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你自己優秀讀後感(精選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新認識你自己優秀讀後感(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新認識你自己優秀讀後感(精選3篇)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1

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為你經常從鏡子裡看到它。現在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

在其中,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實的情況。我可以觀察自己如何和別人說話,我對能夠給我東西的人特別禮貌,而對那些不能給我東西的人卻粗魯又輕蔑。我對那些令我畏懼的人特別用心。重要人物進來時,我趕忙站起來,但是傭人進來時,我卻毫不在意。所以觀察我自己在關係中的表現,我會發現自己是如何錯誤地表達對別人的尊敬。同時我也能從我與樹木、鳥兒、觀念及書本等的關係中,發現自己的真-相。你也許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學位,但是如果你不認識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認識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資料或記筆記,然後通過考試。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你也許可以從任何自認為無比重要的書中引經據典,但是除非你認識自己,否則你只是一隻重複別人話語的鸚鵡。然而你一旦開始瞭解自己,不論自己多麼渺小,富創造力的非凡行動已經開始進行了。突然看到真實的自己是一種新發現,包括看到自己的貪婪、好辯、忿怒、羨妒、愚笨。從這一步開始,你就能愈來愈深入,無窮無盡,因為自我認知是沒有終點的。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開端,在其中含藏著整個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掙扎。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著名精神導師,擁有神奇而又自認為平凡的人生經歷,在西方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克里希那穆提以為,只有通過每個個體內心心靈的變化,才會有一個根本的變革,世界才會走向真正的和平;這種心靈的變化並不是一個逐漸的過程,而是在於片刻間所發生的覺悟;它的前提乃是智慧的獲得;而這種智慧的獲得則根本依賴於對自我的懷疑、批判與認識,因為在他看來,“你也許能漫步於整個世界,但最終必須回到你自身。”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除了存在許多自然與人本身的難題以外,尚有大量社會的以及心理的不解之謎,令人們困惑與不安,人類中有不少人還無法完全把握自己。

社會學家也曾經說過,人類在瞭解許多巨集觀與微觀世界之後,人類在創造了原子彈、生化武器、地球物理武器、微波武器、鐳射武器、電磁脈衝武器、電腦、基因理論以及奈米技術以後,人類在使用鐳射、走向太空、甚至製造出宇宙黑洞炸彈以及掌握超新科技及其聚能新子資訊以後,特別是人類在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文明系統以後,如軍隊和國家聯盟等,有不少狂人就開始妄自尊大,以這個世界主人自居,自以為能永遠主宰整個世界了。

科學證明,這類人其實太急功太近利。

實踐證明,這類人其實自大太驕傲。

社會發展與今天科技的進步,使我們人類所瞭解的世界只是極小的一部分。人若與自身未認識到的宇宙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太渺小了,甚至會輸給一枚細菌、一個病毒或一個新興病毒的耐性和陰謀。所以,很多很多的問題需要擺在我們人類面前;所以,很多很多的問題促使著人們重新認識自己。

現代人都在奔赴現代化,不少奔赴現代化的人們卻不知道禍從何來,不少沾沾自喜的現代人還在洋洋得意地享受而在不知不覺中製造著禍害。這不是偏激語言,這是有覺悟的人在提醒執迷不悟的人:改變急功近利的人生態度,關注從自身產生的汙染,弘揚地球道德,提高自身素質,這才是人類追求生存與發展的科學文明出路。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2

剛剛重新讀了這本書,有了一些想法,記錄下來,也是自己的認識。

人們在生活中,容易陷入不自主的、應激的生活中,遇到問題不是深究問題的根源和實質,探索事情的真相,而是根據自己的概念,結合自身的利益,做出應該怎樣的觀念,然後力圖糾正自己的行為,企圖改變自己,這種思想和自我的行動容易形成很深的矛盾,造成內心的糾結,造成衝突不斷的內心世界,直接結果就是導致了人生的痛苦。

從人類文化和社會傳統帶給自己的往往就是類似的思想和概念。如果沒有深究很多事情的實際和真相,挾持著大量的思想生活,或者說從已有的概念出發解決內心的問題,探索人生的意義,不可能有結果。

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規範自己的行為,企圖用時間來改變自己,希望成為別人,更優秀的人。這個模式本身容易造成問題,人不能深入探索問題的實質和真相,沒有對問題一針見血的洞見,僅僅靠已有的觀念,應該怎樣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是不太可能的。

要想從本質上解決生存中的問題,必須面向實相,和自己以及內心的思想和諧相處,探索人思想和概念對人的影響,其實際意義。探索人能不能不用思想分析和管理,體察和觀察事物,而是在沒有思想的情況下,面向實像,洞察事情的實質,不攜帶者自身看待事物。

人,如果能夠不挾持著自我的概念和知識生活,不攜持著已有的概念生活,靠著自身的本性生活,他就不會被概念分離,活得全然一體,不被概念所撕裂,並且能夠擁有觀察自己和探索真相的熱情。這不僅能夠解決人被概念分裂的問題,而且也會毫不費力的改變自身的心理和行動,提升人的智慧和修養。最終,讓人能夠勇敢無懼,自由自在,內心豐盈的懷有赤子之心生活。

  重新認識你自己讀後感3

關於如何認識你自己,讀著克氏的《重新認識你自己》,心中一直有一個很大的疑惑,或許我們一面可以總結出一大堆的方法和途徑,而另一方面也正如克氏在書中強調的那樣,我的話只是一面鏡子,供你觀察使用。我嘗試著對這句話解讀,卻也只能用他的另一番話來解答,你不能依賴任何人,事實上你並沒有嚮導,沒有老師,也沒有權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關係。因為生活是由關係構成的,所以坐在一個角落裡冥想是無濟於事的。只有通過觀察我與外在人、事及內心種種活動的關係,我才開始認識自己。你是無法透過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懼而得到它的。

可是這本身不就是一種矛盾嗎?我們讀著克氏的文字,可是他又告訴我們是不能通過文字障來得到的,那麼克氏為什麼還要為我們描繪出這些文字呢?這不就是在設定一種文字的障礙嗎?如果不能瞭解這個問題,那麼我只是透過文字才知道這個自己充其量只是“二手貨”人類中的一員的事實,知道自己處於一個並不能靠通過戰爭、革命、改造、法律、意識形態這些外在形式而帶來改變的恐怖混亂的社會,而需要心靈的革新才能讓我們獲得轉變,以及所獲得的那些所謂的認識自己的方法也只是他口中所說的我們一直信奉的別人口中的言論而已。

很長時間以來我或許都是在把克氏的話語僅僅當成言論,比如在閱讀克氏的過程中,當他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念頭總是在迫不及待地希望馬上看到他給出的解答,而不關心自己頭腦中如何去形成對於問題的思索。或許這就是大多數時候讓人苦惱的問題所在,對於問題絲毫的不關心,卻一味地尋求著問題的結果。克氏說,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全神貫注,而是支離破碎,甚至存心逃避,問題便產生了。只要我們繼續心不在焉,繼續把問題拖延到將來,問題永遠都會存在。試想一下如果“二手貨”在自己的眼裡和平時的語言一樣的一個詞彙,卻對於它的言辭背後一點也不關心,那麼現在的我儼然成了一個嶄新的卻自以為是的“二手貨”,如果我對於心靈的突變也不會深究其原因以及懷著極大的熱情,那麼我今後只會懷著一顆對現實毫不關心、麻木不仁的心卻對於心靈的變革誇誇其談。在讀克氏之前的那個我和之後的我在心靈深處其實並沒有實現什麼真正的轉變,心靈轉變的問題依然會成為永久的一個問題。《重新認識你自己》或許和平時所瀏覽過的書籍一樣,讀完一遍之後,我也依然不為所動,就如同克氏所說的那樣,我所說的話並不算什麼,等你合上書的時候,可能你已經把它們忘了。但你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你自己、你的.瑣碎、你的殘忍、你的暴力、你的貪婪、你的野心、你每天的痛苦和無盡的哀傷,這才是你該瞭解的。我們從不質疑,只希望別人告訴我們如何去做。我們的心理結構中有一種奇怪的東西,就是喜歡聽別人的指使,這是上萬年以來洗腦的結果。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先認識自己,但不是根據我或其他分析家,哲學家的觀點。如果我們還是根據別人的標準來認識自己,那麼所認識的就只是“他們”,而不是“我們”,因此我們應該認識的就是自己的真相。

真相?自己內心的空虛、遲鈍、愚蠢、醜陋、內疚和焦慮不安,以及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就接受的某種文化而被限制、被不斷干擾而形成的狹隘的、逃避的、分裂的自我。大多數人只是照著成長教給我們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應著,心智和生活被扭曲著卻不以為然,就像大多數人都反對暴君式的政體,內心卻接受了別人的權威和專斷。原來克氏讓我們透過語言和關係的這面鏡子來覺察自己的本來面目,認出我只為我,而非理想的我,讓我們面對事物的本身,去覺察它。

可是,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我們會本能地害怕面對自己的真相,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不想幹,於是去關注一些無聊的人事,就像為什麼我們總讓生活被一些蹩腳的電視劇、一些八卦的新聞,被表面上的風平浪靜充斥著,如果不去依賴任何東西,發現自己根本無處可逃。

克氏說,我們害怕面對自己的真相,我們會想盡辦法逃避,看一場球賽、拜訪寺廟或教堂,或是找些其他的娛樂。讓自己的腦袋裝滿東西,因為我們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懼。面對恐懼本身,正視它,觀察它;不逃避,不壓抑,不去設法解決或克服。與恐懼共存,人心存活於當下,恐懼才無從生起。

然而,真相是什麼,別忘了那只是克氏告訴我們的,被無處不在的謊言和恐懼包圍著又如何能夠發現自己的真相,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找不到自己真實的表情了,為了各種虛假的表達與對真實的遮掩,面具代替了真實的表情,我們已經越來越不知道真實為何物了。”我當時覺得這句話與自己是無關的,頓時映入我腦海的卻是別人的虛假,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虛假,正如我總是能看到別人的無知,卻看不到自己的無知,看到別人的醜陋,卻看不到自己的醜陋一樣。我知道自己的腦海中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了,而真實存在著,自己卻從來不去看,為什麼真實離我們越來越遠呢,或許醜陋也是真實的一部分,而我們卻把它化為了真實的敵人,所以我們太久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醜陋,以至於真實到最後就沒有存在的空間可言了。

克氏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的或想象的自我,就是那個自我形象徹底矇蔽了我們的真面目。人一開始塑造形象,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也就結束了。生活是非常真實的。它絕不是抽象的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會產生問題。就像平時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一種自身投射的假象裡,我們把自身的安全感建立在靠對外物的尋求上,就像車子、房子上,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我們又把自己對於生活的全部期望寄託在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上。難道我們就活得很快樂嗎?這些難道不都是思想想出來的嗎。克氏說,在思想的領域裡根本就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因為都逃不出思想的範疇。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不變的,因此沒有任何關係能帶給人安全感。你可能在幻覺中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你也可能在侷限中看到一些幻像,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物件。信得越誠,那信心所投射出來的幻覺就愈為清晰,這些都只不過是你自己內在的需求和衝動的外向投射。

可是儘管有些東西在繼續阻礙我們看清真相,也並不妨礙我們去看清真相。就像克氏說的,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壓抑它,也不該拒絕它。可是我們時常會忍不住譴責辯護,我們必須認出你的譴責和辯護,原來就是構成社會的要素;構成了你的種種限制的觀念,逐漸鈍化你的心智。我們必須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過程會使我們的心智變得極為敏銳,這份敏銳、專注與認真,將有助於我們透視真相。人尚無一目瞭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須先認清細節,然後才能躍進。就像冥想一樣,覺察每個念頭和每個感受,絕不加以是非判斷,而只是觀察。隨著它律動,從這份覺察中你會認清思想及它感受的所有活動,寂靜就會在這份覺察中出現。實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你無法邀請微風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戶開啟而已。

可是僅僅只是覺察,而不責難,又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啊,大多數人一邊好像在尋求著什麼,一邊又開始失去什麼。又在我們一方面在尋求物質生活,可是又在忍不住感慨著自己精神上的空虛,為什麼這個世界如此的讓人困惑,為什麼我們的心靈充滿了支離破碎?面對這個混亂的社會,我們人類有望讓這顆經歷了上萬年洗腦與備受時間折磨的心靈能夠從不是受制於自己的個性和傾向,便是受制於外在的情況和環境當中,從社會的心理結構中一下子有解脫出來的時刻嗎?

克氏說,我們必須自己先改變,必須認清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的本質和結構。這份洞悉力就是行動,有了這份洞悉力,身為人類一員的我,就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另一種品質。大多數人不願意真正的改變,我們正在期待一個可靠的權威為自己帶來內心的秩序。實際上,從外在強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長了內心的不安。沒有任何人,而只有你才能為這個世界、為自己的想法、感覺行為負起責任。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地助長社會的鬥爭、分歧、醜惡、殘暴、貪婪,因此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混亂和不幸都有一份責任。除非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就像明白自己正在捱餓和受苦一樣,我們才會開始採取行動。然而,幸運的是,作為在物質的襁褓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從未真正體驗過飢餓的匱乏的我們,然而同樣不幸的是,我們的內心卻也正在經歷著情感的匱乏,智慧的匱乏。

可是,面對這個傷痕累累的世界,我們雖然暫時無法去改變什麼,可是卻可以成為我們自身。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一直記得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自己究竟想幹什麼,當你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時候,你就不會被隨便催眠了。你內心的聲音,你內心的熱情很重要。

當忘記自己聲音的時候,當失去生命的熱情的瞬間。試著想想你自己,這個身為人的你究竟是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