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14篇(通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後感14篇(通用)

《目送》讀後感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開始瞭解,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目送》中,我一直記憶尤深的一句話。每每拿起這本書,眼眶總是犯潮,一種無能為力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龍應臺給我上了三堂課,一課是父母老去,一課是與兄弟姐妹別離,一課是朋友間的牽掛。這三課,每個人都要經歷,是躲不掉,逃不開的。

父母老去,是我們無法阻擋的事情。這一點在最近幾年,我感覺尤其深刻。以前在我心裡,父母一直都是年輕的樣子,可是最近這幾年,我發現,他們開始出現一些老態,臉上的皺紋多了,頭頂的白髮多了,睡覺時間少了……我們長大了,可他們卻老了,這樣的現實我不想接受,但也不得不接受。歲月匆匆,父母老矣,剩下的時光,只想少一些目送。

與兄弟姐妹分離,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小時候,我們形影不離,玩要一起玩,吃要吃一樣的食物,晚上睡覺也要鬧騰一陣,再各自安穩睡去。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角色的轉變,我們終將要各自為家,甚至彼此遠離。龍應臺與自己哥哥的遠行,被她寫得深刻異常,也重重撞擊了我的心。常念少年時光,但也知那是不能回去的日子,只願我的兄弟在以後的日子裡,能夠擔得起家庭的重擔,做一個幸福的爸爸。

與朋友牽掛,也是逃不開的命運。以前,我們下課一起趴在走廊的欄杆,談天說地,一起去小賣部挑選共同喜歡的小零食。考試的時候彼此加油打氣,失意的時候你給我溫暖的依靠。可是,如今我們都長大了,也早就分別兩地,除了偶爾朋友圈點個贊,其他再無交集。明明沒想著要成現在這樣,但終究抵不過時間,把友情淡忘。

歲月還長,但願人間少目送。

《目送》讀後感 篇2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麼叫孝敬。

這世上總有一群人:當我們披著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悅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日夜操勞;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後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為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說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溫馨就能在長輩心裡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的狀態,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隻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時間,永恆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著時間,也便成了永恆。然而,這種永恆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於你對孝敬的態度!現在的我常常看到爺爺奶奶衰老的痕跡,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麼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後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後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目送》讀後感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裡,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 篇4

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閱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著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國小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溼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著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說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說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絡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著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裡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兌換。……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裡,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目送》讀後感 篇5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著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衛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悅就如蜜一般溢位,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衛填海”的離別。深深記著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慶幸。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著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說:不必追。”這段話伴隨著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目送》讀後感 篇6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書是連續著看完的,所以書評就在一塊寫吧。

這三本書被稱為是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也確實是這樣。

《孩子……》中華飛、華安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母親眼裡都透露著殷切的愛意,無限寵溺。就像龍自己說:“你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看完後覺得很溫暖,整本書中有著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而《親愛的安德烈》全書是由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互通書信集結而成,曾經蹣跚學步的孩童卻已成長為風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卻是母子之間思想上的碰撞,一邊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開放、自由不羈;另一邊是有名的作家母親,重視家庭親情、倫理觀念。雖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卻是很陌生。為了重新認識彼此,才有了這本書,只為了在母子之間的鴻溝上搭建一座橋樑。

至於《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認自己真沒大讀懂。文章很散,記錄了很多東西,但大多都是關乎親情。印象最深的.是龍父的病故,那種悲痛和感悟都能透過文字摻滲出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在這裡,你會突然發現是如此的切合實景實情。

“人生三書”——這三本散文書籍,細膩而溫柔,看似淡淡的,實際上卻是深刻又真實。還是那句話,在別人的故事裡,過好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 篇7

在淡綠色的封皮下,藏著平凡世界中行行色色的人和事。恍惚間,我彷彿看見一個偉大的母親,望著自己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

——題記

她的筆劃過三代走過的人生軌跡,劃過幽靜的市井深處,劃過紅塵間都市的繁華,劃過盎然春色,劃過刺骨寒風;她一枝筆劃過人生,看盡人間悲喜,從灰白的老照片到繽紛的彩照,她總是能用筆將定格的那一瞬輕輕點醒,詮釋那一個個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龍應臺。

本以為,《目送》只是一本屢見不鮮的平常散文集,但翻開品讀後,她犀利的筆觸,剎那點亮了我的心靈,喚醒了我的靈魂。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沒有人不被這樣的話語打動。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這句話呢?親情不需要浮誇的幸福,不需要無端的享受,而僅僅是不斷用充滿愛與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漸行漸遠。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途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她僅用這句就點醒了無數人之間相信與不相信的爭論。她的語言不偏愛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種樸實的筆觸告訴人們,人生的漫漫長途,就是在不斷地相信與不相信之間行走,年齡的增長意味著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這是人生之道。

只有嚐盡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與道。這本不厚的小書就奇蹟般道盡了人生,有驚喜,有悲哀,有感觸,有深度。至少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相似的故事。

一朵花瓣落在書上,是春要來了嗎?

《目送》讀後感 篇8

《目送》這本書是我讀三年級時候聽說的一本好書。我曾多次看見過這本書的名字,有時候它的名字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裡。終於有一天,我得到了這本書,我就把這本書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這本書寫作者龍應臺的一生經歷過生老病死。在她的第一篇散文中,“華安揹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寫到了她自己兒子離別時的種種憂傷;還從《如果》到《散步》中寫到了她對父母的一種沉重的心情;在第二篇《雨兒》中她寫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在第三篇《十七歲》中她寫到的是青春的兒子的“獨立”。

當我讀《目送》這本書的.時,有時候眼淚就像下雨一樣往下掉;有時候嘴巴笑得好不攏。讀了這本書常常讓我想到自己的未來會是和龍應臺一樣嗎?我常常想到自己就是龍應臺,我長大,自己的父親去了,母親老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和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後感 篇9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目送》中這樣寫著。

很難想象,這位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曾寫下《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犀利筆調也會如此委婉。整本散文七十餘篇,無一不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這些直白的個人感受以及那些舍與不捨,即使是我們,即使不是在中年,也會為之動容。

《目送》是散文集的首篇,這篇精短的'文章通過描述她兒子隨年齡的增長與她的疏離,她與父親一次次離別知道陰陽兩隔。而感人至深的則是其中細膩的筆法,無論是母親目送兒子,還是女兒目送父親,都清晰地表達了她對人生道路中親人間悲歡離合的無奈和豁達。

“不必追”十分準確地描述了作者的心情。愛是自由的,別離時不如欣然接受,而不是執著地不放手。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面對親友的別離,子女的疏離,甚至是友人的死別,誰又可以欣然接受?如果把文章的兩部分串聯起來,年少時我們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漸漸長大,我們不由自主地疏離了父母,而到了中年,我們又會依念自己的孩子,年老之時,孩子也該遠走高飛,這時候我們也該心無掛念,讓他們不回頭地走下去,正如文章中的母親,她目送著兒子與父親的背影,就好像目送著兩人的人生。而她也曠達地接受了。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正好是離家探索的時候。其實看得出來,父母在我不在家的時,十分掛念我。那麼也慢慢來吧,等等一天風來,我們堅決地放開手。

《目送》讀後感 篇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完之後我釋然了,我們不停地目送悲歡離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無常,才能不斷成長,這就是人生。學會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斷目送中長大成熟,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

其實我一直覺得愧疚。每次離開家,都會讓父母那麼忙碌,最後送我離開。每次把我送上車的,是媽 媽,還有外公。一直以來,我都把外公忽略了。在我的`意識裡,外公是那麼開朗的一個老人,應該不會懂得那麼多的離愁別緒,而事實又並非如此。孫女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驕傲。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親人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外公。外公會在天堂裡永遠看著我,而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

《目送》讀後感 篇11

初讀《目送》,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心靈觸動,僅僅是有種不明所以的緩緩升起的想讓人嘆氣的憂傷。正如序中所說的“看見”,我也只是看見了她的憂傷,只可惜啊,這憂傷,僅僅在我的心外。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還正值年少吧,路並沒有走多久,也沒有走多長,一開始同行的人大多都還在身邊,那些不小心走失的親愛的人,都已經在我不懂珍惜的時間中漸漸忘卻,所以無法理解作者對於“舍”、對於“傷逝”的落寞。

我曾經是多麼相信我擁有這世上的每一個永恆美麗的瞬間啊,可現在已經離別將至,我不得不對那個自己說再見了。而我曾經多麼相信我們一直能到永遠啊,可沒想到,竟連一瞬也沒有。

面對緊閉的門與空蕩的街,我從不曾感到過,或是說沒有意識到過,已經有人與我漸行漸遠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也有一些永不再見的人仍在我心中停留,他們的音容笑貌都還在記憶中,但記憶卻是一條光線明滅的長廊,最初歡聲笑語,最終形影寂寂,如此反覆,他們也僅僅存在於我的記憶之中。耳邊響起悲壯深刻的音樂,我才知道那是在暗示我我們已經離別很久了,他們留給我真實的東西只會是一個蕭索空寂的背影,或許,就連一個背影也沒有。

在這突兀的當下,我終於想起了他們對我說的`最後一句——“不必追”。於是,終於開始了不曾明白過的失聲痛哭。

哭聲漸歇的日子裡,我漸漸意識到,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而所謂的父女母子朋友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合上書本,在這哭聲漸歇的日子裡,我看見了另一面的我自己。

《目送》讀後感 篇1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當我讀到龍應臺在《目送》中發自肺腹的這一段話,我的腦海裡總會浮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關於目送的故事。

記得上幼兒園時,每次我都是緊緊拉著媽媽的手,進教室時還不斷回頭看著媽媽。後來上了國小,媽媽每天送我到學校門口,我總是像小鹿似的邊喊著媽媽再見邊頭也不回地衝進校園。上二年級時,媽媽給我報了一個鋼琴班,這個班離我家不遠,步行只要二十分鐘,剛開始都是媽媽送我去,去了幾次後我強烈要求自己去,在我的'倔強下媽媽只好同意。

那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去上課了,下課時正是交通高峰期,我站在斑馬線上東張西望,看著一輛輛汽車從我面前駛過卻不敢過去。好不容易到了馬路對面,我的鞋帶突然開了,正低頭綁鞋帶時,我忽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媽媽,原來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回家,就悄悄跟在後面。我一下撲到媽媽懷裡,那一刻心裡是那麼幸福。

母愛是無形的,它需要心靈去感受。母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母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有時我想我會不會長大後也像《目送》中的兒子,慢慢地和媽媽漸行漸遠。但不論在哪裡,媽媽一定都會默默地注視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以後一定要用愛去回報媽媽。

《目送》讀後感 篇13

相對於《野火集》堅硬如匕首般的文字,龍應臺只側了側頭,優雅地轉了個身,我便感受了她深藏於心的仁厚與深情。

那個曾經在我的記憶裡擲地有聲、尖銳與冷峻,四處颳起“龍捲風”的女人,如同披掛煞星鎧甲手持日灸的嗜戰者,臉色絕少柔美與溫情,她的威猛與激烈,恰似野火般灼灼烈烈,所過之處,體制種種弊病仿若陰森森的白骨堆積成的高塔……那個時候,龍應臺就是個戰士。

而在某一天,天命之後的某一天,她被無聲無息流淌的歲月帶到了一個路口。就在她停頓片刻的`時候,她目送了父親的離去、母親的衰老、孩子的長大……這次,她的震動來源於時間。

在時間的鏡子裡。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用手使勁地搓捏著臉上的面板,好讓右眼下那道越發霸道擴張的眼紋平展下去。十歲的女兒嬌嫩的聲音深刻地提醒;媽媽,你現在已經是狗尾巴草了。只有狗尾巴草才能襯托出她這個祖國的花骨朵的美麗來……

我去上班,女兒上學的時候,遲暮之年的父母便做在沙發上開著電視打瞌睡……

是什麼貼著我最為敏感的神經?

在灰濛陰冷的季節裡,一滴來自任何方向的雨滴,都會引發一場莫名其妙的憂傷,龍應臺在《什麼》裡說,“是因為我自己開始求索生死大問……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

卸下鎧甲的龍應臺,竟然是個碎碎叨叨的母親、是個不會煲粥的女人、是個牽著失智母親的手散步的女兒……而此刻的她,竟然這般的柔美,仁厚和深情。

《目送》讀後感 篇14

對於一個剛生完小孩的人來說,看完《目送》感觸很多。

尤其是這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看到這句話,心裡不禁泛起淡淡的憂傷,就是這麼簡單的語言,卻深深地打動了我。說的真好,說的真對。

親子關係是個很奇妙的關係。中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是把他帶來了這個世界,成年後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門,和父母就像朋友關係一樣了。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親子關係是這樣的:孩子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註定一生與你有無法割捨的緣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和關懷,當他長大成年,可以獨立判斷時,給予有用的建議但不干涉他的決定,他雖然已經成年,但有著孝順父母的責任,他的思想是獨立的,他的心靈卻應當與你緊密相連。

有時候偶爾翻看手機上的照片,不覺感嘆時間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個樣,每天給我們驚喜。作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永遠天真無邪,又希望能馬上到幾十年之後看看他會成為什麼樣子,一個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願意,可以隨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只希望我們心中永遠有個牽掛,那是愛的禮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