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婚姻法規與契約婚姻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清末民初,中國傳統封建婚姻開始發生變化,不但傳統的婚姻陋俗受到系統的批判,出現了自由離婚與再嫁的婚姻現象,而且開始注重婚姻法規和婚姻契約。

近代中國的婚姻法規與契約婚姻論文

1916年,司法部附設的'法律編查會先後制定民法草案。關於婚姻制度方面,《民律親屬篇草案》第三章有詳細規定,其中有諸如“早婚”、“重婚”、“離婚”等改革婚姻陋俗的內容,如“男子未滿十六歲,女子未滿十五歲,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妻不相合諧,而兩願離婚的,得離婚”等。這一草案雖未成為正式法典,但具有法律效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民初有些地區還專門制定了婚禮草案和法規,作為人們婚姻生活中所應遵守的依據。如河南信陽縣《民國禮制草案》中的《婚禮草案》中就有關於“訂婚”、“通告”、“結婚”、“謁見”等具體規定,要求人們遵守。另外,有些社團組織制定一些規章來約束自己的會員,如民初成立並得到孫中山、蔡元培、袁世凱、章炳麟等44人贊成和支援的“中華民國家庭改良會”,在其《暫行草章》第一章“關於實行改革之條件”的九項內容裡,就有四項涉及婚姻陋俗的改造,即“婚姻自由,但非達法定年齡不得結婚”;“厲行一夫一妻制”;“守義、守節、守貞聽其自由,父母翁姑等不得強迫行之”;“衣食住及其他需要者若婚喪宴會,崇尚節儉。”這無疑對婚姻陋俗的變革起到了推進作用。

應當特別提出的是,這時有人開始注重履行一種契約婚姻,這是婚姻生活文明化和現代化的體現。當時孫中山和宋慶齡的契約婚姻最具典型意義。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東京律師和田瑞家舉行了婚禮。他們委託律師和田瑞到東京市政廳辦理了結婚登記,並由這位律師主持簽訂婚姻誓約書。誓約書一式三份,分別由孫中山、宋慶齡和律師和田瑞各儲存一份。中國歷史博物館於1962年從私人手中徵集到這份誓約書。它縱11.25釐米,橫17.25釐米;朱絲欄,全葉24行,墨書日文22行;中縫有上魚尾;欄外左下角印有篆體字“東京榛原制”,作腰圓戳記狀。原件已裝裱成卷,卷尾狀有餘紙,以備題記。誓約書譯文全文如下:此次孫文與宋慶齡之間締結婚姻,並訂立以下諸誓約:

一、儘速力理符合中國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續。

二、將來永遠保持夫婦關係,共同努力增進相互間之幸福。

三、萬一發生違反本誓約之行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會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異議;而且為了保持各自之名聲,即使任何一方之親屬採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上述諸條誓約,均系在見證人和田瑞面前各自的誓言,誓約之履行亦系和田瑞從中之協助督促。

本誓約書製成三份;誓約者各持一份,另一份存於見證人手中。

誓約人孫文(章)

同上宋慶齡

見證人和田瑞(章)

千九百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這種契約婚姻在當時還是極為個別的現象,但它卻是中國婚姻史上婚姻締結方式走向文明的開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