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後感優選【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昆蟲記》讀後感優選【13篇】

《昆蟲記》讀後感 篇1

《昆蟲記》是法布林以畢生的時間和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巨集偉詩篇。法布林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

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奇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 篇2

你知道被譽為“昆蟲的史詩”的是哪本書嗎?它叫《昆蟲記》,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裡讀到了這本書,本是無意,卻竟成就了一番美麗的邂逅。讀後,我便被它那“似哲學家一般地思考,如藝術家一般地觀察,像詩人一般地感受與表達”所吸引,同時也瞭解到了昆蟲們的各種習性。“一個活著的微點——最小最小生命的一粒,它的快樂和痛苦比無限大的物質,更能引起我的無限興趣,因此我更愛你們。”法布林如是說。《昆蟲記》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生物學的興趣。這本書記錄的是生物界中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昆蟲,如:螞蚱、螞蟻、蜜蜂等等,它們在大自然中是如何生活的,如:吃什麼樣的食物,怎樣捕獵食物,如何繁衍後代,如何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等等。

此書,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在我的心目中,螢火蟲是萬般的溫柔體貼,可萬萬沒想到可愛的螢火蟲竟然是一個肉食主義者,而且手段毒辣,獵物竟也是如櫻桃般大的蝸牛,這真是我從不曾瞭解到的事情,一隻如此嬌小的螢火蟲竟然會以比它大好幾倍的蝸牛作為下手物件,並且幾乎無一不漏,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啊。這讓我聯想到一個在動物界、人類界,甚至連昆蟲界都可以行的通的道理——“弱肉強食”。心驚肉跳的來到了 “荒石園”——昆蟲的樂園、鉅著《昆蟲記》的誕生地,我便又走進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聽蟋蟀在我耳畔鳴唱;觀黃蜂奇特的睡覺姿勢;感螳螂殘忍的婚俗;品小甲蟲為兒女的無私奉獻……

遊盡天下之昆蟲也,美哉!壯哉!戀戀不捨。

“觀察和懷疑” 是我在這本書中的又一大收穫,也是《昆蟲記》要告訴我們的更深層的東西。一切是我們對科學應持有的態度,若沒有觀察,何來懷疑?若沒有懷疑,又怎能攀登科學的高峰?法布林為了探求毛蟲使人癢痛的`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在表皮上的這種說法,不惜把自己作為實驗品,他從外面捉回來了幾隻毛蟲,從他們的血液中取下了幾滴血,滴在了一張吸墨紙上,然後再用一根不透水的繃帶將這一小片紙固定在了他的手臂上。深夜,一陣劇烈的疼痛使他從睡夢中驚醒,他既高興又興奮,因為他證明了自己的推論是正確的,他又繼續推測,血液中的毒素是哪裡來的呢?會不會是在尿素中的呢?為此,他又進行了一次實驗,他從毛蟲的糞便中將尿素提煉、濃縮成幾小滴,又像原來一樣滴在吸墨紙上,再用繃帶固定在手臂上20個小時,晚上奇癢難熬,但他很高興,因為他終於用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但是,他為此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的手臂上出現了潰瘍,又癢又疼整晚不能安睡,後來,為了晚上能安睡一會兒,不得不在傷口處敷上了凡士林。第三天,腫痛得更加厲害,並延伸到了一大塊肌肉裡面,用手指輕輕敲一下,就顫動,不久,又有大量的液體像小水滴一樣滲出,瘙癢在不斷增加。五天之內,傷口處的皮已經完全掉了,露出了裡面鮮紅的肌肉,以至於早晚兩次為他換藥的人都噁心得要吐,這一大片的傷口直到四五個月後才完全恢復了正常。“保持好奇的意念,不在意旁人;敢於探索,用科學詮釋真理。”才是我所學到的精華,才是我所獲取的終身受用的東西。

睿智的哲思,人性的思考,徜徉在昆蟲的世界,我久久難以忘懷。從《昆蟲記》中閱讀自然裡那些實實在在、原原本本存在的昆蟲故事,欣賞如詩歌般優美的語言,感悟其對生命的關愛與敬畏,常常讓我沉入法布林為我們營造的科學氛圍裡,享受美妙的昆蟲故事,等待我們的是更未知渺遠的奧祕,讓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與奇妙,科學無盡的探索之路。

《昆蟲記》讀後感 篇3

夜已深,孤月無眠。我手捧一杯清茶,嘴裡正輕輕哼著小調。慢慢翻開法布林的《昆蟲記》,心靈再一次被這動人的描寫所吸引。於是乎,又一次閱讀這本書,和法布林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祕密……

還記得第一次讀《昆蟲記》時,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那時的我,花了整整一個暑假的時間,去仔細品味這本科普著作。從那以後,我知道了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知道了蜂抓青蟲其實並不是為了把它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這裡有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當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這是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這一次,再一次看《昆蟲記》時,我又有了新發現。原來,《昆蟲記》是由一個個有趣的故事組成的。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

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慢慢的,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慢慢整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 篇4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 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等。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法布林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想,美術家一般的視角,文學家一般的筆觸”。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巨集偉詩篇,法布林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也叫做《昆蟲物語》和《昆蟲學札記》。

作品影響:法布林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在晚年法布林出版了《昆蟲記》最後幾卷,使他不但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即使在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昆蟲記》作者的大名也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林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可惜沒有等到諾貝爾委員會下決心授予他這一大獎,這位歌頌昆蟲的大詩人已經瞑目長逝了。

《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蟲記》是法布林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

值得一提的是,法布林寫的《昆蟲記》除了真實得記錄了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作者對人類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全書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萬物的讚美之情。

《昆蟲記》讀後感 篇5

《昆蟲記》是由法國的散文學家、昆蟲學家法布林所作。在1910年,晚年的法布林曾因此書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對於這本世界名著,我想不需要用過多的筆墨介紹,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理解的。每一個人對同一本書也會有不盡相同的感受,那麼,我就來淺談一下對《昆蟲記》的整體感受。《昆蟲記》既是一部關於昆蟲的科普書籍,又是一部描寫昆蟲的文學鉅著,是科學與文學的完美邂逅,完美的結合。此書,乍一看名稱,可能會覺得很難理解,然而,如果你這麼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此書雖然是科普圖書,具有一定的理性學術的知識,但其語言並不是像一些國小生們所想象的那般晦澀難懂。而是,本書的作者—法布林,運用了文學的寫作方法和文學理解,這樣在閱讀的時候,就猶如法布林在給我們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有趣至極。我認為,這也正是此書能夠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和巨大影響的原因吧!並在文學領域上也泛起了層層的漣漪,深遠地影響著文學領域,這也和《昆蟲記》的寫作方式有一定的關係吧!

說實話,這本書的每一個科學故事都是如此的生動形象,但由於篇幅的原因,我只來挑選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來與大家分享。在分享之前,我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哪一個講解動物的電視節目對我們而言,印象是最深刻的呢?我想,這可能就當屬《動物世界》了吧!而法布林為我們帶來了用文字講解的昆蟲世界,用心演繹的科普知識。他用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立體形象的世界,每一個昆蟲都好似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對每一個昆蟲的細膩描寫,其中包括昆蟲的外貌特徵、生活習性、居住環境等等方面,都通過一頁一頁的佈滿文字的紙展現出來,閱讀過後,真的是受益匪淺。但這又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的,這種理解,也是一個過程。就本書而言,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之一就是開篇的蟬和螞蟻。在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的固定思維大概都是一樣的,螞蟻被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文學作品描繪成一種堅強的、勇敢的、無畏的大英雄的形象,給螞蟻進行了神乎其神的美化。但自從,閱讀《昆蟲記》之後,你的認識和思想就會發生顯著的改觀。因為,這些並不是真實的螞蟻,法布林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真實的螞蟻和真實的蟬。螞蟻的光鮮豔麗的背後又藏匿著怎樣的骯髒呢?螞蟻其實並不具有如此高尚可貴的精神,而是貪婪成性的、卑鄙奸詐的昆蟲世界裡的強盜。為什麼這麼說呢?強盜絕不是子虛烏有,在盛夏的酷暑裡,螞蟻為了尋找水源,背棄了昆蟲世界的仁義道德,把偷已經升級為搶,明目張膽的掠奪,肆意妄為的放縱。到處乘虛而入,被搶奪次數最多的物件就是蟬,搶奪蟬的水源,並把蟬將死的身體進行分割,佔領其領土、洞穴,我想問,這是不是強盜的行徑,這和強盜又有何異?這是不是一種無恥,是不是一種極端的無恥呢?昆蟲世界的這個現象值得我們人類去思考和反思。關照人類社會,今天是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有多少被網路美化的明星大腕,又有多少被噴黑的英雄,所以,我們作為人類世界的.個體,我們不要過度的虛偽,不要過度的去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必須擔當道義,不能違背了仁,不要做螞蟻,要做真實的堅守者!

當然了,要說明的是,以上是20歲的我,一個簡單的感悟和思考,曾經上國小的我,絕對不知道這些,只是一頁一頁地看,並沒有理解到今天的程度,也沒有挖掘到今天這般深刻的地步。我想,這與心智的成熟是有一定的關聯的,所以說“好書不厭百回讀”,每讀一次,都是一種理解,都是一種成長和享受。除此之外,我還特別佩服法布林的這種堅守,這也是今天的我們所倡導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法布林利用空餘時間,對各種昆蟲進行細緻入微,嚴謹認真的觀察,他對自己理想的熱愛和追尋,這些真的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昆蟲記》讀後感 篇6

夏天,是昆蟲出沒的季節。宙有枝梢蟬鳴,夜有塘水蛙叫。叢中花群是蜜蜂的“辦公室”,坪上細葉是蟋蟀的“遊樂場”……你是否好奇它們的身姿相貌、生活方式?你是否有想變小去探索昆蟲世界的衝動?翻開這本書,相信法布林的《昆蟲記》會給你展現不一樣的世界。

“興趣是人類的老師”。法布林從小熱愛大自然,對昆蟲世界充滿好奇與興趣,荒石園是他的鐘情寶地,那裡的各種昆蟲都是他的朋友。在探究“昆蟲的裝死”時,耐心是最重要的。“我所記錄下來的靜臥時間,分別為十七分鐘,二十分鐘,二十五分鐘,三十三分鐘,五十分鐘……”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要你安靜地不發出一點聲音,只准雙眼一直盯著裝死的大黑步甲,直到它活動為止,你是否能堅持下去?一般來說,堅持個10分鐘就累的夠嗆。第一眼睛會酸,第二沒那個耐心,第三沒那個興趣。但法布林就可以,因為他是打心底的喜愛昆蟲,他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他能堅持。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總是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當孩子學不好時,一些家長還會責備孩子笨。其實不是他們笨,而是這些所謂的“興趣班”不是他們的興趣。只有當孩子在做自己感興趣的時,他們的注意力才會格外的集中。同時,這些興趣也有可能會為孩子的將來鋪路。比如法布林,正是因為他對昆蟲濃厚的興趣,造就了他以後的人生。

書中有這麼一小段故事:夏天只顧玩樂而冬天一無所有的蟬向螞蟻乞求麥粒,螞蟻一口拒絕並回答道:“你夏日裡歡唱,那冬天你就蹦跳吧!”或許初看也沒什麼不對,就是一篇告訴人們不要浪費時間的小寓言。但是法布林就發現了這樣一個錯誤:蟬主要喝露水,根本不吃麥粒。而最先的錯誤來源於拉封丹,他生活的地方見不到蟬,所以寓言裡的“蟬”僅僅是他的猜想,並沒有去仔細蒐集資料。法布林在書中批評了拉封丹,也側面反映了他對昆蟲研究的嚴謹。

我們平時做事也要學習這種品質。模糊的知識要及時弄清楚,而不是憑個大概,好比每一個實驗步驟都有它一定的依據和道理,絕不能只靠自己的猜想來妄下結論,更不能用“大概”、“可能”這類的'字眼來進行實驗。包括考試時,題意一定要讀懂,你不能用“大概”的思想來做題,那樣最終還是害你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想象:在一個寧靜的夏夜,你躺在草坪上,無數的螢火蟲圍著你舞蹈,就如星星下凡一般,美不勝收……但是螢火蟲僅僅只能在無汙染的環境下生存,燈光、水的汙染,甚至是河溝旁的水泥化都無法讓螢火蟲生存。因此,我們基本上也見不到螢火蟲。但是在法布林的文章裡,我們也能感受到螢火蟲的美,尤其是它的捕獵技術最為有趣。不同於其他一些昆蟲的“凶殘”,它在啃食之前要先給獵物打上“麻醉針”,讓獵物舒舒服服地被吃掉。這獨特的捕食方式也足以讓人眼前一亮。

或許我們沒有螢火蟲那樣獨特的技能,但是我們可以打造一個獨特的形象,當然並不是指稀奇古怪的穿著,而是當別人玩耍時,你和他們不一樣,你在看書;當別人體育課自由活動打鬧時,你和他們不一樣,你在練習;當別人課上不舉手發言時,你和他們不一樣,你在積極回答問題……等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老師對你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開始喜歡你,相信你的能力。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自律,擁有好的學習習慣,讓自己比以前更優秀!

《昆蟲記》讓我受益匪淺,小小的昆蟲往往會帶給你新的感受,會向你展示新的知識,會悄悄告訴你新的道理……當然,我們要保護環境,在探索的同時不去傷害它們,大自然的每一個小生命都可以是我們的朋友。

《昆蟲記》讀後感 篇7

讀法布林先生的《昆蟲記》,我總想到一個詞——好玩。是的,這真是一本有趣的書,可以在瞬間把你帶進昆蟲的世界,與昆蟲竊竊私語,相伴而行,完全忘卻世間煩憂。難怪法布林浸淫昆蟲世界幾十年而樂此不疲,物質生活雖然貧乏,精神生活卻豐富多彩。

這真是一個多彩的昆蟲世界。你可以跟著蟬的蠐螬一起呆在地下幾年,然後爬上樹幹欣賞它金蟬脫殼的神奇過程,再聆聽它在日光中長久不歇的歌唱,感受它對生命的無比歡欣;你可以隨著螢一起在草叢間飛行,提著它那盞不滅的燈,忽上忽下,戲耍飛舞。餓的時候用長長的針給蝸牛打上一針,等它麻醉後再享受那化為流質的“肉粥”;你可以躲在蜣螂的旁邊,看它是如何巧妙地製造圓球並不辭辛苦地把它搬運回家的,隨著它一次又一次跌倒卻一次又一次從頭來過,你會發覺小小昆蟲的堅強意志讓你敬佩不已,甚至會覺得自己隨便放棄某個目標是多麼地懦弱;你還可以欣賞到舍腰蜂、礦蜂那精湛的建築技藝,狼蛛那凶猛的捕食方式,園蛛那無與倫比的織網水平……

說這本書好玩,其實是昆蟲的世界好玩。誰會想到,小小的蜣螂居然能那麼狡猾,為了搶到其他蜣螂的食物竟然花招百出。

你看這一段“它假裝幫助主人搬動食物,經過生滿百里香的沙地,經過有深車輪印和險峻的地方。但實際上它用的力卻很少,它做的大多隻是坐在球頂上觀光,到了適宜於收藏的地點,主人就開始用它邊緣銳利的頭,有齒的腿向下挖掘,把沙土拋向後方。而這賊卻抱住那球假裝死了。土穴越掘越深,工作的.甲蟲看不見地面的情形了。即使有時它到地面上來看一看,看到球旁睡著的甲蟲一動不動,也會覺得很安心。但是主人離開的時間久了,那賊就乘這個機會,以最快的速度將球推走,就像小偷怕被人捉住儘快溜之大吉一樣。假使主人追上了它——這種偷盜行為被發現了——它就趕快變更位置,看起來好像它是無辜的,因為球向斜坡滾下去了,它僅是想止住它啊!於是兩個‘夥伴’又將球搬回,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假使那賊安然逃走了,主人艱苦做起來的東西不翼而飛,只有自認倒黴。它揩揩頰部,吸點空氣,飛走,重新另起爐灶。”

看到這一段,我樂極了,可愛的小傢伙,詭計多端啊!礦蜂是一種群居昆蟲,家族裡的每一個成員都辛勤而有禮,它們各有一個小房間卻共用一個通道,每當它們在門口相遇時,從不擁擠搶道,而是彬彬有禮,相互禮讓,使得它們的生活忙碌而有序,多像一群小紳士呀,這樣的紳士行為直讓人類汗顏羞愧。松毛蟲是一群笨傢伙,它們咬著前一條毛蟲的尾巴,堅定地跟著前面毛蟲的領導,以至於法布林把它們放到花盆的邊緣,讓它們傻傻地走了五六天,最後終於下了花盆回到自己的家。

想像一下,它們就在那邊爬呀,爬呀,覺得累了就慢一些,有時還停下來“思考”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家園好像靠得很近,卻總是到不了呢?可是毫無結果,那麼,還是繼續爬吧,相信領頭大哥,哈哈!蜘蛛離鄉的場面真是壯觀,幾百只小蜘蛛利用一根小小的蛛絲作為降落傘,隨風飄蕩,遠離家鄉,尋找屬於自己的家園。據說,最高的可以飄到幾萬米高,甚至有人在飛機上見過這些小小的旅行家。蜘蛛織網更是一項精緻的活兒,需要對稱,需要結實,需要粘性,更需要耐心,因為織得不好捕捉不到蟲子可是要餓肚子的。蟋蟀的樂器真是精緻極了,可以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它們利用翼鞘被弓壓迫程度的不同發出時高時低,時長時短的聲音,以滿足自己的歌唱慾望,體現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

讀到這兒,誰還會認為這是一群沒有感覺,沒有智慧的小小昆蟲呢?這是一群建築師、歌唱家、醫學家、裁縫、紡織能手、強盜……

《昆蟲記》讀後感 篇8

今年八年級用的是新版語文教材,這是北大溫儒敏教授和60多位資深專家學者研究四年多的智慧的結晶。《昆蟲記》被再次錄入為名著導讀篇目,肯定有它自身的魅力所在。

我重拾《昆蟲記》和孩子們一起沉浸到了法布林內心的昆蟲世界裡,也不禁憶起往昔……

蟬,我們當地的方言裡面叫"借留",在我的童年裡是再熟悉不過的昆蟲,但看了法布林的《昆蟲記》,才知道,我對蟬的瞭解少之又少,其實少的是像法布林那樣對蟬的細緻的觀察和了解,也其實缺少的是一種妙觀察的視野!

夏天裡滿是燥熱的時候,"借留"就叫得格外歡,我們這幫孩子們也玩得格外歡,不知是出於何種目的,我們總想把它們捉為己有。有的小男孩們把"借留"捉來用篝火燒熟了吃,說很香。不知我該不該算是一種遺憾,我一直沒有吃過,他們心目中的那香噴噴的"借留".是出於這樣一種美食的誘惑嗎?好像有一點,但我的內心知道,不全是的。但又為何執迷去捕捉,到現在我也不得而知,也許是人類共有的那份貪婪所致,也許是對蟬的那份執著的愛戀所致。但也許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給予對方充分的自由才是愛的最高的境界,一味的束縛對方的自由,乃至剝奪他的生命,那不叫愛,那是一種傷害。

不得而知了,竟都不得而知了……

記憶中,蟬有時會停留在樹枝或者樹幹上,讀罷法布林的《昆蟲記》才知道,蟬很有可能是在吸吮甘甜的樹汁。小時候,聽老人講過,蟬是以喝晨露為食物的,現在想想,老人講得蠻有道理的。即便蟬在享受美味,猛然靠近,也會把蟬嚇飛的。想要捉到蟬,最好的方法就是輕巧的靠近……捕捉……

不知是當時誰發明的捕捉工具,在竹竿一頭上綁上一個小口袋,口袋的口要是用金屬絲加工過的,要保持張開狀,蟬一飛,就套到口袋裡面了,這種"巧妙"的捕具,用來捉蜻蜓、捉蝴蝶也是可以的,我的切身體驗!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生麥子粒,放在口裡面嚼,嚼到只剩下麵筋的時候,把麵筋粘到竹竿的一頭,輕輕靠近蟬,把蟬粘到麵筋上,得以捕獲。當時我一直很納悶,也很懷疑麵筋的粘性,也是麥子是人吃的糧食,爸媽不讓我糟蹋吧,反正,在我的記憶中,這一招我就一直沒有用過,只是聽說而已。終歸我沒有嘗試,以後估計嘗試的機會也不會有了!

有時會有一隻兩隻蟬躺在地上,我會用手指去觸碰一下它們,不用費力捕捉就到了眼前,反而少了一份去捕捉時的那份欣喜。觸碰後,偶爾會有發出一絲聲響的,有的在微微顫動,卻一聲不響,確已奄奄一息。有的小夥伴說,不出聲的是"啞巴",是母的,出聲的是公的。看到法布林的《昆蟲記》我沒有找到答案來證實小夥伴的說法。

但我知道了,蟬是一個聾子,它聽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知道它得在地下至少兩三年的時間才能爬到地面,見到日光;知道它來到地面也只有一個夏天的時間;知道很多蟬還沒有享受一個夏天,剛一露出地面,還沒有完全實現那"金蟬脫殼"的華美變身,就被手電筒的光給射去了,進了油鍋,上了餐桌,理由是還沒有褪完殼的蟬的營養價值賽過一個雞蛋,就是賽過十個雞蛋,我也不會忍心吃的,蟬的.一生多麼不容易啊!幹嘛那麼狠心的去剝奪它的那麼短暫的享受陽光的日子呢!

不過,即便人類不下手,蟬也難免會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惡運。生生相剋,相依為生的生態系統,何時也能來一個,互不相剋,彼此相生的華美轉身?那該會是多麼美好的世界!那該會是真正的人間天堂了吧!我滿心歡喜的期待著憧憬著那美好的不遠的未來……

我與蟬的故事已成往昔,童年的往事也已成追憶,此時的我想起了普希金的那句詩: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昆蟲記》讀後感 篇9

自古以來,科學就被人們貼上了探索奧祕的標籤,因為它與生存、進化、平衡、和諧都息息相關。我們有一筆關於科學的寶貴財富,即需要講究實證的科學方法、求真創新的科學態度,更需要具有以科學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為核心的科學精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個偉人都是靠時間、精力才打拼出自己的事業。等了十年才能磨出一劍,法布林他用了十五年的光陰對各種昆蟲進行了精細持久的觀察,為昆蟲知識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被雨果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

他的《昆蟲記·蟬》共有“蟬和蟻”、“蟬的地穴”、“蟬的音樂”、“蟬的卵”四部分。他用富有詩意的文藝筆調向人們展現出一個絢麗多姿,光怪陸離的昆蟲世界。他用生動活潑、風趣形象的語言,詳細闡述了蟬的生活習性,具體介紹了蟬從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蟬,是夏日枝頭的主角,它總是高聲歌唱著,彷彿在向人們傳遞著它的歡樂、它的激情。我們卻無法料想: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陽光下的享樂——這才是蟬真實的生活。每當我們聽到蟬的鳴叫時,總是會很厭煩,設若在睡夢中被其吵醒,通常少不了會痛罵幾句,以解心頭的氣憤。可有誰明白,這樣響亮的歌聲不過是在歌頌它獲得自由、享受陽光的快樂。

最可悲的是,有的人連自己的快樂都不知曉,更別談懂得蟬的快樂了。要說起來,快樂其實很簡單,由心而生,由心而想。它並不需要祕訣,如果真要找一個,那也就是擁有一顆嚮往快樂的心了。

“幸福是如此的來之不易又如此的轉瞬即逝”,這是法布林對於蟬的命運所作的感嘆。幸福的來臨總是經歷許多的磨難,在幸福的道路上,最缺不得的就是等待。有很多的人就是因為等不及,半途而廢,才會與幸福失之交臂,最後換來的只能是眼淚的陪伴。又有很多的人在得到幸福後,卻不知道要去珍惜,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幸福從自己身邊溜走,等到他們想要去挽回的時候,時間無情的對他們說了一聲:“NO!”他們後悔,他們傷心,幸福對他們來說是短暫的。有些時候面對命運的安排,要如蟬一樣,學會妥協,學會適應,學會珍惜,讓人生的謝幕充滿唯美的感覺。

科學就是這樣,拉近了我們與大自然的距離,讓我們走進了蟬的世界。科學不再是隻穿著帶有神祕色彩的外衣,它更添一份生活的氣息。法布林用一雙神奇而又善於發現的眼睛,帶領我們進入蟬的領域。他能夠捕捉被我們尋常人所忽視的東西,他的視野是開闊的。

法布林的成功歸結於他的好奇心和一雙愛發現的眼睛,若沒有這些指引,可能就不會有《昆蟲記·蟬》的存在。任何一個科學愛好者、探尋者,都需具備以上兩點,除此之外,還需要的是堅持。

科學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我們每個人對科學的熱愛,探索發現是我們前進的航向。科學絕不僅僅只停留在實驗室和圖書館中,它更駐足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有太多的人都喜歡安於現狀,不願改變什麼,所以去探索身邊之物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我們今日的科技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賴於科學。科學是一顆散發迷人光芒的璀璨之星,它將照耀整個人類、整個地球。

人們的所作所為都在影響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未來,未來的世界裡將充滿科學的腳印,科學將會成為主宰。我們要接受未來交給我們的使命,我們要沿著法布林給我們留下的足跡奮勇前行。

我愛科學,因為我愛大自然,我想擁抱自然,我有那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我期望自己能夠走入其中,哪怕只是一次徘徊,一次欣賞也行,我並不期待自己能夠寫出一部鉅著,只求圓了這個夢。

在《昆蟲記·蟬》中,我讀懂了許多超出書本的內容,更瞭解到科學的巨大魅力,此時的我正被深深地吸引著。

《昆蟲記》讀後感 篇10

暑假,要求學生讀《昆蟲記》,我也跟著重新拿起這本書。雖然去年陪女兒讀過一遍,但是,再一次開啟書,還是被法布林的描寫迷住了。

節選的前兩章介紹的是蟬。從這兩章中,我瞭解到,蟬不僅有一副好嗓子,還向飢渴的其它昆蟲貢獻自己的甜井,它是一位大方無私的奉獻者。

據作者觀察,蟬的幼蟲蠐螬在蛻變成蟬之前就很聰明,它懂得在有水源的地方挖洞,還能利用自己的尿液保證修建的洞不會堵塞,當它被抓進試管做實驗時,還知道省著用尿液。讀到此處,我情不自禁地發出輕輕的讚歎:那不起眼的蟬,竟然還有此等智慧!

法布林對蟬的觀察非常細緻。你看,他在文中這樣描繪:“挖土時,聰明的蠐螬如同礦工,用尿液溼潤粉土,使其成為泥漿,再用肥重的身子壓上去,把泥漿壓進乾土縫隙裡,如此一來,所有粉土都牢牢的貼在洞壁上,坑道就變得暢通無阻了。”我想象不出法布林用了多長時間才觀察到蠐螬這樣來處理洞裡的粉土,不過他這種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實在讓人心生敬佩。

不僅觀察細緻,描寫也非常的生動:“一般來說,爬出地洞後,蠐螬就在附近尋找垂下來的樹枝,譬如細荊條、百里香叢、禾蒿杆兒、灌木枝杈。找到之後,蠐螬就爬上去,用前爪牢牢地抓住樹枝,一動不動。沒過多久,蛻變就開始了。外層的皮先從背上裂開,露出裡面淡綠色的軀體,再露出上面的頭,接著細嘴和前腿,最後是後腿和翅膀。”

“爬”“尋找”“牢牢地抓住”“”一動不動”,這些詞用得準確、生動,再現了蟬爬出洞後尋找到合適的樹枝的情景,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其種種描寫,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萬物的讚美之情。

在讀《昆蟲記》的時候,恰巧女兒也得到了一隻這樣的蠐螬。她如獲至寶,找了一個大大的'廣口塑料瓶子,把它安放進去。裡面放了一隻長鉛筆,為的是讓它蛻變時當樹枝用,再用一塊乾淨的小毛巾蓋住瓶口,然後把毛巾固定住:一方面防止它跑掉,另一方面保證它不被悶死。

第二天起床後,她急忙跑去看,發現它已經蛻了一半的皮了。因為聽說只有在黑暗的環境裡它才能完成這項工作,女兒又把它放在較黑的主臥洗手間裡。將近中午再看時,發現它的皮已經完全蛻掉了,只是翅膀還沒有全部伸展開,身體底下有一灘不知名的烏黑的液體,將它粘在瓶底兒了!

看著這隻可憐的蟬,渾身淡淡的土黃色,六腿朝天,無力地掙扎著,那樣子真讓人不忍心!可是在那灘黑色液體裡躺著的蟬看了實在讓人作嘔,於是自以為是揣測它活不了多久。等到晚上我們想起它,準備把它扔掉時,發現它居然還活著。將它從瓶子裡倒出來時,它扇動著翅膀,似乎還想飛起來。我們趕緊把它放到樓下的草坪上。但願它康復,能飛向高枝,再次引吭高歌。

這次觀察蟬的過程並不美妙,我無法掩飾對它的嫌惡,與法布林相比,我發現自己既沒有耐心,也缺少愛心。我這以貌取蟲的平庸之輩,與大師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啊。

唐朝時,詩人虞世南寫過一首詩《蟬》:“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的蟬身居清高挺拔的梧桐樹,飲用清晨的露水,叫聲清脆響亮、抑揚頓挫。所以,不需要憑藉秋風,自能聲名遠揚。在虞世南心目中,蟬真是生性高潔、清朗俊秀啊!虞世南是貞觀二十四勳臣之一,他博學多能、高潔耿介、直言善諫,唐太宗稱他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可他偏不以鯤鵬自比,單單以蟬自況,可見他對蟬喜愛之深,做人之老成謹慎也可見一斑。

可是,我卻對蟬仍然沒有此等好感,中午小憩時,它每每驚擾了我的好夢,我感覺那叫聲尖利枯燥,令人生厭。

我無法勸說自己去喜歡現實中的蟬,只好跑到書裡,繼續沉浸到法布林的世界裡,姑且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吧。

《昆蟲記》讀後感 篇11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書,叫《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就是上個學期我們學的《裝滿昆蟲的口袋》中的主人公法布林。讀了這本書後,我學到了好多有關昆蟲的知識!如:蜣螂是如何把另一隻蜣螂的糞球搶走的,螳螂是怎樣產卵的等等,我都覺得非常有意思,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好像在聽故事,一點都不費力地就把知識給記住了。

這本書主要是講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習性、製作巢的方法、產卵的時間、地點、方法和捕食的過程。我覺得這本書中講的幾個昆蟲中,最傻最笨的,就是蟬了。在蟬產卵的時候,有一種比螞蟻還要小的小蟲子,也會在那一堆裡產上它的卵,而這種小蟲子發育要比蟬快好幾個月,這種小蟲子的幼蟲便拿蟬的卵作為食物。其實當時那些小蟲子就在蟬的腳邊,蟬也看到了,如果蟬會輕輕地一腳把那些小蟲子踩扁,,它的孩子也不會被這些小東西給吃掉了。另外,螳螂是最無情的,它竟會六親不認地把它的親人吞食掉了,而且它在一個地方產下卵後,便再也不回來了,也不管自己的親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我挺佩服法布林的,因為他不怕困難,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著的昆蟲來觀察,法布林每次出去,都要裝兩口袋昆蟲回來,而且會加倍地保護們。法布林這種對科學的嚮往的精神,把他引進了科學的殿堂。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也像法布林這樣努力、堅持不懈的話,那我們的成績一定會大大地提升了,就像我做糾錯本一樣,如果我堅持的話,我的成績一定會更好的。《昆蟲記》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一個人用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奇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讀後感 篇12

在花草叢中,在綠樹陰下,經常會看到一些成群結隊的昆蟲在忙忙碌碌。開始我並沒有過多的去留意它們,直到我閱讀了法布林的《昆蟲記》後,才瞭解到它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習性。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這句話來稱讚《昆蟲記》十分恰當。在這本書裡法布林詳細地寫出了昆蟲由產卵到長成、昆蟲的生存本領、昆蟲的巢穴特徵等,他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他為人類社會走向現代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的松毛蟲。松毛蟲有一個特點:每一群松毛蟲裡面都有一個領袖,領袖邊走邊吐絲,第二隻松毛蟲就會踩著領袖吐的那根絲繼續前行,然後它再吐絲為後面的夥伴繼續鋪路。最有趣的是它們爬到花盆上,漸漸地來到盆沿上時的景象。如果我們把它們前行的絲線輕輕地刷去,截斷了它們的通道,這樣盆沿上面的蟲子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這一群松毛蟲就會在花盆上沿著盆沿一圈又一圈不停地轉著。直到它們中間出現一隻有勇氣的蟲子從花盆沿上溜下來,勇敢地開闢新道路,它們才會順著新領袖的足跡開始往下爬,然後成功回到了盆腳下的家裡。這真是一群沒有頭腦的可憐傢伙!是不是很有趣呢?

最漂亮、最殘忍、最疼愛自己的孩子;既不會織網,又不勞而獲;每當有蜜蜂經過它的身邊時就會遭殃。這隻昆蟲的名字就叫:蟹蛛。它們的面板比任何綢緞還要好看,顏色各異,讓人們總感覺它是一隻和藹的昆蟲。雖然它外表美麗,但是內心卻是非常的殘忍:它捕捉到蜜蜂后,先把蜜蜂的血吸乾,再抹抹嘴巴殘酷地把它的屍體丟在一邊。不過,這個殘暴的傢伙在家裡卻是一個非常慈愛的媽媽。從產卵後,它每時每刻就像一名盡職盡責的衛兵一樣,全神貫注地守在瞭望臺上。它忘記了吃飯喝水,忘記了睡覺。它不再去捕蜜蜂,吸它們的血來填飽肚子,只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卵上。等到小蛛孵出後,蟹蛛媽媽會把全身的力量積聚到一點上爆發出來打一個洞,這個洞可以幫助小蛛們從巢裡爬出來,等這個任務完成後,蟹蛛媽媽便安然去世了。多麼偉大的媽媽啊!

蟬是一位歌唱家,它十分喜愛唱歌,但它卻是一個聾子,對自己所發出的聲音絲毫沒有感覺。蟬的命運十分艱辛,它要在地下待四年,才能破土而出。在炎熱的夏天歌唱一個月。蟬若是口渴了,便把它那尖利的像錐子一樣突出的嘴插進樹孔裡,然後美美地喝個飽。無論是在喝水或行動時,它也從未停止過歌唱。我們不應該討厭它歌聲中的吵嚷和煩亂,想想它掘土四年,現在忽然穿起漂亮衣服,長出像鳥一樣的翅膀,在溫暖的陽光中沐浴。這歌聲足以歌頌它那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的快樂。

白麵孔的螽斯是農作物的好朋友,它喜歡吃蝗蟲等一些對穀物有害的昆蟲。螽斯雖然智力低下,但是卻會用一種科學的捕殺食物的方法。它的卵就像植物一樣被種在土地裡,沒有任何保護,暴露在風雪之中。所以能成為一隻真正的螽斯是不容易的`。有許多幼蟲就因為那些堅硬沙粒的阻礙而放棄了掙扎和奮鬥,因為疲倦而死去了。而那些長成的螽斯儼然是生活中的強者,值得我們學習。

還有高超的建築師、演奏家蟋蟀;在黑夜中為自己留一盞燈,照耀著自己前進路程的螢火蟲;有纖細而優雅姿態的螳螂等等,都在法布林的筆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文字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昆蟲記》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另一個世界的奧祕——昆蟲世界的真面目,更讓我們發現了大自然中蘊含著的各種科學真理;不僅僅洋溢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這種精神讓我很受啟發: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恆心,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蹟!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讀後感 篇13

亨利法布林(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極其窮困,作過中學教師,*業餘自學,花十二年的時間,先後取得業士、雙學士和博士學位,中學教書二十餘年兢兢業業,同時業餘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非常出色的論文,得到達爾文的肯定,帝國教育部獎勵他,但他想“登上大學講臺”的夢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學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援。他的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林沒有向“偏見”和“貧窮”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備,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觀察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向學生傳授自然科學新知識,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釋本能的生物學同行,他不怕人們指責自己沒有與“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中的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保持一致,他幾乎是在忘卻一切。法布林一生最大興趣,盡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正因為他熱愛真理所以他撰寫《昆蟲記》時,一貫“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法布林為之獻身的,正是這種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偉大事業。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勞動,他為此幸福與安慰。他將一切品質和才華彙集在這種精神之下,為人類作出自己獨特的奉獻。

法布林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法布林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他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在其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昆蟲記》不僅僅浸淫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如果沒有那樣的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掉一顆智慧之果。

法布林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在晚年法布林出版了《昆蟲記》最後幾卷,使他不但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即使在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昆蟲記》作者的大名也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文學接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林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可惜沒有等到諾貝爾委員會下決心授予他這儀大獎,這位歌頌昆蟲的大詩人已經瞑目長逝了。

《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蟲記》是一部自然科學的鉅著。為了寫好這部書,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傾注了近60年的心血。他通過長期的實地觀察,記錄了許多昆蟲的生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他所記敘的昆蟲中既有異常珍奇的品種,也有名不見經傳的一般昆蟲。法布林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昆蟲的生存史再現,將自然界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全部用文學性的語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不僅是一部科學著作,更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文學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