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製作過程的作文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5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製作過程的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優秀)製作過程的作文4篇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1

在我的書桌上有一盞檯燈,它一直陪伴著我,是我親密無間的小夥伴。

它是由廢棄物品製作而成,著實讓我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忙裡偷閒”了一把。我先用彩紙包裝杯身,但杯子是個不規則的圓柱體,我只能將包裝紙剪成一塊一塊的黏附在上面,再用幾條綵帶貼在杯子上,以遮掩那些接縫,並作了“美容”。接著,我用玻璃膠把吸管和杯子相粘,檯燈的雛形已現。可是用玻璃膠與杯子固定卻並不顯得牢固,所以我又找來一些鐵絲將其固定,成效顯著。檯燈的底座就用杯蓋來做,我先找出橡皮泥,一點一點地把它們掰開,像“肉粒”一樣塞進蓋子裡,又找了一塊硬紙板墊在底部。最後只剩把管子插到蓋子裡了。可管子太細了,顯得“弱不禁風”,搖搖晃晃的。我只好找些紙巾塞到裡面,將其固定,小檯燈終於完工了。

雖然它不能發光,但卻是一個物美價廉的小小工藝品。它就像寒冬中的'一把火照耀著我,陪伴著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2

今天晚上老爸要給我做什麼好吃的呢?我帶著來自一個小吃貨的疑問來廚房看一看。白色的麵皮,紅色肉餡,原來今天的晚飯是肉包子啊!

我以最快的速度洗了洗手,穿上了屬於我自己的.一個圍裙,站在我的神廚爸爸身邊,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是如何讓一片面皮變成肚子裡有肉餡的圓滾滾的包子的。我看了一會,覺得自己已經會了,就拿起一片面皮,舀了一勺的肉餡,可是,那調皮的肉餡寶寶不聽話,不願意呆在麵皮上,一直往下掉,終於,在我的不斷堅持努力下,我把調皮的肉餡寶寶放在白色的麵皮上,然後我用手把麵皮揪起來,一邊轉一圈,一邊折紋,大概折出十二條折就好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包子包好了!我興致勃勃的把我自己包的包子展示給我的家人們看,他們都誇我包的不錯,雖然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部分。

我覺得這次包包子讓我學會了許多:無論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放棄,要堅持不懈;要認認真真的去完成每一件事情;要學會嘗試,凡事皆有第一次,不管第一次是順利的還是曲折的,我們都要大膽嘗試……

“叮”包子蒸熟啦!我嚐了一口,好吃極啦!還是自己包的包子最好吃了!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3

招牌菜每家都有,你一定很好奇我家的招牌菜吧!它就是——瓦罐雞,有時光想想都直流口水了。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下它的製作過程。

每年過年,這道菜就是壓軸出場的,也只有在鄉下才能見識到它的製作過程。首先要準備一口大鍋,家裡的煤氣灶可做不了。別看它只是一隻雞,它的製作的過程還是很複雜的。要準備好一隻雞,蔥,茴香,香葉,桂皮,醬油,冰糖,料酒這些食材。外公先把雞洗乾淨,再往雞的肚子裡塞了幾把蔥,然後把雞裝入一個瓦罐裡,再放入其他的食材,倒入適量的水,準備工作就緒。

外公在大鍋的底部放了三片瓦片,接著生柴火,等瓦片被加熱得差不多了時,外公就把瓦罐雞直接放在瓦片上。這樣靠著瓦片的熱度慢火細燉2個多小時,外公隔一會就用勺子舀湯澆在雞身上。我等啊等,等啊等,2個多小時終於過去了。外公一開啟鍋蓋,一股誘人的.香氣直往我的鼻子裡鑽。大家一窩蜂地衝了過去,一隻油光發亮的瓦罐雞出現在大家面前。外公拿了隔熱手套把瓦罐雞從大鍋裡拿了出來。瓦罐雞上桌後,沒一會兒,就只剩下一副雞架了。吃完後,大家都讚不絕口,連聲說:"好吃好吃,再來一個。"

這就是我家的招牌菜,下次有機會歡迎大家來品嚐。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4

暑假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湖源李家村的元書紙基地參觀了製作元書紙的整個過程。

來到造紙基地,我們走進一個大門,看到屋子左邊堆著一些元書紙。右邊有一個木頭架子,上面吊著一根大木頭,掛著一根手腕粗的竹繩子,下面放著一疊厚厚的紙。聽老闆說這是用來把紙壓緊的。現在有了現代化的方便省力的工具代替了這個架子。沿著牆壁放著幾張用黃布鋪蓋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造紙工具,還 有一些生活用品,如煤油燈、蓑衣、竹水罐和竹飯罐。媽媽說,以前的人上山砍柴幹活就用這種竹製的罐子帶水和乾糧的。看著這些東西,我彷彿看見人們腰上彆著柴刀,肩上揹著水罐,手裡拎著飯罐上山砍竹子的情景。這些東西就地取材,壞了天長日久就會腐爛成泥,真正環保啊!

穿過屋子,有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路兩旁是一些平房。遠遠的,我就聞到了一股特別的怪味兒,媽媽說這是紙漿的味道。走進右邊第一間屋子,裡面有一個大大的石盤,直徑足有兩米,上面立著一個石碾子,高度足足到我的眼睛。石盤上有一點用石灰浸泡過的竹纖維的痕跡,估計這裡是把竹片碾碎的地方。

第二個屋子會是幹什麼呢?我想著,走進了第二間屋子。一陣強烈的捶打聲傳入我的耳朵。我一看,一個石臼裡放著一些粗粗的竹纖維,一個大錘正在自動打這些竹纖維,不一會兒就打成了碎末。

第三間屋子就是元書紙最後成形的地方。這裡有一個高高的彎彎曲曲的水槽,裡面是一些正慢慢移動著的像玉米糊一樣的黃紙漿。原來,打碎的竹子還 要經過這個水槽進行碾壓,注入一定的'水配製成紙漿,經過一根管子引到一個方方的池子裡。這時已經看不到紙漿的樣子,只感覺水池裡的水渾渾的。一位叔叔雙手拿著一個長方形的像篩子一樣的工具在水池裡一撈,再讓水瀝乾,然後把這個“篩子”放在旁邊一疊正在瀝水的紙上,輕輕一抖,一張薄薄的紙就從“篩子”上褪了下來。

這時候的紙還 是溼溼的,如何把它弄乾呢?我走進路左邊的一間大屋子,沿著幾級臺階走上二樓,只見樓上立著兩面高高的鐵牆。四位阿姨正用特製的刷子,動作嫻熟地把溼溼的紙往鐵牆上刷,後一張剛刷好,前一張已經幹了。原來這兩面鐵牆是兩個大烘缸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感慨萬千。元書紙的歷史已有1900多年,至今雖然有了更先進的造紙工業,但元書紙的製作方法卻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真是偉大啊!一張薄薄的紙要經過那麼多步驟才能完成,多麼不容易,我們平時一定要節約用紙呀!我又想到,我們的學習也像元書紙的製作一樣,要花時間花心思,一點一點磨礪,最後才能出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