自己本來是要做什麼的。

等到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的文件裡面仍然只有幾個關鍵字。

此刻,回想這個過程,在上網、翻書查詢題材的時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個好的題目的時候,我到底在做什麼呢?表面上是為了讓資料更充實,讓題材更搞笑,讓題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進入文章的寫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但最後往往是草草了賬。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們並不擅長的事情時,我們更容易拖延。

比如,數學作業、作文、手工課的作品。

拖延讓我們延遲應對失敗的恐懼,從而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當最後期限降臨,我們不得不應對時,我們會採取草草應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擺脫那些令人厭惡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作業本身,而是作業帶給我們對挫敗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煩惱和恐懼。

如同,開頭所說,拖延只是一些深層次心理、生理問題的表現。

而對失敗的恐懼也只是一種淺層的表現。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敗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會破壞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認為自己根本不擅長做這件事情,一切的發奮只是白費時刻。

如果,你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學習數學或者音樂的天賦,而學校中學習的經歷給你帶來的只有伴隨著讓人寒心的分數,痛苦的回憶,那麼畢業之後我們會慶幸自己最後擺脫了那些東西。

當有人聲稱自己很享受其中樂趣時,我們的反應就是“他有這天賦,而我沒有”,或者,“哪有什麼樂趣”! 有時候,"拖延"是我們宣示獨立,爭取控制權,甚至報復的工具。

當更有權勢的人物(上司,家長,更強勢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表面上應承,內心卻充滿抱怨。

或者,你認為這種小事微不足道,讓你去做根本就是殺雞用牛刀,或者你認為自己落入下風,內心的感受沒有得到強勢人物的照顧,或者你早就不滿對方的某些表現,因此一旦你找到這個機會,你就會透過拖延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報復對方。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5

十分鐘有多長?因著賴床的緣故,我為了避免遲到,曾掐著表,把我從家裡出發到走進學校的時間大致記了下來。幾天的時間總結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鐘的樣子,再加上一些不穩定因素,比如需要繞遠路走大門,或是下雨天,車流量多等情況,就要在最快時間上再加上幾分鐘。所以每天最晚我都會在上課十分鐘前匆匆出門,也算是運氣比較好的,從那之後我就鮮少遲到。

可往往在我時間綽綽有餘,信心滿滿地認為絕不會遲到的時候,你會在上課時間快到時看到一個倉促到有些狼狽的身影向教室奔去。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當鐘錶上的指標清晰地告訴你今天洗漱之後比昨天早了五分鐘,你及時鬆了口氣並暗暗慶幸今天時間比較充裕,於是同樣是出發前的準備工作,卻在不經意地拖沓中將時間用盡,再度看向鐘錶後,甚至比平日出發的還要晚上一些。

當然,也還有一種情況時常發生,明明是早出了門,算好的時間也還可以餘下些許,但偏偏抵達時間和往日沒什麼不同,更有甚者,你還會發現時間不夠了。

這些就是《拖延心理學》上所說的拖延,這種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以前一直認為拖延和拖延症並沒有什麼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詞掛在口中,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區別。

拖延是一種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也僅是一種壞習慣,可當這種壞習慣影響到情緒,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

書上舉了很多個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徵。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對時間的模糊,十分鐘,說短卻可以做很多事,說長又過得很快。當你面前擺著需要完成的.工作,卻又想玩一會兒手機的時候,可能多數人會選擇定一個時間,玩到那個點再開始工作。假如你在看小說,到點之後若是覺得精彩萬分,你估計會暗示自己看完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會是準時放下手機,但不停彈出的訊息會讓你情不自禁地將它再度拿起,每次發上一兩條訊息再放下,一會兒過後又會有訊息彈出來。於是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你認為這幾個小時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時間來看手機,可事實卻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極少,並且質量不高。

《拖延心理學》上列舉並綜合了拖延的誘因及解決方法,主要幾點就是:

1、完美主義,所有事情都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願意匆匆忙忙開始,要萬事俱備才行,也可能因為旁人對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還有一種學生常有的抵制與敵意。就好比一個學生對科目的不喜:這個老師對我態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興做他佈置的作業。因為不喜歡這個老師,所以放棄了這門課的學業?你再怎麼和老師慪氣,收到損失的都是自己。

3、任務或是工作太難也是一種原因,不能忍受持續做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裡還是不高興做,又繼續往後推。周而復始,你可能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了。

這些問題想必大家都是發現過的,可解決起來時就難以下手。因此我認為若是想盡量擺脫拖延,就要想好下一個十分鐘要幹些什麼,充分利用時間,解決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並不能給自己太大壓力,勞逸結合,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你必須要做的事情。

所以說,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絕拖延的好處還沒顯露,繼續拖延的壞處的還沒有變成痛。拖延是塵封夢想的地獄,也是埋葬潛能的墳墓,在拖延的糾纏與困擾中,你可曾會想過因拖延而不知不覺中消逝的時光,碌碌無為和虛度年華?拖延是生命的盜賊,若是你不願熱情被竊走,機會被偷去,夢想被碾碎,愛情被扼殺,便學著將拖延拒之門外吧。因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卻可以在拖延中變成一具平凡醜陋的空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