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6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5篇

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1

讀著李白的靜夜思,品著余光中的鄉愁,不經意間,又是中秋,又見月兒圓。人生彈指一揮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永恆的是天上的月,變幻的總是那月下的芸芸眾生。真是歲歲年年月相似,年年歲歲人不一樣。

月本無情,有情的是我們。月本無心,有心的是我們。古往今來,騷人墨客,無不揮毫潑墨,痴情吟詠。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雄豪。一尊還酹江月,人生如夢的醒悟。有春花秋月何時了的無奈。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淡定。更有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博大……月亮,是國人不死的詩魂,少男少女們戀愛時的紅娘。

世上本沒有故鄉的,只因為有了他鄉。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又是最相思的節日。身在他鄉時,那故鄉的美,故鄉的情,竟然像被髮酵了一般,魂牽夢繞,難捨難分。故鄉的那些點點滴滴,便也如發酵池的酒一般,咕嚕咕嚕,活躍起來,不安份起來,散發出醉人的芳香。這便是鄉愁。

鄉愁是什麼可是是母親的嘮叨,父親的責罵,爺爺的冰糖葫蘆,奶奶的爆米花,還有那外婆橋……普普通通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成了濃濃的鄉愁。刻骨銘心,揮之不去。有網友在部落格裡說:僅有辣椒,才能解胃的鄉愁。說這話的大概是湖南、四川或貴州的朋友。南方人到了北方,他們的鄉愁大多是大米飯。北方人到了南方,他們的鄉愁也許就是麵條和饃饃。

中秋月,故鄉明。明月是同一輪明月,中秋也是同一個中秋,並沒有什麼差別。有分別的是我們自我的心,一切只因那月下的人。當我們背起行囊,頭也不回地走向遠方,經歷千辛萬苦,去尋找心中的樂土,去尋找夢想的天堂。有一天驀然回首,卻發現“踏破鐵鞋無覓處,那人原在燈火闌珊處”!天堂就在心中,樂土就是故鄉。我們轉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突然了悟——人生原先如此。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人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慨嘆,人人都有思鄉情結。

“那故鄉的山,那故鄉的水。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雲。”那故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情。“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費翔深情的歌唱,在耳邊迴響了20年,仍然新鮮,沒有褪去半點顏色。故鄉的親人,老人們要落葉歸根,少年們急著要走向遠方,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標。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故鄉的美,美在明月。曾見過浩瀚大海上的月亮,也見過莽莽群山上的月亮。但都不及故鄉低矮的小石頭山上升起的明月來的有韻味。“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明月,煙渚,瀟湘。小橋,流水,人家。岸沚汀蘭,茂林修竹,月夜風荷。中秋之夜,更是暗香浮動,月色清淺,人約黃昏後。故鄉的美,美在詩情畫意,美在人美心也美。看過柳宗元永州八記的人都明白,那種美,是攝魂蝕骨,見過一次,一輩子都無法走出的。不信,親自來看一看,被勾掉魂兒可別後悔喔。

在城裡呆了20年,似乎十多年都沒有見過月亮了。僅有很少幾日,看見聊聊可數幾顆星,還有一個有圓盤盤,在摩天大樓的夾縫裡。月亮像昏昏欲睡似得,沒有什麼亮光。閃爍的霓虹燈,明亮的的路燈,還有那萬家燈火,悄悄掩蓋了明月的光輝,把月兒藏了起來,好讓我們迷戀她們。記得小時候,在鄉下,住瓦房。那時沒有電燈,點的是煤油燈或茶油燈。燈光暗黃的,如一粒小豆豆在燈芯上浪漫地跳舞。油燈光太小了,且並不能長點,點久了媽媽要罵的。於是,在夏天,我便常常捉些螢火蟲放在瓶子裡,讓它們發出美麗的光來照明。因為沒有燈光,晴朗的天氣裡,便天天盼星星,盼月亮。而那時的星星也彷彿分外的多,月亮也分外的明。月光清澈,明淨。月夜也常常朗照,猶如白晝。我便常常在月下讀書寫字,那種幸福感,是沒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月下看書,甚至連最小號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纖毫畢現。如今,竟然連月亮都看不見了。真是貧時歡樂無窮,富了反而失去歡樂了!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的月,其實就是我們的心燈。僅有在四周的光熄滅時,它才會亮。

又是中秋,又見月圓。中秋是一個浪漫,溫馨,祝福,思念,團圓的日子。世上最遠,莫過於心。世上者,莫過於心。世上最近者,亦莫過於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所有的父母,身體健康,吉祥如意。願天下所有芸芸眾生,都團團圓圓,快歡樂樂。

今年,我卻又不能回去。父母已經很老了,想想還能陪他們過多少箇中秋節,已屈指可數。不禁心裡悽然。還是打個電話,問候一聲吧。父母,卻滿不在乎。好像還有幾百年似的,仍早出晚歸,勞作不息。想那年少時,在那青瓦紅牆的小院裡,與父母妹妹四人,吃月餅,賞明月。那時的月餅,一人只一個,餡也僅有白糖的,外殼粗糙得很。吃在嘴裡,窸窣作響,卻感覺甜美得要命。那些年的中秋,月色如水,天地一清。那些年的時光,溫馨、完美。此刻已經是在夢裡了,可望而不可及。說句孩子氣的話:再也沒有那麼好吃的月餅了,再也沒有那麼純淨的明月了。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最美的中秋永遠只是在夢中了,它停留在童年的記憶裡,成了我今生最珍貴的財富。

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2

八月的夜,有點寒,悽悽的月色透過紗窗,無力地落到床前,淡淡的一片白,又給我帶來了一個不眠之夜。明知無人與之同樂,只好由自我的思緒在夜色裡遊蕩。好在白天閒來時,習慣於撿拾樹蔭底下那一片片破碎的陽光,放到口袋裡,留到晚上寂寞時,用來溫暖自我的心。

很久以前,曾一度熱情,用年輕的心去圖劃未來,那份執著的追求,曾有過不少的亮點,雖然在商海里留下了傷痕,在愛海里,留下了傷痛,但內心仍然藏著一絲絲的自豪,那是因為以往盡力搏擊,以往擁有那份含恨的愛。隨著月圓月缺,那份熱情早已當做古玩收藏於心底,愛已消亡。如潔的月光,此刻看來已經變得冷漠,節日的氣氛更加撩起諸多的痛。我願帶著一片寧靜去尋找屬於自我的世界,在哪裡安然地細品人生。

然而,如今那一片寧靜也已經變得飄渺,商化的社會,到處一片沸騰。或許,寧靜需要自我去體會,需要一個歷練的過程,沒有豁達的胸懷和頑強的意志,那一片寧靜將從身邊飄走。

多年以來,從不敢貿然嘗試一口中秋之月,只是怕,孤單隻影的我壞了團聚的味道,不忍心把好好的一個園咬缺,然後獨自把它吞併。多麼的期望,你我一齊把它掰開,分成兩半,放到各自的身體裡,無論你在哪裡,你我永遠都是一個園。

這樣的夜,思緒在寂慮中彷彿脫體狂奔,卻理不成形。孩時的童影,學時的同窗,一齊掙食的友人,親人,還有已經走遠的先輩們都堆積在一齊,這種抹不去的印記像霧一樣繚繞,禁不住一番感慨,多麼的想,尋回我來時的起點,從新品味每每的月圓月缺。

歲月的足跡漸行漸遠,已不必為生活的滄桑新增太多言語,往事如焉,愛亦然,恨亦然,人生也亦然。

秋又起,屋外的樹,偶有落葉沙沙,那是為了來年的新生,我是否也能再度揚帆直到此刻,還迷茫。我想,趁著這夜色,悄悄地,在床前這淡淡的一片白裡,畫上幾筆色彩,添上幾句心語,捎到這片白的另一端,為我解開心中的結。

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3

月亮是詩人們宣洩情感的代名詞,是生命的某種折射。今夜樹影搖晃,月色茫茫,勾起了我對童年家鄉的回憶。

家鄉的中秋充滿了月餅味、桂花味。大人們走親訪友,談天說地,臉上寫滿了幸福。最歡樂的是小孩子,每人拿起一塊月餅,津津有味地吃著,吃完了就瘋玩起來。不一會兒就玩得灰手灰臉,渾身髒兮兮的,可還覺得意猶未盡。實在玩累了,就坐在門檻上,嗅著桂花香,痴痴地望著那輪明月,嚷著誰看到的月亮更圓。

長大了,中秋依然是中秋,月亮依舊是月亮,可是感覺全然不一樣了。吃的是上等月餅,卻依舊覺得小時候的五仁月餅好吃,聞的是金桂、白桂的香,卻參雜著汽車尾氣。中秋在我的生活中漸漸淡去了,唯獨僅有那輪明月,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失去她的高雅。中秋之夜,幾縷涼爽的清風推開浮雲的遮掩,月亮就像一位嬌滴滴的少女,在我們的期盼中露出她美麗而又神聖的臉,流淌出了慈母般的溫婉,將天空映得光彩奪目。星辰鑲嵌在浩渺的夜空,宛如散發著絢麗光彩的珍珠,又似清澈明亮的眼睛。月光輕輕地灑滿大地,銀色瀰漫了整個天空,就像一幅禪意的畫卷,讓人感到滿足與心安。

月亮沒變,我也沒變。月亮落下地平面,太陽依舊升起。別害怕一成不變與寂寞,時間不停止,日子永遠在往前。

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4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習俗。而團圓、統一、祭祀、和諧、禮儀等,就是這個傳統節日傳承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也是中華民族生活常態的真實寫照。中秋文化傳遞的價值認同感,以其莊重的儀式感,堪稱為中華民族的“胎記”,這樣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團圓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餅原本是中秋節的點綴,是拜月的一種祭品,加上水果、酒類、點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後來成為一種禮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下,月餅逐漸成了一種象徵,而後就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憂傷,也成為團圓的象徵。

皓月高懸,光皎如水,思念叢生,期盼團圓。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月亮一直有特別的情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樣的詩句眾多。《周禮·春官》就載有“中秋,夜迎寒”。“夜迎寒”即在中秋之夜舉行祭月儀式,後來中秋拜月、賞月的風俗便源於此,一直以來從未中斷,至今而且將來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

“團圓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誌。中秋是久別重逢的美滿,也是團圓的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中秋節裡,團圓、和諧、平安、美滿、恬靜、憧憬……一切都是追求幸福和吉祥的意味。遠方的親人加快行程往家裡趕,共同歡度團圓在節日的甜蜜之中。“人月雙圓,闔家歡聚喜意濃”的美好景象,暖心又溫馨。

中秋之夜,闔家團圓,品嚐月餅的同時,仰望天空賞月。賞月,觀賞的.不僅是美景,更是團聚的心情。而品嚐月餅,品嚐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團圓的親情。中秋月圓之夜,團圓的家庭享受著各自的幸福。而對於實在無法回家的遊子,也是“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心在他鄉思故鄉,或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而中秋文化“團圓”的更大意義在於,能凝聚人心,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大團圓,因此,中秋更該是家國情懷的傳承。無論時代如何演進,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到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節日風俗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精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此,以中秋節為契機,畫好民族“同心圓”,就是為民族復興凝聚力量。

過中秋節的心得體會5

相信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會記得這個中秋節。雖然沒有和家人共度,但在軍訓的日子裡,和教官、同學一起認真地一遍遍學習軍禮拳,吃著學校和學院慰問的月餅,心裡感覺很溫暖。

被選為軍禮拳方陣的一員,我感到很幸運。沒能上軍晚,卻正因此有時間學習軍禮拳,不得不說生活總會給我們出乎意料的指引。

教官教給我們的不僅是帥氣的拳法,還有更多。連長告訴我們,要抬頭挺胸,有自信有氣勢;連長告訴我們“如果都管不住自己的小手,那能做成什麼?反之,能管住這雙手,什麼事都能成”;我們軍禮拳打得不是很有氣勢,連長告訴我們要為自己爭氣,同樣是學,為什麼不學得更認真呢?……連長身上有種氣場,很帥氣,很正。軍訓,我學到的不僅是軍姿,更是軍人的魄力與昂揚姿態。

收穫總與付出正比。軍禮拳的馬步、弓步,是我們操練了無數遍的動作。流了汗水,卻在看著自己逐漸熟悉拳法的時候,不再覺得很苦很累,反而很欣慰。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要繼續努力,希望最後會有精彩的呈現。

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在整整十分鐘的軍姿訓練中,在踢正步的定型訓練中,在來來回回不停的分列式訓練中,在精疲力竭的晚訓中,都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說著放棄。但許是因為好勝心,或許是因為教官不斷重複的堅持堅持,每一次,我都選擇繼續走下去。或許正如教官所言,每次彷徨都是一個分界點,堅持還是放棄往往會走向完全不同的結局。眼看著軍訓就快接近尾聲,只希望在它真正結束的那一天,我能微笑對過去的軍訓時光說聲再見,說聲謝謝,謝謝你給我的成長

經過佇列的訓練,我們有幸被選入軍體拳方陣,親身體驗學習軍體拳的一招一式:弓步衝拳,穿喉彈踢,馬步橫打,內撥下勾,交錯側踹,外格橫勾等十六招。本來以為只要學會了動作,打出氣勢來就行了,結果自己太天真了:每一個步型(馬步、弓步、虛步等)都必須一絲不苟,扎馬步時膝蓋上要能站人;每一次拳法變換都必須與同學標齊;招式要整齊劃一,出拳要虎虎生威,踢腿要迅速有力,精神要鬥志昂揚,眼神要凌厲有神,口號要喊得響亮。一招一式間彷彿看回到了古代軍人南征北戰的時代:大漠黃沙,金戈鐵馬,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凶奴血。頓時覺得豪氣沖天,對我們而言青春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九月的陽光溫潤我們十九歲的雨季,舉手投足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閃身躲騰挪註定一份力量的凝聚。

第二個在外的中秋節,滿滿的一天,好充實好幸福。早餐的時候吃著吃著發現兩邊的室友都睡著了,眼睛腫腫的我睜不開,索性設了個鬧鐘自己也睡了。中午和室友在食堂感嘆一年過得好快,去年的時候還是剛入學的國小妹,還在偷笑學姐晒得好黑,一轉眼,自己已然成為了一名歷經軍訓磨礪的黑學姐。

軍訓已過去大半,不只是越晒越黑,更多的是連隊中越來越熟悉默契,對教官越來越信任不捨,同處異鄉,中秋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