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殺論》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9W

埃米爾.迪爾凱姆在《自殺論》中批判了以個體心理學解釋自殺現象的傳統理論,建立了用社會事實的因果關係分析自殺的理論,闡述了社會與個人的關係,認為當個體同社會團體或整個社會之間的聯絡發生障礙或產生離異時,便會發生自殺現象,《自殺論》讀後感。自殺有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範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4種類型 。迪爾凱姆在書中運用了社會統計的方法,特別是以統計互動表格的形式 ,展現了大量的經驗資料,用以說明自殺現象受到民族、自然環境、性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程度等社會事實的影響 ,從而建立了社會事實的因果關係。迪爾凱姆對自殺類別的區分及解釋,還為西方社會學的異常行為研究奠定了基礎。

讀《自殺論》後感

首先,毫無疑問自殺不單單是一種個人行為,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並且是愈來愈嚴重的社會現象。但是,對於自殺的影響究竟是社會因素多一點還是個人因素(或者說非社會因素)多一點,究竟是由社會環境所決定還是由個人狀況所決定,個人以為是後者。哲學上講內因決定外因,如果這是永恆的真理,那麼什麼是內什麼是外,一目瞭然。因此,自殺的.決定因素是個人素質和心理狀態,只是由於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改,而人的際遇遭變也是難以預期,於是討論個人因素的影響就顯然意義不足。那麼把討論重點放在相對容易把握和調和的社會因素上,倒也是正確的方式。對於自殺的實質,或者導致自殺的本質原因,個人以為是人性中的一種精神狀態,叫作“空虛”,而導致這種狀態的本質是:閒暇。人作為一種生命而存在,其最大的悲哀是沒有大徹大悟就要無可奈何地死去,是即便大徹大悟也要無可奈何地死去。人生因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死亡,漫漫一生濃縮為一場等待,等待的竟是悲劇的死亡,讀後感《《自殺論》讀後感》。

而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心安理得地活著,就是因為我們能忘卻,於是世界依然充滿了歡歌笑語明爭暗鬥熙熙攘攘和熱熱鬧鬧。“不為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這就是人生最高的哲學。只是現在的問題是,人太空閒了。社會愈是進步,文明愈是發展,留給人的閒暇也就愈多,腦子也就愈複雜,於是無聊、寂寞、孤獨和恐懼也愈見出現,自殺也成為一種愈漸嚴重的現象,自殺率始終居高不下並且大有上漲的趨勢。事實上雖然說自殺是一種嚴重的現象,而選擇自殺的人終究只是極少數,這些人可能存在的是各種各樣的個人問題。迪爾凱姆在書中也為防止和消除自殺提出了一些設想,比如對自殺者實施懲罰,不給他的屍體下葬等以儆效尤;比如對悲觀主義者採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狀態恢復正常;比如改進教育,培養人們的堅強性格;比如發揮家庭的親情作用;比如最主要的是說恢復行會,建立職業組織,使個人命運與集體組織聯絡起來。除了第一條很不合理之外,後面幾條都是比較積極的措施。正如迪爾凱姆所說:“集體的感情之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是因為使每個人的意識體驗到這種感情的力量在所有的人當中互相引起反應。因此,這種感情所達到的強度取決於共同感受到這種感情的個人意識的數量。”

因此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人際交往,積累更多的親情友誼,使之不太感到孤獨和空虛,也就可以維持生的樂趣,如斯賓諾莎所說的使一個人“較少想到死”。生命是無價的。然而,有些人卻無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尊重生命,視生命於兒戲,更有甚者採取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對於此,我感到十分的痛心疾首。雖然一直以來都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那樣做,是因為一時的衝動?抑或是蓄謀已久?還是其他原因?直到我讀了涂爾干的《自殺論》,我才對這些人、這些現象有另一點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自己愛護每一個生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