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冊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冊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命冊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生命冊讀後感1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小說《羊的門》、《城的燈》、《生命冊》,全部以中原文化為背景,構建了深厚、凝重的歷史厚實感。昨天,讀完了《生命冊》,給我的感覺是那麼熟悉的鄉土氣息,通過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發展軌跡得以展現。或者說,小人物的描寫充滿了鄉土氣息,也可以說鄉土氣息瀰漫了人物的奮鬥全程。

小說中的“我”吳志鵬是“一粒種子”,把自己移栽進了城市;"我"是一個楔子,強行嵌進城市的柳木楔子,雖然滿身是芽兒,卻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紮下根來。要想在城市裡生活,你必須擁有三要素:身份、單位、關係。要不就是一個漂泊者。可是,一個來自於鄉村的大學老師在追求正常理想的過程中,卻被自己的背景和關係所拖累,不得不逃離,成為一個“北漂”。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創業,從最初的要擁有一萬元的目標,到最後擁有百萬、千萬,甚至對億元也不滿意了,在追求中漸漸淪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沒有走出鄉村的小人物,命運更是不堪!

老姑夫蔡國寅是一個身歷戰功的英雄,卻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無休止的家庭戰爭,他雖然身為村支書,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卻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兒理解,最後慘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樑五方曾經多麼春風得意,後來在運動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後半生成為一個上訪者,一個流浪者;蟲嫂身小力薄,但她堅韌地活著,為丈夫、為孩子,她不惜賤踏人格,以"偷"養家;春才下河坡——去球,這句話隱含著一個悲劇故事。性格內向、羞澀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朧期,不堪眾婦女的調侃戲謔,又無人訴說無法排解,竟“自宮”殘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風的問題被下放到農村改造,他滿腹才華卻活得那樣卑微,最終雖被平反卻始終沒有擺脫鄉村老婆還不得不依靠她,可見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葦香從“腳屋”做起,發跡後搖身一變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難以為自己正名……

善良樸實的鄉親們呢,你們辛勤善良,卻又愚蠢可笑,你們的唾沫淹死了罪惡,你們的閒言逼死了善良,你們的感情喧洩盲目順從打死了正義的才華呀!可誰能怪你們呢?你們的知識境界、生活閱歷、價值觀念束縛了你們的思想,綁架了你們的行為……

這些人物的命運是悲劇性的,是歷史的侷限性造成的。“駱駝”與吳志鵬是現代知識分子,他們的命運卻也是悲劇性的。“駱駝”碩士畢業,身殘志堅,智力超群,嗅覺敏銳,當他通過個人奮鬥終於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之後,卻沒能及時收手,最終被迫跳樓身亡。這是現實社會的殘酷和無奈造成的,當然,個人無止境的慾望也是導致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懷念家鄉的牛毛細雨。我懷念家鄉夜半的狗咬聲。我懷念藏在平原夜色裡的咳嗽聲或是問候語。我懷念蛐蛐的叫聲。我懷念倒沫的老牛。我懷念冬日裡失落在黃土路上的老牛蹄印。我懷念靜靜的場院和一個一個的穀草垛。我懷念釘在黃泥牆上的木橛兒。我懷念那種簡易的、有著四條木腿兒的小凳。我懷念門搭的聲音。我甚至於懷念家鄉那種有風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後有人!

這些語句,意味學長!是的,“我”的背景,就是我成長的鄉村,鄉村的人,鄉村的土地,鄉村的風俗,鄉村的觀念;“我”身後的人,就是“我”的關係,是我終生不能“負”不敢“負”的鄉間恩人!

  生命冊讀後感2

我要收回之前說《生命冊》是一本爛尾的書的說法,最近重讀了這本小說,作為一部“鉅著”,它的確不夠巨集大。它的敘事結構是鬆散的,對家鄉人物的刻畫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線不夠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點單薄。但作為一本小說,它比許許多多書店販賣的新書的確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於語言,在於那粗糙的方言俚語,在於作者的沉澱,讓我相信,讀下來,你對書中的人物會更有理解,你對自己的人生會更有感悟。讀下去吧。

主人公吳志鵬是無樑村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他受了全村人太多的好處,從一個嬰兒開始,老村長就抱著他串門入戶求嬸子“給口奶吃吧”,大學又是佔了全村唯一的推薦名額。這樣一個受了恩惠的人,他的內心除了感激外,更多的卻是逃離,他想逃出窮苦的平原山村,他終於到了城市裡。無疑,他是發奮的,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起初,他想在大學教書評職稱娶系花,但他走出了無樑村,他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稻草。那些給過奶喝的人的忙,能不幫嗎?老村長的紙條,“見字如面”,這是給了他命的人啊,能不幫嗎?但是,救命稻草只是稻草,他救不了全村的命,反而要被那些無形的手一同拉進河裡了。他逃離了,不止是逃離無樑村,而是逃離所有跟無樑村有關係的人。吳志鵬,書裡的“我”,成了一個沒有根的人。

我說過,這本書在12年的時候,我就讀過,系列書再版的編輯是好朋友波姐。當時讀的確沒有留下更深的印象,不然也不會在今年拿出再讀。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佩甫的另一本書《羊的門》。這本《生命冊》,我也一直沒有把它當做尋根文學的代表,重讀後,卻有了體會,“我”終於逃離了,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東,成了有錢人,四五百萬,那是第一桶金啊,“我”把它鋪在了床上,整整7層,睡在了錢上,終於踏實了。但是,“我”硌得慌,睡在錢上還是不踏實啊。而且,我總感覺背後有人,確切地說,不是人,而是一雙眼睛,無論走到哪裡,“我”都被一雙眼睛盯著,吳莉莉和小喬都問我,“你背後是不是有人呢?”

可以說,結構無論如何變幻,從“我”的主線,寫到拐嫂、樑五方、杜秋月、蔡總、春才,無論寫到村裡的哪個人,還是萬變不離其宗,因為,“我”的背後始終有一個人。那個人或許是埋在盆景裡的老村長的一顆頭顱,也或許是開了天眼的五方,“我”始終是提心吊膽的。一個沒了根的人,背後卻老是被一雙眼睛盯著,能不害怕嗎?但是這個害怕,這個凡事都要先慢一慢,卻到最後救了“我”,否則,“我”是不是也早就和駱駝一樣,從十八樓跳下去了呢?

“我”是沒有辦法脫離無樑村的,正如作者在開頭寫的,“在這個世界上,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有背景的,一個人的童年或者說是背景,是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我”也是有背景的人,“我”的背景,就是無樑村,是無樑村裡那些把“我”奶大、讓我揹負了還不清的債的村人,就是這個“背景”,讓“我”成了事。“我”的結局,是回到無樑村,但是債卻還不完了,老村長臨終前的紙條上寫了“丟,我想聽聽國家的聲音”,他是想要一臺錄音機,但是“我”給不了,等“我”能給的時候,人已經不在了,那些債,是還不清的,所以即使回到了無樑村,“我”也知道,回不去了。

重讀《生命冊》,回憶起李佩甫寫的《羊的門》,也是這樣平淡的敘事,每一句話,他都是像講給你聽,你只是在聽一個故事。聽的時候,你也只覺平淡,聽完了,回味一下,卻想哭。不知不覺,聽的人已經被感染了。主人公的小名叫“丟”,他一出生就被丟棄了,沒有父母。他是獨特的,但也是普通的,他如同所有有父母卻離開了父母的人,所有逃離家鄉,忘了本的人,但是真的能逃離嗎?離開了,根在哪兒呢?每個個體,都只覺得自己也不過是離鄉背井,有自己要過的生活。不過是活著活著,忘了一些東西,丟了一些東西?不過是覺得大城市的機遇更多,能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不就行了嗎?何必回去,何必回頭?

我的外公,還住在村裡,村裡只剩下不多的老人了。每每去,都能聽到老人們談著哪家孝順哪家不孝順的家常閒話?聽到哪家老太被嫌棄,哪家老大爺生病是被活活氣死的,每每我都疑惑,我問,那些小輩呢?怎麼不勸勸父母呢?也沒有人回答我的,老人間只是抱怨,他們自然也不用我去當熱心的說客,也不想聽我的義憤填膺。他們最多會說,作孽呢,語氣裡也風平浪靜。他們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已經把生活過長日子了。

但我總有不甘,卻沒有對策。別人家的事,我是沒有資格說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方式,外人多說一句也是不敬了。但我現在總想到了一個辦法,或許我早就在不知覺中這麼實踐了。但凡聽說這家小輩是不孝順的,我堅決不去和他交友做事。仔細一想,我所有的好朋友,無一不是對長輩敬重。和閨蜜聊天,她說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春耕秋收時,外婆總帶她去田地裡,路上會經過一個小賣部,外婆總會賒東西給她吃。她說,沒想到啊,我是吃著賒的東西長大的。言談間沒有不好意思的自卑感,反而充滿濃濃的幸福炫耀。即使嫁了人,她現在有機會便去看望外婆。

看完一本小說,總以為人生沒有小說裡那麼激烈動盪,也沒有選擇考驗。但或許有一天回過頭,每一條路的每一個選擇,都充滿了二次可能,每個人都是在迷宮般的人生裡走了自己的枝椏,完成了生命之樹。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說。

  生命冊讀後感3

讀《生命冊》當然是因為他得了矛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是一個標尺,當你沒有好書可讀時,讀獲獎作品,最起碼能保證不輕浮、不低俗的底線。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李佩甫和他的作品(原諒我的無知),開篇讀第一章,就覺得熟悉異常,百度作者果然是同鄉,親切感油然而生,這種親切感在作品裡又一次次的加深加強。

本書文如其名,是一部以我(樑志鵬)和駱駝為主線又有老姑父、樑五方、蟲嫂等人的一部生命畫冊,講述的是這些人的人生經歷。《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說“當你想開口批評別人的時候,你要想到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樣,擁有那麼多優越的'條件”,起初我並不十分理解這句話,讀完《生命冊》之後恍然大悟。人之一生,放佛是一幢建築,你今天看到的某人,是由他的童年、他的經歷、他的見識等過去一磚一瓦組成的,你喜歡或是討厭他的某一點,都是有其根源而不是毫無來由的。當你想武斷的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在你的評語背後,是什麼樣的環境和因素造就了這樣的他?如本文的樑五方,一個專業上訪戶。上訪戶的形象,無賴、流氓、不明事理、給他人添亂。然而,上訪戶在我(一個基層工作者)並不陌生,外人看到的是他的無賴,他的沒臉沒皮,而我們卻知道他們確實遭受了不公,這不公甚至改變了他的命運,令人無奈的是,憤其不公者如我一個小辦事員,無力給他一點點幫助,而有能力解決他們問題的領導,基於工作忙、不知情以及對政治前途的考量種種因素只會強制性的要求不得上訪,卻根本不會去解決他們上訪的原因。蟲嫂,一個臉皮厚如城牆的慣偷、一個不知廉恥沒有節操的侏儒,卻也是一個一切為了孩子、勤勞辛苦的母親,在別人都捱餓的年代,她的孩子們因為她的勤勞、她的偷竊和不知廉恥不僅不會餓著,甚至還能吃飽,無知的孩子因飽腹而幸福,卻在懂事後無比嫌棄這個讓他們丟臉的母親。以及樑志鵬、以及蔡韋香、以及駱駝、以及春才,我們知道的是他們後來的成名或敗落,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他們經歷了何種才至此。

好的作品應如此,他會提供給你一個平臺讓你思考,而不是僅僅給你講個故事閱後即忘,人性的複雜、社會的變遷、故鄉的遠去、城鄉的隔閡,有很多語言可以去述說,卻無一不顯得無力而蒼白,而好的作品如本書敢於將方方面面展示給你看,至於你究竟讀到了什麼、悟到了什麼,因人而異,但終歸是有益的,哪怕你只是知道了有這樣一個人情複雜的鄉村、這樣一批豐富生動的人。

作者的語言風格也使我想起了另一個河南籍作家閻連科,他們的筆下,有同樣貧瘠的土地、有同樣善惡並舉的村民、有同樣五顏六色的村莊裡的時光和聲響,他們不吝於展示故鄉的種種不堪,而我們同樣能讀到“為何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