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後感(共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昆蟲記》讀後感(共5篇)

《昆蟲記》讀後感 篇1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和作家法布林斯傳世的傑作,也是不朽的世界傑作。作家巴金說:“它融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生活感悟於一體,用人性去觀照昆蟲的本質,把昆蟲世界變成人類獲取知識、興趣、美、思想的美麗文字。”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自己一生在昆蟲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經歷,以人文精神為指導,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取知識、興趣、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式,把昆蟲這個話題寫成了一部具有層次意義和全面價值的傑作。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確實是前所未有的。沒有一個昆蟲學家有如此輝煌的文學表達能力,也沒有一個作家有如此深厚的昆蟲學造詣。要不是有這麼一個頑強的法布林,我們的世界絕對不會讀到一個《昆蟲記》。

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法布林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一定的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失去了精神,這個世界就不會有《昆蟲記》了。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昆蟲記這是第一次接觸《昆蟲記》,是老師佈置的寒假作業。一提到《昆蟲記》,我就想到枯燥的說明文,讓我一下子失去了興趣,但我只看了一點,不知怎麼的就被吸引住了。這是一本描述昆蟲生育、勞動、狩獵和死亡的科普書。純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讓人發笑……多麼奇怪有趣的故事!Fabres的《昆蟲記》讓我忽略太久的昆蟲聚集在一起,讓我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在此之前,昆蟲的世界幾乎就是我的想象,因為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觀察和了解它們,想象它們很和諧很美好,不會到處吵架打架。但是,自從看了《昆蟲記》,昆蟲的形象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原來昆蟲和我們人類一樣,有生有死,有勞動有掠奪等許多活動,和人有驚人的相似。和我們人類一樣,他是一種食草昆蟲,也是一種殘忍的食肉昆蟲。我覺得我好像就在那裡,彷彿他們就在我眼前進行著一切活動,把我帶到了一個真實的昆蟲世界。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在詳細觀察毛毛蟲的旅行。我看見他不顧危險抓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認真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和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和效果,螢火蟲的捕食過程,以及捉蒼蠅的過程。

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林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的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法布林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的《昆蟲記》也讓我在讀時彷彿自己就是一隻在旁觀的昆蟲。每一隻昆蟲都有人一樣的情感。如:“已經慌了神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忘到腦後去了。”

在讀《昆蟲記》時,我甚至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祕的大自然。蟬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務,蜘蛛再捕獲食物……神祕的自然中也有這麼有趣的事物,我對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細的一面。

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法布林再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難,但是再大的困難也沒有擋住他探索的道路,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

我歎服那神祕的大自然,更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布林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裡,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晒晒太陽。法布林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緻入微,令人讚歎。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林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林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林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林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餘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儘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援。教育,科學界們,骨子裡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裡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林的偏見。法布林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國小,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然而,釋出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他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沒有抓住一生中出現的許多機遇去巧取功利,過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卻安於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這張“板凳上”。

讀完這本書,我踮起放大鏡就跑出了家門。剛剛下過大雨,小草上還掛著露珠,顯得綠意盎然,青翠欲滴。屋簷下,晶瑩的雨滴一點點流淌下來。哈,在潮溼的牆壁上,我捉住了一隻正在散步的慢吞吞的小傢伙――蝸牛。我舉起放大鏡細緻地觀察著它。它粉嫩的軀體從肉色的殼中探出一半,兩根天線似的觸角不安的抖動著,伸著。在我目不轉睛的注視下,它緩緩向前移動著。它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透明的痕跡,這是它的黏液。端詳完蝸牛,我想: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昆蟲真可愛,真有趣!

法布林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著“偏見”,伴著“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林的精神”。

在這本《昆蟲記》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領略到的是法布林“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昆蟲記》不僅僅浸溢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在《昆蟲記》的引導下,我要繼續探索神奇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 篇2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讀完《昆蟲記》後,輕輕合上書,細細回味著書中的描寫,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波瀾。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在法布林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裡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也表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著大門板和守門人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異類來了就趕跑它;迷宮蛛的網像一個迷宮,昆蟲掉進去就“走”不出來了;蟈蟈兒看起來好像是食素的,其實它們是一群“偽素食者”……這些小生靈在作者的筆下表現的活靈活現,像人一樣有了靈性,會唱歌,會跳舞,有歡喜,有悲哀。

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遂蜂“守門人”記憶猶新,我被遂蜂“守門人”那對家裡人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在它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著;在它老如此了後,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衛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操碎了心,在兒女長大後雖然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想要再做點什麼。

我再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一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何我以前就沒發現這一點,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卻發現了?

答案毋庸置疑,法布林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因為《昆蟲記》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稱為“昆蟲的史詩”。為何法布林能夠堅持一生都致力於昆蟲研究呢?因為他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而我們呢?一個不經意的挫折,就讓我們灰心喪氣。舉個例子吧:我五年級時的同桌,他平時學習成績很好,然而在一次期末考試時,他發揮失常,成績一落千丈。從那時開始,他便一蹶不振,沒有上進心,也因為如此他沒有考上本校的'國中。這是一個很平常的例子。法布林在發現昆蟲的奧祕時肯定遇到過許多挫折,然而他堅持了下來,我們不應該學習他嗎?

《昆蟲記》讓我瞭解了昆蟲,更讓我瞭解了生命,但從它的背後,我看到了作者的堅持不懈,我要學習這種美好品質,讓我的學習更進一步!《昆蟲記》是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先生的成名作。寒假裡我讀了這本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感觸頗深。

從第一章論祖傳開始,法布林先生就以自述的口吻,親切的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昆蟲的故事。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經過一次次的假設與猜測和反覆的實驗推敲,猜測孔雀蛾怎樣遠距離聯絡……等等都體現了他的嚴謹實驗,大膽質疑和勤勉。而這些都是一個好的科學家所擁有的品質。這也是我們在不斷的學習與探索中所必須具備的。

在法布林描寫的昆蟲世界中,我以前懼怕的那些多腿的,生有絨毛的,有許多隻眼睛的或長相醜陋的蟲子們,都變成了一個個有智慧,有自己的情感,或活潑或寡語的小精靈。原本醜陋的蟬,變成了小小的,有些透明的孱弱嬰兒。它們會有些艱難的從土洞裡爬出來,再費上些許功夫爬上樹。到時候可好啦,這些小傢伙終於可以在樹上呆上整個夏季,吮吸著甜美的樹液歇上一會兒。又當我看到蟬的地穴時,我想到了爺爺家的那一個個地上的蟬洞。我也曾一次次拿著小樹枝掏過,知道那種仔細觀察的艱辛與不易。要把臉整個兒俯貼於地上,才能看見一點點蟬穴的內部模樣。所以我能深深體會到法布林觀察昆蟲時的艱辛。

《昆蟲記》被稱之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與“昆蟲的史詩”。但我想,把《昆蟲記》稱為“最平易近人的科普鉅著”再合適不過了。每當摩挲著那一頁頁清晰的文字,就彷彿與法布林先生一起研讀著一本有關於昆蟲的密碼的大自然寶書。閱讀那些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

法布林先生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實驗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那些渺小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嗡鳴,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任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先生,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是法布林先生,用他的獨特的視角帶我領略了一個全新的昆蟲世界!

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更加了解昆蟲的世界。《昆蟲記》是法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

法布林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科學家、科普作家,生物學家。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實地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真實地刻錄下各種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

在《昆蟲記》中,法布林對昆蟲的描寫十分讓人敬佩。“在居民之中,最最勇敢的要數黃蜂了,它竟不經允許地霸佔了我的屋子。在我的屋子門口,還居住著白腰蜂。每次當我要走進屋子裡的時候,我必須十分小心,不然就會踩到它們,破壞了它們開礦的工作。在關閉的窗戶裡,泥水匠蜂在軟沙石的牆上建築土巢。我在窗戶的木框上一不小心留下的小孔,被它們利用來做門戶。在百葉窗的邊線上,少數幾隻迷了路的泥水匠蜂建築起了蜂巢。午飯時候一到,這些黃蜂就翩然來訪,它們的目的,當然是想看看我的葡萄成熟了沒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形象。

《昆蟲記》中,所有動物在作者的筆下就如同一個活生生的人,它們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生活,讓你明白:原來,生活也能如此精彩。我歎服那神祕的大自然,更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讀完這本書,我們應該在寫作文時運用《昆蟲記》中的寫法,使用許多修辭手法,再結合觀察,就一定能寫出生動形象的好文章來。

《昆蟲記》讀後感 篇3

燈下,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一手拖著下巴,一手握著一支鋼筆。桌上放著已經翻閱了無數遍的《昆蟲記》。一個人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的《昆蟲記》使我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林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巨集偉詩篇。法布林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及特徵的描述等。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

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6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法布林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想,美術家一般的視角,文學家一般的筆觸”。

法布林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在晚年法布林出版了《昆蟲記》最後幾卷,使他不但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即使在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昆蟲記》作者的大名也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林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可惜沒有等到諾貝爾委員會下決心授予他這一大獎,這位歌頌昆蟲的大詩人已經瞑目長逝了。

值得一提的是,法布林寫的《昆蟲記》除了真實的記錄了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作者對人類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全書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萬物的讚美之情。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讓中國讀者首次領略《昆蟲記》的真實面目。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法布林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巨集偉詩篇,法布林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讀後感 篇4

法布林原名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博物學家、動物學家、科普學家。他創作的700多幅真菌的水彩畫,廣受社會各界喜愛。被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

1823年生於法國南部阿韋龍省的小鎮聖萊翁。法布林在聖萊昂附近勒馬拉瓦爾的祖父母家度過自己的童年。7歲時因上國小需要回到聖萊昂。3年後,全家隨父前往羅代經營起咖啡店。17歲那年,由於咖啡店生意慘淡,又搬到圖盧茲。

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法布林當過鐵路工人、檸檬小販。在艱辛的環境下,法布林仍然堅持自學,獲得了阿維尼翁師範學校的入學資金。畢業後,法布林開始了自己漫長的教學生涯。後來,在工作之餘,他還先後獲得數學、物理的學士學位。

1879年,搬到沃克呂茲省的塞里尼昂買下一所房子與一塊相連的荒地。園子命名為荒石園。在荒石園,法布林專心觀察,實驗,寫作,童年《昆蟲記》首卷面世。1915年,法布林以92歲的高齡在荒石園辭世。

對於我來說,倘若我擁有一個學士學位或博士學位,我肯定不會像法布林一樣去研究昆蟲,至少也得去研究高科技,怎麼可能呆在一個破園子裡去看那些小蟲子,更不用提還擁有兩個常人窮極一生都得不到的學位。可是法布林呢,他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

要問他是怎麼寫出這本書?除了他擁有爐火純青的文學造詣外,還需要長久和細心的觀察。對著一個蟲子觀察幾個小時,我沒有這樣的定力和毅力,但法布林可以堅持幾個小時甚至一天。如若換成我,我盯著看幾分鐘就感到眼睛痠痛了。

法布林探索大自然的精神令我歎服,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超越以往。

《昆蟲記》真不愧為一本世界級科普名著!

美好的自然環境是人人所向往的:鳥語花香,寂靜安詳,遠離城鎮的喧囂,浸泡在清新中。大自然界,水裡、陸地、天空,各有動物存在。300多年前,一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對種類不同、形象各異的蟲子著了迷,耗費畢生心血,寫出了傳世佳作――《昆蟲記》,寫出了蟲界魅力。他,就是法布林。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一部科普鉅作,共十卷,約420萬字。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言詼諧幽默,充滿著盎然的情趣。被譽為講述昆蟲生活的楷模,也被稱為“昆蟲的史詩”。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蜜蜂的群體生活;看到了螞蟻的凶殘;瞭解了蟬的自食其力;瞭解了螢火蟲麻醉其他昆蟲的高超本領;知道了黑步甲能裝死;看到了昆蟲不為人知的祕密。

它還記錄著一些十分常見卻不引人注意的場景,誰沒有見過蒼蠅倒掛呢?可法布林卻把這極為普通的一幕記錄了下來,這正提醒我們: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許多事情需要我們留心觀察才能發現,而從中得到的樂趣和啟示就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禮物。

法布林用生動脫俗的語言把枯燥乏味的科學描繪得有聲有色,而且在他的語言中沒有半點虛假,因為他堅持“科學可以被修飾,但不能被修改。”這使我們能在《昆蟲記》中學到真實可靠的科學知識,而且能把它們好好吸收。

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蟬蟲的蛻變;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塔藍圖拉毒蛛;我看到他反覆地觀察和實驗,尋找大量例證。一次實驗失敗了,他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科學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工作作風,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的精神內涵。

地球很大,有許多生命因為太過微小而被我們忽視,《昆蟲記》告訴我們:即使它們很不起眼,但也是生命,是這個大家園的一份子。它們的一生很短暫,但只要它們存在過,哪怕只有一秒鐘,就同樣值得尊重。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真理而投入畢生心血的精神,讓我感受到昆蟲世界的神奇和美妙,又讓我感受到了法布林超人的毅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他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我們只有在這部傳世佳作中去體驗。

法布林讓我們瞭解昆蟲世界,而《昆蟲記》則讓我們永遠記住法布林。

說起昆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很多小朋友可能會害怕它們。在自然界,有許多昆蟲雖然從來不被人類喜歡,但是它們在這個世界上做著極有價值的工作。

碧蠅,大家都應該知道吧?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綠頭蒼蠅”。每當聽到綠頭蒼蠅發出“嗡嗡嗡”的響聲,我和大家一樣都會厭惡地向它瞥一眼,狠不得一下子拍死它。然而,當我看到到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昆蟲記》之《大自然的清潔工》,卻對它產生了大大的改觀。

碧蠅有一對紅色的大眼睛,漂亮的金綠色外套散發著金屬般的光澤。它們聞到有動物屍體氣味的時候,會立刻趕到那裡去產卵。幾天以後,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小動物屍體變成了液體,裡面有幾千條頭尖尖的小蟲子。也許你會覺得這種方法有點令人反胃,可是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更快捷的方法去消滅這些腐爛發臭的動物屍體,讓它們分解成元素被泥土吸收,然後再為別的生物提供養料。而且碧蠅的幼蟲有一種驚人的本事,那就是能使固體物質變成液體物質。它們就是靠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肉湯來維持生命的。

除了碧蠅之外,灰肉蠅和另外一些肉蠅也能做這種工作。我們常常看到這些蒼蠅在玻璃窗上嗡嗡飛舞,小朋友們,可千萬不要讓它們停在食物上面,因為它們會使食物充滿細菌。

法布林還告訴我們沒有必要像對待蚊子一樣,毫不客氣的去拍死碧蠅,只要把它們趕出去就行了,因為它們是大自然的功臣。碧蠅它們以最快的速度,用動物的屍體產生新的生命;它們讓動物屍體變成一種無機物被土壤吸收,使我們的土壤變得肥沃,形成新一輪的良性迴圈。因此,它們當之無愧的被稱為“大自然的清潔工”。

《大自然的清潔工》只是《昆蟲記》中的其中一篇文章。我很喜歡《昆蟲記》這本書,它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學鉅著。這本書把一隻只不起眼的昆蟲,寫成了擁有了人一樣性格的靈性動物;作者法布林告訴我們,其實科學知識就是存在於身邊的每一隻蝴蝶、螞蟻、甲蟲上,如果我們也像法布林爺爺一樣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我想長大後我也能自己寫一本“昆蟲的史詩”了!

在書中,法布林用趣味性的語言和細膩的筆觸,真實的記錄了幾種常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死亡等,既表達了他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尊重,又傳播了科學知識,體現了他細緻入微的觀察,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同時也帶我們瞭解了這些在平常毫不起眼的“小蟲子”。

說實話,我之前其實挺害怕昆蟲的,但在看了《昆蟲記》後,我開始不再害怕昆蟲,反而還很希望去了解它們,認識它們。但媽媽不讓我捉蟲,無奈之下,我只能捧上《昆蟲記》去腦海裡研究了。

透過法布林的筆觸,我看到的.是一個和我們的世界不相上下的昆蟲世界,這些小蟲子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生存的考驗,也有自己的執著,它們的一生甚至比一些所謂的“人”更加精彩,這些“渺小”的小生命震撼到了我,他們從誕生就有自己的使命,一生只為完成這個使命,即使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們也不會退縮。

第一次的閱讀《昆蟲記》我瞭解的是昆蟲們的生活,如:蟬是如何脫殼的,蜘蛛是如何織網和獵食的,蛾子是如何產卵的……所以讀完之後,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學蜘蛛織網,於是,我看了看頭頂的蜘蛛,嗯,不錯,織一半了,然後我就和它學了起來,這一學就是兩個小時,它織的太慢了,學完以後我對比了一下作品,雖然人家織得慢,但人家的作品堪稱完美,而我的,嗯……不堪入目,最後我放棄了,默默地為蜘蛛點了個贊,就和它告辭了。

而第二次的閱讀,我則看到法布林細緻地觀察毛蟲的旅行,看到他不顧危險地捕捉黃蜂,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工作作風。這一切,讓我感覺到了他的熱愛以及偉大的科學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渺小生命巨集偉的一面,讓我明白,看似弱小的昆蟲,也有不亞於人的精彩一生,它們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脆弱,因此它們的生命也應該得到尊重。

《昆蟲記》讀後感 篇5

“昆蟲”,聽起來過於學問化的名詞,不像人們日常口頭用語。但是它,雖陌生但又熟悉――樹上的知了、花間的蜜蜂、米袋子的象鼻蟲、水裡的魚、吸血的斑紋……昆蟲的數量比地球上的人類多上千萬倍,然而人們居然熟視無睹,根本不願意認真感覺這生命。他們真的那麼渺小嗎?

――題記

法布林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法布林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法布林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並不容易。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後取得多個學位。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林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於自修,精心選擇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法布林一生最大興趣,都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昆蟲記》。

法布林以妙筆生花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在晚年法布林出版了《昆蟲記》最後幾卷,使他不但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即使在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昆蟲記》作者的大名也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文學接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林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可惜沒有等到諾貝爾委員會下決心授予他這個大獎,這位歌頌昆蟲的大詩人已經瞑目長逝了。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環境保護,不環境汙染,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了一想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狼珠是怎樣獵食的,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神的內涵。

法布林把昆蟲描寫得那麼真切、美麗、動人,活靈活現,來之於長期對昆蟲生活精細的觀察與研究,準確地掌握了他所描寫的事物的典型特徵。為了昆蟲學研究,法布林一生都在貧困中掙扎;都在與傲慢偏見作鬥爭,但他一點也不感到孤獨。因為他有那麼多的昆蟲朋友,擁有廣闊的昆蟲世界,因此他又比誰都富有。他把大自然當成了自己的實驗室。葡萄架下,荊棘叢中,田野裡,山坡上,他頂著地中海沿岸強烈的陽光和蚊蟲叮咬,一蹲就是一天。沒有裝置,他就用家裡的瓶瓶罐罐造一個昆蟲園,邀請蠍子、金龜子、蜣螂同居一室,他把自己的家變成了“蟲宅”。一個靠自學成才的中學教師,長期堅持業餘研究,既不能成名,也不能發家致富,更沒人強迫他去這樣做,卻窮畢生精力,廢寢忘食,不消遣,不出門,不知時間,不知疲倦,不知艱苦,不知享樂,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源於他自小就萌生的對昆蟲世界的好奇心與深深的摯愛,源於他對科學與真理那種近於殉道者般的獻身精神。

昆蟲學家法布林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我多麼渴望像法布林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祕,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林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林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髮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的這位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邁向新世紀的大門,地球迎來的生物學,時代的轉折點,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