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看孔子》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穿越歷史看孔子》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穿越歷史看孔子》讀後感

《穿越歷史看孔子》這本書,讓我百讀不厭,愛不釋手,對孔子產生了極大的研究興趣,我試著對孔子做了一次專題小研究。

公元前551年,夏曆八月三十七日,孔子出生於戰亂紛飛的春秋時期。而那時的人們不曾想到這個嬰兒十幾年後會成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母親名叫顏徵在,父親名紇,字叔樑,他是當時有名的武士之一,為魯國立過兩次功,曾任陬邑大夫。孔子名丘,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名伯尼,又稱孟皮。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他的母親便帶上孔子和孟皮去他們的老家:曲阜城內的闕里。曲阜在當時是魯國的國都,如今,中國每年都會在山東曲阜舉行祭祀孔子儀式,不僅如此,全國還建立起孔子思想學會;儒家學派,孔子與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並稱為四位思想史上的頂級宗師。孔子主張儒教,老子主張道教,蘇格拉底主張目的論,但是他們都是以“百善孝為先”為根本和最基礎理論,由此可見,“孝”和“善”是多麼的重要和分不開呀!

再說孔子,他剛來到曲阜,就被這素有“禮樂之邦”的城市感染了,於是他更加勤奮學習,這也為他日後做為“聖人”打下堅固的基石。

公元前523年,孔子到晉國,向聞名於諸侯的樂官師襄學琴。師襄,春秋時期出生於魯國,為樂官,他擅長於磐,《史記》裡說師襄:“以擊磐為官,然能於琴”。孔子向師襄學琴,非常刻苦,他曾三番五次地領會《文王操》的曲調、技巧、志趣神韻和作者周文王的風貌精神。由此可見,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認真、虛心的。也因為他喜好音樂,領悟力、欣賞力都很強,以致後來在周遊列國時,在齊國聽到了優美的《韶》以後感嘆到:“盡美矣,又盡善也!”其實《韶》是世俗結合,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也表達了文化思想,這也讓孔子達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

在雒邑,孔子遇見了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於楚國,世代都為掌管周王室的典籍的史官,所以孔子便向他虛心請教六藝: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寫字)、數(計算)。他還去請教了周王室的樂官萇弘,他也是孔子的老師之一。他擅長六藝,他還是個占卜、星象家。孔子從他那裡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和“善”,孔子也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其中,“興於詩”於孔子另外一句名言有著詳細的解釋:“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看來,上一句話是對自己特長的一個小總結,而下句話就是對“詩”的一種具體描述,由此可見,那時的人們早已學會一些有用的學習方法,進而去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怪不得人們都說春秋時期是文化的頂峰、思想的萌芽期。後來,孔子返回魯國後,不禁對他人感嘆道:“老子像龍一樣志趣超凡脫俗,能像蛇一樣屈伸,又像龍一樣應時變化,老子,他真是我的好老師!”這也讓孔子明白了世界還很大,比他歷害的人還多著呢。

到晚年,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後,便帶著弟子們返回了魯國,此時孔子已經見聞豐富,便開始刪改《詩》、《書》,定《禮》、《樂》,修改《春秋》,孔子為此注入了許多心血,是他把中華民族的古代歷史文化集合起來,這些書是中華民族思想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國史上一顆閃耀的明珠!

朱熹曾說:“天不出仲尼,萬古如長夜。”沒錯,假如沒有孔子,世界上不會出現儒教,也不會出現“盡善盡孝”這個理論。世人都在學習孔子,紀念孔子,領悟孔子思想,他是世界的一代“十全十美”的思想聖人!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一本《穿越歷史看孔子》幫我打開了聖人的世界,何樂而不為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