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活著讀後感1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5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集)活著讀後感12篇

活著讀後感 篇1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看完《活著》,是在這個落日的餘暉灑在透明的寬闊的玻璃窗的傍晚。 就像小說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

大自然都是平靜而肅穆的,只是我們附加在它身上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的相比較,僅此而已。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的幸福;渴求過死亡的人,才能領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這讓我想起《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面陳大雷說的,沒有經歷過死亡的洗禮和死裡逃生的人,不能理解那一刻我們的心情。那是他們在久經戰亂之後,聽到傳來日軍投降,抗戰結束之後的狂喜,不,是悲喜交集。

而這一次,又讓我明白,只要活著!

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只要活著,就什麼都有了,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苦難,真的都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還能抱怨什麼?因為那些不幸,足以見證,我們所擁有的,是多麼的珍貴而奢侈。也許,幸福,就是靠苦難這麼一點點堆積起來的。

人活著為了什麼?人活著不為什麼,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生老病死。旦夕禍福。

人生無常這個詞可能不好,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沒人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也沒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圓滿的圓。我們能做的,就是虔誠地對待生命,平平靜靜,從從容容。

我不知道一部灰色的人生,幾個土氣的人能帶給我什麼樣的感受,但是,當我一步步地讀下去的時候,我被感動了。眼淚算什麼,心靈一次次的`衝擊才是真正的震撼。那些久遠而陌生的歲月,那些苦難而堅韌的人生,生生地擊在心頭,傳來一陣陣隱忍的疼痛。

其實它們並不遙遠。

當我回望,那片我眷戀的土地上,某些影子與它們重疊。那是當我還不懂事時,母親所經受的如同鳳霞般的苦難;那是當我還年幼時,爺爺和他的老纖繩的喃喃低語;那是當我尚年少輕狂時,父親掩藏在煙霧後面的嘆息和咳嗽……

也許曾經,暮靄中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嘆息吧......

其實我一直在想,都說苦難的人生是堅韌而頑強的,為什麼他們的生命卻那麼輕易地就逝去了?有慶,家珍,鳳霞,二喜。他們都是飽受苦難,飽嘗艱辛苦的人,他們也都如野草一般地活著,他們從不抱怨生活,也從不感嘆自己的命運。他們都有一顆如佛祖般寬容而美好的心,他們只要好好地活著,哪怕窮點,哪怕苦點。可是,命運卻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們。

掩卷沉思,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賦予我們的意義吧——

活著吧,只要活著!

活著讀後感 篇2

曾經用一下午一口氣讀完了餘華的《活著》,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能讓讀者不忍放下。《活著》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萬貫家財一朝虧空。貧困之中,在福貴為生病母親求醫的路上,被國黨抓去當壯丁,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經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為這次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才剛開始上演,至親先後離他而去,留他一人和老牛相依為命。作者的自序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對這本書最好的詮釋:“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這是小說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主旨,當我們把自己和命運之間的關係看成一種友情的時候,生命便不再沉重了,沒有必要再為生命的'不如意而抱怨,因為我們能更包容一切,接納所有生命中的不完美。

雖然在讀之前從別人口中聽到對這本書的評價就是“太悲慘了”,但是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從悲慘的福貴的一生中竟讀出了一種莫名的溫馨,使我在面對各種壓抑結局後,還有抹抹眼淚讀下去的勇氣。縱觀福貴的一生,最悲慘的無非就是親人都接連慘死先他而去,拋開這個不說,在我看來,他的一生,也並不是一無所有,黯淡無光的。起碼,福貴生命中遇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對他貼心的好。即便是設計讓他輸光家財的龍二,在後來也沒有對他十分惡劣,甚至在命運的安排下,代替了福貴去死。而其他在福貴生命中充當“反派”的人,也不過是那個害他被抓壯丁的軍官,厚著臉皮搶鳳霞地瓜的王四和有著醜惡嘴臉抽光了有慶的血的醫生。

而福貴生命中和他親近的人,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和外孫,都是淳樸善良的好人,還有村裡的鄉親,對他也是不薄的。或許輸掉家產是福貴命中一劫,卻讓他感受到了父母給予他的真情,讓他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甚至讓他後來逃過死劫。福貴的妻子家珍,雖然是有錢人家的千金,卻從沒有大小姐的做派,即使福貴好吃懶做、吃喝嫖賭,可是她卻陪著福貴一生共苦難,即使在他被抓壯丁不知所蹤的日子,縱然她心中有疑惑、不信任,卻也依舊堅守著他們的家。福貴一生最大的福分,就是娶了家珍吧。

說到兒女,也很是聽話,懂得替福貴分擔。鳳霞雖聾啞,生命中除了父母弟弟,也能遇上真心疼愛她的二喜,即便在她身死之後,二喜也依舊放她在心中念念不忘,依舊將福貴視為自己的父親一樣互相扶持。而那機靈的外孫苦根,雖是伶牙俐齒,卻也像她的母親一樣,小小年紀便懂得心疼福貴,為福貴分憂。

這些便是書中的溫情,而書中最直擊人心的悲劇,便是將這些溫情從福貴的人生中一一以慘烈的方式抽離,留下福貴孤身一人。到了最後,讀者都和福貴一樣,覺得他活不長了,身邊所有的溫暖和人生的盼望都沒有了,年紀也大了,又能活多久呢?可是,福貴還是和那與他相伴的老牛一起,活了很久。

他最後對老牛的唸叨,他對書中的那個聆聽他人生故事的“我”的感激,都是他對人生的回憶,到了最後他已了無對人生的埋怨,而是在那溫情的回憶中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滿足,甚至於自我安慰,親人的先他而去讓他最後能了無牽掛地死去。

這就是“活著”的意義,即使人生滿是苦難,滿目瘡痍,即使人生的最後孤獨一人,無人相伴,努力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能從那壓抑的悲劇中看到溫暖,能在漫漫黑暗中看到點點光芒,感受到人生無奈的同時也能堅強信念的力量,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吧。

讀完了以後,覺得自己的人生並沒有那麼苦,存在於世,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好好活著。

活著讀後感 篇3

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叫福貴的老人悲慘的一生。福貴曾經是一個闊少爺,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這一代,家道開始衰敗,他爹爹生活奢侈、揮霍。而福貴比起父親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吃喝嫖賭,無惡不做,終於在一次賭博中,上當受騙,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輸給了別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親也被氣死。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相依為命,過起了自力更生的農家生活。母親由於過於勞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貴去給母親取藥,被國民黨抓住,作為莊丁送上前線。戰場上,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親人,渴望能夠活下去。兩年後,他幸運的回到了家,母親原來已經死了。悲傷之餘,唯一能讓他高興的是他有了一個兒子,但是,他不幸命運這時候才剛剛拉開序幕。福貴家庭雖然貧窮,一家人卻生活的非常幸福,兒子有慶也在健康的成長,一次學校組織給縣長的太太獻血。有慶由於先天的營養不良,再加上抽血過多竟然死去。福貴又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種悲痛的氛圍之中。一直到又聾又啞的女兒出嫁時,全家才有了一點歡樂。然而,上天並不憐憫這可憐的人,仍舊一次一次的把難以忍受的苦難向他降臨。先是自己的女兒難產而死。接著是自己的妻子難以忍受喪子、喪女的雙重打擊而去世。福貴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讓人難以意料的是,二喜卻在勞動時,不慎被兩塊水泥板夾死。自己的唯一一個親人——外甥苦根最後也意外的離老人而去!最後,和老人相依為伴的只有一頭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貴不緊不滿、平靜寧和的敘述出來的,該長哭當哭時,他無動於衷,該唏噓感慨時,他不肯多談半點。老福貴把所有洶湧的情感都潛進了冷漠的敘述之中,我的心中卻引起的最強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誰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裡的主人公換作是我們,我們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但老福貴卻活了下來,而且心裡感到無比的踏實。老福貴是這樣說的: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還是老樣子,腰還是常常疼,眼睛還是花,我耳朵倒是很靈,村裡人說話,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誰在說。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著收屍的人,村裡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裡人都知道這十元錢是給替我收屍的那個人,他們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騰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但是面對著這樣欲哭無淚、欲嘆無聲的敘述,誰的感情不像一鍋煮沸的水呢?

人為什麼而活著?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但是,我卻覺得作者餘華說的更有道理。

餘華這樣說:活著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著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妻子家珍,她對人活著的意義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訴福貴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這不是對餘華這種“活的哲理”的最好詮釋嗎?活著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活著》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傾述著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著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好好活著,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著,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活著讀後感 篇4

希望我能以我微薄的力量,樸實無華的文字去讚美這樣一個倔強而堅強的靈魂。

他叫福貴,出生在地主家庭,年少時也曾享受過一段驕奢淫逸的生活,實在是個逍遙自在的闊少爺,有父母健在,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陪伴,算是家庭美滿,但他在他僅有的可以揮霍的年紀卻從未珍惜過自己的家庭。終於好景不長,他花光了家裡最後一筆錢財,從家財萬貫的少爺變成了生活拮据的佃農。家庭破產之後,巨大的生活落差和心理落差刺破了他麻木冰冷的心,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開始孝敬父母陪伴妻子孩子……但老天爺似乎寧要他為他年輕時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一樣,家人陸續死亡之後,四代人竟最後只剩下了自己一個……遭受巨大打擊之後的福貴買了一頭老牛,繼續生活著或者說與生活的苦對扛著。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誠哉斯言,福貴他也是如此,在經歷父母離去、妻子兒女離去的雙重打擊之下仍然不放棄接下來的生活。揆諸現實,可能有人會說,小說終究只是小說,當下哪有這麼多苦難需要一個人去承受?但小說是講邏輯的,而現實從來不講求邏輯,甚至現實生活帶給一些人的苦難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我曾在網路上看到現實版《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他的一生便是如此,老伴子女離去,兄弟大哥離去,只剩一個不太聰明的弟弟和一條老狗。

但老天似乎也不是絲毫不近人情,有人在遇見他的十年後再次看望了他,本想著這位“福貴”該是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了,但當真正見到他時才發現原來生活終究還是會柳暗花明,他再次娶妻並擁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撿廢品的日子裡他依然堅強地生活,照顧著自己的弟弟……當有人好奇問起他這麼樂觀的原因時,這位老人回答:“向前看!”。看似簡短的三個字卻緊緊圍繞了他的大半生,在經歷悲喜交加之後仍然不卑不亢,生活依舊有人間煙火氣。其實,往事迢遞,我們本就不應該踟躕不前,我們也應該擁有這樣充滿希望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夠支撐自己走過一個又一個漫無邊際的夜晚,走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正所謂,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世間之事總難一帆風順,因此學會怎樣“苦中作樂”便成為一門學問,而《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也生動詮釋了怎樣用自己瘦小的身軀去支撐一個強大的靈魂,去破解生活帶給他的種種難題。上天總愛捉弄世人,因此困苦是生命的本色,但世人也要勇於反抗上天,因此不論生存與生活,都要在凡塵中掙扎,即使筋疲力竭,倒下也要再堅強地站起來,繼而走完自己的生命旅途。正因如此,人只在自己站起來之後,這個世界才能屬於他。

山高水長,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我們不用和別人比,不需要在乎別人怎麼看,真正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認真過好這一生。王小波曾說:“我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後代。而是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場偶然,我在其中尋找因果。 ”我想不管是小說的主人公福貴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福貴”都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明白了活著帶給他們的禮物。他們為了活著而活著,因為只有活著才能創造一切可能。只有活著並且不放棄活著,只有不放棄活著並且笑對生活,才能夠真正的活著。這可能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最好詮釋了吧。畢竟,滿懷希望才會乘風破浪所向披靡。

掩卷深思,與其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我更願意將目光放在今天,繼而展望未來,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活著的意義,探索自己對社會對國家的價值。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卻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一個交代,它可能開始於理想,但絕對不結束於理想。

最後的最後,願我們都能清醒地活著,明白活著的意義,擁有一個似錦的前程和一個要追的夢!

活著讀後感 篇5

“你說人為了什麼而活著?”

“活著。

我在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怎麼讀過國內大家的作品,讀的一直是西方那種批判性很重的文學。不是覺得國內作家不夠優秀,可能更多的是出於不感興趣吧。

但是這個觀念從大一也開始慢慢轉變過來了,我也開始試著讀一些國內知名或小眾作家的作品。

偷偷安利一下遲子建的作品,讀她的作品能有一種很深的歸屬感,這可能就是東北作家給予我的些許溫暖吧。

言歸正傳,我大學第一本國內作家的作品是餘華的《活著》,為什麼是這本書呢?應該是出於一位女同學的推薦。

《活著》的故事結構其實並不複雜。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開,“我”去鄉下搜尋一些關於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貴的老人和一頭老到不能再老的牛。

富貴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年輕時好賭,散盡家財,爹在上廁所的時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

在為他娘抓藥的路上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兵,在被解放軍俘虜回到家鄉之後得知娘已經死了,媳婦家珍帶大了一雙兒女,但不幸的是女兒因發燒成為了聾啞人。

本以為能過上清貧但卻充實的日子後,家珍患上了軟骨病無法乾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

女兒鳳霞在介紹之下和萬二喜喜結良緣,在產子的時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女兒鳳霞死後家珍也在軟骨病的折磨下離開了;萬二喜則是因為吊車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壓死;

最後外孫苦根與福貴搬到鄉下過起了艱苦的日子,福貴給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為吃豆子活活撐死……直到最後只剩一頭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著福貴過完最後的日子。

我記得那本書很薄,百十來頁,我一晚上讀完了。當時還在被窩裡偷偷的抹眼淚,我實在沒有想象到這本書能寫的這麼慘,這是我最初對於這本書的印象——十分單純地在寫慘。但是什麼時候改觀的呢?大概是太奶的離去吧。

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個身體極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飯都能吃上滿滿一大碗米飯,儘管她的牙也不多了。

太奶一直住在我爺爺家,大概住了兩年。當時我還小,不知道爺爺那輩人和太奶有什麼恩怨,知道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因為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樣推到其他人那裡。

在太奶離開之後,我和她幾乎沒什麼聯絡,只是聽媽媽的話得知,太奶身體不如從前了,我聽著還十分不得勁。

噩耗是從某天晚上傳來的',我從媽媽焦急的對話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這個訊息之後只是覺得很悲傷,只是很悲傷。我們第二天急忙奔赴齊齊哈爾去備她的後事,在這期間我並不知道我看到一具親人的屍體之後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

直到出殯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屍體的時候,我腦袋完全空白,緊接著就是無止境的哭泣。在儀式結束的幾天裡,我都不敢再去想當天的感受,可能是我無法接受那個事實吧。

太奶死後,家族裡的很多老人都離開了,雖然我沒去送他們最後一程,但那種真正離別的感受我依舊能感受到。

想到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離他遠去,或許他已經麻木了,或許他也想過一死百了,但他沒有。他是為了什麼活著嗎?可能是為他的外孫子吧。但外孫死後他又是為了什麼活著呢?

人是為了什麼而活著?我猜是“活著”。

餘華也在書裡寫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在這裡我們拋開英雄們的豪言壯志和帝王們的功業巨集圖,“活著”是一種最原始也最讓人肅然起敬的力量。

或許這也是我們國家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存在的國家,而其他三個國家都成為遺蹟的原因吧。

現在我看到親人的離去也會悲傷也會哭的稀里嘩啦,但哀其離去的同時,我可能會更珍惜活著的機會。

像民間流傳的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有時候活著就是那麼回事,簡單而純粹。所以不如珍惜當下,好好活著才是對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後,不要學福貴一樣去賭博。有那錢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嗎?

活著讀後感 篇6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餘華說過:活著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講述的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更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這是一個普通的人的生活,但他卻創造了不一樣的精神世界。沒有抱怨,福貴很平靜的訴說著自己苦難的一生。正如餘華所說,如果用第三人稱寫福貴,福貴無疑是一個苦難中的倖存者,但是正是因為很巧妙的運用了第一人稱,使他的經歷由自己的口訴說出來,反而不是那麼令人難過!在福貴的講述裡不需要別人的看法,是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的生活。賀拉斯說過: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福貴只是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死去,將他們一個個埋葬,看著他們的一抔黃土,想著他們就這樣在人世間銷聲匿跡。

活著,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然而,活著對於某些人反而成了責任,亦或是負擔。痛苦,揪心,煩惱,苦悶……接踵而至。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小事,與美麗擦肩而過。在生命的牢籠裡束縛著自己,不肯放開自己。將自己從高樓中推下,將自己拋入湍急的河流之中,將自己扼殺在生活的緊箍咒中……而《活著》這本書卻給了我不一樣的震撼!活著的理由是什麼。只是因為有愛而活著,有人說他悲苦,有人說他不幸,有人說他的人生就是苦難的代名詞,有人說……我卻認為他是幸福的。因為他知道最重要的東西——生命的意義。生活所需要他面臨的事,不是苦難而是磨礪,不是痛苦而是希望!為了在家的妻兒活著,為了孫兒活著,為了自己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他始終很真的活著。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福貴的存在只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在那個時代的普遍所有。對福貴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來就是如此:沒有偉大的人生追求,他們從來就沒有逃離過生存的底線;他們雖沒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撐,卻在精神深處有著“對生命本源性的留戀和執著”。他們一生所要做的不是與命運、苦難進行抗爭、喊叫,更不是以死來證明其生的偉大;相反的,他們是無聲無息地順從、忍受,用“生———活著”來向死亡挑戰。《活著》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福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福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令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

在人生中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於哪年哪月哪日出生於哪個家庭,同時也不知哪時哪分哪秒死於哪個地方。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但每天能夠在匆匆的步履中看著迎面而來的晨光和那緩緩升起的朝陽,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種活著的快樂!

活著讀後感 篇7

這段時間看了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完之後內心壓抑了很久,老實說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對我來說是十分困難的,總覺得該寫些什麼又不知道能寫些什麼,寫活著的讀後感勢必涉及對活著的理解,而活著本身是個很深奧的話題。離交作業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又實在找不到其他可寫的東西,拖延症的我在辦公室艱難的碼下這篇讀書筆記,請各位書友指教。

《活著》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吃喝嫖賭無所不佔,在賭輸家產後從少爺淪為貧農,從此歷經苦難的一生。

人們常說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福貴也不例外。在福貴賭輸家產後,徐父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要打死福貴這個“孽子”,而是心平氣和的變賣了田地讓福貴把債還了,徐母跟福貴說只要人活著,窮一點也沒有關係,家珍也沒有因為福貴落魄離他而去,這一切讓福貴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為,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說,福貴似乎真正開始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然而命運似乎沒打算放過福貴,搬到茅棚沒多久徐父從糞罐上摔下離世,母親病重去城裡抓藥,因多管閒事被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經去世,善良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夫人被無德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聾啞人,在後來的日子裡受盡委屈,最終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為可以開始幸福的生活鳳霞卻因難產而死,女婿二喜為養活家人在搬運時被水泥板夾死,但命運覺得給富貴的痛苦還不夠多。外孫苦根因飢餓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雙兒女,他的女婿,還有他的外孫。除了母親,剩下的'親人,都是福貴送的葬,都是他親手埋的,幾十年來,福貴送完了白髮人又送完了黑髮人,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與痛苦活到了最後,卻不斷眼見著,承受著親人好友的死亡。這種悲慘的人生遭遇,讀者都能感到悽然落淚,何況福貴本身?種種的不幸不禁讓人發問,福貴活著的意義在哪?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種所說:“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對富貴而言,徐父離世後徐母、家珍及鳳霞需要他,徐母離世後家珍、鳳霞、有慶需要他……苦根死後“福貴”需要他,每次經歷親人離世都還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這些時候,他都不能死,他總是一次次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福貴的人生雖然充斥著悲劇,他也不是沒有幸福過。福貴被抓走期間音訊全無,徐母不斷的跟家珍說福貴沒有去賭錢的時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時拉著福貴的手說下輩子還要在一起的時候,當二喜帶著大隊人馬風風光光迎娶鳳霞的時候,當得知鳳霞懷孕自己要當外公的時候……作者餘華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著福貴的一生,但從文字間還是不難感受福貴對這些幸福瞬間倍感珍惜。就整個故事而言,即使悲大於喜,在書裡都我們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斷的將幸福放大,對苦難默默承受的樂觀精神。

剛開始《活著》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為什麼會給這本書取名叫“活著”,明明書裡到處都充斥著死亡,書中出現過的名字除了福貴到後面基本死完了,後來想想,作者是以死亡為讀者講述活著的意義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寫“活著,即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人活著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5月8日看完這本書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說說“心情低落的時候就不該看這種書,越看越覺得人生無趣”,後來在老師家打球喝酒時談到此事,青山師兄說是我看的方向不對,應該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比我們悲慘的多的人都還在努力活著。是啊,這個世界也許並不完美,但與福貴那個時代的人相比,我們身處的時代遠離戰爭、饑荒、政變以及疾病,作為個體而言,我們也未曾承受過福貴所經歷的種種不幸,我們已經是如此的幸福了,還有什麼理由去抱怨生活?

活著讀後感 篇8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世界上,有人總是在抱怨:“看看人家,有……多幸福。”有人總是在幻想:“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而有的人,卻淡淡的說:“幸福嘛,活著就是幸福。”

我很驚訝,因為現在是個速食的時代,有的人難道不是一輩子都在追尋“物質幸福”嗎?而為什麼有的人,對於幸福卻有著這般理解。難道對於他來說,活著成為一種奢侈了嗎?

劉偉,男,北京人。10歲被10萬伏的高壓電擊中,死裡逃生後失去雙臂;12歲,在康復醫院的水療池中以“瞎撲騰”的方式學會了游泳;14歲,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19歲,備戰殘奧會之際患上了過敏性紫癜,不得不放棄游泳改學鋼琴;20歲,以無數的抽筋和血泡為代價,終於用腳彈出了《夢中的婚禮》;22歲,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摘得東方衛視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並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裡演奏鋼琴;24歲,加盟青春勵志劇《我的燦爛人生》和電影《最長的擁抱》的拍攝。

《活著已值得慶祝》是他一本自傳。讀完這本書後,我很震驚。不單是這些年他獲得的榮譽和成就,還有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我的雙臂還健在,所以不是特別的感同身受,但是還是很崇拜他。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著。”真是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啊。實際生活中,失去雙臂使他的人生天平發生巨大傾斜,他卻憑藉這樣的人生態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我們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每天都會有新的的砝碼擺上去,每天都有舊的價值被推下來。所以不要總是抱怨什麼命不好。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取決於他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如果你一輩子都在立志於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他在書中還寫過:他曾經想過自殺。但是當他站在幾十米高的樓上時,他卻沒有了跳下的勇氣。當病魔一次又一次光臨,他的防線一次又一次崩潰。當他聽到命運判決他不能游泳時,他在想什麼?他又是以怎樣狼狽的姿態,不得不學會用腳穿衣吃飯洗漱寫字的?而他,到底以怎樣的方式與代價,學會用腳彈鋼琴的?其中艱苦的過程,他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淚水與汗水,就是他堅強最好的詮釋吧!

很多人對於“殘疾人”都有著標籤化的認識:身體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意志消沉。如果劉偉也像他們一樣,那麼這個世界上就少了一個鋼琴天才,一個游泳健將。劉偉當初為什麼沒有選擇死亡?因為他不甘平凡,因為他體內的猛獸醒了,因為他不想被命運牽著鼻子走,因為他堅信自己不是一個可以輕而易舉被打敗的“loser”,因為他相信,每一個人,即使用殘疾的身體,也可以擁抱世界。

這讓我不由想到最近很火的電視劇《擇天記》主人公陳長生,得知自己六脈不通,命不過20歲,毅然踏上了逆天改命的道路向世人宣佈: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劉偉用這樣有趣的一句話概括自己的人生:“命運扇了我一巴掌,又塞給我一塊糖”。你看,對於劉偉這樣一個人來說,其實活下去就是幸福了,而我又有什麼理由對幸福強加各種各樣的定義呢?而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要經歷過夢想,才能看清現實;要經歷過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棄很多的堅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報;要襤褸很多年,才能披上那件寒冷的戰衣;要經歷過很多失敗,才能站上那片新天地。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過一段隧道,這段隧道,可能是漫長的,黑暗的,甚至是充滿磨難的,但終會有衝出隧道的那一天。

活著讀後感 篇9

《活著》講述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是一段歷史的剪影,是一首社會的輓歌,是一位不幸者對後來幸者的悠悠敘述。他款款而談,他讓我們陷入一個巨大的哲思漩渦,讓我們重回那個生命起點的終極疑題。活著,該是怎樣地活著。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妯娌間的謔語在福貴的世界裡無限放大。他曾是徐家少爺,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拿著家裡的田產一次次做賭資,騎著妓女給老丈人請安,當眾毆打懷胎的妻子家珍。最終,他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家產四散而空,一家人守著一座茅屋艱難度日。但福貴自知是孽子,自此也就安心過著他的貧苦生活。徐家少爺拿起鋤頭,正如一個老農般一下一下地耕作著一家人的希望。賣田以後的他,再也沒有富裕過,其間起起落落,最後還是剩下了一個人。他親眼看著靠賭博發家的龍二被擊斃,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官戰場上未放一槍就被流彈擊殺,做縣長的春生文革時被迫害。他們發跡好像一瞬間,所謂張揚也不過一刻,惡事做多了,要還;放肆太久了,要還;太過突出了,也都有突出的代價。而最沉重的代價,莫過於死。餘華好像在清算著每個人的賬目,每一個人都死得明明白白,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他就是把最簡單,最明白的道理如水一樣浸在看似千瘡百孔的人生當中。每一個人物的退場都沒有悲痛的理由,但魔術般的氛圍已經完全籠罩在讀者的內心,在一次次地拷問中,餘華讓我們從自己的心裡尋找答案。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說,福貴苦了半輩子,但苦的.半輩子也是甜的,畢竟他擁有了多少人不曾有過的。當他被抓壯丁抓去兩年,歸去家鄉,與妻子家珍的抱頭痛哭,見到鳳霞時激動地哽咽,那一刻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家的溫暖,柔軟的溫情地始終伴他左右。妻子任勞任怨,拖著病體下地幹活;鳳霞伺候一大家子,無怨無悔;有慶一邊養羊,一邊上學,心疼鞋子光腳在雪地裡奔跑。他身邊的人太多太多,太暖太暖。福貴遇不到好事情,但身邊總有許多好人。一家人雖然貧苦,雖然常常掙扎在生死線,但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傳遞著愛的火把,正是這把火,驅散了黑暗,在生活的壓迫下救出了福貴。也是它,讓福貴恰擁有了一切的一切。我們總是習慣現代電視劇中的家庭關係,妻子與丈夫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總是經不起一點火星,好似隨時會爆炸。活著,有時更多是為了他們而活著。

中國故事

《活著》有許多語言版本,外媒對這部小說的評價也都很高,看我看到外文序的時候只能搖搖頭。我想作者和我的觀點一樣---這是中國的故事,沒有中國文化沉積是很難理解這部作品的。所以在外文序中,他更像是把自己的福貴直接點開,外國友人們或許在書中找的只是證據,但在中文版序中,他正像是引導讀者進入他的世界,並祈禱其從中獲取新東西。

小說的背景貫穿了中國一個起伏漲落的大時代,那些好的東西,壞的東西或許都給福貴留下了痕跡,或許說他的幸與不幸並不是他自己的幸與不幸,而是當時病態中國的幸與不幸。他嫖,他賭,是在那個時期地主階級普遍的醜惡面貌,是那個曾經黑暗的社會給他們烙下的傷痕。兵、匪、饑荒、文革,每一個社會的災難都爆發了大量的衝擊波,無一例外地給這個本已無奈的家庭增加不幸。那是中國的故事,是中國的泣血自白,是對那段心酸歷史的回望,而福貴做了一個時代的犧牲品,他的身後,是新的光芒。

尾聲

《活著》有一種魔力:當你不幸時,看看它,無論你對情節已經多麼爛熟,合上書時,精神還是會驕傲地昇華,阻擋不了。有些書是百讀不厭的,《活著》正是如此。在困苦下,活著不意味著單是生存,是有尊嚴,有溫情地使用上帝賜予的一分一秒。

活著讀後感 篇10

《活著》講述著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著絕望的不存在;講述著人是為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

正文:

還記得第一次讀《活著》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中吧,當時還不懂得生活的我,還不能真正理解這本書所講述的真正意義,只是當成來一本小說來讀,只是對富貴的悲苦感到同情,對命運的作弄感到不平,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憤恨。時隔十年,有了不同經歷,再去回顧這本書時,所能理解的活著已經大為不同,引用作者的話說“人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活著》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寫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講述的一個人生:

福貴以自己的視角講述自己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身為富家子弟,有著"富貴"的響亮名字,娶了城裡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因嗜賭成性,最終傾其家蕩其產,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老父親因此成了第一個離開富貴的親人。淪落為農民的富貴也頓悟了,決心踏實做人,改頭換面。於是離家的妻子帶著新生的小兒子回家和他團了圓。

日子苦、窮,可富貴的母親說,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殘破的家開始有了生氣,踏踏實實過著日子。但兵荒馬亂的年代哪裡容得下安定的生活,富貴被抓去充了軍。一去就是兩年,家人對他音訊全無。而戰場上死人堆裡存活下來的富貴,帶著能活著就是萬幸的樂觀終於回到了家。團聚的喜悅難以言喻,母親的離開卻又讓富貴無比心痛。

“但活著比什麼都好,能活著就行。”樸實無華的一家四口人開始了新時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貧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簡單滿足。然而厄運再一次降臨在這一家人身上——兒子有慶因不負責的護士抽血過多而忘。這次,幼小的生命離開了富貴。一家人心痛著,悲傷著,可時代依舊在頭也不回的前進,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繼續走,幸好還有鳳霞在。可鳳霞呢,在家珍富貴為鳳霞懷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悅中時,命運卻又給了富貴一個晴天霹靂,帶走了他唯一的女兒。鳳霞走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自始至終陪伴富貴的家珍也帶著病離開了世界。只剩下鳳霞的兒子苦根。日子還是艱苦,但爺孫倆的相依為命,讓富貴還有個依託。最殘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後也因吃豆子時撐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人生最無奈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富貴經歷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很難想象他是如何奇蹟般的從苦難中挺過來,並依然豁達的面對生活,就像他說那樣,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來,輪到自己時,安安心心死便是。

《活著》也許只寫來一個苦難的故事,一個悲慘的人生,但他所講述的不止這些,他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便是一種幸福,在遇到不幸時,有的人會在沉浸悲痛中自卑自棄,從而失去活著的勇氣和生活的方向。有的人則會在悲痛過後,化悲憤為勇氣,以樂觀的態度重新面對生活的挑戰。就像小說的主人公一樣,在坎坷的命運中坦然直麵人生,好好活著,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是美好。

文章最後,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凌然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也許這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活著的意義。

活著,就是哪怕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也要藉著自己的心跳聲和心中的一團火焰堅持下去。

活著讀後感 篇11

通過上一季《活法》讀書活動,我領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經營哲學。稻盛和夫從人不斷成長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斷修煉、提升心智的過程。在《人為什麼活著》書中,稻盛和夫則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釋了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宇宙之所以能夠從質子進化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為宇宙的意志在不斷推動的。宇宙的意志這個概念利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對於企業來說就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我們在一個公司就要認真地執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領悟企業的文化,這樣就能夠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夠改變巨集觀環境,但我們能夠適應把握巨集觀環境。

“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我們一直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太習慣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們會認真的分析當前形勢,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們時刻保持著緊迫感,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逆境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逆境中我們不害怕失敗,我們敢於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在逆境中我們不會滿足,我們充滿渴望與激情。在逆境中我們可以張揚人性的優點,我們充實,我們豪邁。而當我們成功時,我們開始自滿自大,我們開始固步自封,我們開始失去激情,我們開始猜疑團隊,我們開始害怕失敗。最終我們開始不斷走向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把成功也當成是一種試煉,我們就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們就能夠看到團隊的力量,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當也是一樣,當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產品研發。我們應該把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試煉過程,我們應該去總結這個過程的得失,成而進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這本書中作者再一次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

人生是由努力和夢想組成的。一路走來,有磨難有坎坷,有淚水有喜悅.支撐我到今天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斕的夢想.夢想和希望是每個人生活的支柱,在夢想的裝扮下,將來的歲月會更加美麗絢爛.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潛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可能會失敗,但放棄則意味著根本不能成功.

在夢想的旅程中,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每個人對自己積極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通過奮鬥和努力取得成功.當然,自信並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顧客觀情況勉強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怕失敗,於是先給自己找一個後退的臺階.自信會使我揚起成功的風帆.當達到勝利彼岸後的愉悅心理體驗,將永遠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獨具的.

把苦難當成是一筆難得財富,把挫折當成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來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來時代的偉人”.凡是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都是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磨練出的,就像火柴,如果迴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只有黯淡無光.每多一次失敗,並不意味希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著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敗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於直面失敗,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那麼我想或遲或早總會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塑造一個樂觀、堅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愛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銳的心感悟人生,用熱情的心擁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對待任何事情,我相信這個全新的我即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因果報應法制。善根生善果,惡行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法則。人怎麼想,就會出現所想的結果,萬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結果都源自於人類的想法和行為,這是佛教教義中的因果報應法則,這項法則始終與命運並行,並形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活著讀後感 篇12

餘華的《活著》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說,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讀。書評上有一句話,我認為評價這本書最貼切不過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

小說中的人物——主人公的親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貴平靜得近乎外人的講述中,在這個叫做活著的小說裡一一死去。父親因福貴賭博輸掉全部家產氣極而亡,母親因福貴被抓充軍思兒心切而死,充軍期間身邊的戰友中彈而死,兒子有慶為老師獻血過量而死,閨女鳳霞因為難產而死,妻子家珍積勞成疾最終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終年老體衰的福貴不得不與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樣年老體衰的、也取名為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說,中國過去六十年的種種發生在底層勞動人民身上的幾乎所有苦難和艱辛,都在福貴身上發生了。

但是這本書也絕非只是單純地想通過福貴講述自己苦難的一生來表現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現的還是支撐著福貴的那些活著的希望。可以說,小說是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那就是:人為何而活著?古羅馬政治家西賽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著,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是為了自愛而活著,而本書的主人公福貴卻說,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看這本書之前,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專題節目,節目中小說的作者餘華這樣介紹了他寫這部小說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本說的主人公福貴就是這樣一個與命運友好相待的人:雖然是他一一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但他依舊堅韌。雖然他經歷了重重打擊,但他仍然樂觀的面對每一天,和與他相依為命地老牛一起認真的活著。有一句歌詞寫到: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對於福貴,或許是十分天註定,十分是態度吧!我想,作者寫這部小說,最想要讀者明白的恐怕是一個人對待命運的態度吧!無論命運對你眷顧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貴一樣認真仔細的對待她,韌性的活著。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難是不期而至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學學福貴,與命運開始一段友情呢?當命運將我們壓制得喘不過氣來,我們不防與命運握一個手,與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這份友情也許便消散了層層困苦。

春來秋去,光陰倐忽,生命的腳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盡頭。今天活蹦亂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過怎樣的甘甜或苦澀,終將歸於平淡。人世間的一切繁榮浮華,都不過是一場夢,所有的愛恨,最終都會像櫻花飄落,繁華而後憂傷。生命是如此倉促,總是遺憾太多。在生命的時間軸裡,我們匆匆來,匆匆去,其結果是一樣的,只是過程不同,過程遠比結果快樂。

我們活著的理由有很多,為了這些理由,我們還活著。活著的時候,我們要真切地去體驗生命本身的安詳、真誠、善良和美好,因此我們必須要與命運和解,也因此與命運開啟一段友情。

《活著》通過福貴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中其實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的活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讀完這部小說,不知怎麼,很自然地想起楊絳先生的那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