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茶館》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舍的《茶館》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1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也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來的起起落落,以及清朝、民國和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茶館》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訊息,壞人不一定有壞訊息,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和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描繪的人物性格特徵非常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店主、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性格特徵都躍然紙上。只讀一次,不用像語文課那樣仔細閱讀,也能理解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比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誠實,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老主顧常四爺,和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與王掌櫃不同的'是,他比王掌櫃更硬。他骨子裡有一種驕傲,拒絕低頭讓步。

讀完《茶館》後,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有多快樂。當時,許多孩子甚至很難吃一碗熱湯麵,現在我們可以隨意吃漢堡牛排了。當時,人們真的生活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

在茶館裡,我最佩服的人是常四爺,尤其是他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清朝有一份“鐵桿莊稼”,不用幹活就能拿到錢。後來清朝滅亡了,常四爺沒有他的好朋友鬆二爺那麼餓,而是自己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所缺乏的。由於優越的生活條件,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會退縮。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恐怕沒有常四爺的精神,我們就很難在社會上生存。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2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裡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裡,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3

很是慚愧的是以往我雖然對這2個經典的劇本耳聞已久,卻從來沒有讀過或者看過。藉著這本新書的推出,我總算有幸得以一飽眼福。確切而言這是以話劇對話形式展現的作品。就《茶館》這部作品分享的是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標誌性時期的變化。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茶館包羅永珍地濃縮了中國一個時期的`巨大歷史變遷。通過著茶館中各個人物的語言描述,書外的我看著世像百態的同時,更是有著一個縱向有時間跨度的歷史社會變遷過程。由小及大,由點及面,由細節及整體------這樣人來人往的小茶館;這樣各色人物的迎來送往;這樣三教九流的眾生相;這樣的一個大茶館的小社會詮釋。經典之作就此用著最為直觀的,生動的,原汁原味的文字形式鋪陳於我的面前。雖然讀著這樣的文字劇本缺少了某些的直觀感受,但是我卻覺得這樣的刻畫勾勒同樣也是一種美。這種美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靜態美。儘管沒有演員的肢體表達,但是文字本身那種無形中的“無聲勝有聲”境界卻完美地通過書冊讓人一覽無遺。翻看著這樣的文字描述,我覺得自己更加動態地通過這些語言的描述展開聯想---去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舉止,心理-----更通過著這些人物的巨大資訊量感受作者本身藉助劇本想要傳達的深層內涵。事實上,書中隨後的《龍鬚溝》同樣用著這樣的生動文字分享著老舍筆下的另一個話劇劇本故事-----

引用曹禺的那句“一句臺詞一個任務,演繹著可感可嘆的悲喜人生-------”而通過閱讀這樣的經典劇本,我更覺得是靈魂深處再次得到了難能可貴的洗禮。很是喜歡這樣型別的老舍代表作讀本,我覺得這樣的書冊值得閱讀和收藏。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4

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兒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裡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峰,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著襯著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5

茶館在老北京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人談心到茶館,下棋鬥唱到茶館,調解糾紛到茶館。

老舍筆下的茶館主人公王利發經營著茶館經歷了水深火熱的三個階段。清末時期,清政府腐朽,老百姓像待宰的綿羊,溫順而不敢反抗,茶館裡下棋鬥著蛐蛐。劉麻子和唐鐵嘴幹著不乾淨的買賣。二德子等人在一桌前,王掌櫃作為生意人,只能賠笑哈腰,只求能賺些許銀兩;民國時期清政府依然腐朽,民不聊生。王掌櫃為了生計只能創新茶館,在後院安排客房,可惡的民國警察以逮捕叛黨為由,向王掌櫃敲詐‘保護費’王掌櫃只能忍痛答應。常四爺和秦二爺都是愛國之人,但前者力不從心,後者開辦工廠,實業救國,可惜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打壓工廠,導致工廠破產被毀,秦二爺一生心血化為烏有。王掌櫃已經年老體衰,貪婪的`警察有了下一代前來履行‘父業子傳’,人總得有個極限,王掌櫃也不在軟弱,可無力的反抗就是白費,只得落得茶館被搶得居住權,王掌櫃被逼絕路,與茶館燃為灰燼

小小的茶館就象徵著一個社會,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茶館裡的人也在不斷變化。劉麻子唐鐵嘴就好似社會敗類,幹著喪盡天良的事情,活脫脫的社會老鼠屎,而兩個警察就好似社會裡的地頭蛇,壓榨欺壓百姓,王掌櫃就是社會中被欺負的老百姓,膽小怕事無力反抗,在社會的壓迫下走向毀滅。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6

可以說《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說裡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隻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於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著經營著,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註定的結局。

關於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麼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群眾們,裡面也有衝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7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裡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為《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幹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茶館》中巧妙地表現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儘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闆王利發,心不壞但膽小的鬆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說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為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說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衛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面板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瞭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佈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為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為現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為現在劇作家的楷模。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8

茶館是一個很普通的名詞,但意義重大。“茶館”成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茶館”和“茶館”。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文化。隨著中國的不斷髮展,茶文化逐漸擴大,成為中國的象徵和品牌產品,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創新。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後來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充分體現了後人對這部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半個世紀和舊時代的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部作品以小茶館為背景,以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為關鍵人物,以小寫大,反映了一個社會時代人民的生活 。老舍先生的藝術形式體現了一種具有強烈人物特徵和簡單語言的社會風格,通過人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變化。第一幕是清末、第二幕民國初年、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三個歷史階段,

用茶館的興衰來反映,我不得不稱讚老舍先生獨特的眼光和相當好的文化底蘊,因為他不真正瞭解生活 人永遠不會理解別人生活的辛酸。

一個大社會被老舍先生寫成了一個小茶館。老百姓成立了主角,王利發王掌櫃小心翼翼地經營著。最後,他被政府佔領,無法抗拒。只有自荊而常四爺因為一句“清朝就要結束了”被拉進監獄,出獄後就不再有好日子了。充分展現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無奈。

此外,文章中還有許多好地方,如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作品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人物的.語言,表達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了人物的性格。老舍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了非常符合他們的語言,不管是什麼 即使人們只有一次出現的機會,他們也把握得很好。他們對臺詞的魅力有很好的感覺。同時,地道的北京方言應用於語言中,京味濃郁,有生活氣息,更真實。

老舍的《茶館》讀後感9

《茶館》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叫於泰的茶館裡。一部簡單的三幕劇,藉助一個普通的茶館,濃縮了半個世紀的歲月,覆蓋了很多符合時代特點的小人物,訴說了那些特定時代一個國家的悲哀。

該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變遷中逐漸破滅的故事。在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最終在當權人和反派的規劃下被改為“花花聯合公司”。王利發掌櫃一生守護著茶館,選擇在他的茶館自殺。該劇《茶館》可以說是非常現實的,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也不一定有壞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和官員的腐敗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嘆息。

先說說這部劇裡的人物。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徵十分鮮明。每一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著當時社會上不同職業和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個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生活經歷不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要讀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深深地銘刻在腦海裡。比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就像老舍先生給他的.定位一樣:聰明,自私,心眼不壞。看全文,在我眼裡,他作為一個店主,很圓滑,很軟弱,遇到麻煩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和惡棍奪走,在後院默默自殺。這個情節,彷彿出乎人們的意料,但仔細想想,又是合理的,讓人難過。這樣一個走中庸之道的店主,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和性格的強烈對比,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氛圍的諷刺和不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