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日記》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7W

懷著獵奇的心理讀這本書,卻發現自己讀完的感受是壓抑的,沉痛的。良久,大腦才從轟炸般的刺痛中恢復過來。《非常日記》是甘肅作家徐兆壽先生寫的。他的作品著以“問題小說”著稱,而這部作品恰恰就反映的是這一型別。《非常日記》寫的是一個70後的研究生從一個品學兼優的人到一個性變態者(偷女生襪子,內衣)最後贖罪自殺的整個犯罪心理歷程。讀完整本書,我只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一個老實善良的農家子弟會走上這條路?難道僅僅是自身的自卑,怯弱的性格?還是社會上相對開放的性觀念?作者給我的回答是人生的無意義。

《非常日記》讀後感

本書有兩條線,明線和暗線相互補充,映襯。一條明線是餘偉在現實中的心理變化,一條暗線是日記中的“我”。現實中的餘偉是一名留美歸來的心理諮詢師,而日記中的“我”則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是通過餘偉的活動來展開日記中“我”的心路歷程。餘偉以性開放為標誌的心理諮詢師,卻因為現實中主人公的死推翻了他以前樹立的種種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因為主人公的`一句“您生命中靈光是什麼?”問住了他,使餘偉開始反思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幸運的是,餘偉衝破了自己思想的關隘,走向新生,這裡面有不少親情的幫忙。而作者選擇讓主人公自殺以終結,卻更多地是無法與這個世界和解以及認識到無意義後找不到出路的唯一選擇。

當然,作者寫作的目的是複雜的。《非常日記》中描寫最詳細的是一個80年代的研究生從一個正常人到性變態者直至自殺的心路歷程。80年代對於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既有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機遇,新思想,也有60,70年代舊的文化習俗。這個特殊的年代對北方大學帶來的衝擊也不小。通過自身努力考入名校的農村孩子,首先對他的衝擊最大的是在舞臺上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林眠,這是他一個農村孩子與她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在他那個貧瘠的小山村,女孩,女人的美麗都被沉重的生活壓力壓得所剩無幾了,一個20歲出頭的少年受到這樣的衝擊是合理的。其次,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在這個敏感和自卑的少年身上表現的十分明顯。如程一濤將自己的農民父親說成包工頭的事。

本文也真實地再現了80年代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狀態。如“上課的時候,一些教師總是心不在焉,老想著‘孔雀東南飛’,很少有願意呆下去安安靜靜地做學問和教書的。他們在課堂上大罵國家政策和他們觀點相左的人,有的人甚至從中央罵到地方再罵到系裡,真正與課堂相關的內容卻講得很少。”學校裡大部分學生都在學英語,因為都要過國家四六級,否則就畢不了業。專業課和個人愛好都顧不上了。上大學彷彿只為了一件事:學外語。這樣的學風與現在的大學氣氛頗有相似。

主人公之死,雖然與其自身性格有關,更多的是與這個社會不相和解的結果,但這也確實成為80年代大學生心理狀態的一個縮影。生命意義的有無,還待繼續體味這一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