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的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W

  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後感一:

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的讀後感

今天是2016年x月1x日,我和兒子一大早就起床了,不是瘋狂購物,而是一起觀看于丹講的教育節目——《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並且從中學到了許多,解決了我們困惑已久的難題。

每個家庭都是圍繞著孩子轉,現在不比以前了,只要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就夠了。現在的孩子,除了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外,還要學習各種技能,怎麼優秀怎麼來。現在小孩壓力大,大人壓力大,感覺都是在比較中生活著,真的是印證著于丹老師說的這句話:生與死是確定性的,其餘的都是不確定性,興趣班是為了提供不確定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為。

大人的行為也影響著孩子,所以以後我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好的榜樣!

孩子之所以優秀,肯定是培養出來的,離不開老師的培養,離不開家人的培養,做人到做事,以後會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鼓勵,充滿著正能量!孩子是樂觀的,以後對待任何事情都會以樂觀態度去處理。

關於分數方面的問題,做家長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個好的分數出來,沒有考個好的分數出來時,就對孩子說:“怎麼考個這個分數回來了,你看看別人,都比你高”。雖然心裡想不應該這樣說孩子,但這話還是藏不住,脫口而出。看了于丹的節目後,知道自己這樣不好,要正確引導孩子慢慢進步,切不可一步登天。

關於孩子自身安全的問題,在學校,老師教了一部分,其餘的作為家長也應該盡到責任,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怎麼辦?怎麼去處理?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

作為家長,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長!人只要活著,就得學習,學無止境!

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後感二:

作為家長讀了于丹老師的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書,感慨良多,受益不淺,下面請聽我慢慢道來: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它,學生可以輕鬆快捷地學好知識。反之,一個人如果養成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提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結合習慣的形成規律,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從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國小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儘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容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並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很多人認為國小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是極其錯誤的,所以從國小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二、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能統統一下子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小到大,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如在國小低年級,要讓學生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簡單的切實可行的學習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到了國小高年級乃至中學,就要在簡單的學習習慣基礎上逐步訓練養成高階的學習習慣,如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習慣、勇於創新習慣等。那種不遵循習慣形成規律,幻想一朝一夕就養成某種高階學習習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三、嚴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覆的實踐,並且對學生來說,應主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國小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直至鞏固為止。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不能只講要求,而應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覆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融於課堂教學中,同時在反覆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形成。

四、樹立榜樣,啟發自覺 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要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給他們多講一些名人持之以恆,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導他們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從中感受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成材的重要影響,從而自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除了學習習慣外,還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他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到創造了條件: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慣了的人,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結合起來,還要與學校,家長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關於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程序。特別是隨著獨生子女群體數量的增大,家庭問題的複雜化,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係,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由於學生正處於半獨立半依賴、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長時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難以理解的困惑與苦惱。他們的許多心理衝突,或被自我掩蓋,或被成人忽視,以至於不少學生感到孤立無助,只好都隱藏在心靈深處,備受煎熬,甚至誘發各種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

嚴峻的現實提醒著我們:不能只關心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他們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此我認為,青年學生首先應學習一些心理知識,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並且對將來的學習生活都有好處。其次,青年學生應瞭解心理健康的標準,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形成良好的個性和統一的人格,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最後,心理輔導也是促進學生正確的認知結構和情感與態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徑。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按青少年心理髮展規律儘可能充分發展並提高學生的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對教育的關注,從家庭到社會,處處可以體現。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係,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

  一. 中學生應該學習一點心理知識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後,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輕鬆上考場。

2、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中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對自身的性格有所瞭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鍊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學會調節情緒、昇華情感的方法;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瞭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3、學習了心理知識不但能提高自己,還能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所幫助。因為在瞭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學會了瞭解同學的心理,這樣便可以對不同氣質、性格的同學採取相應的態度,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強與同學的友誼。

心理學的應用非常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當中,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現在學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都是有益的,將來的祖國建設需要心理素質較高的一代青年。為了學生的現在也為了將來,中學生應學習一點心理學。

  二、優化心理環境

研究證明:某一個體心理健康與否,與該個體所處的心理環境,某一社會團體(或某一群體)的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帶來的影響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也就是說,個體心理狀態受制於整體,個體水平受制於整體水平。所以,我們在教育中要善於在整體中發現問題,研究整體是否適應個性發展需要,不斷更新整體塑型機制,優化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心理環境。

1.營造寬鬆的氛圍

寬鬆是一種總體感覺。置身於寬鬆氛圍的每個成員的心理此時此地應是放鬆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馳騁,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⑴放下教師的“架子”

在傳統的教育中,可謂是“師道尊嚴”。但學生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他們身上具有無限的潛能。教師的作用正在於幫助學生最充分地發揮其內在的潛能,所以必須放下為師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學生,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你。每個人都有權利表明自己的觀點,也應接受他人的批評,包括教師在內。教師不再是自我權威的維護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應是學生能力的激發者、培養者、欣賞者。

⑵減少“規定”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行為往往受到嚴格的限制。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做過多、過細的限制,雖然能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但無疑,學生會因為害怕違反教師的各種規定而感到緊張、焦慮和壓抑,喪失了自由表現的機會,抑制了主動創新的動機。因而,減少不必要的規定,還給學生自由表現的機會,有益於啟用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得以生動活潑的發展。

2.建立友好的交往關係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會生活內容之一。不善交往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困擾。學生在廣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友情的美好,懂得協作的重要。

⑴同伴的“互動”

同伴的交往對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調節具有重要作用,能給他們以情緒支援和安慰,幫助他們應付生活中出現的種種緊張和壓力。要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同伴交往,指導、培養、鍛鍊他們的交往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各種交往策略,學會和同伴和睦相處,真誠合作,從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交往能力。

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後感三:

今天早上的七點十分,我和媽媽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講的《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教育專題節目,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的講座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責任心;二是怎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堅強勇敢的性格;三是怎樣培養孩子抗擊壓力、面對挫折和防止被騙的能力;四是家長面對孩子叛逆、愛發脾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問題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要做一個有孝心,孝敬長輩,尊重老師,關愛他人,對學習對社會有責任心。然後才是學會學習。

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表現,而且是其終身學習品質的不可或缺的組成。所以,從今天起,我會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恆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講座中提到“如果孩子在平時生活中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融洽的關係,那麼他便容易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反之則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心裡留下陰影。”,這讓我意識到和父母之間存在的溝通問題,希望從現在開始,多和父母溝通,注意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便能促進之間的瞭解,增進感情。

觀看完于丹老師《中國小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講座,對自己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我懂得了如何提高自己,希望自己以後成為一個有孝心,有愛心,有責任心,堅強勇敢,積極向上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