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隨筆【熱】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節隨筆【熱】

中秋節隨筆1

時間讓我們早已沒了詩意,很久沒有舉頭望明月,更無所謂低頭思故鄉了。從前不懂得什麼月是故鄉明,古詩中的對月思鄉也不過是考試必背的科目而已。

如今細想,已有好幾個年頭沒在故鄉過中秋節。晚上夜行無意看到天上明月,忽然想起從前背過的詩詞。故鄉之思,明明如月。古人對月長吟,頗有傷感之詞。而我也同古人一樣成了傷感之人。

古人是聰明的,竟挑了這麼個時間過節。八月為仲秋,即秋季之中,中秋又是仲秋之中,可以說是秋季正中。此時之秋,農事較閒,糧草正肥,無夏末之熱,無冬初之霜寒。這一天的月亮又是一年之最,最能把秋思之情烘托到極致。

或許因為這些緣故,人們願意在這一天像月亮一樣團團圓圓,配上特製的月餅,便可以將本應的傷感愁思變為歡聚之樂。可是在外遊子則不然,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像我。多年來的中秋未曾歸鄉,越來越能體會那種遊子之情。甚至在這麼重要的節日裡竟忘了買月餅,不過可以當天去買。(親愛的讀者們,買月餅恐怕來不及了,喜歡我就給我點贊、留言,我會選擇優秀留言者贈送五元月餅紅包哦!)

母親在節日打來電話總有些欲言還止,我知道,是想讓我回家。問他們在家是否吃了月餅,他也說不吃。往年都是我給買的,想必我不回家他們的節日也是不快樂的。思來想去還是給打了通電話暢聊了一個多小時。

其實過什麼節日無所謂,只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人需要我們的愛、我們的團聚!親們!別忘了我們的家人!和他們一起過中秋吧!在此祝大家節日快樂!

中秋節隨筆2

今天我跟著妻子到岳母家過中秋節。中午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圓桌前吃排骨火鍋。

中秋節不就是圖個團圓嗎?看新聞聯播上多少人為了過中秋節,不遠千里從工作的地方回到老家陪伴自己的爸媽。就連我們單位放假也照顧到這個因素呢。以前都是在八月十五下午返校,中秋節也過不完整。今年改為八月十六上午返校。

可是呢,我的大舅哥。人家一家倒好。女兒在北京打工,沒有回家,他在滄州打工,玉米收割完就回單位了。兒子和兒媳在山東開了個麻辣燙門市,尚在哺乳期的孫子跟著去,捎帶著也把婆婆帶走了。家裡鎖上大門,空無一人,房上滿是晒著的玉米。

而今天過中秋的任務。就是把他們放在房上的玉米全部脫離乾淨。那叫一個累!幹完活胳膊累得都抬不起來了。

一家人忙著掙錢,大舅哥的家庭是一個正在上升的家庭。他們一起在掙錢的時候想不到中秋,想不到團圓的傳統,更想不到瀰漫著節日裡的濃濃的親情。

中秋節隨筆3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今天是個全家團圓的日子。按照老家的習俗,今天會有很多東西可以吃,但是要到晚上才能吃,所以我一直在期待著。

終於到了晚上,一輪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著幾絲羽毛般的輕雲,美妙極了。吃團圓飯了,啊!這麼多好菜!全是為了遠到而來的舅爺爺準備的。吃完團圓飯,我們看了中秋晚會,看完中秋晚會,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問奶奶:“奶奶,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嗎?放到那兒等壞呀!”奶奶笑著說:“小傻瓜,這些水果是為了敬月亮爺爺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爺爺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爺爺吃飽,出門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到賞月的時間了,我們大家各自搬了張椅子,來到大院子裡坐下。大人們在談論著,我看著圓圓的月亮想:“啊,皎潔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豐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藥,從此寂寞地住在廣寒宮內,吳剛被罰永遠砍不斷的桂花樹,小玉兔兒在廣寒裡為嫦娥搗藥……

啊!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問受苦的吳剛,多想去逗豆那可愛的小白兔兒呀!但都不可能成為現實……”這時,媽媽吟起了蘇軾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吃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關於月亮的傳說……

夜深了,月光顯得更加皎潔了,因為月光,大地好像籠罩了一層薄薄的銀紗,柔和而又溫暖的感覺……

中秋節隨筆4

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關於中秋,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聽奶奶講有關於七夕的神話故事了,當時聽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覺得好悲慘,奶奶也向我介紹了天空中的牽牛星與織女星,他們好像真的在中秋節那天晚上依偎在一起了。中秋因處於秋天的中間,故得名。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中秋節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也叫團圓節。

我愛太陽,但我更愛月亮,那種白玉盤似的月亮。在我眼裡,太陽是個豪放,熱情的男孩,而月亮則是個溫柔,恬靜的女孩。我愛這種恬靜也愛這種優雅。再望著那輪明月,我感覺她如同天空中鑲嵌著的一顆碩大的明珠,光澤豔麗,閃閃發光;她如同一塊無與倫比而又價值連城的玉盤,純潔高雅,討人喜愛。瞧,天空飄來了朵朵淡雲輕輕地遮住了月亮,只看見在雲層中穿行閃光。她擠啊,使勁想鑽出來。一陣陣涼爽的晚風吹來,雲散了,月亮重新露出了她清麗的臉蛋,像小女孩撩開了披在額上的烏髮向大地露出微笑。我卻覺得那穿於雲層的月亮似乎更蓬勃而又富有詩意。我又發現月姑娘正用月光鋪成一條小道,直延伸到我眼前,好像是在邀請我到她的家裡去做客呢!

中秋節夜晚,我們一家人來到院子裡,一人搬了把小椅子,靜靜的坐著,悄悄的等著,一輪明月的升起,終於,這個小女孩露出了小腦袋,看著人們,好像還有些羞澀,漸漸的,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她,呵呵,也膽大了起來,不停地爬向天空,我們一家人看著她,像看著一塊寶玉似的,一刻也不想將眼神兒轉移。

這是,姥姥拿出一盤月餅,給大家分開來吃,每個人都笑眯眯的,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裡美極了!

周圍依舊是那樣的寂靜,我也漸困了,悄悄進入了夢鄉,唯獨只有那輪明月依舊散發著那優雅,溫柔的光,依舊是那樣純潔、恬靜。好美麗的月色。

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中秋節的夜晚啊!

中秋節隨筆5

忘記了時間有多遙遠

回憶,變成了思念

愛情的筆記書寫不了從前

那個有你陪伴的畫面

秋風吹走了夏天

再次走過相遇的地點

熟悉的畫面,彷彿就在昨天

讀不懂寂寞是什麼顏色,。月見中秋,月色旖旎,透過窗臺似炫耀夜的皎潔,那抹熟悉的身影,在記憶中漸漸模糊,彼此已沒有了交際

——初意

“忘記”二字怎麼去詮釋?偶然想起與小新的點點滴滴,以為可以忘記那份甜蜜,,依稀記得與小新的相識是在網路世界裡,巧的是他們一個地方的,小新很關注女孩,但是女孩從來不回覆小新的資訊,也感覺他很無聊,也不去搭理小新,那次的聊天,也是女孩第一次和小新說話的時候,小新把女孩的照片發給了女孩,女孩好奇的問小新想幹嘛,小新說“只有這樣你才理我啊,怎麼了,貌似你心情不好?”女孩笑了,第一次有人這樣讓女孩說話的......

女孩的性格很孤僻,不喜歡搭理陌生人,也是高冷的人,小新的主動,讓女孩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記得與小新的第一次見面,是因為杏子。偶然的機會,小新知道女孩想吃杏子,卻故意發杏子照片誘惑女孩,,然後小新說要把杏子給女孩吃,這樣,他們就見面了.......彼此的感覺沒有那麼排斥,女孩回家後慢慢的就和小新聊的話題多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小新對女孩說喜歡她,女孩莫名其妙的就答應了,小新很開心,那次,女孩喝醉了!因為小新把和女孩在一起的事情告訴了他的家人......

女孩第二天也告訴的女孩的父母,開始女孩家人反對,畢竟小新大女孩5歲,可女孩還是堅持了!他們都說,小新和女孩很有夫妻相......

記得有一次,女孩的媽媽生病住院,小新就去看望女孩媽媽,是女孩讓小新去的,但是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卻是醫院,他們聊了很久很久,女孩的媽媽也覺得小新不錯,便同意他們交往了。女孩媽媽出院以後,女孩把小新帶回家,正式的介紹給家人,女孩覺得很幸福。後來,小新經常去女孩家,接女孩出去玩,第一次覺得,女孩不孤單......

女孩很任性,小新一直在忍受著她的任性,一直哄著她,給她買她愛喝的蘋果醋,給她買愛吃的零食,叫她寶貝……

那次女孩半開玩笑的說“小新,如果我父母不同意我們,你怎麼辦”小新的回答讓女孩感動,小新說“我會爭取叔叔阿姨的?同意,一年,兩年我都可以等,直到他們?同意!我這輩子就娶定你了……’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他們最終還是分手了,一方面是“因為女孩的任性,另一方面是小新有了其他的女生,女孩很傷心,她哭了很久很久,傷心太久以至於一個星期吃不下東西,女孩瘦弱的身體最終還是生病了,小新的無情讓女孩的心碎了,打電話迴應的卻是嘟嘟的盲音,好幾次女孩看到小新帶著他的女朋友,是多麼幸福的樣子,女孩的心好痛,雖然在他面前抱著其他男生,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只是想讓他知道,女孩很幸福,也想他幸福,從此女孩就像變了一個人,學會了吸菸,喝酒!女孩晚上回家會偷偷落淚……

女孩不恨小新,女孩還愛著他,放不下他,也想過他會回來,但是事實告訴她,小新有女朋友,不會再回來了,女孩多想親口告訴他“小新,祝你幸福”但是女孩真的做不到……

就把這份愛放心裡,永遠的埋葬,不在回憶,不在記起~就當作從未遇見一樣!女孩只要小新幸福!

記憶隨筆,祭奠已消失的愛情

中秋節隨筆6

月已圓,人歡聚,同舉杯,共歡慶!家鄉明月愛無限,他鄉皓月也多情!齊歡唱,同頌今宵明月!歌傳萬里,祝福彼此頻傳!”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俗話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所以我和媽媽一起到陽臺上去看月亮,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矇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它像光華四射的水晶球掛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樹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層銀色的、薄薄的輕紗中,皎潔的月光如傾洩的清流,注滿大地。

後來,媽媽讓我們進屋,一進門,哇!桌子上擺滿了豐盛了飯菜。我迫不及待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菜看上去就好吃,我先嚐嘗哦!”“是嗎?”媽媽笑眯眯地說,“好吃就多吃點,不過得等你大伯和小董阿姨回來一起吃。”

等來等去,大伯還是不回來。媽媽已經打過三、四個電話了,可他總是說“過一會就回來”、“馬上就到”……七點了,大伯和小董阿姨終於來了,我大喊一聲:“吃飯了!”便狼吞虎嚥起來。不一會,紅燒螃蟹、豬蹄子、木耳炒肉片、水煮魚……就都不見了。

晚飯後不久,我們全家就坐到了陽臺上。吃著月餅,聽媽媽唸叨著:“不知你爸爸出差在外有沒有吃月餅?”看著那圓圓的皎潔的月亮,我不由得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隨筆7

中國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併產生心靈的感應。周人會在中秋舉行儀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晉以後,中國人興賞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從唐開始,中國人有了中秋節,千年既久,到現在已經成了傳統和習慣,祭月也演化成為賞月,這標誌著人從對月之崇拜發展到對月之審美。

祖父所主導的一次中秋節,留在了我兒時的記憶中。那天晚上,雨過雲開,有月忽出,自行於天。院子種合歡樹、桐樹、德國槐樹,枝繁葉茂,互相交錯,蔭庇甚大,遂只有庭中簷下乾爽,月光透明。祖父淨手整衣,搬出一張寬且矮的條桌,放在簷下庭中,並用瓷盤一一陳以石榴、柿子、月餅等果品祭月。我的`祖父1973年西歸,在他生前數年再未祭月。那次儀式雖然簡陋,但它所傳遞的資訊卻自古而來,印象不可磨滅。

農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依長安風俗,這天下午靠近黃昏之時,每戶必烙月餅。這是主婦的事,在我家當然是我母親的事。為了使月餅好吃,母親要給面裡放芝麻,往餡兒里加搗碎的核桃仁,也會加紅砂糖或白砂糖,這種月餅是甜的,我等小孩特別喜歡吃。烙月餅要用雪蒿,是生長於土坎上或田壟上的一種野菜。掘雪蒿往往是我的活兒。有時候中秋節會下小雨,天地迷茫,我也不推辭,出門,出巷,出村,在地裡採一把跑回去交給母親。月餅會做一個大的,直徑大約一尺半,做幾十個小的,直徑大約一寸半。大月餅和小月餅都貼雪蒿,一是裝飾,二是提味。雪蒿一經鍋炕,葉莖便綠淡黃渲,脆感畢現。

月餅在長安謂之團圓饃,因為中秋節也就是團圓節。八月十五夜,一邊賞月,一邊吃團圓饃,其樂融融。然而這一天也總有人在外羈旅,不能返鄉而聚。不要緊,當給在外之人留下大團圓饃的一角,並留下幾個小團圓饃,等其回家吃。全家有多少個人,便切大團圓饃為多少塊,一人一份,不過當在中秋節以後食之,八月十五夜所吃的是小團圓饃。有一年中秋節,我父親正在西府的扶風縣做宣傳工作,數月不歸,屬於他的那一份大團圓饃夾在幾個小團圓饃之中,一直掛在廂房,也就是父母臥室的牆上。怕我偷吃,母親故意將其高懸。

母親烙好月餅後會將它們放在一個簸箕裡,並置之於方桌或條桌上供一會兒,而後才把小月餅拿給祖父祖母和孩子們。大月餅繼續供著,到第二天才收起來切成塊兒。也許如此供一會兒,也具祭月的意思吧,然而總之是敷衍塞責了。到了我這一代,就連母親都不如了。祖父是清人,母親是民國人,我是共和國人,三朝鉅變,在中秋節的規矩上,母親不勝祖父,我不勝母親,我的兒女更不勝吾。文化之變遷,文化在中秋節之衰,觀之顯矣!今之人,只剩下送月餅和吃月餅了。

在唐長安,賞月顯然是一種盛舉,充滿了雅意。道士有傳,唐玄宗曾經由天師引領進廣寒宮,見宮娥,聞仙樂,流連忘返,並獲得靈感,作霓裳羽衣曲。這顯然是傳說,不過唐玄宗攜楊貴妃賞月無假。為延長賞月時間,唐玄宗嘗令工匠在太液池西岸築賞月臺。所選地址甚佳,可惜安史之亂爆發,賞月臺只建了半截。皇帝喜歡賞月,詩人也就喜歡。他們所去之地,往往是曲江池之岸、杏園之邊,三五成群,彼此激發,遂多詠月之篇。有一年過中秋節,唐僖宗吃月餅,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聞有進士在曲江開宴,便下詔御膳房包以紅綾,送月餅給進士。月餅初入史書,大約便由於此事。

中秋節除賞月之外,也賞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聞之,絲竹幽,真是何等趣味!當然還有故事,凡古賢者所創作的“嫦娥奔月”“蟾蜍變玉兔”“吳剛伐桂”,甚至“朱元璋以月餅遞送起義情報”,都會在中秋節講一講。明清以來賞月,也會猜涉月謎語。“長安一片月,打一小說人物,經猜是秦明。”不是很有意思嗎?這給中秋節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東坡的中秋節是在密州一個超然臺上過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飲,大醉。7年不見其弟,由衷懷念。緣於此,蘇子作詞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國詠月之文章汗牛充棟,蘇子中秋節之詞空前絕後了。

沒有理想的生活,就不會在生活中審美,也不會使生活藝術化。中秋節對月之審美,顯然是古人生活藝術化的表現,遺憾今人的中秋節,重以物質,輕以精神,或者說是生活粗鄙化,甚至退化了吧!

中秋節隨筆8

近年中秋的月兒,似乎比小時顯大些,不知是軌道執行原因,還是個人的主觀感覺。

某一年特意看看,白且大,直楞楞現於東方天際,如唐代仕女滿敷米粉的大餅臉,呆呆的,全無平素的靈性。不見淡淡雲霞嫋嫋相依,唯有璀璨煙花,暗夜中騰空而起,妝點出盛世的一派繁榮。

國人說到節日,總離不開吃。屈原行吟江畔,“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感國憂民,想不開投了江,於是有了端午節,大家吃起粽子,賽起龍舟。

中秋的圓圓月餅,不知為誰而設,為哄董永與七仙女的孩子麼?為岳家軍做的軍民同心餅麼?“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蘇軾是多情的,吃著月餅,想起兄弟子由,又寫出“但願人常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詞句。

中秋還早,月餅已大量上市。近年提倡簡包裝,反腐倡廉,月餅似乎已轉回只用於吃的功能。我最愛的,是街頭小鋪現烤的栗子餅,其次為五仁,覺得美味且放心,不會用陳年舊餡。

某年中秋傍晚,看著單位發的那些月餅,不知怎麼,忽然不喜歡。街上去尋栗子餅,人家早已收工過節,遺憾了好幾天。中秋一過,月餅們的使命完成,沒賣完的,有返廠變身為其他點心的,也有直接拿去粉碎做豬飼料的,據說,豬還不愛吃那玩藝兒。

曾幫忙做過月餅,先用白砂糖熬糖稀,用葡萄乾、花生、芝麻、白糖、紅綠山楂條和蒸過的麵粉調餡,將油、麵粉和糖稀按份量稱好,和好,包入餡料,模具定型,表面抹上糖水,入烤箱裡烤。做出的私房月餅,全無半點新增劑,吃著放心。

千里月明,桂花香裡,思念的不僅是那種味道,更多是,是附著其上的思念與回憶。

那一年,藉助母親的力量,從家庭主婦的角色裡解放,迴歸為流浪的職場小白領。女兒當時剛會走路,每每打電話問起,總說,“孩子聽話著類,家裡有八月十五做月餅沒用完的葡萄乾,山楂條,自己抓一把就出去玩了。”

月移花影,秋風送爽,又是一年中秋。思鄉情切,寫著寫著,忍不住掉下淚來,該回家看看母親了,也不知她在做什麼。

中秋節隨筆9

轉眼就是中秋節了,我們還沒有一點準備,或許是因為那裡氣氛相對沒有那麼濃烈吧。半年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湍急的流走了。這天變成了昨日,昨日又變成了過去。我們期望時空定格在那一刻,想要抓住些什麼,卻不曉得自我想要什麼。時光總是那樣的公平,不曾為誰慢半拍,也不曾為誰快半拍。中秋節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來臨,我們還漂泊在另一個城市。

已經是凌晨,馬路上沒有行人,那裡中秋的夜晚很涼,絲絲涼意佔據了整個夜,路燈在月光下也變得有些暗淡了,望著月亮,從那抹銀光裡,似乎看到了多年前嫦娥的影子,而我們就是那后羿,只能望著月亮出神。眼睛忽然有些發澀,我們不得不收回目光,低下頭後卻發現,腳下那清晰的孤影觸動著心底的思念。我們踩著自我的影子,開始漫無目的的行走

同樣的月,有人喜有人憂,生性多愁善感的我們,看淡淡的月光有著一抹憂傷,像是一顆孤寂的心,就如今晚的月亮那般孤獨,那淡淡憂傷的光,無限的悲傷,生活的不如意,就如今晚的彎月憂傷著不能圓的遺憾。

青春如同這個季節的落葉,孤獨的身影在風中迴盪,任風飄零。那憔悴而憂傷的葉子,靜靜地躺在冷冰冰的地上,生命的終結就只有碾成泥了。“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多麼的淒涼。春天裡這片葉子像嬰兒一樣聲聲啼哭著喜悅,長成生命一樣的蔥綠,而此刻它竟落得如此的悽慘。而我們們這代人的青春正是地上的落葉,時光的秋風將我們們的青春吹走了。

生活的不如意,讓我們們百般的苦惱。儘管在年少輕狂的時候,擁有青春懵懂的活力,煥發無限的力量,膽敢勇闖命運的河流,踏平生活的坎坷,邁過生命的艱難,尋找生活的快樂。然而命運總是考驗我們們的信心,折磨我們的意志,剝奪我們的幸福,扼殺我們的期望,埋葬我們的前途。

人世間的公平與誰理論!一樣的生命,卻不能一樣的活;一樣的活著,只能承受不一樣命運。不堪負重,一無是處,生命就這樣消耗殆盡,在歲月裡蒼老。:

如此的蹉跎歲月,任時光的風浪將自我掩埋。我們就是那無根的浮萍,在歲月的河流裡漂流,隨風去,隨風來,居無定所,流離失所,盡在時光的流裡氾濫。我們務必學會自我們調節,生活即便是痛苦,也要唯心向暖,支撐著空虛潦倒悲寂的心,也許就會變得快樂。我們渴望能在生活裡得到幸福,就務必努力拼搏、追求、付出、爭取,時刻謹記,告訴自我應對生活,不要哭泣,眼淚是不會博得命運的施捨;不要屈服,只有堅強才能驅散陰霾;不要自卑,只有勇敢才能在廢墟中站起來。

中秋節隨筆10

東坡老先生有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事實確是如此。只是我以為:月的陰晴圓缺怎能同人的悲歡離合相提並論呢?月的圓缺對於月本身並無影響,而人的離合卻可左右人的心緒。盼望親人的歸來,期待好友的相聚,何嘗沒給人帶來希望與惆悵?今夜,真是令我且喜且悲。親人皆圍一席,喜也;我在而摯友不至,悲也。獨立於圓月之下,舉頭邀明月,對影成幾人?數不清映於明鏡中的熟悉的臉孔,幻燈般令我眼花繚亂。驀然心生將心思寫於書信之上的念頭,於是我快步往回走。忽又止步,打消了這個念頭。“不是不相思,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就讓滿腔思緒寫滿這明朗的夜空吧!

中秋節隨筆11

中秋那天,我放學回到家,媽媽告訴我說,她在路上,看到廣場上擺了許多桌子,估計今天晚上有晚會看。

我回到房間,抓緊時間做作業,因為媽媽說做完作業才能去看晚會。我飛快的揮著筆,終於在媽媽做好飯之前把作業寫完了,我高興得沒法形容。爸爸回來了,我們一家開始吃晚飯,我問爸爸去不去看晚會,爸爸說去,我樂得臉上笑開了花。

吃完晚飯,我們就走出家門去廣場了。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後來,爸爸看了一下手錶,說:“時間不早了,我們快點走吧!”於是我們加快了腳步,很快,我們就走到了廣場。那裡已經全部佈置好了。我看到廣場中間放著一排排整齊的桌椅,上面放著各種水果:桔子、香蕉、蘋果、柿子,還有瓜子。當然,桌子上還少不了放著月餅。廣場周圍圍了一根白線。白線那裡還站著幾位民警。他們在放哨,維持秩序。房子上掛了一盞又一盞燈籠。走道上都擠滿了人。啊,好熱鬧啊!

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處地方,站在那裡等著晚會的開始。導遊領著各地遊客入席了。外地的遊客來得還真不少,有新加坡的、香港的、馬來西亞的……

過了好久,晚會終於開始了。這時,臺上出來了一男一女兩個主持人。他們先向遊客問好,然後說了一段話,最後宣佈武術表演開始。只見一位表演者兩腳一翻,雙手握拳,一陣拳打腳踢,一套武術便表演完了。觀眾們立刻鼓掌表示讚賞。接著表演的是舞單刀,只見那單刀揮舞起來好象只有一個影子。不一會兒,單刀表演結束了。接著,上場的人有表演舞雙刀的、有表演舞金箍棒的、有表演雙打的,那舞金箍棒的可真是絕了,那個人大概四十出頭,是一位有點年紀的人。他拿著金箍棒舞動轉圈,又在身體周圍轉圈,竟然用一根細小的手指轉動那根金箍棒。他的表演博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的熱烈喝彩聲。

武的玩完了,又來玩文的。主持人說:“光臺上精彩還不夠好,臺下也要來點兒精彩的才算好。”說著他請兩位遊客來了一個男女合唱。接著,一個遊客上臺唱了一首《十五的月亮》。接下來臺下觀眾中有些人上臺去表演了一個大合唱。

最後,投資總裁親手抽出了一、二、三等獎,還有一個特等獎。發獎後,由一些阿姨們表演了一個她們精心準備的舞蹈《大豐收》。這一個快樂的晚會在音樂聲中落幕了。

回家的路上,因為剛才站太久,我的腳有點麻又有點痛,但想到看到這樣好看的賞月晚會,就覺得值得了。我想以後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我還是會去參加的。

中秋節隨筆12

九月二十五日去產檢,想不到醫生檢查完要我馬上住院,聽了胎監後下午就要準備手術。我沒想到一切來得那麼快,雖然小生命在我肚子裡已經九個月了,可我還是一時接受不了,當時我很害怕,怕手術,怕痛,什麼都怕,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我想哭,可看到老爸老媽的眼睛,忍住了,他們會擔心的。一切在我緊閉雙眼的情況下進行著,16:29分,我生下了2。7公斤的男寶寶。下了手術室,看著他,聽著他哭,我竟沒什麼感覺,也沒有別人所說的馬上輕鬆了起來。我是不是冷血了呢?我突然不想當媽了,我還想過著被爸媽愛護的日子,還想有事沒事的撒撒嬌,我還沒去最愛的雲南旅遊我怎麼就當媽了呢?

寶寶出生第五天,因為有黃疸,要住兒科,見不到他,我一點也不想,看到旁邊床上的媽媽因為寶寶送上兒科都哭了,我卻一滴淚也流不出來,我怎麼會這樣?我也不知道。

回到家,因為奶水少,晚上寶寶哭鬧,我都把老公叫醒讓他喂牛奶,我很想好好大睡一覺,月子裡出汗特多,我彷彿把這輩子的汗都出完了,所以心裡特別煩躁,聽到哭聲更覺得煩。到現在,一個多月了,老公比我還辛苦,他是又當爹又當媽的,我這邊就像個外人一樣,不關我事,有時就想,不結婚多好,我就能一個人生活,還是獨處的日子好,比較清靜,想幹嘛就幹嘛,不用理別人怎麼想。看著自己還沒消下去的肚子,覺得變成師奶了。怎麼辦?我怎麼進入這個角色?

中秋節隨筆13

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

佳節臨近,思念濃,歸鄉情切,心似箭。

每逢佳節倍思親。曾幾何時,中秋,以她別樣的風韻,賦予人們多少美妙的暢想。

臨近中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輪圓月。看那圓圓的月亮,似乎滿載著親人團聚的其樂融融,也懷揣著遠隔千里的離愁別緒。如鼓滿了詩情畫意的帆,遨遊在廣袤、幽藍的中秋夜空。

古今的人們,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於中秋的故鄉或有著自己牽念的遠方。隔著遙遠的時空相互對月傾訴。這一天,人們對著圓圓的月亮,品著圓圓的月餅,吃著圓圓的湯圓,連那思念的情懷也是圓圓的。圓圓的月亮,寄託著人們多少美滿生活的夢想。

——於是,人對於月亮,總是情有獨鍾。

俗話說:年怕仲秋月怕半。寓意到了月半或中秋,那一月或一年所剩下的光景不多,稍縱即逝。

年年中秋過,一歲一中秋。寒來暑往,我已於人世間渡過了幾十個中秋節了。而中秋留給我的,既有其樂融融的溫暖,也有掠人心肺的寒涼。那一輪一輪的印跡,似年年不變的月光,重疊一處。歲月寒暖有痕,而月亮絲毫不改當年。

小時候,每個節日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那種節日特有的氣氛讓人很容易從中捕捉到一種舒服的感覺,那是一種溫暖和幸福。一如中秋,除了有皎潔的月光,香甜的月餅和湯圓,最讓人陶醉的還是一家人圍坐一起有說有笑的情景。

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趕上連陰雨天氣。我和弟弟都上中學了,那天剛好是星期六。上午最後一節沒上課,老師就放假讓我們回去過中秋。和所有的同學一樣,我們冒著綿綿細雨趕路,衣服溼了,心裡卻充滿了節日的歡快。走在已離家不遠的田間小路上,我發現沉甸甸的稻穗站在田裡卻冒出了長長的嫩芽,白乎乎的像一個個白鬍子老頭兒。因下雨無法收割,許多熟透的稻子倒伏在泥水裡,長成了青青的秧苗兒。看見這些,我樂滋滋的心在下沉,高興勁兒一下跑到爪哇國去了。回到家裡,已經快過中午飯時刻了,轆轆的飢腸早按捺不住那美美飽餐一頓的渴望,伸手揭開鍋蓋,竟是一片冰涼。心情也跟著降到冰點。弟弟一屁股做到小凳子上,像個洩了氣的皮球。我一轉身,見門後邊堆著一把老豇豆。o(︶︿︶)o唉,只好開始整理,準備做飯。雖說路上見到的情景讓我已有思想準備,但多少還是有些失落。不一會兒,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父母,先後回來了。父親揹著把鐵鍬,母親兜著一兜兒沒能曝出棉花的棉桃。他們的臉色也像這天色一樣陰沉,似乎忘了今天是中秋節了。

到了晚上,母親還是煮了包餡的湯圓,又煮了些花生,我們幫著忙乎,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心情一輕鬆下來,我和弟弟一邊幫助做事情,一邊講些學校裡的小趣事,雖然因豐收無望,父親的心情有些沉重,聽到我們說的高興時,也不覺露出微笑。就這樣,在煤油燈下,我們一家人談笑風生的渡過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那個中秋節,雖然沒有豐收的憧憬,沒有圓圓的月亮,但有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心裡就有個圓圓的夢想,夢裡依然有月光皎潔。

往昔歲月裡,那些有月的中秋,總能賦予節日以別樣的滋味。

辛勞的父母親還在田間忙碌。我領著有些睡意朦朧的弟弟妹妹,走在迎向父母的田埂上。圓圓的月亮在我們的頭頂上晃悠悠的,像是喝醉了酒。一個趔趄,我險些跌倒,嚇走了瞌睡,我帶頭唱起了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我幫月亮提巴簍,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磕菱角,菱角彎,彎上天······。調皮的小妹接著改了詞兒的唱下去:······巴簍巴,撿棉花,棉花殼,扎我腳,哎唷哎唷疼死我······惹到我們都笑了。

光滑的打穀場上,父親趕著老牛正打場。圓圓的月亮下,圓圓的石輾隨著老牛轉著圓圓的圈,在一大片鋪撒成圓形的厚薄均勻的稻把子上,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父親走在中間抖動著牛繩兒不時的催趕。他一會兒抓起一把稻穗摸索著,那眯縫的雙眼似乎在陶醉於一個圓圓的夢裡。

門前的空地上,我們和母親圍坐一圈,中間的一張凳子上放著圓圓的簸簯,我們邊說笑邊掰棉花。一會兒母親拿來她自己沒吃的月餅掰開幾瓣分給我們,其實我們都已經吃過了,只有父母親沒顧得上吃。我知道母親自己吃什麼都捨不得,就說:“聽說吃月餅就是講究團圓什麼的,那就不能分開吃的啊。”母親笑了:“你們一人一瓣,就得要大家的合起來才是團圓的”。

多年來,母親的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在父母親的心裡,一個人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大家的美滿才是他們心裡的圓滿。兒女們能夠聚在一起,享受天倫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若干年後,作為他們的兒女,我們已各自離開了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兒女,做為父母的我們,更加感受到兒女繞膝的那份天倫之樂是多麼的珍貴。中秋,也是可以讓人銘記和寄託著無數美好願望的、那麼一個曼妙無比的形式。

其實,陰晴圓缺,月本無心,有心悲歡的,依然是人。月亮,每個月都圓,圓了又缺。她的圓缺有序,絕不會因人的悲喜而改變。而出於人的某種情節,中秋的月圓,被一廂情願的人們賦予了更多人為的感情色彩。

中秋夜,又是那漫長思念之路上的一個燈火通明的驛站。多少疲憊的思念,於今夜爬出沉睡的視窗,在如水月光下被點燃,任傷口泛出嫣紅,復甦著鑽心蝕骨的疼······。

那一年的中秋,月光下,我再也不能看到小女兒那圓圓的笑臉兒。我的心被殘忍的掰了一個豁口,鮮血橫流,而月亮依然圓圓的,圓圓的高掛頭頂。在別人的眼裡她是圓滿的、美麗的,而在我看來,她是那麼的冷漠,像一個風乾淚水的眼睛,那麼焦灼,心被刺得生生的痛······。

記憶被翻得一片凌亂,多事之秋的往昔,不堪回首。小女兒天真爛漫的年華里,有關於她的中秋,屈指可數。我努力的搜尋,尋找哪一處的中秋月華,留下了有關於她的故事。一做起事來就會廢寢忘食的我,甚至不曾在月光裡,給她講一段關於中秋的神話······

如果可以···,現在的她,已經是豆蔻年華,許多中秋的故事,有關思念,她該會懂。明月千里寄相思,可這一份思念,我該寄往何方?因為那是月光也去不了的地方啊!······一句淡淡的“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涵蓋了多少撕裂的心痛,和多少無奈的感傷。人圓心圓,月才更圓。心若缺,即使明月高掛,也只是一地月光慘淡······。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人們心裡早已不再奉頌那種“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似的孝道。好兒女志在四方。為了學業、為了事業,兒女們終有一天要有他們自己的天空。為了生活,夫妻們不得不天各一方。為了不同的理想,朋友們也會各奔東西。可是不管走到哪裡,只要是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們就能夠得知彼此安好。天涯海角,無須朝夕相處,有月光照耀的地方,我們同觀一輪明月,雖人隔千里,息息相通的心,卻是圓如滿月。

唯如“但願人長久”,方得“千里共嬋娟”。月滿中秋佳節夜,願普天之下的人們,心有明月長團圓。

中秋節隨筆14

李白曾“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在唐朝放下的酒杯,又在宋朝被蘇軾遙遙接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一停一接之中,何止兩次追問?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的月亮,美得觸目驚心,唯其短暫。所有的寄託,所有的情感,都在這一夜抒發。千古明月,不變的是所有歸家的心。

但是,又有多少這樣的心呢?

暮色四合,天空已是潑墨的山水畫,雨仍在下著,淅淅瀝瀝,不絕於耳。此時的你,在做什麼呢?忙著做功課,在應酬飯局,抑或在看電視,在發呆?還是在和家人團聚?又有多少人在尋找著月亮,透過鋼筋水泥的叢林遇見驀然的驚喜,遙想當年它是如何伴著古人走過漫漫春秋。

有多少人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天空如有情,它終會老去。月亦是如此。它的陰晴圓缺,只能在古人心中留下詩意的悸動和感傷麼。我們與古人相差的,還是那一份精細的心情。那些浩蕩心事,越來越遠。雨幕朦朦,今夜的月,是看不見了。是月亮離開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月亮?

當我們誦起“秦時明月漢時關”,總能感到萬里之外的呼嘯之氣;當我們吟起“秦娥夢斷秦樓月”,總能明瞭世間的寂寥;當我們遇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總能知曉明月真正照見了江山千古,滄海桑田。靜靜的,月光不變,它淋浴的卻是繁華的沙漠。閃爍的霓虹,張牙舞爪的伸向夜空。它們怎麼會知道,萬千街燈,也亮不過皓月當空。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月如鉤,鉤住了一江春水,幾葉輕舟。那麼它能鉤住你的目光,你的詩情嗎?這樣的如鉤新月,才讓你體會到了月圓的美好。月映人心。每個月亮,如你願矚目,我們紛雜的心會擁有共同的見證。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月亮,願你在逝水流光中覓見屬於自己最美的月亮,最美的詩情。

中秋節隨筆15

秋風送爽,不經意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悄然而至。我喜歡這個節日,更喜歡這個節日裡一家人溫暖而又溫馨的感覺。如果你閉上眼睛細品,真的會感受到節日空氣裡的絲絲甜意。

隨著年齡增長,我已進入中年,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對這個節日的期待一直像小時候那麼的強烈,兒時過節的情節總是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而又回味綿長。我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天空總是那麼的晴朗,在溫暖的陽光下,成熟的莊稼在地裡泛著喜悅的金黃。吃完早飯,我和姐姐就掰著手指頭計算時間,眼巴巴地盼望著夜色儘快降臨,因為只有明月當空時,我們才能吃上香甜的月餅、提著燈籠到處玩耍。對於我來說,中秋節晚飯再豐盛也沒有月餅好吃。儘管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上一頓紅燒肉是最幸福的事兒了,但八月十五的月餅才是最讓我惦記的,一年只有一次,真的非常渴望。那個時代,每年過節,每家只能買到二斤月餅,還是限量供應的。數量越少,月餅給我們的誘惑力就越大。

隨著月亮越來越亮,我最盼望的時刻終於到來了。我們姐弟六人圍坐在小圓桌前,等待著幸福時刻的到來。小時候,我不懂得什麼是“矜持”,只是使勁兒的把小身板坐得直直的,儘量不讓口水留下來,眼睛儘量不直勾勾地盯著月餅看。爸爸微笑著坐在一邊抽菸,慈愛地看著我們這六個小饞貓兒。在我們姐弟眼裡,中秋節夜裡爸爸忽明忽暗的火光,是除了月餅以外,留在我們記憶裡最深刻的情景了。隨著層層包裝被媽媽開啟,散發著香甜氣息的月餅在皎潔的月色下是那麼的誘人,不約而同的,我和姐姐們都嚥下了口水。二斤月餅只有十個小圓餅,一家八口咋分?我家自有我家分月餅的高招。媽媽總是先拿出兩塊月餅送給無兒無女的鄰居張大爺,然後再總結一下今年來我們姐弟的學習情況和各自的乖巧程度,學習最好的、最懂事聽話的孩子會分到兩塊,這兩塊月餅總是年年被大姐得到。對於大姐的兩塊月餅,我們沒有任何異議,心服口服,大姐學習好,又幫爸媽做家務,我們服氣。隨後,剩下的五個孩子每人一塊,爸媽同吃一塊。月餅,雖然是這麼分的,但是每年都是我吃得最多。大姐的那兩塊,必然會給我一塊,爸媽的那一塊我也會毫不客氣地笑納。

小時候,我光顧著吃了,根本沒有體會到爸媽這麼做的含義:送給張大爺的那兩塊月餅,是敬老、愛老,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以孝為先的優良傳統;獎勵給大姐的兩塊月餅,是對好孩子的一種獎勵和激勵,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了,就會得到回報。樸實無華的他們沒有講大道理,而是通過言傳身教,讓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

長大後的我,對於中秋節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餅對我來說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超市裡盡是琳琅滿目的各色月餅,它們吃在嘴裡,已然沒有了小時候沁在骨子裡的香甜感覺,更多的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而兒時分月餅的場景,已經定格在記憶的最深處了。常常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再回到過去,再雙手接過爸媽分給的月餅,享受家人團圓,與月共圓的美好時刻,多好!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時代在步前進,美好再繼續。現在,中秋節已經被定為法定假日,人們可以隨心隨意選擇如何度過。可以外出遠遊,放鬆心情,擁抱自然;可以在家懶睡,給自己一個不被瑣事煩擾的一個理由;還可以搭載飛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到千里之外的父母身邊,共享團圓之樂。儘管時代變了,節日的氛圍不再那麼濃厚,但八月十五的月餅依舊香甜,中秋佳節的團圓盼望依然強烈。

每到中秋,我都會將小時候分月餅的往事講給女兒聽,與她分享我那時的喜悅。她會點頭,也會不時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是她不會理解,被她咬過一口就說不好吃的月餅,為何曾經那麼的珍貴,讓我動情、念念不忘。現在,我不會再勉強讓她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感受,只是希望她健康快樂,每時每刻都擁有像我兒時過節那樣的幸福。因為,我只想讓她記住現在這美好的中秋和這美好的時代,也讓自己在回憶中逐漸成長完成轉換,把曾經的幸福和當前的幸福積累、沉澱,成為人生最寶貴的經歷。

今年的中秋夜,我會和女兒再一次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熱門標籤