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書心得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7K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目送》讀書心得合集15篇

《目送》讀書心得1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題記

一直很喜歡龍應臺的文章,以前看過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裡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著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她的文筆讓我震撼,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似乎是在控訴,其中也包含了一種心痛。一直以來都以為她是犀利的,只是我讀書太少。

《目送》中有太多包含神情的文字,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父女母子,親情的線。書裡有她的父母,她的孩子。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瞭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不禁想起一句話,父母都是上輩子欠了子女的債,這輩子來還的,很心酸。有多少孩子,到最後的時刻才會真切的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

我只想,好好的愛你們我的爸媽。這麼久了,現在才發現你們是那麼的容易滿足。一條資訊,一個電話,都會讓你們開心很久。是我以前做的不夠好。

只想,今生,不要留有對親情的遺憾。

《目送》讀書心得2

距離,如同一條柔軟的絲線,將人與人的心靈之間,或變得心心相印,又或是漸漸疏遠彼此……

通過閱讀臺灣作家龍應臺所著的《目送》一文,我真正感受到了距離產生的溫度。本文以富含哲理的文字講述了作者的兒子華安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與父母相處的不同方式:華安上國小時,總愛用膽怯的'眼神打量新環境,一步三回頭地用稚嫩的小手向"我"揮手;十六歲時,華安漸漸長大,去美國時,在機場"我"依依不捨地擁抱他,而他的眼神裡卻沒有了昔日對父母的依戀,甚至沒有回頭,快速閃入機門;二十一歲時,他與"我"漸漸疏遠了,我只能默默地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這篇文章裡,我讀出了作者心中的五味雜陳。既有孩子長大獨立帶來的欣慰,又有孩子不再依戀自己而產生的淡淡憂傷和落寞。

正如我們剛剛進入國中生活,有許多的困難挫折需要我們獨立、堅強地去克服,我們不能再依靠父母的力量。就如同雛鷹總要離開溫暖的巢穴展翅高飛;輪船總要離開停泊的港灣揚帆遠航;我們長大後也總要離開父母的懷抱,獨闖天下。那時,父母只能目送著我們越來越遠的身影,默默地化作來自內心的力量,支援、欣賞著我們。

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孩子們獨立的處世態度也在慢慢增強。從最初的偎依在母親懷裡,緊緊牽著父母溫暖的手,到長大後的獨立自主。雖然我們長大後和父母的空間距離在逐漸拉大,但和父母心靈之間的愛的距離卻沒有縮小,這種愛始終像一團熾熱的火焰,在溫暖著彼此。它像一條紐帶,把彼此的心靈連線在一起。

於是,正如書中所悟,"我"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子女與父母之間空間距離的拉長,代表著我們已經進入人生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心靈的距離卻不能隨之變得遙遠,而是要讓彼此心靈摩擦出的火花,照亮我們的整個世界!

《目送》讀書心得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放學回家,媽媽給我聽了“詩詞有聲”——龍應臺的《目送》片段。

話說,我的確看過整本龍應臺的《目送》,可完全不理解“人生三書”之一的其中的意義——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彷彿這一切如飄渺的浮雲,與我愈飄愈遠;又像是空氣中的塵埃,雖是那樣渺小,卻又觸手可及......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那是人生的深沉。

聽朗讀者誦讀片段時,我發現,媽媽停止了刷微信,抬頭凝視著我。

我也抬起了頭,和媽媽的目光交融在一起;面前是棕黑色的瞳孔,媽媽的視線久久不能從我的身上離開,那一刻,時間好似停格。

我望著這雙溫柔的大眼睛,彷彿讀懂了媽媽眼神中的一絲迷茫。

是因為什麼?這就是“目送”嗎?還是對未來分離的不捨?

......各種設想在我的'腦海中打旋兒,我的心頭一緊,閃過一絲不安......

回首往事。媽媽每日送我上學,都要反覆叮囑我:“上課認真聽哦。”“嗯!知道了!”我總是快速回答。這一問一答,已經陪我走過了無數的校園時光。

和媽媽道完“再見”,我走向校園,媽媽總要目送著我的背影,走進教學樓,走進知識的海洋。等到快要走上樓梯,我總是回過頭,向媽媽招招手,媽媽這才打算離去。

我揹負著的,是爸爸媽媽的期望。

如若今天的小小少年在未來日有所成,我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會為我感到自豪!

可是,在求學路上,我只能用背影告訴爸爸媽媽:路途遙遠,不必追;日後,也不必追......

這,也許就是《目送》的意義。但是,無數的水滴可以匯成汪洋,無盡的沙粒可以變成沙漠。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理解龍應臺的花枝春滿,悲欣交集。

龍應臺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書心得4

當你閱讀和觀看時,你會不自覺地進入文章,隨著作者的腳步感受世界的真情實感。她寫的文章像女兒一樣溫柔細膩,卻又很堅強。讀起來就像作者在守護一杯茶,給你講生活中很小甚至微不足道的故事,卻總是觸動你的心絃。家庭,友誼。

這篇文章的第一個故事是作者送他的兒子去上學。但是現在兒子長大了,思想也開始成熟了。不再是幾年前牽著媽媽的手,用兩隻純淨的眼睛膽怯地嘗試這個陌生的世界的孩子。現在的兒子只是勉強承受著母親的溫柔,而不是國小時一步一步回頭看母親。兒子通過安檢的.時候,只把瘦瘦的脊背留給了為他辛苦一輩子的媽媽。

但在那些日子裡,當提交人在他兒子的年齡,送他的父親去上學,這是一樣的。留給父親的只是一個背影。文章體會:不要追。這句簡短卻深刻的話,像一個堅硬的物體,觸碰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垂死的一種尊重。這也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生活方式。

媽媽,這是一個熟悉的詞。是媽媽陪著我們長大,包容我們的錯誤。也是媽媽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我們,陪伴我們。

作者的母親年紀大了,頭腦也不那麼清醒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孩子的愛。彷彿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她必須記住孩子的臉和名字。別忘了回家看看,即使你很擔心。因為家裡有兩個孤獨的身影,等著你回家和他們說話。只要老人身邊有孩子,他還能想到什麼?

《目送》用最感人的故事走進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生活靈感。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書心得5

龍應臺用散文記錄了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女兒在父母衰老過程中的細心和耐心,孟買的鐵軌,金門的礦山,以及寮國的孩子們。她的文章沒有寫她自己,而是通過她微不足道的光芒投射到每個人身上。每篇短文的主題都很普通,但讀起來卻有不同的感受。“媽,原來是最高檔的全職,全能CEO,沒人給工資。”有人說媽媽是棉襖,是初升的太陽,是山水畫。龍應臺說母親是執行長,語言不華麗,但這是真的。

當我讀到她和兒子說再見的時候,我覺得我就像安德烈一樣,抱抱媽媽很尷尬。漸漸的,我不再抱她了,心也痛了。我以前很愛粘我媽。無論我走到哪裡,我的手總是抓住我媽媽的裙子。但是現在我們習慣了背對著媽媽,即使在一個房間,也戴著耳機,看著手機……是不是太忽略媽媽了?她努力把我們撫養成人,但卻受到如此冷淡的'對待。

現在回想起來,我從來沒有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感謝媽媽那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感謝媽媽平日裡的各種水果,感謝媽媽書包裡不斷的零花錢。相反,她經常和她發生衝突,這讓她常常傷心落淚。但是不管我怎麼對待我媽,她總是把我當寶貝。她為我受了很多苦,但也忍著不表現出來。現在想想,我為什麼要拒絕媽媽的愛?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事件,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就是一輩子守著他的背影。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他揹著你默默的告訴你,不要追。”畢竟我會長大,成為看背影的人,看下一代旅行。

《目送》讀書心得6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在我看來這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後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之後的頓悟,但也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我覺得人生遺憾的不是不斷的.告別,而是離開之前沒有好好珍惜,離開時

沒有來得及好好的告別。

“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

扉頁上的一段話,說的讓人心酸又無奈,而這之外我卻讀到了一種深深地孤獨。

人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

,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她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唯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

《目送》讀書心得7

取一杯清茶,在靜謐的的午後或夜晚翻開書本細細品讀,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書中的寧靜或洶湧,感受它帶給我們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值得我們慢慢地品讀。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個世界如此匆忙,我們好像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看風景,沒有時間去悲春傷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麼。生活在“快餐時代”,我們所缺的是內心的“寧靜”。所謂“寧靜”並非大張旗鼓地去參觀旅遊景點,那樣走馬觀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遊”什麼都沒有留下。真正的“寧靜”是沉澱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為每一個用心“看”到瞬間的剎那,都被你所記錄,每一次記錄都彌足珍貴,因為它稍縱即逝。作為學生的我們何嘗又不該學會靜下心去學習,去沉澱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像而求,咫尺千里”,我們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將成為老生常談,很多永恆不滅的東西也都不一定會長存不滅,就像地球和太陽終會歸於塵埃一樣。我們能做的只是在變化的世界中堅持自己所認為對的東西。相信於不相信,其實是我們人生中最私密的東西,也是我們為之困惑的東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僅僅取決於你自己而已。但溫暖的世界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是嗎?希望我們不要再僅僅將信任的基礎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而是對這個世界多一點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間也許都在尋找更好的.溝通和相處方式,像安德烈和龍應臺之間,像龍應臺和她媽媽之間,也許像龍應臺所說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但,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矛盾缺越來越多總想著離開他們的視野範圍,可同時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何妨不多和他們溝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們老了才後悔。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後悔。

金門的地雷,中東的戰亂,……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眼,不忍注視。那些愛好和平的人們,無論犧牲了多少生命也換喚不醒為了權勢而製造戰亂的人。我們常說熱愛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對生命不漠視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還是待宰的珍稀動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聲如雷的口號,而是真正的關注和行動。讓我們行動起來用雙手和可見的行動去踐行這個願望。

每一本書都能引起我們的思考,也能給我們以啟迪。但願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擁有澄淨的心靈。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與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實。

《目送》讀書心得8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謂的父母和孩子,只意味著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就是這輩子一直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在小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他揹著你默默的告訴你:別追了。—— 《目送》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總覺得那是他們的堅強後盾,是他們的避風港,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們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從國中開始住校,對家人的依戀逐漸減少。畢業後,我終於選擇了在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一年住兩三次。這種生活我不覺得難受,甚至覺得充滿了自由。和家人的聯絡更多的是通過電話,但我媽打的也是電話。每次和媽媽打電話,總覺得媽媽很羅嗦,每一件小事都要彙報,大大小小。心情好的時候,或許可以靜下心來聽。但是,對此,我的母親永遠不會厭倦。有時候我媽打電話就會哭,是關於工作不順心或者其他不開心的事情。或者說,我媽小心翼翼的給我打電話,問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時候甚至希望我能做出決定。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的立場已經“互換”。

我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總是最後一個在飯桌上吃,因為飯桌上一直在說學校發生的事,家裡只有我媽有耐心聽我說。遇到委屈,哭著說著也是一樣。今天的媽媽扮演著和自己一樣的角色。原來父母並不總是很厲害。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有需要找我們傾訴的一天,有需要依賴我們的一天。不知道能不能做好這麼好的過渡,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但是,我希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讀書心得9

翻開書的封皮,讀著這一本在假期期間被推薦的《目送》,一個個故事,一句句言語,說不上扣人心扉,卻於心中響起共鳴。在看書之前,我僅僅認為這是一本談論親情的書本,然而翻開後,卻是一紙人生。

看到“十七歲”這個篇目時,讓我目光一頓,這與我想像的年齡,作者會寫些什麼呢?她曾經的十七歲?還是十七歲的少年們?我往下看,這是關於作者遠在德國的兒子華飛的。書中,母親與許久未見的兒子一同閒逛於劍橋大學,本應該是一幅融洽、互訴衷情的場景,但顯然,十七歲的少年儼然已有自己的想法,字裡行間都透露出這個年紀的一絲叛逆。

我不禁想到,自己與父母又是怎樣交談的?

大多數時候是平淡的。但當父母的所見所聞明顯快不過時代的進步時,披著“新時代青少年”外衣的我們總會表現出我們與父母的嫌隙,比如高科技產品的`使用,日漸新潮的社交內容,一杯外國品牌的昂貴的咖啡,這些東西在這個富足的時代走進年輕人的群體,但相對於父母長輩而言,他們或許不懂,或許新奇。

當華飛說道“小孩!”時,我想,在我們眼中,對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新奇的父母,或許真的像某種意義上的“小孩”一樣,我們以不耐煩的態度迴應,不正像是我們在拼命修築一道高牆,迫使父母與我們漸行漸遠嗎?

從“青少年心理”走出來的我,又進入到作者的另一個篇章:作者與年老後開始忘事的母親的相處。她們之間的相處,讓我敢達兩人雖離得很近,卻有著不容忽視的疏離感,作者母親記憶的回溯,漸漸與現實脫軌,每次問過後又忘記的問題,及時有作者不見其煩的回答,也感到了令人窒息的距離感。父母年齡的增大,記憶的倒退,層出不窮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問題,這種父母子女間愈來愈遠的距離,讓人看得見,觸不著。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所謂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瞬,“父母”和“子女”這兩個詞,好像突然拉長了在這之間的溝壑,彷彿這一生,我們與父母擦肩幾十年,而後走向遠方。我們與他們,就這樣不捨地,看著彼此,獨自走過漫漫長路。

《目送》讀書心得10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的一段話,話說得令人心酸又無奈。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知識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我查過龍應臺的資料,20xx年,她的父親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歲的龍應臺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說過:如果在我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的人際變化,可是我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父親的過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後的母親的失憶,孩子的獨立。友人的悲傷,同學的時過境遷,也是龍應臺不斷的經歷人生事件。她發現,自己不會煮飯,不知道蔬菜的價格,直到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為慢慢的經歷了這麼多,她才開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脫的生老病死,學會了自己,獨立。同時,這本書也體現著一種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摯愛的孩子,小的時候去幼兒園,怯怯的,在入院的時候回過頭,目光與自己久久的交匯;長大後,送他去國外讀書,走過安檢的時候,只是在海關視窗匆匆停留,又匆匆的離開,始終沒有回頭,連匆匆的一瞥也沒有。自己的母親,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親之後,柴米油鹽一肩挑,把自己變成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的ceo,只是沒人給薪水。母親老了之後,失憶了,像個孩子一樣不停的在問:你是誰?是我的女兒嗎?你和我的女兒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呢?終究。那個叱吒風雲的母親變成了乖乖聽孩子話的母親。而作者,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成長著,成長著。

有人把這本書評為二十世紀的背影,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進了悲歡離合,讓那個每個人都產生內心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有所感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外婆在擦拭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牽掛,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回頭,會有誰會一直目送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舊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一生,都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最後用書中一句話做總結: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調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目送》讀書心得11

目送一詞,只不過是用眼跟隨著他人的背影,看著他不斷遠去,倏忽不見。或是永久,或是短暫。

龍應臺的這本《目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的攜手同行,寫纏綿不斷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而最吸引我的,則是目送著他人離去的瞬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我開啟書,順著迷人的書香,我的目光定格在了這一段字,感觸頗深。

龍應臺的筆下,寫到兒子上學時,在穿梭紛亂的人群中能清楚看到,華安在行走時不斷回頭,兩人視線在隔空交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之後的每一次目送,彷彿都在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也使龍應臺聯想起了當初的自己,父親用廉價小貨車送她上學,但怕給自己女兒丟臉,只把車停到了衚衕裡,她目送著父親的車子消失在路口,父親的背影告訴她:不必追。在父親離世時,她深深地凝望,因為這是她最後一次的目送。

每次目送,從眼中流露出的真情,是包含了多年的不捨、擔心與留戀。當你在人群中回頭一瞥,可能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慰藉。

望著窗外雨點打在窗戶上,聽著滴滴答答的雨聲,像是聽到了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我的思緒飄到了三年前......那是姐姐大學入校日,我們一家跟隨導航來到了期望已久的校園,在這裡我聽到最多的話語,就是每個家長不斷地重複著叮囑的話,大多學生也都是“落荒而逃”,卻還是避之不及,聽從著父母的“嘮叨”,我的父母也不例外。龍應臺的筆下也曾在《目送》中寫到一段對話,主題就是“與母親的經典對話”,從中清楚可見,母親一直在重複她所說的話,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過得更好,可殊不知,雖然這些聽起來有些厭煩的話,卻充滿了母親對自己兒子的關愛。經過一天的奔波,等到我們與姐姐分別時,爸媽也一直在叮囑,那泛著淚花的眼中流露出一絲不捨。待姐姐說出那句再見時,我鼻頭忽然感到一絲痠痛,一種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熱淚在眼眶中打轉,淚眼朦朧的我看著姐姐遠去的身影,模糊中可清楚看到,她在用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龍應臺,用淡淡憂傷的語句詮釋了每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目送背後複雜的情感。直到我目送著姐姐身影的離去,才能感覺到與親人分別的心情,多年的情感,彷彿就在那一瞬間,在不捨得眼神中詮釋出來。

仔細想想,每個人在幼年時,當我們在向著朝陽邁去時,身後總會有一兩個人注視著你的背影,渴望著我們那回眸的一瞬間,眼神從未從我們身上離開過,目送著我們長大。他們,就是父母。有一天,我們也會慢慢注視著他們的`老去,到那時,才會體會到目送的那個人內心的沉默與痛楚。

我不願等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記得我們後,才開始懂得陪伴。龍應臺的母親因老年痴呆不記得事物,所以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我的雨兒嗎?”她的母親雖然記憶已模糊不清,但也能清楚記起,我還有一個雨兒。這也許就是世間最深厚的情感了吧,是一個從記憶中抹也抹不掉的情感,如同深深烙在腦海裡。

雖然我才處於人生的起步點,還沒有嚐盡人間的悲歡離合,但我不希望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當我的親人目送著我與他們分別,我一定在人群中,穿越過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讓彼此的視線在隔空交會。

或許我們只記得目送親人遠去,卻不曾記得回望親情。如果目送會使父母眼角堤防崩塌,那回望就是修復的最好的良藥。

《目送》讀書心得12

這個暑假,我在龍應臺讀了《目送》。《目送》的73篇隨筆,寫的是父親的死,母親的老,兒子的分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牽手,失敗與脆弱,失去與放手,纏綿與徹底的虛無。她寫下了所有的微妙之處,就像山牆上閃爍的燭光。看了這本書,感觸很深,尤其是那兩篇《目送》、《母親節》,讓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之情,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就是一輩子看著他背對著我。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而且,他揹著你說,你不用追。”“我一直在等,等他消失前回頭看一眼。但他沒有,一次也沒有。”這些話來自《目送》,讓人心酸又無奈。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長大獨立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那個慣壞了母親,總是問為什麼的身影,也漸漸遠去了,換來的是獨自尋找答案,自己做出選擇。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們承受著父母的不情願和焦慮。但是從小到大,我們就一心一意的離開了,再也沒有回頭。

在《母親節》中,龍應臺寫道,“在他們龐大的全球約會網路中,‘母親’被歸類為垃圾或‘回收站’。”安德烈送給母親一份“與母親的經典對話”作為母親節禮物。看完之後,我深深的責怪安德烈,我怎麼能這樣傷媽媽的心,但同時我也反思了。有時候我很煩媽媽的照顧和嘮叨。雖然不說,但心裡還是很討厭。我感覺我總是說同樣的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會有和安德烈一樣的心理,但是想了想,是為了我們好!

14歲的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和體會這本書,但我知道我會一直體驗下去。隨著我一次又一次的改變和成長,我會逐漸明白父母的難處和親人的‘注視’。

《目送》讀書心得13

我慢慢地,慢慢得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會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目送》是龍應臺女士在書名為《目送》的散文集中收錄的第一篇散文,開啟書看到這句話,我就有些淡淡的憂傷和傷感,也許同是母親的緣故,又也許同是女兒的原因吧。

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年輕時候挺拔的身姿到年邁佝僂的腰桿。這期間,我們看著兒女長大,看著親人離開,無疑都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只有自己在目送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無奈和惆悵。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可是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中最特別,最可愛的一個寶貝。我是個比較自我的人,在沒有孩子之前,我總是無法領會做父母的心情,我無法體會責任這個詞的含義。直到我自己的兒子出生,看著母親抱著兒子,眼睛裡流露出無限的疼愛時,我頓時明白了愛和責任的含義。我有責任去愛,去教育這個剛出生的寶寶,我更有義務去照顧年邁的父母。我漸漸明白了,生命原來就是一場延續,孩子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牽掛,有了責任和目標。我們願意用盡所有的力量去保護他,去疼愛他。當我們把所有的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同時,我們忽略了另一個人,那就是父母,為了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可以每天提前起床一小時,為他準備早餐,做他愛吃的飯菜,可是在父母那裡,寧願多睡一小時,我也不會起床準備早飯,總是想有媽媽呢,這些事情不需要我操心。媽媽在,我就覺得安心。我覺得我可以理所當然晚起,我所有的懶惰都可以歸咎為這是我媽媽家,我可以肆意的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她有白頭髮了,我還驚奇的說,媽你有白髮了。媽媽淡然的說,年紀大了肯定有白髮了。聽到這句話有點心酸,我以為她不會老,我以為他永遠30歲,我以為她還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孰不知,她也會老去,也會變的更囉嗦,帶她出去吃飯,他總是嫌飯菜太貴,和老闆討價還價,弄得我覺得很是反感和沒面子,給她說了許多遍下次不許這樣,她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一樣低頭低聲說,在家多好,我做給你吃啊,又不花錢,又幹淨。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多麼的不懂母親的心。那是一顆多麼柔軟而又脆弱的心。包含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愛,那是何等的深沉和無言。

指尖的年輪,年華的記憶,當年輪一層一層的覆蓋那曾經佈滿烏黑的髮絲,我們應該趁著年輕,趁著歲月靜好,大聲的說出:媽媽,我愛你!

《目送》讀書心得14

望了望牆角擁擠的書櫃,我將一摞新書放在書桌上。第一本是《目送》。目光流離,牆上的萬年曆已將近撕去一半。今天,是農曆穀雨。視線停滯在底部一行清晰的楷體小字:“穀雨,谷得雨而生也。”

夏至之後,我才有機會撣去書上覆罩的薄薄灰塵。翻動著書頁,我猶如成為一個隱形的觀眾,凝神注視,龍應臺在擁有女兒與母親這雙重身份時所做的一切:給母親描黛眉,抹胭脂,點口脂;替父親擦拭殘留的汙漬,買棉衣棉鞋;為孩子製作點心,接送上下課……在她行雲流水的文字間,我們知道了三代人的故事,他們像是三條曲線,不管距離多遠,都會在某個時刻交錯重合,遺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與震撼。

當曲線在無限靠攏時,總有些意外,使得它們加速般地峰迴路轉。當母親與孩子再次相會時,那個熟悉的小人兒已經不知蹤跡,換回來的,是一個比她還高,稜角分明的十七歲少年;當初那黑白分明,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也轉變得深邃而深藏不露;以往黏人的.小寶貝,如今,即使是同車,也會戴上耳機,把自己隔絕在另一個時空中,聽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

在青澀少年的歲月裡,我們都開始任性地展現自己的“風格”:上街時,甩開了父母習慣性牽起的手;冬天的早晨,對遞過來的衣服視而不見,頭也不回地奔向晨霧中。當我們為自己這種彰顯成熟的行為而沾沾自喜時,父母不會多說什麼,他們會偷偷把衣服藏進書包,在清晨準備好營養具備的豐盛早餐。默默地做著一切。天底下的父母,在我們不會察覺的地方,都在扮演著相同的角色。

曾在《讀者》看到過一篇同名文章,其中的一句話,我將它選作文章的題記。相似的處境,相似的目送。龍應臺告訴我們的是,不必追,而這位作者卻告訴我們,自己走下去。

我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得到了想要的一些,卻失去了不想失去的一些。那熟悉的背影與面容中所承載的離別、懷念與重逢,鑄就了我們在未來的目送中,所賦予的形象。

可是。習慣於被目送的我們,有曾注意過身後的一切嗎?當我第一次在目送中回首時,心中,有了異樣的感覺。

我的外婆與我們分居兩地。因此,只有在假期中,工作繁忙的父母才會把我送到外婆那兒。外婆並不善表達,是個少言寡語的人。在炎熱的夏天,她會及時的端上一盤爽甜的西瓜。然後,繼續手中的針線活。時不時,還會抬頭看看我,嘴角處,是淺淺的微笑。

每當我不得不回杭州時,外婆也不會多挽留,只是默默地幫我收拾好行李,再將我送上到車站的計程車。透過車窗,我看到她眼底的不捨。就在車子在公路上勻速行駛時,我猛然想起,還有一個箱子落在了外婆家,又折了回去。

在接近時,沒想到,我看見,外婆依舊站在屋外的那顆大樹下,姿勢沒多大變化。我知道,她的腿一直不怎麼好。她看到我,臉上的驚喜再也隱藏不住了,笑容綻放。事後,我問司機,司機回答說,當時,我們已經行了將近三分之一的路程。聽到回答,憶起那個樹下的人影時,我的眼睛裡,不知何時,蒙上一層薄薄的水霧。

每次,在我們離家時,有沒有注意到背後的人一直目送著你消失,收入眼底的,只有父母那的模糊身影。臉上的表情,彷彿一直籠罩在偌大的陰影中,是真的如此?還是我們一直,不曾留意。

龍應臺在自己當了母親後,才明白父母當年的所作所為,她後悔,想彌補,因此,才在他們風燭殘年之時,盡了最大努力,令他們能不留遺憾。龍應臺知道,我們也將會知道,在被目送中成長,縱然,只有失去才會懂得珍惜。

當父母站立在我們的背後,在目送中,凝進他們的無限愛意。當時光流轉,我們的位置進行轉變,做著當年相同的事情時,所有人心裡都清明如鏡。有時,我們所需要的,只是那一次的暮然回首。稍縱即逝間,無須再,來去匆匆。

《目送》讀書心得15

幾年前兒子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裡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學離家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著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著兒子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兒子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子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為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兒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著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