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孔》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門孔》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門孔》讀後感

《門孔》讀後感1

《門孔》的開頭,不是謝晉,而是阿四,他的小兒子。寫他的弱智的小兒子,怎麼不懂死亡,怎麼執著的等待,等待那些早他一步的親人。還有他的阿三,和阿四一樣,同樣不諳世事,同樣不懂什麼是死亡,也同樣的,很執著很執著的等待,在那個小小的貓眼裡,那個小小的門孔中,等待著,等待他爸爸的歸來。

餘秋雨說,謝晉的電影,是透過這個門孔,看到了整個亮堂的世界,在這個亮亮的世界裡,映襯著深深的人性。這種人性對於第一次觸控中國電影的我來說,實在太難於理解。謝晉出生的那個年代,本身就極其的動盪不安。十年的文革,對於中國的每一個知識分子來說,都是靈魂的印刻,銘記的恥辱。他們在這場災難中成長,透過這場災難,挖掘到人性最本質的內涵。謝晉只是其中之一,他花了畢生的經歷,去從這場災難中學習,領悟,最後,用獨屬於他的方式,把這些所有的“成熟”,全攝進那薄薄的鏡片裡,在這個小小的鏡片中,折射出人性的本質。而我,連皮毛都沒有領悟。

餘秋雨寫他的生平,寫他如何面對他的作品,寫他怎樣擔憂著中國的電影業,寫他怎樣愛他的孩子,寫他怎樣失聲痛哭,寫他是在一個怎樣的清晨悄然離去。每一句都是在陳述,陳述著他所做過的事,他所說過的話,他所給的這整個世界的愛。我無法探知他是如何的為他所從事的事業擔憂,也無法猜測,他有怎樣的深沉與厚重。這篇文章,我所看到的,只是他怎樣給予這個世界的愛,如何給予每一個人的關懷,哪怕是毫不相干。

阿四和哥哥阿三不一樣,雖然同是執著的等待,但阿三僅僅是在門孔中靜靜的窺測,阿四會幫爸爸做點兒什麼,幫他拿鞋,拿包。從哥哥們的`一個一個的離去,到最後,只剩他一個人站在門前。早上給爸爸拿的包,再也沒有回來過,家裡的鞋又少了一雙。阿四不懂,不懂什麼叫死亡,不懂什麼叫先驅,不懂他的爸爸有多麼的有名。他懂得的,只是沒有人再幫他剪頭髮,沒有人再和他一起坐車,沒有人再不停的問他累不累,要不要睡覺。不,也許連這些他也不懂。他只是把那雙要準備好給爸爸的拖鞋,還是像無數個黃昏一樣,整整齊齊的放在門口,坐在那裡,靜靜的等著爸爸回來,也許,他在想,爸爸怎麼還不回來。

家裡越來越多的白色,越來越多。阿四在門口坐著,一直坐著,他說,爸爸,快回來。

《門孔》讀後感2

時間從不止步,因此人們也總是腳步匆匆。無數的門開啟再閉合,閉合再開啟,門軸吱吱嘎嘎,像上了發條的機器。前陣子聽到《從前慢》的時候,我才彷彿忽然睡醒一般,開始細思曾經走過的日子。而讀完《門孔》後,這種思考就愈加讓我無法平息,總想說點什麼,又不知從何說起。

我家向來沒有門孔,但我卻又深有體會。每次我要遠行,爸媽總要送我,一直送到他們望不見的遠方。我覺得他們目光的盡頭就是門孔,他們凝望著,期待我從那裡歸來。就像阿三,只要謝晉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待謝晉的歸來;就像阿四,每天遞包、遞鞋、接包、接鞋,等著謝晉進門。這是一種孩子般的童真,更是一種家庭親情的守望。以前這種感覺還不強烈,更多的時候在瞻望、遠行,直到自己也有了兒子,自己也成為了那個守望的人。

門孔外的謝晉是導演,更是門孔內孩子們的.光芒;門孔內的孩子是家,更是門孔外謝晉的牽掛。他們相互守望,相互成為對方前行的支撐。阿三走了,謝晉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謝衍走了,謝晉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謝晉也走了,阿四還是不知道死亡是什麼。守望的人只剩下了阿四,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把拖鞋擺好,等待爸爸的歸來。

儒家講齊家方能治國。謝晉在守護好家庭的情況下,成為了封閉時代電影這個門孔後的阿三。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門孔,守望著自己拍攝電影的初心,最終成熟為電影藝術的先導。他將自己的守望發揮到了極致,所以必將是不朽的。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是守望者,守著各自的門孔眺望未來。這份守望,或許是親情,或許是愛情,或許是友情,也或許是莫名的情誼,但它們毫無疑問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成為活著的意義。

只是有時我們會忘記,會因為眼前的繁重而不肯眺望遠方,於是失了方向,茫然無措甚至低迷沮喪。這時,我又想起了謝晉的那句話:別給阿四解釋死亡。一本好書的感染力就在於此,它能給迷茫的人指點迷津。

《門孔》的結尾十分發人深思。謝晉仙逝後,家裡堆滿了白花,阿四突然發現爸爸的拖鞋被遮住了。他彎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門邊。我們的守望也會被遮住,而我們是否能做那個阿四,誰也不得而知。

時間還是馬不停蹄地飛奔,我們卻應該偶爾慢下來,去透過我們的門孔,思考門內與門外都是什麼。明確了內心的堅守,看清了逐浪的方向,才可以隨心所欲而不留遺憾。

那時,任世界充滿白花,我們眼裡只有那雙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